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些人为什么不喜欢京剧了?

我国的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仅次于昆曲的一个“前卫戏曲”艺术,也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虽然她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了,可是她的生命力依然如此强大!她的美轮美奂的脸谱服装,她的多彩多姿的身段表演,她的行云流水的韵白唱腔,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绝妙契合……如果说京剧高雅,那京剧相比于昆曲来说,那它真的算不上高雅(京剧最早只是下层人喜欢的艺术形式,清朝中期,因为为乾隆庆寿,才有了徽班进京。后来,没什么文化的慈禧喜欢京剧,才让京剧有所发展)。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台湾作家,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十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推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不喜欢京剧的大多数人对京剧的第一概念就是听不懂,确实如此,京剧的特殊语言“中州韵,湖广音”,非普通话非地方语言,对于戏曲类,语言发音决定了其剧种的传播范围,但凡一个剧种要做到南北通吃,第一个先天条件是语言无障碍,以声音为招牌的曲种,无法做到入耳即懂的话,单单的只是好看,还不够人们引起对京剧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在影院看一部美国大片,对于英语听力不及格的人群来说,没有中文字幕的辅助会有多少人能看懂,又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京剧在当下未流行也正是此因,所以现在字幕设备成为一个剧场必不可少的装备!京剧是产生于古代的艺术形式,其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是隔阂。当然这不是京剧或中国古典戏剧的特有问题,全世界的古典艺术都存在这一问题。因此要说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我觉得没什么奇怪的,在国外,喜欢古典音乐和歌剧的人难道就多了吗,每个时代会产生时代特有的艺术形式,现在就是话剧、电影、流行音乐、摇滚、现代舞蹈,不存在土不土、高雅与否的问题,也许100年后的人也会觉得今天的流行音乐很土,可知否京剧就是百多年前的电影、流行音乐。

审美观念。这恐怕是最明显的问题了。年轻人主张个性的张扬,喜爱鲜明激越的事物,或者可以慰藉疲劳的软绵绵的歌声。而京剧是一种比较严肃(我指艺术性)的剧种,一个流行歌手可以几个月就换一个歌路,而一个京剧演员一旦选了行当基本上一辈子都无法改变了。有些年轻人说,一听到锣鼓点子就嫌吵,一听到青衣开始唱了就昏昏欲睡。且不说欣赏层次的问题,就审美趣味来讲,年轻人偏爱的是更加私人化的"低斟浅唱",而非京剧这样"中气十足"的或者"书卷气十足"的。这里顺带说一点,中老年人为什么听见摇滚乐就摇头,电子模拟的噪音比锣鼓点子可吵多了,而摇滚乐在全世界却都有大量的疯狂爱好者。首先它是一种宣泄情感的音乐,是一种"生理音乐";其次,摇滚乐的形式比京剧自由得多,更容易满足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当然,摇滚乐也有经典的甚至深刻的作品。

由于戏院的原因,宣传力度差,很多戏演完了连戏迷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一般观众了。往往是把票发给文化部门的人,剩余的票在大厅出售 。不进大厅,你从门前过来都不知里面在干什么。甚至戏院周边的有些人还不知有这么个剧院演京剧!正因为这种不健康的运作方式,使很多人养成了等着发票看戏的不良习惯。一般观众想看还摸不着门道了!由于观众的流失,演员的敬业精神受很大的打击。而且一般演职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城市里的其他行业。所以演出的戏质量越来越差。大家都找不费力的文戏唱,吃功夫,对演员要求高的戏一般都不演了。想演也排不出,老师不是退休,就是失去了希望。就算是还有人苦心经营,流血流汗地拿出一台大戏,可到头一看,观众还没演员多,那种打击与失落,可想而知。而且排新戏,上面的投入也是小家子气。工资低,补贴少,谁还愿干那提心吊胆,吃力不讨好的事。只好来个简化版,应付了事。如果一个资深观众看到这,下次还会来看吗。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京剧于清朝初年流行于江南一带,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后得到空前发展,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京剧以其夸张的艺术手段、独特的美学形象、歌唱和动作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京剧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生一般指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旦指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相貌等方面有特异性的男性人物;丑俗称小花脸,扮演喜剧角色。每种角色都有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艺术形象上各具特色。


