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稍有不适就会怀疑得大病,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怎样克服这种心理?

「恐白」,「恐黑」,「恐乳腺X」,「恐肺X」...


你知道这些“黑话”背后藏着多少焦虑和痛苦吗?


  • 长一颗黑色的痣,就会立刻怀疑自己得了「黑色素瘤」
  • 如果喝水打嗝,就会胸口痛、胃痛,去做喉镜
  • 看到自己手掌脚掌「发黄」,会觉得自己得了严重肝病
  • 咳嗽的时候胸痛,怀疑自己肺癌,拍过片子后依旧怀疑
  • 一旦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病,就开始疯狂百度,在身上寻找对应症状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疯狂,但这个特殊的群体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中:


  • 有人半年做6次乳腺彩超,2次验血,8次血糖检查;
  • 有人因为脂肪瘤看了6个外科医生,即便医生多次解释“患病几率和坐飞机出事的概率差不多”,依然不放心做了病理检查;
  • 有人换3家医院,花两万多的检查费,各个科室都去遍了,依然天天担心自己得了大病。

这个群体是疑病症患者群体。



  • 「恐白」是指害怕自己得了白血病
  • 「恐黑」是害怕自己得了黑色素瘤
  • 「X」是对“癌”的代号,可能是担心其他人看到“癌”这个字引起不好的联想或恐惧...

这些恐惧,是疑病症患者的日常心念,是每一个睡不着的夜。


图片来自百度疑病症贴吧


疑病也是一种病?


疑病障碍是指患者常担心或者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且该观念持续、强烈,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常过分地关注自身健康,对自身健康过分担忧,经常担心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或者深信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反复就医检查未发现相应疾病的证据,医生解释也不能打消患者疑虑。


某项调查显示疑病障碍的患病率为0.15%,也就是每1000个人中有1.5个疑病障碍患者。


男女患病比例相当,高发年龄段为30-50岁


生活中的恐惧很常见。


过马路会怕车,打喷嚏会害怕感冒,在医院担心传染,病好了预防复发……


只是任何一种想法,一旦过分侵扰我们正常的生活,甚至让我们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中,那就说明它已经“越界”了,变成了心理问题,同时很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


疑病障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类型


方便老百姓理解,我们可以把「怀疑自己身体某部分出现问题,但经诊断没有病变,然而依然无法终止自己的怀疑」这种情况,统称为疑病症。



得知自己没有得病,还会恐惧吗?


事实上,当患病人群对疑病症有了认知之后,还是控制不住有健康焦虑。


我们在百度疑病症贴吧看到很多患者:


  • 明明知道自己的情况是疑病症,但依然无法缓解恐惧。
  • 即便是知道了自己恐惧的是莫须有的疾病,仍然还是活在痛苦与焦虑之中。


这是因为疑病症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多数情况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



疑病症不仅让你恐惧


那么疑病症只是让我们恐惧、担心、害怕,终日活在焦虑之中吗?实际上它对人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心理上的痛苦。


1.消耗大量的精力与金钱与疑病症对抗


部分疑病症患者会反复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身体,并且咨询不同的医生和医院,不停地检查和自检。


不止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医疗资源。


2.病情严重会导致“真实”的躯体伤害


经研究,大脑的恐惧和危险信号,易引起脑体中的神经体变异,还会增加心脏病患病风险。


疑病所引起的失眠、心悸也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下降。


即便疾病没有躯体化,也会在某些程度上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正常生活。


例如有的疑病症病患,怀疑自己有青光眼,在生活中确实会视力下降,恍惚,还伴随着间歇性头痛。


3.久病不治易患上其他精神障碍


在对疾病恐惧和对疾病无能为力的无助感下,其他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趁虚而入。


长期的疑病症,容易使患者共病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病程更长,形成复杂化,难治疗的状况。



疑病症患者诊疗指南

一、疑病症的判断


对自己近一两个月的情况进行判断,可以自行初步检测。


1.坚信地认为自己患有一种或者多种严重疾病;


2.明明是”正常”的感觉却总觉得不对劲,本人很苦恼;


3.总是重复地去医院就医,每次检查后医生都保证你的检查结果正常,没有躯体疾病,但就是拒绝信任;


4.频繁更换医院和专家,希望自己的不舒适能得到解释,但得到了解答又不能解除疑虑。


5.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一或两个躯体器官,但每次就诊的时候,对自己患病的坚信程度和症状的侧重都有所不同;


6.有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7.害怕药物治疗。


如果初步检测有4条符合,那么你可能需要到医院进行确诊。



二、疑病症的治疗


首先,在心态上,一定要接纳疑病症的存在。接纳是治疗精神障碍的第一步,可以让你更有依从性地进行治疗。


同时家人和朋友也需要对疑病症患者的病情表示充分的理解,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他的不适感都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目前疑病症的治疗方式主要还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否共病其他精神障碍也是会影响治疗方案的因素。


根据已知的研究,对疑病症有明显效果的心理疗法主要有,CBT认知疗法,森田疗法,正念疗法等。


遵医嘱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药物和心理治疗,疑病症的预后还是比较乐观的。


合理看待疑病症的复发


网上有一位叫@流_小七的朋友说得很好:


朋友们其实静下来仔细想想,疾病可怕吗?可怕,但更可怕的什么?

