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主张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荆州要不得,谁更高明?

庞统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三国志,庞统传》

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者的说的荆州虽然是同个荆州,但战略上不是一个荆州的意思,庞统认为以荆州这个四战之地为根基是无法与曹吴鼎力的。

而诸葛亮说的荆州提到了巴蜀之地,诸葛亮是以巴蜀为根基,荆州为前线的战略思想。

其实二者这段话都是在刘备没有占领巴蜀之前说的话,其实这两者并没有矛盾。

庞统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道号“卧龙雏凤”但历史上并没有这一说,但可以肯定一点,他们的确是是三国里顶级谋士。

而两位谋士都提出了以益州为根本,荆州为出兵口,而三国演义刻意刻画庞统的死因,庞统为了让刘备有攻益州的借口,以自己死于落凤坡为由,但正史并非如此。


庞统的真实死因是战死的。《三国志》中记载,庞统是由于攻打雒县,处于前行军太过于靠前的位置,被敌军的乱箭射中而死。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

所以小编认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刻画了庞统的性格,属于比较激进的。


而诸葛亮隆中对的具体战略方针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

两者战略规划区别

诸葛亮的规划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就为他制定了战略方向。按照《隆中对》的内容,诸葛亮认为现在曹操已经是天下第一诸侯,他的实力不可动摇。而江东已经经历了孙家三代人的经营,早已经是铜墙铁壁,这里也不是我们谋划的区域。但我们和江东有曹操这个共同的敌人,虽然不能夺取江东但可以和东吴结盟,。荆州地大物博,沿江而下可以攻取江东,南下可以攻取交州,北上可以攻打宛城、许昌,西进可以到达益州。而且荆州经过刘表十多年来的治理非常富裕,但刘表却没什么进取心,迟早会被人吞并。与其送给他人,不如成全我们。

当我们拿下荆州之后就可以把这里当作基地,谋取益州。因为益州的情况和荆州一样,地区非常富裕,但掌权者却没什么能力更没什么野心,简直就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当拿下益州之后就可以效仿当年汉高祖一样,攻占汉中作为支撑点,进一步攻打关中平原、西凉地区或许足够的战马和人口。另一边可以派遣一位大将领导荆州军队北伐,届时双管齐下就自然可以平定天下。

当刘备任命诸葛亮做军师后开始着手实施这份方案,诸葛亮先用唇亡齿寒的理念完成了和东吴的联盟,随后两家人一起反击曹操,用一场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幻想。战后诸葛亮设计帮刘备用最小的成本夺取荆州,随后一边安抚东吴的情绪,一边准备攻略益州。当粮草兵甲准备就绪后立刻攻打益州,果然成功夺取,刘备也随之称王、称帝。

庞统的战略规划


刘备攻略益州的计划由凤雏庞统具体实施,庞统认可诸葛亮的理念,但也有不同的看法。他和刘备提到过,荆州虽然富饶也是一块战略要地,但实际上也是一块非常危险的地方。因为荆州在长江上游,从这里沿江而下可以进攻江东,甚至可以攻略东吴的核心区域。尽管东吴现在和我们结盟,但这份盟友关系不足以让东吴打消顾虑,未来两边人可能会在荆州的问题上产生很多纠纷。

同样,从荆州北上可以攻打曹魏的宛城、许昌、洛阳这样的核心城市。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汉室皇帝就是他最大的倚仗,现在这份倚杖受到了威胁,曹操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而且现在襄阳和樊城还被曹操控制着,他们可以轻易再次进攻荆州,这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个安全隐患。

与其把精力放在荆州,不如攻略益州之后拿荆州和东吴做交易,换取他们的军力、物资以及其他资源支持,让孙权和曹操在荆州交战,我们趁机从益州北上攻打陇西、西凉地区。这里接近塞外,而且还是产马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只要夺取了这块区域之后就可以源源不断装备骑兵部队,当年董卓就是靠着西凉骑兵超强的战斗力才抵御关东士族,秦国也是凭借着关中平原的富庶和大秦铁骑的战斗力才能统一


天下。

总结下来:两个人是一个激进派,一个保守派,只不过庞统死的太早,没机会去实现自己规划,你们支持谁?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不过这两天对于夺天下的战略规划却有所不同。诸葛亮认为蜀汉必须占领荆州,这样才可以一统天下,而庞统却认为,荆州残破,不可倚重,可以适当地放弃荆州,另寻出路。那么这两个时代骄子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更高明呢?

