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修身养性的曾国藩为什么60来岁就死掉了?

一是先天不足,也就是说身体弱,疾病多,不到四十岁眼睛就花了。曾国藩有家族遗传病,他的祖父,父亲去世时年纪都不大,而且都是死于脑梗。曾国藩最要命病也是脑梗,五六十岁的年纪好像发作了三次,最后也是死在这个病上。他还有严重的皮肤病,失眠也挺严重。

二是积劳成疾。曾国藩以中下之资而能在那个时代成就最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生勤奋。每天五点起床,每天必读书、记笔记、练字,即使在平太平天国最紧张的时候也不中断。对外为平定太平天国殚精竭虑;对内在朝廷猜忌,大环境非常不好的情况下要能保证各方面的配合。包括后期任职总督以一己之力整顿吏治。这些都是难如登天的,所以有说法曾国藩是累死的。

个人看法主要是这两方面。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若问谁是千古第一完人,我必回之“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至少挽救了清王朝五十年,倘若没有他一手操练的湘军恐怕清朝早已倒在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刀枪之下。

相比政治上做出的贡献,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行为准则更值得我们学习,左右逢源而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不卑不亢却又能圆滑变通,这种能力即使放在当代仍是无数人渴求的对象。

三十岁那年,曾国藩一朝顿悟立志做一名圣人,并给自己设立了每天早起、静坐、读书写字、节制欲望等十二个目标,按理来说这种修生养性的做法十分有利于长寿,可为何曾国藩年仅61岁就撒手人寰呢?

就笔者而言,曾国藩会在这个年龄离开人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学习过于刻苦。曾国藩能够在为官做人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绝不是因为他天资聪颖,而是凭借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傻劲”,因此他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常人的好几倍。
  • 就拿科举考试来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打小就开始教育曾国藩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光耀曾家门楣,为此曾国藩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背诵四书五经,一直学习到深夜才作罢,周而复始持续了十几年,可以说当时除了日常的饮食起居以外,曾国藩所有的时间都枯坐在那里学习。
  • 有句话说得好:“物极必反”,这种勤奋过头的学习态度使得曾国藩的身子骨自小就不结实,很容易染上疾病,体弱多病说的就是这种状况。经历过高考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忙碌的复习生活压榨了我们正常的休息与锻炼时间,久而久之身体也就难以跟上学习的强度,“一周一小病,一月一大病”并非是危言耸听。
  • 不仅如此,曾国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考上了翰林院,本以为成功“破蛹成蝶”,结果他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之间依旧存在着鸿沟,为了缩小差距,他继续开始自律而又无比艰苦的学习生涯,即使后来从政从军他也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读书,日复一日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甚至年仅31岁就患上了十分严重的耳鸣,并且身体异常容易疲劳,这为后来他病逝埋下隐患。
  • 工作强度高。曾国藩不仅对待学习无比认真,对于工作也是全身心地投入。道光二十一年十月,曾国藩被派遣编撰国史,与那些混吃等死的其他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他对于这项工作是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从早忙到晚深怕不能及时完工,对此《曾国藩年谱》有这样一段记载:
工勤与供职,数中办事无虚日,有事加班,不待几日再不斯,缘先服气,调理精密。
  • 别人都想着偷懒,可曾国藩没事还喜欢给自己增加工作量,最后往往能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属下都很佩服。在这种一丝不苟精神的影响下,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记录,仅仅十年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成长为正二品的礼部侍郎,升官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 不过有得必有失,曾国藩的快速升官是用自己的生命健康作为交换,由于过分兢兢业业又事必躬亲,曾国藩的身体状况一天天恶化,年仅三十六岁就戴上了老花镜(当时叫增光镜),并且时常感觉气不接续,到了中年时期,身体更是如同强弩之末难以为继,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到自己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比如眼花、腰痛、脚肿、疝气、多汗等,由此可见当时他的身体状况有多差,能过活到61岁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 严重皮肤病的影响。也是在36岁,曾国藩还患上了极其严重的皮肤病,病状为全身上下大面积长藓,并且奇痒无比让人忍不住用力抓挠,可越是这样它就越痒,所以此病一旦发作曾国藩往往会将身上的皮肤抓得溃烂。
  • 更令他绝望的是,这种皮肤病在心情烦闷之时非常容易恶化,因此在曾国藩的后半生皮肤病是他一直难以摆脱的梦魇,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期,对外前线战事不利,对内又有许多官员给他穿小鞋,内外双重打击下皮肤病又会再次发作,心情烦闷的曾国藩时常会将自己的大腿抓得血肉模糊。
  • 遗传脑血管病的影响。曾国藩家族有着脑血管病(俗称中风)的遗传基因,他的祖父曾玉屏、父亲曾麟书都是死于这种遗传病,而曾国藩本人也不例外。1864年曾国藩攻下天京后便出现了中风的症状;1867年以后他经常出现脚部麻木的情况,这就是中风的前兆;到了1872年正月,曾国藩脚麻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不能开口说话,终是于二月初四他悄然离世。
  • 对此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右脚麻木不仁,旋即发颤,若抽掣动风者,良久乃止”
“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久说不出”
“忽然眩晕,左手左脚疼痛异常,抽搐数次,起坐不便”。
  • 受家族基因的影响,曾国藩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中风症状,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直到最后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遗传脑血管病是曾国藩逝世的直接原因。
  • 晚年信仰的崩塌。作为封建王朝的旧臣,曾国藩从小就接受“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因此在他心目中国家就是最大的信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他甚至能够牺牲自己的性命,即使当时的清王朝已经腐朽不堪。
  • 可当曾国藩满腔热血努力中兴清朝之时,他无力地发现自己的行径有多么可笑,朝廷上下绝大多数官员结党营私、中饱私囊,肆意扼杀那些积极进步的势力;统治者如同扶不起的阿斗整天不思进取,只想着如何保全自己的个人利益,为此甚至能够牺牲国家的利益。
  • 而当“天津教案”事件发生后,慈禧更是将曾国藩作为挡箭牌使其晚节不保,到那时他终于明白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已经无药可救,他毕生的努力简直就是笑话,万念俱灰之下他对于清王朝的信仰彻底崩塌,有道是“哀莫大于心死”,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曾国藩又如何能长寿呢?
  • 古代平均寿命较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古代人均寿命较短也是曾国藩难以活得更久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普通老百姓很多时候连吃饱饭的问题都无法解决,长期营养不良使得他们大部分人身形矮小且寿命短暂;而且由于医疗水平落后,一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疾病就能夺取古人的性命,这同样限制了他们的寿命。
  • 据有关数据统计,清朝前期男人的平均寿命为45岁,女性为50岁;1840年以后这个数字下降为男性31岁,女性33岁(与侵略战争有关),而纵观整个古代史,男性人均寿命最长的秦汉也不过只有49岁,由此可见古人寿命普遍不长,而曾国藩61岁逝世也算不得英年早逝,甚至用“高寿”来形容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曾国藩在学习过于刻苦、工作强度高、严重的皮肤病、遗传脑血管病、晚年信仰崩塌以及古代平均寿命较短六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仅仅只活了61年,如果抛开这些我想他或许能实现真正的高寿吧!诸位看客,你们说呢?




