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里的子弹好像打不完似的,实际战争里边有那么多子弹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子弹打不完?开玩笑,这也就是神剧里演上一演,达到一个烘托气氛的效果而已。

毕竟一发子弹解决掉一个敌人,和看着敌人被子弹来回横扫,被打成筛子,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所谓影视剧里的高潮迭起的一个做法。

更有导演,为了烘托这种气氛,还会给一个阵地安排一排的马克沁重机枪,真是一排,两挺马克沁重机枪之间的距离都不到半米,排起来一眼望不到头啊!

所有的马克沁重机枪一开火,哪火力,看着都吓人,火苗子都有半尺,弄出来的烟雾,多的都看不到人物的表情。

事实上可能吗?哎!一言难尽啊!

不说原版的马克沁重机枪,就说仿马克沁重机枪的二四式重机枪,金陵厂从1939年到1937年也就生产出了三千五百挺而已。

从1938年开始产量大增,最高的年产量达到了三千六百挺而已。而抗日期间先后入伍参战的人员就高达一千八百万。

而且武器这种装备,不是说生产出来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也有被损毁或者报废的情况。

比如截至到1938年十二月份,国民党部队做了一个统计,步枪报废了三十一万多支,轻机枪是一万八千五百多挺,重机枪是四千多挺,各种迫击炮一千三百多门。

通过这些数据,都不用计算,两下一对比就知道,马克沁重机枪可以排成一排的使用,这就是虚构,当不得真。

一战时期,德国在索姆河战役中的阵地上,使用马克沁重机枪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也不过是每隔一百米使用一挺马克沁重机枪而已。

就这种阵仗,把当时进攻的英军打得血流成河。

所以看电视剧的内容,和事实上的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说子弹,在二战中,按照标准来说,一般国家的军队,单兵携带子弹的量也就一百二十发而已,多了二百发。

如果还想携带得多一点,不好意,人体的极限就摆在哪里,扛不动。

而且单兵作战携弹量,还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一定的关系。

接下来说几个数字就明白了。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所消耗的子弹很多人都不知道,大概有十七亿六千万发。

这个数字看起来是很多。

但这些子弹从全面抗战开始到结束,用了八年的时间才消耗完毕的。

其中全面抗战爆发的一年半之内,就消耗掉了七亿两千万发,差不多就消耗了一半的子弹。

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抗战初期,进行了很多大的会战,而且战况还比较激烈。

当时的日军就想通过这么几次大会战,一举用武力实现完全占领中国的目的。

所以在抗战初期会战不仅多,而且密集,战役还打得特别大。

比如南口会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还有武汉会战等等,就这些会战中,中国参战的军队就高达五百万。

所以弹药消耗大也很正常,平均下来一个月四千万发子弹都顶不住。

说到具体的会战,比如常德会战中,国民党的部队将整个会战打下来之后,消耗的弹药是两千万发。

这场会战已经是抗战后期了,日军的实力不在如抗战初期那么锋锐了,而且中国军队,经过这些年的战争,实力也提升了不少。

就这消耗的弹药也是很客观。

说道这里,就必须说一件事,当年日军入侵东三省的时候,他们在东三省的兵工厂里,缴获的子弹就超过了两亿四千万发。

怎么说呢?其实早在1925年的时候,在东北的奉系军阀,子弹就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了,当时其他军阀打战还要考虑弹药储备问题,而奉系军阀根本就没有这种担忧。

所以啊,说起来就挺心疼的,两亿四千发子弹,这要是用来打日军,能杀死多少日军?却白白地便宜了日军。

接着说一说,小到一场局部战斗,当时的弹药消耗是怎么样的。

比如当年的藤县保卫战。

藤县保卫战是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的一个序幕之战。

当时我川军部队,两个军合共八个团,不到两万人,防御日军的进攻。

要知道国民党部队里,就属四川军队的装备最差,藤县保卫战的第四十一军和第四十五军也一样。

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川造七九步枪,配大刀,加手榴弹,如果说有重武器,就有数量很少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而已。

就这场战斗打了足足四十天,伤亡过半。

藤县保卫战结束之后,根据资料显示,光消耗的步枪子弹就有十二万发,机枪子弹达到了两万七千多发,各种快枪手枪弹药是一万七千多发。

以上合计十四万四千发子弹,不到两万人装备这些子弹,按照两万人算,平均下来是每人拥有七点二发子弹。

当年的中国军队就是依靠这不到十发的人均子弹去打日军的。

这连标准的一百二十发弹药,都达不到要求。

还无限量子弹?所以说现在的电视剧,有些真不符合常识。

如果当时中国军队的子弹,真要是有电视里演得那么多,就不会打得那么艰苦了。

接着说。

当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发现他们之前的想法太过天真了,想要通过几场大的战役就完全占领中国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日军的消耗也很大,毕竟当时日军88%消耗的各种战略物资都是依靠进口的,所以武汉会战结束之后,之前为侵华战争准备的资金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注:在1938年的时候,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各种战略物资已经高达92%)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日军也撑不住了,没办法继续打下去了。