诸葛亮对荆州的看法

刘备三顾茅庐,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相助,并给刘备献出了隆中对,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此战略中,诸葛亮提出了占荆州、夺益州,等待天下生变,然后以此二州为根基北伐,逐鹿中原,进而一统天下!

《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荆州占尽了地理优势,四通八达,刘备完全可以将其占领以做基地。后来的故事发展,也和诸葛亮的规划一模一样,刘备在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以后,迅速占领了大片的荆州领土,并以荆州为基地,攻下了益州,算是初步完成了诸葛亮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接下来便是等待天下生变,刘备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了。更为重要的是,就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的第二年,曹操就离世了,这便是诸葛亮所说的天下生变之时,可谓天赐良机!

由于诸葛亮所规划的占荆州、夺益州的战略,基本都成功地实施了,所以大众普遍认为,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是非常厉害的,他“占领荆州”的观点,自然也受到了众人的认可!不过和诸葛亮同时代的另一个顶级谋士,却对荆州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庞统对荆州的看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后,也针对荆州给出了这么一番看法,他认为原先的荆州,确实人口众多、繁荣富强,但经历过曹操蹂躏的荆州,人口流失严重,早已没有当年的繁荣了。另外,此时的荆州,危险因素也很多,此时荆州有三大势力,分别是曹操、孙权、刘备,而前两个势力都比刘备强大,所以刘备要想在荆州有所作为,非常困难。相比较而言,益州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摧残,还是比较繁荣强大的,所以刘备应该放弃荆州,转而进攻益州,并以益州为自己的发展基地!

《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可以看到,庞统主张放弃荆州,主要是因为荆州有两大劣势,一是荆州残破了,实力不足以帮助刘备做大做强,二是荆州的敌人太强,曹操、孙权都是刘备惹不起的,所以刘备最好转向益州,不然早晚玩玩儿!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身边的顶级谋士,然而他俩对于荆州的看法,却完全不同,那么到底谁的看法更高明呢?估计很多人会认为,诸葛亮的看法更高明,因为事情的最终发展,确实是按照诸葛亮的规划在走,刘备集团也确实差点就一统天下了。然而很少有人发现,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有一个致命的矛盾点,而这个矛盾点,庞统早就看出来了,并在他的规划中直接阐述了出来!这便是孙权对荆州的渴望!

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占领荆州后,应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在他看来,刘备应该拉进和孙权的关系,一同对抗曹操,只有这样,刘备才有机会击败曹操,一统天下。也正是在这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荆州最终被孙权偷袭,关羽战死,而且当刘备出兵伐吴时,诸葛亮竟然还说了这么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意思是他不赞同刘备伐吴,认为应该和东吴和谈,而且在夷陵大败、刘备都被气死了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坚持和好东吴,令人大为愤慨。

可以说,诸葛亮从始至终都对东吴保持着幻想,认为凭借自己的才能,能够将东吴拉上正轨,一同对抗曹魏,然而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东吴众人,就如同阿斗一般,都是扶不起来的!无论诸葛亮如何妥协,东吴始终是那个烂样子,所以说诸葛亮从一开始的战略就完全错了,东和孙权根本就不现实!相比较而言,庞统的“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倒是比较现实,看清了东吴的真实面目!

所以说,本文认为,在荆州的这个看法上,庞统的看法要明显高于诸葛亮!具体原因如下!

一、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江东和荆州的仇怨,早在刘表统治时期就已经不可调和了!当时孙坚带兵进攻荆州,最终死于荆州,自此,刘表和孙家彻底结仇。之后孙家在孙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占领了江东,之后孙策、孙权便数次带兵进攻荆州,为父报仇。曹操南下,刘表去世,刘表的继承人刘琮宣布投降曹操,江东孙家和荆州的仇也就此烟消云散。然而孙权对荆州的渴望,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来越强大!

