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大清的功臣,却是汉人的罪人

吴三桂,大清的功臣,却是汉人的罪人,最重要的是,大清入关后,对吴三桂也没表示信得过。

入关第二年后,李自成被灭了,吴三桂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当大清地“自己人”了,可多尔衮立马又让吴三桂镇守锦州。

吴三桂明白了,多尔衮就是要逼他站队,于是吴三桂只能表示自己绝对忠于大清,跟明朝、南明彻底撇清关系。

于是两年后,也就是顺治四年,吴三桂被调入关内,前往西北镇压起义军,这一次的吴三桂学聪明了,对起义的汉人出手极其凶狠,特别是明朝的宗室,都被吴三桂大量虐杀,手段十分残忍。

这样一来得到的结果就是,吴三桂被大清朝廷逐渐相信和重视。

反清的转变

而让吴三桂彻底走向改变的,就是顺治十四年,朝廷让吴三桂担任“平西大将军”的职位,带兵征伐云贵。

严格来讲,这是吴三桂争取了十几年才争取到的机会,他终于可以不受制于什么亲王、郡王,他到了云贵地区,就能以此作为基本盘了。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带着大军来到云南并且快速地攻破了云南,永历政权无奈奔走缅甸。

吴三桂凭借着自己的功劳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了亲王的位置。

吴三桂的存在已经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清廷即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

为了防止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造反,除了兵符外,还会经常进行人员的调动,就是为了防止将军和士兵太过熟悉,影响到兵符的使用。

但是这些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到吴三桂的头上,他就已经反了,带着大批人马开始反抗清政府。

不过最终吴三桂还是败了。




历史上,吴三桂上交平西大将军印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距离吴三桂起兵,发起“三藩之乱”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有十年的时间。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慢驰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吴三桂仍未到达。

在这之后的吴三桂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间首鼠两端,最终选择了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向清军投降,同时引清兵进关,大破李自成大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在此后追击李自成,还是同南明小朝廷的作战中,吴三桂异常勇猛,横扫西南半壁江山,为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绞死,在对大清王朝表达忠心的同时,也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至此,吴三桂以及整个吴家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吴三桂本人从刚刚投降时的平西王爵位,被加封到了平西亲王,纵观清朝历史只有两位异性王能够被封为亲王级别,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同为“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也被允许在云南开藩设府、世守云南,同时兼辖贵州。他的儿子吴应熊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成为了“和硕额驸”,并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然而,处于对吴三桂的防备以及不信任,当时的朝廷还是给予了吴三桂极大的限制。

第一步,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其“平西大将军印”。

第二步,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收回其任免官员的权力。

第三步,康熙六年(1667年),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中央,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

第四步,同年,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康熙皇帝智擒鳌拜、掌握大权的时间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掌握朝政,并且施政执行的还是鳌拜等人,并不是康熙皇帝自己。


尽管当时的朝廷中央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限制并且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及影响力,但是实际的效果确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在军权上。

尽管吴三桂已经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信,但是吴三桂对于他辖属军队的管控却不并不依靠这门印信。

印信之所以在古代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对于兵权的管控和限制,特别是宋朝开始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印信成为了统御全军的重要凭证和身份象征。

但是吴三桂所统领的军队的班底,是他在明朝辽东战场上统领的那支“关宁铁骑”的最后力量,是跟随着吴三桂一同投降了清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这些人早已经是军队中的骨干和核心。而此时的他们与吴三桂不仅有着巨大的认同感与同理心,更是利益的共同体,他们对于吴三桂的认可与支持远远超过了清朝的皇帝与朝廷。所以印信对于吴三桂来说,并不重要,收回印信并不能阻碍吴三桂对于军队的管控。

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收回了印信,非但没有能能够限制吴三桂,反而吴三桂依旧能够施展其影响力。

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就曾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名,要求朝廷允许其扩充军队,补充军饷,朝廷也只能答应。长此以往,使得当时的现实并不是“三藩之用半天下”,而是吴三桂之用“半天下”,因为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约一千万两左右,而三藩的费用高达一千一百多万两,吴三桂一藩的开销就占据了一半,这也导致了清朝政府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是在行政权力上。

尽管清朝收归了其人事任免权,地方事务管辖权也开始逐步收回,但是依旧不能改变吴三桂是云贵“土皇帝”的现状。一方面,云贵地方的官员,仍然是以吴三桂的旧部或者经由吴三桂推举任命的官员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官员数量并不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前往云贵的官员,皆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到任后马上依附于吴三桂,因而吴三桂已经把持着云贵的官场势力。


