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幼子朱高燧。朱棣虽然子嗣不多,但每个都是人才。老大擅长治国理政,在北京保卫战中也有亮眼的表现;老二是个天生的武将,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多次拯救燕军于生死存亡之际;老三虽然在两位哥哥面前稍显平庸,但既然朱棣能让他主政北京,也说明是认可他的能力的。

朱高炽是嫡长子,在皇位继承权上有天然的优势,但他登基为帝的路程却颇为坎坷。

不被太宗所喜

众所周知永乐大帝是马背上的皇帝,不但能文能武,还英气逼人。在他的设想中,储君应该像他一样英武不凡。

但我们的太子爷朱高炽,却与他皇帝老爹的要求相距甚远。朱高炽身体痴肥,据说有200多斤,而且腿脚还有点毛病,是个瘸子。另外朱高炽喜欢文墨,对舞枪弄棒并不感兴趣。基本上朱棣喜欢的优点,都被朱高炽同学完美地避开了。

对自己的这个长子,朱棣是非常看不上的。他靖难成功登基为帝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立太子。从他本心出发,是不喜欢朱高炽的,因此也不想立其为储君。

强有力的竞争者

既然不喜欢这位嫡长子,那么朱棣有钟意的人选吗?答案是有,就是他的次子,后来的汉王朱高煦!

与大哥朱高炽不同,朱高煦各个方面都像是父亲的翻版。能打仗,有军功,还长得一表人才。在靖难南征中,朱棣曾经几度遇险,多亏有朱高煦辅佐才能化险为夷。朱棣在激动之余,也曾对自己的次子许下过承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多努力!

《明通鉴·卷十三》:

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朱棣的话,无疑是给了野心勃勃的朱高煦一针强心剂,让他在之后的夺嫡之争中异常活跃。

朱高炽能胜出的原因

从上面的介绍能够看出,虽然朱高炽占据了嫡长子的礼法优势。但他的储君之位却非常不稳,时刻有被自己弟弟取代的威胁。

那么最终他又是凭什么让老爹下定决心,支持自己这个不被看好的长子呢?我觉得原因有三:

1.自身贤明,不落口实

朱高炽在日常监国主政中十分得体,既不会抢了老爹的锋芒,又把国家治理地井井有条。

朱棣能五征蒙古,六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帝,缔造万国来朝的盛世大明,背后都离不开太子爷朱高炽的辛勤耕耘。毕竟永乐大帝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旷古烁今的,需要天量的钱粮补给。能保证把这些事都干好,还让百姓安居乐业,又不使国家财政崩溃,谁的功劳最大?当然是太子爷朱高炽了。

朱高炽的治国能力有目共睹,为人又低调谦和,从不敢有半点僭越,一直都是谨小慎微地活着。

虎毒还不食子呢?在面对如此懂事的太子时,朱棣实在找不到废了他储君之位的理由。

2.文官集团鼎力支持

朱高炽为人谦和有礼,在对待文武百官时,从来不摆架子,永远是礼贤下士的态度,也鲜有训斥臣子的事情发生。因此,文官集团对太子印象极好。

大明太祖太宗都是千古一帝,但也都是铁血暴君,文官集团被吓怕了,实在不想接下来一位皇位还是这副模样。而朱高煦自幼就恶名远播,简直是个无恶不作的小霸王,当年不但朱元璋讨厌这个孙子,连舅舅徐辉祖都厌恶他。假如这样的人当了皇帝,那百官更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反观太子朱高炽就不同了,他是典型的儒家好学生,脾气好,性格好,与文官有共同语言,也能虚心纳谏。如果太子爷能顺利继位,百官不但有好日子过,还能实现“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政治愿景,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朱高炽得到了几乎全体文官的鼎力支持。每当太宗皇帝有易储想法的时候,文官们都会奋不顾身强烈反对。无论是面对贬官还是打板子,甚至是杀头,都没法让这群官员屈服。搞得朱棣十分头疼,简直是毫无办法。

3.好圣孙的神助攻

民间一直有“隔辈亲”的说法,在皇家也同样适用。最受朱棣宠爱的人并不是次子朱高煦,而是嫡长孙朱瞻基。

朱瞻基自幼聪颖且英姿勃发,无论从气质到长相,都是最像朱棣的人,因此深得帝心。可以说朱高炽能最终被确立为继承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沾了好儿子的光。

曾经有一段时间,朱棣对储君的人选十分摇摆。长子背后有文官集团支持,而次子背后则站着整个勋贵集团。两个儿子一个能文,一个能武,可以说各有千秋。而最终让这件事一锤定音的人,则是大才子解缙。

解缙是大明第一任内阁首辅,才华横溢,深受朱棣信任。关于储君人选问题,朱棣也询问了解缙的意见。面对这个敏感话题,解缙也没有犹豫,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太子朱高炽。而他给出了的理由就三个字“好圣孙”!

