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有引起列国干涉,而齐湣王灭宋就遭围殴?

我是老湿基,我来回答!

首先,得先说说宋国的重要性:1、位置太过重要,宋国毫不客气的讲,就相当于现在的阿富汗之于亚洲、欧洲各国一样,位置太显眼了,任何一个强权崛起或者扩张,都越不过宋国,还有就是,宋国的土地太过肥沃,虽然地盘没有燕国打,但,宋国可是比燕国产量多的太多了;另外就是,宋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宋国可以把各国的商品互相倒卖做倒爷,所以,宋国当时的富裕可是让多国垂涎三尺的,自然,宋国的财富那可不是盖的,哪个王不馋?

在看看楼主说的其他几个被灭的国家:楚灭越,楚国一直被华夏各国看成蛮夷,正所谓,长江以北的你别觊觎,南边的随便你吞并,楚国从西周初期就被中原各国看不起,就像后来秦国的待遇似的,无奈之下,楚国自己称王,一直往东南扩张,各个诸侯国一直防着楚国,有一段时间,楚国北扩,欺负中原的国家,齐桓公就发动八国一起攻打楚国,自此,楚国就一直往东南蚕食地盘了,越国,当时也被划为蛮夷,华夏当时给少数民族都起的有名字——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在华夏诸侯国里,楚国灭越国就相当于一个南蛮灭了一个东夷一样!理它干啥?

秦灭周,基本上就是战国的中晚期了,本来周天子已经是形同虚设了,况且那个时候的6国基本上都患上恐秦症了,况且,周天子的地盘紧挨着秦国,你让其他6个诸侯国怎么对秦国发难?

韩灭郑,事实上,这个是战国初期的时候,那个时候,韩国还是比较屌的,我们的印象中,韩国一直是很弱的,经常到处受欺负,天天割地赔款,事实上,三家分晋之后的初期,韩国可是中原小霸王级别的存在,那个时候的韩国被称作“劲韩“,立国初期,韩国就推行了“申不害变法“,虽然最终申不害变法没有使得韩国彻底变强,但变法初期,韩国还是支棱了一段时间的,尤其是那句”天下强弩尽出自于韩国“的说法。那个时期的韩国可谓是:路过狗子扇耳光,鸡蛋拿着摇散黄,蚯蚓竖着切两半,飞禽走兽毛拔光!那个时候的韩国可不只是灭郑,人家是先打了周王室的秋风,成功的在周天子手里拿走两块地,然后才一点点蚕食郑国的,注意,人家是蚕食,不是一站灭国的,更何况,其他的国家那个时候都刚刚从各自的宗室之间的斗争阴影走出来,国力疲惫的不得了,那个时候的齐国也没什么能力,因为田氏拿下政权不久,民心不稳,当时正在发展稷下学宫,为田氏政权做舆论呢。

而赵灭中山,根本原因就是中山国是白狄人所建,赵国灭掉一个胡人政权,理所当然,别说你去怪罪了,作为周天子,你还得去奖赏呢,其他各国根本就没有讨伐赵国的理由。

综上所述,齐灭宋就不一样了,首先,上面已经说了宋国的重要性了,其次,最重要的是齐国耍了其他4国:当时,是齐湣王发起的联合韩国、赵国、魏国、燕国五国攻秦,当这几个国家的兵力都汇聚在与秦军对峙的情况之下,齐湣王利用国内剩下的军队去把宋国给灭了,其实那一次的五国攻秦,秦国形势很困难的,结果,齐湣王却做了这个蠢事。消息传到盟军军营,韩、赵、魏、燕四国都炸了锅了:好啊,你个齐湣王,把我们的军队弄过来跟秦国正面刚,你齐湣王却在那独享肥宋?一下子军心就散了,秦国此时也派人去游说4国,说秦国一定助你们教训齐国,为了表达诚意,还要4国自己选个盟军总司令,秦国派军队进去听候司令调遣,最终,盟军选了燕国的乐毅,就有了后来的五国攻齐,乐毅也就牛逼,连下齐国72城,齐湣王都跑了。楚国一看这气氛,自己要是不添把柴就说不过去了,于是也派出了一支队伍,边打边抢地盘,夺回了之前与齐之间有纠纷的地盘,在这之间还碰到了逃亡中的齐湣王,这个将领把齐湣王扒皮抽筋,吊在半空中,据说,齐湣王在被扒皮抽筋后,一直哀嚎了3天3夜才死去,也算是春秋战国死的最惨的诸侯王了!




朝史暮想:


为什么齐国灭了宋国各国反应如此之大?甚至导致了五国伐齐之战?


