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躬耕于南阳”是南阳,在当时是南阳郡,现在的南阳市在当时叫宛城,宛城在元朝改名为南阳县。







《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有武侯自述背书,卧龙名号佐证,在没有任何初始典藉或文物认证诸葛亮躬耕地确切位置的背景下,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地,较之历史上从未归属南阳或古南阳郡的襄阳隆中更有说服力;历代颂扬躬耕地的诗词歌赋,与南阳卧龙岗相关联者数倍于襄阳古隆中即是旁证。

(襄阳古隆中是砌庙拜神之作)

相应地,襄阳(古)隆中做为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命名、出现于十七世纪中叶(清康熙年间)的诸葛亮‘’故居‘’及‘’襄阳说‘’力挺的‘’躬耕地‘’,其文物价值远逊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但其文化传承和纪念意义与南阳卧龙岗相比不遑多让;两处“躬耕地”争议数百年,相映成趣,为三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两地共同晋身国保单位及AAAA级风景名胜区即是例证。

遗憾的是做为争议一方的’’襄阳说‘’者,为地域私利,罔顾争议事实,企图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招式独占躬耕地名头:

一、称‘’亮家‘’在襄阳隆中(事实:①诸葛亮生前根本不知‘’隆中‘’为何;陈寿《三国志》通篇无‘’隆中‘’二字出现。②王隐《蜀记》最早记述‘’亮故宅‘‘’’隆中‘’在‘’沔之阳‘’,与襄阳无关;③‘’襄阳说‘’源头、习凿齿在《汉晋春秋》里‘’号曰‘’(听人说)的‘’亮家‘’隆中既在‘’南阳之邓县‘’,又在汉水南岸,与‘’沔之阳‘’矛盾,又与自己认可的‘’自汉以北为南阳‘’前后龃龉,不足为信。)

二、声称古南阳郡管辖今襄阳隆中(事实:①习凿齿《汉晋春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隆中在汉水南,归襄阳)。

三、由以上一、二步做铺垫,推理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躬耕地即为襄阳隆中(逻辑BUG:为什么不可以指同属汉末南阳郡的南阳武侯祠或其它地方?神逻辑嘛!你‘’襄阳说‘’是武大郎开店么)。

这就是历代‘’襄阳说‘’者穷经皓首、用习凿齿的‘’亮家……号曰隆中‘’生硬粘合‘’躬耕于南阳‘’的大致过程,其间种种移花接木的证据拼接,令人叹为观止。

说回正题。‘’襄阳说‘’的软肋之一就是权威史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点明了隆中归属曹操设立的襄阳郡而非南阳郡,直接打脸‘’襄阳说‘’学者‘’躬耕南阳即襄阳隆中‘’的论调,踩到了‘’襄阳说‘’痛脚,而‘’襄阳说‘’学者又不敢把权威史藉里不利己方观点的记述习惯性地扣之以‘’伪造”罪名(恐贻笑世人),于是便有了‘’襄阳说‘’信徒、襄樊学者丁宝斋先生引述《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时隐去襄阳二字后,拿来为‘’襄阳说‘’背书的尴尬笑话。

还是这位丁仁兄,在他主编的《隆中志》第101页收录有唐代胡曾的一首诗《隆中山》,诗词内容如下: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此诗来源何处?笔者查阅《全唐诗》,在卷647-28也找到一篇胡曾的诗《咏史诗·南阳》,诗词内容仍然是: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这首《全唐诗》里胡曾《咏史诗·南阳》和《隆中志》里胡曾《隆中山》是同一首诗呀,怎么题目变了?原来胡曾咏南阳(武侯祠)的著名诗作,被丁先生以另一个名字收进自己主编的《隆中志》了。惊喜不惊喜?看官自己品味吧。

另一著名糗事,是‘’襄阳说‘’盲从者诬指存世几百年的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所题跋文,系南阳先人伪造(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鬰耳。岳飞并识‘’)。讽刺的是,跋文和正文一体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武穆手书碑刻,被襄阳方面去掉跋文并复刻后,安放在古隆中(‘’古迹克隆中心‘’不只是说说而己)。用自己打‘’假‘’过的碑刻来证明自己正统,匪夷所思。

做着冒名顶替之事,又竭力幻化为正主,再声色俱厉打压受害者。断章取义、指鹿为马、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吃干抹净、赢者全拿,历代‘’襄阳说‘’学者这思维、演技恐怕连岳掌门都只能甘败下风。窥斑知豹,‘’襄阳说‘’学者的隆中沙文主义思维,在此事例上又活色生香了一番。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湖北人顾嘉蘅在南阳知府任上写于南阳卧龙岗的骑墙联,神助推‘’襄阳说‘’声势;襄阳人见猎心喜,南阳人徒呼负负,诸葛庐一声叹息。

