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编外人员,每天和体制内的人一起工作,心里会有落差感吗?

“这次中秋节,项目部买了几箱月饼和水果,正式员工谁想吃了就去领,劳务派遣和临时人员没有,都自觉点。”办公室的大姐在工作群里说道。

我是一个专科生,而我们公司招聘的标准最低也是本科起步,因此我只能是通过劳务公司派遣到公司来上班。

在入职前,公司人力方面的负责人承诺道,“公司同岗同酬,劳务派遣也不是没有转正的机会,都要好好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转正。”

那时的我天真的就信以为真了,毕竟能进入到一个国企工作,也是一件比较开心的事。

刚上班的时候,由于一直在基层工作,很少接触到项目的管理人员,几乎没感觉到劳务派遣和正式员工有什么区别。

从工资待遇来说,同岗位、同级别的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员工都差不多;从福利待遇来说,不管是正式的还是劳务派遣的基层员工几乎都没什么福利,差距就无从谈起了。

让我真正感受到落差、感受到被歧视的时候,是我调任项目驻地工作以后。

今年来到一个新工地后,项目驻地缺少管理人员,领导就把我从基层调了上去,让我去管理一个部门的工作。

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好机遇。

毕竟,项目驻地的工作环境和工地的环境相差还是很大的,来到项目驻地以后就不用天天去工地了,也不用整天遭受风吹日晒了。

到了项目驻地工作后,各方面的待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的变化使得我信心满满。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工作的态度积极了不少,整个人都有点焕然一新的感觉。

过了一段时间后,办公室通知每个人缴纳会费(也就是公司工会每年收取的费用)。

会费的收取标准是按照岗位的高低来收取的,我很积极地按照自己目前所任职的岗位缴纳了费用。

据我所知,公司收取会费后,到每一个节假日的时候,都会给项目返一笔费用,这笔费用是员工们上缴费用的一倍,用做节假日福利。

由于项目开工的时候都快进入下半年了,因此缴纳会费后遇到了第一个节日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日,毕竟在我们的思想里面,“团圆”这个词的意义重大。

中秋节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礼品就是月饼了,不吃月饼的中秋节是没有灵魂的。

一般节假日的福利采购都是由办公室负责的,我们项目也不例外,快到中秋的时候,她们就出去采购了一批月饼和水果。

采购这些物品的费用就是从公司工会申请下来的,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上缴的那一部分钱,其中还有我的贡献呢。

东西买回来的第二天,负责办公室日常业务的大姐就在项目的工作群里发了一个通知。

“这次中秋节,项目部买了几箱月饼和水果,正式员工谁想吃了就去领,劳务派遣和临时人员没有,都自觉点。”

看到这个通知我就感觉了满满的恶意,这则通知明显是针对我们这些劳务派遣和临时人员的,也就是说要把我们这些编外人员和正式员工区分开。

在当今这个社会,我的那点工资肯定算不上富有,但是买一点月饼和水果还是买得起的吧?

那充满警告的通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鄙视,好像很担心我们这些编外人员会偷吃月饼和水果一样,这就有点狗眼看人低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这样,那我可能还没有多么的生气,毕竟编外人员和正式员工的待遇肯定是有差别的,要不然怎么会有编外和体制内这个说法呢?

让我最愤愤不平的是,交会费的时候怎么不说排除劳务派遣的人员呢?

按照他们这个做法,也就是说交钱的时候我们可以交,但是花钱的时候就没有我们的份,这也太双标了吧?

