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结局会怎样?

大概跟廉颇差不多

赵括是千古废物,也就是现代公众号洗他,简直胡说八道,稍微会用百度搜索一下都不会信。

长平之战赵括就下了三条命令:

1.前进。不管辎重,不带补给,全军极速出击,一直攻到秦军大营面前发现攻不进去,回头想撤退这时发现后路被断,被秦军团团围住,一个简单的诱敌深入就这么中招。

2.稳住待援。被秦军当头一棒后从极端放浪变极端保守,46天不突围,啥事不干在大营发呆,由于进攻前抛下辎重,赵军断水断粮,杀完战马,喝完马血开始人吃人,自相残杀。

3.突围。赵军开始人吃人,没办法,他穿上那件闪闪发亮的盔甲指挥队伍突围,由于实在太过显眼被秦军盯着射,几下就被乱箭射死。下属见赵括死亡全军投降。后被白起全部坑杀。

为啥赵国会败得这么惨:

1.秦昭王反间计成功。用民间流言蜚语大肆宣传赵括能力(就像现在一样在网络上大肆吹捧赵括抹黑诸葛亮),赵孝成王居然信以为真(一国君主智商和现代的网友差不多),临阵换将,赶走廉颇,差点气死蔺相如。

2.秦昭王封锁消息,暗中换将,赵国不知对面竟然是白起!

3.赵括刚愎自用。一上来就把有经验的老卒,身经百战的老军官,有经验的参谋全部撤掉,换上爱拍自己马屁的马屁精。(历史上被马屁精弄死的国家军队不要太多,你看看现在的企业马屁精那么多,你以为他们真是被疫情弄死的?)以为这就让军队如指臂使了。由于上下将领军事经验不足,又上上下下爱拍领导马屁,最后这只队伍就中了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诱敌深入。

然后他们就死了。

不过赵国依然没亡,只是元气大伤,毕竟有经验的老兵,将领,参谋之前都被赵括赶走了,正好逃过一劫,也算是为赵国保存了珍贵的有生力量。后面秦国被赵国哀兵必胜打个损失惨重,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李牧是赵国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能力要强过廉颇。廉颇如果没有被换下,秦国不能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如果是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国更无胜算。

第一,为什么说李牧的水平比廉颇高

赵国在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对秦国有过三次胜战(这里不算邯郸保卫战),其中李牧指挥了两战,赵奢指挥一战。李牧这两战,比赵奢的那一战,要艰难得多。赵奢的时代,是赵国军力鼎盛的时代,而李牧的时代,是经历长平之战后的衰落时代。因此,李牧之胜利,较赵奢更为不易。

据《战国策》的记载,赵奢破秦师于阏与,赵国出动二十万大军,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时代,赵军与秦军交锋,是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故而胜利更难得。在阏与之战时,廉颇认为阏与道路险阻,难以救援,而赵奢则力排众议,认为两军相遇勇者胜。最后,赵奢率领20万大军救援阏与,大破秦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军事能力上,说廉颇是不如赵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总结如下:李牧是以弱击强,打败秦军两次;赵奢是以多打少,打败秦军一次;廉颇是两军相当,在长平与秦军打了个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则,注定他是秦军之克星

李牧带兵打仗,有非常独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战区练兵时,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习骑射。这是坚持赵武灵王的军事路线,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发展骑兵。我们在长平之战的史料中,没有看到关于赵国骑兵的任何记载。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动用两万五千名骑兵,截断赵军的粮道。如果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骑兵力量会大大增强,哪容秦军骑兵轻松截断粮道呢?

二、谨烽火。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烽火台具有侦察敌情,通知预警的功能。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邻近的烽火台见到信号后,也燃起狼烟,这样通过一个个烽火台的狼烟传递,军事统帅就可以对战场的形势了如指掌。

三、多间谍。烽火台具有传递情报的功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并不能主动掌握敌人的动向。李牧是情报战的大师,他用兵的原则之一,便是极其重视间谍的作用,在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主动掌握敌军的战略决策,侦察敌人的兵力分布及将领用兵作战的特点,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反观赵括,连对方换了主将这么重要的情报都一无所知,在情报战上就是个盲人。

