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算是什么级别的医书?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了自己临床诊断的成功经验,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甫一完成便“大行于世”,并且在一千八百年后抗击“新冠”疫情时大放异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著作完成是张仲景医术最成熟的时候,并且撰写的全过程都在长沙郡。

据《长沙市志》记载:建安十三年,是年长沙瘟疫流行,太守张仲景医术,坐公堂为庶民义诊,活人甚众。

医者仁心,医者仁术!可见每一位医学大家必定是“仁心”“仁术”的代表。毫无疑问,张仲景是其中的翘楚。


>>张仲景,别名张机,今河南邓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在朝廷做官,使其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重要典籍,其畅游书海,笃实勤学。张仲景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并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张仲景对从医有了浓厚的兴趣,十岁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熬制,从来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张仲景,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而张仲景则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临床经验,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医生,甚至超过了老师,时人赞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据记载,从汉桓帝到汉灵帝的四十多年中,共发生大疫八次,呈上升趋势。到汉灵帝时,张仲景被州郡举为孝廉,其承袭家门,进入官场。张仲景在后来的上十年时间里亦官亦医,其决心攻克这种“怪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曾谈及此类疾病的可怕,其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国家十室七空、疫病吞噬民众,如此空前劫难让张仲景痛心疾首。

公元202年,朝廷任张仲景为长沙太守。长沙郡下辖益阳、阴山、零陵、衡山、桂阳等九县,治所在湘县。这一年刘备在博望坡击败夏侯惇、袁绍在官渡战败后死亡,可见当时整个社会面是兵祸绵延,人心涣散,朝政不安。张仲景此时为太守,手上早己没有兵可调动,也没有什么朝令要执行,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利用医术为百姓看病。

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疾病的百姓进来,其挨个仔细诊治。告示一出,产生了强烈的震动,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衙门前聚集了许多求医的人,有些还是带着行李从远道而来的。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看病诊断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就是纪念张太守在公堂行医的壮举;而中医系统常用“堂”取名也是缘于此。


百姓饱受战乱,还要抵抗疫病流行,东汉末年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超级大乱世”,而予张仲景来说却是静心诊断杂症、潜心研究病理的绝好机会。

张仲景对伤寒病的攻坚,走的是一条“勤求古训”、注重实践、创新求证之路,这就要求其在医学经典、民间单方和病例中不断“游走”。

张仲景大量采集民间验方,有时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一次,张仲景听说襄阳城里有个号称“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便独自跋涉数百里,拜“王神仙”为师,再对“王神仙”开出的验方从药性、医道等方面的独到之处用心研究,获益很大。

张仲景在行医、求证过程中也经常碰到一些庸医、劣医,他们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取昧良心的钱;还有一些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医者的本分。张仲景对此非常气愤,都会毫不留情地痛加斥责。


要控制瘟疫流行、根治伤寒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仲景在长沙的前二年治愈了无数平民百姓,但是,一遇到伤寒病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感到连病理都没有找准,于是,其决定调整思路,从古典医药文献中去找答案,力求有所突破。

张仲景开始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内经》、《素问》对其帮助最大。果然,张仲景豁然开朗了,其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之后其根据前人“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消化,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全新见解。就这样,张仲景对伤寒的治愈率显著提高,可以说为遏制大规模战争后疫情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公元205年,张仲景开始总结自己半辈子的临床经验,又参照《汤液经法》、《平脉辨证》等经方典籍,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后者是专论杂病。

张仲景还对民间常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疗方法都逐一进行了研究,并且在阴阳学说的背景下加以移植和整理,这种“另类思维”就是创新的思想基础。

张仲景医德高尚,悲悯百姓,整日深入民间拯救苍生。据传,张仲景为避战火来到了岭南地区,或因积劳成疾,亦或是感染病毒,其65岁左右就去世了。公元285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名书,是中医的经典,是中医的巨著,是中医的宏篇。是中医的瑰宝,是民族的财富。如果非要给她定级别的话,那绝对是高级、顶级、超级的医书!

为什么呢?鄙人曾于八十年代系统学习了四年中医,《伤寒杂病论》是必修课程,对此还是略知一二。评书先要说作者。

作者,张仲景 (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我国中医药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从古至今被尊称为医圣。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老址就矗立着张仲景的雕像。何为医圣?《难经》里有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说的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看病有神圣工巧之分。神圣工巧——是指中医看病的境界,一看就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就像神仙似的,医术非常厉害;听你的声音嗅你的气味就知道你有什么病,就跟圣人一样,医术非常高明;需要问才能了解疾病的,就说明医术很有工夫;需要切脉把病瞧出来的,说明医术也是很巧妙的。张仲景不但是医术高明的医圣,更是倾毕生之心血著述了影响中医至今近两千年的《伤寒杂病论》。彰显了该书的难能可贵和不凡之处。

《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中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辩证理论之精辟,施治方法之精要,我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企及。

如果说《黄帝内经》最早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中医并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一是创造性的提出了“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和纲领,此后一直为医界所公认并遵循。给中医临床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如现在中药汤剂电子处方笺就标注有是太阳经病或其它的六经病。二是创造性的提出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调整阴阳,扶正驱邪的治则“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三是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堪称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的药物君臣佐使配伍讲究,用药用量精准精炼,主治明确疗效明显。如麻黄汤、桂枝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三国名医华佗称赞:"此真活人书也"。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嘉言高度赞扬:"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自古以来众多中医都以《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为依托加减开方,特别是中医伤寒派、经方派更是奉为至宝无不用其及。

综上,《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在为芸芸众生疾病防治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在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上的贡献不可磨灭。





金栋按:《伤寒杂病论》乃中医经典著作,是顶级级别的中医临证之典籍,目前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

今通行本(宋本)《伤寒论》之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

今通行本《金匮要略》之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

亦即《伤寒杂病论》之作者是汉张仲景、晋王叔和二人合著,此符合余嘉锡《古书通例》。











































一本影响近2000年的医

学巨作。到目前仍然证明90%是正确的。

不论中医西医目前还没有一本医书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学好伤寒杂病论基本能解决90%的疾病。




《伤寒杂病论》属于什么级别的医术?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有人说过中医之有张仲景,如同儒家之有孔子,孔子是至圣先师,仲景则是医门圣人。我们读过儒家的四大经典,不知道四大经典对于儒家来讲意味着什么。但是,我读过上百本医书,包括中医的,西医的,可以这么说《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的根基,其中记载的方剂今天仍在广泛使用,大量使用。我自己临床上运用《伤寒杂病论》记载的方剂多达九成以上,《伤寒论》113方基本上都出现在我的处方上过,《金匮要略》的大多数方剂,也都出现在我的笔下。为什么《伤寒杂病论》有这么大的魅力?

《伤寒杂病论》独特的辨证论治思路,六经辨证“执简驭繁”,将临床上的基本分为六大类。六经辨证不同于脏腑辨证,它简洁明了,选方精准,疗效卓著,这是张仲景对中医最大、最卓绝的贡献。《伤寒杂病论》立足于临床,以切实的疗效为基础,真正将中医落到了实处,而非空洞的理论、论文。

因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中最顶级的医书,如果《伤寒杂病论》比做人,它就像千年不遇的圣人,如孔子,如王阳明,如曾国藩,中国数千年也才出了这两个半圣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医书   伤寒   扁鹊   太守   儒家   金匮要略   孔子   伤寒论   医圣   方剂   长沙   医术   阴阳   公元   中医   级别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