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早死,能不能带领蜀国灭了魏国?

诸葛亮足智多谋,却五次北伐都没能灭魏,原因其实很简单:蜀魏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仅凭诸葛亮就可以弥补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老先生塑造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许多人随口都能说出一段和诸葛亮有关的演义故事。当然,如果撇开演义不谈,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然而,关于诸葛亮的评价,在如今的网络上却存在着一些争议。争议点在于:诸葛亮在接受刘备托孤、执掌蜀汉大权后,曾经多次出兵北伐魏国。但是,诸葛亮最终却没能实现灭掉曹魏、兴复汉室的理想。因此,有人在网上声称:诸葛亮其实徒有虚名,并无大才。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实在是不敢苟同。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下奇才”,而这是当时的人们(如司马懿)以及后世许多大人物所公认的。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毋庸置疑。但是我们还是要问:既然如此,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诸葛亮最终没能灭了魏国呢?

在下文中,笔者将从蜀汉与曹魏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蜀汉视角。

1、军事

想当年,蜀汉先主刘备毕生征战,终于打下了蜀汉的基业,也拥有了一支英勇的军队。然而,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蜀汉的数万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几乎倾国而出,进攻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吴军大都督陆逊使用火攻,大败蜀军。在此战之中,蜀军损失惨重,伤亡数万。这两场战役,使得蜀汉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打造一支精锐部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堪称是“伤筋动骨”了。诸葛亮执政之后,尽心尽力,使得蜀军的元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然而,蜀军先前遭受的损失实在过于巨大,在短时间之内是难以弥补缺口的。毫无疑问,这给诸葛亮后来的伐魏战争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人才

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中,关羽被东吴所杀,张飞被部下叛将所杀,黄忠在夷陵之战前去世,马超也在不久之后病逝。而五虎上将之中仅存的赵云,也在诸葛亮第二次伐魏之前病故。

老一辈将领先后故去,那么年轻人呢?蜀汉先主刘备在世时,曾经希望磨砺一下青年将领。然而,在夷陵之战中,大量蜀军青年将领阵亡。这就直接造成了蜀汉人才断层的现象。我们都听到过“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俗语,其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蜀汉人才稀缺,所以只能让廖化这样的老将军上阵了。(此外,由于荆州失守,蜀汉失去了一个人才来源地。)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他的著作《汉晋春秋》里也曾经提到蜀汉人才稀缺这一点。可见,人才问题,对于蜀汉而言,确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3、荆州问题

蜀汉曾经拥有过荆州。当年,关羽从荆州北伐曹魏,发起襄樊之战。开战之初,战局对蜀汉hi分有利:关羽水淹魏军七军,一度“威震华夏”。魏国朝野对此大为震动。曹操还差点打算迁都,以避开关羽的兵锋。

然而,随着荆州的失去,这一切都成了不可能。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想的两路出兵伐魏,已然成为泡影。如果蜀汉继续拥有荆州,那么蜀军就可以直指宛、洛,威胁曹魏的心脏。可是事实是蜀汉失去了荆州,因此诸葛亮只能从川蜀起兵北伐。两路出兵变为了一路出兵,对魏国的打击效果无疑是大打折扣的。

4、后勤问题

诗仙李白曾经吟诗曰“蜀道难”。蜀道之难,世人皆知。蜀道难,使得历史上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中原政权出兵蜀地,往往是因为地形问题而铩羽而归。就以三国为例,魏军曾经多次伐蜀,最终也因为崎岖的地形无功而返。

然而,崎岖的地形对于蜀汉政权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防备其他政权的保险箱,却也是加在自己身上的牢笼。何出此言呢?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虽然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了战果,然而,因为蜀地地形崎岖,致使蜀军的后勤跟不上,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后勤问题,是制约诸葛亮北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曹魏视角。

说完了蜀汉,我们再看曹魏。

当时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曹魏占据了北方和中原的九个州,东吴占据了南方的三个州,蜀汉占据了南方的一个州。今三分天下,而魏有其二。这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

而且,魏国控制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在当时,南方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赶上北方。魏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总兵力高达四五十万,远超蜀汉。此外,魏国人才众多(诸葛亮曾经感叹“魏殊多士”。),如军事上的曹真、司马懿、郭淮等。(虽然他们的才能不如诸葛亮,但是他们人多。)而且曹魏三代统治者(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皆为雄主。可见,当时魏国国力颇为强大,绝非一个可以轻松击败的对手。

三、总结。

所以说,从各方面来看,当时的时局是魏强蜀弱,这也是诸葛亮没能灭掉魏国的根本原因。孔明先生固然有着杰出的才华,但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并不是诸葛亮一人足智多谋就能改变的。