答案虽然简单,但却让朱棣有柳暗花明的感觉。长孙是自己最看好的后辈,有朝一日如果这个孩子能继承皇位,朱棣是十二万分的满意。既然如此,传位给太子也不错。自己虽然不喜欢太子,但太子无论人品和才能都无可挑剔,将来继位也会是一代明君。如果这样安排的话,大明至少可旺三代。

结语

朱高炽从世子到太子再到皇帝,看似前程似锦,贵不可言,但各中心酸却是一言难尽。

自己的两位好弟弟一直觊觎自己的储君之位,因此不停在暗地给自己下绊子,甚至陷害自己;而皇帝老爹则一直偏听偏信,自己虽然一心为国,整日殚精竭虑,但却受累不讨好,经常被父亲责骂;在永乐皇帝驾崩前的一段时间,对太子朱高炽十分不信任,甚至将与朱高炽交好的重臣全部逮捕下狱。

朱高炽最终在文官集团的护佑和自己长子的面子下,磕磕绊绊地登上了皇位。登基后的朱高炽还是一如既往地仁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对曾经陷害过自己的人既往不咎,对当年被自己老爹迫害过的人给予平反。朱高炽虽然仅仅在位不到一年,但历史贡献颇高,并且与其子宣德帝朱瞻基,一同缔造了堪比西汉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不仅腿脚不便,而且胖得连马都骑不上。戎马一生的朱棣,对这个儿子,实在是看不上眼,登基之后,拖了整整2年,不肯立太子。

但是,反复衡量的朱棣,最终还是违背了对朱高煦的承诺,选朱高炽做继承人。

他这一艰难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他最爱的孙子朱瞻基,还考虑到了明朝的传承、官员的意见。

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不好过。外有弟弟虎视眈眈,内有父亲刻意打压。然而,20年来,地位稳固,最终顺利登基,也不仅仅是靠生了一个好儿子。他也有着自己的大智慧。


朱棣在继承人上的纠结,要从靖难时期说起。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第2年,朱棣起兵靖难。此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留守朱棣的大本营,当时还叫做北平的北京,而次子朱高煦,则跟着他一起出征。

在朱高炽镇守北平的日子里,朱高煦在朱棣身边,立下汗马功劳,并至少3次,救了朱棣的命。

  • 1400年,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包围,射光了箭,砍断了剑,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他突围。
  • 后来,朱棣兵败东昌,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又是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击退敌军,把他了救出来。
  • 1402年,浦子口之战,朱棣实在打不过盛庸,军队也到了强弩之末。朱棣都开始打退堂鼓,准备议和退兵。还是朱高煦赶到,帮助他转危为安。

也就是在浦子口之战中,朱棣看到赶来救场的朱高煦,大喜过望,拍着他的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这句话,实在太暧昧了。

可以理解为,朱棣只是纯粹地,偶然地,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叙述了一个朱高炽身体不好的事实。

更可以理解为,作为大哥的朱高炽身体不好,朱高煦大有希望,成为朱棣的继承人。

而朱高煦,理所当然地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

他奋勇杀敌,跟着朱棣进入南京城,看着朱棣登上了皇位。

而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则只等到了朱棣的一条命令:北平改名为北京,朱高炽镇守北京。

此时的朱棣,是大明的天子。南京,是大明的都城。而作为朱棣嫡长子、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只能留在北京。

《明史》: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大局已定,朱棣也登上了皇位,就该考虑立太子的事了。

而且这种事还不好拖。朱棣已经42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算半个老人家了。他的几个儿子,也早已成年。

历史上的皇帝,在这种时候,早就把太子定下来了。

但是朱棣,却把这件事拖了整整2年。

他实在拿不定主意,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还是任性一把,立自己喜欢、靖难中也立了大功的朱高煦做太子。


