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即位后,对太上皇乾隆会有抵触吗?为什么?

1799年,89岁的乾隆刚刚驾崩,嘉庆表面悲伤,内心却雀跃不已。他想起自己一直记恨的那个人,命人赐给他一根白绫,传达的意思很明确:你去死吧!

当了四年的傀儡皇帝,嘉庆终于扬眉吐气。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乾隆的宠臣和珅20条大罪,下旨抄了他的家。

用乾隆的宠臣开刀,明摆着是嘉庆在宣泄自己对乾隆的怨恨。

嘉庆对乾隆的不满,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只不过在乾隆活着的时候,他根本没有胆量表达出来。

一、嘉庆的上位是无奈之举

乾隆共生了17个儿子,他原本想选择嫡子作为继承人。

可是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所生的两子都不幸夭折。

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与乾隆感情不和,被打入冷宫,幽闭致死。她的儿子皇十二子永璂自然无缘与皇位。

乾隆最中意的儿子是皇五子永琪,永琪文武全才,有勇有谋,乾隆早就把他当作秘密立储的人选。

可惜的是,永琪在26岁时生病去世了。

此时乾隆已经年过半百,他费尽心思挑选和培养的继承人都死于非命,这让他伤透了心,几乎崩溃。

此后,储君的册立搁置了七年多。直到乾隆63岁,他不得不再次面对立储的问题。

当时在世的皇子只有七位,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已经过继给他人,皇十二子永璂因母亲的缘故被乾隆厌恶,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

乾隆立储时,实际上能够选择的只有四位:皇八子永璇 , 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七子永璘都无心处理政事,可以说是最不务正业的皇家子弟。

永璇从小就轻佻浮躁,热衷于饮酒作乐。酒后他对人说:“皇帝又苦又累哪是人干的活,像我这样做一个富贵王爷多么逍遥快活!”

他总把乾隆交给他的差事办砸,常被乾隆呵斥。

皇十七子永璘最大的乐趣就是赚钱,显然不是合适的储君人选。

乾隆虽然儿子很多,可是最后的选择却很少,只能在永瑆和永琰之中二选一。

永瑆文采出众,尤其擅长书法绘画。可是他不擅骑射,缺少了满人习武的彪悍。这让乾隆非常不满。

相比之下,永琰虽然资质平庸,却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

而且永琰非常顺从,对乾隆言听计从,可以毫不质疑地遵从乾隆的意志,不遗余力地维护乾隆的权威。

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拖拖拉拉许多年,乾隆只好将永琰秘密地立为太子。

此时乾隆已经70多岁,自己也明白时日无多,再不立储,万一突然驾崩,将会导致政局动荡。

可是,他依然心有不甘,他的无奈在一次祭天时有所表露。

“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清实录·高宗实录》

意思是,请上天保佑永琰能够继承国业。如果他能力不够,不如让他早点死了,以便及时另选皇位继承人。

秘密立储后,乾隆仍然不肯退位。

尽管不断有朝臣上书建议乾隆将储君公开,并逐渐将权力移交给太子。

乾隆却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丝毫不肯放权。

二、傀儡皇帝心有不甘

直至1795年,乾隆已经当了60年皇帝。眼看就要打破爷爷康熙在位61年的记录了。

乾隆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他为了标榜自己的孝心,准备让位了,将“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这个名号让给康熙。

皇太子公开后的次年,永琰即位,即嘉庆帝。

乾隆本意是要效仿尧舜禅位,留名青史。可是他却非常贪恋权力,口头上是禅让了,实际上没给嘉庆半点权力。

1】乾隆在退位前,声称为了让儿子少犯错误,他还要“躬亲指教”国政大事,这叫做“训政”。

乾隆给嘉庆扣了个“孝顺”的大帽子,嘉庆为了维护这个美名,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征求父亲的意见。

无论是人员升迁,还是奏折的批阅,都是乾隆说了算的。

“凡有缮奏之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清史稿·高宗本纪》

嘉庆的发妻去世后,没有乾隆帝的旨意,嘉庆帝都不敢举办大型的活动为嫡妻治丧,反而还刻意减少和降低了皇后的丧仪。

嘉庆帝在登基的前四年,几乎没有一件事是自己独立拿的主意,也几乎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下达过任何一道旨意。

这日子过得多么憋屈!

