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胜后,孙权为何会向刘备求和?

事实上,要是孙权不主动向刘备求和,东吴必亡!具体而言,孙权之所以会在夷陵大胜以后主动请和,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爆发,主要源于荆州的归属问题!荆州最开始是属于刘表的,但由于刘表诛杀了孙坚,和江东孙家结下了大仇,且荆州在东汉末年算是非常富饶的地方,所以江东孙家一直对荆州垂涎三尺。刘表活着时期,江东孙家虽一直有心染指荆州,奈何刘表实力不俗,所以孙家一直没有取得大功,直到刘表去世,刘琮上位,孙家才等来了染指荆州的机会。

当时孙权见刘表病逝,假意派鲁肃前去吊唁,其实就是想试探荆州的虚实,想要趁机对荆州用兵,哪知道刘琮很怂,直接投靠了曹操。而当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其实力之强大,江东完全无法正面硬抗,所以孙权夺取荆州的希望破灭了,荆州直接落入了曹操之手。不过随着赤壁之战的爆发,荆州的归属问题,再一次变得模糊不清。

刘表死后,刘琮继位,直接宣布了投降曹操,于是荆州大部分地方都遵守了刘琮的命令,投降了曹操,但是曹操在还没有彻底收服荆州的情况下又发动了赤壁之战,而且还落得个大败的下场,所以荆州各郡又开始摇摆起来了。其中荆南四郡投降了刘备,南郡投降了孙权,南阳郡仍在曹操手中。

也就是说,其实赤壁之战后,荆州是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给瓜分了的。至于刘备借荆州,其实就是从孙权手中借走了南郡!当时的南郡和曹军接壤,而孙权和曹操的防线从合肥延伸至南郡,太过漫长,实力不足以防御,所以他才会把南郡借给刘备。说白了,孙权对荆州根本就没有完全统治过,刘备从他手中借的荆州,不过是一个郡而已,而且之后刘备还用其他郡换取了南郡的归属!

刘备入驻益州后,孙权想要回南郡,但刘备不答应,于是孙权出兵进攻刘备,最终和刘备立下了湘水之盟,刘备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让给孙权,以此换取南郡,从此两家达成和平,一致对付曹操。哪知道没过多久,孙权又在刘备的背后捅了刀子。

当时刘备正在打汉中之战,曹操为了让刘备分兵,派曹仁出兵进攻荆州的关羽,结果由于曹魏内乱,曹仁没有及时进攻关羽,反而被关羽吊打,史称襄樊之战!此战中,号为天人的曹仁被打得不敢出手作战,一代名将于禁被打得全军覆没,屈辱投降,以至于华夏震动,各路人马纷纷响应关羽,反抗曹操的军队甚至已经出现在了许都附近,曹操都被吓得差点迁都了,令人惊叹!

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刘备、关羽、孙权三方联手,未尝不能击败曹操,然而就在这个时间节点,孙权却突然出兵偷袭了关羽的后方,攻占了刘备的荆州辖区,令众人大跌眼镜。更令人意外的是,孙权竟然把关羽给杀了,直接斩断了和刘备集团的斡旋空间!于是迫于内外部的压力,刘备只能暂时放弃曹操这个对手,转而出兵伐吴,夷陵之战就此爆发。

说白了,夷陵之战之所以会爆发,就是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若不是因为孙权一直想要占领荆州,出兵偷袭荆州,刘备怎么可能放弃曹操这个最大的对手,转而进攻孙权?

夷陵之战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刘备在此战中被打得大败,损失了大量的精锐,一度使得蜀汉几乎亡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却不主动进攻,趁机灭亡蜀汉,反而积极向刘备求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孙权为何会这么干呢?为何他总是频频作出令人意外之举呢?

事实上,孙权之所以会在取得大胜的情况下,主动向刘备求和,乃是形势所逼!若孙权不求和,东吴必亡!具体原因如下!