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了两派。

以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为代表的武将,站在朱高煦这边,

《明史》: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而文官们,大多支持朱高炽。

《明史》: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犹豫了整整2年,考虑了整整2年,和大臣商量了整整2年,终于,在永乐二年,把朱高炽从北京召到南京,立为皇太子。

《明史》: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朱棣最终选择了朱高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朱棣要“拨乱反正”

朱棣的皇位,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起兵,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上抢过来的。

在唐朝,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控制父亲,夺得了皇位。

接下来,李世民的皇位继承,又出了岔子。他的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他出于私心,没有按照继承顺序,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而立了嫡三子李治。


这给唐朝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唐朝的皇位,可以无视继承法,靠实力抢过来。

从那之后,唐朝没有多少次皇位交接,是正常传承的,是没有争议、血腥和杀戮的。

如今,朱棣已经靠起兵夺得了皇位。他的皇位能不能顺利继承、平稳过渡,有可能影响后世的皇位传承。

为了明朝的稳定,为了明朝的千秋万代,他也该按照继承法,立嫡长子朱高炽当太子。

而不是为了私心,立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


二、文官集团的支持

朱棣时期的文官集团,力量还相对弱小,还没有发展成后世那个庞然大物。

但是,朱棣依然不得不倚仗他们。

毕竟,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治理天下,靠的是文臣。

而这些文官,是礼法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坚定地站在嫡长子朱高炽这一边。

他们总是在朱棣面前说,立储,以嫡以长。对着朱棣一一列举,历朝历代,因为立储不立嫡长子,出的那些乱子。

朱棣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三、“好圣孙”朱瞻基的作用

朱棣和很多大臣商量过,到底应该立谁为太子,却总拿不定主意。

直到有一次,他和大才子解缙谈到了这件事。

他问解缙,朱高炽和朱高煦,到底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毫不犹豫地说:皇长子(指朱高炽)仁爱孝顺,天下人都心悦诚服。

朱棣听了,没有说话。显然,他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解缙又磕头,说了3个字:好圣孙。

朱棣终于被打动了,点头同意。

《明史》: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棣的大孙子,朱高炽的大儿子,朱瞻基。

朱棣对于这个孙子,非常宠爱。不仅仅是因为隔代亲,也不仅仅是因为朱瞻基的性格和他的脾气相投,还因为,朱瞻基的出生,对他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吉兆。

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已经快被朱允炆逼到了绝路。为了自保,甚至要装疯卖傻,好骗过监视他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的父亲朱元璋递给他一个大圭,对他说,把这个传给子孙,大明会永远昌盛。


大圭,是皇位的象征。

第二天,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见到这个孩子,觉得他英气满面,应了自己的梦境。

这个梦,对于朱棣而言,实在是太有象征意义了。

对于朱棣而言,梦里朱元璋说的那个“传之子孙”,指的就是朱瞻基。

《明史》: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朱棣不立朱高炽为太子,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他这个宝贝孙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这个梦,也许就没法应验了。

明朝的人,是很迷信的。

所以,为了朱瞻基,为了这个梦,他也要立朱高炽做太子。


朱高炽等了整整2年,才来到南京,当上太子。可是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是不好过。

不仅朱高煦一个劲地捣鬼,意图夺嫡,朱棣也经常打压他。

  • 初期,不给他太子的权力。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直接参与政务,而朱高炽,经常只能陪进京朝见的堂兄弟们吃饭。
  • 朱高炽监国期间,训斥贪婪的官员,也要被朱棣批评;监国期间处理的政务,经常被朱棣宣布作废。
  • 东宫迎驾事件,朱棣亲征回京一个月后,突然找借口说,当初太子迎接他,晚了一步,并以这个理由,逮捕大量东宫官员。
  • 就连朱高炽减肥,朱棣也要亲自管,厨子给朱高炽多煮了点吃的,朱棣都要杀了厨子。

可以说,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过得是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废掉。

但是,无论朱棣对朱高炽多不满意,终究没有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朱高炽能撑过这20年,最终顺利继位,不仅仅是因为礼法的约束,群臣的支持,朱瞻基的帮助。这和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大智慧,也是分不开的。

1、能力出众

朱棣是一个闲不住的皇帝。要么巡幸北京,要么御驾亲征,经常远离首都。

在这20年里,朱高炽6次监国。时间长的,近4年。时间短的,也有4个月。

监国期间,除了必须朱棣亲自处理的军国大事之外,明朝的大事小事,都由朱高炽一手掌管。

朱棣在外打仗,也是靠朱高炽做好后勤工作。

而他的监国成绩,除了朱棣对他不满,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一些事件,可以说是人人称赞。明朝在他的手下,一切井然有序。