2】嘉庆继位后,乾隆对外依旧自称“朕”,他的命令还是圣旨。

嘉庆必须每天早上去给乾隆请安。群臣时不时要接受乾隆的训导。

外地来京的臣子,都要先去给乾隆请安后,才能去见嘉庆。

乾隆甚至不肯搬离象征皇帝权力的养心殿,嘉庆帝只好委屈自己另择他地。

虽然嘉庆已经登基,可是无论宫内还是宫外,人人都知道当权的依然是乾隆。

无论从面子到里子,嘉庆都毫无尊严可言,只能忍气吞声。

要知道,嘉庆登基时已经37岁了,当然不愿意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

可是他心里也非常明白,如果反抗乾隆,丢的不仅仅是孝顺的美名,很可能连皇位都保不住。乾隆完全有实力废掉他的皇帝之位,另立其他皇子为帝。

嘉庆只得掩藏起自己所有的不满情绪,在乾隆面前毕恭毕敬,表现得极其温顺。

最让嘉庆帝心中不爽的是,他不仅要每天上演“父慈子孝”的戏码,还要讨好乾隆的宠臣和珅。

乾隆对和珅非常信任,和珅在乾隆心中的地位,甚至凌驾在嘉庆之上。

乾隆上朝时,因为年事已高,说话常会含糊不清。

乾隆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庆旁边,听了他说的话后,再转述给朝臣们。因此大家都称和珅为“二皇帝”。

嘉庆虽然心中深深厌恶和珅,表面上却不得不韬光养晦,极度隐忍。

好在乾隆虽然权力欲望极强,却年事已高。

嘉庆做了四年傀儡皇帝后,曙光乍现,乾隆熬不过岁月,一口气没上来驾崩了。

三、结束语

嘉庆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将他投入大狱中。

接着下旨抄了和珅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

最后,嘉庆赐和珅一根白绫,命他上吊自尽。

在极度压抑的环境下生活了四年之久,嘉庆对乾隆的那点父子之情早就消磨殆尽。

他迫不及待地处罚了和珅,只不过把对乾隆的不满和怨恨发泄在“二皇帝”和珅身上,出一口恶气罢了。




嘉庆皇帝对太上皇乾隆的抵触和不满,其实已经到了忍无可忍、恨之入骨的地步。只是他少了点血性,敢怒不敢言,硬生生忍到乾隆驾崩后,才敢表现出来。

虽然嘉庆自始至终不敢说老爹乾隆半个“不”字,但通过他在乾隆葬礼期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乾隆最宠信和和珅抄家赐死的行为,我们还是能感受出来嘉庆内心的极端的不满和怨恨。



嘉庆对老爹乾隆的抵触和不满,其实从他继位第一天就开始了。据《清史稿》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下诏宣布颙琰即帝位。但这次被乾隆自诩为“堪比尧舜”的禅位,实在有点名实其副。

  •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 乾隆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帝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
  • 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纪六》



乾隆之所以要这么玩,是因为早年他自己打错了如意算盘。
1765年,乾隆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和皇后那拉氏发生了激烈的口角争执,最后皇后崩溃失措,冲动地剪了自己的长发。在满清的风俗中,这一举动有“咒皇帝命不长久”的说法。乾隆大怒,直接将那拉氏废黜并打入冷宫,皇长子也因此失宠。
之后持续近十年,清朝既无皇后亦无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渐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动,立后立储的呼声前赴后继,乾隆一概压制。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问题。综合比较之下,乾隆皇帝将各方面还算说得过去的皇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秘密立为皇储。
然而乾隆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活的时间也太长了。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这个已经6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稳居皇位,统领大清王朝。

这年乾隆帝去清朝龙兴之地盛京祭祖时,秀才金从善冒死上书请立皇后和太子,被乾隆怒斩,一时朝野沸腾。



骄傲的“十全老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年近七十,杀一秀才易,而稳天下人心难。当时距离秘密立储已经整整五年,乾隆皇帝不得不颁布了一份谕旨,部分内容如下:


