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每一次的转变对整个战势都至关重要,如何保持自身优势而使对方陷入不利,这考验着双方决策层,长平之战将各方面展示的淋漓尽致。

伐谋方面。廉颇率军初期与秦军交战,几战不胜,一员副将和四员都尉阵亡。于是,廉颇及时调整战术,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此时,秦军攻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由此来看,赵军改变策略后,具有一定的效果,占有一定的优势。秦国应侯范睢使用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暗中散布说:“秦国所怕的,是赵国马服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很快就要投降了。”赵王本来对廉颇拒不出战感到不满,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决意任用赵括。秦王听说后,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下令军中:“谁敢泄露消息,格杀勿论。”反间计的成功,使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经验丰富的廉颇成为将军,而秦国调遣了实力更强的白起,无疑赵军和秦军的战略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秦国在谋略上技高一筹。


外交方面。战争初期,廉颇迎战秦军不胜,赵王不听虞卿建议向楚、魏救援,而是派郑朱到秦国求和。秦国大肆宣扬郑朱来使,使各国看到赵国派人求和,断绝了各国援助的念头,达到孤立赵国的目的。从外交来看,赵国已经使自己陷入不利的舆论局面。可以说秦国在外交上占据先机。

伐兵方面。初战的失利,廉颇已经明白秦强赵弱,于是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迫使秦军攻城,使秦军处于不利局面。赵括到了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坚守营垒不出战的规定,调整军官,下令出击,这不就是自毁长城,羊入虎口吗?秦军求之不得。白起面对赵军出击,佯装败退,暗中派出两支奇兵,一支切断赵军与后方军营联系的通道,将赵军一分为二,一支切断赵军粮道,断绝赵军粮草供给,使其陷入绝境,驱使赵军不得不向前冲,去攻击秦军营垒,以求尽快解决战斗,此时赵军已经完全陷入被动局面。

攻城方面。赵军本来就比秦军弱,攻城战都是易守难攻,况且赵军退路已断,后无援军,军心势必动摇;粮草不足,互相争夺残杀,人心惶惶。面对坚守的秦军,被迫强攻,怎能取胜呢?赵括穷急,派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此时。赵军精神已经崩溃。赵括无奈亲率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军射杀,就此赵军全线溃败,投降。




两个因素:一是地理因素;二是粮仓和廉颇长城所在


地理因素

先来看长平之战赵括被包围时的总示意图

曲折的红线是廉颇修建的长城,赵军防线;

紫色区域是白起所设置的口袋阵,赵括军被包围在其中;

蓝色圈是秦军防区;

红色圈是赵括意图和秦军决战的区域。

换个角度看廉颇长城和白起口袋阵

廉颇长城防线(红色)和白起的口袋阵防线(紫色)都是依靠山脉进行布置,想要突破非常困难。

白起口袋阵正面(从赵军粮仓 大粮山角度)

秦军粮草空仓岭方向:

白起口袋阵左侧观察点地形:


大粮山、韩王山部分廉颇长城地形

韩王山观察的赵括被困地形:

放大图:

小结:先来看白起口袋阵的袋口图

对于赵括而言,只有两个方向:1、从谷口出去向大粮山方向;2、夺回被秦军占据的韩王山。口袋后方因为都是山脉,大部分难以翻越。

白起只需要在谷口、韩王山进行重兵防守,少部分兵力放在赵军后路即可完成对赵括的包围。

韩王山易守难攻。见图:

从地理因素来说:在白起引诱赵括决战,突发伏兵夺取了战略点韩王山,迫使赵军后撤去要夺回韩王山,就在赵军攻打韩王山时,白起用大部分部队将召集赶入口袋阵内,完成围困。


二、战略点韩王山、大粮山位置所在

韩王山、大粮山、故关三点是廉颇长城的三个战略点,尤其是故关,是当时主要的道路关口。见图

在韩王山被秦军夺取后,赵括就不得不回撤夺回,在回撤的过程中被白起赶入口袋阵。这是赵括被白起围困的过程。但白起不敢夺取大粮山,因为1、大粮山旁边的山谷后方是故关,无法困住赵军;2、韩王山不失,大粮山只是一个孤立点,没有意义。

