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身世是怎样的?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


所以,郑和也想去圣城麦加朝圣,便对航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命运没有什么意外,他长大后应该就能实现这个愿望了。


但是,1381年,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和的命运。


战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可当时对待男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11岁的马三保就是被残忍对待的一员!


可有的时候,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从此,他就跟随明军征战四方。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马三保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们知道的是,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了他的亲信。


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身侍卫。


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这已经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1404),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册。


由于郑和不但具有丰富的航海知识,还久经战争考验,军事素养很高,性格坚毅顽强,最后,他要去的西洋各国中有很多都信奉伊斯兰教,而郑和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


所以,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一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二是希望通过下西洋威服四海。


郑和也确实不负使命,第一次下西洋不仅探访了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做了很多生意,还把西洋各国的使者都带到了大明,让他们见识到了大明的强大与繁荣,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


于是,在朱棣的支持下,郑和前后共6次下过西洋。


ps: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是古里,也许是宿命的安排吧,美丽的古里后来也成为了他传奇一生的终点!




郑和(公元1371~1435年)。明.云南人,字三宝。他本姓马,回族。

郑和曾從燕王(朱棣)起兵有功,擢内官監太监,赐姓郑。时称三宝太监。

朱棣即接帝位,欲招谕外国,自永乐至宣德三十年间命郑和赴南洋各地七次,经历三十余国,先后至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暹罗、锡兰山、沙里湾泥等三十余国,最远达红海海口,非洲东岸。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曾派遣郑和至西洋(今南洋及印度洋沿岸),前后六次,最远至东非,加强了大明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有关“三宝太监”郑和的人生经历和“航海外交”的遭遇,《明史》有传。

另,相关资料有:明.茅元仪《武备图志》刊有郑氏航海地图。郑和随行人员巩珍撰有《西洋番国志》,译员马观撰有《瀛涯胜览》、费信撰有《星槎胜览》,皆存。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月山发现的郑和父亲墓志铭《故马公墓志铭》是郑和发迹变泰之后请当时永乐朝的礼部尚书李至刚补写的,其内容如下:

(马哈只墓碑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郑和父亲被称为马哈只,但是哈只不是姓名,阿拉伯语作حجّي‎‎(英语:Hajji),原意为『巡礼人』或『朝觐者』,是对曾经前往圣地麦加进行朝觐、并按规定完成朝觐功课的信徒的尊称。

从郑和的父亲乐善好施以及能够负担朝觐费用等诸多方面来看,他的家庭有较大的可能非富即贵,不是某些说法认为的『一名11岁的幼童名为马和,元朝小民之遗子,没人会在意他的身世』。

事实上,目前有关郑和家世的资料非常丰富但指向又十分一致,那就是郑和的祖上就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咸阳王、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赛典赤·赡思丁原籍中亚不花刺(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其家族随回师的蒙古大军举族东来,忽必烈统治时期,鉴于大理国灭亡后的云南有各种不安定因素,于是委任他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在赛典赤·赡思丁管理云南的6年间,兴利除弊,化解矛盾,对云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子孙中的几支也在云南安家落户。

然而再具体下去,学者的观点就不尽相同了,通常而言,赛典赤·赡思丁的长子、第四子、第五子均有一定可能是郑和的祖先。

有学者认为郑和的父亲马哈只是元朝的滇阳侯,从墓志铭看,马哈只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洪武壬戌就是洪武十五年(1382),这正是云南全境被明军平定之年,郑和的父亲英年早逝,很有可能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在与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帅的明军作战的过程中阵亡或被俘后被处死,这与还是幼童的郑和被明军阉割也是对得上的。

当然,撰写郑和父亲墓志铭的时候,郑和已经是位高权重的明朝臣子,无论是他本人还是撰写者,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情况都只能回避,这或许也就是《故马公墓志铭》介绍墓主人的平生事迹写得都有点虚的原因。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故马公墓志铭》中有马哈只『身处乎边陲』『分安乎民庶』的语句,『身处乎边陲』没有问题,但是『分安乎民庶』分明说他是庶民百姓,与滇阳侯自然是对不上的,因而郑和的身世还是存疑——当然这也可能是郑和请人撰写墓志铭时候的避讳假托的说法。




郑和其实本不姓郑,他姓马,小的时候生活在云南。他们家是回族世家,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穆斯林朝拜过麦加,就可以在他的名字和家族号上加上两个字“哈只”,所以他们家很多人都是“哈只”,这个家族本姓马。但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很多的回族都在姓氏前面加上一个马字,他们家为了简化或方便,也就改姓为“马”了。

郑和小时候叫“马三宝”,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马家的第三个男孩了。可是史书上却明确记载,他们家他是排行老二的。说不定他有一个姐姐,所以他就成了老三了。

那后来为什么他改叫郑和这个名字了?

据史料记载,郑和这个家族在元朝末年就开始衰落了,到了明朝大军平定云南的时候,小小的郑和,也就是马三宝,就被人带入了明朝的官中,成为一个阉人火者在宫中服役了。明成祖朱棣当时还是一个藩王,后被封为北平的燕王,他就把郑和带到了北平,在靖难之役当中,他们又结下了一段新的不了的因缘。

燕王在靖难过程中,曾经在北京和通州之间与官军发生过一场激战,激战的地方叫做郑村坝。在这场战斗中,马三宝立了大功。战争结束后,朱棣对马三宝更加器重,说这小伙子真不错,于是就赐给了他一个姓,既作为嘉奖又作为对这次战斗的纪念,从此他就叫郑和了。

因为打仗的地方叫郑村坝,所以赐姓为郑,这就是郑和姓名的来历。

历史上,朱棣能够六次派郑和带领着二万七千多人,那么大的一支船队下西洋,这充分说明了郑和在朱棣的身边是非常受重用的一个人。




郑和出生在云南,原名马三保。幼年就笃信伊斯兰教,而且其父祖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到过麦加朝圣。

在他大约十多岁时,明军平定云南,掳掠了一批儿童做宦官,他便是其中一个。于是他受阉,成为宦官,后被分到燕王府。由于他富有胆识,有领导才能,受到燕王朱棣赏识。在靖难之役中, 郑和立有功勋。可能是在郑村坝之战中立功,因此被赐姓郑。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为皇帝。郑和有领导才能,受朱棣信任,而且懂得伊斯兰宗教信仰,因此被任命为下西洋的正使,创造了六下西洋的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马公   麦加   伊斯兰教   北平   穆斯林   回族   大明   明朝   西洋   燕王   墓志铭   云南   永乐   身世   太监   父亲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