四、厚遇战士。李牧把军市赋税所得都得于士兵身上,绝不中饱私囊,不克扣军饷,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以犒劳战士,战士乐为其所用。反观赵括,用赵母对赵王说的话:“赵括刚被任命为上将军,就摆显威风,军官们没有一个敢抬头正视他一眼。大王所赏赐的金银丝帛,他都拿回家藏着,还整天留意哪里的田地房屋便宜,价格合适就买下它。”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凭着以上四点,李牧就足以成为秦军的克星。

第三,李牧擅长打大兵团作战

说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时,中央军委给他的评价说: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李牧也是如此,无论是击破匈奴之战,还是击破秦师之战,李牧都展现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华。

首先,他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比如在破匈奴之战中,李牧麾下部队,有四大兵种,分别是步兵、骑兵、车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区域,各兵种的优势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骑兵就占利,而车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车兵就可以纵情驰骋,攻守兼备。长距离攻击,弓弩兵就有优势。可以说,李牧对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玩得烂熟于胸了。

其次,李牧重视诱敌深入。李牧用兵,与白起是比较接近的。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是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围歼赵括兵团。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赵括呢?两人的能力伯仲之间,无论谁要诱敌进入伏击圈,都没那么容易。

其三,李牧与白起一样,善于战术欺骗,用假情报来误导敌人。白起围歼赵括,是战术欺骗的杰作,李牧围歼匈奴兵团,同样是军事欺骗的杰作。因此,让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军是根本找不到破绽的。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在长平之战时,李牧还只是无名之辈。我们假设的李牧与白起之战,是两人在巅峰期的对决,而不是默默无闻的李牧对阵大名鼎鼎的白起。因为李牧用兵与白起颇为相似,不排除他曾经深入钻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平之战,赵括就不说了。我们来说一下廉颇和李牧的特点。

廉颇,一直在和附近国家打仗,也熟悉对方战法,也就是说,廉颇打仗,主要就是布阵,双方在阵地上面对面互打,要想打赢廉颇也不容易,如果廉颇打不赢对方,比如长平之战,廉颇就是知己知彼。秦国的士兵素质,比赵高。兵员比赵多,将领也是厉害的。

这种情况,廉颇的思想第一就是防守。廉颇在秦军还没到之时,就准备好了两道防线,关键在第二道。有研究历史的详细讲解廉颇第二道防线,这里我不写了。

一开始,廉颇设置两道防线,秦军来了,廉颇还是按照老战法,列阵对干。但是,打不过啊,不但打不过,还小败,秦军勇猛进攻,第一道防线被攻破,廉颇只好退到第二道防线。其实,这也就是老将廉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预料之中。

第二道防线,其实是分为倚角的,也就是说兵力并不在一个地方,还真不好打,你打这座山,另外一边是可以支援的。

对廉颇设置的第二道防线,几十万秦军,一点招都没有,进攻只能找死。

没办法,只能相持,这一持战是半年。

你们想一下,几十万部队,在前线野外搭棚住半年,吃用就是个大问题,无迟寸之功。如果再这样下去,秦只有退兵。

这时候秦国智谋之士,想出了一招,离间计,就是换了廉颇,让敢打的赵括来。

结果大家知道了。

以上看,对于秦军,廉颇是赢不了,但是能守住。

现在说李牧,首先,李牧的打法,与廉颇是不同的。比如李牧对匈奴,并不是象廉颇,只会对阵,对阵,根本打不败匈奴。

匈奴最主要的是骑兵,这样要打赢匈奴,自己也要有一支厉害的骑兵,战国时期,还有车兵,步兵。就是说,廉颇打仗,靠车兵步兵。李牧多一样厉害的骑兵。

围歼十万匈奴那一仗,李牧采取诱敌深入,再伏击围歼。

首先车兵是在后,步兵在前,匈奴骑兵冲过来,步兵先用弓箭射,战国时期,弓箭手很厉害的。步兵的箭雨,杀伤了一步份冲向前的骑兵,这个时候,让开道路,到车兵出击厮杀。什么叫围歼,如果正面对阵,不叫围歼。李牧还有一支厉害的骑兵,这些骑兵,按既定路线,分左右两路,还有一路包抄后面的。这种打法,匈奴从来没见过,后来蒙古的铁木真就是用这招。本来正面打,突然左右乱了起来,部队一乱,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败肯定后逃,哪知道后面也乱。十万匈奴乱糟糟,只等李牧兵有序的一直杀。