最终,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发展为了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云贵的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请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

实际上,三藩之中,真心实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并且,也仅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也并不赞同。

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力排众议,决议撤藩。

康熙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也刺激到了吴三桂手下的官员和将领们,特别是与他一同投降清朝的“关宁铁骑”的旧部,这些人反而成为鼓动并且支持吴三桂叛乱最为坚定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吴三桂军中的核心与骨干。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纷纷响应,一时间叛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与清军隔江对峙。康熙皇帝则是立马组织兵力予以抵抗和反击,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首先要说明,吴三桂可不是造反前才上交平西大将军印。早在康熙二年,也就是他驻守云南的第四年朝廷就收回了这枚印章。而直到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十年后吴三桂才造反。所以,这个印信对他本来也没起多大用处。


所以要看吴三桂调动军队靠的是什么。不是平西大将军的官职,而是自己带进云南的精锐部队和长期在云南自己经营,官员都是自己任命的,部下只知平西王不知朝廷,自然铁定跟随。吴三桂是不是大将军一点关系也没有。


吴三桂自从在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共同击败李自成后,获封平西王。此后,与其他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一样,为了表忠心,吴三桂南下清剿南明和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势力。先后在山东驱逐李自成部下,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也就正是在这个时候,朝廷授予吴三桂平西大将军一职。也就是那枚官印的由来。


这就要说到吴三桂的兵马究竟从何而来了。首先,吴三桂有一支自己亲信的部队,是当年他驻守山海关时的精锐,也就是著名的“关宁铁骑”。虽然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奇强。所以进入关内后无往不利。在关中时与李国翰共同作战。李国翰死后,也接掌了其部,势力更为壮大。而清廷为了更好的推进吴三桂进兵攻打南明,给予其充分自主权,“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简单来说,吴三桂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所以,当吴三桂进入云南后,这支部队基本已经成了他的私人部队。

吴三桂希望像明朝沐英那样世代作为藩王镇守云贵,朝廷自然不愿意,也做了一定的牵制。康熙元年,吴三桂追杀至缅甸杀死永历帝,兼管贵州,权力达到顶峰。云贵二省官员全部由吴三桂节制。于是朝廷以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但那又如何?这些部队都是吴三桂带进云南的,部队得奖领也全都是吴三桂老部下,有没有这个印信,他都能调动。更重要的是吴三桂依然是驻守云南的平西王。他仍然肩负着剿匪的任务。于是,吴三桂以此为要挟,向朝廷要粮饷,要军需物资,朝廷不敢不给。


朝廷还剥夺了他的官员任免权。让云贵官员的任命都回归吏部,可惜一样没用。因为原本的官员基础都已经是吴三桂打好的了,新人官员即使是朝廷任命也必须巴结吴三桂,否则自然在云贵待不下去。吴三桂选派的官员称为“西选”,在云贵是真正的本土势力。外来官员都惧怕三分。而康熙六年,吴三桂假意上表以年老为由请辞总管云贵二省督抚之责,朝廷顺势准奏,但是云贵二省督抚却上奏请求挽留。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云贵官员不管朝廷如何,只是以巴结吴三桂为第一要务。

所以,当康熙十二年,三藩假意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的时候,年轻气盛的康熙顺势撤藩。吴三桂大怒,当即斩杀朝廷派驻云南的巡抚朱国治,联合各路人马起兵反叛。云贵二省奚听号令不说,南方半臂几乎云集响应。这与清朝的早期政策密切相关。清朝八旗部队多在北方,而南方用明朝降将带领自己的部队攻打。为了效率而不断提高他们自主权,最后一个个离心离德,尾大不掉。因此,康熙继位后对这些势力逐步削权,引发三藩之乱,也算是用了猛药,解决了一系列顽疾。





由于吴三桂降清后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诛杀永历帝、摧毁了南明最后残余势力的一系列战争中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平西亲王,除统帅云南外,还兼管贵州。仅仅一年后,清廷又下旨令云贵总督、巡抚皆受平西王节制。两省的文武官员皆由他任免,称为“西选(由平西王选用之意)”;两省的财赋也由他征收及支配。这样,云贵两省的财政收入、军队调动以及官员任免之事,全由吴三桂独断专行,就连清廷的兵部、吏部、户部都无权过问。

