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先学习哪些中医知识,才能坚持学下去?

自从2008年很偶然看到一档养生节目,就萌生了学习中医的念头,看得多了,就开始买书。后来感觉,这些知识太碎片化了,上学出来了人,比较喜欢学院式的系统学习,后来就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脉经》等,结合看视频讲座,很受益。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我会一直坚持学习的。愿与友友们交流学习。




先学《针灸学》(相当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再学《内经》(相当于《黄帝内经》里的“素问”),再学《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相当于《伤寒杂病论》),再看李可的《危急重证疑难病》,再看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然后再看其他的。




我通过对话的形式,


把自学中医的捷径:是怎么抓主证给大家呈现一下:





小吴问:


自学中医真是难呀!先不说复杂的阴阳五行生克了。


就连最简单的望诊中的:舌诊都会因为色差,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更别说胖瘦、老嫩、厚薄、润燥了。就更容易产生差异了。


诊断出现了问题,就如同打仗,司令部发出错误的命令,就算你有再多的精兵强将,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医爱好者,在自学的情况下,


怎么才能快速的掌握可靠的诊断方法并能治病救人呢?


老吴答:


这个说难也很难! 说简单也很简单! 如果是单纯的正统的中医四诊:特别是脉诊,没有个三五年的功夫是很难入门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也许会简单很多。


小吴问:


快说,快说。洗耳恭听。


老吴答:


其实,医圣张仲景也是自学出身,而且他早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伤寒论》,最为关键的就是抓主证。


而自学中医有两大难点:


第一难点,没有老师指导,不知道看病该如何下手。中医的书籍多如牛毛,想要通过自学全部看完,不可能也不现实。


第二难点,没有临床实践机会。不能直观地了解疾病的起因,发展,结果以及预后。没有亲身经历,就缺少诊断、治疗经验,更加缺少方剂运用心得体会。


而医圣张仲景:从自救到救人,在牺牲了300多个族人的治疗经验下,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把临床一线收集的资料,经过加工汇总:形成了烁古震今的杏林奇书:《伤寒杂病论》。


小吴问:


东汉离我们,有一千多年了。书上的治疗方法,会不会不管用了。失效了呢?


老吴答:


一千多年的人和现在的人没有根本上的差别,他们生的病,现在的人一样会有。就像古代人有两只手,你也有两只手。饮食习惯、居住环境、气候 等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所以,人没有变,那么得的病,在治疗方法上也不会有很大的差异。


小吴问:


既然有了门路,具体要怎么做呢?请快快讲来。


老吴答:


第一,在问诊上要讲究其中的前后次序逻辑,这里体现了辩证的思路。要细致。

在症状上要突出重点、抓重点,抓大放小。


第二,用好《伤寒论》,学精。


四诊,是作为医生侦查人体变化的手段,是一种工具。是通过大量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是司外揣内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客观的标准。


而,症状是身体自己发出的一种不受控制的强烈信号。是由内向外的直接表达。是一种主观的表达。


一个客观,一个主观。一阴一阳。


小吴问:


好像还是不懂呀?能不能在具体点?


老吴答:


首先,要深入领悟:阴阳五行。要有整体观,不可偏激。


其次,要研究《伤寒论》,其六经辨证给我们列出了治病的六大方向,从六大方向去辩证。


最后,要落在 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


病变部位:中医讲部位是以脏腑为核心,不是讲的解剖而是五脏体系。中医论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五脏与六腑,五脏与四时,五脏与经脉,五脏与五官九窍、五体......等相联系。此处,辨表里与上下,也属于辨部位。


病变性质:不论是内因、外因、内外因,都要掌握。

内因:情志、饮食、劳倦

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小吴问


有没有关于阴阳辩证方法的书籍?


老吴答:


可以看看郑钦安的书籍。


小吴问:


有的患者一会说牙疼,一会又说肚子疼,再过一会又说腰部不舒服。那我到底先解决什么地方的疼痛呢?


老吴答:


算你走运,告诉你一个我的压箱底的法宝:我们要询问病人,最不舒服的症状,挑选一两个就可以了。最不舒服的症状,往往接近实际情况,也是身体最强烈的诉求。




小吴答:


好像是明白了,但是还需要在理解理解。






总结: 学习中医,切记要有整体观和辨证思维。



因为一直被删,所以想要了解具体的情况。可以私信




我是一名中医,我以自己的经历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实践学习大于理论知识,但是理论返回来会指导实践,就是说如果你是零基础学习中医,最好是先跟一个中医临床大夫学习,时间久了有点临床经验了再返回去学习理论知识,会有全新的认识!

如果直接学习理论,一般人都会感觉很枯燥、很乏味,很难坚持下去!




先学习《中医基础》,《内经》,《诊断》,《中药》,《针灸》;再学《方剂》,《仲景<伤寒论>》,《温病》,《金匮》,《伤寒论》;《内科》,《外科》学完且巩固了,再学《妇科》、《儿科》、《五观科》,《医古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黄帝内经   中医   伤寒论   医圣   都会   外因   方剂   内经   内因   伤寒   难点   阴阳   症状   部位   经验   知识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