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器越来越精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还有战时大规模补充的可行性吗?

现代化战争,要用闪电战,也就是速战速决。


最怕的是陷入持久战,我认为,一旦陷入持久战,就证明交战双方都不是赢家。这样会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将带来极大的破坏和伤害!


我觉得:在战略战术的大框架下,除了武器和信息化高顶尖端的因素外,还要遵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强而退,疲而进,始终以利再战。

以我之见:如今,少用大兵团作战,大兵团作战会消耗更大,要以游击战为主。等对方消耗快待尽了了,再由游击战转为大兵团作战,猛攻而歼灭。


在现代化战争中,还要以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为指导,至始至终,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在战时,国家要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提高单兵的高思想素质的教育能力,不至于兵败如山倒。


在战前和在战爭中全国要进行一级战备总动员,以利于时刻补充前线的战斗力,从而达到赢得战争迅速全胜的最终目的!









现代战争有一个特点,就是打起来特别快,基本上几十天甚至几天就能决定胜负了。也就是说如果开战几十天内,如果陷入了劣势,那么就意味着己方大部分的高技术武器都已经被摧毁,战争能力已经下降到和二战或者冷战初期差不多的水平了,那就已经完成了“降维”,打也是输。实际上不要说现代战争了,在二战期间,闪电战的快速推进就已经让法国这样的工业强国吃不消了,德国宣战后仅仅42天就投降了,这么短的时间也生产不出来多少军事物资啊。

二战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仅仅42天就结束了战斗


决定现代战争走向,像战斗机,轰炸机,军舰,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这一类的高技术,高复杂度的武器,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造出来。这倒不是说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限制,而是客观规律的限制。就拿战斗机来说,一架战斗机的生产周期其实是非常长的,单单用来造飞机骨架的钛合金大框,锻压完成后要放在哪几个月的时间甚至1年的时间来消除内部应力,否则装机后就会发生变形或者裂缝。这个规律任何国家都无法跳出。即便是所有子系统零部件齐全的情况下,一个生产线组装一架飞机也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和二战时期的产能相去甚远,主要是系统复杂性决定的。那么战时扩充生产线来不来得及呢?显然也是来不及的。再比如造军舰,从二战以

之前说过,现代战争几十天就能大致分出胜负,之后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垃圾时间”高技术武器生产线根本来不急扩充。

F-35的钛合金大框

那么战时能够扩充的武器是什么呢?恐怕只有步枪、机枪、牵引式火炮这类轻武器了。连坦克、野战防空系统这类较为精密的陆地载具都供不上生产,以中国这样的工业规模,一个月也只能生产几十辆坦克。所以如果现代战争头几十天打不赢,而高技术武器已经被大部分摧毁的话,那只能生产一些低技术性和单兵武器,用游击战拖垮敌人;但是呢,拖垮的不一定是敌人,也有可能是自己。

现代战争短时间内能管够生产的恐怕只有这些


当今世界除了美国之外,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打持久战,那就必须在战前就进入战时体制,把国家的资源用来优先生产武器,否则是不可能在战时扩充军力的。之所以说美国不用,是因为美国各种先进武器的存量太大了,消耗得起。而且美国拥有飞机坟场、坦克坟场,其中不乏有相当数量的飞机坦克处于保养完好的封存状态。比如F-117,虽然08年就已经退役,但是一直在进行保养,最近已经在以4架每年的速度重新服役了。相比之下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也也有庞大的飞机坦克坟场,但是大多保养状态不佳,真的是只能当废铁用了。

美国的飞机坟场

而英国德国这两个国家虽然是强大的工业国,但是武器存量太低了,低的令人发指。英国到现在只有1、2、3、4、5、6一共6艘45型驱逐舰,航母上能勉强找回一点面子,但是舰载机还是从美国买。跟这样规模的海军打,半小时内就能决定胜负。德国更惨,别说打起仗了,就是现在,100多架台风战机只有4架飞得起来,前两天还有两架空中相撞;海军6000吨的萨克森级护卫舰就是本国最大吨位的作战舰艇,这打起仗来管什么用?至于说什么日本军舰服役十年就退役封存,能一夜之间就能拥有原子弹,从中国买煤填海打仗的时候拿出来用这种鬼话笑笑就好,那都是对战争动员缺乏起码概念的人能编出的瞎话罢了。




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争先恐后地开启爆兵模式,时至今日依然让广大军事爱好者们感到印象深刻。比如美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常备军的数量只有大约100万人,参战以后迅速扩充到了1500万人,整个战争期间建造航母152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其他各型作战舰艇6700多艘,坦克以及自行火炮10.8万辆,各型军用车辆238万多辆,飞机32万4千架,光是四发重型轰炸机就超过3万架,真不愧是生活在机翼上的国家。

再比如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了超过600万军队以及大部分的武器装备,依然累计动员了超过3000万兵力,生产坦克11万辆,火炮83万门,飞机15.8万架。就连实力最弱的工业化国家日本,也生产了17艘航母,5000多辆坦克,1.3万门火炮,6.2万架飞机。以上这些都是在战时大规模快速补充武器装备的典型案例,然而时隔70多年以后,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要想再次复制这样激动人心的一幕,可能性已经变得相当的小了。

首先现代武器装备的复杂程度和生产周期远远超过二战时期,很难在短时间大幅提高生产能力。例如美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150多艘航母,尽管看起来数量惊人,其实技术含量却并不是很高,绝大部分都是使用货船的船型直接改装的护航航母,去掉多余的上层建筑,铺上木质的飞行甲板就搞定了,这是因为当时的舰载机都是小型的活塞式飞机,机体重量轻,起降速度慢,对航母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技术要求,只要有块平整的空地就能用。