一、曹丕南征,吴军全线崩溃

偷袭击败关羽以后,孙权志得意满,以为自己真的能够打赢蜀军,所以他积极地往吴蜀边境布置兵马,之后的夷陵大捷,更加坚定了孙权的自信心,于是他直接和曹魏翻脸了,以为自己能够和曹魏抗衡了,哪知道他的几条防线,直接被魏军打崩了!

曹丕的想法是坐山观虎斗,等孙权和刘备拼得两败俱伤再下场摘果子。夷陵之战刘备落败后,曹丕立马宣布发动南征,讨伐东吴,而魏军的陆战能力本来就强于吴军,所以在各处战场中,吴军基本都被吊打,损失惨重。要不是朱然凭借着江陵城硬抗魏军,为吴军赢得一线生机,东吴极有可能一战亡国!

吴军虽然两度击败蜀军,但整体来说,吴军的陆战能力其实是比不过蜀军的,更加比不过魏军,所以在和魏军的交手过程中,吴军败得很惨,差点亡国,在这种背景下,孙权自然不希望刘备趁火打劫,所以他只能向刘备求和,希望刘备不要在吴蜀边境动兵,彻底摧毁吴军的军心。除此之外,向刘备求和,也有助于向曹魏施压,因为一旦吴国和蜀国重新联合在一起,曹魏就得小心自己的西南方,小心刘备的出兵。

说白了,孙权之所以会主动向刘备求和,就是因为曹丕南征,吴军被打得全线崩溃,但凡吴军能够在战场上稍微表现好一点,孙权也不会拉下脸去示好刘备!

二、刘备坐阵白帝城,意图不明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灰溜溜地逃到了白帝城。按照常理来说,刘备既然已经大败了,就应该回到都城重整兵马,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刘备至死也未回成都,而是一直待在了白帝城,令人大感意外。

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刘备之所以会选择留在白帝城,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抚慰人心,防止自己一撤,蜀军人心动荡,纷纷溃退,给东吴可乘之机,另一个原因则是刘备的身体出了问题,没办法再颠簸劳累了。毕竟当时的刘备已经六十多岁了,又刚刚经历了夷陵大败,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然而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刘备不回成都,反而一直待在白帝城的意图,就完全不同了!刘备虽然败给了陆逊,但他在那个时代,也是能征善战的,他一直钉在白帝城,极有可能是不甘心失败,想要卷土重来!虽然陆逊的才能高于刘备,但其他人并非刘备的对手啊,陆逊被调到后方去应对曹操了,谁还能够挡住刘备呢?若刘备决定趁火打劫,东吴怎么办?一个曹魏东吴尚且无法应对,再加上一个蜀汉,东吴岂不是要就此亡国?

所以说,孙权必须得主动向刘备请和!因为待在白帝城的刘备,不回都城的刘备,给了孙权乃至东吴极大的压力,谁都不知道刘备会不会突然发疯,出兵进攻东吴,一旦刘备这么干,东吴既有可能成为魏蜀吴三家中率先灭亡的一家!

三、东吴内部不稳

东吴内部不稳的问题,由来已久!当时孙策横扫江东,战功彪炳,然而江东的世家大族就是不服孙策,最终竟然找人弄死了孙策,令人大跌眼镜。孙权上位后,虽然积极的修复和江东世家大族的关系,但双方一直貌合神离,并未真正的走到一块。典型的例子便是赤壁之战时,江东世家大族基本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周瑜等少数人主战,可见这些人是多么的不在乎江东的归属。对于他们来说,孙权会不会沦为阶下囚并不重要,重要是的世家大族的利益得到保障!

