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他的哥哥怎么样?

朱元璋的功绩丝毫不亚于秦皇汉武。洪武八年,就有了“养老制度”,达到年龄的老人可以免费吃喝。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前,他的亲侄子竟然跑去投奔张士诚,气得朱元璋差点吐血。不过,为了照顾血肉亲情,只是把侄子软禁起来。


不仅如此,他的哥哥们全部在开国后被封为“王”,就连那个投奔张士诚的侄子也被封王。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汉人政权的最后一个建立者,他是穷苦人出身,执政之后更是爱民如子,尤其他开创的“洪武之治”更是为后人称赞。


朱元璋这个人跟很多皇帝还不太一样,当了皇帝的他依旧生活节俭,跟皇后的日常生活,就像是普通夫妻一样。他不仅对自己非常抠门,对大小官员更是如此,唯有对老百姓非常舍得花钱。


洪武八年,他曾经颁布一个诏令:七十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每个月都可以免费领取一些粮食和肉,八十岁以上品行好的老人,还可以安排住进官府建立的“养老院”。


朱元璋在老百姓心中可真的算是一位好皇帝,但是对于很多手下的官员来说,朱元璋是恶魔,心狠手辣不给人活路。


明朝建国之初,眼看天下稳定,他就以“连坐”的手段,诛杀了很多功臣。


等到了洪武末年,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已经所剩无几。导致后期朝廷人才流失,很多官员害怕被皇帝盯上,更是不敢出头,为了强化官员对朱明王朝的效忠,朱元璋下令组织编辑了很多书籍,精神上强化官员的忠实度。


因为朱元璋的一系列冷酷操作,给后世留下了坏名声,差点连前期的努力都被抹掉。那么,这样一个铁血皇帝,对待自己的亲兄弟如何呢?


特别是在身居皇位之后,他的哥哥们怎么样了?

01,元朝末年,民间灾祸不断,朱家兄弟姐妹生死一线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的一个小村子,家里共有四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朱元璋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他家兄弟的名字是按照家族的排名来取的,大哥叫作朱重四,故而朱元璋的本命叫作朱重八。


朱元璋的父亲原本住在江苏的句容镇,后来朱元璋的爷爷带着全家人离开了句容,父亲在濠州钟离东乡生下了他。


老朱家本来就不是这里的原住民,加上搬来的时候啥也没有,后来还是靠着开垦了一些荒地,才算是不用挨饿了。


朱家的孩子自小就在贫苦的环境中长大,只要会走了,就要帮助大人干活,所以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读书。甚至朱元璋刚出生的时候,连快像样的襁褓都没有,后来还是他娘把大哥的裤子改了,朱元璋才算是有了自己第一件衣服。


虽然在贫苦的环境中生活,但是朱家的这几个孩子关系非常好,长兄比朱元璋大了20来岁,对他非常照顾。朱元璋心里想:虽然日子清苦一些,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可惜就算是贫贱里的温情,朱元璋都没有福气享受。1343年濠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因为土地缺水,种下的种子只有少部分发芽生根,大部分都没有长出来。


这次天灾让本不富裕的朱家又雪上加霜,可磨难却远远不止这些。第二年春天,大批量的蝗虫又飞到了濠州这个地方,本来指着靠今年多打一些粮食的朱家人彻底寒心了。


蝗灾泛滥,整个濠州全是黑压压的虫子,当时正值元末至正年间,朝廷倦怠政治,那些元朝贵族们一个个贪图享乐。面对民间的自然灾害,官府根本不管,任由百姓自生自灭。都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蝗灾还没有结束,瘟疫又来了。


这次灾害中,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先后都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两个男子汉了,连续两次受灾,朱家连埋葬逝者的棺材都买不起,眼看着双亲和大哥迟迟不能下葬,朱元璋心急如焚。


好在邻居看着他们哥俩太可怜了,就把自己不用的一块荒地送给他们。


兄弟二人找了一些衣服勉强裹住尸体,草草地将家人下葬了。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及侄子分开,各自谋生去了。

02,为吃饱饭投身义军,开创大明王朝,载入史册


朱元璋那时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此时的他身无分文,好久都没有吃东西了。再这样下去,自己必死无疑,朱元璋便前往皇觉寺,在那里做了一个打杂的小和尚。


