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辜鸿铭?

他的主要成就是宣扬中国文化。

他精通9国语言,英语最见长。

托尔斯泰、泰戈尔、毛姆都很钦佩他。

著名作家毛姆为见辜鸿铭曾等过一天。他评价:在英美文学方面辜鸿铭仅次于莎士比亚。

泰戈尔曾说感谢辜鸿铭把诺贝尔文学奖让给了他。

辜鸿铭获得13个博士。

他翻译了《大学》《中庸》等许多中国典籍。

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能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男神

他一生荣拥13个博士学位

他一生精通9门语言

他的名言:我的辫子生在脑后,你的辨子长在心头

他的母亲是西洋人,他的父亲是华侨,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是四洋,即“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但他一生留着长长的辫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和坚守,甚至因此经常与洋人较劲,却能够得到洋人的认同和尊重。

近代欧洲,有一个名言流传颇广:到中国可以不去看故宫,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辜鸿铭已经成为洋人心目中的男神。

有一次,在英国伦敦电车上,几个年轻人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辜鸿铭,见他样子可笑,便出言侮辱。当时辜鸿铭手里正拿着一份《泰晤士报》,于是把报纸掉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嘲笑说:“看,那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

辜听了之后,用纯正娴熟的英语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这几个英国人惊愕的看着辜鸿铭,随后悻悻离开。

1884年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回到了中国。经人引荐,辜鸿铭担任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幕僚。

当时,张之洞正在武汉用西洋新法编练军队,请德国军官做军事教练。但德国教官拒绝穿戴中国军服、军帽,拒行跪拜礼,众人都束手无策。辜鸿铭依靠着出色的口才,说服德国人不但穿上了中国军队服装,而且还同意行中国跪拜礼。

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还曾经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了一篇爱国文章,使欧洲人对他相当崇拜。

五四前后,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许多洋人经常慕名前来北京寓所拜访。

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访,看到房屋里只有盏昏暗的小油灯,就抱怨说太暗了。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心里亮堂,灯也亮堂,不像你们西洋人只注重外表。

虽然洋人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但辜鸿铭也不客气。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

当时因救亡的迫切,使主流社会崇尚西方蔚成风尚,甚至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极端观点。这些使得,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全盘西化中被丢弃。对此,辜鸿铭深感痛心。他明确指出,不可邯郸学步,没学来先进物质文明,还迷失自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璀璨夺目的。可惜,学界主流无法理解他的博大精深、人生自有其沉浮!欢迎大家关注@史学爱好者,共同探寻历史的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紫云   橡胶园   布朗   毛姆   西洋   幕府   小辫子   英国   日本   洋人   辫子   中国   中国人   评价   思想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