如此一来,平西王吴三桂在云贵二省一手遮天,成了不折不扣的“云贵王”。

这时,清军已经基本廓清天下,除零星抵抗外,已无太大威胁,派出四方征战的军队已纷纷奉命还军,由朝廷重新部署驻防地,只有云贵、福建、广东等地的除外。


原来, 除平西亲王吴三桂外,另两位同为明朝降将的耿仲明和尚可喜都为大清平定天下立有大功,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被封平南王,镇守广东。在这几位拥兵自重的藩王中,以吴三桂的实力最为雄厚。

康熙帝玄烨登基后,在孝庄皇太后的鼎力支持下,虽然年龄还小,但能力出众,识见过人, 因此极得人心。他一举除掉擅权跋扈的悍臣鳌拜,亲掌国事,处政英明,恢复了内阁制,并下旨为那些遭受鳌拜迫害甚至杀害的诸王大臣平反昭雪,下令禁止极不得人心、以至民怨沸腾的“圈地运动”。同时实行满汉官员同一品级,俸禄一样,以保护并调动汉官的积极性。

随着权力夯实、皇位稳固,康熙开始为统一政令、减轻朝廷财政负担而考虑撤除尾大不掉的诸藩镇。


原来,彼时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二藩大约拥兵十几万,平西王吴三桂麾下则有二十余万精兵,“三藩”虽然拥有在各自辖区征收财赋的特权,但养军的费用却由清廷拨付,三藩之兵每年所需军饷是一笔巨额开销。从财政上说,清廷早已不堪重负。因此,康熙逐渐开始策划、部署削藩。

在康熙绞尽脑汁谋划削藩具体步骤时,正好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儿子尚之信忤逆不孝,与儿子关系恶化,父子势同水火,无法相处,遂主动上书康熙请求撤销他的藩封,让他解甲归田,回辽东故里养老。康熙大喜,正中下怀,立刻批准了他的奏请。平南王尚可喜被清廷撤藩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彼时耿仲明已经病故,由其子耿精忠袭爵)出了个大难题。因为尚可喜主动请辞,已经打了个样在那,你撤是不撤?为了撇清嫌疑,他俩也只好上奏自请撤藩,其实心里万般不愿,亦属言不由衷。


吴三桂兵多将广,财赋充足,权倾朝野,云贵两省犹如吴氏的独立王国。原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五华山修葺的旧皇宫,已经被改建成平西王府,而且还在大兴土木,不断增修扩建。明国公沐天波的七万余田庄,也被吴三国所占。吴三桂风流成性,除了正妻张夫人、爱妾陈圆圆,还四处派人挑选、购买民间秀女,后宫里佳丽不下千人。在云贵,吴三桂就是一言九鼎的王者!

吴三桂麾下有大将吴应麒、夏国相、吴国贵、胡国柱、马宝、王屏藩等百战悍将,这些人都是原先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之核心人物,对他忠心耿耿,唯其马首是瞻,还有精兵二十万,名义上是朝廷经制之兵,实际上主力就是关宁军旧部,清廷根本调动不了,他们只效忠吴三桂一人,带有浓厚的吴家私属军性质。而且平西王的部下大都是“西选”之官,不知有朝廷,只认吴三桂,所以尽管吴三桂为避嫌而主动将平西王宝玺上交朝廷,但其军队仍旧接受他的节制与号令,随时能够调动起来。后来他竖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振臂一呼,驻扎云贵的二十万大军皆呼啦啦聚集在这面旗帜下,义无反顾地随他冲出云贵,杀向中原。


吴三桂手握重兵,财富堆积如山,位高权重,在云贵说一不二,他怎肯轻易放弃这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回老家耕田种地,做个无职无权的退休将军呢?吴三桂上疏请辞只是装装样子,他戎马一生,经历复杂,以反复多变著称,因此狂妄地认为,清廷不敢撤除他的藩封,康熙年少,刚刚坐稳龙椅,当年随多尔衮入关扫灭群雄的八旗猛将基本已经凋零殆尽,无人能和自己一较高低,更没有能和自己手下那些经历无数恶战的虎贲对阵较量的满洲劲旅了。

但他小瞧了意志坚定、足智多谋的康熙帝了。康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作出决策:“藩镇久握重兵,犹如人体养痈,若不及早除去,何以善后”?随即下诏撤藩。吴三桂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便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日,将康熙派来监视他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诛杀于闹市中,随即自称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故明山海关总兵官,并蓄发易服,全军改换明军衣冠,旗用白色,声称奉明末帝崇祯三太子于军中,兴兵为明复仇,恢复大明江山社稷,并发布檄文,昭示天下,举起了举兵造反的大旗。