就算是每日累得半死,还是免不了被主持训诫,可就算这样,朱元璋还是无法安稳地活着。没多久,当地闹饥荒,寺庙也“破产”了,朱元璋为了活命,只能托钵流浪。


也就是这一段流浪生活,对朱元璋日后想做皇帝起到了引导作用。


朱元璋从濠州出发,先是到了安徽,然后继续向北进入河南地界。流浪的这三年,朱元璋接触了很多风土民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后来机缘巧合下,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中,势要推翻腐败的元朝统治。朱元璋入伍后,英勇善战,心思灵活,很快便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亲兵九夫长,带领一小队人马。


朱元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逐渐展露领导才能,郭子兴也将其当作心腹,时不时就要召见朱元璋,共商要事。


当时郭子兴有一个干女儿,是他老朋友的女儿,见朱元璋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才能,郭子兴就做了主,将这个女孩许配给朱元璋,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成了郭子兴的女婿,在军中的名望更好了,所以他给自己改了名字,“重八”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土了,后来就有了朱元璋这个名字。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了义军中实际上的主帅,在浙江驻扎的6年,朱元璋秘密扩充自己的队伍,等待机会一鸣惊人。


待后来朱元璋攻占应天后,当时的小明朝廷已经完全控制不了他了。


为了稳住自己的政权,小明王升朱元璋为行中书省左丞相,后来还封他做国公。可是如今的朱元璋早就不是那个要饭吃的年轻人了, 他将目光放在了更远处。


在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同时,朱元璋没有忘记广收人才,因为他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他非常尊重文化人,还曾向儒生唐仲实讨教各个王朝平定天下的道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是有想法建立自己的王朝的。自从朱元璋占领应天后,此时在长江的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其中另外三个都不足为患,唯有陈友谅这个人,奸诈狡猾,还非常擅长游说。看到朱元璋如今势力大涨后,陈友谅就联合了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目的就是要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就在双方胶着之际,中原红巾军发生内乱,而张士诚趁机派人去攻打小明王朝,企图抓获韩林儿,方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可惜,他没能如意,朱元璋收到求救信号后率领主力部队前去营救。


而这边不要脸的陈友谅则趁机攻打朱元璋的大本营,好在还有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坚守了80多天,终于等到朱元璋大军回来。后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36天的决战,陈友谅被射死,朱元璋获胜。


在解决掉张士诚后,朱元璋便开始研究称帝这个事情。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跟随着他一路披荆斩棘的兄弟们都一起被封赏了,这么些年的努力,总算是见到光亮了。

03,朱元璋称帝后,他的哥哥们都怎么样了?


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英雄都被封了官位,那么,朱元璋家里的哥哥以及他们后代都怎么样了呢?


老大一脉:


当年因为灾害,大哥朱重四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儿子朱文正。洪武元年,朱元璋为大哥改名为朱兴隆,寓意他的大明王朝将会世世代代兴隆下去。同时,追封大哥为南昌王,牌位进入家庙。


后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定封建诸王之制,朱兴隆又被封为靖江王始祖。


朱兴隆留下的儿子朱文正是朱元璋集团里的核心人物,朱元璋起兵后,寡嫂便带着侄子朱文正前来投奔。朱元璋将朱文正视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抚养,在洪都保卫战中,朱元璋帅主力营救小明王,而他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真可谓将门虎子。


本来有着大好前途的朱文正,却在朱元璋后续的封赏中迷失方向。眼见常遇春、廖永忠等人都得到了赏赐,而自己这么大的功劳,叔叔却不给予奖赏,朱文正很生气,就犯错了。


朱元璋就是责备了他一下,试问谁家孩子犯错,当家长的不得说一说。


可这朱文正一时间走了牛角尖,以为叔叔是要惩罚他,就有了想投奔张士诚的想法,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但是念及他是大哥唯一的血肉,就将他软禁了。


可能连朱元璋也没有想到,这个侄子在被软禁没多久就病逝了。朱元璋痛心疾首,可是人都死了,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为了弥补对大哥的亏欠,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朱文正8岁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


老二一脉:


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也是当年灾害后唯一还和朱元璋在一起的亲人,当时迫于生计,朱元璋只能与二哥分开。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那次的分别竟然是最后一次见到二哥。