‘’躬耕南阳‘’做为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某地试图把‘’南阳诸葛庐‘’劫持到古隆中‘博古架上,大抵是南柯一梦。

关于襄阳古隆中地区在东汉时的归属,东晋襄阳人习凿齿云”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可见古隆中在东汉南郡地盘上,与“躬耕于南阳”无涉。

东汉“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又称”南都”、”帝乡”,南阳城(宛)是当时规模仅次于洛阳的政经文化大都会。李白《南都行》将其描述为“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反观东汉襄阳城,在荆州末代刺史刘表于189年自汉寿移驻之前,是一座小县城,在刘表移驻的短短二十年,襄阳做为荆州行政、军事总部,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经济、文化方面仍应是乏善可陈,北方名士至荆州避乱者众、投表者无,即是明证。

荆州是一个大的行政区域概念,投荆州刘表并不意味着定居襄阳。刘备投了荆州刘表,驻荆州南阳郡新野;诸葛亮随叔父玄投荆州刘表,自述“躬耕于南阳”。这些是正史记载有据可查的,襄阳说者没法改变,只能找一些野史、民史杜撰的诸葛亮师友司马徽、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人(均为到荆州避乱的北方人)在襄阳活动交游的桥段,给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做铺垫。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开始,襄阳民史、民间故事历经数百年,编织了一个细密的诸葛亮”襄阳朋友圈”,朴实的襄阳老乡把故事当成正史到处宣扬,确实够乡愿。

南阳北紫山有凤雏台遗址,相传为襄阳人庞统师从水镜先生时居住生活之地。襄阳说者和襄阳老乡不妨去凭吊一下,再慎终思远一番,只是别再克隆到襄阳当原版宣传就好。

(文明跟贴,理性思辨!)




这年头,无论干什么,讲究的是实力。河南省的南阳市经济发展不如原来的襄樊,也就是现在的襄阳市。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襄樊市领导游说囯家社科院、中学语文编辑室在中学语文《出师表》一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注释中,硬是把南阳解释为在襄阳的旁边。这些所谓的专家,不知道是迷昏汤喝多了,还是和尚戴着道士帽,假装迷瞪僧。

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已经被南阳和襄阳的人争论了一两百年,至今仍然无果。不论是什么机构,不论是什么砖家,妄下断语,都不能说服南阳和襄阳两地百姓。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成立一文旅集团,将南阳市的卧龙岗与襄阳市的隆中捆绑一起,共同开发,共同经营,收益共享。

如果继续各自为政,必将争议仍是没完没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通过文字记述和民间传说来印证,假如没有考古发现新的历史证据,这种民间争议仍将继续下去。(2019/11/05)




首先,现在有争议,小青年作为南阳人,也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争议双方是南阳和襄阳,并且襄阳的宣传力量比南阳大的多,这是客观事实!那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躬耕于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呢?小青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而不是襄阳!下面小青年从几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自述,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人也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无论是邓县或者卧龙岗,现在依然属于南阳!至于襄阳人所说的隆中属于襄阳,那就另当别论。襄阳和南阳当时是平级别的,作为万世景仰的智圣,诸葛亮不可能分不清自己躬耕于哪里!

第二,襄阳人所说躬耕于襄阳卧龙岗,其实,襄阳卧龙岗实乃阿头山,改为卧龙岗时间不长!而南阳卧龙岗,自诸葛亮死后,有其部下黄权所建草庐以示纪念,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历朝历代名人名士瞻仰诸葛亮遗迹多如牛毛!李白: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白居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民族英雄岳飞更是在南阳手书出师表!而襄阳则是乏善可陈!全是近代产物,包括卧龙岗!

第三,襄阳人一直认为教科书上所注释:南阳,今襄阳。岂不知,为了这个注释,襄阳人花费了多大的人力财力,特别是财力,不断的游说,才堂而皇之的将这个注释搬上教科书。好歹,现在教科书已经正本清源!顺便说一句,财力可是襄阳人自己说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襄阳的经济,目的可嘉,手段不提倡!

其他还有哪些补充的,小青年学识有限,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发声,以正历史!谢谢!




江泽民主席题词是襄阳诸葛亮故居

诸葛亮出师表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现实与历史已经非常清楚的,这个争论历史悠久。关键是写出师表时是南阳郡,襄阳那时是南郡。襄阳人以习凿齿说的“阿头山”归南阳郡的邓县管辖,而他又说南阳郡辖汉水以北,(阿头山在汉水以南)相互矛盾。南阳是躬耕地明正言顺,也是名至所归证据充分。配图三十六郡图

除非让汉水改道了!让出师表重写![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襄阳   南阳   汉水   南阳市   邓县   卧龙   荆州   出师表   移花接木   东晋   小青年   东汉   布衣   注释   学者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