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为什么不采用桁架式结构?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我们的空间是第三代空间站,而使用了桁架式结构的国际空间站算是第四代空间站。

这个答案一出,问题就来了,难道是我们的空间不够先进。

这个想法可不对,最好收起来。

要知道我们的空间站亮相的时候,尤其是汉字标准的操作界面一出,大洋彼岸的美国那股子酸溜溜的味道,都蔓延了过来。

“为什么不是英文的?”

废话!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为什么要用英文。

好了,不说其他的,进入正题。

这个问题,最好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空间的演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就能理解了,我们的为什么是第三代的空间站。

历代空间站介绍。

话说第一个造出空间站的国家是苏联,这个空间站的名称叫礼炮一号。

礼炮系列的空间站从1971年开始服役,一直到1985年结束,期间一共发射了一号到七号。

(注:这些空间站被分为民用型和军用型,二号,三号和五号属于军用型。)

1971年的四月十九号礼炮一号发射升空,当时苏联想用联盟10号运送航天员进入到礼炮一号。

但因为对接问题,联盟10失败了。

于是苏联就派出了联盟11号和礼炮一号实施了对接,送上去三位宇航员,期间在礼炮一号上逗留了二十三天。

不过可惜的是,联盟十一号在返回的时候,因为返回舱的均压均衡阀开启的时间太早了,三位返回地球的宇航员身亡。

礼炮一号长度是二十米,直径最大只有四米,内部空间是九十九立方米,在轨净重只有一万八千四百多公斤。

重量不是很大,他其实更多的是实验性质的空间站,为以后打基础的,所以运行到1971年的十月十一号的时候,礼炮一号就坠轨在大气层中被完全的烧毁了。

礼炮2号因为被火箭的第三级的碎片击中,导致空间站燃料管失火,最终将空间站烧出一个洞,这个空间站就被废弃了。

礼炮3号,是一艘军事侦察空间站,不仅装备了各种观测相机,甚至还装备有机枪。

运行半年就坠毁了。

礼炮4号运行了十五个月,礼炮五号运行了四百一十二天。

这个期间,美国也发射了他们的第一代空间站,叫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美国从1972年的二月份开始进行发射,前后发射了四次,也仅仅成功了一次。

这个空间站在轨十个月,就被宣布废弃了。六年后坠入地球,在大气层烧毁。

所以第一代空间站,大多都是带有实验性质的空间站,用来验证人们的一些猜想,为以后的空间站的打造,奠定基础用的。

第一代空间站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接口只有一个,就是来进行试验的。当初我们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也属于这一类的空间站。

接着就是第二代空间站的出现。

苏联的礼炮六号和礼炮七号都是这一代的空间站。第二代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让宇航员长时间的驻留。

所以这两座空间站相比第一代空间站,不仅更加的安全和可靠,而且在使用寿命和扩展应用邻域,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当然最烦人空间站的燃料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比如空间站如果要保持在二百五十公里的高度上,每年光消耗的推进剂就有近五吨的重量;如果拔高一点,到达三百五十公里的高度,依然会消耗六百公斤的推进剂。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理所当然的就只能选择比较高轨道了。

当然这还是因为空间站的体重并不大的原因,如果太大,六百公斤也顶不住。

那么空间站在真空在飞行,为什么还要消耗推进剂呢?

怎么说呢?空间站在天空中依然受到重力作用,再加上空间站的位置是近地轨道,这里并不是完全真空,多少还会受到微弱的空气阻力影响。

所以每月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不及时地用推进剂把他们推回去,很有可能被重力拉入大气层烧毁。

相对来说,第二代的空间站,已经有了两个对接口,一个是用来和载人飞船对接,另一个是用来和货运飞船对接,这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礼炮六号在轨运行了四年零十个月,前后接待了十六批宇航员,实际有人总飞行时间是六百七十六天,进行了众多的试验,苏联宇航员还第一次在空间站里融化了玻璃,这对以后制造高性能的光导纤维具有很大的意义。