在日后的东吴伐魏过程中,江东世家大族的这种思想,体现得更加明显。很多人都非常疑惑,江东明明有那么多的名将,明明他们连刘备关羽都可以击败,为何在北伐的过程中,他们愣是无法击败魏军,扩大战果呢?事实上,这就是因为江东的世家大族在作怪,他们并不想北伐曹魏,所以在吴军北伐的过程中,他们大多消极怠工。

除了内部的世家大族不愿全力作战,荆州的那些世家大族也是典型的墙头草,他们并不愿意真心为孙权卖力。刘表来了他们投降刘表,曹操来了他们投降曹操,刘备来了他们投降刘备,孙权来了他们投降孙权,反正无论谁来,他们都选择投降,保存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孙权根本不可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不投降曹魏就是一件好事了。

事实上,不光江东、荆州的世家大族和孙权貌合神离,交州的那些人也时刻在想着背叛孙权,这都是东吴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考虑到这些因素,孙权必须得和好与刘备的关系,否则压力到了一个临界点,东吴将会彻底崩溃,就此亡国!

结语

总的来说,孙权取得夷陵大胜以后,之所以会主动向刘备求和,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曹丕南征,东吴全线崩溃;二、刘备坐阵白帝城,意图不明;三、东吴内部不稳。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迫使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因为若不这么做,东吴必亡!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三国鼎立,各有顾虑,联刘破曹,才是大计!




孙权也许经过吴蜀的征战感到危机,如魏、蜀同时来攻,江东将不保。再说梦寐以求的荆州业已到手,与魏结盟只有称臣的份,受制于人不说,还要进贡,送人质,一旦怠慢就要大兵压境,因此,与曹魏结盟无异死路一条。且后来情形起了变化,刘备已死,主张向吴复仇的呼声不再,主政的诸葛亮又是倡导吴、蜀联盟的发起人。经过战争双方都有愧意,形势表明只有和才有出路。因此双方一拍即合,这也说明孙权善于审时度势,认清了今后的战略伙伴是蜀不是魏。




夷陵之战,孙权在大胜之后派陆逊乘胜追击刘备至鱼腹浦,就证明他有取益州野心。然而,当刘备没有回成都,而是驻扎在白帝城后,孙权迅速改变了策略,转而派遣使者向刘备求和。胜者孙权为何向手下败将刘备求和呢?其中原因,还是要从刘备借荆州说起。

刘备借荆州埋下祸根

荆州是孙权家族的心头肉。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开始趁机瓜分刘表的领地,由于孙权为实现其父兄必取荆州的愿望,因而乘人强马壮之际,派出周瑜务必取回荆州,以实现全据长江中下游的战略目标,利用长江天险以对抗曹魏。周瑜取荆州,身中敌箭,费尽九牛之力夺得南郡,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刘备却轻松地取得了江南的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四郡,在孙权的大后方发展壮大起来。

为联合抗曹必须借出荆州。刘备在孙权的后方和平地发展和扩大地盘,是孙权不想看到的。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取胜,但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需要与刘备形成联盟共同应对强大的曹魏。只有让刘备进驻荆州南郡,才能据长江威胁到曹魏,从而形成有效的联盟。而得到南郡,更是刘备朝思暮想的大事,只有得到南郡才可以实现诸葛亮隆中对时的策略,北可伐魏、西可进击益州。因此,在刘备的请求下、鲁肃的调停下,孙权同意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并约定了归还荆州的时机和条件。

刘备据荆州迅速发展壮大。有了荆州这块风水宝地,刘备很快就着手了隆中对策略的实施,迅速地取代刘璋成为了益州之主,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初步局面。孙权看着借自己地盘白手起家的刘备逐渐强大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备是在自己的扶植下壮大起来,又是自己的妹夫,有了成就后,是时候该还回荆州了。

孙权取荆州两家成仇

荆州对东吴安全至关重要。孙权当时的国都在武昌,东边的合淝和西边的荆州,是武昌的两个门户,是事关国都安全的堡垒和战争缓冲地带。孙权在屡次亲率大军东取合淝,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取得的原因。而荆州本就是自己的地盘,在刘备有了自己的基业后,对孙权构成了新的威协。孙权在不安中却取之有理,以和用荆州有效形成拱卫国都安全的屏障。