第一,宋国不是小国,弱国。客观地说,当时的宋国国力不在燕国之下。宋国要是晚几年被灭,战国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战国八雄”了。宋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粮产量高。且在诸侯国之中,有一定的政治外交影响力。如此之大国被齐国吞并,诸侯国的反应自然很大。


第二,宋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宋国的定陶是当时重要的商贸中心。在生产力还非常落后的当时,一个巨大的商贸中心就是一个完善的后勤保障中心。物资,军队可以在这里得到迅速的补充和配送,因为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第三,宋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地处河南腹地,大平原地形,是卡在楚国,魏国,韩国,齐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一旦齐国占据了此地,北胁赵魏,东迫韩国,南压楚国,齐国在战略上将会得到主动权。


第四,齐国当时已经是一个实力一流的国家。吞并了宋国之后,很可能就会变成超一流的庞大帝国。其他国家将很难与其独立抗衡,甚至包括秦国。因此诸侯国们是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五,齐国一直以“套路”闻名,坑过很多诸侯国,犯众怒。诸侯国们大大小小都吃过齐国的亏,之前甚至差点灭了燕国。这次齐国灭宋,诸侯国们顺势打起正义的名号,抢占道德制高点,对齐国进行反制。


为什么楚灭越,赵灭中山,韩灭政,秦灭周没有引起诸侯国的干涉?


赵灭中山,是赵国在那个时候很低调,然后趁着诸侯国忙别的事情进行的。并且中山国地处北境,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相对来说,政治影响没这么大。


楚灭越,楚国一直是南方大国,并且南方的事情,中原的诸侯国并不如何上心。楚国灭越国,越国在南,即使有心干涉也鞭长莫及。


韩灭郑,严格说来,这属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事情。并且韩国对付郑国,是一个长期逐步蚕食的过程。


秦灭周,当时秦国已经实力超群,没人敢轻易招惹。同时周天子徒有一个天下共主的虚名,在实力,地盘上都已经虚弱得没法看了,周天子被灭也是早晚的事情。秦灭周也引起过诸侯国的反应,不过是局部的,而且秦国实力放在那里,周的地盘又小,诸侯国犯不上出头。


以上是朝史暮想的个人见解,欢迎讨论补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因为齐国背叛‬五国‬联盟‬‬,独吞宋国,犯了众怒!

公元前284年,秦国联合燕、赵、韩、魏四国‬,派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率一军,由燕将乐毅统领,浩浩荡荡的杀向了齐国都城临淄。

直到伐齐联军兵临城下,齐国即将遭遇亡国之祸,齐湣王终于从五国霸主的美梦中清醒过来,他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苏秦设下的圈套。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凭借着一张利嘴游走于各国之间,纵横捭阖,说服五国诸侯组成伐秦联盟,将齐国推上了联盟长的位置。

然而,苏秦合纵伐秦不过是个幌子,他是燕国的死间,最终目的是为了灭齐。那么,燕国与齐国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恩怨?苏秦又是如何诓骗齐湣王,给齐国带来灭顶之灾的?

这一切,还要从燕国的子之之乱开始说起。


01

子之之乱

公元前316年,年迈昏庸的燕王哙大集群臣,废除了太子姬平,并禅位于国相子之。自己反而北面称臣,搬出了燕王宫,迁往别院居住。

不仅如此,燕王哙还将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印全部收回,以便让子之重新任命各级官员,从而真正掌握君王的实权。

子之上位后,开始大量启用新臣,以此来不断挤压前太子姬平与燕国旧贵族的权力空间。仅仅三年时间,燕国内部分裂和内乱从无间断,燕国百姓朝不保夕,人心惶惶。

公元前314年,前太子姬平为夺回王位,与燕国将军市被起兵造反,将燕王宫团团围住。原以为王位唾手可得,却不想市被被子之策反,起兵反攻姬平。

于此同时,子之以平叛为由,率军攻打市被,两军厮杀,死伤数万,杀戮和血腥充斥着都城,给燕国带来了巨大的震荡和恐慌。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这场内乱持续了数月,最终市被被擒,斩杀于闹市口。子之下令捉拿前太子姬平,姬平为保命,逃往了无终山,其余庶弟公子则流亡于韩国。

南邻的齐国听说燕国大乱,齐国大臣纷纷奏请齐宣王趁此机会吞并燕国。齐宣王采纳了众臣的意见,命匡章为将军,率军攻打燕国。

燕国的百姓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对篡位的子之恨不能喝其血,啖其肉,见齐军来攻,不仅不抵抗,还大开城门,夹道欢迎。

齐军因此顺利地占领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哙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子之则被齐军擒获,押往齐国,被处以醢(hǎi)刑

齐军只用了五十天,便占领了燕国全境。之后,齐军在燕国大肆破坏宗庙,搜刮金银财宝。中山国见状,也乘机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数十座城池,燕国几乎被灭。

当时,赵国的赵武灵王想要吞并中山国,不愿中山国趁此机会扩充国力,于是,将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立为燕王,派将军乐池护送其回燕国登基,史称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后,在赵国的相助下,逼退了齐军和中山军,保住了燕国。然而,燕国虽然躲过了这场灭国之祸,但齐国趁虚而入,大肆破坏的行径,让燕国元气大伤,国力衰微。


君臣禅让,这在战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况且,这个决策还引得燕国差点被灭,燕王哙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呢?