那么在武汉会战之后,中日之间才形成了对峙,中国军队的弹药消耗量这才下降了不少。

但在随后的近七年里,也消耗了近十亿发子弹。

怎么说呢?子弹作为消耗品,在当时中国自己也是可以制造的,但问题是产量并不高,月产量只有一千万发而已。

弹药不足的地方,也只能从第三国进口。

比如在1937年七月到1938年的十二月,就从德国,苏联,比利时等扽这些国家进口了四亿六千万发子弹。

进入1939年以后,欧洲战场的局势变的紧张起来,从这些地方购买弹药变的不可能了。

而到了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又出现了转机。

从1942年的四月到1944年的九月,从美国这里可以得到物资了,子弹这一项就有两亿一千四百万发,不过其中仅有五千万发被运到了中国战场上。

其余的一亿六千四百万发子弹,用在了远征军的身上了。

所以在抗日战争期间,因为我国的国力不行,毕竟总体就是一个农业国,离工业国差很远的距离,这就让在当时的抗战中,子弹作为消耗品变得极其匮乏的。

而日本在当时算是完成了工业革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家,虽然工厂的零部件还是以手工作坊为主,但他们在二战中消耗的子弹都有八十亿发。

这个数字,在二战中消耗弹药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四位。

所以,光看在战争期间子弹的消耗量,就能看出当时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实力差距,四倍还多的差距。

当年抗日环境是相当艰苦的。

那么在二战中,哪个国家消耗的子弹最多呢?

是二战的主要发起国——德国,德国从1939年到1945年之间,他们一共消耗了大约二百一十亿发子弹,当然这里边包括机枪弹,步枪弹,手枪弹等等各种类型和型号的子弹。

苏联生产的子弹数量排在第二位,他们和德军交战的整个过程中,消耗了一百七十亿发子弹。

不说别的,光从这些消耗弹药数量,就能看出双方交战的激烈程度。

可以说德军消耗的弹药,大多数都用在了和苏联作战的过程中了。

排在第三位的是英国,英国在二战中消耗的也不少,主要是在北非战场上消耗的比较多,大概在九十亿发到一百亿发之间。

所以在当时英国和德国双方的激烈交战,还真就比不过苏联和德军的,要知道英国还和意大利交战呢?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美军。

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光制造的子弹就有四百亿发。

那么这么高的数字,他为什么没有排在第一位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四百亿发子弹,大多数都被美国人给卖掉了,并不是被他消耗掉了。

要知道在二战初期,美国不仅和盟军做交易,甚至还会和德国,日本做交易的,而子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被卖给其他国家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在二战期间,美军消耗的子弹有多少呢?大约是七十亿发子弹,可以排在第五位。

而这七十亿发子弹,消灭的日军和德军大约是六十万。

说实话,数字是不会骗人的,从这些消耗弹药的数字中,其实就能看出来,在二战中贡献最大的其实就是苏联。

如今苏联消失了,很多事就不提了,荧幕中的好莱坞到是很喜欢将二战中的事情搬到荧幕上,这就导致知道美军的事多,知道苏联的事少了。

二战战场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是库尔斯克会战, 这一战就打垮了德国有生作战能力,让德军变成疲于应付的防守部队,此后德军连战略预备队都拿不出来了。

好了,话就说道这里,总结一下。

以二战为例,在真实的战场上,抗日战争中,我国的士兵,弹药是匮乏的。

人均弹药少于十发,就展开了一场战斗,而且是极其残酷的战斗。

毕竟当时,虽然可以生产弹药,但因为工业化的进展并没有完成,自给自足都完成不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年八路军作战更是如此,枪支都不能做到人手一支,就算是有枪的战士,口袋里的子弹都不会超过三发,如果下发的弹药达到了五发,基本上要面对的就是一场大战了。

而日军看到了这种情况之后,从最开始单兵作战携带一百二十发,变成了携带足够打一场战斗的弹药量了。

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中国军队打死日军之后,缴获这些日军的弹药补充自己。

那么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因为交战的双方,都完成了工业革命,武器也比较先进,什么自动,半自动,甚至后来还出现了突击步枪。

这都是严重消耗弹药的武器,所以这些欧洲的军队,单兵携带的子弹就比较多,一般都在一百二十发左右,如果是机枪副手的话,就会携带上二百发子弹了。

当然,如果出紧急任务,为了给机枪携带上更多的子弹,每一个士兵都会携带一百五十发子弹,多余的三十发就是给机枪准备的。

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说道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欧洲战场上的国家,都有能力自己制作弹药。

那么他们的士兵为什么不多携带一点弹药呢?要知道,二战时期两万发子弹才能击毙一名对手?