为取回荆州孙权费尽心机。刘备早已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领地,压根就没想到还。因此,在孙权派鲁肃讨、派诸葛瑾要,又企图让其妹将阿斗带回吴国为质,又企图用鸿门宴害关羽,想尽了一切办法,虽均未得逞,足以看出孙权对荆州南郡拥用的欲望和决心。

孙权丧失颜面终用刀兵。多次用计均未成功,孙权不断地寻找时机。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孙权感到时机来临了。正在此时,曹操派遣使者约孙权攻刘备,瓜分其地盘,于是孙权一拍即合。在进攻关羽取荆州的战役前,孙权还是进行了先礼后兵的试探,派人向关羽为子求亲,在受到关羽的侮辱后决然成仇,派出吕蒙、陆逊等得力战将,白衣渡江,用怀柔策略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人亡政息。

曹丕当渔翁孙刘必联

刘备伐吴实属专权独断。在诸葛亮、赵云等一班文武的反对声音中,刘备动用了自己的皇权,决意出兵为关羽报仇。刘备起家思想是兄弟义气,如不报此仇,则有违桃园三结义的誓言,是根子骨子里的问题,是义气把刘备逼上了对吴发动战争的绝路。刘备何尝不知以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的公与私,但誓言的枷锁让刘备无法回避,否则如何再用义气二字说服众人。

报仇雪恨后未见好就收。在御驾亲征的威势下,蜀国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打败东吴的军队。战至猇亭,关兴斩了杀父仇人潘璋,又迫使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极大的震动了东吴孙权。为避战争,孙权将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绑缚给了刘备。至此,关羽、张飞的大仇已报,刘备却未能见好就收。这时的刘备,倾举国之兵压境东吴,连续的胜利让刘备有了更大的决心,定要灭吴。

大兵压境下孙权反击。孙权在求和不成的情景下,调兵遣将全力应战。足智多谋的陆逊,抓住了刘备连营屯兵森林的时机,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直接追击得刘备命令将士们脱下铠甲堵塞道路,燃起大火方才减缓了陆逊大军的追击速度。可以想像,败后逃跑的刘备有多么的狼狈。大败后的刘备,无颜回国都见满朝文武和百姓,于是选择了白帝城驻扎了下来。

刘备驻守白帝深有用意。一味的败逃,会引来东吴更紧的追击。白帝城的地形易守难攻,堪为成都咽喉。天子不能为国创大业,也要亲守国门防敌深入。只有有效抵抗住东吴的进攻速度,构成其久攻不下的态势,孙权就会迅速撤兵防御来自曹魏威胁。事实上,刘备和孙权的判断是正确的,夷陵之战时,曹魏也在调兵遣将作攻吴的准备。

面对共同敌人必须联合。孙权在不能速取蜀国的形势下,迅速改变策略,转而向刘备求和,这也正是刘备希望的。两国虽是大胜和大败,却都耗费了资财、兵力,整体国力有所下降,无毅中加大了与魏国实力的差距。大战后,吴、蜀两国无力攻击魏国,却害怕彼此与魏国联合后的进攻。也只有吴、蜀的联合才会构成稳定的三国鼎立关系,在危险之下,政治家的眼光都是一致的,必须先自保再图壮大。

结语

夷陵之战大胜后,孙权不能迅速攻取益州,而刘备在白帝城也做出了死守的决心。孙权十分害怕在吴国大军在白帝城与蜀国陷入持久的战争泥潭,如果魏国趁机在后偷袭,后果将是吴、蜀两国均是国将不国。孙权在大胜后向刘备求和、迅速的撤军,是非常明智决策。




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惨败。在这次战役中,他被东吴的陆逊以火攻打败,被迫退守永安。刘备带领出川的蜀军大部分都损失了,当时的史书记载这一幕惨状是“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损失的人马不下五六万人。在赵云增援后,刘备才在白帝城稳住阵脚,与东吴进入对峙。