其实,这是子之策划的一场阴谋。为了能满足自己君临天下的野心,他砸下重金买通了燕王近臣,诓骗燕王只要做出禅让的姿态来,燕国的百姓定会认为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昏庸无道的燕王在近臣的极力劝说下,居然相信了这种说法。他以为子之畏惧王权,是万不敢接受禅让的,可他忽略了子之的心狠手辣,更忽略了一个阴谋家的野心。

在燕王的再三受让下,子之居然接受了王位,在南面称王,燕王见大局已定,无奈只能迁居别宫,在北面称臣。

子之以阴谋的手段夺取了王位,最终也难逃凄惨的下场。

燕昭王登基后,为了振兴上很累累的燕国,更为了报齐国的夺城之恨,他广发求贤令,招贤纳士,筑起黄金台,以示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

一时间,天下贤士纷至沓来,苏秦便是其中一个。


这日,燕昭王在燕王宫召见了苏秦,看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怎么也无法将他与鬼谷子的徒弟联系起来。

只见苏秦拱手一拜,不卑不亢地说道:“听闻大王是一位施政仁义的圣贤之君,苏秦因此前来拜见。”

燕昭王听罢,反问道:“苏先生,你说寡人圣贤,那何为圣贤?”

苏秦回道:“所谓圣贤,便是能听得好话,也能听得不好的话。”

燕昭王闻言,来了兴致,继续问道:“那苏先生觉得本王哪里不好?”

苏秦见燕王毫不避讳,直言道:“大王有伐齐之心,却不敢表露出来,是错的。”

燕昭王闻言,心内大惊,此人居然将他心中所想这么直白地说出来,可见有几分胆识。燕昭王上下地审视着苏秦,目光灼灼,似在思考。


随后,他试探道:“苏先生,不是寡人不敢表露,只是我燕国如今太过弱小,根本无法撼动齐国,伐齐一事只是说笑罢了。”

苏秦看出了燕王的试探,于是朗声说道:“大王若愿意相信苏秦,我愿出使齐国,拿回燕国的是座城池。”

苏秦话音刚落,大殿之上传来窃窃私语,大臣们都觉得苏秦太过狂妄,凭他一个白丁,也敢夸下如此海口,当真是不知者无畏。

可燕昭王却看中了苏秦的胆识,当即封他为燕使,即刻出使齐国。带着燕昭王的期盼,苏秦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求见了齐国君主齐湣王

面见齐湣王时,苏秦笑意盈盈地恭喜了齐王,拿下了燕国的十座城池。齐湣王正高兴时,苏秦又话头一转,对齐湣王表示了哀悼之情,齐湣王以为苏秦在戏耍自己,想要治罪于他。


可苏秦却不急不慢地对齐湣王说道:“大王,你即将大祸临头了!”

齐湣王闻言,一头雾水,问道:“先生,此话怎讲?”

苏秦回道:“大王,饥饿的人不吃东西会死,吃了有毒的东西也会死,眼下齐国就是这个饥饿的人,而燕国的十座城便是那有毒的食物。”

苏秦见齐湣王疑惑不解,继续说道:“燕国与秦国乃姻亲,秦国以公主至尊下嫁燕国,两国修好,难道您就不怕秦国问罪吗?”

齐湣王听罢,心下焦急,于是看向苏秦道:“先生可有解法?”

苏秦见状,劝说道:“您将这十座城池占了,就等于将燕国推向了秦国,若是您将燕国的这十座城池还给燕国,燕王会感激大王,秦国也会领您这份情的,你会获得更大的威望。”

齐湣王思虑再三,觉得苏秦说得有理,他还不想与秦国为敌,于是大手一挥,将费尽心血得来的十座城池还给了燕国。


苏秦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不费一兵一卒就说服了齐王拿回了燕国的十座城池。既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能,也初步赢得了燕王的信任。

于是,苏秦又开始鼓动燕昭王伐齐,可燕昭王还是以燕国国力太弱,不是齐国的对手为由,拒绝了苏秦的建议。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齐王对苏秦还抱有怀疑,他担心苏秦是齐国派来的间谍。

燕昭王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当年,齐国举五都之兵进犯燕国,将士的鲜血染红了燕国的国都。齐国如此费尽心力得到的城池,怎会如此轻易地被苏秦讨了回来。

见燕昭王一再推脱,苏秦也明白了燕王的心意,他的内心有些挫败,他想,要么说服燕王伐齐以示清白,要么就只能辞职,再去寻找其他机会。


02

死间齐国

这一日,燕国王宫的大殿之上,燕昭王再次召见了苏秦。

这次,燕昭王仍然拒绝了苏秦伐齐的建议,苏秦也逐渐失去了耐心,直言道:“大王,我乃进取之臣,不事无为之主,苏秦就此告辞。”

燕昭王见苏秦动真格的了,连忙阻止道:“苏先生,寡人却有伐齐之心,可也着实担心,燕国再也经不起风风风雨雨了。”

苏秦见状,反问道:“大王可听说过乌获?”