我们从李牧这样的打法,就知道李牧打法和廉颇区别。廉颇只打正面阵地战,比如抗战时期国军对日本,正面战,日强中弱,只有输。

薛岳知道不能这么打,把日军放进来,节节阻击,破坏道路,挖河放水,彼惫日军,再围起来,叫天炉战法。薛岳的战法,和李牧是差不多的。

李牧,是伏击战,阵地战,迂回战相结合体,兵种也是区分骑兵,车兵,步兵,弓箭手的各种长处利用。

所以,除了围歼匈奴,李牧回来救赵还有两次,两战皆胜。第一战,是围魏救赵翻版,攻城打援。李牧先趁秦军大营空虚,攻破大营,迫使秦军回头,然后在路上伏击,一举大胜。

第二战,那时赵国力已经很弱了,李牧胜,司马迁加个惨字,惨胜。这一战,李牧采取正面抵抗,另派骑兵迂回于秦军左右,拼死攻击,攻乱秦军,正面再冲杀。双方死伤也应都大,所以叫惨胜,毕竟李牧兵少,能惨胜就是厉害了。

后来秦军换上老谋深算的王翦,但也拿李牧没办法,于是又反间计,使赵王杀了李牧。

这样,我们现在才说道,假如长平之战是李牧,我认为,他不会象廉颇死守,毕竟赵国这么大的地方。李牧会示弱,象对匈奴那样。让你秦军进来,李牧在什么地方跟你打,怎么样去伏击你,你根本不知道。就象粟裕被国民党追着打,总会有冒头的,一旦机会出现,灭74就是虎口拔牙。

几十万秦军追进来,总会出现漏洞,只要一败,就会连锁反应,毕竟赵军也有四十五万。

所以,以上分析,如果是李牧去长平之战,估计不是象廉颇守,而是最终大胜。

有人拿白起和李牧比谁厉害,虽然白起,李牧一生无败绩,白起共斩杀一百多万人,长平之战是经典。

两个人不同时代,李牧晚二十年,战绩也和白起无法比。

但是,我认为李牧的谋略和白起不相上下,战法要比白起高。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李牧对匈奴兵也好,对秦军也好,都是敌强我弱,但是李牧都能胜。白起的秦军,是我强敌弱。

白起是经过商秧变法后的秦军,世界一流,一流军队,加一流将军。

李牧,二流军队,加一流将军。

白起击败的将军都是三流的,对廉颇也没有招。李牧击败的是秦军名将。

以弱军对强军,击败名将。所以李牧虽然一生三大仗,比白起少多了,但是从三战皆可看出,比白起还强。




长平之战的时候,名将李牧还籍籍无名,所以没机会指挥上党赵军。但是,就李牧连却秦军的肥之战和番吾之战来看,如果当时赵国能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坐镇,至少不会落的被秦军坑杀四十万那么惨。甚至,李牧有可能把上党长平之战打赢。



结合长平之战的秦赵形势以及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战术风格,分析一下李牧会怎么布局长平之战。

01.长平之战,秦赵的形势对比

秦军的作战半径是咸阳到上党,而赵军的作战半径是邯郸至上党。所以,辎重转运和战力涵养上,赵军更胜一筹。但是,秦国国力太强,所以单纯拼国力,赵国没有胜算。如果能靠拼消耗取胜,赵国也不会换掉廉颇了。所以,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要比秦国更着急。即便是李牧领兵,他也得打速决战,或者解决后勤辎重的问题。



实力如果形成碾压,那么名将和兵法毫无用处。但是,秦赵之间虽然实力有差距,但并未形成碾压。所以,名将的正确决策,就非常重要,特别是相对弱势的赵国一方。因此,李牧要取胜或打平,就不能重蹈赵括的覆辙,急吼吼地死命推进。

赵国庙堂还可以提供支持,但是赵军根本就不能指望。因为平原君这伙人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强不了多少。如果这伙人稍稍给力一点儿,赵括和廉颇也不会那么被动。当时的情况是:六国都恨秦国,但同时也都患上了恐秦症。所以,赵国是可以寻求合纵支持的,魏国其实就是一个坚强盟友。



韩国已经打残了,所以真心无法指望。而燕国还在趁火打劫,所以也别指望。齐国虽然经历过五国伐齐的劫难,但田单复国(前279年)已经快一代人了,所以国力应该恢复过来了。但是,齐国和楚国都是一个想法,秦国不是好东西,赵国也不咋地。所以,最好就是看这两个家伙两败俱伤,然后再从中渔利。

