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很多人电视剧或者电影看多了,感觉战争中军队冲锋就是一拥而上的状态。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是一窝蜂地去冲锋的话,别说用枪去攻击敌人了,估计后面士兵直接拿枪都把前面的人全给突突了。

冷兵器时代的时候打仗,士兵们确实存在一窝蜂地往前冲,然后进行肉搏战的情况。可是当枪出现以后,特别是全自动重机枪这个战场收割机出现以后,一窝蜂的冲锋也就毫无意义了——除了送人头啥也干不了。

历史上有一款武器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战绩——马克沁机枪。这款机枪诞生于1884年,是人类研发的第一款全自动机枪,每分钟可以发射600—700发子弹。

英国人曾经用马克沁机枪创造过:50名英军加上四挺这玩意击退5000名祖鲁人进攻,其中直接使3000名祖鲁人丧命;一战时候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也用马克沁机枪创造了直接干翻6万英军的记录。

这其实就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全自动重机枪这种武器诞生以后,如果军队还是采用没有章法的集团式冲锋打法的话,基本上有多少人就送多少人头的状态了。

其实在重机枪被发明出来以后,人海冲锋战术已经基本上就退出战争的历史舞台了。步入20世纪以后,各种重火力大杀器相继在战争中登场,收割着步兵们的性命——没有组织协调的冲锋跟送死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真正的战争中,步兵是如何冲锋的呢?

一般在真正的战争中,步兵在进行冲锋或者作战以前,都要先进行火力压制或者是炮火覆盖准备的。

二战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的打法就是这种模式的最典型的代表了。其实无论是硫磺岛战役还是其他的岛屿争夺战中,美国人一般都要进行前期的炮火饱和打击的。

美军在登陆硫磺岛之前共消耗炮弹、炸弹2.4万余吨,硫黄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吨炮火打击。

说白了就是:美军在夺取日本占领的岛屿之前,往往要用战舰、战斗机、各种火炮对整个岛屿进行饱和攻击,有时候往往要轰上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

当饱和攻击完毕以后,美国人才会派步兵上岛作战的。这也就是说:步兵上场作战以前一定要有火力掩护或者火力突击的。真正到了步兵冲锋的时候也并不是一窝蜂地往前冲的,而是分工明确、一般以班为作战单位的。

步兵们冲锋时一般很少超过一个班的兵力一起往前冲的,像电视上那种黑压压成群结队正面冲锋的更是瞎扯。要是那样战场上机枪手可就省子弹了,一发机枪弹可以穿透几个人,一个长点射一个班就报销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步兵的冲锋战术都是平时经过反复训练的,一个班为什么基本上都是配8、9个士兵加上一正一副2个班长,那是有讲究的。一般1个老兵带2个新兵,冲锋时每个人相隔一定距离,互相掩护,交替前进的。

在步兵进行冲锋的时候,往往后面还有机枪、火炮进行火力掩护的。这种火力一般都在比较高的地方进行掩护,这样就不会误伤自己人了。

目前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机枪已经可以达到每分钟射出6000发子弹的速度了。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机枪面前如果步兵跟电影里面那样冲锋的话,即使一次性上几十万人也还是送人头了。

那么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我军步兵面对美国人的绝对火力优势,又是如何进行冲锋作战的呢?

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火力和美军那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面。人家一个团的重火力、坦克、战机甚至比我们一个军都多。

如果我军的步兵战术真的像有些影视作品拍的那样,搞人海冲锋战术的话,估计别说杀伤敌人了,自己的伤亡那都将会是无法承受之重的。

我军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总结、完善以及对战场态势的精准分析以后,发展并完善了出了一套步兵的作战方式——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掩护的过程,由三个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步兵班,以三角形进行进攻和三角协防,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进攻,另外两人负责掩护和火力支援。

这种战术的优点就是:可以层层推进、可以避免敌方的重火力杀伤。另外由于各小组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进攻、有人负责火力掩护,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作战体系了。

一般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形展开,每名士兵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这就成了一个三角战斗队形。三个这样的战斗小组组成了一个战斗班,然后这样的三个战斗小组就组成了一个战斗群。

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阵型展开,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者班长的指令,随后可以变换阵型的。一般情况下,一共总数只有27人的战斗群展开以后可以完全覆盖800米长的战线。