秦昭王回道:“寡人当然听过,当年乌获举鼎,勇冠诸国。”

苏秦点了点头说道:“大王说得没错,如今,齐国就是那举鼎的乌获。当乌获老了时,力量就没了,一个小女孩就能将他打败,为今之计,我们是要想办法将齐国变成年老的乌获。”

据《战国策·燕二·客谓燕王》记载:

客谓燕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使齐北面伐燕,即虽五燕不能当。王何不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弊其众,使世世无患。"

苏秦的计策便是由他去齐国做间谍,让齐国的军队陷入困境,让齐国的百姓疲惫不堪,如此就能削弱齐国的国力,趁机壮大燕国,使燕国世代无忧。


苏秦深知,单靠燕国的力量是无法抗衡国力强盛的齐国的,他只能借刀杀人。就好比,在一群饥饿的猛兽中扔上一只猎物,最先抢到猎物的猛兽就会成为其余猛兽攻击的对象。

苏秦就是要扔出有足够诱惑力的猎物,让齐国丢掉戒心,义无反顾地扑上去,到时候,齐国便会成为其他诸侯国猎杀的对象。

临行前,苏秦向燕昭王说道:“曾经有个名叫尾生的男子与爱人约定,要在桥下相会,谁知女子失约了,尾生没等来爱人却等来了一场洪水,为了实践诺言,他死死地抱住柱子,直到大水将他淹死。大王,臣此去齐国,必定如尾生抱柱般,誓死实践诺言!”

身为间谍,完全是将自己置身于风暴之中,而苏秦此番前去,不是当普通的间谍,而是要做对敌人威胁最大的“死间”。

《孙子兵法》有云: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所谓“死间”就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之舌诓骗游说,取得敌国的信任,谋求敌国的高位,再施以阴谋,将敌国倾覆。

灭亡齐国,就是苏秦此番的目的!

不久之后,苏秦就带着由150辆马车组成的车队和无数金银珠宝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燕国,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被齐湣王封为客卿。

面见齐湣王时,苏秦便向齐湣王献上了伐宋的计划。

据《战国策·燕二·客谓燕王》记载:

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

苏秦之所以要说服齐湣王将对外扩张的目标定位宋国,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齐国西邻赵国,北接燕国,西南与鲁国、宋国邻近。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国力蒸蒸日上,齐国发兵攻打讨不到半点便宜,所以,对外扩张的目标只能是北上进攻燕国,或者南下进犯宋国。

苏秦既然要保护燕国,那便只能将宋国这块肥肉递到了齐湣王的嘴边。

当时的宋国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国家,贸易十分发达。尤其是宋国的国都定陶,是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光每年的税收就让各国诸侯垂涎三尺。

所以,苏秦让齐湣王明白了,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不仅如此,苏秦还带来燕王的许诺,若是齐国南下攻宋,燕国愿意出兵两万,协助齐军一起伐宋。

苏秦见齐王已经动摇,便展开了他的游说攻势,为齐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若是齐国吞并宋国,西面可以威胁魏国,北面可以威逼赵国,南面可以影响楚国,到那时齐国国重民尊,何愁不能称霸天下!

齐湣王听罢,不再犹豫:“苏先生的想法真是与寡人不谋而合,寡人早就看宋王不顺眼了,他屠戮百姓,还将各国诸侯的塑像放在茅厕之中,人人得而诛之。”

公元前288年,齐国出兵攻打宋国,燕国也兑现承诺,派出了两万士兵随同齐军作战。正所谓利令智昏,齐湣王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完全忘了,盯着宋国这块肥肉的可不止齐国。

当时,秦国和赵国都对宋国虎视眈眈,都在盘算着如何发兵攻宋,将都城定陶据为己有,可是,齐国居然率先出手了,秦国和赵国瞬间被激怒了。

而这正是苏秦想要的局面,此刻,燕国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然而,苏秦这个完美的计划却因为秦国的一个决定,差点落空!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在相国魏冉的建议下登基称帝,并派遣魏冉出使齐国,送上了“东帝”的称号,意为“二帝并尊,共享天下”

而齐国接受二帝并尊的条件是,双方结成军事同盟,出兵伐赵,瓜分其领土。

当时,赵国是东方诸侯国合纵联盟的联盟长,有了赵国的撑腰,被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魏国居然又开始强硬起来,极大的阻碍了秦国东进扩张的步伐。