不过,笔者认为:诸葛亮虽然没能实现灭魏兴汉的理想,但是这反过来又说明了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这又是为何呢?君不见,诸葛亮在魏强蜀弱的局面下,尚能取得一系列战果,让司马懿坚守不出,难道不厉害吗?笔者曾经在观察者网评论区看见这么一句话:我国男足由诸葛亮执教,而世界强队巴西队由司马懿执教。开赛之后,我国男足积极进攻,而巴西队全程被动防守。笔者觉得,这个形容还是很恰当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汉晋春秋》

文/正在努力的小Z同学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诸葛亮死后,蜀汉政局比较稳定,曹魏却出现了四次变乱,可以说给了蜀汉灭曹魏四次比较可能的机会。如果诸葛亮不死,蜀汉能不能抓住这四次机会,精心策划,灭掉曹魏呢?


第一次,辽东叛乱。辽东公孙渊在诸葛亮死后不久,发动了叛乱。不过这公孙渊发动叛乱选的还真不是时候,如果选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也许他的叛乱就能成功。但是,诸葛亮死后,曹魏西线无战事,东吴也没有动静,他却发动了叛乱,结果被司马懿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迅速平定了,公孙家族的辽东从此终结。如果诸葛亮没有死,诸葛亮也许会趁公孙渊发动叛乱,再次北伐,并通知东吴也起兵,如此对曹魏多面发动进攻,司马懿就是有天大本事,也很难应付如此的局面,更何况司马懿的军事才能难匹诸葛亮呢。


第二次,曹睿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共同扶持小皇帝曹芳时。曹芳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两人为争夺权力,明争暗斗,结果曹爽利用与曹芳的亲戚关系,将司马懿明升暗降,罢除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只好归家养老。如果这时诸葛亮很好利用曹爽与司马懿的矛盾,司马懿归家赋闲的机会,或者曹爽伐蜀大败时,起兵北伐,再让东吴配合,也许诸葛亮北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装病拽曹爽,趁曹爽对其不加防备,陪小皇帝去郊外拜祭祖庙之时,突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洛阳城,并引诱曹爽上当,竟屈服于司马懿,回到了洛阳城。结果司马懿不仅斩杀了曹爽及亲信,还灭了曹爽三族,同时还将曹氏宗室尽皆囚禁。如果这时诸葛亮不死,适时掌握曹魏动向,适时联合曹爽,或打出清除司马懿的旗帜进行北伐,必能让倾向曹氏的人纷纷响应,北伐效果也许会很顺利。


第四次,司马懿去世或司马师去世时。司马懿、司马师去世后,趁司马氏在权力交接上尚立足未稳,精心谋划扶持反司马势力,适时发动内乱,诸葛亮乘势北伐,并让东吴配合,如此一来曹魏朝野震动,内乱外侵,曹魏又没有能敌诸葛亮的将才。这样诸葛亮北伐很可能成功,统一天下,恢复汉室,回报刘备心愿,也实现了自己心中凭生的抱负。诸葛亮再无遗憾,后世再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叹,诸葛亮也会成为文治武功的典范,现在的那些专家教授,恐怕再也不会有喁喁诋毁之言了吧。


可惜了,诸葛亮早死,以后无论是刘禅还是蒋琬、费祎,都不愿再大动干戈全力北伐,姜维北伐虽决心很大,却在蜀汉朝堂得不到大力支持,最后只能被逼到沓中屯田避祸。诸葛亮若在,蜀汉上下,必能全力以赴,适时利用曹魏之变,精心策划,精心实施,相信蜀汉灭曹魏,二十年内,当不在话下。





诸葛亮不死,至少活诸葛更能胜活司马。能否率先灭了魏国,也就将决定了三国新走向。也许,中国历史将得到更大改写,没有了八司马之乱,就不会有五胡乱华;没有了契丹,也不会有金元丶鞑靼等。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倘如诸葛亮再世,不仅轮不到司马氏可以通吃三国,而且也不会有邓艾偷袭阴平关。一军当关,万夫莫当。邓艾偷鸡不成反而全军尽覆。

诸葛亮不死,蜀汉不亡,司马氏仍扮演被动二号角色。真实的诸葛亮远比演义更厉害。《三国演义》还是明初的传说,早在唐明皇李隆基开元之时,他钦定的历史十大武宗,整个三国就只有诸葛亮一人,是与姜太公丶孙子丶乐毅丶张良丶韩信丶吴起丶李勋等人齐身比肩的十大军事家,而且综合分数还名列前茅。

就是加上刘伯温等后起之秀,诸葛亮也毫不逊色。他的预言"马前课"是和姜太公的预言"乾坤千年歌"丶刘伯温的预言"推背图"并列为华夏三大战神八卦图。他的影响力震慑古今,这都是三国众将士望尘莫及的。

诸葛亮魂丧五丈原,实现了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过早的陨落,既是蜀汉的不幸,也是三国的悲哀。按照诸葛的志向本要匡扶汉室丶尊汉帝以攘四夷,让华夏不复五胡乱华之乱象,北方免遭几乎亡族之悲剧,华夏历史保得长盛不衰。

但历史没有假如,只能像三国志作者陈寿的感叹:"诸葛虽得其主,可惜未得其时"啊!