孙权年纪轻轻就掌握了江东大权,而年轻人总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合肥那边的曹军太厉害,根本不好打,孙权失败了好几次,所以他的建功欲望,只能转向荆州。而且到了后期,随着荆州关羽的做大做强,江东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关羽的威胁,因为关羽占据了长江的上游!

东吴之所以能够扛住曹魏的进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掌握着长江防线,而曹军的水战能力差,大部队根本打不过去。然而关羽不同,关羽不仅陆战能力不输曹军,其水战能力也强悍无匹,这样的人占据着长江上游,随时可以顺流直下,杀入江东腹地!到时候江东引以为傲的长江防线,将会不堪一击!所以说,东吴对荆州的渴望,远超众人想象!

无论是出于自身对外扩张的渴望,还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东吴都必须占领荆州,这是东吴和蜀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说白了,不管诸葛亮对东吴释放多大的善意,东吴都会攻打荆州,只有把荆州拿到手中,东吴才会和蜀汉好好地谈下去!然而这一点,诸葛亮并未看到,他还在一厢情愿地想着“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最终导致荆州丢失、关羽战死!

说实话,隆中对虽然成功实施了一部分,貌似这个战略规划非常有效,但它在创立之初,就有重要的缺陷,诸葛亮低估了东吴对荆州的野心,导致了蜀汉的最终失败!

二、庞统了解孙权的想法

庞统在投靠刘备之前,其实一直在周瑜手下效力。周瑜在占领南郡后,一直在和手下计划攻打益州,但是孙权却对此不置可否,发展到后面,孙权甚至已经表露了不攻打益州的想法。周瑜暴毙、周瑜团队解散、庞统遭到弃用等事件,其实都是孙权对周瑜集团的打压,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庞统发现了孙权此人的阴狠毒辣。为了自身安危,他可以如此对付周瑜,那么为了自身安危,他又为何不能如此对付刘备呢?

所以说,在经历了周瑜之事后,庞统果断地劝说刘备,别在荆州发展了,赶紧去抢占益州,不然孙权早晚会和他翻脸!“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这十六个字,其实就是庞统对刘备的暗示,这就差直接点名说孙权对刘备有想法了,劝刘备赶快重新找一个容身之所,别再想着在荆州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了,这不现实!

在庞统的劝说下,刘备最终选择了出兵益州,遗憾的是,此战中庞统不幸战死,否则在庞统的力推下,估计刘备最终会放弃荆州,转而去攻打凉州,走当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路!这样的话,至少关羽不会死,关羽手下的荆州兵团不会消失,夷陵之战蜀汉战死的那五万精锐还会活着,这么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夺取凉州应该不是问题,若是在放弃荆州前,再将荆州的百姓迁往益州,则刘备实力将会更强,更有机会一统天下!

结语

诸葛亮认为必须占荆州,庞统却认为该放弃荆州,二人水平高下立判!诸葛亮在制定占荆州的战略时,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渴望,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主要矛盾,所以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损失了关羽这么一员上将,而且损失的整个荆州兵团,数十万百姓!相比而言,庞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若按照他的看法,放弃荆州,把人口迁走,损失会更小!所以说,在对荆州的看法上,很明显庞统技高一筹!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九州春秋》)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的策略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刘备、孙权、曹操三家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即“隆中对”。

从中可看出,诸葛亮的主张是必须占据荆州。在他眼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荆州之主刘表又守不住荆州,这正是上天用来资助刘备的!

拿下荆州之后,一旦天下有变,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两相呼应,能成大事。

刘备阵营后来的战略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规划好的路线在执行,的确也顺利地取得了荆州南部四郡,并且以此为跳板,又夺下了刘璋的益州、曹操掌握的汉中。

但刘备手下另一谋士庞统,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三国志》记载,庞统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曹操和孙权无时无刻不对荆州垂涎三尺,巴不得啃下一块大肥肉来,能是提供和平环境搞建设的好地方吗?