2、众望所归

朱高炽是一个仁慈的人。

有一次,他从南京启程,被朱棣召去北京。路上,看到男男女女沿路捡草籽。一问,才知道,原来当地闹了饥荒。

朱高炽赶紧命令当地官员,开仓放粮。然而,没有皇帝的命令,官员不敢承担责任。

此时的朱高炽,正被朱棣怎么看都不爽。但他还是告诉官员,只管放粮,一切的责任,由他承担。

他崇尚儒学,友爱大臣,名声非常好。在当时人的眼里,他是近乎完美的未来君主。


3、顺应时势

历史的趋势,打天下之后,必然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

明朝经历过朱元璋开国,朱棣靖难、御驾亲征,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无论谁做下一任皇帝,都要与民休息,发展文治。

而朱高炽,就是那个擅长内政、擅长文治、关心民生的人。

他的选择,他的举措,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顺应时势。

所以,即便朱棣不喜欢他,打压他,他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

永乐九年,朱棣把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立为皇太孙。这相当于昭告天下:太子地位稳定,无需再有小心思。

毕竟,自古以来,皇帝废太子就不容易。如果太孙在,废太子的同时也要废太孙,一次性废黜两个储君,更不容易。

从朱瞻基当上皇太孙开始,朱高炽的地位,就再也没人能撼动。


写在最后

朱棣心目中的继承人,要像自己一样,勇武,果断,能干。

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瞻基,都是这样的人。

他的长子朱高炽,却一点都不像他。

  • 朱棣健康硬朗,朱高炽又瘸又胖,走路都不利索。
  • 朱棣能征善战,朱高炽连马都骑不上。
  • 朱棣暴戾残酷,朱高炽厚道仁爱。

然而,处于礼法和明朝发展的考虑,朱棣依然舍弃了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立朱高炽为继承人。

不过,朱棣这么喜欢朱瞻基,立朱高炽当太子,也就意味着朱瞻基是未来的皇帝。

这么一想,估计朱棣的心理也平衡不少。

你觉得呢?




1402年,被南军击败的朱棣,给赶来支援的次子朱高煦开了一张史上最大空头支票:“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当时,朱棣已经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请求,并将大军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后攻击南京城,对朱允炆发起最后的总攻。

然而,让朱棣没想到的是,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手下将士,在这一次攻击中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不但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的设想,反而被盛庸指挥的南军给击败了。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次败仗着实让朱棣措手不及,他没想到胜利已在眼前,却遭遇了盛庸如此顽强地抵抗。

更要命的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朱棣大军来势汹汹,可由于几年来长途奔波、征战不断,将士们早已身心疲惫,朱棣大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

这次败仗之后,很多将士都不想再打了,甚至有将士进言,希望撤军休整,待大军恢复战力之后,再跟随朱棣挥师南下。

其实,此时的朱棣也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之中,虽然胜利近在咫尺,可他也知道手下的将士,已经到了极限,如果继续进攻,万一僵持起来,那整个大军都有可能会崩溃瓦解。

可如果退,又谈何容易,自己虽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但任谁都知道自己是在造反,如果给了朱允炆喘息之机,那自己接下来恐怕没有一丝胜算。

就在朱棣左右为难之时,朱高煦率军赶来支援朱棣,这可把朱棣高兴坏了,望着朱高煦带来的虎狼之师,朱棣不禁脱口而出:“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奋勇再战!”

可以说,朱棣此时说的绝对是心里话,他确实没有精力再战了,然而说出这句话后,朱棣就后悔了,生性多疑的朱棣,绝不愿意在别人面前亮明底牌,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亲儿子。

然而,朱棣此时确实需要朱高煦奋勇向前,可怎么让朱高煦心甘情愿地打头阵呢?朱棣沉思片刻就有了主意,他拍了拍朱高煦的后背动情地说:“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世子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他长得非常胖,胖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走路的时候,得有两个人搀扶,否则走两步就气喘吁吁的,根本没法长时间自主行走。

而且,朱高炽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他是一个瘸子,据说出生后就瘸了,后人猜测是得了小儿麻痹症。