为了打破诸侯国之间的同盟,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方式,拉拢齐国合力灭赵,企图扫清东进的障碍。

若是齐国接受了秦国的示好,不仅苏秦的计划会落空,燕国也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当初,齐国企图吞并燕国,全赖赵武灵王护送燕昭王回国,才逼得齐国撤军。若是赵国被灭,燕国失去了这个最强外援,恐怕是自身难保,齐国的铁蹄必定会再次踏入燕国。

为了防止齐国与秦国结盟,苏秦向齐湣王谏言道:“若是天下由秦国和齐国共治,大王觉得,这天下百姓是会尊秦还是会尊齐?”

答案显而易见,齐湣王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回答道:“自然是尊秦。”

世人尊秦便意味着一旦各诸侯国被灭,齐国就再也难以与秦国抗衡,到那时,秦国为了一统天下,齐国也许会成为秦国下一个吞并的目标。

可若是齐国能放弃“东帝”的称号,以代周自立,擅自称帝为由,联合各国伐秦,到时候,局面就会大不相同。

在苏秦的一番极力游说之下,齐湣王放弃了帝号,摒弃了与秦国的盟约。

之后,齐湣王更加坚定了伐宋的决心。为了向中原继续扩张,齐国第二次率军攻打了宋国。面对齐国的背信弃义,秦国也不甘示弱,直接剑指齐国。

此时,齐湣王有些慌了神,连忙求助于苏秦。于是,苏秦向齐王建议,联合各国抵制强秦,并向齐王承诺定能说服各国诸侯。

苏秦的计划是以齐国为首,联合燕、赵、魏、韩,由五国组成联盟,共同抗击秦国。在当时,苏秦想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些矛盾复杂的诸侯国组成统一战线,简直难如登天。

此时,已经得到消息的燕昭王再次怀疑起了苏秦。

他认为,苏秦作为燕国派出的间谍,是为了弱齐强燕的,可如今,组成以齐国为首的联盟不是增加了齐国的力量吗?难道他已经投靠了齐国?


所以,当苏秦回到燕国王宫的时候,燕王对他是不冷不热,态度疏离。

苏秦见燕王如此态度,落寞地问道:“难道忠诚也会获罪吗?”

燕昭王闻言,冷冷回道:“忠诚如何会获罪,只怕是有人自己不忠罢了。”

苏秦摇了摇头,说道:“大王,我听说有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做官,他的妻子在家不甘寂寞与人私通,那个人即将归家,妻子害怕私情暴露,就指使侍妾端毒酒给丈夫喝,那侍妾不想残害主人,也不想夫人被赶走,于是假装摔倒,将毒酒洒了,主人见状大怒,打了那侍妾五十竹板,那侍妾保全了所有人,却自己难免责罚,她难道不是因为忠诚获罪的?”

燕王听罢,叹了一口气,说道:“苏秦,我知你此去齐国十死无生,但是燕国需要你,就让寡人看看你的忠心吧!”

苏秦离开燕国后,又先后去了魏国、韩国和赵国,以土地、资源与军权为交换条件,顺利说服赵韩魏三国加入了伐秦同盟。


公元前287年,苏秦凭着他的三寸之舌,成功凝聚了五国的力量,组建成伐秦同盟。

此时的苏秦,已然到达了他事业的巅峰,但是,他并不开心,因为他担心若是五国谋秦的计划真的成功了,齐国的国力就会大增,这与他弱齐强燕的意图背道而驰。

为了完成他的间谍任务,苏秦在促进五国谋秦计划的同时,开始挑拨其他四国与齐国的关系。为了能缓和与四国的关系,齐湣王暂停了第二次伐宋的计划,但是齐湣王仍贼心不死。

为了能尽早拿下宋国,齐湣王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与秦国秘密交换条件,可任由秦国攻取魏国的安邑,齐国绝不插手。

此时的齐湣王早已沉浸在五国霸主的美梦中不可自拔,贪婪让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决策,最终将他与齐国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03

五国伐齐

苏秦并不是真的为齐国考虑,可是齐湣王却当真了,他不明白,苏秦已然将齐国置于秦国和各诸侯国的对立面,也只有这样,燕国才有可能实现联合伐齐的目的。

公元前287年,齐国一遍联合各诸侯国西向伐秦,一边又牺牲了同盟国魏国的利益,笼络住了秦国,发动了第三次攻宋战争,一举吞并了宋国。

齐国如此行事,简直是背信弃义的小人,齐国瞬间成了众矢之的!