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则号“凤雏”,无形中就有一种对比。两人在当时是齐名的,可惜庞统死得太早,否则在后世的名声不会亚于诸葛亮,刘备对他也极为信任。

那么,同为俊杰的一龙一凤,一个说必须占荆州,一个说荆州要不得,到底谁更高明呢?

只从局部来看,庞统是正确的。

虽然荆州的荒残可以通过休养生息来缓和,人才也可以从外引进或慢慢培养,但曹操和孙权对荆州虎视眈眈,刘备一方很难守住。

襄樊之战就证明了这一点。关羽和曹军打得正激烈,孙权釜底抽薪,派吕蒙白衣渡江,偷偷夺取了关羽的大本营。关羽进退失据,只能退兵,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

表面上,孙权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关羽得罪了他。众所周知,关羽善待士卒,对士大夫却比较倨傲,和孙权向来处得不好。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不但不答应,还辱骂使者,说什么虎女焉能配犬子,孙权因此怀恨在心。

但是,就算关羽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和孙权好得像亲兄弟,若有机会夺取荆州,孙权也绝对不会放过,最多不杀关羽而已。

身为乱世军阀,扩张领地是一种本能,而且荆州对于孙权来说太重要了。孙权的地盘在长江中下游,荆州关乎到东吴的生命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管谁占据了荆州,对孙权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只有将荆州掌握在自己手里,东吴才能安全。

本来孙权可以通过赤壁之战进军荆州,却被刘备抢先一步,以刘表长子刘琦的名义占去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这叫孙权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与刘备发生多次摩擦,为的就是荆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荆州是孙权预定下的蛋糕,早晚要拿到手。同时,还有北方的曹操也在一旁觊觎,要同时跟两方顶级势力耍太极,荆州实在不好守。

不过,将目光放长远一点,格局放大一点,就会发现蜀汉若想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

光有益州地盘,人口、财源、物资、战略前出地,都远远不够,必须要从荆州方向对曹魏形成战略钳形攻势。这点从诸葛亮、姜维北伐时,屡次都想拉上东吴一起干,就可见一斑。

当年汉高祖刘邦能从汉中挥师东出争夺天下,是因为各方势力还没稳固,项羽虽然威名赫赫,却缺乏统一天下的霸气,各地正混乱着呢。刘邦趁浑水摸鱼,才成功平定三秦,拥有了和项羽叫板的实力。

但到刘备这会儿,局势不同了。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各块地盘都有了明确的划分,蜀汉很难再找到扩张的机会。只靠一个益州,能和疆域涉及12个州的曹魏抗衡吗?

显然不能!失去荆州的蜀汉,无论疆域还是人口,都是三国中最弱的。

再看诸葛亮数次北伐,几乎每一次都因为运粮不继而功败垂成。蜀道难,运粮更难。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还因李严督粮不力将其贬为庶人。第五次北伐,为了解决粮食的问题,特意在渭滨之畔屯田。

有趣的是,诸葛亮能安安稳稳地屯田,是因为司马懿采用守势。如果司马懿不与他对峙,而是四处出击,蜀军这田就屯不了。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家想一想,正常的出征,大部队哪来的时间屯田?不都忙着打仗吗?屯田是守军才能干的事儿。诸葛亮能在战争进行中屯田养军,估计是因为太了解司马懿了。

要知道,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有所保留,并非举全国之兵,就这还不能保证粮草。假设某一天全军出动攻伐曹魏,只怕不用魏军反攻,自己就得被后勤拖垮。

这还只是粮草方面。要是再考虑兵力动员、税赋收入等因素,蜀汉就更需要荆州了。为什么各大军阀都爱抢地盘?因为有地盘才有兵有钱。有了荆州,蜀汉的实力就能扩大一倍,东出有望。

所以,从大局来看诸葛亮更为高明。蜀汉丢失荆州,就只是地方性政权,别说曹魏,就连貌似弱小的东吴,都能将蜀汉死死堵在蜀地。但话又说回来,现实状况是蜀汉难以保住荆州,只能说刘备没那个命吧。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顶级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

他们四人有一位共同的好朋友,此人正是精通奇门和兵法的“水镜先生”司马徽。

对于诸葛亮和庞统,司马徽有自己的评价,他曾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先生的评价,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两个问题。

其一,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有安天下?