到了礼炮七号,苏联的空间站技术相对来说就非常的成熟了,这也是礼炮系列的最后一款,在轨飞行了八年之久。

第一代和第二代空间站,就是一个整体,到了第三代空间站就有了突破。

第三代空间站。

第三代空间站被叫做积木式或者舱体式构型,一般可以运行十五年,所以第三代空间站也被叫做长久性空间站。

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叫和平号空间站。那么和平号空间站最大的特点,不仅可以让宇航员进行生活居住,还可以对整个空间站的运行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上边还有六个对接口,那么六个对接口,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对接五个专用的实验舱,以及对接载人和运货,这个时候空间站的内部空间也变的复杂起来,重量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达到了一百多吨。

和平号空间站在运行的过程中,还使用五个专用试验舱中的晶体舱对结过美国的航天飞机。

那么我们的空间站,其实就是按照和平号空间站的思路进行规划的,使用积木式构建,包括核心舱在内,一共五个模块构成。

第四代空间站,这就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了。

这个空间站比第三代的更大,是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可以支持航天员在地球轨道上进行长期的驻留。

第四代空间站从1998年就开始建设了,前后有十六个国家产于其中,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二十多年前,我们也想参与到这个国际合作项目中,结果被美国当面拒绝了。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我们是想参与其中,毕竟这个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项目。但并没有提出申请,是一些国家提出让我们加入,被美国单方面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不用说,都明白这里的弯弯绕绕。

这件事先放到一边,继续说第四代国际空间站。

那么第四代国际空间站有如此众多的国家参与,所以不能像第三代空间站那样,太小,必须让这个空间站变得更大才行。

为了让国际空间站变大,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前后进行了二十多次的发射组装。

二十年来国际空间站的建造费用就超过了两千亿美元。

所以国际空间站不仅耗资巨大,花费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之外,它的体积也是很庞大的。

(注:单美国一家,每年需要花费在国际空间站的费用就高达十五亿美元。就这个价格足够完成一次嫦娥探月工程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这个变大的空间站继续使用第三代那样的搭积木一样的技术去搭建的话,整个空间站的坚固度就会出现问题。

毕竟积木搭得越长,对接口能不能承受随之而来的力量撕扯?

要知道国际空间站并不是说,在一个位置上不动的,最简单地说,每年它都会下降的,到时候使用燃料将空间站推回原来的位置。

动力舱上升,其他部位因为惯性的原因,还在做下降动作,那么这个撕扯力,会不会把对接口给撕开?

就算撕不开,多来几次,对接口会不会变形?

所以这就需要对第四代空间站进行加固了。

于是第四代空间站就出现了积木式和桁架式结构并存的现象,而桁架式结构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变大的第四代空间站,变得坚固一点。

在说一件事,就明白了桁架对国际空间站的重要性。

直到2009年的时候,国际空间站还在安装桁架。

所以没有桁架对于国际空间站来说,安全都是一个问题。

那么随之而来的是,国际空间站每年的维护成本就非常的高,高达五十亿美元。

但就算是这样,使用它的国家依然不愿意让国际空间站退休,本来在2015年就要坠入地球的,又强行地进行了两次延长,分别被延长到了2020年和2024年。

目前国际空间站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欲走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加拿大空间局共同运行。

回头在来看看我们的空间站。

我们的空间站在质量和体积就和国际空间站有着巨大的差别。

国际空间站的重量是四百二十吨(注:宇航员生活舱就有一百八十吨),太阳能电磁翼能输出一百千瓦的功率,给太阳能电池板使用的桁架就有一百零八米,舱段是七十四米。

我们的空间站呢?重量是九十吨,舱段的长度是四十七米,而我们的太阳能电磁输出的功率同样有一百千瓦。

那么为什么国际空间站那么一个庞然大物的功率和我们空间站的功率是一样的呢?

