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中国人口远多于日本,为何还会兵源不足?

这种说法不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有4亿多人口,小日本不到1亿人,日本鬼子侵略我们中国蓄谋以久,早已经做了充分的侵略战争准备,包括人员训练、武器装备、全民动员等。而当时的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对日本人的侵略缺乏警惕,准备不足,特别是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消极抗战、被动抗战的政策,导致人心混乱、动员能力有限,尽管如此,国民党军队也有三、四百万之多,所谓的兵源不足应该是战争动员能力不足。同时,我八路军、新四军及党领导的其他抗日力量,从抗日初期的几万部队,在对日作战中不断发展壮大,在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时发展到近百万部队。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兵源是非常多的。




二战时期,中国处于内战,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使兵源分散,总体上看很多,分散起来就少了。再加上民不聊生,青壮劳力减少,更是雪上加霜。




先了解下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人口对比,中国人口为4.85亿,日本人口八千万左右,两者悬殊相差数倍。

按理说,中国的人口数量远胜于日本,为何在抗战时期,国军依然还是出现兵源紧缺的情况呢?

“征兵制度”的不同

清朝政府以及后来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征兵这块所采取的制度主要以“募兵制”为主。

募兵制就是政府需要靠给工资招募士兵,这时候就会更多招来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人。募兵制给到士兵的工资是能完全养活一家人,不至于一家人都饿死,所以很多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便会去选择当兵。

当兵如果靠着自己的军功晋升到一定等级获得一官半职的话,工资还会继续涨,到时候就不仅仅糊口了,就能光宗耀祖了。

但是这种募兵制所存在的缺点是很明显,既然是募兵,全凭自愿,在战事吃紧急需兵源的时候,募兵制无法满足兵源供给。甚至一旦风险过大的时候,压根不会有人愿意去为了工资卖命。

招过来的这些兵将在战场上一旦打散了,是很难再聚集回来。当时募兵制没有预备役、后备役等制度补充,所以 兵源吃紧的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

为了改善这征兵问题,于是1930年国军便开始策划新的“兵役法”,三年后便出台了《兵役法》,规定只要年满18岁至45岁的中华民国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

这时候服兵役的人只能拿到远不及当初募兵制工资的补贴,完全是不够贴补家用维持生计,这一兵役法因此也受到当时人们的抵制。

虽然抵制,但是兵役法依然还是在强行执行,也就出现了令人怨声载道的“抓壮丁”现象,本以为这样就能解决兵源紧缺的问题吗?

在回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日本当时所实施的兵役制度是什么。当时日本采用的是“征兵制”,这一制度的灵感来源于德国,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模仿过来的。

征兵制度规定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服兵役,服役的时间是三年,三年退役之后转为预备役,再过三年预备役就转成后备役,在后备役之后还有第一补充群体和第二补充群体,关于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学生兵和民兵等。

当日本的现役士兵出现紧缺的时候,预备役就可以顶上,顶不住就让后备役,不行就第一补充群体、第二补充群体上。所以在抗战的前期和中期,日本是压根不缺士兵,兵源很充足。

国军的“兵役法”为何没能解决兵源问题?

“兵役法”虽然类似于日本的“征兵制”,但整个体系还不够完善,且存在很多漏洞,比如没有预备后备役等补充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人口统计这块的制度建立不完善。

现行的征兵制度是需要在完善的户籍制度和警察体系基础上建立实施,这样才能精准找到适合当兵的人口,也能通过完善的警察制度进行征兵,但是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到全面战争爆发的这十年的时间里面,这些基础压根就没有完成。

国军的征兵更多是依靠着保长、甲长等来办理,要知道,封建时期所安排的保长和甲长等职务基本都是当地的地痞流氓恶霸等人,手里一旦掌握了征兵的权力,便可以利用这一权力去给自己谋福利。

不愿意去当兵的人家便会拿钱贿赂他们,以此来免除兵役,但是一次、二次可以,国军年年征兵,再有钱的家庭也会被剥削干净,所以最终也难逃被征兵的命运,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的还得是这封建的保长和甲长。

征兵的这第一关虽然会存在利益联系在里面,不过最起码还是能征到一些壮丁去。当时那些拉去的壮丁五六十人一起关在乡公所。

壮丁们挤在一个大屋里面,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睡不好吃不好,一旦出现鼠疫、瘟疫等问题,整个大屋甚至整个一批抓取的壮丁都会死的一干二净,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抓取的壮丁在关押期间死去不会有任何人愿意负起这个责任,管区的人和接兵的人只会相互扯皮。

侥幸熬过了关押这一关等到了接兵的人来,接兵的部队长官基本都是两手空空来,原本带来需要给士兵买军服、被褥以及给养物资的钱都被他们在来的路上花光了。壮丁们被麻绳捆绑着形成一个纵队被长官持枪押着往省城赶。

这一路碰大雨大雪等极端恶劣天气,壮丁们病倒无数,加上原本在大屋那块就已经被折磨到不行,赶路这块也会因此死掉很多。

这些路上死去的士兵便会被以逃兵上报,人数不够便会抓途中的那些商旅充数。

苦熬到了军营处境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残酷等级森严的封建军阀制度让最底层的士兵难逃一死,到手的补贴也会被比自己高一级的长官给借走,不借等待就是被穿小鞋被折磨致死。

想要逃?千万别这样想,因为逃兵一旦被抓回去只有一死。

每一个等级的军官都在互相为自己敛财,等级高点的吃相会好看点,但是等级低的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据说当时大军区副司令陈继一人就吃800人军饷,底下的军长李鸿吃300人,师长李嵩吃142人。军风堕落不堪,这样的军队即使兵源再充足,早晚也会被嚯嚯掉。

而日本不同,其阴险狡诈,为了侵略做几十年准备,他们的士兵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被罪恶的军国主义所熏陶。




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中国的人口远多于日本,但仍会兵员不足。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以清末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为主,重武器很少,尤其是在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装备更差,连汉阳兵工厂清末生产的步枪都不足一人一枪。因此中国军队的伤亡率远高于日军,是日军的几倍;二是汉奸太多。伪满和汪伪军队共计达近二百万人;三是在日军占领区的民众多数精神麻木,如同一盘散沙,中国军队只能在日军未占领的区域招兵买马,因此就显得兵员不足了。




二战时期中国人口远多于日本,为何还会兵源不足。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兵役制度是国家立足之本。那时中国生产力太落后,养活不了那么多的军队。就造成了老百姓吃不上饭,再加上日本从中国抓了大量的劳工,可以替代日本人生产。所以日本用于生产的比例就非常低兵源充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兵源   日本   抗战时期   募兵制   抗日战争   兵役法   壮丁   预备役   国军   日军   中国   士兵   人口   时期   制度   二战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