其二,卧龙与凤雏,谁更胜一筹?

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

就像在《三国演义》中,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常常以才识相差“十倍”以自谦,但,不足为信。

他们只是自谦,并不代表孰优孰劣。

他们所谓的“十倍”之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时间差:四人的出场顺序不同。

高人的眼界往往很高,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关键时刻,能沉得住气,愿意晚出道。

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正是程昱、徐庶、诸葛、庞统。

2. 空间差:四人的初始战功各有不同。

高人的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说得形象点儿,有的人是十里之才,有的是百里之才,有的则是千里之才。

他们四人的初始战功,也确实如此。

程昱略施小计阻击黄巾军,守住东阿县;徐庶新野城外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着关羽暗度陈仓夺取樊城大本营;诸葛亮赤壁大战,巧舌如簧借荆州;庞统献出上中下三计,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即便四人战绩辉煌,但是,要论终生成就,那还是非程昱和诸葛亮莫属。

曹操创业初期,程昱从寿张令做起,一路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征战四方;到了曹丕称帝时,程昱被曹丕拜为卫尉,进封安乡侯。

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一路追随刘备借荆州,取西川,七擒孟获,五次北伐,白帝城中的托孤大臣,刘阿斗的亚父,先后被封为武乡侯、忠武侯。

徐庶新野城外帮助刘备打败来势汹汹的曹仁,但因孝敬母亲,投降曹操,最后,进了曹营,一言不发,未有再次建功立业的记载。

庞统赤壁大战中,卧底孙吴;夺取益州时,一句话点醒“梦中”的刘备;可惜,落凤坡前中箭身亡,年仅36岁,未能再次展现自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四人有第三个差异性。

那就是风格差。

3. 风格差:四人智商在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术业有专攻,程昱、徐庶、诸葛、庞统四人的专业特长不同,风格不同,所以,人生成就也不尽相同。

程昱多谋,善断大事。

建安三年,吕布大败刘备,无奈之下,刘备依附于曹操。

此时,程昱第一个站出来向曹操提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

曹操犹豫未决,便询问郭嘉。

郭嘉号称鬼才,自然看得出刘备并非闲人。

他告诉曹操:“程昱说得没错,不过,他在走投无路时投靠我们,我们却将其杀掉,这有损您诚信招揽天下英雄的名誉。”

听郭嘉这么一说,曹操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决定不杀刘备。

可是,郭嘉又换了个角度说:“刘备身边有号称万人敌的关羽和张飞,刘备本人又得人心,所以,刘备不会为人之下。”

说完,郭嘉向曹操提议软禁刘备。

可是,事实证明,刘备技高一筹,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借着一声响雷,故意扔掉手中的筷子,瞒过了曹操。

事后看来,郭嘉的“软禁”还真不如程昱的“杀掉”划算。

徐庶原本是一位游侠,后来弃武从文,拜师学艺,骨子里透露着硬朗的风格。

徐庶投靠刘备后,非常受器重。

曹仁率领大军来势汹汹,势在必得,在阵前摆下八门金锁阵时,刘备一筹莫展。

多亏徐庶看了几眼,便识破了阵中的破绽。

在他的指导下,赵云率领500军士冲阵,杀败曹仁。

小有谋略的曹仁不甘心失败,他决定晚上前来截寨。

不料,又被徐庶算到,曹仁再次大败而逃,接着,徐庶又设计帮助刘备夺取了樊城。

曹操身边兵多将广,叫得出名的高级谋士如戏志才、荀彧、荀攸、程昱之流,不在少数,可以说,是妥妥的实力派。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曹军却三番四此地被徐庶打败,这让曹操非常震惊。

这时,程昱献计,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再模仿她的字迹给徐庶写信,让徐庶来曹营效力。

徐庶是一位大孝子,接到信后,便向刘备辞行。

英雄惜英雄,刘备对徐庶依依不舍,徐庶对刘备默念不忘。

在走了几里地后,徐庶又拍马赶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之后,徐庶来到了曹营,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身计谋的徐庶从此当上了“哑巴”,一言不发。