朱元璋在南方被封做吴王的时候,二姐的丈夫带着孩子前来投奔朱元璋,也就是和二姐夫的这次见面,朱元璋才知道当时分别后,二哥没几年就病逝了。


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为其改名朱兴盛,寓意大明王朝世世代代兴盛下去,同时追封其为盱眙王,牌位进入家庙。


朱兴盛原本也有一个儿子朱旺,很可惜的是在幼小的时候就死了,后来朱元璋也追封了这个小侄子为昭信王。


老二这一脉算是断了。


老三一脉:


朱元璋的原生家庭非常穷,父母又生了那么多孩子,根本养不起,所以向来听话懂事的三哥朱重七很小的时候就去当了上门女婿。


在朱元璋和二哥处理父母下葬的时候,这个三哥一直都没有出现。


想来,这个哥哥多半也是年轻轻轻就去世了,否则自己父母的葬礼,怎么也要出面的吧。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三哥改名朱兴祖,这个名字没有包含对自己王朝的期待,反倒是有一种感恩祖先的意思,可能朱元璋内心觉得对不起这个三哥吧,想让三哥落叶归根。


由此可见,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的哥哥们早已经去世了。但是无论在世与否,我们看朱元璋的一些做法,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哥哥们的敬意。


其实,除了三个哥哥外,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


大姐跟朱元璋的年纪相差太多了,在朱元璋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大姐就被父亲许配到外地。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姐姐的感情不如对大哥来的亲,加上朱元璋起兵后,有一次逃避敌军竟然意外跑到了姐姐家。


可是大姐害怕收留朱元璋会被牵连,所以任凭朱元璋如何求救,她都没有让弟弟进门。


好在后来朱元璋还是成功逃脱了追捕,但是这件事成了朱元璋的心病,为了解恨,他干脆把二姐叫做大姐了。


所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自然也没有对这个姐姐有任何封赏,只是听说姐姐去世了,为了不落人口实,才勉强的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相对于大姐的冷漠,二姐对朱元璋就非常好。二姐名为朱佛女,她嫁给了盱眙人李贞,夫妻俩都是和善之人,后来生了一个儿子李文忠。


朱元璋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二姐家的条件相对好一些,经常接济朱元璋,姐夫李贞与朱元璋的关系也比较好。朱元璋称帝后,对二姐夫一家也特别关照,只可惜二姐也很早就死了,没能看到朱元璋光大朱家门楣。

写在最后:


朱元璋历经磨难,好不容易成为开国皇帝,可惜他的兄弟姐妹们没有能见到这个时刻。所以,朱元璋再怎么封赏,都不过是面子工程了。对于家人,朱元璋更多的是亏欠,自己如今成了皇帝,可家人们都不能跟着他享福了。


或许是出身草根,朱元璋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他想起历朝历代那些开国功臣在立国后的胡作为非,害怕自己一手拉起的王朝被颠覆,所以警戒度很高。


很多人对朱元璋的诟病很深,认为他诛杀功臣。但是无论哪一起大案,都是官员们咎由自取,嚣张跋扈。在他的心里,并不是想要除掉这些功臣,而是想要利用法度维护统治。可没想到,这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不省心,他们打破了朱元璋的初心,最终使得朱元璋走上了这条路。


只能说,朱元璋并不是那么冷血的人,他的温暖只是留给了底层的百姓。


注:文中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谢邀

朱元璋一共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贫民家庭出身,所以对于自己的亲人并没有太多的猜忌防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都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的

一,大哥朱兴隆。

大哥原名叫朱重五,在朱元璋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再加上朝廷贪腐横行,无心赈灾,结果他父母和大哥都先后去世,朱元璋登基后追封大哥为南昌王,值得一提的是朱兴隆有一个很厉害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朱元璋起兵之后,大嫂王氏便带着朱文正来投奔于他,朱文正跟随朱元璋后便展现出了他极具天赋的军事谋略和胆识,屡立战功,最著名的就是洪都保卫战,以区区四万的兵力抵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85天的疯狂进攻,可以说洪都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守城战,奠定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一统天下的基础。可惜的是后期朱文正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欲暗通张士诚密谋,即便如此朱元璋念及亲情和多年来的战功也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软禁,后来还封了他儿子为靖江王,这也是明朝唯一的非朱元璋血统的藩王,可以说朱元璋对他大哥这一脉很厚道。