技术原因。

我们的空间站使用了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当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太过生硬。

简单地说,这种太阳能电磁功率的重量比高,光电转换率可以达到30%,而且它的柔性翼,双翼展开面积有一百三十四平方米,可全部收拢之后却只有一本书的厚度。

这个厚度仅仅是太阳翼的十五分之一而已。

在这里必须说一下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翼,这些电池翼也是非常长的,所以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翼也是需要加上桁架的。

其实最初国际空间站设计桁架的初衷就是给这些太阳能电磁翼使用的。

所以从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就能看得出来,我们的空间站虽然是第三代,但技术上可一点都不含糊。

再有一个特点就是,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之前就说了,虽然它是在天空中运行,但多少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再加上这里并不是完全真空的,多少还得受到一些稀薄空气的阻力。

所以每个月都会下降两公里的,而每年为了让国际空间站回到它该有的位置上,要消耗四顿的燃料。

如果在一年的运行中,要进行变轨,让国际空间站的角度来一丢丢倾斜什么的,四吨的燃料可不够啊。

每年光为了运输这些燃料就要发射四次货运飞船的。而且在国际空间站中,为了存放这些数量众多的燃料,很多舱段都是有燃料舱的,这样可就占据了大量宝贵空间的。

说道大量的浪费空间站的空间,必须在提一下。

因为国际空间站是由很多国家参与其中的,那么每个国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反复发射组装,这就有了时代技术局限的差距,也会导致国际空间站的大量空间被闲置起来。

因为舱体和舱体之间,没法做到直接对接,还必须弄一个转接器才能实现两个舱体的对接。

说道这里,估计会出现疑问。

为什么这些国家就不能统一标准呢?

每个国家的技术都是保密的,这能统一吗?

而我们的空间站,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标准我们自己定,空间被闲置,就算是存在,也不会像国际空间站那样大面积的闲置。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那么我们的空间站的燃料呢?什么燃料不燃料的,根本就用不了多少,我们直接使用的是霍尔电推力器。

这种装置利用惰性气体电离喷射出去,来让空间站获得推力的,每年来这么一次补给就足够空间站使用的了。

总的来说,目前第三代空间站就足够我们使用的了,而且还能保持三个人长期在轨运行。

不管是在性价比还是技术上,我们使用的第三代空间站要比第四代国际空间站要好很多的。

在最后还要说一句,我们空间站的一个巨大的优点。

在核心舱上还有一个备用的对接口,这个对接口的作用就是,如果我们的空间站想要进一步提升,就在这个对接口上再加上一个核心舱。

这样就可以以这个新的核心舱,再衍生一层五个舱段。

让我们的空间站变成一个双层结构。

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个层数是可以无限叠加上去的。

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第四代空间站也不是不可能的。那么进入到第四代空间站的时候,我们也就需要桁架来进行加固了。

当然到时候如果有什么新的技术,就另当别论了。

而且也没有必要担心,老旧舱段退役的问题,到时候只要把下一层的老旧舱段进行分离就可以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不采用桁架结构,正好体现出我国科技学家的思维世界一流。

第一、我们国家建的是“永久性”空间站。

很多人也许会说我在吹牛逼,空间站哪里有永久性的,原来我也这么肤浅地认为过。

但是当我看到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将会有两个核心舱后,一种放射性的思维在我脑子里的很多小洞瞬间大开。

哦,脑子里那是洞不是坑。

回到主题上,我们国家的空间站是一个小规模的空间站,采用三舱结构,呈T型,而且具有扩展能力。未来如果有需要可以在T的头顶上再发射一个核心舱,然后再建一个T结构。

说到这里你们想明白没有?

从理论上讲,我们的空间站在T型结构上不断对接“T”,如果一来有什么好处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最早的三个舱组成的T老化后,我们可以把它剪掉,如此一来剩下的T则可以作为空间继续使用。

由此,我们走的是新T换老T的路线,不会因为最早发射的核心舱老化,而导致整个空间站报废。

老化掉的部分,我们剪掉不就Ok了,由此我们空间站使用的结构是一种永久性扩展的结构。

你们觉得牛不牛逼?