在此看来,徐庶是程昱的好朋友,程昱暗地里“请来”徐庶的母亲,又模仿徐母的字迹诓骗徐庶,实属卑劣。

这是妥妥的阴谋。

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治理能力要强于军事能力。

诸葛亮“隆中对”中三分天下,赤壁之战前江东舌战群儒,联孙抗曹,更能说明的是他具备优秀的政治能力。

至于他的军事能力,虽然优秀,但五次北伐,成败均占,当然,这不排除司马懿的“有意”让之的意思,比如,空城计。

庞统善奇谋,剑走偏锋,军事能力大于自身的军政能力。

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大军准备打江东,但是,北方士兵不习惯坐船。

庞统在蒋干的推荐下,投靠曹操,并向曹操建议把所有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表面上看是让曹魏战船更加稳固,实则是配合周瑜的火攻。

曹操身边谋士如云,高手很多,他们不会看不清庞统的真实用意。

但是,庞统的演技太高,不仅蒙骗了曹操及其众谋士,还让曹营中的徐庶看破不说破,更重要的是,在双方激战时,庞统还能全身而退,逃出曹营。

其谋略不可谓不高。

以上是程昱、徐庶、诸葛亮和庞统的才能比较。


接下来,我们分析诸葛亮和庞统关于荆州的问题。

荆州,在三国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一度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说法。

荀彧曾向曹操提议:“先定河北,后修复旧京,最后南临荆州,便可天下大定。”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待天下有变,以荆州之兵趋宛、洛,益州之兵进关中,一统天下。”

东吴的智囊鲁肃也曾向孙权提到:“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十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由此可见,三国时期的杰出战略家都将荆州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甚至,一度有“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说法。


1. 洋洋洒洒的隆中对,诸葛亮对荆州视若珍宝

《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战略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将荆州与益州看做恢复汉室的基地,尤其是荆州,一度被诸葛亮当做刘备集团的立足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从各个角度说服了刘备,引起了刘备对荆州的重视。

这从刘备入蜀作战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刘备入蜀谋取益州时,仅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带在身边,而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重臣名将镇守荆州。

只不过随着益州战事的发展,刘备屡屡受挫才不得不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调拨入蜀作战,只留下关羽、关平父子等部分人马镇守荆州。

这样一来,刘备集团在荆州的防守力量大大削弱了,而且还开启了孙权集团对荆州的觊觎之心。

2. 刘备借荆州,孙权集团多次讨而不得

赤壁之战后,荆州落入孙权集团手中。

刘备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战略目标,便打起了荆州的算盘。

可是,孙权集团费了很大的劲才拿下的军事重镇,岂能说扔就扔?

于是,刘备决定“借荆州”,说是借,实则想据为己有。

为了借到荆州,刘备风尘仆仆来到孙吴,面前孙权。

孙权身边有周瑜、鲁肃等一干名将和谋士,他们经过了缜密的考虑和激烈的讨论。

一是,周瑜坚决反对将荆州借给刘备,而且,他还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以美女、玩物削弱其心志。后来,便有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二是,鲁肃力主将荆州借给刘备。他的理由很充分。

其一,孙权集团的将士刚到荆州,未站稳脚跟,未得民心,不如借刘备的力量安抚他们;其二,刘备占据荆州,就相当于给曹操树立了一个敌人,这对孙吴来说,算是多了一道保护自我的屏障。

孙权内心七上八下,非常矛盾。

就在孙权犹豫未决之时,周瑜提出从荆州出兵巴蜀的战略,以坚定孙权不外借荆州的信念。

谁知,在出兵巴蜀的路上,周瑜却骤然去世了。

接替“大都督”位置的正是与周瑜持相反意见的鲁肃。

鲁肃再次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共拒曹操。

孙权自知此时和刘备为敌,只会两败俱伤,于是,就咬了咬牙,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只可惜,此时的荆州已不是刘表时期的一片乐土了。