这个问题问的好。

在文章之前就说过,这里有士兵体力的问题。

来看一下现代登陆作战的一个标准,就明白了。

在登陆作战中,以轻装和基本弹药计算的话,负重达到十五公斤是最为合适的。

如果遇到冬天这种寒冷的天气,因为是着重服装的原因,负重就得达到三十公斤。

以上算是每一个登陆士兵的最低负重标准。

那么最高是多少呢?以马岛战争为例,当时英军进行了登陆作战,英国伞兵第二营在推进的过程中,士兵的负重达到了五十公斤。

这个数据算登陆作战的一个人体极限了。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在战争结束之后,对士兵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最主要的是腿,然后背部和肩膀。

而且如果是负重太大,长时间的行军,人体会感到疲惫,这样的情况下作战效率会大打折扣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1937年战争爆发以前,国民政府为了备战,储备了共计五亿发子弹。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淞沪会战下来,四亿发子弹就打光了。很多国军将领都回忆说,做梦都想不到会消耗这么多子弹。

而在二战中,美国生产了414亿发子弹,苏联生产了170亿发子弹,德国生产了82亿发子弹。这些都是天文数字。因此,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军队,那子弹真的是好像根本打不完一样。

不过,具体到每个士兵头上,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士兵们随身携带的弹药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是守在阵地上,还可以随时得到补充,如果是攻出去,特别是打个穿插作战什么的,那子弹就会显得不够了。有的时候,真的需要士兵们惜弹如金地来打仗。

所以,如何把弹药及时地送到作战的士兵手里,这是战争中几乎头等的大事。这也就是战争中的后勤供应为题。所谓“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如果解决后勤问题才是军事家们最头疼也是最重视的。同时,后勤能力的高低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实际军事能力的高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战争就像电影里面男主角以后,动辄端着枪扫上一两百发,还不用更换子弹。

二战期间,普通士兵参加一场战斗。

如果是狙击战,消耗子弹比较多,但训练有素的士兵,一场战斗最多也就是二三十发而已。

如果是进攻作战,可能消耗子弹很少,一次战斗也就是几发,这就足够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八路军、新四军每人只有几发子弹,也可以同敌人正面激战!

以美军为例,他们的陆军步枪兵理论上携带80发子弹,步枪里面还有8发。

海军陆战队比较依赖轻武器,也不过携带100发子弹。

这还不是一次战斗消耗的子弹,往往是一个战役,也就是连续经历多次战斗。

所以美军老兵都会尽量多带一些弹药,防止战役期间没有补充。

正常来说,步枪兵使用这么多子弹就足够了。

单兵确实不需要发射多少子弹,尤其是双方近距离激战,也没有发射大量子弹的机会。

大家注意电视剧《兄弟连》中,单兵一次战斗最多射击一两个弹匣,也就是10发左右子弹就很不错了。

作为步兵班、步兵排来说,发射较多子弹的武器是机枪,包括轻重机枪。

携带子弹最少的美国BAR轻机枪,机枪手也至少带10个弹匣,也就是200发子弹。

不过一般机枪手都会有副手,有时候还有2个人,每人都携带10到12个弹匣,一共携带400多发子弹。

这样一来,一个美军轻机枪小组,就有五六百发子弹。

所以机枪倒是会射击不少子弹,步兵则不同,手枪根本就不用。

当然,还有一种枪械会射击很多子弹,就是:冲锋枪。

实战中,冲锋枪消耗的子弹同轻机枪差不多,所以日军才不爱装备。




影视剧里的战争和实际的战争当然完全是两回事。

在电视剧里可以看到,动不动就端起机枪看都不看直接就胡乱一顿扫射,士兵更是一直在不断的乱放枪,炮也是炮弹跟打不完似的,一直能打。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打仗的时候都会考虑弹药和补给的问题,很多时候包围了对手,发起总攻,都是要等到对手弹尽粮绝之后才能发起。