白起也不敢夺取故关,因为即便夺取,赵括回撤就让秦守军被断后路。


综述

白起困住赵括,赵括不是不能冲出去,口袋阵后面还是有相对平坦的地势可以走出去。但赵括并不是想撤军,而是继续夺下韩王山,变被动为主动。

秦军夺取韩王山,是白起胜利、赵括失败的关键。如果赵括夺回韩王山,白起的口袋阵完全无用,白起也只能撤军或者和赵括决战。撤军是危险的,因为会被赵括在开阔地区追击。而决战嘛,一半对一半的机率。

长平之战的失败,从战略上来说是秦军死守韩王山导致的。赵括亲自上阵搏杀以鼓舞赵军时期,也说明赵括对韩王山是志在必取。

赵括在战斗中意外战死,是赵军投降秦军的根本原因。赵括不死,赵军虽然一样惨败,但还是有一部分会和赵括逃回赵国。

总的来说,赵括和白起二人的攻守防线是韩王山一带,双方都认识到这个战略地的归属决定了双方的胜败。赵括不是冲不开白起的防线,而是拿不到他想要的韩王山。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长平之战爆发后,廉颇一看打不过,就修筑长垒抵御秦军,而秦军久攻不下之后也修筑长垒与赵军对峙。

赵括接任廉颇后,率赵军主力攻打秦军,秦军详败,赵括一看秦军败了,率领主力不顾一切的追赶,等杀到秦军壁垒的时候。赵括打算一鼓作气将壁垒打下来,但是秦军防守严密,赵军久攻不下,“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

就在赵括攻打秦军壁垒的时候,白起在赵军背后放出了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括的退路,一支五千人前往赵军壁垒,阻止赵国援军。

就这样赵军被一分为二,赵括一看上当了,想撤。白起迅速指挥秦军出壁垒攻击赵军,看到秦军攻势迅猛,赵括只能停止撤退修建壁垒防守,等待救兵。“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就在赵括固守待援的时候,秦军已经在赵军背后建好了另外一个长垒,成功将赵括军困住。为了彻底歼灭赵军,秦王动员河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支援白起。“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所以,此时赵括身后可不止两万五千秦军,还要加上河内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

粮道被断绝,援兵也迟迟不到,赵括于是将军队分成4队轮番攻击秦军壁垒(赵卒。。。来攻秦垒,欲出),可惜在秦军的严密防守下难以冲出包围圈。最后,赵括在冲锋中被秦弩射杀,导致全军投降。

以上的战斗过程可以看出,阻止赵军突围的因素有三个:

  1. 秦军壁垒。当时赵军被秦军壁垒团团围住围住,需要突围,就要自下而上进行仰攻,增加了攻击难度!

  2. 数量优势。在长平对峙的时候,秦军就比赵军强大,为了消灭赵括,秦王又征发了河内所有青壮年男子,在数量上比赵军多得多。

  3. 秦弩。赵括在冲锋的时候被秦弩射杀,这说明当时秦弩杀伤力大,并且应用极广。赵军每一次冲锋都会首先承受秦弩的射击。等杀到壁垒前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以上三个因素,成功阻止了赵军突围。最后,40万大军投降并被白起坑杀,赵国失去了和秦国争霸的资本!




在长平之战中,不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突围,赵军都没能突破秦军防线,这的确是长平之战中令大家比较疑惑的问题,就算赵国兵力处在弱势,军队战斗力不如秦军,但赵括手下毕竟有足足数十万大军,面对全线防守的秦军,赵军只要攻其一点怎么可能突破不了呢?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长平战场的地形问题。

赵军全面出击,为何突破不了秦军壁垒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接替廉颇出任赵军主帅,在对军队完成初步整合之后,开始主动出击。

就在赵国更换主帅的同时,秦国也将他们的最大杀器白起,悄悄派往了长平前线。秦军秦军营地虽然仍高挂着王纥的帅旗,但实际上的指挥者却已经变成了白起。

赵括率军出战,秦军佯装败退,赵括在不知道秦军已经更换主帅的情况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率领赵军主力开始对秦军展开追击。然而就在赵军渡过丹河之后,却发现横在他们面前的,是秦军极为牢固的空仓岭防线。(如下图)这道防线是秦军与赵军在丹河对峙期间,依托空仓岭、精心构筑的一道坚固防线。