虽然我军在抗美援朝中使用的步兵三三制冲锋的打法给美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我军的伤亡率。

可是在美军火力绝对优势上的差距还是无法忽视的事实。当时美军一个军拥有大口径火炮1500门,一个师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口径多为100毫米以上。

同时期的志愿军一个军仅有火炮36门,一个师仅有12门75毫米山炮,在火炮数量上美军就领先了志愿军42倍,在火炮质量上就更不用多说了。

另外美军当时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各种战机每天、每时都在志愿军上空盘旋——地毯式的轰炸那是经常发生的。

在美军的绝对火力优势面前,我军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以及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美军火力的巨大优势,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我军当时的战术有很多,例如:白天隐蔽晚上作战、坑道战术、反斜面战术、各种隐蔽伪装战术等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美国人的炮火和火力优势过于强大了。

总结一下就是:当全自动重机枪出现在战场上以后,步兵如果还是采用无序的人海冲锋战术的话,这跟送死也就没啥区别了。

战场冲锋都是有套路的、有阵型的,一般后面人是不可能误伤前面人的;火力掩护用的机枪、火炮往往在高处,也不会误伤自己人的。

不过随着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火力的持续加强、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战争已经变成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了。往往战场已经处于半透明的状态了,现如今已经很少再看到步兵大规模的冲锋作战了——因为已经毫无意义了。

现在战场要的是制空权、制电子权、精准打击力了。我个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一步的发展、武器打击火力的进一步提高,步兵冲锋战术可能会完全退出战争的历史舞台了。

现在人家美军都能随时呼叫空中支援和全火力覆盖了,大规模步兵冲锋的意义其实已经不大了。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们村原来有个民国时国军的机枪手,后来回乡务农,老年赋闲时小孩子们常常会好奇地围着他问东问西,拿80、90年代战争片里的情节问他,中间就有担心后面打枪时误伤前面人的问题。

他总是笑笑不说话,最多说一句“你们看着乐呵一下就好了反正又不是真打仗”,那个年纪的我们都把影视剧里的场景当成真的了,于是就不服气般“挑衅”地说他作为机枪手是不是打死过战友,他一听就严肃起来,讲起了真实的战场是个什么样子。

老人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当兵,主官是冯玉祥将军,具体番号忘记了,他当时是机枪连的机枪主射手,军阀混战内战打过,抗战也打过几次,最后在陕西一地负伤后醒来部队已经撤离了,被当地好心村民救起养了些时日,能走路了就回了老家,从此在农村务农一生。

据老人讲,当时的机枪连是一个团才有一个,机枪原来是进口马克沁,后来为国产二四式马克沁水冷,一分钟打6、700发子弹,一挺枪百十斤,紧急时整枪2、3个小伙子抬着才能跑起来,平时拆开时一人扛枪身,两人抬枪架,还有一人扛弹药箱,当时我们都不信一个机枪有那么重。

进攻作战时,因二四式射程可以达到2000米,所以一般都是在后面几百米的隐蔽处,在步兵冲锋时对前方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敌方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他说,看到步兵战友冲锋时,不停的有人倒下,但可不是后面误伤的,都是前面中弹,在山地进攻时,倒下的步兵不少都是头朝后的,就是正面被敌人机枪打中冲劲太大翻倒的,甚至在平缓的地方被打中也会仰面栽倒。

步兵们冲锋时一般很少超过一个班的兵力一起往前冲的,像电视上那种黑压压成群结队正面冲锋的更是瞎扯,要是那样我这个机枪手可省子弹了,一发机枪弹可以穿透几个人,一个长点射一个班就报销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真像电视演的那样前后一起冲锋,后面的士兵只能冲天放枪了,要是也枪口冲前,那自己就把自己消灭了,还怎么打仗?