3. 相较于荆州,庞统更重视益州

庞统曾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诸葛亮在做隆中对时,荆州虽然四面危机,但是,总的来说,在刘表的治理下还算稳定。

只是后来,随着曹军的南下,曹、刘、孙三家在此发生了激烈的鏖战,所以,刘备“借”来的荆州已不是平安富足的荆州了,而是满目疮痍、人才凋零的废土。

所以,此时富饶且少于战火的益州显得比荆州更加重要。

这也是当初诸葛亮隆中对定下“跨有荆益”战略目标的先见之明。

只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诸葛亮的“跨有荆益”有很大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上。

荆州与益州彼此联系条件极差,两地相隔千里之遥,且有山川阻拦,如有战事,难免有首尾不能相应。

同时,荆州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没有天然屏障阻隔,如有敌人来犯,易攻难守。

第二,从战略目标来看,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刘备占据荆州后,不仅要防范北面的曹操,还要防范东边的孙吴,占据了刘备及其上下将士的精力。

第三,从宏观来看,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绝不是脉脉的温情,也不是个人意愿,而是赤裸裸的利益。

孙刘虽是联盟,也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但是,利益的背后也尽是一些摩拳擦掌的矛盾。

比如,后来,孙权派人找刘备一连讨要了几次荆州。

总之,三国时期,荆州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孙刘争夺的焦点,也是孙刘结盟共拒曹操的结合点,绝对不能有半点闪失,一旦孙刘失和,只会有利于对江南虎视眈眈的曹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并不是一个金疙瘩,而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引发曹、孙、刘三方的军事冲突。

所以,庞统主张放弃荆州是有很多道理的。

其实,庞统能看出来的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会看得出来,只是,在守荆州一事上,诸葛亮犯了3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从荆州调走多员大将,削减荆州的防守力量。

在刘备取益州之前,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在荆州防护,那时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足以抗拒东面的孙权。

谁曾想,在刘备取益州时,随军军师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离开荆州,赶往益州帮助刘备,同时,还将张飞、赵云从荆州调离到益州,把维持孙刘联盟的重任扔给了关羽。

第二个错误:重视益州,轻视荆州,兵力部署轻重颠倒。

诸葛亮太过重视益州,在对付曹操的军事部署上,诸葛亮把重兵放在了益州,只留一支孤军驻扎在江陵。

其实,当时的形势是,曹操的重兵在宛城,诸葛亮不应该让这一支孤军北进而终遭失败。

第三个错误:用人失察。

诸葛亮主张留关羽镇守荆州,不得不说关羽确实是一位将才,当曹操派文聘和乐进荆州的寻口时,关羽凭一己之力将文聘和乐进击退,同时,还让偏将率军北征,所杀甚众,曹操对此感到非常忧虑。

后来,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带伤作战,擒庞德;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没有充分认识到他在荆州必须维护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也没有担负起这个责任。

再加上糜芳、傅士仁相继投降孙吴,荆州很快就丢失了。

这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几乎宣告了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战略目标的破产。

看到此处,我们会发现此前庞统说得那句“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相较于荆州,庞统认为益州才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基础,他说:“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只可惜庞统死得太早,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了,如果庞统再多活几年,或许刘备集团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三国时期,荆州非常出名,围绕着荆州发生了许多的故事,魏蜀吴三家也在荆州展开了数十年的激战、争夺。不过关于荆州,在蜀汉内部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人认为蜀汉必须占领荆州,才有机会夺取天下,以庞统为代表的人却认为荆州是四战之地,要不得,到底他们谁说得对呢?谁更高明呢?