二,二哥朱兴盛。

二哥原名叫朱重六,在他大哥和父母死后,朱元璋和他二哥将亲人埋葬后,便不得不分开,各自逃生。可惜他二哥命不好,没等到朱元璋称帝那一天便早早去世了,他的儿子朱旺也死的早,后来朱元璋追封二哥为盱眙王,追封侄子为昭信王。

三,三哥朱兴祖。

三哥原名叫朱重七,史书对他的记载几乎空白,从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一起埋葬大哥和父母来看,并无三哥朱兴祖的身影,由此可以推测,三哥去世的时间应该比大哥更早,后来朱元璋追封三哥为临淮王。


除了以上三位哥哥以外,朱元璋还有两位姐姐,借这个机会也大体说一说吧!

首先是大姐朱氏,由于大姐出嫁的早,而且性格原因与娘家的往来也很少,朱元璋起兵后曾遭到元军的追杀,被迫逃到大姐家里避难,可是大姐夫妇怕连累到自己所以就没接纳朱元璋,这导致朱元璋后来对此耿耿于怀,一直不肯追封大姐一家,但血浓于水,而且大姐也早已去世,当年的那点怨气也都随着时间消逝了,最后他还是追封了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而二姐呢,她和大哥一样,也有一个很厉害的儿子李文忠,因为她当年嫁的人家家境还算好一些,所以常常接济朱元璋,朱元璋对此很感激,建国后追封她为曹国长公主,由于二姐去世的也早,朱元璋便把她儿子李文忠收养在身边,教他行军打仗,而李文忠也不负朱元璋的期望,多次领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位列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被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并配享太庙,可惜的是李文忠忠勇一世,却有个不成器的儿子李景隆,靖难之役后李景隆先是葬送朝廷主力大军,再打开城门出卖朱允炆,导致了朱允炆丧失江山,这都是后话了。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关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贫农世家,也是出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底层。朱元璋一共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大哥朱兴隆、二哥朱兴盛、三哥朱兴祖。

  • 朱兴隆

朱元璋的大哥原名是朱重五,后朱元璋为大哥改名为朱兴隆,并将大哥追封为南昌王。在公元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瘟疫,朱元璋的大哥和父母都因此先后去世。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逃荒而去。

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以后,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也视朱文正如自己的儿子,将他带在身边一同领军作战,并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敛。朱文正英勇善战,洪都之战中坐镇孤城抵挡住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军功卓越,更被朱元璋所看重。洪都之战后被提升为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可惜后期朱文正对朱元璋的赏赐感到不满,因此暗自私通张士诚密谋。被朱元璋发现后,朱元璋念其军功卓越,又是大哥的儿子,多年来更是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对待。因此朱元璋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并将他软禁于桐城,最终郁郁而终。

朱文正死后留下了儿子朱守谦,朱元璋将当时八岁的朱守谦奉为靖江王,这也是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朱元璋也将大哥的长子朱圣保封为山阳王。

  • 朱兴盛

朱元璋的二哥原名叫朱重六,后来也被朱元璋更名为朱兴盛。在父母和大哥去世之后,二哥也和他分开各自逃命。不过二哥也没有撑到朱元璋称帝的那一天,早早离世,他的儿子朱旺也去世较早。朱元璋称帝后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追封其侄子为昭信王,朱兴盛夫妇及其儿子也被安葬与安徽的凤阳明皇陵中。

  • 朱兴祖

朱元璋的三哥,原名朱重七,后改名朱兴祖。朱兴祖在史书中的记载很少,因此推断朱兴祖去世的很早,并且没有子嗣。公元1368年,朱兴祖被追封为临淮王。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大姐被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并将二姐的儿子李文忠收养在身边,被追封为岐阳王。

朱元璋对待血浓于水的亲人,非常的尊敬和重视。还特意在老家凤阳建造明皇陵,把自己的父母和哥哥们的墓都迁入皇陵,使后人祭拜。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分别是大哥朱重五、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的原名,并不叫朱元璋,而是叫做朱重八,这个名字与他三个哥哥的名字差不多,唯一区别就是数字不一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他们家族的特色,而是在朱元璋小时候,像他们这种穷苦人家,连名字都不配拥有。

元朝末年,只有像当官的或者读书人,才有资格取名字,若是穷苦人家有孩子出生,一般都是找个数字来代替,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做朱初一,父亲叫做朱五四,而他和三个哥哥,就是五六七八。

虽说出身贫穷,但架不住朱元璋逆天改命,硬是从开局一个碗,打到了坐拥天下,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既然当年的朱重八都成为皇上,那他的哥哥们是不是也会沾沾光?最起码也弄个王爷来当当?