最先感受到威胁的是韩、赵、魏三国,这三国长期处于秦、齐两国的东西夹击之下,只有维持两国平衡,才能求得自保。

所以,当秦国东进,想要蚕食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可当齐国吞并了宋国之后,迅速强大起来之后,他们也不会坐视齐国独大。

所以,当宋国被灭后不久,赵国便率先骑兵攻打了齐国,而后魏国也紧随其后,联合秦国策划伐齐。

而魏国此举正中了秦昭襄王的下怀。

齐国国力强盛,地处东海,与秦国又隔着赵、韩、魏三国。多年来,秦国很难对齐国进行军事制裁,眼看着齐国日渐强盛,却无可奈何。

可如今,赵国已经充当了急先锋,魏国也准备起兵攻齐,一旦齐国灭亡,燕、赵、韩、魏四国呈孤弱之势,吞并便只是时间的问题。

于是,秦昭王豪横地昭告天下,倾一国之力,起兵伐齐。

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命蒙骜为将,率军攻打齐国河东地区,秦军长驱直入,一举夺下九座城池。

公元前285年,秦国将赵国推上了伐齐联盟长的位置,赵国随即联络燕国加入了伐齐同盟。至此,五国伐齐的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秦国联合燕、赵、韩、魏四国,派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率一军,由燕将乐毅统领,浩浩荡荡的杀向了齐国。

一场轰轰烈烈的灭国之战就此打响!


乐毅率领燕赵联军从西南方向攻入齐国,夺取了灵丘,继而发兵攻打高唐。为了守住高唐齐国举倾国之兵,命触子为将,在济西迎战乐毅。

为了尽快将联军赶出齐国境内,齐湣王向触子下了死令,若是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灭其宗族,刨其祖坟。

得到命令的触子一时间心神大乱,刚一开打,齐军就鸣金收兵,而燕赵联军则在秦军的配合下乘胜逐北,齐军在济西惨败。

齐湣王大败,连夜逃回了临淄。他一面派遣使者向楚国求援,并允诺将淮北之地割让给楚国,一面检点军队,登城设守。

济西一战胜利后,秦军挥师南下,将齐国刚刚夺取的定陶收入囊中,韩、赵、魏三军各自分路收取边城。

而乐毅则率领联军一路西进,长驱深入,所过之处齐军皆溃败散逃。燕军势如破竹,大军直逼临淄城下

乐毅出兵六个月,所攻下齐地共七十余城,皆编为燕之郡县,惟莒州与即墨坚守不下。

直到燕国的军队兵临城下,齐湣王才如梦初醒。眼见大好的江山即将逝去,他才悔不当初,为何当初会如此轻率就做出伐宋的决策呢?

齐湣王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头脑一下子清明起来,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苏秦捣的鬼。是他蛊惑寡人伐宋,是他怂恿寡人与秦对立,是他授予寡人出卖盟友。

这一切的祸根都是苏秦,他居然敢欺骗我大齐!

可是,等齐湣王想明白一切的时候,五国的军队已经杀到了齐国国都的门口,为了泄愤,齐湣王将苏秦杀死,尸体被五马分尸示众。

然而,苏秦的死并不能抵挡五国的铁蹄,在燕国大将乐毅的带领下,燕国士兵冲锋陷阵,接连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将齐国灭国,一雪当年齐国进犯燕国之耻。

燕国终是完成了伐齐的心愿,苏秦虽然身死,但是他的谋划无疑是成功的。


04

最后

如果说这是一盘棋,那些各国的王侯将相,血洒疆场的各国将士,充其量都只是其中的棋子,这个操盘者苏秦实在是令人胆寒。

历史上对苏秦的评价非常复杂,有人说他是奇才,三寸不烂之舌,可倾城覆国,纵横捭阖间,可左右天下大势。

也有人说他是祸国殃民的小人,他的人生是间谍的一生,是阴谋的一生。春秋无义战,战国尚功利,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但是,他刺股求学,百折不挠的上进精神,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却值得我们后世推崇,这就是一个纵横家的英雄本色,一个战国游士的精神风骨!




公元前306年,楚国消灭越国,因为越国基本接壤的国家是楚国,并且处于偏远之地,对其他国家影响不大,其他国家除了外交上反对以外,没必要出兵干预;秦国灭东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渐蚕食,公元前249年,东周已经在秦国之中,为国中之国,且只有一城,灭亡他其他国家根本都没什么意见,可以借助东周王室的东西已经都不存在了;韩国灭郑国,时间也比较长,郑国长期依赖魏国,外交上非常失败,韩国和魏国达成协议,韩攻郑国,魏国攻击楚国,互不干涉,双方达成一致。被抛弃的郑国就在公元前375年被消灭,外交失败导致其败亡;中山国是赵国的国中之国,但面积不小。赵国消灭中山国用了12年,中山国这个时期的主要盟友齐国正和秦国打的精疲力尽,齐国对中山国擅自称王心里也不顺,不愿意帮助它。中山国外交支持的国家魏国也无暇出手相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增,瞅准时机五战而消灭中山国。(战国时期被灭掉的五个诸侯国,东周后来迁移到秦国内)

这些灭国之战,战胜国都经过政治外交努力,平衡各种力量后才动手消灭这些弱国,避免被其他国家所针对,功夫做到家了自然没有遭到其他国家的攻击。

齐湣王如何灭宋?