形势对赵国不好,但是好是坏也没啥用。因为赵国庙堂肯定没指望,最后只能进行军事较量。

那么,秦国会不会知难而退?答案是不可能。秦国就是一定要拿下上党之地,同时还要借机会把赵国打残。赵国不纳上党十七城,秦国都可能兵出太行山、去揍赵国。

02.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作战套路

秦赵肥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兵出太行山、深入赵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斩首赵军十万。受任败军之际的李牧,在执掌赵军后,直接效仿廉颇长平之战的套路,就是固守壁垒、不打野战,等着秦军来攻。但秦将桓齮也不是傻子,所以一定要跟赵军打运动战,于是领兵进攻肥下,试图调动赵军来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赵军。而李牧则直接进攻秦军壁垒,断了秦军的宜安营地。待桓齮领兵回援的时候,李牧又半路截杀,一打一截,击溃了十万秦军。



秦赵番吾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秦军一路从邺地出发,试图渡过漳水、进攻邯郸;一路从太原出发,试图从山西高地、进攻邯郸。李牧的打法是:任你两路来、我只一路去。邺地方向,利用赵长城和漳水的地利,拼命搞防守;番吾方向,李牧亲领主力出击,而且来了就跟秦军硬刚。秦军番吾战败、漳水无功,于是只能撤退。

把以上两个战例中的套路,给抽象概括一下,基本上可以确定李牧的战法有三:一是以我为主,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二是攻守兼备,但以守为主、守中求战;三是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击其一点以求破敌。

03.李牧会怎样布局长平之战,主要看其是做廉颇还是做赵括

如果李牧直接取代廉颇,一上场就是廉颇的位置,那么他一定也会是廉颇的套路,但肯定会比廉颇更猛烈一些。

秦赵之间争夺的焦点就是上党高地,但是冯亭举上党十七城降赵,赵国能够最先占据上党高地。然而,廉颇行动太慢,秦军行动太快,所以秦赵两军在上党摆开了战场。廉颇前期虽有进攻,但进攻的决心和力度远远不够,所以秦军在增兵之后,就正式完成了上党布防。




因此,李牧领兵一定会把先下手为强发挥到极致,率先全定上党高地,然后在以上党高地的地利优势,对阵秦军。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秦军几乎不会有什么胜算,上党高地拿不下、赵军主力干不动,从河东郡佯攻上党的难度系数太高。所以,打到最后也只能是耗费国力,却全无收获。

如果李牧是取代的赵括,一上场就已经在上党战场跟秦军死磕了,那么李牧就必须要在速决战中实现逆转。速决战,不是主将的决定,而是赵国的庙堂的决定。因为赵国的实力扛不住持久战。

于是,李牧的做法应该是先取守势,然后在寻找弱点、转守为攻,而不是像廉颇那样退到丹水大营就当缩头乌龟了。至于李牧会怎样转守为攻,这个不好揣测。但李牧的作战风格肯定要这样做。

另外,李牧的做法也会跟赵括一个套路,就是发动疯狂进攻。但是,赵括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是李牧可以避免的。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就是论其兵法布局,赵括能把老父名将赵奢给逼得哑口无言。如果战争是棋局,那么赵括肯定能打赢老父赵奢。但是,赵奢为什么不认可赵括呢?原因就是战场不是棋局,战场上的士兵或是会害怕、或是会忘死、或是会垂头丧气、或是会兴高采烈。你把他们都当成棋子了,而这些棋子却都是有自我意志的。所以,为将者不仅能布局还要了解军心。

赵括跟守街亭的马谡,犯的都是一样的错误,就是不洞悉军心。两军对阵,一鼓作气杀不过,战士就会逃跑或自保,不会再打了。结果这两个人就是把士兵当成了棋子,错误地认为把士兵放在预定位置就肯定能拼杀。

但是,李牧不会犯这个错误。所以,即便是进攻,李牧也不会把自己置于死地。因此,长平之战肯定会变成秦赵之间的消耗战,最后拼得两败俱伤。

赵括全力进攻秦军的目的,就是以自伤一千为代价而实现杀敌八百的目标。然后,赵国庙堂就会可以用这个结果逼这秦国和谈。所以,李牧按照赵括的设计去打,一定能够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因为赵括是在赌博,这个赌博并非没有胜率。