“不知朕践作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帝在这份心不甘情不愿的诏书里,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为理由,说自己绝不敢超越祖父,再过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时一定退位,传位储君。
按乾隆帝的如意算盘,康熙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也不过到是自己现在这个年岁就死了。真的还能活个十七年,自己可就是85岁高龄了,够本了,让位就让位吧。
可他没有想到,85岁了,他竟然没有在意料之中老死,还大有“真的好想再活500年”的跃跃欲试。始料未及的乾隆,不得不再次盘算起来。
这时如果让位放权,万一皇子不孝,太上皇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这种事情前朝之鉴枚不胜举。但赖着不走,毕竟金口玉言,说了不做到不就自己打脸吗?
于是,就想了一出“内禅”,让位不放权,得名又得利,“十全老人”的算盘打得溜溜溜溜。


乾隆帝一开始甚至连皇帝玉玺都不舍得交给嘉庆帝,还是在群臣催促下不得不交。然后但凡军国大事和人事大权,乾隆帝一概自己处置,坚持上朝。
乾隆的算盘重新打响了,可“储君”嘉庆就不开心了,老爹翻云覆雨,自己宛如一傀儡。

夹在这对父子之间的和珅,又该何去何从?
《清史稿》对和珅的才能概括大致有“政务娴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记忆力出众,通晓汉、满、蒙、藏多门语言”等等,放眼朝堂,必须承认他是第一流人才。
也正因如此,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在“内禅”退位为太上皇后,用来把持朝政、钳制新君嘉庆帝的主要工具,乾隆通过和珅这个最信任的宠臣操控朝政,让嘉庆皇帝真正做到了形同傀儡。
嘉庆三年,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的和珅被晋封一等公爵,权势达到顶点。他同时还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篆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御药房、镶黄旗满洲都统等数十个要职。



可以说整个大清帝国的官僚体系,都在他一个人的意志下运转,如果不是精力过人、才能卓著,很能做到的。
嘉庆元年,已经86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说话口齿不清。嘉庆和大臣们经常看到他喃喃自语,却什么也听不清。但和珅每次却对乾隆的意图了如指掌,一方面是他陪伴乾隆多年,两人已有默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和珅的机敏与老道。
乾隆上朝时和珅必须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在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当时的朝臣甚至外国使者都称呼和珅为“二皇帝”。
在已经昏聩的乾隆太上皇的支持下,和珅对朝臣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就连嘉庆皇帝在他面前也要谨慎小心,甚至恩赐其除公共场合外,不必再行三拜九叩大礼的恩典。

所以乾隆“意料之外”的高寿,让储君嘉庆活成了最痛苦的人。对着贪恋皇位的父亲低声下气,还得对权臣和珅言听计从。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
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四年,也让嘉庆对和珅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嘉庆皇帝对和珅的极力忍耐,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父亲乾隆的隐忍。



专门记录满清皇帝日常生活的《起居注》记载:1799年2月7日清晨7点,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辰刻,太上皇乾隆驾崩。这天晚些时候,直隶布政使吴熊光赶赴宫中,原本他是向主子乾隆皇帝上奏的。

还不知道乾隆已经驾崩的吴熊光,被嘉庆皇帝秘密召见,目的是询问他对一个人的看法。这个人,就是在两年前将吴熊光排挤出军机处的乾隆宠臣、首席军机大臣、举国势焰最炽的权臣和珅。
嘉庆皇帝的问话已经体现出明确意旨:“人言和珅有歹心。”
这个信号简直再明白不过了,说明新君嘉庆已经对这位老爹宠信有加的权臣憎恶至极。“歹心”可不是指后来坊间盛传的“巨额贪腐”,而是暗忖其有谋逆之心——此罪一出,必死无疑!

89岁的乾隆顶着“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和“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两大殊荣,才刚刚心满意足死去,葬礼都还没准备呢。这边儿子嘉庆就一顿操作猛如虎,公布还在给办乾隆办丧事的和珅共二十大罪状,迅速将其革职下狱并抄了家。

2月22日,和珅静悄悄地被赐死在狱中,没有审理清查,没有任何株连。次日,皇帝宣布和珅一案了结。



前后才不过15天,出手之快,下手之狠,几乎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无不说明嘉庆皇帝内心琢磨和盘算这事已经太久了。

细看嘉庆诏告天下的“和珅二十大罪状”,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信息:罪状内容几乎都是控诉“和珅日常种种违背君臣礼制的举动”,甚至连和珅“私娶宫女”、“出入宫坐抬椅和说说笑笑”这样的细节也提到了。由是可见,和珅让嘉庆最不爽的,是他日常的行为。

