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很简单,甲午陆战不是不可以打,可清朝陆军的脊梁早就被打断了!

纵观整个甲午战争陆地战场的前后进程,你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朝的陆军越打越挫,而在战争的初期,他们的表现本来还是可圈可点的,甚至也惊出了日军一身冷汗!

最早发生的丰岛海战,陆军只是作为受害者出场,1116名淮军官兵被堵在运兵船上,纵然他们的手中有枪支和行营炮,可面对远处那艘3700吨的浪速号巡洋舰,他们手中的武器简直犹如鸡蛋砸石头。

但面对日舰企图将这艘运兵船俘虏,并准备将船上上千名官兵押送到日本的威胁,这些官兵宁死不屈奋起抵抗,甚至在运兵船被命中下沉的时候,他们仍然奋力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步枪向浪速号开火射击,尽管他们的反击无济于事。

纵然日军以零伤亡的代价杀死落水的淮军官兵871人,但清军在此战中所体现出来的血性,还是值得令人钦佩。

不久后,成欢之战爆发,这场战斗的规模不大,双方投入的兵力总和不过万人,统帅更是无胆匪类叶志超。可即便是这样,清军也仍然给日军予以猛烈的反击,此战日军伤亡87人,清军的损失不详,日军的统计是伤亡500人,但作为胜利者,他们的数字不排除有夸大的可能。

而且根据双方记载的资料来看,在成欢之战的前期,双方其实打得也难分难解,主要是在回撤途中,清军各路人马由于配合不佳,造成了撤退时军队秩序大乱,日军才趁机给予第二轮杀伤。在真正的一线战场,清军的损失虽然高于日军,但双方没有形成显著的差距,估计仅在总伤亡的半数左右。

接下来的平壤战役,双方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陆战,并且在这一战中,李鸿章投入了淮军最精锐的嫡系。在叶志超没有下令逃跑之前,清军也打出了有史以来的最好表现,在1894年9月15日,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的那一天,清军共计毙伤日军705人,这是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单日伤亡最高的一次。

尤其是平壤外围的船桥里战场,清军甚至还击溃了日军,并造成日军高达430多人的伤亡。清军在这一天的伤亡数字同样不详,但总体上与日军相差无几,双方几乎打成了1比1平。

可叶志超在当晚选择逃跑,直接糟蹋了这场战役所留下的全部努力!

随后的鸭绿江江防战、大连湾和旅顺之战,以及随后的海城、牛庄、田庄台等血战,清军完全是一溃千里,战争初期的那种血性和拼杀完全没有了,那这种气质为什么在战争初期的短时间之内就一举打光了呢?

原因其实有两点:一是能打的、符合欧美一流军事体系的部队不多,二是真正接触过近代最先进战争体系的将军也不多。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号称有百万以上,可真正能打的现代化军队也就只有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可在封建模式的那一套下,李鸿章下属的诸多将领只把手中的军队当成自己的私兵。在保存实力的背景下,他们的战斗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例如成欢之战,3000多参战的清军在伤亡一二百人的情况下就直接溃逃,随后的平壤之战,清军高达14000多人,可伤亡了不到1000人,诸多将领就准备逃跑了。不是他们没有战斗力,而是战斗一打,随着伤亡的增大,他们的心态反而绷不住了,毕竟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军队就是他们的私产。

本来能打的军队就不多,战场上又是这么一副态度,这又能打赢谁?

而纵观甲午战争,清军诸多将领的履历,我们也不难发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将军虽然都号称身经百战,但绝大多数根本没有打过硬仗。

叶志超,打过太平军和捻军,后来还镇压过一个叫金丹道教的农民起义,可这些都无一例外,他的对手都是清一色的农民。

马玉昆,同样是镇压捻军起义出身,随后还在其他战场镇压过几次农民起义。

熟悉的民族英雄左宝贵,其实也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而崛起的将领,他的对手着实太挫。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否认他在平壤战役中的贡献,也不能否认他作为英雄的身份。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当年的平壤之战,其他几个位置坚守的清军都击溃了日军的进攻,唯独左宝贵坚守的牡丹台(控制平壤的一处制高点)出现了严重的失败,甚至他也死于此战中。清军随后的崩溃和其他将领的胆怯,也与这道防线的失守有很大的关系。

陆战战败而自杀的戴宗骞,也同样是镇压捻军起义出身,说穿了,上述这些将领都是跟一群农民打交道。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整个甲午战争中,评价最高的陆战将领就是聂士成,随后的摩天岭之战,他罕见地率军击溃日军,创造了甲午陆战中为数不多的陆战胜利。而聂士成的履历表上有一个特别的记载:十年前,他曾率领官兵在中法战争中与法国军队进行过搏杀。这也就意味着,他是甲午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与现代化欧美军队曾交过手的将领。

清军在甲午陆战中为何连连败退?或许到了这里,大家就能明白了一些!这帮将领之前都靠着农民起义刷了一波战绩,打的都是没有战斗力的农民,现在碰上现代化军事体系所训练出来的日本军队,这仗还怎么打?