相信看到这幅地形图,大家想必就已经明白赵军为何无法攻破秦军防线了吧。

1、壁垒极为牢固。作为秦军的主阵地,这道防线是秦军在赵军原本防线上,倾注大量心血后修筑的,牢固无比。、

2、具有地理优势。赵军如果想要进攻空仓岭防线,那么就必须先渡过前方的丹河,但丹河距离空仓岭防线距离过近,赵军即使兵力再多,也无法在狭窄且复杂的地形完全展开。而且,在渡河之后赵军还有多少体力来进攻,也是个问题。

3、仰攻难度太大。空仓岭防线的地势较高,赵军想要进攻只能采取仰攻,仰攻的难度不难想象,不仅对士兵的体能要求很高,且很多攻击手段无法施展。而秦军则可以依托防线居高临下的进行攻击,这将导致赵军极大伤亡。

赵军全力突围,为何无法突破秦军围困

我们先来看看赵军是怎么被围的。

在赵军进攻空仓岭防线受阻的情况下,赵括便想要率领赵军后撤,撤回百里石长城一线的赵军阵地。白起岂会让煮熟的鸭子飞掉,在赵军后撤之时,以逸待劳的秦军立即出动,不求杀伤敌军,只是死死咬住赵军,不使其顺利撤退。

而就在赵军进攻秦军空仓岭防线的同时,白起首先命令一支2.5万人的军队绕到赵军后方,攻占了没有主力驻守的赵军主阵地——百里石长城一线。(如下图)

其次,再以一支5千人的军队,对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的结合部展开攻击,使得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彻底分割,断掉了赵军主力的粮道。(如下图)

而在攻击秦军阵地受阻,且在秦军骚扰下无法撤退的赵括部队,实际上一直在沿着丹河河谷在前进。而最终,赵军主力便被白起依托“空仓岭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韩王山”死死围在了一个狭窄地带(如下图)。

这种局势下,虽然秦军和赵军兵力相差不大,但有坚固的壁垒为支撑,有崇山峻岭为阻碍,秦军实际上只需要很少的兵力便已经能够对赵军形成合围。而由于地形的限制,无法完全展开的赵军主力,是完全无法攻破依托地形进行防守的秦军阵地的。




长平之战,秦赵的国运之战,从交战双方的军力对比来看,似乎秦军六十余万对阵赵军的四十五万,虽说具有优势,但却也不足以对其实施包围,最终歼灭,毕竟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即便说后来秦军征兆国内大量的青年前来助阵,但这些人只不过是作为运输粮草以及起到辅助作用的存在,那么秦军又是凭什么做到倍而围之并做到大获全胜的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白起剧照


一,武器的优势以及强大的军队,我们都知道秦军攻占天下靠的除了先进的制度以外还有强弓劲弩,靠着这些的秦军才能无往而不利,而面对秦军的强弓劲弩的攒射,突围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即便这种包围并不是那么的坚固厚实,但面对的是同样强大的秦军锐士,无坚不摧的利器,自然大大的增加了赵军突围的难度。

二,大量坚固工事的辅助,虽然说秦军的人数不足以对赵军进行包围,但赵军毕竟是陷入秦军的包围圈,才导致自身的被围,所以秦军修筑的大量工事则成了包围赵军最大的辅助,只需少量的人手加上强弩便可以对赵军形成压制,这也无形中减少了秦军兵力的分散,得以在没有工事辅助之处布置更多的军队来抵御赵军的突围。

三,高昂的士气支撑以及强大的统帅,虽说秦军得以包围赵军,但是赵军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整个长平之战中,突围给秦军造成的伤亡足有近三十万之多,而即便是这种程度的打击也没能使秦军奔溃,而是依旧坚定地抵御赵军的困兽之斗,这点可不是一般将领的个人魅力所能做到的。


也正如赵括自己所说的那般,除非是白起,若是别人,必然可胜之,毕竟在秦军中能有这么大人格魅力以及让军士如此悍不畏死的人的确除了白起之外便可能再无别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秦国   秦王   河内   防线   营垒   粮草   长城   兵力   壁垒   地形   主力   包围   军队   口袋   优势   财经   赵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