而后来坊间传得神乎其神的贪污,诸如“抄出八亿两白银”“天下第一贪”、“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类,罪状上根本找不到蛛丝马迹,几乎可以确信是后世稗史杜撰的无稽之谈。

嘉庆实在太讨厌和珅了,讨厌到了痛恨的程度。太上皇乾隆刚死去,尸骨未寒,嘉庆就迫不及待,对正在葬礼上忙前忙后的和珅痛下杀手。



从1769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到1795年成为权倾朝野的“二皇帝”,和珅整整走了25年;从位极人臣到获罪身死,却不过短短5天。
嘉庆皇帝虽然对和珅厌恶痛恨之极,但理智上他亦明白,和珅总揽朝权,却只是太上皇的代理人,并非真正的心怀异志的“忤逆之徒”,所以自然不会真正用谋逆之罪去株连其九族。
可以这样说,和珅这个传说中所谓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巨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钓誉的“内禅”之举给坑死的。

“伴君如伴虎”,可见古人是从来不会和我们开玩笑的。况且和珅一下子伴了相互提防两个君,纵有逆天的本领,也不可能让两个皇帝都开心的。




嘉庆何止抵触,简直恨疯了父亲乾隆,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乾隆太能作了。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已然是八十四岁高龄的乾隆帝终于提出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初一,颙琰继位,是为嘉庆帝。

不过,嘉庆虽说是继位,但实际上,大事仍旧由乾隆说了算,毕竟对于极度迷恋权力的乾隆来讲,退位已经是他能做的极限了,怎么会舍得再将权力下放?

因此,在乾隆退位直至他驾崩的三年里,嘉庆帝的日子相当不好过,除了时常要保持毕恭毕敬之外,还要拿捏好他与父亲之间相处的尺度。

但平心而论,从来没有一个帝王愿意这样胆小谨慎地过日子,因此,若是要问嘉庆会不会对乾隆抵触?那么答案就是相当抵触,十分抵触。

这种抵触,不仅来源于乾隆虽说退位但却不放权,还源自于在乾隆退位后干的一些事,这些事几乎每一件,都能让嘉庆原地爆炸,所以说,身为帝王,却如同陪衬的嘉庆,何止是是抵触乾隆,简直是恨疯了乾隆。


先说说乾隆是为何愿意主动退位的。

清高宗乾隆帝,可以说是史上最自负的帝王之一,在他在位的六十年里,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超越历史,创造历史。

因此,在他雄心勃勃的带领下,平大小金川、灭葛尔丹,为清朝的疆域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他中年之际,大清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之象。

当然,乾隆能开创盛世,离不开他的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正是他们为乾隆打下来坚实的基础,才能让乾隆有所作为。

在一切都基本上稳定之后,已至中年的乾隆就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乾隆帝一生有不少儿子,但儿子虽多,可供选择的却很少,在乾隆三十八年时,他已经有十七个儿子,但其中十个,早已因为各种原因离世。

剩下的七个中,十二阿哥的母亲是被废掉的那拉皇后,因此也就没有了继位资格,而老四和老六,在早些年又被乾隆过继了出去,也失去了成为皇储的资格。

有资格参选的,就只剩下八子、十一子、十五子和十七子了。

经过乾隆的深思熟虑,以及对这几个皇子的综合考评,最终选择了十五子颙琰,之所以选他,是因为颙琰虽说不是最聪明的一个皇子,但却是最听话、缺点最少的一个皇子。

因此,当年只有十三岁的颙琰被乾隆秘立为皇储,他就是日后的嘉庆帝。

在确定好接班人后,乾隆帝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接下来,他就要考虑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了,那就是什么时候把皇位交出去。

为什么说他要考虑这个问题呢?这还要从他刚继位时说起。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继位,在继位之初,他就当众做出了一个决定,只当六十年的皇帝,一旦超过这个期限,他就主动归政。

他想把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留给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在位61年)。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清高宗实录》

乾隆的这个决定,让天下人很意外,毕竟古代的帝王一般都是终身制的,很少有帝王愿意主动“禅让”的,并且,在清代之前,那些所谓”禅让“的帝王,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但既然他当众说了,臣子们也不好说什么,同时这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到时候会怎样,谁又能知道呢?万一乾隆活不到那个时候呢?