甲午战争的海战和陆战是同时进行的。而且陆战比海战更重要。清政府就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最终决定求和。

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朝军舰“济远”号、“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

这一事件,被视为甲午战争的开端。

同一天,日本陆军第九混成旅,约四千人由汉城出发,进犯牙山附近的成欢驿。

四天后,清军与日军交火,甲午战争第一场陆战——成欢之战爆发。

说起成欢之战,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其实这场战役很具有代表性。

因为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清朝陆军为什么打不过日本陆军。

当时,清军也有近四千人,主将有两人,分别是叶志超和聂士成。

叶、聂二人在听说丰岛海战后,都预料到日军下一步必然要来攻牙山。所以他们都立刻部署所部在成欢驿一带就地布防。

事情到这里,都还算正常。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就是活见鬼了。

首先,战斗还没打响,就有探子来报:“倭队聚梁川、水原,众约三万”。

清军侦查人员低下的情报收集能力,硬是把日军兵力足足夸大了七倍!

叶、聂二人都不相信日军真有三万人。但他们又不敢不相信情报。故而,在错误情报的影响下。战斗还没开打,驻守成欢驿的清军就丧失了坚守的决心。

紧接着,日军进入战场,战斗打响。

清军因为早有准备,提前派三百人在日军必经之处设下埋伏,所以战斗打响初期,清军占了上风,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当日军后续大部队赶到后,清军的增援却迟迟不见人影。没办法,设伏的三百清军只好无奈后撤,放弃了防线。

聂士成是事后才知道,他派去的增援,因为不了解地形,在行进中遇到一片沼泽,不知道怎么绕开,直接就撤退了。

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打仗前,要提前派人踩点。就算在战场上真遇到麻烦,也可以找当地老百姓帮忙带路嘛。

哪有战前不知道地形,战争中遇到一点小麻烦就直接跑路的道理?

然而,清军就是这么的莫名其妙。

之后,由于前沿阵地丧失,四千多清军又分别统属于叶志超和聂士成,兵力分散了,无法与日军继续死磕。

于是在日军大举围攻,叶、聂只得退兵。

而这一撤退,就是足足400里。清军“一鼓作气”,直接由汉城附近退到了平壤附近。

打了这么窝囊的仗,战后得总结教训吧?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打了败仗不可怕。只要清军能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制订正确的作战方针,努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未来战局或尚有望,亦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然而事后,清军却没有任何教训总结。

身为统帅的叶志超,在战后不但讳言清军在成欢之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反而恬不知耻的给老长官李鸿章谎报战果,说什么“倭兵漫山遍野,约近二万,枪炮弹如骤雨”。自己指挥得当,“血战六时之久,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打得“倭先逃遁”。(日军实际伤亡仅120人,清军200~500伤亡)

李鸿章拿到叶志超的“捷报”后,估计是嫌叶志超吹的牛皮不够大,大笔一挥,把“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改成了“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建议朝廷给有功人员加巴图鲁头衔,赏穿黄马褂。

而朝廷竟然也不调查,直接派人嘉奖了叶志超等人。

结果正是叶志超的恬不知耻,以及李鸿章和朝廷的不作为,为后来清军在平壤之战的惨败埋下伏笔。


成欢之战后,清朝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清日正式开战。

一个月后,日军经过休整后,对驻守平壤的清军发动攻击。

当时清军有一万五千人,分属五个系统。除前面提到的叶志超部和聂士成部外,还有马玉昆的毅军,卫汝贵的盛军,以及左宝贵统领的奉天练军。

至于日军,约一万六千人。与清军兵力大体相当。

按正常情况,清军是守方,有坚固工事。这样的战斗,清军应该能与日军一战。

但从之前的成欢之战中,也能看到,分属不同系统的清军,配合作战能力很差

而且清军主帅叶志超打了败仗,仅靠谎报战功就能免于处罚,且居然还有封赏。

这样的赏罚模式,不出问题才奇怪呢。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也就可想而知了。

9月12日,日军抵达平壤外围。有逃跑经验的叶志超主张直接跑路。左宝贵坚决反对。

虽然叶在左的强烈反对下,未敢跑路。

但左宝贵让叶志超下令,主动出击,趁日军立足未稳,掌握战场主动权,叶也不同意。

叶志超拿出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命令,反对任何人主动出城出击。

结果在高层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清军坐视日军将平壤团团包围。

9月15日,日军兵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左宝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听说左宝贵战死,早就想跑路的叶志超立即下令撤退,率一万多清军于六日内,狂奔五百余里,逃回了鸭绿江西岸。