所以,朱高炽这样的人,根本没法舞弄刀枪棍棒,他平日里也只是读一些诗书,整体表现资质平平,为人非常忠厚老实。

但尽管如此,朱高炽也是嫡长子,而且在这一次朱棣起兵造反时,虽然没有带朱高炽出征,但朱高炽奉命留守北平时,却创造了以一万将士抵挡住南军李景隆五十万将士合围的壮举。

正是因为朱高炽守住了北平城,才稳定住了朱棣的大后方,可以说朱高炽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朱高炽性情温和,善于抚慰将士,深得人心。

对比来看,朱高煦虽然高大威猛、英俊潇洒,又擅长指挥军事作战,可他只是朱棣的嫡次子,从古代礼法来讲,他无论如何也是争不过朱高炽的。

但朱高煦其人极具野心,他知道如果父亲朱棣打赢了这场战争,那就会问鼎天下,登基为帝,而他和哥哥朱高炽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个太子。

其实,在朱高煦的内心中,一直瞧不起自己这个哥哥,他认为哥哥肥头大耳的,还是个瘸子,根本就是一个废人,没有资格与自己争。

但精明的朱高煦也知道,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就把他拦得死死的,除非朱棣力挺他,否则只要哥哥朱高炽不死,他就很难越过哥哥成为太子。

不过,现如今朱棣颇有深意的这句“世子身体不好”,对于朱高煦来讲,无疑就是朱棣的表态,相当于传位指令,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好好表现,就一定会成为太子。

因此,听了朱棣这句话后,朱高煦热血沸腾,他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全力以赴攻打盛庸,在朱高煦看来,此时已经不是为父亲打仗了,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打天下。

还别说,在朱高煦的拼命攻打下,盛庸真的没顶住,朱棣大军很快就成功渡过长江,来到了南京城下,朱棣也顺利地登基为帝了。

可朱棣成为皇帝后,并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他仿佛把曾经说过的话忘记了一样,对此闭口不提,朱高煦虽然非常着急,但也不敢直接去问。

直到此时,朱高煦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比谁都厚黑,而且当初说的那句话,虽然表面上看,是要把太子之位传给他,但如果细品的话,这里面就非常有意思了。

因为,朱棣当时虽然说,世子身体不好,让朱高煦努力,但并没有明确说要传位给他,其实一切都是暗示,换句话说,都是你朱高煦自己想象的,你非要那么理解,为父也没有办法。

碰上这么会耍无赖的父亲,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了,不过朱棣虽然不再提当初那句话,但朱棣也没有立即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朱高煦同样有机会,只不过这次要重新竞争了。

1404年,也是永乐二年,这时候已经稳固皇位的朱棣,终于把立太子提上了日程,其实直到此时,朱高煦依旧认为自己的机会非常大,而且朱棣似乎也更钟情于他。

当时,几乎所有武将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朱高煦是他们的好战友,战友将来上台后,自然能捞到实惠。

不过,与此相反的,几乎所有文臣都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原因也很简单,朱高炽文化底蕴非常高,懂读书人、更懂文臣,和文臣的关系也好,这样的人上台后,文臣自然能获得重视。

其实,自古以来就一直有一个鄙视链,虽然武将一直认为没有自己就打不下江山,更守不住江山,天天牛哄哄的,可文臣却把这些武将当作莽夫,认为他们根本不会治国。

这时候,武将就对朱棣说,朱高煦擅长征战,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太子。

文臣一听不乐意了,你们要非得说“靖难之役”,那朱高炽还在这期间组织了“北平保卫战”呢!没有朱高炽的坚守,你们连大后方都没了,拿什么继续打仗?

而且,文臣还提到一句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话,文臣说从历史的经验看来,如果不立嫡长子,国家很容易产生大乱。

就这样,文臣和武将僵持起来,朱棣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于是他就私下里把几个重臣逐一找过来征求意见。

不过,他们去了之后,大多还是之前那套说辞,没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把朱棣搞得是心烦意乱。

这时候,内阁首辅解缙的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话说当时朱棣私下召解缙入宫后,开门见山地问解缙,应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立马说,应该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然后就又重复了一遍之前那套说辞,朱棣听后沉默不语,因为他此时已经有点中意朱高煦了。

一来他之前在战场上许过诺,二来朱高炽确实身体不好。其实,当年战场上,朱棣对朱高煦说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但这时候,解缙却用三个字改变了朱棣的想法,解缙说:“好圣孙!”听了解缙的话后,朱棣眼前一亮,与解缙相视一笑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所谓“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据说在朱瞻基出生后,朱棣见到这个孙子第一眼时,就觉得朱瞻基脸上一团英气,非常像自己,为此他高兴地说:

“此乃大明王朝之福也!”