步兵的战术都是平时经过反复训练的,一个班为什么基本上都是配8、9个士兵加上一正一副2个班长,那是有讲究的,一般1个老兵带2个新兵,冲锋时几股子(方言“几堆”的意思)人相隔一定距离,互相掩护,都精(方言“警惕性高”)的很呢。

电视你们就当玩笑看得了,别较真,其实也并不是演戏的人(导演)傻,他们可能也知道怎么回事,但要是那样演一是不好看,再就是会吓着你们,真正的战场你们这些小孩儿看了估计吓得哭都哭不出来。

说着说着,老人清亮的声音开始沉重下来,甚至有点哽咽,说你们知道士兵中弹之后的样子吗?别管是日本人还是我们自己人中枪,都一样,可不是你们看到的像木偶一样倒下去,那样的其实少的很,除非一枪打到致命之处,都是要在地上挣扎好久,战场上鬼哭狼嚎的声音此起彼伏,你们愿意听见吗?

结语:按照题主这个问题的想象,后面的人开枪肯定有误伤前面人的可能,可真实的战场冲锋时,这样的场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负责火力掩护的机枪也会在比较隐蔽的高地向目标射击,所以后面开枪误伤前面人的可能基本不存在。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感谢支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475条回答。

电影和真实战争是不同的。

以解放军为例,早在内战时代,林彪就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

而林彪实际上实行三三制,是抗战甚至更早的红军时代。

所谓三三制不复杂,就是彻底摒弃人海战术,采用步兵班突击战术。

具体作战时,每个步兵排分为三个作战班,每个班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是3个人。

即便这3个人,分工非常明确。进攻时,他们是以三角模式,两人顶在前面,一人在后负责掩护,三人互相接应,互相掩护。

同时,往往是一个战斗班的3个小组同时行动,但小组之间分散的很开,防止本敌人炮火密集杀伤。

即便是3人小组,往往前面两个人和后面一个人,距离也有15米以上。

林彪规定,三个战斗班形成一个战斗排或者说战斗群。而战斗群也必须分散开,往往正面宽度高达800米距离。



所以,实际战斗时,根本看不到电影中人贴人冲锋的场面,而是攻击小组区区几人,在己方强大炮火掩护下互相掩护,交替前进。


这是为啥?因为二战的火炮非常猛烈,尤其是步兵增加了轻机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超轻型迫击炮、枪榴弹、榴弹发射器等等武器,火力密度太高。


如果采用人海战术,冲上去一百死一百,冲上去一千死一千,完全是送死,敌人伤亡却很少。

而作为后方的火力掩护部队,主要重武器,也就是机枪、迫击炮和枪榴弹进行掩护。

这些火力掩护,都会在进攻步兵小组前方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距离。

只有机枪的掩护较近,但也不可能低于几十米,不然很可能会出现误伤。

所以,进攻的小组自身的火力、个人能力、战术素养也很重要。真正到了距离敌人几十米内,谁也帮不了你,只能靠自己了。

至于拍电影,为了好看就让人挤着人,牧羊人赶着羊群那么走。


真正出现这种情况,一发重型迫击炮,直接炸掉1个排!




是你国产剧看多了,发现队伍前面冲锋,后面机枪老打自家人屁股。

真正的战场没有无脑扎堆集团突击的,红军就开始玩散兵战术了,林彪后来总结出“三三制”战法,又不是拿破仑时代,排队送死么?队伍冲击路线一般会避开机枪射界的,掩护射击不会打自家人屁股。我们的编导多数没有当过兵,连一般军事常识都不懂,所以拍得很假。

看到“三三制”队形了吗?不过是以排为单位的仰攻,这是训练图。

当然,真实战场上的误伤太正常了,还有人把手雷丟自家战壕的都有,没办法,遇到只能自认倒霉吧。事实上多数都是对手被压制住了,或者说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才发令的,对方火力旺时,冲锋是送死的。所以大多数时候冲锋是象征或威慑的意义大于现实的意义。不要看影视剧虚假战场描写,那是忽悠吃瓜群众的。

伤亡,残肢断臂,血肉模糊才是战场真实景象,但这些没法让人看,于是编导拍人头攒动集团冲锋,吃瓜群众看热闹,战争完全游戏化,没人把战争当回事,和平日久,会麻木不仁。所以国内编导得小心些,不能误国误民了。




电视剧看多了,冲锋的時侯是三人一组跟上的补位,掩护的在两侧,指挥员也不会在正中央。连最起码的可能都不懂你以为打仗是闹着玩,看了黄继光堵枪眼吗?没有可能是决不会冲锋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战场   机枪手   重机枪   作战   火炮   炮火   机枪   步兵   我军   掩护   火力   美军   士兵   战术   部队   小组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