吴三桂本是明朝叛将,又曾用弓弦亲手将南明永历帝绞死,如今又竖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广大汉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对其反复无常的为人早就心寒齿冷,均袖手旁观当热闹看,很少有人相信并帮助他,因此“三藩之乱”开始时虽闹得很凶,但最终失败的结局早已注定。




【插图源自网络】




为了割据一方,吴三桂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他从“忠于南明”,一步步变成诱杀永历帝的刽子手,吴三桂做那么多,牺牲那么大,就是为了大清朝廷不再排斥他,给他机会发展,而吴三桂千辛万苦得来的“云贵之地”,正是他后来造反的基本盘。

吴三桂这个人,其实是很复杂的。

后世人说他虚伪,因为他在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之间不断横跳,完全是为了前途与私心而投靠,跟什么忠诚丝毫不沾边,当崇祯帝在北京发出勤王急令时,吴三桂仍然带着大军慢吞吞地去往北京,人刚到一半,大明就亡了。

大明被李自成所亡,如果吴三桂真的是这个忠臣,那么他就应该讨伐李自成以示对崇祯的忠心,毕竟吴三桂能走到这个地步,也是崇祯扶持推动的,于情于理,吴三桂都应该给崇祯报仇,可谁想到,当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同意了。

自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的时候,他就已经和忠臣这个词没什么关系了,只不过,吴三桂不仅跟忠臣没沾边,他还有些狡猾。

其实当年皇太极就拉拢过吴三桂,多尔衮掌握大权后,也没有放弃招揽吴三桂,而面对敌人大清的橄榄枝,吴三桂也没有拒绝,就因为保持着联系,当吴三桂得知自己的爱妾臣陈圆圆被李自成的下属侮辱之后,立即愤而转投多尔衮,带着整个山海关,投入大清的怀抱。

说来可笑,吴三桂为了大明和崇祯没有豁出一切去捍卫,反而为了一个女子情愿背负骂名也要投靠异族,所以吴三桂这个人在投降大清之后,本质上已经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投机者了,正是因为吴三桂的倒戈,中原的门户向大清洞开,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败给了大清,大清得以入主北京。

吴三桂,大清的功臣,却是汉人的罪人,最重要的是,大清入关后,对吴三桂也没表示信得过。

多尔衮在吴三桂投降之后,立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此时的平西王也只是一个多罗郡王,并不是亲王,可封爵不意味着多尔衮就信得过吴三桂,因为吴三桂太狡猾了,他为了洗去自己带着山海关投降大清的骂名,还在暗中表示支持南明,也表示支持太子登基复辟大明。

这种动作,多尔衮不可能不知道,大清朝廷也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吴三桂不好拿捏,他手上还有着强大的“关宁铁骑”,这支军队当年可是能把大清最精锐的骑兵按着打的存在,吴三桂手上还剩下的关宁铁骑和自己的“私军”,最起码都还有数万人,所以说吴三桂大大小小,也都是一个军阀。

可吴三桂是个雷,多尔衮也不可能让吴三桂在自己的手里炸掉,既然不能快速拔掉吴三桂,那多尔衮就决定慢慢“耗死”吴三桂,比如多尔衮就从来没有提过让吴三桂在京城开府的事情,也没有说让吴三桂“就藩”在哪里。

要不就待在北京,要不就镇守一方,这就是吴三桂投靠大清的最好安排,可是多尔衮并不这样做,他就是表示出“怀疑”吴三桂的样子,逼着吴三桂带着大军讨伐李自成,目的是为了消耗吴三桂,吴三桂很无奈,但也只能照做。

于是入关第二年后,李自成也被灭了,吴三桂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当大清的“自己人”了,可多尔衮立马又让吴三桂镇守锦州。

大清都入关了,还镇守锦州有什么用?

