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翻开三国故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在正史中,曹操和刘备评价都很好;但在《三国演义》等野史中,曹操成了窃国大盗,一代奸雄,相反刘备却是匡扶汉室,仁义无双!

套用现在的话,简单的说,即:曹操没节操,刘备有节操!然而,既然如此,为何这两人死后的墓碑上,却又显得截然相反呢?即:曹操墓碑忠于汉室,而刘备却是背叛汉室!

曹操年轻的时候,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所以才有刺杀董卓、敢于收留汉献帝等行为。至于到死也没有称帝,或许也和他追求一个忠臣的好名声有关。但不管如何,在客观上却显示出了曹操的忠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有两点:(1)鲁迅评价“刘备之德近乎伪”,刘备情商很高,但却很虚假,(2)曹操的唯才是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行为,让很多寒门进入了官场,后来司马懿之所以造反成功,就是因为司马懿成了世家大族的代表!一直到隋唐的科举制度出台,中国都是由“门阀”控制,最典型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提出这样的问题,若不是提问者在抖机灵,那就是提问者对历史一窍不通……曹操虽然承袭了祖上的费亭侯爵位,而且还留下了《上书让费亭侯》《谢袭费亭侯表》等几篇与这件事相关的文章,叫他“曹侯”也未尝不可。但是,晚年的曹操已经进位为魏公、魏王了。更重要的是,这个魏公、魏王是汉王朝的魏公、魏王,并不是后来曹魏王朝追尊的!换句话说,曹操死的时候,身份已经是汉王朝魏王而非费亭侯,墓碑上又怎么可能是“曹侯之墓”呢?

前些年被考古学者发掘的西高穴汉墓也作证了这一点。不管这座汉墓是曹操真正的陵寝还是一些人所谓的疑冢,有一点事肯定的,里面出土的冥器上刻着的都是“魏武王”、而非“费亭侯”或“曹侯”之类!如“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等。也就是说,曹操入土时,不仅是魏王,而且还有谥号“武”,所以叫做“魏武王”。连墓中培养的冥器都刻着“魏武王”,曹操墓如果真有墓碑,自然也应该刻“魏武王”,不是吗?因此,所谓“曹侯之墓”根本站不住脚……

当然,有人又要说了,曹操后来不是被追尊为皇帝了吗?他的墓中冥器为何刻的是“魏武王”?原因其实很简单,魏武帝是他儿子魏文帝曹丕称帝之后追尊的。在曹操入土时,他的身份只是汉王朝的魏王,加上谥号“武”,叫做“魏武王”也便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等到曹丕称帝之后,曹操已经入土,正所谓“卑不扰尊”,再把曹操的地宫挖开、把“魏武王”改成“太祖武皇帝”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所以,曹操墓中的冥器也就只能继续是“魏武王”了。

那么,提问者说到的什么所谓“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东西的确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出现在曹操的墓碑上,而是在曹操的一篇文章里,这篇文章叫做《述志令》、也叫《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白了,其实就是曹操的自我标榜罢了,在文章中曹操说自己是汉王朝的“忠臣”,并无篡位之心。自己死后,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足矣。

曹操是个什么玩意儿,众所周知。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称帝,但进位魏王、加九锡和称帝又有多大区别呢?无非一个虚名而已!话又说回来,就算他自己愿意自降身价、当“曹侯”,他儿子曹丕也不会愿意,不是吗?曹操人都已经死了,墓碑上刻什么,他还能做得了主吗?提问者显然是把曹操那篇自我标榜的文章与真实的曹操墓碑混为一谈了……




一、曹操不想背僭越之名;二、汉室老臣尚在,为子孙安危计,明哲保身。

不得不承认,“挟天子而令诸侯”是一步好棋,曹孟德不做,也会有别的人做。况且曹操并非第一个“挟天子”的人,董卓已经走在前面。袁绍想做,晚了一步;刘备、孙权想做,没那实力。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了晚年,会想到追求永恒,当然寿限不可违,人能做的往往是青史留名,庇护后世子孙。曹操也想永垂青史,而他不想看到“魏王”流传千古。

为什么呢?大汉天下,刘邦立誓,“非刘姓不得称王”。曹操称魏王,那是早有图谋不轨之心。我们能想到曹操称魏王,一是内心真想,权欲使然;二是忠臣官升一等,名正言顺;三是“魏王”之于天下更有号召力,形势使然。曹操在世之时称魏王,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然为什么死后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那就是我们讲到的初衷或者初心问题,曹操起步之时,或者在其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就是天下子民,就是光复汉室天下。虽然乱世群雄都会有蠢蠢欲动的僭越之心,然而临终之时,还是会想到初心问题,也就是一生戎马的正义性问题。

“魏王”只是虚名,这就跟司马懿不称帝是一样的,有实权了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曹操在实力上称帝也是没有问题的,然为什么留给子孙称帝,就是要等到时机绝对成熟:一帮汉室老臣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就是曹家的家臣了,曹丕称帝也就顺理成章了。司马懿不也是这个打算吗?等到曹家的家臣流失殆尽,剩下的就是司马家的家臣了。

总而言之,曹操在世之时称“魏王”,自己及群臣的权力欲望得到满足,在天下竖起一杆坚挺的大旗,一举多得!临终之时称“曹侯”,既可青史留名(忠心可鉴),又可庇护后世子孙,还可防止汉室子孙给他刨了祖坟。曹孟德真是聪明加智慧啊,司马懿也学会了!然而后来曹丕会什么“迅速”称帝呢?恰恰就是为了防止曹家的权力旁落了,这叫顺利交接。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

我们就从在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曹操的七十二座陵墓之谜说起。

曹操早年就曾是一个摸金校尉(盗墓者)。他自己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所以他釆取了"疑冢"的措施。

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家臣   墓碑   汉王   冥器   将军   青史留名   僭越   汉室   忠臣   这个世界   官场   大汉   子孙   帝王   内心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