事实上,朱元璋的这三个哥哥,确实被封为了王爷,不过只是挂名的王爷,因为这三位也是福薄之人,早在朱元璋没当上皇帝之前,三个人就早早去世,对于小老弟朱元璋对自己的封赏,也是无福享受。

之所以朱元璋的三个哥哥死得早,实在是他们家里,曾经真的是太穷了,穷的父母去世都没钱安葬,穷的大哥饿死,二哥远走异乡,三哥当了个倒插门女婿,最终使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弟弟朱元璋,成为了开国之君。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也是一位多子但少福之人。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向来追求多子多福,认为如果儿子众多的话,就能让日子过得更兴旺,安徽濠州的农民朱五四,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五四的祖上,并非安徽濠州人,而是远在江苏的句容人,不过在其年幼时,朱五四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从句容迁居到了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而在朱初一死后不久,朱五四就又迁居到了安徽濠州。

之所以前后两次迁居,没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讨生活,朱五四也没别的什么手艺,但种地是一把好手,但由于天灾和兵祸,原本的天地要么被毁坏,要么被占领,只得寻找能耕种的土地,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在安徽濠州安定下来后,朱五四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佃户,为地主刘德家种地,每日里辛勤劳作,虽说大部分收成都交给了刘德,但也勉强能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

朱元璋和他的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日子虽然清贫,但家有父母,自己和哥哥们也逐渐长大,日子还是很有奔头的。

假设没有意外,想必朱元璋和哥哥们日后会继续他父亲朱五四的老路,成为一个合格的佃户,娶妻生子,重复劳作,过完这一生。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安徽多地发生大旱,其中濠州最为明显,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农民无以为继,被饿死的不计其数,此时又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政府自保尚且十分困难,更别说赈灾了。

因此,朱五四一家,终于在这场天灾前没能扛过去,当年四月,先是朱五四在初六那天被饿死,紧接着,朱元璋的大哥朱重五在初九那天也被饿死,大哥没死多久,其长子也被饿死,到了当月二十二,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放心不下这个家的不舍中,也撒手人寰。

一个月之间,朱元璋失去了多个亲人,这种惨状,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但都真实的发生在小小的朱元璋面前。


即使是十分悲痛,但日子还要过,首当其冲的,就是想办法将父母亲人安葬,为此,朱元璋求爷爷告奶奶,想给父母找一块坟地,本想地主刘德会大发善心,结果被一顿臭骂,赶了出来。

最终,还是同村人刘继祖看朱元璋可怜,于心不忍,将自家的一块闲地赠与他,方才解决了朱元璋安葬父母的事情。

因为三哥朱重七早就“倒插门”,大姐和二姐也已嫁人,因此,在安葬完父母后,朱家就仅剩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为了活下去,二哥远走他乡,自此杳无音信,而朱元璋则成为了皇觉寺的一个小沙弥。

皇觉寺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最起码有口饭吃,可没过几年,时局更乱,各地起义暴动频发,而朱元璋幼时的小伙伴汤和,在参加红巾军后,就写信邀请朱元璋一同前来。

这封信,差点要了朱元璋的命,但也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

在接到信最初,朱元璋本无意前去,毕竟他也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怕死,看过信之后,犹豫良久,想着从长计议再说,谁知道,这件事被庙里的几个和尚得知,便要前去官府举报朱元璋与义军来往。

幸亏一个与朱元璋关系较好的和尚,偷偷将情况告诉他,朱元璋被逼无奈之下,将信烧毁,连夜就前往濠州城里,投奔驻扎在此的红巾军郭子兴。

自此,朱元璋算是正式的走上了反抗元朝的道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与南京称帝,年号洪武,建立大明,是为明太祖。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年的穷小子朱重八,如今成了一国之君,那么作为他的直系亲属,也自然成为了皇亲国戚,估计朱五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家有一天会和“皇”字有关系。

但即使成为了皇族,朱元璋的亲人们也基本上无福享受,因为大多数已经不在人世,饿死或者病死,总之,朱家基本上没什么人了,虽然朱元璋将三个哥哥以及父母均进行了追封,但这也改变亲人不在的事实。


那么,朱元璋是怎样追封他三个已经死去的哥哥呢?