齐湣王于公元前301年即位,他继位后开始四处征伐,在垂沙之战击败楚国;函谷关之战,攻破函谷关,击败秦国,迫使秦国割地求和;趁燕国内乱,击败燕国。这时候的齐国风头正劲,出现了齐秦争霸的局面,其他国家根本上不了台面。处于顶峰时期的齐湣王自称“东帝”,俨然以帝王自居,此时秦昭襄王自称“西帝”,两国互相尊称。

燕国为了防止齐国灭掉燕国,派出了间谍苏秦,游说齐湣王转而攻打宋国。公元前295年,齐国进攻宋国,遭到列强的激烈干预,被迫中止灭宋。(苏秦剧照,他忽悠了齐湣王讨伐宋国,避免燕国灭亡)

宋国有天下陶城,是当时最大的陶瓷(山东定陶)和贸易集散地,粮食产量充足。各个国家都眼馋这块肥肉,谁也不可能独吞。齐国欲借助占领宋国进军中原,称霸诸侯,第一个反对齐国攻占宋国的就是秦国。

公元前287年,为此齐湣王把“东帝”的称号去了,联合韩国、魏国、赵国、燕国围攻秦国,秦国肯定无暇照顾到宋国,齐国趁机再出兵宋国,双管齐下。这时反对的秦国被控制,齐国放心大胆的于公元前286年第三次进攻宋国。

这时宋国向不牵扯战事的楚国求救,楚国明面上答应救助,但救兵却迟迟不发。楚国意图让宋国和齐国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可惜的是,宋王偃暴虐,民众不堪其苦,宋国都城很快被攻破,楚国的如意算盘破灭了,宋国这一块肥肉让齐国独吞了。(齐湣王剧照)

齐国为何遭到五国联合群殴?

齐国为了保住宋国这一肥肉,派遣了20万兵马驻守宋地,防止其他国家染指。韩赵魏三国一看,你齐国让我们对抗秦国,而自己轻易占领了宋国,一点好处也没有给他们,把三个国家当猴耍了。于是,魏韩两个国家,偷放秦军经过自己的国土,攻击齐国在宋的军队,秦军击败了齐国驻防的一部分。(乐毅剧照)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组成联军,以乐毅为统帅,在济西之战击败齐国主力。昔日傲慢的齐湣王狼狈逃窜,先后流亡卫国、邹国、鲁国,因为傲慢都被赶跑了,最后跑到了莒(山东日照莒县)。唯一未出兵的楚国这个时候也假惺惺的派军进入齐国,齐湣王幻想利用楚国军队打击联军,没想到楚国也是想分一杯齐国的土地,齐湣王稀里糊涂的就被楚国将领淖齿给杀了。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战国时期的几个主要国家通过发展已经泾渭分明,齐秦两个国家势力最雄厚,楚国其次,韩赵魏燕四国其次,为了生存,他们首先要联合遏制的国家是秦国和齐国。

齐国占领宋国之地,这里是战国时期的贸易主中心,粮食产量充足,钱粮具备,如果让齐国一直占据,不出几十年,齐国肯定将超过秦国,到时统一全国的将不是秦国而是齐国。战国诸强都是明眼人,齐国这种发展势头一定要遏制,群殴成为必然,六个国家齐聚灭齐也就不足为奇了




齐国被围殴的原因在于:没有绝对的力量支撑,却敢吃独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四个字:利不可独(谋不可众)。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适用这个规律。强悍如楚霸王,用人唯亲、舍不得分利,被韩信、陈平等人抛弃;而战国中期的齐国,这个一度让秦国忌惮的强大存在,也在这个问题上摔了个大跟头,导致战国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纵览战国时期,如果以国家实力强弱为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魏国称雄时期,大致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前343年马陵之战,这六十年间,在魏文侯、魏武侯、前期魏惠王的率领下,魏国一家独大,列强难以与其争锋;

阶段二:秦、齐两雄并立时期,始于马陵之战,终结于公元前284年六国伐齐。这一阶段也持续了大约60年,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的领导下势头凶猛,甚至一度比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更有霸王之相;

阶段三:秦、赵军事对抗时期,始于五国伐齐之后、终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毕其功于一役、打掉赵国40余万主力军,崤山以东再也没有可以与其单独对抗的诸侯;