但是,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孙权并没有对刘备穷追猛打,反而撤回了主力,并向刘备求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孙权在夷陵之战中所处的窘境。

夷陵之战是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军伐吴开始的。到了第二年夏六月,陆逊以火攻击败刘备。在追击到白帝城后,秋八月陆逊率军撤回。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孙权其实是处在度日如年的境地。

这是因为,孙权在面临着刘备的军事压力的同时,在自己的北方侧背,还有一个曹丕在虎视眈眈。如果应对失误,东吴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避免两面作战,他就向曹丕称藩投降。这样,在他抵抗刘备的讨伐时,就能够解除曹丕的威胁。因为如果曹丕和刘备一起夹击孙权,是东吴无力抵抗的。


在当时,曹丕的部下就看出了孙权的窘境。刘晔就向曹丕建议,出兵攻打东吴的后方。这是因为孙权的军队主力在夷陵与刘备对峙,他剩下的军队是无法阻挡曹丕的进攻的。如果曹丕渡江占领东吴最根本的江东地区,东吴肯定会灭亡。

这样,刘备即便是得以出川,他也大不了夺取过去的荆州之地。而曹丕占领的是东吴的腹心之地,两者的收获相差悬殊。东吴灭亡后,天下就剩下曹魏与蜀汉两家。以双方的实力来看,曹魏的优势更为明显,形势对曹魏有利。


但是曹丕以孙权投降,不能失信天下。还说什么自己要坐山观虎斗,去消灭剩下的那个老虎。在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魏没有插手战局,只是袖手旁观。这就给了东吴打败刘备的机会。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孙权也是寝食难安。曹丕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不断的试探孙权,给孙权以压力。

曹丕不断派使者,向孙权索要各种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孙权的部下都感到愤愤不平,要求孙权拒绝曹丕的要求。可是孙权为了战局的稳定,忍痛尽量满足曹丕的索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孙权的窘境了。


二、夷陵之战后孙权面临的形势。

夷陵之战以东吴的胜利告终,可是孙权的战略形势并没有改善多少,反而更加扑朔迷离了。刘备虽然战败,但是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并没有因为这场战败而自暴自弃。相反,他在得到赵云的增援后,在白帝城稳住阵脚,挡住了吴军的进攻。刘备自己则坐镇白帝城,根本就没有回成都的意思。这样,孙权和蜀汉依然处于战争状态,战斗依然接连不断。

而在夷陵之战后,曹魏与孙权之间的关系也急剧恶化。曹丕在夷陵之战时对刘晔所说的,想要坐山观虎斗完全是种托词。这是因为,以曹魏的形势来看,它只能对东吴用兵,根本对蜀汉产生不了什么威胁。


这是因为曹魏想要讨伐蜀汉,只能从汉中方向上下手。可是汉中方向上有秦岭天险,再加上当地经过长年的战乱破坏,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当年曹操用尽全力,都没有能够夺回汉中,更何况曹丕。刘备在讨伐东吴的时候,他并没有抽调汉中的一兵一卒,也是为防御曹魏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曹魏的主力都在关东地区,从这里进攻东吴要方便很多。曹丕早就做好了三路攻打东吴的准备。他所说的坐山观虎斗,拒绝在战役期间攻打东吴,只不过的对刘晔嘴硬而已。他最根本的心理,是不愿意让刘备得到一点点的利益。而曹丕唯一的作战方向还是东吴。


因此,在夷陵之战后,曹丕对孙权的政治讹诈愈演愈烈。他让手下去东吴,要求孙权对曹魏盟誓效忠,并送儿子为人质。这当然遭到了孙权的拒绝。于是,在夷陵之战结束后一个月,九月曹丕就派遣了三路大军攻打东吴。