清军逃跑期间,丢弃大炮48尊,各式枪械一万余枝。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至此,清军完全退出朝鲜半岛。而接下来的战斗,就都发生在中国境内了。

就在叶志超跑路期间,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遭遇。随即双方爆发战斗。这一战就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再巡海迎敌。

结果,日本轻轻松松就夺取了制海权。

掌握了制海权后,日军在黄海水域如入无人之境,想打哪就打哪,想在哪里登陆就在哪里登陆。

因此,这就导致清军在辽东的陆上防线,如同破船一般,到底都是漏洞。

10月24日,日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向清军布防的鸭绿江防线发动攻击。

在这之前,清廷为保“龙兴之地”,曾从各地抽调精锐布防辽东。

截止至日军进攻前,部署在辽东的清军有大约三万人。

日军方面,两个师团,也是三万人。

双方兵力再次相当。

但前面再三提到了,清军临时从各地抽调不同单位,强行拧成一股绳的操作模式,在日军面前没啥战斗力。日军专攻一处,其他方向的清军肯定不会救。不仅不会救,反而跑的肯定比鬼都快

所以鸭绿江江防战打响后,清军的防线迅速被日军击溃。驻防的清军争相逃命。

清军在溃败期间,再次丢失大炮78尊,枪四千余支。

10月26日,即日军越过鸭绿江的次日,大连东北方向的庄河也陷落了。

日本海军载着两万五千陆军在庄河的花园口登陆,从中间位置将辽东半岛一刀劈开。

此后,日军趁热打铁,又在旅顺登陆。金旅之战爆发。

由于李鸿章不允许海军出战,陆军也被挡在了辽东半岛北部。驻守金州、旅顺的一万多清军得不到任何援助。因而这一战,仅打了不到一个月,就以清军败走而告终。

在这不到一个月的作战中,清军前后没打死多少日军,但遗弃的物资依然不少。

大炮丢了270多尊,炮弹丢了几十万发,子弹丢了近千万发以上。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拢共也就消耗了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

日军缴获的军火,比他们打出去的多得多。


日军在围攻金州、旅顺期间,清政府急调两江总督刘坤一率三万陆军北上,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督办辽东军务。

刘坤一到了前线后,从1895年1月17日开始,指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但由于清军战斗力稀烂,配合差,且指挥也不力。因而四次反击皆被日军击退。

1895年1月20日,日军趁清政府的目光集中在辽东战场时,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对胶东半岛发动登陆战。

前面说了,清军情报搜集能力不行,加之又没有制海权。山东巡抚搞不清楚日军会在哪里登陆,就处处设防。

然而处处设防的结果就是处处不设防。日军想在哪登陆都没问题。

所以这场登陆战,日军几乎是没遇到一丁点抵抗,就轻松从威海卫东面的荣成登陆。

1月25日,三万日军完成登陆后,兵分两路夹击威海卫和北洋水师所在的刘公岛。

此后八天,清军陆战连战连败。丢失的军火不计其数。

到了2月3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并将炮台上的炮口调转,瞄准刘公岛的北洋水师。

自此,北洋水师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2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巨大压力下自杀。

两天后,北洋水师中的主降将领与日军签署投降协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岛上仅存的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被日军俘虏。仅有一艘康济舰,被日军允许,由后来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驾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

自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胶东半岛的陆战也随之结束。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日军于2月28日,在辽东发动攻势。

辽东清军一战即溃,仅十天时间,六万清军就被日军赶过了辽河西岸。

清军在溃败辽河西岸期间,再次发扬其丢盔卸甲传统,丢弃300多门炮,7000多支各式枪械,七位数的炮弹,八位数的子弹。

估计是感觉存货快败完了,再打下去,手上也没东西打了。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鸿章于3月20日,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之后,谈判因李鸿章挨了日本好战分子的一枪而差点终止。

但在慈禧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还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所有苛刻条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回看甲午战争,不难发现:

对日本来说,海战比陆战重要。因为日本与朝鲜并不接壤,如果日本海军输了,那日本的侵略就无从谈起。

而对清朝而言,陆战比海战重要,因为清朝与朝鲜接壤,海军输了不要紧,还有救。但如果陆军输了,那么清朝就彻底输了,直接被日军从朝鲜平推到国内。

而当清政府统治核心区域的直隶,直接暴露在日本刺刀之下时。清政府与日本,那是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

所谓《马关条约》,其实就是城下之盟。

所以,甲午战争,清朝即便海军不行,只要陆军给力,尚有回旋余地。但无奈,清军的陆军更无能,一坨翔一样。清政府正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决定投降的。




甲午战争分陆战和海战两个阶段,海战输了个底朝天,陆战也输了个底朝天。

只不过后世更多地接触的是北洋水师的惨烈战斗,对甲午的陆战提得很少,以至于渐渐被人所淡忘。


实际上这场战争就是因陆地纠纷而起,战争的根源是日本与满清王朝对朝鲜半岛控制权的争夺。

说简单点,日本看上了朝鲜半岛,于是他们想借机揍满清一顿,抢走这个清朝属国做殖民地。

为了打好这一仗,勒紧裤腰带发展起来的日本,朝英国借了大笔的战争贷款,发放了1.5亿日元的国债。

当时朝鲜在闹“东学党”,这个党派有点像太平天国,是由一群不得志的书生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

他们反对封建王朝的统治,反对西方宗教的渗透,结果反被朝鲜王朝打为邪教。

被逼到极点的东学党遂发动了起义,想要造朝鲜王朝的反。

腐朽的朝鲜朝廷当然挡不住,于是他们在1894年6月祈求满清政府出兵帮忙镇压。

就这样,一大批清军随即开赴朝鲜。


早就看好机会的日本趁机先清军入朝,从仁川将朝鲜半岛截断,然后疯狂占领城市,甚至连朝鲜王宫都被轻易占领,被他们成立了大院君为首的伪政府。

在日本的要挟下,傀儡大院君发布了与中国断交的命令,还授权日军驱逐清军,东学党也不闹了,与政府和解。

就这样,日清之间开始了撕破脸的战争。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遭遇战,但其实这都是日方早就布置好的陷阱,就等着清政府往里面跳。

日清之间打的第一仗是1894年7月23日早上开始的丰岛海战。


当时清朝运兵舰“高升”、“操江”正准备在“济远”、“广乙”两舰的护航下运兵,突然遭遇日舰吉野、秋津洲、浪速的袭击,满清两炮舰败沉,两兵舰种的“操江”投降被俘,“高升”宁死不降,被日军击沉,连漂在水上的人员都被日军射杀屠戮。

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的“高升号事件”,也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目的很明晰,先用联合舰队骚扰引战,将陆军第五师团送进朝鲜抵挡清军,继而陆军大举进军,配合海军干掉中国北洋水师,继而进军中国,学洋人当年那样登陆直隶,威逼清王朝。

日军第五师团派出了一个“大岛混成旅团”,在旅团长大岛义昌的率领之下杀向了朝鲜,他们在7月27日在首尔附近的成欢与清军遭遇。此战清军不敌,最后溃逃回了牙山。


这下日本彻底看清了满清的实力,发现对方的军队实在是糟糕的可以,便完全抛掉了此前的不自信,开始大踏步的与清军作战。

大岛旅团很快就在9月攻陷平壤,清军提督叶志超等人在恶战数次后弃城而逃,把部队全部拉回了中国境内。清军遂沿着鸭绿江布防,战战兢兢地做了一道鸭绿江防线。


也就是9月这段时间,因为丰岛海战变成缩头乌龟的北洋水师让出了黄海的制海权,让日本舰队得以带着军队四处横行。

本来北洋水师的算盘是“保船”,他们认为只要舰队不失,至少也能遏制日军更大的动作。但满清朝廷不这么想,早就对李鸿章北洋系不满的朝廷在平壤之战前就严令北洋军死战,军舰也要出去运兵。

这直接导致了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即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场惨烈的黄海海战。


海军全完蛋了,日军也就不再客气。同年10月,日军开始对鸭绿江的江防展开攻势。

清军镇守江防的是宋庆和依克唐,两个提督带着3万人居然麻痹大意到连日军中午渡河都没发现。日军在查清水文后在夜间架起浮桥,清军居然还是没看见。


10月25日日军对清军发动了全面进攻,虽然有聂士成等在虎山拼死御敌,但终归寡不敌众。其余清军见虎山失守,居然吓得纷纷溃逃,日军仅用3天就轻松占领了安东和九连城。

这时日军已经通过舰队在辽东半岛登陆,准备一举插入奉天,刚还在为北洋系倒霉弹冠相庆的朝廷,立即就陷入了“祖陵失陷”的慌张之中,开始疯狂从其它地方调兵,甚至再次启用湘军。