原因还是身体有病。曾国藩在30岁后,立志成为圣人,极度自律,很讲究修身养性,所以如此,除了立志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身体差。

曾国藩体质不算好,刚进京参加散馆考试大约半年后,便染上了肺病。在曾文正公的那个年代,肺病是不治之症,幸而他遇到了一位名医,才死里逃生。身体不好,他还有许多坏毛病,好色、抽烟、喝酒之类,估计是把身体越搞越差。可能是自己都受不了,于是就有了曾国藩30岁立志的佳话。

但饶是曾国藩意志坚决,身体底子摆在那里,要出问题还是继续出问题,到50岁以后体力甚差,在其50岁后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委顿”的字眼,足见其身体状况堪忧,50岁时是其功名事业正如火中天的时候,曾国藩的委顿应该是天赋不足,精神困乏,这也是其健康状况不佳的最初信号。

35岁开始生牛皮癣,痛苦得“几无生人之乐”。这个病很折磨人,必须宽服轻身,衣服不能穿得多了,但曾国藩公务繁忙,很多时候需要身穿繁琐官服应对,而癣疾的痛苦折磨着曾国藩,以至身体溃烂,反复发作。曾国藩认为此症跟饮食有很大关系,以至于只吃蔬菜,不吃肉蛋,有时候甚至只吃无油的蔬菜,只吃干米饭,这种营养上的不均衡应该是让其身体进一步恶化的部分原因。

不吃蔬菜,专吃干米饭,这个够养生了吧,什么病毒都可以排出了吧,按照一些养生专家的意见,血液应该是干净得不得了,但这事搁在曾国藩身上,一点都不起作用。

首先身体很虚,虚而且怕热。曾国藩日记中记载比较多的还有“怕热”,他平素最怕夏天,不但会加重身上的癣疾,而且出汗比较多,整日之内需要数度更换内衣。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出汗太多属于“人体精液的损耗”,因此他十分担心自己命不久矣。