吴三桂明白了,多尔衮就是要逼他站队,于是吴三桂只能表示自己绝对忠于大清,跟明朝、南明彻底撇清关系,于是两年后,也就是顺治四年,吴三桂被调入关内,前往西北镇压起义军,这一次的吴三桂学聪明了,对起义的汉人出手极其凶狠,特别是明朝的宗室,都被吴三桂大量虐杀,手段十分残忍。

这样一来得到的结果就是,吴三桂被大清朝廷逐渐相信和重视。

而让吴三桂彻底走向改变的,就是顺治十四年,朝廷让吴三桂领“平西大将军”的职位,带兵征伐云贵,严格来讲,这是吴三桂争取了十几年才争取到的机会,他终于可以不受制于什么亲王、郡王,他到了云贵地区,就能以此作为基本盘了。

但是吴三桂的西南之行不简单,因为顺治让吴三桂去清剿的,乃是南明在逃亡的“永历政权”,顺治这一招,可谓是“杀人诛心”的,他要彻底撕开吴三桂的面目,让吴三桂不能再反复横跳,而吴三桂也接受了这种命运,从暗中拥护南明的大明忠臣,变成屠杀南明的助纣为虐者。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带着大军来到云南并且快速地攻破了云南,永历政权无奈奔走缅甸。

二月,三桂与尚善、卓布泰合军克云南会城,破文选玉龙关,取永昌,由榔走缅甸。

打下云南后,吴三桂以永历帝逃到了缅甸为由,和朝廷请求在此开藩设府,一是为了巩固刚刚打下的云南,二是为了更方便地剿灭永历政权,其实大清朝廷派吴三桂下云贵,本质上就是有意将这一带交给吴三桂作为“藩地”,因为只有这样安排吴三桂,才是最合理的。

著名的“三藩”,正是以吴三桂为始,由西到东,从云贵一直到两广地区,再到西南沿海的福建地区,这三藩说白了就是一条南方防线,让他们分封在南方,即便是有二心,发展起来也有限,因为既不靠近江南的经济重地,也没有什么有利的冲锋地形,这一切都还是在大清的掌控之内的。

吴三桂征战多年,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有些事情他没得挑,他只能经营好云贵之地。

有了基本盘,为了在大清能有一席之地,吴三桂开始“拼命”了,为了获得更多朝廷给予云贵的权柄,吴三桂在顺治十八年,便沟通了缅甸抓住了永历帝,而对于永历帝的处置,吴三桂用了最残忍的“绞杀”,让永历帝在行刑时遭受巨大的痛苦,永历帝下场多惨,朝廷对吴三桂就有多看重。

康熙元年,吴三桂又将桂王擒杀,朝廷正式将吴三桂晋升为“亲王”爵,吴三桂的地位变得极高,与此同时,大清朝廷此时也默认了吴三桂在云南的“独立行政”,在各个行政体系上、都给了吴三桂相应的独立权: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在云南所选的官吏,所召的兵,跟清朝廷就没什么关系了,吴三桂原本带下来的兵是“平西军”,要说“平西大将军印”也就对这些兵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但吴三桂在云南、贵州招的兵,就不受这个将军印管辖了,对于在明末就养私军的吴三桂来说,这种玩法一点难度都没有。

除了招兵、选吏的权力高度独立外,朝廷每年都还要拨款数百万两到云南帮助吴三桂管理云南,清朝廷此时才感到崇祯帝那种无奈,当年崇祯帝拨款给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也拿这些钱来养私军,所以不管是谁摊上了吴三桂、都是很无奈的。

于是康熙二年,朝廷看出了吴三桂的狼子野心,就迅速地收回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为的就是剥夺吴三桂的军事头衔,免得吴三桂以后可以一呼百应,但除此之外,清朝廷也知道对吴三桂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

吴三桂在云南怎么把这些人培养成自己人,清朝廷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南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吴三桂掌控了。

所以面对存在隐形威胁的吴三桂,大清朝廷竭尽所能地“削弱”吴三桂,先是把吴三桂的人事权被剥夺了,云南的藩府的官员,以前是吴三桂自己选,现在也必须要朝廷派人前来,然后朝廷仔将吴三桂的司法权给剥夺了,不允许吴三桂执法,不给予吴三桂恩威并施的机会,也就是不让吴三桂拉拢人心。

从字面的意思上说,清朝廷这样做好像是完全把吴三桂架空了,吴三桂后面还怎么造反?

但事实上,大清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他们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其实吴三桂这个“隐患”迟早会爆发的,毕竟吴三桂当年是带着大军投降的,他不是没有兵权、没有根基的人,而要彻底解决吴三桂,要不就是消灭吴三桂的大军,要不就是从内心上征服吴三桂。

可问题是,有可能吗?