大哥朱重五

朱重五,又名朱兴隆,不过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嫌大哥之前的那个名字老土,因此就把大哥的名字改为朱兴隆。

朱重五死的时候,父亲朱五四刚死不久,两个人相隔也就三四天,一个是四月初六,一个是四月初九,死因均是饿死。

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追封大哥朱重五为南昌王,朱重五有两个儿子,长子也在当年饿死,只有次子活了下来。

说到这个次子,也算是大大有名,他就是在洪都保卫战中一战成名的朱文正,也就是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洪都保卫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一场较为关键的战役,守将朱文正在兵力极少的情况下,硬抗陈友谅数十万大军近三个月,创造了历史上保卫战的经典案例,也为当时的朱元璋争取了很大的时间。

不过,这个原本应该一飞冲天的军事奇才,却在后期骄横跋扈,因为封赏问题,与朱元璋闹不和,以至于想投靠张士诚,气的老朱几乎杀了他,念及他是大哥唯一的后人,最终将他幽禁,朱文正也因此郁郁而终。

二哥朱重六

朱重六是在朱家人都去世后,唯一和朱元璋相依为命的亲人,其父母就是他和朱元璋一同安葬的,但在安葬完父母后,为了讨生活,朱重六远走他乡,而朱元璋则参加了起义军,之后兄弟二人再无消息。

直到朱元璋当了吴王之后,自己的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前来投奔,朱元璋从李贞的嘴里才知道,二哥朱重六早就病逝在异乡,曾经也有个儿子,叫做朱旺,不过因为营养不良,也早早夭折。

所以,朱重六也是没能熬到自己弟弟当皇帝的那一天,为此,朱元璋也是十分唏嘘,将二哥朱重六改名为朱兴盛,追封其为盱眙王,将自己那个早夭的侄子追封为绍信王。


三哥朱重七

朱重七在史料中记载很少,包括在朱五四夫妇埋葬时,也没有他的身影,应该是在父母尚在时,因为家境贫寒,当了上门女婿。

不过,既然在父母去世时都没有出现,想必朱重七应该也是在当时的天灾人祸中或是饿死或是病死,总之,他也没能看到自己弟弟登基称帝。

朱元璋登基后,将三哥朱重七改名为朱兴祖,追封其为临淮王。

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虽然同样是朱元璋的至亲,但是在朱元璋当皇帝后,待遇确实差别极大。

大姐早早的就出嫁,嫁给了邻村一个叫做王七一的男人,不过婚后因为日子也过得很艰难,因此也很少顾及娘家,毕竟当时谁都过得不容易。

但最让朱元璋记恨的,是他在参加起义军后,某次被敌兵追赶,想逃到大姐家寻求暂时的庇护,但大姐和大姐夫却因为怕连累自己,直接拒绝了他,虽说最后朱元璋也逃出生天,但也因此对大姐极为恼火,并在和二姐相认后,将二姐称为大姐。

大姐没有子嗣,朱元璋登基后,也没有对大姐追封,直到侄子李文忠,也就是二姐的儿子有次回乡祭祖,百般哀求之下,朱元璋才极不情愿的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而朱元璋的二姐,明显就和朱元璋的感情好多了。

二姐名为朱佛女,嫁给了盱眙人李贞,李贞和朱佛女夫妇,对娘家十分的照顾,虽然都是穷苦人家,但也竭尽所能的进行帮助,因此,小时候的朱元璋就十分喜欢二姐夫妇二人。

不过二姐也是一个无福之人,在生下儿子李文忠不久,便因病去世,享年36岁。

朱元璋称帝后,先是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之后又改封为陇西长公主,最后因李文忠被封曹国公,又将二姐改封为曹国长公主。

二姐夫李贞,在朱元璋还没当上皇帝时就前来投奔,其子李文忠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成为了大明的开国功臣,位列国公,而李贞却没有太大志向,当了个闲散的公爵,后半生逍遥富贵,得了善终。