现代航母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了,必须能够承受几十吨重的喷气式舰载机高速起降的强大冲击,还需要复杂的弹射系统、拦阻系统、助降系统相配合,还包括现代海战所涉及预警、反潜、反导、电子战等诸多领域的雷达电子系统、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涵盖的专业技术领域方方面面,建造成本和建造难度至少高出若干个数量级。现代武器装备在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产能瓶颈都将直接对整体产量造成制约,在短期内是很难发生实质改变的。

其次现代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人口组成跟二战时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处于成熟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60%甚至更多,社会劳动力也主要分布这个领域,而且当时军工行业的专业性也不高,比如生产汽车、拖拉机甚至自行车的厂家都可以很方便地转产坦克或者飞机。一旦整个国家进入全面战争状态,能够快速地进行动员,将工业产能向军工领域转移,人员和设备都是现成的。

现代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尤其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到20%,绝大部分的就业人口都在第三产业。军工行业的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航母、战斗机、弹道导弹、坦克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生产都被极少数企业所垄断,绝大部分的民用行业企业基本没有能力介入。因此完全不具备战时快速转产的条件,也更加没有足够的熟练专业技术人员。

而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现代战争无论是节奏,还是打击广度、深度,都比过去高太多了,一般国家,根本没时间、没机会去进行这些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大幅度扩产任务——比如美国打南斯拉夫,只需几个月,南斯拉夫的大部分电力、炼油、桥梁、军工厂啥的关键基础设施都被炸毁了,不要说扩产的能力,连基本能力都要丧失了。

就连“小鸡”互啄的叙利亚战争,双方装备的生产、兵力的补充,也都跟不上战争的需求了;前面的乌克兰冲突也是如此——坦克根本不够用,被迫把原本给泰国的几十辆订单给断了。

总之现代战争是高节奏的,要么是短平快的局部作战,要么是没有前后方的全面打击,要么就以种蘑菇相威胁而停止,世界大国之间旷日持久血拼消耗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刻雨无痕




我们主要看世界强国的现代战争,他们比较具有代表性。首先我们要知道,现代战争都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主,因为大国之间谁都没有能力和另一个大国正面钢枪,那样只会两败俱伤。

一场局部战争,最先开始的肯定是以精确制导导弹毁灭敌人重要设施为主,尤其是指挥控制中枢。

对于大国来说,如果打一场局部战争,那么他会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谋划筹备,需要的物资会准备足够的库存,会大量损耗的零件也会提前就已经生产好,尤其是高端武器,平时数量会保持一个水平,毕竟维护费也不低,但是知道要打仗了,都会消耗掉,不需要考虑长期维护成本的问题,国家肯定会提前就已经把库存的装备拉出来准备投入使用了,军工厂也开足马力生产,战争消耗不了的就补充库存,库存够了就卖卖军火,毕竟打仗就是最好的广告。

以美国打海湾战争为例,海湾战争真正开打到结束是以小时计的,但是在这之前准备物资,调配军力,部署航母和导弹,时间大约花了半年,烧了上万亿美元,不过也是第一次以全球直播的方式宣传了美国的信息化战争形式,惊醒了全世界。战后十几年,美国的军火一直卖得很好,和那一场战争关系很大,因为那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好。

如果是打局部战争,大国是有能力大规模补充先进武器的,也只能补充一波,但是如果陷入持久战,大国也吃不消,因为高端武器制造成本很高,谁也扛不住,即使进入战时管理体制,也没有用,因为很多零件的原材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生产出来的,库存消耗完了也只能生产一些普通的常规武器。

所以最近的几场现代战争,都是快准狠,快打快撤,很快就结束了,一个是高端武器威力大,一般都小国扛不住大国的一波节奏,另一个是大国也耗不起。





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一旦发生战争,出现一边倒的战况就越来越容易出现。此时,实力差距比较大的国家,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大概都不用考虑补充问题,就打出了结果。

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是世界上实力比较强的国家。由于有核武器存在,这些有核国家互相之间大概是不敢发动全面战争,那么如果是小规模的交战,也就不用考虑补充问题了。

而没有核武器的国家,普遍都是实力比较差的国家,这些国家互相之间交手,那就是菜鸡互啄,大概都是技术水平不高,补充起来也比较方便。如果是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交手,那就是技术悬殊的战争,战争的过程就不会太长,无核国家坚持不了太长时间就落败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治安战,也就和技术无关了。

至此,真正的两个高技术国家,通常都是有核国家,多数情况是打不起来。打得起来的战争,都是高技术打没技术,或者是两个没技术的国家互砸,都和补充高技术装备问题沾不上边,所以也就没有补充的需求了。

假设,未来真有高技术国家打起来的话,如果都克制不用核武器,大概就有高技术装备砸光的可能了。但到了那一步时,落败的一方怎么可能按住不用核武器的杀心呢?所以,归根结底,就是有核的高技术国家,因为核武器的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能打不起来,至少是不能打到一方必须用核武器的地步。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只能是:打得起来的战争,都不用考虑补充问题。需要考虑补充问题的战争,却都打不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战时   武器   精密   作战   武器装备   核武器   美国   航母   可行性   坦克   高技术   大国   飞机   战争   能力   时间   国家   财经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