看着正式员工一个个去领的月饼和水果来到办公室里面开始品尝,我内心深处第一次感受到了落差。

而且是很有羞辱感的落差,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这就是编外人员与体制内人员的差别,这一次让我也对社会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在我的心里,也有着思想准备,知道作为一个编外人员肯定要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可我没想到的是竟然是这样的局面。

大部分同事还是很友善的,把他们领来的月饼和水果也分享给了我,并且替我鸣不平,觉得办公室的人太不会办事了。

同事们都觉得一个项目竟然也在乎这点小钱,会这么势利,这么区别对待,也太小气了,这样的项目领导太没格局了。

我很有“骨气”的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并且违心的说道,“我不喜欢吃月饼,也不怎么喜欢吃水果。”其实,我是很喜欢吃月饼的。

在这之前,我对工作的态度真的可以说是及其的负责,而且也帮着别人做了不少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从这以后,我感觉自己内心的世界就有了波澜,有些圈子你是融不进的,不管你怎么努力,别人都不会在意。

作为一个编外人员,只有在需要出力的时候他们才会想到你,那时候就会和你称兄道弟,把你当自己人;完事之后,他们那个还会记得你呢?

所以,编外人员有时候的努力是很苍白的,也是很无力的!

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方向选错了,怎么努力也上不了岸!

有了那一次的经验教训后,我往后的工作重点都放到了提升自己本身上,至于工作,做好自己本职内的就行了;本职外的工作,不管你做得多好,都没人会在意。

体制内的人员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不管你是善意的提醒,还是热心的帮助,他们的内心里就一种想法:一个编外人员,有什么资格说我!

我想说的是: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努力吧,少年!




同工不同酬,肯定有落差啦。

我侄女就是在我们区政府“为民之家”上班,是劳务派遣工,没有编制,每月工资,除了五险,没有住房公积金,拿到手就2000出头,有编制的人员,除了五险一金,每个月都能挣到5000~6000千,我们是三线城市,每天干的一样的工作,拿的钱不一样,从外边看不出谁是有编制,谁是没有编制,都是穿一样的服装,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就是到发工资的时候有区别了,能没有落差吗?

人工作不就是为了挣钱?


就因为有落差,这么多年,我侄女一直再报考公务员,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但是,毕竟有孩子了,年纪大了,又加上这几年应届毕业生,工作不好找,都去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有编制,体制内的工作,是越来越不好考了,为了生活,编制外的人员和体制内的人员在一起工作,有落差,又能怎么办?除非家里有矿,不用工作。




有落差 ,甚至很自卑。

那是在我刚毕业的时候,

爸爸托人让我去了一个厅局机关,

在文印室工作,

那份工作在26年之前 ,

电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

算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

在电脑前打打字,

在复印机前复印文件,

接触的人都是厅长秘书、厅长之类的人 ,

在外人眼里,

那份工作特别好,

我爸爸都是说一个小女孩风吹不着、日晒不着,

在办公室的工作多好,

但是我心里的自卑没有人知道。

由于是一个编外工作人员,

工资比在编人员低一半不说,

就是发福利都不一样。

记得三八妇女节发福利的时候,

办公室主任直接就在楼道里说:

“在编的有,不在编的没有”。

其实就是一提卫生纸、

一套洗发水之类的东西,

就分出了人的高低贵贱。

那时候年轻,面子薄,

感觉心里特别难受。

以至于上下班都不喜欢和他们一起坐电梯,

都是自己走七楼上下班。

回家告诉老爸,

老爸也不理解,

还说我女孩子事多。

让我忍着,

等有机会你就能进去和她们一样了。

但那时候的我年轻气盛脸皮薄,

终于没有忍到那一天,

我自己出去做了生意。

因为有那段经历,

我不管在哪里,对待任何人,

都是一视同仁的,

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

到现在为止,

所有接触过我的新老同事、

新老顾客,

都说我非常好接触,

特别的亲近人,

因为我不想让别人难过。




也不知道是不是无中生“友”。

我感觉体制内的眼神轻蔑地看编外人员、打招呼都不理人的,这种人应该很少,即便再看轻,表面文章也会适当做好的。你朋友遇到的那种人,绝对是少数。

至于每天和体制内的人一起工作,心里会不会有落差,不用怀疑,绝对有落差!