就是恐惧本身。

焦虑和抑郁(包括强迫与疑病)就是一个习惯,是思维的习惯,这个习惯让你不断的去想,不断的去纠结,就像自带照明的自行车一样,骑的越快,灯就越亮,如果你不去蹬踏板,那么车轮就不会转,灯也就慢慢不亮了。


这位患者患有6年的间歇性疑病症,为了对抗疾病他开始健身,学习,思维训练,自我强化。最终达到了良好的预后。


疑病思维很难消失,但疑病症可控可治。


希望大家都能走过这条黑暗的路,找回自己生命的力量。

以上内容由「安忻睡眠」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我胃部做胃镜检查时,活检病理报告上这样描述中度萎缩性胃炎,中度肠化。上头条一搜就知道这是癌前病变。

因为肠化经不典型增生,再进一步就是早癌了。胃癌如果是晚期,预后性差,五年生存率不过5%。

从头条看过一位四十多岁病人,胃镜显示胃溃疡,医生嘱咐病人就医吃药,定期做胃镜。病人因工作原因及不重视,没有及时就医吃药。

半年后腹疼难忍再次就医,医生确诊为晚期胃癌,一年后病逝。

我是在2018年确诊为中度萎缩中度肠化,胃镜报告中也有胃体溃疡字样,从网上得知这是癌前病变。

因此我一直就医,刚开始半年查一下胃镜后改成一年一查,今年年中在一家三级医院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报告轻度萎缩,轻度肠化。

本人一度怀疑检验结果,询问医生从中度肠化到癌变要多长时间。医生就说我是神经过度焦虑了,给我开了一盒治精神焦虑的药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告诉我吃了就不会过度紧张了。

我查看说明书知道此药是用于治疗神经痛的药,服药过程中我一粒也没有服用此药。我并不是担心胃病发展,我是想从医生那获知更多的肠化疾病到癌病方面的知识,而不是恐癌。

癌是很可怕,但现代的医术能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比如像我这种中度肠化,这几年也没有进展反而减轻,出现低度萎缩低度肠化。

我之所以疑虑是担心胃镜在胃里检查时未能把重症部位检出来,造成漏检。

今年年未,胃镜再次复查,镜下诊断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询问医生得知是轻度,我很高兴,离癌又远了些。

得病不可怕,及时找医生就医心情放宽。在外人看来,我是过度恐癌了,但在本人心中,离癌不远就要重视,积极治疗,只要控制住病情就好。

饮食上不要象以前大吃大喝,戒烟酒,心情放松,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己免疫力。不要过度担心,自已不懂医生懂,多找几个医生看看,他们的观点会让你心情愉快起来。




我稍有不适就会怀疑得大病,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怎样克服这种心理?

这种现象叫做疑病,严重的是疑病症,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如果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说明性格比较敏感,缺少安全感,加上现在各种信息太多,不能分辨真假,如果有一种身体的不舒服,就会往自己身上靠,出现焦虑,造成症状加重。

如果感觉比较痛苦,或者达到了临床上疑病症的诊断标准,靠自己克服这种心理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外界帮助,就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心理咨询师交流的时候,如实介绍自己有关经历和感受,咨询师分析解释,给出可操作的建议方案,然后一步步练习,就可以摆脱痛苦,消除症状,回到正常状态。




我还是很自信的,相信生命自身有强大的修复调谐功能,不到不得已,还是不想动手术的。虽然几次检查后,医生都说的很可怕,但我没有做,胆结石已经十几年了,几乎是年年做一次检查,甚至是充满型的,但不疼,也不影响饮食,我什么都吃,消化正常,所以,我一直没按医生要求作切除手术,还有大腿上有一个肌肉瘤,也不疼,十几年了,至今也来切除,感觉不影响正常生活。




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突破认知局限,让一切变得可控,焦虑常常是因为不可把控引起的!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胃镜   病症   大病   躯体   不适   焦虑   患者   障碍   恐惧   害怕   担心   痛苦   身体   疾病   医生   感觉   心理   医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