抑郁症和焦虑症必须要吃药吗?

不想吃药?我理解你!


临床工作中给首诊患者开药,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医生,我能不吃药吗?

然后在治疗过程中,关于药的各种疑虑会接踵而至:

“药有副作用吗?吃了会变傻吗?”

“得吃多久?要吃一辈子吗?”

“吃了没感觉,能加减量吗?”

“感觉挺好,能停药了吗?

“两天没吃了,病情反复,接着吃行吗?”


吃药,通常是心理疾病患者最纠结的事情。


因此,它也成为了康复常见的“阻碍”之一。


不想吃药吗?我完全理解你。



我经常同患者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你宁愿忍受病情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意吃药呢?


他们的回答让我感悟颇深。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大家排斥药物的感受,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我把这五个原因称为“四大误解”和“一大误会”。

先来说四大误解:


误解一:

感觉服药没效果


“吃了好几天,也没什么用,为啥还要吃。”

“吃完什么感觉都没有,药开错了?”

药物发挥作用是需要时间的,精神科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会更长。

短则两周,长则数月。

吃了三天药就停了,相当于行百里却只跨一步,当然没有收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自然也非一日之功。

别着急,慢慢来~


误解二:

恐惧药物的副作用



“有人说:吃精神类药物会损害大脑。”

“网上说,抗抑郁药物会让人发胖,我不想变胖。”

“说明书上写,副作用可能导致心脏问题,我害怕。”

精神科药物有没有副作用?


有!


副作用很严重吗?


大多数时候不严重!


有些副作用很唬人,喜欢看说明书的朋友会被吓得不轻。


说明书要求必须具体全面,会把所有的可能性做出说明,这是由于药物机制的特定性综合个体差异性导致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相应的收益或风险,如果收益很大而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去做。


因为小概率的风险事件就放弃恢复健康的可能性,不太划算,当然,选择权在你手里。



有的常见副作用,很多人吃了都会发生,比如:嗜睡、食欲不佳、药物依赖等等...


但比起常年抑郁的折磨或长期失眠的痛苦,这些短期的副作用也许值得熬过去。


再者,药物的副作用是在医生的控制范围下的。


这并不是说医生能让你完全不被副作用困扰,而是医生可以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换一种药物或者使用一缓释剂、控释剂,让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有研究发现:

服药时血浆药物浓度是有波动的,一般的药物有很高的峰值和很低的谷值,在峰值的时候它的副反应特别大。

在谷值的时候它的的疗效不足,如果让峰值降下来,让谷值高上去,疗效就会持续比较好,而副反应就会比较小。

对医生而言,副作用不仅可控,甚至可以灵活运用。


比如说:有的医生会选择用富马酸喹硫片的副作用来治疗顽固性失眠。


虽然这个方法不可以长期使用,但在短期内效果明显。



我们常说——不谈剂量只谈危害都是耍流氓。


对于精神科药物,不谈正作用只谈副作用是片面的;不谈全病程只谈短期效益同样是片面的。


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药物。


前提是:保持和医生的良好沟通。


误解三:

病情稍有好转、自行断药


“今天睡得挺好,明天不吃药了试试。”

“哇,吃完药真有用,不抑郁了,还有点小兴奋”

“停药之后更严重了,再接着吃吧”

吃吃停停,几乎是大家吃药的一个常态。


这也是“治不好”的一个核心原因。


你必须要记住:精神心理疾病首次发作,一定要保证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这是临床治愈的最大前提。


一旦初次治疗不彻底导致复发,再次用药则需更大剂量,更长时间,甚至促成顽疾、终身服药。



误解四:

病耻感,不敢用药

“吃药就会被父母发现了,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得了抑郁症”

“我住宿舍,吃这种药太不方便了”

病耻感,是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原因。

生病虽然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但这跟我们的人品、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生病当然可能引来异样的眼光,但最快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遵医嘱尽快治愈。

究其根本,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疾病。

坦然一点,哪怕被知道,那又怎么样呢?事实不会因为隐瞒就消失。


积极一点,也许父母和同学都能理解呢?他们将是你康复道路上的重要支持。

就算大家都不理解,我们还获得了一个为大家分享医学知识的机会。


根据2019年精神卫生调查结果——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57%,精神障碍可能出现在任何人(包括其亲友)一生中的任何时刻。


如果我们都能不歧视他人、不责备自己,守望相助,我们就都能够尽快康复,回归生活。


当你意识到自己有“病耻感”的存在,并且无法从中走出来,尽快找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聊一聊会有很大帮助。

一大误会:

认为自己没病,不用吃药

认为自己没病,往往分为两种。

以往,这种情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患者。

“相信我,真的有人要害我”

“我真的会魔法,我没病”

如今,越来越多的其他疾病患者也出现这种抵触情绪:

“我又没病,为什么要看医生”

“我不吃药,现代人谁不焦虑不抑郁”

“我从小意志力强大,心理问题?我能克服”

为什么把他们归为一类?