可以说,朱棣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因此解缙提到“好圣孙”后,朱棣立即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因为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自己心中的“好圣孙”才有接班的机会。

很快,朱棣就让解缙撰写立储诏书,昭告天下,立朱高炽为太子,而在“靖难之役”中的大功臣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

至于,后来朱高煦不服太子朱高炽,然后各种作死,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就是后话了,与我们今天的问题无关,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以后有机会单独说。

综上所述,朱棣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一来这个儿子宅心仁厚,能成为明君;二来有“好圣孙”朱瞻基神助攻,影响了朱棣做决定。

其实,总体来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世子身体不好”,其实就是给朱高煦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为的就是让朱高煦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帮他打赢盛庸。

至于,打赢之后是否兑现这张支票,那就要看朱棣的意思了,我们不知道,朱高煦后来有没有找过朱棣,要求兑现这张支票。

不过,就算朱高煦去找朱棣,朱棣也有话说:“没错,我当年说过这句话,可没说要立你为太子啊!那都是你自己想象的。”

看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说,朱棣真是厚脸皮,那么明显的暗示,过后都不承认了。不过,大家细想一下,在工作中,我们遇没遇到过这样的领导呢?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大家对朱棣的做法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下一篇文章更精彩,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朱棣并不喜欢他这个残疾的儿子朱高炽,但却十分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聪明伶俐,朱高炽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很可能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机灵的好儿子。

其实朱棣本心而言,想传位的不是朱高炽,而是朱高煦,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而朱高炽却是个残疾人,要当最高统治者,形象上确实差点。

那么,后来朱棣又为何选这个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继位呢?

一张空头支票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他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攻击京城,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最后的时刻竟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抵抗者是盛庸,他率领着南军士兵做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朱棣。盛庸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号,他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顽强地坚持下去。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虽然他并没有把这种忠诚保持到底。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士气低落,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朱棣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就在朱棣有了退走的想法时,次子朱高煦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可是帮了朱棣的大忙。

所谓天助有心人,朱棣十分兴奋,拍着自己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这个所谓世子就是长子朱高炽,此时他的这句话,在朱高煦听来无疑是一个传位于他的指令。

所以朱高煦肯定会拼命,毕竟打下的江山将来全部都是自己的,自己不拼命谁会拼命?

于是,朱高煦为了这一支票,拼了命攻打盛庸,在的全力支持下,北军大破盛庸,之后一举渡过长江,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京城。

不过,朱棣其实只是说世子身体不好,也没有说要传位给他,朱高煦误以为父亲承诺继任者就是他了。

岂不知,对于朱高煦来说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不知后来朱高煦有没有找父亲朱棣兑现,反正,我们知道的是朱高煦的皇帝梦并没有实现!

当然了,朱高炽也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的祖父也曾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士兵,却巧妙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攻击,替朱棣争取了更多时间,这一次他表现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判断力,有助于改变朱棣对他的看法。

这一次靖难之役,朱高炽利用北方的严寒,在城墙上灌水,使北平城变成一座冷冷的、坚不可摧的冰城。第二天,李景隆引军攻打的时候,被眼前冷气森森的冰城给吓住了。

因此,朱高炽不是一个迂腐的文弱之人。在关键时刻,他能担当重任,也会拿起武器,捍卫国家利益。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的朱高炽没有守住北平城,朱棣就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北平是朱棣争夺皇位的根基,没有朱高炽为他守住北平城,他就不能抢到皇位。

在靖难之役,朱高煦打的是前锋,功劳不小;但是,也不能忽略朱高炽这位守御大后方的人的作用。

因此,朱棣对于继位人选便犹豫不决,而朱高煦是大家公认的精明人,但要论机灵程度,还是不如他的父亲,他似乎忘记了支票只有兑现才有效,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好圣孙”神助攻

朱高煦为父亲干了那么多的事,到头来却什么回报都没有。自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朱高煦更是愤怒。

论相貌,朱高炽不及他英俊,论军事才能,朱高炽不及他优秀,相比之下,自己的这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因此,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抵赖也是出名,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朱棣总是说,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而朱高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臃肿不堪,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是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品性温和,仁慈老实,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但对于父亲对待建文帝大臣的残忍行为十分不满,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欢。