即便平时工作的时候这种心理落差体现不出来,但在这几个时间节点,肯定会有所体现:

1.发工资的时候

编外人员,一般人事关系都在劳务派遣公司,每月工资也由劳务派遣工资发放。一方面,每月到手的工资待遇,比体制内的编制人员,要低很多。以我所在的市为例,公务员普通科员的月到手工资为5000元左右,而编外派遣人员到手工资仅3000元。对编外人员缴纳公积金也是最低档,200多点的而已。甚至有的地区不给编外人员缴纳公积金。

至于考核奖、绩效等等,很多地区都不给编外人员发放。

当每次发钱,收入差距较大时,肯定是有心理落差的。

2.身边体制内同事提拔的时候

编外人员是没有提拔机会的,当身边和自己干着一样工作的体制内同事一个个地提拔了,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也没有晋升提拔的希望,这种心理落差也是非常大的。

3.工作分配不均的时候

编外人员本来就没有编制,工资又低,又没有提拔的机会,想着少干点活吧,经常一些不太好的岗位又给了这些编外人员,比如窗口单位的窗口服务人员,基本都是没有编制的编外人员,有编制的基本都不在窗口。

多劳多得的情况,在编外人员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种情况下,还是会有心理落差的。

总结:

其实,这种种的看似不公平待遇,其实也是公平的,毕竟这一行的大门是敞开的,考试也是比较公平、公正的。只要能考上,大家都能享受同样的待遇,与其嫌体制内的人看不起自己,不如发愤图强也考个编制,或者干脆另谋出路。




你说的这种现象应该很少见。因为这几年机关有大量年轻人,他们的编制身份可谓是五花八门。年龄稍大一点的,根本分不清哪些人是编制内的,哪些人是编制外的。分不清楚的情况下,很难出现你所说的略带轻 蔑的眼神这种情况。

机关内的工作人员目前有公务员、事业、社会工作者、临聘人员、借调人员等多种编制,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工资待遇因身份不同会产生差异。

总体看来,年轻人的工作强度都是很大的,一些编外临聘人员也是一样。

临聘人员的落差感大都来自内心的自卑,内心的不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要鼓励自己通过社会公开招录渠道,考进体制内,成为编制内的一员。二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一定非要在体制内做一个临聘人员,社会上有很多单位,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前两个问题无法解决,只是想待在体制内,那么就得承认差别,任劳任怨做好工作。

曾经认识一位编外临聘人员,她在一个小部门工作。一个局只有几个人,她作为局里的年轻人,上传下达,份内分外工作量特别大。刚开始,这孩子还比较适应,时间长了,工资待遇各方面不一样,她的内心出现一种严重的不平衡。情绪郁结在内心里,私下里还会愤愤不平。像这种孩子就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做临聘人员。心气高,受不得委屈。时间长了,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影响工作。

作为临聘人员有落差感也十分必要。个别临聘人员,工作时间长了,忘记自己的落差,自我感觉已经成为正式人员了,这种情况也是坚决要不得的。临聘人员就是临聘人员,即使你工作成绩再大,即使你在这个单位工作时间再长,依然是一位临聘人员,这个无法改变。

我曾经工作的一个单位有一个司机班,大多数都是临聘人员,其中有几个人在单位工作了十来年。前几年,公车改革,司机大量裁员,司机班大多数人都需要离开单位。这时,有一两个老司机,便串通其他司机一起给单位提条件,他们的出发点是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单位的人了,单位必须管他们到底。

这种情况就是没有落差感,把自己当成自家人所造成的,其结果肯定不能如愿。

所以说,如果题主的朋友有落差感,但还希望继续在机关待下去,一定要有各种思想准备,何去何从还需要从自身出发,祝你朋友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编外   落差   天和   体制   人员   工作   会费   月饼   中秋节   劳务   工资   员工   办公室   单位   正式   项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