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原城市发展,向北还是向南?

我们先看一下政策层面的支持导向,《太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根据规划,太原市的总体目标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与能源革命试点引领区、

人口规模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约700万人,城镇人口达670万人

具体规划:重塑开放格局,融入国家“京津冀—成渝主轴、京藏走廊、二湛通道”主骨架布局,构建“六放射”对外通道,链接主要经济走廊和物流通道。

以太原为核心。南部结合武宿空港和太原临空经济区,高起点申建中国(山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北部结合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村空铁联运物流枢纽打造面向京津冀的一体化协作发展平台。

从上面的政策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太原的发展是以太原为发展核心,以国家主要交通要道为骨架布局,南北两翼双引擎式发展。太原、忻州、晋中、阳泉、吕梁协同联动,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率先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不断提升太原作为城市群龙头的集聚扩散效应。

将规划政策落实到城市布局,再到细化的城市发展地理条件,大太原都市圈的核心极规划(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阳曲县构成的太原都市区)。太原地处黄土高原晋中盆地北端,东、西、北都有群山环绕,太原的北上忻州因大的经济方向,单个城市经济体量的因素,而且北上到阳曲、忻州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太原的城市发展空间是的北上拓展是大大受阻,唯有南边是开阔平坦的河谷平原,特殊的地貌限制了太原向东、西、北发展的空间,从“地利”角度来看,只有向南才能扩大辖区范围、打开全新的发展空间!

太原市从前几年就有了“南移”战略,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太原的南移进程已实现质的突破,城市向南发展趋势明显。南部的晋中平原在人口与交通上都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加上又处在京津——西安、成都、西藏的大经济交通主动脉,交通优势明显。

也只有往南向的发展才能加速形成晋中城市群的体量与经济带动性,辐射性。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交通枢纽…,南进拓城的成效已是大势所趋。

图片来源网络,有侵告删。




内部向南扩大,外部向北增加连通。

南北共进,侧重不同,向南侧重城市建设,向北侧重交通。

个人认为,城市内部的发展暂时还是继续会向南,而城市外部的沟通连接会向北倾斜。

原因主要有:

一、东边、西边地形受限,不适合城市扩张。虽然也会发展,但空间有限。

二、北边众多大型企业盘踞,迁移内耗巨大,难下决心。

多年来,太原即使发展到东山西山上,也不大力发展平坦的北边。原因大家都清楚,为数众多的大企业,集中于此,可以说是最早发展的区域,这些企业为城市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现在搬迁太过于困难。

三、南面土地平旷,易于连接晋中,构建城市一体化。

这也是近年来和以后大力发展南部的原因。

四、雄安在北边,围绕雄安的交通网络势必会快速发展。太原自然不能落后,加上忻州五台大同的旅游业这几年明显强于省内南部城市,因此,大力发展北部交通,势在必行。

两年前,如果有人说,太原会向北发展,会被人笑话。因为人人都能看到,太原的所有新建地标都在南边,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商务区、古县城……甚至地铁北边只到了尖草坪。

但是,如果说现在有人说太原不再发展北部,那也有失客观。因为太原已经或者正在大力发展北城的道路,不仅仅是市区内,还有市区外。现在从滨河路向北、大同路向北、卧虎山路向北都有多条宽敞的快速路通向北方。

有人说,南边也有啊,南边更多呀。是的,南边更多,但是,目前北边人少,这些路很宽敞,车辆却比较少,这就意味着正在大力发展北部连接外界的交通。

北边发展快速交通网络,成功避开了企业和居民群,不用大规模搬迁,也是不错的规划。

因此,短时间看,仍然会大力发展城市的南边,而北边主要是发展与外部的交通,同时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也有一些迹象。




一论“太忻综改”,实为“南北之争 ”

近几个月来,转型综改区这个陈年“老东西”被太忻经济区这个新进“大后生”压的喘不过气,在各大媒体上各种“北大门”“北引擎”等词汇既令人目不暇接,又让人疑窦丛生:综改区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仿佛一块石子扔进了滚滚并州发展长河中,甚至真的没有一丝波澜了么?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离不开物质基础(资源禀赋),更离不开意识能动(上层推动),更直截了当的看,实际上是“南北之争”。

北引擎和南大门各有侧重,拉长视角用历史的眼光看,他们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的效用。

具体来讲,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太原南部的发展也并不是一蹴而就、一鸣惊人式的,而是渐进的、自觉的,也就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能动的:拥有相对平坦的土地、相对的低地价,相对低的开发难度,同时也有历任掌舵人的久久为功等等等等。而太原北城的所谓“没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状态,而是“按部就班”似的逐渐从从苗头加速,进而形成趋势。

一个城市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教员所讲的“第一个可宝贵的”——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新兴片区的发展背后实质其实是“资源之争”:老片区是落日余晖,有着丰富的教育医疗资源,令人憧憬;同时也有着难以为继的环境承载力和高昂成本,令人畏惧,如同硬币的两面一般。这种现象会“迫使”流入人口选择成本更低的刚需地区上车,这也促使太原南部有了人口基础。此外,在任者的强力推动会加速这样的进程,加快固化这样的趋势以早日形成结果,用各种各样的规划引导和吸引人口集聚。

“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如同革命一般,两者或许并行不悖,殊途同归,但是如果可以选择,建立新世界或许是更加明了的选择。这也许就是北城逐渐“式微”的原因之一。




未来若干年,小店区依旧会越来越繁华,城市建设会进一步深入,北面的交通也会形成规模,会有一些企业落户




太原市由于地形限制,东西发展受到限制,个人认为,向南发展实现太榆一体化,有益于带动整个山西发展,目前南边和榆次之间的交通网络已经较为成熟。而向北发展实现太忻一体化,易搭上雄安新区发展战略政策的顺风车。向南向北各有利弊。新人路过,以上是个人浅见,希望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向南   太原   晋中   忻州   太原市   城市   经济区   山西   北边   南边   市区   人口   交通   国家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