小结: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中,起点最低的一个,与他类似的,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但刘邦大小还是个亭长,而朱元璋却家里人几乎死绝了,正是因为他品尝过亲人离去的痛苦,才会在当皇帝之后,对自己的至亲非常好,但虽说一个个封侯拜相,却也不能让他们起死回生,也是心里安慰罢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朱元璋发迹后,将他父亲的名字改为朱世珍,母亲陈氏。朱世珍夫妻俩一生共生育了子女6人,其中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大儿子朱重五,后更名为朱兴隆,娶妻王氏,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圣保,次子朱文正。

二儿子朱重六,后改名为朱兴盛,妻子姓名不详,有一个儿子朱旺,但很早就去世了。

三儿子朱重七,后更名为朱兴祖,过世较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大女儿嫁给了佃户王七一,但没有生育就去世了。

二女儿嫁给了李贞,儿子李文忠。在李文忠5岁时,其母去世。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25岁参加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像)

从朱元璋一家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确出生贫苦百姓家庭,甚至都没法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所以只能以兄弟的排行,或者出生的年月为名。

但朱元璋似乎注定非凡,从他出生时就发生了一连串奇异的事件。

传说朱元璋出生于农历八月初八,佃户朱世珍夫妻俩正在东家刘德的田地里忙活。妻子陈氏只觉得肚子一阵绞痛,赶忙起身往家赶,但还没有回到家,就在途中的二郎庙里生产了。当晚,朱元璋家的茅草棚里突然冒出红光,众乡邻以为朱家失火,纷纷赶来相救,却虚惊一场。

朱元璋生下后不会吸奶,肚胀如球。朱世珍非常着急,但无钱延请医生,只好将他抱到附近的寺庙,求和尚施以援手。但和尚却笑呵呵地说,今晚子时前,此子自会吸奶,肚胀也会消失。

果不其然,到晚上时,朱元璋居然张嘴吃奶了,几天后,腹胀也痊愈了。

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将统治了中原近一个世纪的蒙元人赶回了草原,建立了明朝,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大肆屠杀功臣,造成了很多的悲剧。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呢?

(朱元璋起义图)

实际上,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没能活到他即位的那一天。

大哥朱兴隆死于1344年,因旱灾和大面积的蝗灾,导致瘟疫流行。朱兴隆和父母都没能挺过来,先后离世。朱元璋和二哥向邻居刘继祖要了一块地安葬了父母后,就各自逃命去了,嫂子王氏也带着年幼的侄儿朱文正亡命天涯。

朱元璋在称帝后,于洪武元年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当年因灾失散的嫂子和侄儿后来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视朱文正为己出,将他留在身边,多有照顾和培养。

朱文正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任职大都督,节制所有军事,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尤其是在和陈友谅的洪都大战中,以区区4万兵力坚守洪都85天,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但在此次战役之后,朱文正认为朱元璋赏罚不公,投靠了张士诚,被朱元璋提前获知,遭软禁,在牢里郁郁而终,年仅29岁。朱文正死后,其子朱守谦被朱元璋封为靖江王。

(朱文正剧照)

二哥朱兴盛被朱元璋追封为盱眙王,其子朱旺被追封为昭信王。同时,诏令专人将朱兴盛一家的遗骨,葬入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皇陵中。

三哥朱兴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临淮王。

朱元璋的大姐后来虽然被封为太原公主,但传说当年朱元璋被元军追杀时,大姐见死不救,朱元璋心生怨恨,本不打算追封。直到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母,发现其姨母夫妇的坟墓早年被人糟蹋,已惨不忍睹。朱元璋迫于压力,才对大姐夫妇予以追封,封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

二姐虽早逝,但留下了儿子李文忠,父亲李贞带着他历经颠沛流离,才在滁州找到了已是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后来,朱元璋一直将李文忠带在身边,着力培养。李文忠最终成为了明朝有名的开国功臣,官至大都督府都督、荣禄大夫,兼主管国子监,被封为曹国公。

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封其为岐阳王,配享太庙,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

纵观朱元璋一生,杀伐不断,以冷血残酷著称。但他对待手足还算不错,充满了仁慈之心。

(参考资料:《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盱眙   大明   皇帝   兴隆   明朝   哥哥   封赏   王朝   安徽   侄子   兴盛   大姐   大哥   儿子   父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