04.李牧能把长平之战打赢吗

这个可能性太低,因为白起不是桓齮。白起半生戎吗,而且从无败绩。虽然李牧也从无败绩,但是军队素质上秦军更强。所以,李牧以疲弱赵军对阵精锐秦军,占不到便宜。

如果秦军的实力真得太强,李牧大概率的做法就是放弃上党而退守太行山陉口,利用井陉口或滏口陉这两个要塞挡住秦军,然后再寻求转守为攻的机会。


然而,在战场上彻底战胜秦军,或实现大比例的杀敌,李牧这个名将也很难做到。原因是秦国庙堂比赵国庙堂要优秀得多。秦昭襄王都已经御驾亲征搞后勤了,而赵国庙堂还在犹豫着不知所措。同时,燕国这个讨厌鬼,这时候也没闲着,已经在燕赵边境上搞事情了。所以,赵国真心无法举国应战。

但是,战场有很多变数。所以,只能以秦赵的对比形势和李牧的战场风格来揣测分析。至于李牧可能会打出什么战果,就真心不好推测了。

只能说李牧肯定会比廉颇和赵括打得好,所以赵军不会败得那么惨。因为廉颇和赵括的错误,李牧大概率都不会犯。但李牧能不能打赢,概率真不大,因为秦军实力太强。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李牧一定比赵括强的多,但即使李牧也无法让赵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不过可以最大程度的消耗秦国的国力,甚至可能谈和。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奢原来只是赵国收税的小吏,因为执法公正被举荐。之后秦国攻打韩国,赵奢带兵去救,这个第一次领兵的年轻人在阏与大破秦军,赵奢成了赵国军队的支柱。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同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却没能复制他父亲的传奇,致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灭。那么如果把赵括换成赵国后期的名将李牧,长平之战的结果会改变吗?

长平之战是赵国与秦国赌上全部国力的战争,当时秦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单论军事力量的话已经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了,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决定战国后期走向的一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双方在上党陈兵几十万对峙了两年。赵国大将廉颇坚守不出,计划寻找时机挫败秦军,秦国对其无可奈何,但此时赵王却把廉颇换成了赵括。秦国也暗中派白起去前线指挥作战,两边换帅,最终导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赵王会突然换将的原因主要是赵国打不下去了,四十万大军两年的吃喝拉撒把赵国的粮食消耗光了,而且少了四十万青壮男子,赵国这两年粮食减产严重。赵国国内怨声四起,当时在换将前赵国曾经向齐国借过粮食,但是被齐国拒绝了。赵王当然知道廉颇这样做是最好的,但是他更清楚的是赵国已经撑不住了。  另一边秦国和赵国的情况非常相似,长平之战期间秦国国内经济也濒临崩溃,之后战胜赵国也是惨胜。虽然屠杀赵国四十万大军,但自身六十万大军也损失近半。“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不过秦国的综合国力比起赵国更强,征服巴蜀两国以及后续的开发,也为秦国扩大了大片的粮食产地,所以秦国比起赵国坚持的时间更长。

如果由李牧代替赵括领导赵国军队,那他也一定和赵括一样,要面对军粮不足的严重问题,而且也将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白起和李牧都是战国最杰出的将领,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被对方击败。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国内的问题,赵王还是会催促李牧出城应战,但李牧绝对不会像赵括一样草草出击以致被秦军包围。不过和秦国的决战是无可避免的,战争很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1、两军激战之后双方都无法全歼对方,秦赵两国罢兵言和。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因为此时双方已经打了两年,赵国多次找秦国和谈但都被拒绝,秦国的目标就是打垮赵国,此战不让赵国大出血是不大可能停战的。

2、李牧领导的赵军与白起领导的秦军顽强战斗,两位名将指挥都没有出现重大失误,但奈何赵国国力不如秦国,最终被歼灭。而秦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六十万军队损失七八成,推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这种情况是最有可能的。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被秦国打垮,东方六国再无力阻止秦国东进。可以说长平之战是秦统一的先声,但面对国力强于赵国的秦国和白起这名秦国战神,即使赵国派出的是李牧,这场战争的结局很难被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秦国   诱敌深入   烽火台   庙堂   战法   作战   匈奴   步兵   高地   国力   将领   骑兵   名将   防线   军队   结局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