以事实为根据,先说刘备首次攻魏,张鲁之汉中被刘备轻意所得,曹操能不丢人么?没法呀。再看二次攻曹,关羽区区三万人就把曹操打得要迁都后撤了,可见战果辉煌,相比下,动力满满在蜀军。再看三次攻曹,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山;马上迎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太守归扶诸葛亮,吓得魏国皇帝跑出京城去长安亲自督战。这一系列敌情说明什么?说明敌人内部松动,貌似强大实际已中干,摇摇欲坠,民心和响应均在蜀吴一边,魏统制者呢?忙于左右来回应付,迹象是惶惶不可终日。这大好局面为什么丢失,正象魏延估计的,敌众已不行,内部动摇,必须抓住战机,一举突破,占据一个或新开辟一个新的战略基地。他久在边关,或观察好了,或己运筹好了,不仅三郡还有魏国内部接应他也有的可能。诸葛亮一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像是示威游行,行动迟缓,被张郃拦腰截断,失却战机。张郃什么人?是刘备忌惮的人,是他此后为魏国收回了丢失的三郡一大片国土。他有主见,劝司马懿穷寇莫追,司马不听,张郃送命。这又说明什么;一是司马懿本就是个“白痴",什么战事也不懂。二是司马懿也人心浮动,不忠于魏帝。他可能是类于钟会样的人,文帝去后他可能一旦日后不能控制住曹爽,引来重兵,他可能投蜀。诸葛亮杀张郃也好杀王双也好,抢粮也罢。跟小孩子打架表面风光,实没深入进去掏曹魏重要机关之"五脏"。正如陈寿说得;魏延打法就是当年韩信之举…。是描准敌人腹部的战略机关突破。好比当年刘邦打赵,深入井陉古道。所以诸葛不行,他死后由魏延领兵改变打法方可,但被扬仪故意不扶棺回蜀,进而追杀延,给扑灭了,此后还想串通费袆闹事,被费大夫上告,了事。司马懿呢,知诸葛亮心理,一是故意让他高兴,二是保持平衡,不便突破。魏延若在,可不管这些,秋季屯田丰收,正可推进,定打得失去张郃军事参谋的司马懿节节失算失利,找回当年司马大军被孟达造反迁制住,魏国大部又迎合蜀军的历史机遇。蜀军第一次北伐失利单因为街亭么?街亭无险可守,马幼常到那也慌了,进尔违制。事后诸葛自贬三级,中军统帅赵云也认错,说明整体失误。事后诸葛亮对魏延格外得好,又是重用,又是提拔。在大家不想再战情况下,他由着魏延自决自行。说明他心里通过实践认识魏延了,已经对前事后悔,自觉某方面不如魏延而由着魏延性子去吧,小说中的让马岱杀魏延不是实情。




其实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当时的天下大势既定,诸葛亮努力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成绩就是三分天下,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大势。尽管说是,借了东风,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诸葛亮在三国之中的确是数一数二的智者,蜀国也有不少猛将,但长久以来,还不是一直没能拿下魏国和吴国么?

如果诸葛亮不早死,当时在位的是刘禅,是一个软弱的君主,没有什么能力和魄力。同时,刘禅的政治主张也和诸葛亮完全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之中,尽管说诸葛亮拥有了三军之力,也有刘备赋予的莫大权力,但毕竟也不是君主,长此以往必定让整个国家内部出现分裂。

在魏蜀吴三国分立的这些年来,蜀国虽然可以雄居一方,但实力方面也确实不济。多年来的战争已经让国力空虚,人才凋零,蜀国基本上也把人打没了。就算国内政权稳定,在没有充足军队的情况之下,诸葛亮也是没有办法可以扭转乾坤。

再次,诸葛亮打仗并不是百战百胜的,一人之力难以扭转天下大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魏国   蜀汉   辽东   公孙   东吴   荆州   司马   汉室   蜀国   华夏   叛乱   诸葛   演义   笔者   人才   财经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