这两种办法都没可能,与其吊着吴三桂,还不如把吴三桂放到西南,看看吴三桂自己怎么选择、如果朝廷对他好,他知道报恩,那么就没问题,但如果吴三桂有异心,那么就想办法剿灭吴三桂,而把吴三桂放到西南地区,如此一来对在北京的大清朝廷威胁是不大的。

所以自康熙六年起,吴三桂和大清其实是接近公开“对立”了,因为吴三桂以“剿灭苗蛮”为理由,向朝廷索要大量的军饷,吴三桂占据着大义,朝廷不得不给,可是给了的话,吴三桂就会中饱私囊,所以不能给,反复的纠结和拉扯下,吴三桂就有理由以朝廷“抛弃”了云南的说法,割据一方,摆脱朝廷对此的控制。

大清朝廷派来云南的官员也好,将军也好,也都没有理由帮朝廷辩护,吴三桂这一招就是“阳谋”,但吴三桂也很沉得住气,他并不准备主动造反,如果大清愿意给他割据云南和贵州,那么他还可以对大清称臣,就算要打仗,也要等大清先动手。

吴三桂笃定大清朝廷肯定忍不住的,只不过吴三桂没想到的是,撤藩的源头竟然是他们三藩内部挑起的,康熙十二年,坐镇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告老还乡”回归老家辽东为由提出换人来坐镇广东,康熙顺着尚可喜的梯子,干脆突出广东撤藩,尚可喜答应。

撤藩其实就是和吴三桂撕破脸皮,但康熙年轻却不幼稚,他明白吴三桂迟早都要反,还不如趁现在: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因为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表请求“撤藩”,所以朝廷有理由派出官员接替吴三桂的工作,协助吴三桂完成撤藩事宜,于是大清史上“最冤云南巡抚”朱国治就前往了云南、到了云南后,被吴三桂当作祭旗对象杀了,除掉了朱国治后,吴三桂正式造反,而他的口号还特别地有趣:

兴明讨虏。

要说吴三桂还真的是个枭雄,南明就属他灭得最狠,现在造反又披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不得不让人觉得滑稽,可不管怎么说,吴三桂深知反清一定要师出有名,不然他们一窝都是反贼,去打仗自己的潜意识都弱别人一头,不太合适。

那么此时的吴三桂,实力真的不弱,经营云南多年,吴三桂第一时间就控制了贵州和湖南的衡州,此时的吴三桂兵力高达十数万,是三藩之乱中最强大的一方。

所以吴三桂的军队不是变出来的,正是他当年投降大清的“底子”,加上来到云南经营了十几年得来的,这些东西不是一个“平西大将军印”带得走的,更重要的是,当吴三桂除掉了云南巡抚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吴三桂裹挟了,不反也得反了。

而为了彻底解决“师出有名”的问题,吴三桂在康熙十三年建立“吴周政权”,这一年他只是称王,没有称帝,不过也很大程度划分了阵营,有了独立册封的资格,到了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称帝,称帝之后,吴周政权正式有了蜕变。

不管吴三桂做什么、都不需要受制于大清的名号,更不会被大清的什么“官制”所牵制,而云南和贵州的经济大权,也安安稳稳地落在了吴三桂的手里,就算吴三桂征兵,那都是有理有据的,也是吴三桂称帝后,吴周政权的实力忽然暴涨,打得大清连连败退。

称帝的两三个月后,吴三桂指挥着大军攻打湖南、广西、广东等三省地区,大清几乎屡战屡败,吴三桂的“胜利势头”已经展露,此时的天下目光还真的都在吴三桂身上,觉得吴三桂有可能击败大清。

可惜的是,这位枭雄老了,他已经七十岁了,他称帝也好,大面积进攻也好、都是回光返照、临死前的一扑,他只是想着在活着的时候给皇太孙打下多一点的地盘,以后难度小一点,康熙十七年八月,当了五个月皇帝的吴三桂在湖南病逝,他去世后,吴周政权宛如散沙,很快便被大清剿灭了。

其实对于吴三桂这个人物,后人对他的看法十分多样,有的人为他惋惜,说他如果不是年老,康熙未必能够压得住他,但也有人说他墙头草,不是一个当明君的料子,就算打败了大清,吴三桂更像是朱温、李自成之流,很快也会守不住自己的江山。

可不管世人看他如何,他都成为了历史尘埃,正如杨慎所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如果不能逆流直上,那么就只能流入大海被遗忘。

没有被遗忘,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平西   大将军   平南   崇祯   山海关   缅甸   大明   明朝   印信   清廷   云南   朝廷   清朝   康熙   军队   官员   财经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