其次,尽管吃得那么养生,他50多岁还是得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病怕是跑不了,多次眩晕。曾国藩的最后几日,基本上已经不能说话,舌头已经麻痹,最后记载的脚麻,乃至“坐化”,实际上跟现在的脑梗很像。这就表明曾国藩有很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痛苦还没完,他的眼睛又出问题了,视力急剧下降。他在回老家为父亲丁忧时便说自己已经两眼模糊,寸大的字都看不清楚。后来他目光益蒙,到晚上就已经看不了书了,到了1870年他的右眼完全失明。最后右眼全盲,全靠左眼支撑。从其日记中记载看,曾国藩的眼疾并非是年老的老花,应该是白内障之类。

据说,江宁布政使许仙屏曾送给他一块中空积水的玛瑙,他的儿子曾纪泽听信偏方,打开水晶,将里面的水滴到曾国藩的右眼中进行治疗。在每天早上起床后,他将手掌摩擦发热,沾上舌尖的唾液,在眼睑上擦八十一下。

如此重的眼疾,与曾文正公的肝病分不开的。曾国藩年轻时是一个“愤青”,喜欢和京城的那些“清议派”一起抨击时事,性格较直且易怒,然而怒则伤肝,肝又主目,肝气郁郁不平,势必会影响到双目的精气调和。另外曾国藩几乎大半生都耗在与太平军作战上,过度的劳累与官场上的应酬让他的身体受尽了折磨。

身体这种种问题令他精神上十分紧张,曾国藩说“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曾国藩对待这些身体问题采取了一种奇怪的态度。他极力主张修身,为自己订立了著名的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其核心就是养心。这也很好啊,不修身哪能涵养精神,提升到圣人境界。奇怪的是,曾修身不仅是为了涵养精神,还有驱赶病魔的目的,认为性养好了,心治好了,病也就去掉了。

在《曾文正公家书》中,他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一个典型事例是,曾国藩曾在给自己四弟的家书中说,自己是不信医药的,有很多人就是吃药吃出毛病的。他的原话是这样的,“迨至补药吃出毛病,则服凉药攻伐之,阳药吃出毛病,则服阴药清润之,辗转差误,非大病大弱不止……泽儿虽体弱,而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多服药也。”

这是什么态度?见识不凡,养生得宜?还是讳疾忌医,武断臆语?所以说,有病了还是非得要去治,不治病是不会自己跑走的。

身体的病痛,公务的压力,以及偏执的养生理念,终于加速了曾的死亡。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吃过午饭后在南京自己家中的西花圃散步,突发感觉脚麻,曾纪泽将他搀扶到书房,曾国藩端坐了三个小时去世了,时年62岁。





曾国藩就是清朝版的许三多,看过《士兵突围》的人都对一根筋的许三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个人,一方面是固执,一方面是勤奋,正是这两个因素把他推上了人生巅峰,也让他早早送命。

张宏杰老师在自己的作品中称曾国藩的死叫油尽灯枯,这个词是非常准确的。其实曾国藩这个人并不算太笨,之所以六次考秀才不中是因为老师是他的父亲曾麟书,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

1833年,曾国藩曾经到长沙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次有名师指点,曾国藩马上就开窍了。终于在这一年曾国藩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就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了进士,并被选拔进了翰林院。

曾国藩和他的父亲一起学习,共同努力,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一直学习到深夜。这种暗无天日的教育摧毁了他的身体,让他打小身子骨就不太结实。

进了翰林院之后,就相当于现在的农村学生考进了北大清华。来到学校以后和其他学生一比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实在是太小,曾国藩不甘居人后,继续努力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1841年起,31岁的曾国藩就患上了耳鸣症,身体非常容易感到疲劳。研究曾国藩家书的人曾经指出,曾国藩在家书中报喜不报忧,但终于有几次忍不住提到了自己的耳鸣,说明病痛已经严重到了一定程度,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从32岁起,曾国藩就发誓做一个圣人,努力读书天天向上。但这种苦行僧的方式进一步摧残了他的身体状况,终于在第2年33岁的时候,曾国藩患上了失眠症,并且吐血不止。

这一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没多久,曾国藩又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精神易乏,如50岁人,良可恨也”。

从36岁起,曾国藩就戴上了老花镜。并且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状况,不能说话太多,只要超过20句,马上就会无力说话,身体疲倦难支。

就在这时,曾国藩得了皮肤病,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无比,越抓越烂,疼痛难忍。曾有医学专家推断,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毫无生活乐趣,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抑郁症,并连带他患上了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这种皮肤病伴随他的后半生,时好时坏,难以治愈。在后来曾国藩带兵的过程中,只要前方战事不利,他就会心情烦闷,皮肤疾病就会变得非常严重,经常把自己的大腿抓得血肉模糊。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深受朝廷的猜忌,朝中的大臣们也时不时的给他穿小鞋,地方官员也经常给他制造麻烦,更不要说太平天国的将领们经常在战场上击败他。