阶段四:秦国一家独大,直至一统天下。

历史上并没有天选之子,任何看似必然的成功,背后都是凶险万分的博弈与争斗;泱泱战国、大浪淘沙,前浪后浪接踵而至,当魏、齐、赵相继被拍死在岸上后,秦国笑到了最后。

若以后世的视角来看,魏、齐、赵的倒下让秦国最为受益;但在实际上,只有赵国(以及楚国)是被秦国亲手打趴,导致魏、齐衰落的主因则在于六国内部。齐国的衰落过程最能证明这一点。

当初把魏国掀下马的,主要就是齐国。战国初期的齐国,曾经备受魏国的欺压,公元前380、378年,韩赵魏多次联合进攻,齐国难以抵挡。齐威王在位后励精图治、推行改革,举贤用能、赏罚分明,起用邹忌、田忌、孙膑等人,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最终经过桂陵、马陵两大经典之战大败强大的魏国,开始称雄于中原。

随后的齐宣王时期,齐国继续强盛。公元前314年,齐国曾趁着燕国内乱挥师北上,几乎将这个战国七雄之一吞并,创造了“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的壮举。

但在当时,能与齐国相抗衡的除了西边的秦国外,还有南方的巨无霸楚国。楚威王在位期间曾经挥军伐齐、吞并越国,纸面实力过于强大,由此被推举为合纵之长。

因此,当时的天下其实处秦、齐、楚三强并立的格局,而且齐、楚多次合纵,貌似局势对秦国极其不利。但就像张仪分析的那样,合纵之所以难以持久,关键就在于六国内部也各有所求,很难拧成一股绳。以齐、楚为例,他们自然不愿意坐视秦国东扩,但互相之间也不愿意看到对方一家独大。

因此,齐威王、齐湣王期间,齐国除了发展实力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削弱楚国,保证自己在山东(崤山以东,下同)的绝对领导地位。

所以我们看到,在公元前313-311年期间,秦国软硬兼施、文武齐上对楚国进行坑蒙拐骗、又打又拉之际,齐国一直持作壁上观、乐见其成的状态。经过这一系列的博弈后,楚国被削弱、与秦国和亲连横;而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后,齐国胁迫楚国再次合纵,此时的齐国已成了事实上的合纵长。

从那时起,战国进入了秦、齐两强并立期;而齐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利用合纵战略带来的集团性优势。有例为证:

为了瓦解合纵,秦国不惜割地拉拢楚国。到了公元前303年,齐国率领韩魏伐楚,以惩罚它倒向秦国;后者不得不派太子为人质换取秦国的支援;

公元前298年,即楚怀王被骗入关中的下一年,齐、韩、魏攻秦,兵锋直抵函谷关;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国,齐、韩、魏、赵、宋、中山共六国联合攻秦,秦国力不能支,被迫向韩、魏割让土地求和。

由上可见,当时的齐国能够力挫齐、秦两强,正处于巅峰期;从楚国愿意选择与秦国联手来看,也侧面证明了那时的齐国有多可怕。

因此,到了公元前288年,出现了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的举动,虽然有离间山东六国的嫌疑,但由此也佐证了齐国的地位。

但就在短短4年后,齐国就迅速由盛转衰:面对五国的联合攻击,它几乎濒临亡国的边缘。究其原因,就在于齐湣王灭宋事件。

宋国在宋康王时期处于国力巅峰期,史记称它“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有着“战国第八雄”的威名。

宋康王的扩张,引起了列强的忌惮。公元前286年,宋国灭亡。但覆灭它的并不是齐国,而是身边的三国:“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史记·宋微子世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齐、魏、楚瓜分了宋国,为啥随后挨打的只有齐国?就在9年前,齐、燕、赵曾联手灭中山国,各方不是其乐融融、皆大欢喜吗?

关键就在于齐湣王身上。当初魏、楚联合灭宋,自然是各有所求。以楚、魏两国为例,它们的最大期望就是得到经济、战略地位关键的淮北地区。而这一地区,曾经归属宋国,是宋康王灭滕、伐薛(曾经的孟尝君封地)而得。

但在灭宋之后,齐湣王被胜利果实冲昏了头脑,立即对盟友翻脸:“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这种不讲武德的举动,被齐国的死敌燕国察觉到了良机,如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所说:“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对于山东各国而言,秦国固然可怕,眼下的齐国则更令人恐惧;而对于秦国而言,这也正是它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于是,公元前284年,乐毅带着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楚国则以救齐名为趁火打劫,齐湣王也被楚将虐杀。

经此一役,齐国虽然侥幸复国,但彻底失去了超强地位、退出了问鼎中原的舞台,秦国的主要对手只剩下了虽武力强悍、但综合国力有限的赵国,战国的走向从此明朗。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部分时期的秦国尚且不敢四面树敌,齐国终究为自己过分贪婪的战略冒进付出了惨痛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定陶   苏秦   魏国   秦国   楚国   山国   燕王   寡人   列国   齐国   中山   城池   韩国   国力   公元前   战国   大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