古代战争中,在两军对峙的情况下,最常见的偷袭对手的方式,就是断敌粮道,或者是直接派兵长途奔袭对方囤积粮草的地方。比如曹操和袁绍对峙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关键就是在自己已经接近粮食断绝的时候,突然派兵偷袭袁绍一方囤积粮草的基地乌巢,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到了现代战争中,因为是热兵器战争,所以战争不仅需要消耗粮食和草料,还得消耗弹药,如果摩托化或者机械化程度高,还得考虑油料的补给。这就是说,在现代战争中,也同样需要先建立一个基地充当后方,来囤积前线作战所需要的基本物资,然后部队在前方作战,交通线还要能够确保通畅,才能保证前方作战的需要。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打完,李奇微到了朝鲜,略加分析就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因为志愿军没有现代化的后勤体系,所以后勤补给能力很低下,基本上靠战士们在战役开始出发时携带的口粮和弹药维持作战,即便当时已经简化到了携带炒面的程度,仍然只能维持一星期的进攻作战,之后就会面临吃不上饭的问题。这也就是李奇微所说的“星期攻势”。


因此,李奇微很有针对性的制订了美军的战术,也就是所谓的磁性战术,在志愿军进攻的时候美军并不坚决抵抗,而是主动后撤,同时把与志愿军的距离保持在三到五十公里的范围内,也就是一天之内的路程,在发现志愿军的攻势结束的时候,就知道志愿军的补给已经差不多快要用完了,这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美军再开始全线反击。

第三次战役开始之后,志愿军仍然企图抓住美军几个师加以围歼,如果实在不行就准备强攻汉城,成建制的消灭一部分美军。但在志愿军开始进攻之后,美军撤退得非常快,不仅三八线不要了,三七线也不要了,连汉城都不要了,就是坚决的后撤,来让志愿军拉长后勤补给线。占领汉城之后,志愿军攻势结束,美军稍事休整,就开始反击。

相反,美军虽然从第二次战役开始,就出现了一些部队被志愿军抓住之后包围的情况,但即便是已经被包围了,粮食弹药都无法继续补充了,美军还是可以占据有利地形,用自己现有的物资死守待援。而美军在发现无法突破志愿军的阻击线,通过地面运送物资的时候,就调飞机进行空投,来支援被包围的美军继续作战。从而出现了即便志愿军一个军为主美军一个团,也吃不掉的情况。

除此之外,美军还利用了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缺乏空中力量的短板,在发现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能力脆弱之后,在发动攻势的时候,还要大批派出飞机轰炸志愿军的交通补给线。无论是炸志愿军运输物资的汽车,还是炸主要的公路,都会对志愿军脆弱的补给线造成严重的打击,给前方将士的战斗成倍的增加困难。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些战斗中,志愿军经常会在战斗中出现必须和敌人短兵相接拼刺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携带的弹药非常有限,在担任掩护撤退或者阻击任务的时候,要准备打得时间长一点,就得尽量节省点使用弹药,尽量让敌人靠近了才开枪,几排枪过后就得冲锋去拼刺刀。等到子弹都打完了,就得用石头去打。.

在一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前线将士因为吃不上饭,甚至不得不啃石头来抵抗自己的饥饿感。在几乎所有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剧中都会特别强调这一点,彭德怀甚至在志愿军司令部的会议上愤怒的指责负责后勤的洪学智将军。其实洪学智能在当时的条件下,把后勤保障做到那个份上,从今天的角度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了。

也因此,粟裕晚年曾经特意强调过,古代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断敌粮道,而现代战争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断敌油路。尤其是机械化程度越高的军队,对物资的依赖更严重,一旦出现后方基地被偷袭的情况,就会导致整个战场局势完全发生变化。比如二战期间在北非战场上,德军和英军其实就是在比拼后勤保障能力。

要是真有电视剧里说的那种情况,无论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其他国军部队,都有打不完的子弹和炮弹,衣服光鲜亮丽,物资供应充分,抗日战争哪用的着八年,早把日军赶下海,说不定连日本本土都打下来了。在朝鲜就更不用说了,要不是后勤保障能力不行,就美军那点人,怎么可能还在三八线上划界?




一个朋友是导演,一个同事的父亲是老兵,

我们开玩笑叫他老排长,因为没有文化,没有被提升起来,

他说,战场上,根本没有打不完的子弹,但是有弹药箱,用完就没有了,没有子弹时,可以捡牺牲战友的子弹和武器,或敌人的武器子弹,他们也比较节省子弹,也不是胡乱打的。

导演说,他们拍摄电影,就是为了好看,吸引观众眼球,要是按照真实的场景,根本突出不了视觉效果,只能夸张的表现战争的惨烈和战斗的激烈,投不完的手榴弹,打不完的子弹。主角几乎是打不死的,要是死,那是剧情快结束时,才能叫他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藤县   子弹   苏联   重机枪   志愿军   作战   机枪   战争片   德国   弹药   日军   后勤   战役   美军   士兵   消耗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