但曾国藩每天很早就起床,开始视察营寨,批阅公文到晚上。吃过晚饭后,曾国藩还要和身边的幕僚进行谈话,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养。这种夜以继日的艰苦劳动让曾国藩患上了多种疾病,根据张宏杰老师的统计,大概有以下几种疾病:肠胃不好、胀肚、牙疼、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脚肿、眩晕、疝气、肝病等。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虽然自己还没有50岁,但基本上已经彻底衰老了,就身体状况而言,和70岁的老人差不多了。但他个性固执,仍然每天努力不止,这些都透支了他的身体。

1870年,曾国藩接替了直隶总督。因为前任积压的案卷太多,曾国藩日夜操劳,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也模糊不清。在天津教案发生后,精神上备受打击的他又患上了肾病,并且因为前列腺炎而小便不正常。

在曾国藩的晚年,他曾多次向朝廷上奏章希望能够告老还乡,但都被拒绝了。从1871年下半年开始,重新回到两江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就不断的在日记中写道,繁重的公务让他难以支撑。

从1871年8月份开始,曾国藩的脚就开始浮肿到了膝盖以上,并且偶尔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一定是非常严重的身体警告信号,曾国藩认为当一天和尚就要敲一天钟,仍然每天忙到深夜。

早在1864年攻下天京的那一年,曾国藩就出现过中风的症状。根据相关的专家研究,曾国藩家族有脑血管病的基因。从1870年底开始,曾国藩经常出现脚部的麻木。以现在的医学来观察,这就是中风的前兆。

1872年正月23,可能是因为天气比较冷的原因,曾国藩的脚部麻木状况变得非常严重,甚至开始颤抖不止。但曾国藩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直到正月26,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开口说话了。

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的疾病再次加重,并且抽搐不止,既不能行走也不能说话。尽管他的二女儿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向天祈祷,也同样无济于事。就在这天夜里,曾国藩就悄然离世。

也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体现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精神。正是长年累月的艰辛拖垮了他原本瘦弱的身体,让他在花甲之年就离世而去。




首先,曾国藩作为大哥,又做着京官,在家书中肯定得对诸弟们的成长与为人为学方面说道说道,并在某些方面做好带头大哥的样子,因此,书信上说的未必不是冠冕堂皇的,况且,说归说,说得到能不能做得到,对人性而言还是有巨大考验的。所以修身养性大抵上算是曾氏生平的一种官方语言。

曾国藩一心想做圣人,据说是有一次见本家幼童在私塾里将姓曾的“曾”字写成了“兽”字,不竟借机说道,不读好书,就会姓兽;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自此,一心探究为圣之道。

圣者,出凡的圣明者也。但可惜曾氏天资禀赋不高,才气平平,甚至有些愚拙,虽经苦读勤思,人世历练,悟得一些生平道理为学心得,但没有任何突出的卓然不群的思想和个人创见,诗文写了不少却大多是泛泛之作,没什么脍炙人口让人惊喜的一文半句。其一些零散论说,有人讥为不过是将菜根谭和流传民间的增广贤文等读物换一个曾氏版本。也有人说,曾国藩留下的所有文字,抵不过左宗棠的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无论是格局境界,精神气象、悟性洞见、人性历练,才情情怀,曾左之别,相形见绌,高下立判。

所以,半身不遂,曾氏的半个圣人还是中风的。

在清朝初期,社会上还到处有人在搞反清复明。为什么?固然有明代旧政权的残余势力在垂死顽抗,妄图东山再起,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清对作为以大汉族为主的中原中国,在那时算是蛮夷、入侵的敌人、外来政权甚至是外国,是作为大汉族主义的汉族人所不容也不屈的,免不了起来反抗和表达不满,甚至立志推翻之。太平天国运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样的意义。

因此,作为汉族地主阶层乃至军阀势力代表的曾国藩,用一手创建的湘军战胜太平天国,一将功成万骨枯,取得大清半壁河山的势力版图。却为了维护个人阶层和集团利益,对腐朽政权感恩戴德,依然不打算彻底推翻满清政府。就被当时社会许多人尤其汉族内部各阶层骂为汉奸和刽子手。只不过如今时过境迁看去,虽然依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共和新时代,人们的观点已经宽容客观许多了。

读他几行文字,初以为这是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曾国藩因此被许多人封为完人,其实还是要打个大折扣的。立德?杀人无数;立言?老生常谈,喋喋不休;立功?为的是腐朽的晚清政权。完人应该内外畅和,功德圆满,身心平和,气顺神安,60来岁就死掉了,看来精神之中一定有深深的不安,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才这样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翰林院   太平天国   汉族   修身养性   家书   完人   皮肤病   清朝   圣人   讲究   状况   身体   疾病   努力   原因   精神   日记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