但令乾隆本人以及诸多大臣们没想到的是,乾隆实在是太能活了。

到他秘立十五子颙琰为储君的那年,乾隆已经六十三岁,这个年龄放在古代的帝王中,都能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乾隆本人身体还很好,大有还能活很久的意思。


因此,乾隆在秘立储君后,就不得不考虑交接权力的问题了,最终她决定,在活着的时候,把权力交出去。

之所以这样做,其一是他曾夸下了海口,其二,就是他想博得一个空前的美名。

毕竟古往今来,封建历史上真正的禅让,也就仅限于尧舜时代,在此之后,所有的禅让,几乎都是徒有虚名。

既然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超越历史,如此一个能比肩尧舜的机会,乾隆怎会错过?

因此,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帝主动宣布,将皇位禅让于十五子颙琰,自己退居二线,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在次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帝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禅位大典”。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的退位,从本质上来讲目的就不纯粹,他虽说受限于自己曾夸下的海口,但他却另辟蹊径,利用退位来为自己“十全老人”的称号上增光添彩,所以,他在退位后,不舍得下放权力的行为也就能够理解了。


但乾隆所做的这一切,却苦了刚登上皇位的嘉庆帝了。

为了抓牢权力,也为了让自己“退休”之后过得舒服一点,乾隆帝早在禅让之前,就做了不少准备,目的就一个,大清朝还是他说了算。

首先,他明确规定,在他退位之后,凡军国大事以及用人行政等,他仍“躬亲指教”,为此,他还美名其曰为”嗣皇帝(指嘉庆)知所遵循,不至错误“。

并且,他对这个举措,还坦然称之为“天下之福哉”!

除此之外,乾隆还要求他仍自称为“朕”,他的旨意称之为“敕旨”,更夸张的是,文武大臣等高级官员进京后,第一个必须先去请示他的恩训。

类似于这样的规定、要求等不胜枚举,而这背后,无一不在昭示着一件事,那就是乾隆既要禅让之名,又要权力之实。

但这一切,就让血气方刚的嘉庆帝十分难受了。


他虽是大清朝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但他此时的角色定位,却不允许他行使君王的权力,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十分奇特的景象。

每天早晨,嘉庆帝会很早就起来,先到父亲乾隆那里请安,之后回到乾清宫,勤勤恳恳地阅读所有奏折,并把需要乾隆定夺的事情统一整理,交由身旁的太监送到养心殿。

也就是说,他在刚登基的三年里,虽然该出席的活动他都会按时参加,但他从来不做任何一个决定,也不会下任何一道命令,更不会判断任何一件事的对错。

所有的事情,他都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听父皇处分”。

除此之外,嘉庆也十分得体地扮演了一个合格的贴身秘书形象,根据朝鲜使臣的回忆录记载,当时的嘉庆,在陪同乾隆出席的活动中,总会坐在乾隆身旁,并且,目光从始至终,都不会离开乾隆,乾隆高兴了他就跟着高兴,乾隆笑了,他就也会跟着露出笑容。

“侍坐上皇之侧,初步游目,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朝鲜李朝实录》

总之,嘉庆对于乾隆,要多恭敬有多恭敬,要多听话有多听话。


不仅如此,嘉庆帝对于乾隆的头号宠臣和珅,在态度上也是十分尊重,在嘉庆二年时,乾隆已经是日暮西山,口齿不清,说话几乎没人能听得懂,即使是亲儿子嘉庆也不行,但唯独和珅却能准确的听懂乾隆想说什么。

因此,每逢上朝,乾隆总会让和珅与嘉庆帝一起站在他的两侧,这样一来,相当于朝政实际上是和珅在把持,没办法,乾隆只相信他。

所以,从表面上来看,在乾隆退位后的三年里,嘉庆帝对于乾隆是十分尊重的,处处以乾隆的意思为遵循原则,一切都以乾隆为主,极力的扮演着一个好儿子,好接班人的形象。

但实际上,嘉庆真的就没有一点抵触吗?要是说他没有抵触,怕是所有人都不会信吧。

要知道,他才是正儿八经的皇帝,是一国之君,大小事情理应是他说了算,一切都应该以他为主,而不是事事都要请示垂垂老矣的乾隆。

况且,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在他这个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

但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源自乾隆选择了他,但既然能选择他,同样也能选择别人,只要乾隆还有口气,一切皆有可能。