但是东吴对此已经有了准备,在夷陵之战结束后,陆逊马上率领吴军主力撤退,正好赶上防御曹丕的进攻。曹丕虽然和东吴相持了半年,最后也只能罢兵。从曹丕这场闹剧可以看出,幸亏曹魏有了曹丕这种大愚若智的君主,东吴才得以苟活下来。

这样,孙权就成为了三国中最孤立的国家了。它一时间成为了蜀汉和曹魏共同的敌人。这是孙权一直极力想避免的形势。


三、孙权与刘备言和是双方的共同需要。

九月,曹丕发兵三路攻打东吴,双方进入相持不下的交战状态。在此期间,孙权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在历史上,是这样记载这一事件的: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经过我们梳理整个历史脉络,就可以看到孙权为何害怕刘备,还要主动向刘备求和了。这是因为九月曹丕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而十月,刘备对蜀中又进行了兵力的动员。他命令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区建立军营,编练新的军队。而刘备自己则坐镇白帝城,对东吴虎视眈眈。


假如刘备再卷土重来的话,东吴前有曹魏的大军,侧后有刘备的攻击,战略形势极为不利。搞不好的话,东吴还会有灭亡的危险。这是孙权心里害怕的原因。而政治经验老到的刘备,也抓住孙权的这一点,对孙权施加压力。他亲自给陆逊写信,表达自己准备再次出兵,问陆逊如何应付。虽然陆逊强硬的回答了刘备,可是这件事也给孙权留下了心理阴影。

因此,为了避开两面作战的形势,孙权才会主动向刘备求和。当然,在这件事上,刘备处于主动的位置。他可以同意孙权的求和,也可以不同意。这是因为蜀汉的地理形势保证了它的安全,蜀汉对于东吴进可攻退可守。而东吴面临两面夹击的威胁,对议和的期望要远远高于刘备。


但是,刘备最终还是答应了孙权的求和要求。这是因为,刘备也无力将同东吴的战争进行下去了。从战略上来说,吴蜀联盟对抗曹魏才是两国唯一正确的战略。蜀汉和东吴的夷陵之战,其实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东吴消灭了蜀汉五六万军队,而自己也损失了上万的军队。

这样,吴蜀双方的实力与曹魏直接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双方继续对抗下去,吴蜀两国的最终就只剩下灭亡一条路。一场夷陵之战,让刘备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从刘备自身的情况来说,他不能容许他继续和东吴对抗下去了。刘备的精神和身体在战争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白帝城期间,刘备就已经身染疾病。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没有能力再带兵打仗了。而没有他率领的蜀军,根本就不是陆逊的对手。


再加上由于长年征战,蜀汉的国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蜀汉的统治区里,叛乱四起,诸葛亮和他的手下为了平叛四处奔波。在这种情况下,蜀汉也无力支持一场新的战争。不过,刘备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与孙权进行了最后一场博弈。

刘备故意征集新军,自己坐镇白帝城,摆出一副准备对东吴用兵的架势。东吴和曹魏相持,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如果再与刘备开辟新的战场,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孙权才会在战役结束后,见好就收,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也顺坡下驴,答应了孙权的请求。


结语:

孙权向刘备求和的时候,正是曹丕向东吴发动三路进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刘备坐镇白帝城,并且让诸葛亮征集训练新军。这使得孙权十分惧怕,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做出一副进攻东吴的姿态,就是想逼迫孙权求和。他就是要孙权留下两面作战的阴影,不得不主动解决。否则的话,在曹魏和蜀汉的夹击下,东吴很可能会陷入灭顶之灾。

不过,当时刘备身染重病,也是时日不多了。蜀汉的统治区因为长期的战争,民穷财尽,叛乱四起。他为了给蜀汉赢得喘息之机,一直在白帝城坚持。直到东吴与蜀汉议和后,刘备才托孤诸葛亮,离开了人世。可以说,逼孙权议和,是刘备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白帝城   益州   魏国   蜀汉   东吴   汉中   荆州   坐山观虎斗   大族   作战   成都   世家   形势   主动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