第二、桁架结构存在致命的缺陷。

当然国际空间站的桁架是美国人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为美国的实验舱提供电力。

美国人建如此庞大的桁架,一旦桁架老化,要拆卸或者要更换都是一项巨大的太空工程。

说句难听得那么大的桁架,在拆的时候,只要稍微不注意碰到了各种空间舱,都会让空间舱报废,严重的还会发生重大的灾难。

而且桁架一更换,美国的实验室肯定是没有电力做实验的。

单单这两点就让桁架结构暴露无遗。

当然了,人家美国人没想过更换桁架,只要寿命一到跟着整个空间站报废就行。

一提到空间站报废,俄罗斯和日本就伤心不已。

日本发射的空间舱还没有用多久呢,而且俄罗斯也有新的空间舱要发射上去,但是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只有几年了,到时候会造成这些新发射上去的舱没有到寿命周期就要跟着空间站报废了。

但是如果采用中国的T型结构就不一样了,新舱永远和新舱在一端,老舱和老舱在一段,当老舱不能用的时候,就让老舱脱离空间站,而新舱继续使用。

中国空间站不采用桁架结构是因为我们已经解决了用电的问题。

过去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能转化率不够,而美国的实验舱里的仪器又太多,所以必须采用桁架结构安装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才能给给实验舱提供充足的电力。

但是我们国际空间中采用了最新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电能转化效率达到30%,已经解决了我们实验舱众多仪器的用电需求。

如此一来,我们为何要学美国再去搞个桁架。

桁架对我们国家的空间不但没有用,反而是个累赘,那个东西是落后的美国才要去用,我们不需要那玩意。




需求决定结构。

中国天宫原计划60吨,这根本就用不着桁架。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天宫开始慢慢扩展,将来二期三期完成后,就是180吨,就是这样也只有国空的一半。再看看国空,桁架用于挂电池板,散热板,与模块式的空间站只有一个连接点,与想象中的差距比较大。

而我国的天宫在发展中也采用了短桁架技术,在两个实验舱两端各有一个短桁架,带三片太阳能电池板。也是国空大桁架的任务之一。因为电池板效率比国空高一倍,不需求散热片,所以桁架不需求太长。

如果将来空间站大发展,做成空间城,大桁架还是必不可少,可能还不止一个。




一来是没有必要,二来是我们没有航天飞机,无法建造桁架式空间站。

我们的空间站是由我们自己建造并运营,因此能建造的规模有限,而在有限规模的情况下,十字型的结构是最实用且简便的。

国际空间站这种桁架式的结构,没有航天飞机是建造不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建造时大量使用了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上的舱段很多,但是拥有变轨和姿态控制能力的只有那么几个舱段。而拥有变轨和姿态控制能力,是飞船对接的基本要求。

虽然舱段没有这些能力,但是航天飞机具有,所以都是把这些舱段放在机舱里由航天飞机发射并对接上。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舱段上加装上面级火箭,使得无动力的舱段也可以对接上飞船。但问题是,这会增加火箭的运载负担和成本,而且还没航天飞机灵活。

能源问题也是一个重点,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空间站上那长长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因为那时候太阳能的效率并不高,只能是以数充质,加大太阳能板的面积提高发电。国际空间站上的舱段众多,如果每一个舱都配备太阳能电池板,那会很杂化。而且还存在一个甲飞船的太阳能板挡住了乙飞船太阳的问题,导致乙飞船的太阳能板发电效率下降供电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把飞船的太阳能板集中起来,形成阵列。




太空中全是真空,无大气压力。而空间站内需要有人生存,必须要有氧气,既然有氧气,那么肯定会有气压。从而会造成空间站内部的气压大过外部气压。所以,用充气膜结构最合理。当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桁架   空间站   苏联   结构   电池板   礼炮   宇航员   美国   飞船   中国   燃料   太阳能   接口   国家   财经   国际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