但朱高炽是长子,立长也算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所以朱棣一直犹豫不定,于是他便去征求靖难功臣们的意见。不出所料,大部分参加过靖难的人都推荐朱高煦,毕竟在一条战线上打过仗,有个战友的名头将来好办事。

但此时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认为:“自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人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此人叫金忠,时任兵部尚书,和那些支持朱高煦的公侯勋贵们比起来,他这个二品官实在算不得什么。

这倒不是因为他本人的能力,而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巨大的身影在支持着他。而这个身影似乎就是无处不在的姚广孝。

翻开金忠的履历,就会发现他和姚广孝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正是姚广孝向朱棣推荐了他的,而此人的主要能力和姚广孝如出一辙,都是占卜、谋划、机断这些玩意。很多人甚至怀疑,他就是姚广孝的学生。

此人一反常态,面对无数人的攻击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见,他建议朱棣不妨去问当朝的大臣。

当朝的大臣大都是读书人,立长的正统观念十分强烈,且这些人也很可能与姚广孝有着密切关系,这真是高明之极。

后来的事情发展也证实了,正是金忠的这一建议,使得原先一边倒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使得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也正是他与解缙的这一番谈话,奠定了大局。

双方开门见山。

朱棣问解缙:“你认为该立谁?”

解缙答:“世子(指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

朱棣不回应,解缙明白并不慌乱,因为他还有杀手锏,那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解缙再拜道:“好圣孙!”

所谓好圣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此人天生聪慧,深得朱棣喜爱,解缙告诉朱棣,如果朱高炽真的不行,可以考虑重点培养长孙朱瞻基。经过这次谈话,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心,基本上确定了。

朱棣虽没有立马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高炽。

朱高炽宅心仁厚

但在此之后,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无数大臣反复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

朱高炽一派的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于是,朱高炽派第一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有大臣画了一幅画,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朱棣也亲自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身边的解缙突然站了出来,拿起毛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做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他是一国之君,天下归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

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虽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也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一直也很孝顺。

就连杨士奇都能够为朱高炽舍身赴死,因为他被朱高炽的仁爱之心深深打动了。杨士奇语重心长地告诉朱高炽:“你宅心仁厚,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很贤明的皇帝。”

而朱高煦想抢夺皇位的继承权,并且也这么做了,甚至不惜使用阴谋诡计,朱高炽全都知道。面对朱高煦的无耻行为,朱高炽不但不记恨,反而多次为朱高煦辩解。

有时,朱高煦犯错了,朱棣要惩治,朱高炽每次都为朱高煦求情。所以朱棣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深信,朱高炽对敌人都如此仁爱,如果当上皇帝,一定会施行仁政。

也正是如此,朱棣作出了决定。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一派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朱高煦败给哥哥后,开始耍各种阴谋。

至于,后来朱高煦各种作死,效仿乃父,造反反侄,可惜画虎不成反类犬!

最终被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所杀,这不知是不是上天对朱棣残暴的惩罚。

写到最后

朱棣渴望建立千秋大业,需要一位非常强硬的继承人,汉王朱高煦像朱棣一样孔武有力,有谋略,有毅力,简直就是朱棣第二。而朱高炽如此文弱,长相更不讨朱棣喜欢。

朱棣之所以选择让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总结原因有三:一是有“好圣孙”朱瞻基的神助攻,直接影响了朱棣的决定。二是皇位传给长子的观念极深。三是这个残疾儿子宅心仁厚,有担当,能成为明君。

然而,朱棣“靖难之役”的关键时刻,对朱高煦说的那句“勉之,世子多疾!”就是为了让他竭尽全力帮他打赢盛庸。后来提到太子,朱高煦就恨,恨得咬牙切齿,恨当初为了这张空头支票白出力一场,朱高煦感到上天对他不公平。想当初,攻打应天时,如果没有他朱高煦援军助战,别说朱棣能够当皇帝,可能连小命都没有了。






永乐大帝朱棣,皇位得之不易,为什么选了又胖又残疾的儿子继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炽登基为帝,只是在位时间很短,也只有一年。朱高炽长相很一般,还肥头大耳,另外朱高炽腿脚有问题,也许曾得过小儿麻痹,行走的时候需要有人搀扶。

其貌不扬、身有残疾的朱高炽,最终却被朱棣立为太子,几经曲折之后,朱高炽还是继承大统。为何英明神武的朱棣偏偏选择朱高炽作为继承人呢?