因为这都是误会,误会无法自行消解。

如果没有他人的介入,他们会一直这样误会着。


但疾病不会因此而停下来,疾病也不会因为意志力就消失。



这里的介入者就是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提升其治疗依从性,最终帮助患者临床治愈。

先通过药物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再通过后续的心理治疗调整其认知上的错误。



作为医生,偶然遇到某些疾病,我也会避免直接吃药。


像普通感冒、轻度的静脉曲张、偶发的头痛或者失眠,我都会采用“等待疗法”(等着它自己好)或者“物理疗法”。


这不是怕药苦,也不是在逃避药物的副作用。


而是我在有意识训练自己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让身体自己产生效果更好、还没有副作用的药。


比如说:


  • 合理的饮食起居,保证身体机能
  • 常给自己心理疏导,调动“内源性吗啡”
  • 学习禅修、国学等传统知识,发挥自己的精、气、神


其实这些在本质上都属于“心理治疗”。


但如果我生了急病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药物治疗,因为这是当下我需要的。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治愈疾病,在这个目的之上,用更舒适、相对直接、长远来看更有利的治疗方案。

诚然,相较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在正规、专业的前提下,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也不要奉“心理治疗”为万能神器。

有人抱持这样的观点,药物治疗治标,心理治疗治本。

现代医学理念早已无“本”、“末”之分,而是以“心理”、“生理”、“社会”综合模式来看待疾病。

如果一定要给疾病分出“标”与”本”的话,那也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比如说:一位妄想的患者,满脑子都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个时候去做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他甚至有可能把心理咨询师也误认为“想害TA的凶手”,怎么可能顺利的接受治疗呢。

治疗是一个医患相互配合的过程,

这个时候,适当的使用药物,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心理治疗才能顺利的进行。

所以,对待不同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客观规律: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剂量下进行运用。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医生的判断和医患的沟通。

任何一项治疗方法都需要基于患者个体病情发展、客观需要、接受程度等条件下,通过医生的指导,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怎样去帮助一个拒绝吃药的人?

除了鼓励患者跟医生一起沟通ta的焦虑和不安,一起寻找更适合的治疗方式,家人的作用也非常关键。

1. 沟通


家人和陪诊人员都可以成为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

  • 有的患者对就医抵触情绪较大
  • 有的患者“害怕”医生
  • 有的患者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 有的患者无法准确回忆自己的病情...

在这些时候,如果家人或者陪诊人员能够将患者的情绪和状态告之医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诚实


真诚的说出实际情况,对疾病的诊疗起到的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

有无既往病史、是否按时服药、有无应激事件,这些关键信息在患者本人无法提供时,家人务必要诚实。

对患者的诚实则是有目的性的,有时为了治疗关系的顺利推进。


家人要保持正确的认识,以求患者认知观念的平衡。



3. 管理


所谓的管理,不是控制,不是强迫,而是帮助患者管理自己的疾病。


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提升"管理自己疾病"的意识。


  • 对治疗的急性期、巩固期、恢复期的充分认知、认同
  • 建立自己的治疗目标和人生目标


学会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毕生的修行。

4.支持


请明确的告知患者:当TA面对疾病,或者面对医生的时候,你是TA的后盾。你会一直支持着TA 。

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患者本人提升了治疗依从性,而不是在被迫或者怀疑中吃下药物。

这种状态来源于其充足的安全感,安全感则来源于有充分的支持。



药物不是洪水猛兽,疾病也不是。

对待疾病错误的认知和任其发展的消极选择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

但只要医患能彼此信任,保持良好的沟通,我们就能水来土掩,击退猛兽。


以上内容由「安忻睡眠」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感谢邀请,抑郁症和焦虑症必须吃药吗?抑郁和焦虑往往互相伴随出现,如果症状严重,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就要吃药的。

如重症抑郁障碍,该群体具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甚至个别患者已经多次出现自杀行为。

抑郁症除了与神经解剖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生理学有关联,还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过度活动。而且通常由于去甲肾上腺素低下,导致对疼痛的阈值下降,所以很多抑郁患者疼痛感明显。

如何诊断抑郁症?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的症状必须是几乎每天都存在,或者都能被观察到,几乎每天或者每天都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抑郁的心境,患者的最常见的主诉经常是失眠或者疲劳,如果不对伴随的抑郁症状进行透研究将容易漏诊。

病程上要两周以上,在此期间存在抑郁的心境或者对几乎所有活动丧失兴趣愉悦感,在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上可能会出现异怒而不是悲伤,个体的情况下可能简单中的额外症状以外,还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精神活动性活动的变化,精力不足,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价值感或者是内疚感,思考注意力集中或很难做出决定,或者是反复思考死亡或者自杀,也有有一直谋划自杀的计划或者歧途。