并且,乾隆对和珅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可能因为嘉庆一个细节没处理好,就会让和珅在乾隆面前说一些不利于嘉庆的话。


届时,老眼昏花的乾隆一个不高兴,就有可能换别的儿子继承皇位。

再往深处想,八十多岁的乾隆已经口齿不清了,没有人能听懂他在朝堂上说的什么,也就是和珅才明白乾隆的意思,但这个明白,究竟是不是出自于乾隆之口,没有人知道。

如果和珅对嘉庆不满意,那他假借乾隆之口,改立其他人,这真的不是不可能。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韬光养晦,哪怕是心中一万个不满意,也只能忍,只有忍,让乾隆放心,让和珅开心,才能保证自己的皇位稳固。

没有抵触那是不可能的,但有抵触不要表现出来,才是当下嘉庆最应该做的事情。

而在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嘉庆帝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了,八十九岁的乾隆帝在这一天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驾崩于养心殿。

乾隆驾崩后,嘉庆帝亲政,而他亲政后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和珅抄家赐死,为了泄心头之恨,嘉庆帝当众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不为别的,就为了发泄这三年里,自己像三孙子一样,遭受的所有不满。


综上所述,嘉庆帝在刚继位时,表面上看起来对乾隆是毕恭毕敬,但实际上他对乾隆可谓是极度的不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登基后的三年里,乾隆帝抓着权力不放,把已经是一国之君的嘉庆视为摆设,同时嘉庆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得不处处小心,在这种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嘉庆在内心里何止是抵触乾隆,价值是恨疯了他,只不过不敢表现出来而已。




【乾隆帝】

好慕虚荣死要面子的乾隆虽然禅位给儿子嘉庆,也只是搞形式主义,让位不让权而已。直到临死前那一刻,实权依旧牢牢在握。

乾隆不止一次下诏说自己身体是棒棒哒,对于军国大事还是不敢懈怠,不能置之不理,要多多指导儿子皇帝,让他跟着多学经验,以后才会减少出错的机会等等。讲的冠冕堂皇,嘉庆做为一个傀儡皇帝又哪里敢说一个不字?

一点家都不当的新皇帝嘉庆,对老爹死抓大权不放的行为有抵触么?当然有,说是皇帝什么权利都没有,外面是嘉庆元年了,内廷还是乾隆六十一年呢,一切还是太上皇的,连宫廷内务,嘉庆都没权利管,何况外廷重大事务。

【嘉庆帝】

但是,嘉庆素来是以仁孝著称,再加上他性格内向,就算是对老爹不放权不满,他也不会表露出来,毕竟嘉庆是“沉默持重,喜怒不形。”这其实也是嘉庆应对乾隆的策略。

既然乾隆不愿意放权,又何必禅位呢?他禅位的原因有三,其一,当初说过在位时间不会超过祖父康熙,所以他在第六十一年禅位太子,履行诺言,以诚见于天下;其二,让位不让权,大权在握,并没有旁落;其三,可以摆脱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繁琐事,那些都让新皇帝干,老子就管管大事就行,这样就有大把时间养生延年益寿。所以,禅位何乐而不为?

做为苦逼的新君,不但得应付他爹,还得防备宠臣和珅。朝廷内外官员贪腐,军备废弛,国帑日蹙,苗疆尚未平定,川楚烽烟又起···嘉庆真想质问亲爹:这就是你留给我的盛世?没见过这么坑儿子的。

【乾隆剧照】

如此局面,而上皇还带头比赛奢侈,游宴几无虚日,甚至一日数宴,你自己不干活去游宴也罢了,还得拉着为时局焦虑的嘉庆去作陪。

朝鲜方面的使臣带回去很多这样的记载,经常是太上皇游宴,嘉庆躬身作陪,或“先行恭候”,或“在后尾随”。“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

这样的侍皇帝苦逼不苦逼,简直是他爹的提线木偶,就这样的侍皇帝生涯还熬了三年,隐忍的嘉庆终于熬死他爹,得掌大权,扬眉吐气,因此,才在大丧之日查办和珅,乾隆去世半个月就赐死和珅,可见嘉庆这迟来的三把火烧的有多旺,开启他的嘉庆政治。