日军步兵在舰队的输送下,在10月末和11月开始在旅顺一带登陆,然后还拿下了大连,清军全在观望,并不主动进攻。

于是日军开始进攻旅顺,这座北洋的老窝没顶住几下就土崩瓦解,兴高采烈的日军为了恐吓清政府和鼓励军心,居然对旅顺进行了屠城。

到这时候甲午战争还没打完,1895年1月,日军开始“山东作战”,对威海卫发动了攻势。

清政府为了“休战”,硬是蹲在窝里不动弹,直到日本人杀上门来。


这下瑟缩在刘公岛的北洋水师再也无处可逃,他们在1995年2月12日向日军投降,丁汝昌等高官自杀殉国,要么逃散而去,要么被日人掠去做了奴隶,军舰也被拖走,有些残骸至今还放在靖国神社里扇中国人的脸。

同期被攻破的鸭绿江防线也在一塌糊涂的溃败,尽管被朝廷视为希望的湘军开始加入战斗,可他们的表现还不如北洋系,唯一值得赞扬的是他们至少知道反攻了。


可清军在95年1月对海城的几次反攻全都惨败,几次下来没了脾气,反倒被日军接着反攻,一口气把清军的辽东部队打得尽数溃败,哭爹喊娘自相践踏无数,被日本人轻蔑地称为“清国奴”。

辽东沦陷后,清朝再也坐不住了,不停地找日本人乞和,以致这会儿心如刀割的李鸿章还得跑去日本巴巴地找人谈判,被日本人崩了一枪都不敢说什么。


怎么回事呢?因为谈判时日本不答应停战,他们要中国军队让出天津,还得给日军提供休战期的军费。

李鸿章认为“要挟过甚,碍难允行”,不敢答应,要求先停战再谈判。

当时已经将中国电码全破解的日本,将清朝的动向看得一清二楚,为了继续扩大战争或逼迫清朝做出表示,他们自导自演,让一个叫六之助的人,跑到行馆中将李鸿章一枪打伤。


于是甲午战争的中国彻底输了,满清王朝为此签订了猪脑一样的《日清讲和条约》,也就是《马关条约》,赔偿了日军白银2亿辆,割让辽东、台湾、澎湖,增开重庆、苏州、杭州、沙市为对日通商商埠,也成功引起了其它帝国主义的注意,掀开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何止是陆战,整个甲午战争清朝从朝堂政治到海陆作战,从军人血气到民族精神,全部输了个干干净净。




陆战也输了个干净,从此日本就看着这块东坡肘子怎么下手。李鸿章洗不干净的。




甲午战争中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海战,而不知道陆战,其实甲午战争绝大部分都是在打陆战,而战争的结果比海战还惨。在1874年7月开始就在朝鲜和日本开战,其中规模最大的陆战是在朝鲜的平壤打的,清军1.5万多人对战日军1.6万多人,但由于主将的无能导致清军在平壤战役中打败,就像50年代美军打朝鲜一样,日军从平壤一直打到鸭绿江边,于是为防止日军从朝鲜北上,在东北和朝鲜的边界和日军对战,这就是后来的鸭绿江边防战和金旅之战(金州、旅顺),后来攻陷旅顺后还在旅顺对平民进行了大屠杀。

而陆上的战争清军打得算是一一塌糊涂,光是有纪录的阵亡的士兵就高达3.15万人,而日本阵亡的人数却不到5000,而在海战中起码还重创日军军舰,让日军伤亡惨重,所以海战的战绩还好看一点。而清军之所以在陆战败得一塌糊涂的原因很多。组织混乱、派系争斗、军队战斗力参差不齐,除了北洋的军队能看以外其他的都是很容易被击溃。日军攻占旅顺后针对平民的屠杀

而在海战中也经历了丰岛海战、黄海大东沟海战、威海卫保卫战三个阶段。由于陆海两个方面败得一塌糊涂,且战争的地点就在满清的发源地——东北,所以经过10个多月的激战清庭无力再战,所以才和日本求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甲午   陆战   海战   甲午战争   平壤   鸭绿江   辽东   旅顺   北洋   朝鲜   水师   日本   日军   清朝   伤亡   海军   清政府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