近代,京剧代表人物是梅兰芳,他在京剧表演方面取得了极高成就,完美演绎了京剧的精髓,达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促进了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声誉。


京剧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中国的文化艺术品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毋庸置疑,近年来,喜欢京剧的人确实不多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各类文艺形式空前丰富,京剧逐渐被其他艺术形式冲击、甚至取代。


二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内心趋向浮躁,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人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欣赏京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很多年轻人被各种网络游戏、视频、电视剧等吸引,京剧成为极少数人特别是老年人的专利。


三是京剧作为一种高雅、也很高难的艺术形式,难学难炼,年轻人不愿刻苦学习,一些老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没能很好地流传下来。


四是京剧自身艺术特点,比如缓慢的节奏,抑扬顿挫、余韵悠长的唱腔,不适合现代社会,不适合现代人欣赏、享受。


五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京剧没能找到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普及程度不够,极大限制了京剧的传播和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京剧作为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已经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国家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还会有广阔的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京剧一定会重新绽放独特的光芒。




看了这个提问,突然想起来应该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详细说明这个问题。写文章需要时间,今天先提纲携领地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到最高峰时期的产物。所谓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散曲,戏曲就是建立在元散曲之上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学几千年积累的产物。

其次,远古时期,人们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经过了几千年的磨合,又经过宋代勾栏瓦舍的集中锤炼,到了元代音乐与文学的磨合进入最佳状态戏曲应运而生。

再次,戏曲形成后,出现了分裂。留在城市的,逐步走向雅致,成了象牙宝塔,这就是昆曲等;流入民间(乡村)的,被本土化,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

最后是四大徽班进京,最后形成了京剧。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无一不成体系。过去的戏曲观众皆为自幼接触,逐渐成谜。这也是过去很多观众只听一种戏,只看一个角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极高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带光环,有着很高的门槛,没有自幼接触的功底,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其中。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戏曲,无论是观众还是表演者,没有所谓的童子功,想要真正融进去难度很高。

这一点不难理解,就如同周杰伦的歌,今天接触,今天就喜欢,很难。况,戏曲和周杰伦的歌相比,就难度和底蕴而言,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周杰伦的歌听一天能懂,戏曲听一年有可能入门。




谢谢邀答。

京剧,是一种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作为国粹之一,荣登世界艺术表演舞台,为中国赢得赞誉。比如梅兰芳先生以优美大方的唱腔,雍容华贵的表演,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成为了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可近些年,人们对京剧艺术的欣赏低迷,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京剧常识的普及不够。京剧作为国粹,欣赏需要有一定京剧常识,正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京剧演员分生旦净末丑,旦角、丑角各代表什么?这需要明白。也就是需要识别脸谱。再是,演员的一招一式,都蕴含着较深的寓意,没有一定的京剧基础,只能是看热闹。

二是,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娱乐样式而改变。过去,除了舞台剧,再就是黑白电影,可供选择的娱乐样式较少。现在,电影、电视、游戏厅,特别是手机上的视频、抖音等娱乐项目,争夺了观众的眼球。

三是,生活节奏快了,人心普遍浮躁,而京剧等戏曲,节奏缓慢,很难适应当下,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口味需求。




没时间啊!看看抖音为什么那么火就明白了,它短啊!半小时就可以看无数个视频啊!京剧半个小时开场戏还没唱完呢!谁有那个耐心啊!恐怕也只有农村老头老太太了。前一阵子有一个东北的美女戏曲演员尝试在抖音上用京剧唱腔唱中国风流行歌曲,现在已经很火了,也是因为她人美唱得好,还是因为她一次唱一首,大家才听得进去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京剧   梅兰芳   剧种   昆曲   国粹   唱腔   摇滚乐   戏曲   中国   观众   演员   年轻人   形式   艺术   喜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