诸葛亮主张占荆州

关于诸葛亮主张占荆州这个事,在隆中对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的刘备还只是刘表的手下。不过,刘备倒是完全赞同诸葛亮的意见,最终也确实是以荆州为大本营,开始的四方扩张。刘表死后,其子刘琮继位,直接投降了曹操,刘备只能联合孙权一同抵抗曹操,最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击败曹操后,刘备和孙权开始反攻,刘备趁机拿下了荆州四郡。

按照隆中对的策略,刘备需要全据荆州并图谋益州,不过刘备现在占领的荆州四郡太过于偏僻,一无法直面曹操,二无法走水路直入益州,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借荆州”的故事。

当时的孙权其实也是非常的无奈,南郡是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本不想借给刘备,可是当时虽然曹操兵败赤壁,但是他的实力仍在,对东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于是为了拉拢刘备,让刘备直面曹操,替东吴分担压力,孙权便决定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而得到南郡的刘备,羽翼逐渐丰满,开始了对益州的谋划。

实话说,此时此刻,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就是他的大本营,他的兵马钱粮都是由荆州提供,正是因为刘备占领了荆州,他才有机会拿下益州,夺取汉中,形成与魏、吴两国的鼎足之势。可以说荆州在刘备的崛起路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过所谓成也荆州,败也荆州,刘备虽然是凭借荆州起家的,最终也是因为荆州而变得落魄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原本战役非常顺利,关羽打的曹军丢盔弃甲,连于禁的七军都被关羽给团灭了,整个曹魏震动,曹操都被吓得差点迁都。可就在这种大好机会面前,孙权不仅没有和关羽夹击曹操,反而是联合曹操,从背后偷袭了关羽的荆州,最终荆州被夺,关羽身死,蜀汉震动。

刘备气愤于荆州的丢失、关羽的去世,于是怒而兴兵,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一战中,刘备被陆逊击败,蜀汉精锐损失殆尽,大批人才陨落,使得蜀汉各地人心惶惶。之后不久,刘备又病逝,最弱小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说,如果当初听从庞统的主张,放弃荆州,就不会有关羽之死,夷陵之败,蜀汉精兵合于一处将有更大的机会。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就得说到庞统的主张了。

庞统主张不要荆州

关于庞统主张不要荆州,主要来自于这份记载。

三国志:“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庞统认为荆州比较残破,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很难做到和他们鼎足,事实也证明了,似乎庞统的看法是正确的,魏蜀吴三家对于荆州都是必得之势。关羽攻打曹操的时候,孙权就趁机出兵偷袭荆州了。不过事实上三家对于荆州的态度,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关羽出征,其实也是知道孙权对荆州怀有不轨之心的,所以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营造坚城和烽火台,目的就是预防抵抗东吴的入侵,按照关羽的计划,荆州本来是不容易丢失的。江陵、公安二城,非常坚固,难以攻克,可是令关羽没想到的是,糜芳傅士仁竟然会不战而降,其实这也是三国的未解之谜,毕竟这二人可是刘备的老部下了,经历过战争的考验的!

再说到假如不要荆州,刘备集团的发展会如何?事实上,刘备去世后,不就是没有了荆州吗?蜀汉军队虽然可以集中兵力攻击曹魏,但是曹魏军队也是可以集中防守啊?诸葛亮数次北伐,为何没能击败曹军,难道是因为军队不足吗?要知道诸葛亮可是经常压着曹军打,使得曹军只敢龟孙营地,不敢正面接战的。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失败,最大的问题便是粮草!蜀道太难走了,粮草非常不好运送,诸葛亮这点兵马的粮草都不好保证,真要按庞统的想法,所有军队从汉中出发进攻曹操,怕不用曹军打,蜀汉自己就会因为粮草,崩溃退兵。

总的来看,按照诸葛亮的主张,从益州、荆州两地同时出兵北伐,胜算更大。而如果按照庞统的主张,放弃荆州,只从益州出发北伐,很难有机会击败曹军,首先蜀军在大方向上只有一路,曹军可以全力抵挡,其次这么多军队出发,粮草难以维持,最终也很难成功。当初的刘备估计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拼命想要拿到荆州!

结语

从诸葛亮和庞统的主张来看,2人水平高下立判,很明显诸葛亮更胜一筹。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实施,刘备才有机会一争天下。事实上,庞统和法正一样,还是比较适合具体的军事谋略,在大的战略问题上比诸葛亮还是差了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荆州   益州   蜀汉   东吴   卧龙   汉中   鼎足   孙吴   凤雏   谋士   粮草   要不得   看法   战略   集团   财经   天下   高明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