【嘉庆帝剧照】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乾隆和嘉庆剧照

嘉庆当了四年多的“二皇帝”,他对他老爹“太上皇”乾隆可谓是恨之入骨。这一点也可以理解,毕竟权力这种东西是具有完完全全的排他性的,何况是天底下最大的皇帝大位。这一点也可以从乾隆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嘉庆就把乾隆最喜欢、最宠爱的大臣和珅给宰了来了解一二的。

乾隆皇帝这个人我是非常不喜欢的,他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他把他爹、他爷爷辛辛苦苦留下的大好江山败的是一塌糊涂,近代的落后挨打也是始于乾隆的骄傲自大。

乾隆皇帝创造了皇帝历史上的几个记录: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算上当太上皇的四年,他一共当了64年的“皇帝”;二是,活得最持久的皇帝,这个“败家玩意”活了89岁才死的。

我们来分析几个问题:为什么说乾隆是清朝的“败家子”呢?乾隆为什么要在还活着的时候,就把大位传给嘉庆呢?在嘉庆“当皇帝”的这四年,乾隆和嘉庆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近代的落后挨打始于乾隆——败家败大了

乾隆是一个比较幸运的皇帝,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了。他得到皇帝大位还是比较轻松的,没有经历过他爷爷时候的“九龙夺嫡”的惊险。

乾隆小时候特别聪明,读书的时候可以做到“过目不忘”的状态,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被康熙带在身边当接班人培养了。

乾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不过两个哥哥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唯一的哥哥又不是“当领导”的料,所以这皇位自然而然就是乾隆的了。

1735年(雍正13年)25岁的乾隆当上了大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清高宗。乾隆即位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片大好的局面,不是小好、是实实在在的太平盛世。

他爷爷康熙把所有的外部隐患都消灭了,例如:平了三藩、搞定了葛尔丹、中俄边境问题也彻底地摆平了……

他爹雍正搞定了所有的内部问题,例如:摊丁入亩极大的扩充了收入、利用高薪养廉肃清了吏制、设立了军机处让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等等。

乾隆接手的时候,大清朝外部没有任何威胁、内部国库充盈、四海升平。

我们历史上说过:“富不过三代”,乾隆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哥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骄傲自大、爱折腾、爱自我标榜、爱吹牛、爱自以为是。

我们来看看乾隆是如何败家的吧:

一、放松吏治导致腐败成风、马屁成风

乾隆没有继承和发扬好雍正的吏制措施,导致乾隆后期腐败之风死灰复燃,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乾隆时期的宠臣和珅当官时,明目张胆地买官卖官,巧取豪夺,成为乾隆中后期官场贪污之风、马屁之风盛行的代表。

二、乾隆一朝终于让群众们闭嘴了,这不断禁锢了思想、也阻碍了科学

乾隆将“文字 狱”这个事情推向了顶峰,在他统治的时期的文字狱共计130多次,历朝历代无人能敌。

这样就禁锢了当时人们的意识,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期西方在“科技爆炸”,我们这里“不让人说话”,这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三、闭关锁国导致与世界脱轨

清朝的衰败原因,闭关锁国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整出这个政策的就是乾隆皇帝。大家应该知道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访华的故事吧!乾隆帝就因为下不下跪的事情,就让马嘎尔尼铩羽而归了两次。

还有1757年的时候,乾隆发布上谕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大清朝不和这些蛮夷做生意了,我们准备关起门来自己“搞建设、谋发展”了。这次闭关锁国,是导致我们1840年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四、爱吹牛、爱显摆

乾隆是个特别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号称“文学青年”的他,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不过质量吗,也就那样,好像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作。乾隆号称自己是“十全老人”,意思就是他最厉害、功劳特别大,不过也就是吹吹而已。

乾隆死后的第41年,西方就拿着战舰和大炮来拜访大清朝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总之一句话,从乾隆开始大清朝就步入了下坡路了,近代的落后挨打也是始于乾隆帝。

乾隆为什么在活着的时候把皇帝大位传给嘉庆呢?

现在居然有很多人说乾隆提前传位给嘉庆是一种淡泊名利的表现,这就是典型的乱说了。乾隆虽然把皇位传给了嘉庆,可是无论大事小情还是乾隆说了算,这就叫典型的:退而不休的状态。

我们来看看:乾隆到底为啥要把皇位提前传给嘉庆呢?