焦虑和抑郁就像一对好朋友,然而这对好朋友很少做好事

抑郁、焦虑往往互相伴随,且能够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常见的如睡眠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使机体对于疼痛的抵抗力下降等等。我们都知道抑郁能够导致自杀,其实,焦虑同样也能够导致自杀。

睡眠紊乱可以出现为睡眠困难或者是早醒,个别可出现白天睡眠时间增加,出现睡眠紊乱。

一部分的病人可能合并躯体疾病,比如说癌症,中风,心肌梗死,糖尿病怀孕的个人个体中对重症抑郁发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了,这种情况除了疾病以外可能会合并抑郁这样的容易出现烦躁快感,缺失内疚或者无价值感,这都跟他长期经受疾病的打击有关系的。

很多时候,对于严重的抑郁和焦虑,单纯药物治疗收效甚微,那么这时可以优先考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这是一种给人在麻醉状态下诱导其癫痫发作,进而使大脑神经递质改变,从而改善症状的物理治疗,该治疗起效快,针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是首选。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后续,我将持续更新相关知识。




感谢邀请。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一些神经症,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很多人们一直是迟疑不定的。是不是必须用药,如果需要已经就诊精神专科的,我认为还是要遵从医嘱。

主要来说说抑郁症的吧。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专家专门进行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比较,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功效。而将心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则更能有效治疗慢性抑郁症。

然而,抑郁症治疗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复发比例很高,因此,为了防止复发,就要维持一定的治疗,而维持治疗主要还是药物治疗。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服药最根本的原因。

服药后的某些副作用,许多人在几周后就会消失,因此,即使出现副作用,也要坚持遵从医嘱服用,药物疗效才会显现。目前,随着医药学领域的发展,很多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大多较小了。患者选择面是比较广的,医生会因人而异为患者开处方,尽可能减小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对于服药问题,抑郁症患者一般必须尝试几种不同的药物,才可以找到有效果其副作用又可以容忍的药物,而找到符合自己有效药物的患者,会有一种获得新生的感受。服药的药量和种类,须按照医生指导进行,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一些抑郁药物疗效一两个月才会见到疗效,需要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不要认为没有效果就干脆放弃。

治疗抑郁症,选择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组合还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还是要看患者的严重程度,复发的频率,以及本人的特点。学点心理学,助人自助!




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抑郁症和焦虑症并非一定要吃药治疗,这样结合你的病情来分析。

抑郁症

首先看一下抑郁症。抑郁症是一个网络热病,因为动不动就有人“抑郁”了,所以每个人都可能得或真或假的抑郁症,抑郁症是一个专业的医学诊断,有专门的诊断标准,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常见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容易自责、自卑、饮食睡眠差,忧心忡忡,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不能忽视抑郁症是自杀率很高的疾病的事实,发病率也是每年在逐渐上升。


如果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意识减少,不爱说话,不爱动就要注意了。抑郁症和遗传因素、体质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都有关系,发生原因是综合原因,各方面因素都可能有,往往也不是单一因素导致。对于症状轻微的采取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才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


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之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精神科发病率比较高的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焦虑症主要是改变情绪和自我强化等,缓解各心理现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采用驱力降低模型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各种降低焦虑的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统脱敏暴露法治疗焦虑症。被上世纪80年代的人所广泛的运用。这种焦虑症治疗方法主要是将患者暴露在各种想象中的焦虑情景中,然后来指导患者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

家庭人际关系的治疗。焦虑症治疗方法主要是研究孤立的个人行为。这种焦虑症治疗方法是训练家庭成员成为患者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成为是欣慰治疗的助手。改善并加强患者的“自我”认识。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抑郁症和焦虑症必须要吃药吗?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如果按严重程度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重度的,就是焦虑非常高了,顺便说下,重度抑郁症肯定是长期高焦虑造成的,人在高焦虑的状态下,意识都可能是模糊的,别人说什么,听不进去,甚至听不懂,需要吃一些抗焦虑的药物缓解焦虑,缓解症状。

药物起着抑制情绪的作用,所以吃完药感觉有效果,但药物不能改变人的认知思维,所以吃药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真正的康复,需要改变患者大脑的认知思维模式。

一般情况,中度、重度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可以先吃药缓解症状,症状轻了,情绪稳定一些,就可以和人交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辅导,在辅导过程中积极配合,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合理想法,积极练习,改变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减药,慢慢的学会了调控情绪,就可以停药。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抑郁症,焦虑症还有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还有失眠,还有学生的学习障碍,都属于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疾病,只有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内心强大起来,才能真正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   副作用   疗效   病情   焦虑   认知   症状   抑郁   药物   患者   情绪   疾病   医生   效果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