第一个原因:嫡长子继承制

自古封建王朝都大多以嫡长子来继承皇位,对于皇室来讲,嫡长子就是皇后的长子,从商朝开始,这个宗室制度就流传了下来。在明代,祖宗家法还是很有一席之地的,皇帝是一朝天子,但立太子问题上,很多大臣也会参与其中。

甚至大臣们会以立太子事宜为己任,一旦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有分歧,雪片般的奏折就会飞到皇帝的办公桌前,也会令皇帝不堪其扰。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上,朱棣主要考虑的就是立嫡长子朱高炽,这个在明面儿上最靠谱,哪怕朱高炽有残疾,立他为太子有理有据,大臣们也会认同。

第二个原因:朱高炽有战功

朱高炽曾经坚守北平城,成功抵御李景隆的进攻!

朱棣得位不正,他几乎是仅有的,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特例。不过哪怕杀掉再多的建文旧臣,也无法掩盖其篡位的事实,这就像是一场豪赌,朱棣则赢得了赌局。而对于靖难这场战争,不仅是朱棣的夺位战,也是朱棣儿子们的权力争夺战。

最终朱棣会死,那他的儿子中的一位就能得到皇位,想来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很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兵出北平,去找宁王讨要朵颜三卫骑兵,朵颜三卫是全部由蒙古人组成的精锐,也是靖难之役的中坚力量。此时守卫北平城的就是朱高炽,守城这个工作十分不讨好,守住了可能算不上什么功劳,而一旦失手就会是大麻烦。

史料记载: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

朱高炽没有多想,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守住北平城,等待父亲归来。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朱高炽合理分配了兵力,稳住军心,在一场激烈的攻城战之后,北平城岿然不动,朱高炽立下大功。

对此朱棣是印象深刻的,这个有先天残疾的儿子,却能有如此本领,让他这个做父亲是深感欣慰。这次守城之战,给朱高炽积累的军中威信,也成为他之后继位的重要政治资本。

第三个原因:朱棣十分喜欢孙子朱瞻基

所谓隔辈亲一般指爷爷和孙子的感情,有时候爷孙的感情甚至成超过父母。对于朱高炽,朱棣是有所怀疑的,但对朱瞻基,朱棣是极为宠爱的,朱瞻基不仅聪明伶俐,善于诗词绘画,且能力出众。

在朱棣北伐中,他时常带上孙子朱瞻基,着力培养这个皇太孙。永乐十二年,朱棣二次北伐,同样身边带着孙子朱瞻基。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朱瞻基突然失踪在乱军之中,由于明军冲击太猛,朱瞻基也一度陷入敌人包围之中。

得知朱瞻基失踪,朱棣几乎要崩溃,马上命令部队急速出击,这才救出了身陷重围的朱瞻基,可见朱棣对朱瞻基极其重视,甚至超过了他的儿子们。也正是因为对朱瞻基的喜爱,才决定让朱高炽接任帝位。

第四个原因:朱高煦有阴谋夺权的企图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继承了朱棣的好战的热血,不仅勇猛无比还能冷静判断形势,是少有的优秀将领。

史料记载: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在白河沟之战中,朱棣陷入苦战,正是朱高煦及时率兵救援,才救下了朱棣,反败为胜。除了战功卓著,朱高煦也继承了朱棣的阴险狡诈,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特点。

在靖难之时,朱高煦是能征善战的将军,朱棣继位后,朱高煦则一直在暗地中培养势力,有不良企图。以朱棣的精明当然能看出朱高煦的阴谋,朱棣曾多次要求朱高煦尽快去属地就藩,朱高煦则死缠拉倒就是不去。

不仅如此,朱高煦还得多次说朱高炽的坏话,降低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印象分。长此以往,朱棣也开始厌烦这个狡猾的二儿子,所以最后立长子朱高炽也在情理之中。

朱高炽能力有限,身有残疾,但这不妨碍他是个有作为、有抱负的皇帝,他继位后修正了朱棣的种种错误,废除了很多苛政,也为很多人平反了冤狱。朱高炽的短暂统治,为了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棣没有选错人。

参考资料:《明史·仁宗》 、《明史·列传第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北平   大明   儿子   孙子   世子   明史   文官   皇位   次子   腿脚   长子   永乐   大臣   太子   不便   皇帝   父亲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