原因一:

乾隆当年的偶像是他的爷爷康熙皇帝。这也不奇怪,因为乾隆从小就跟着康熙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有就是康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皇帝。

康熙在位61年,所以乾隆很早就说过自己不能超过爷爷的在位年限。其实这也不是乾隆有多么高的觉悟,而是乾隆即位的时候就25岁了。估计自己掐指一算,当60年皇帝也就差不多了,古人有几个能活到80岁以上的。

但是让乾隆比较尴尬的是:他真的活到了85岁,而且身体还很健康。这样的情况下,那就不得不去兑现自己吹过的牛了,没办法他说过很多次了朝野皆知了、没办法“君无戏言”。

原因二:

当时乾隆当起了太上皇也是被逼的。到了85岁的时候,朝野都在等待着乾隆退位的消息。可是乾隆犹豫了起来,这时朝野议论纷纷都说乾隆“言而无信、贪念权位”等等。当然这都是私下说的,大家都不傻没人敢当着乾隆的面说。

乾隆一方面想保住权力;一方面又要顾虑自己的人设和群众的反应。于是乎,当个太上皇也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当时还出了一个事,发生了“白虹贯日”的天象。

在历史上这种现象意味着皇帝会遭受灾难。在封建社会这就是最大的事情了:上天示警了。乾隆也就赶快把大位传给了嘉庆了。

原因三:

乾隆对嘉庆的能力不是很放心。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叫做永琰。乾隆一开始秘密建储的人不是嘉庆,可是运气不太好立谁谁就早死。嘉庆是乾隆不得已而为之选上的。

乾隆把大位交给自己认为能力不行的嘉庆,自己当个太上皇继续监管一阵子。

总之一句话,乾隆之所以把大位提前传给嘉庆,是不得已而为之地“应急预案”而已。这和乾隆的高风亮节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乾隆当太上皇的这三年多时间里,嘉庆和乾隆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定要记住:乾隆当太上皇的这几年里,不是颐养天年、万事不问的状态。乾隆这几年里几乎和以前当皇帝没啥区别,不管什么事都是乾隆说了算的。我来举两个例子:

和珅是乾隆晚年的第一心腹、第一宠臣。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和珅就是乾隆最得力的“助手”。和珅后来被晋封为一等公爵,还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殿试读卷官等数十个要职。

可以说乾隆在当太上皇的那几年里,和珅就是乾隆继续掌权的工具而已。乾隆利用和珅去执行他的个人意志。这样和珅的最后结局也已经注定了的。因为这时的嘉庆对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没办法嘉庆不敢明面上得罪乾隆,只有在乾隆死后把气全部撒在和珅身上了。

乾隆在禅让后依然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清史稿》记载,他在诏见各国使臣时曾说:“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由于乾隆大权在握,贵为皇帝的永琰,就成了阴影下的傀儡。据《朝鲜实录》记载,说永琰坐在乾隆旁侧,只是拿眼盯着乾隆,乾隆笑他笑,事事更是唯唯诺诺。

这样的情况下,嘉庆对乾隆就是典型的敢怒不敢言的状态了。

1799年2月8日,享年89岁的太上皇乾隆终于一命呜呼了,嘉庆皇帝终于解脱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了。

嘉庆皇帝重获权力以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乾隆时期的第一宠臣、第一权臣、第一有钱之人——和珅和大人给宰了。

1799年2月22日,也就是乾隆刚死才14天尸骨未寒的状态下,和珅静悄悄地被赐死在狱中。这件案子没有审理清查,没有任何株连。次日,嘉庆帝宣布和珅一案了结。

我想说,嘉庆帝在乾隆当太上皇的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痛苦不堪、生不如死,估计他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乾隆早点归西。

嘉庆这几年既不是真正的皇帝,也不算真正的臣子,每天都在自我折磨之中度过。明明大位已经在手,可是有权不能用、万事做不了主,大家想想就知道嘉庆有多痛苦了。

最后我想说,乾隆帝这一生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他幸运的是:在他当皇帝这长达60多年的时期里,可谓享尽了荣华富贵、吹尽了牛、他应该是历史上享福时间最长的皇帝了。

可是在乾隆死后才41年,整个大清、整个国家就将面临着万劫不复之地了。乾隆是典型的只顾自己享福,不管国家前途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嘉庆   乾隆   太上皇   雍正   皇位   皇子   傀儡   老爹   大臣   清朝   皇后   康熙   皇帝   权力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