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厚熜会即位,而不是朱祐槟、朱祐楎?

这就是命,朱厚熜,藩王之子,却成为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嘉靖皇帝。

最近更因为 大明王朝1566 由于陈宝国老师的精彩演义 火起来了

一切的一切 先要回到朱元璋

朱元璋大概是小时候穷怕了,作为最传统的农民,他大概是最为子孙后代着想的皇帝,不仅规定了子孙后代的名号,还有高福利待遇,甚至连可能的纠纷办法都设置好了。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驾崩,既没有皇太子,也没有儿子,还没有兄弟。大明朝出现了皇位继承危机。这皇帝也是个奇葩,不当皇帝,当将军,给自己封了一堆总兵官类似称号,但他相比后代皇帝,算是厉害的,在草原上还是打了胜仗。问题在于,他太爱打仗了,连南昌宁王造反,被心学大师王阳明分分钟平定了,武宗很不高兴,因为他已经御驾亲征了,想把叛军放回去再打一仗。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的《皇明祖训》。作为打算“万世所垂”的家法,老朱在序言中特意强调了《皇明祖训》“一字不可改易”。对于皇帝绝嗣这种特殊情况下如何继位,朱元璋也有过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法律》

武宗的爷爷宪宗皇帝共14个儿子,武宗驾崩之时仍然在世的有其第六子益王朱祐槟、第七子衡王朱祐楎、第九子寿王朱祐榰、十一子汝王朱祐梈、第十二子泾王朱祐橓、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

武宗的爸爸孝宗皇帝共两个儿子,长子即武宗,次子早夭。兴世子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次子,其兄早夭。

孝宗是宪宗第三子,但由于他两个兄长早夭,事实上即朱见深长子。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第四子,即事实上的次子。

武宗在驾崩之前,其实已经指定堂弟兴世子朱厚熜为大明朝的新天子。

是日传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朱棣由于自己掀桌子上位的,限制了其它藩王的兵,后面叔叔们是没法子造反的




明武宗死前,病情曾反反复复。

先是在南郊祭天时,武宗突然呕血于地。

丁酉(十二月十三日),大祀天地于南郊。初献时,上拜,呕血于地,不能终礼,遂扶归斋宫,盖自是不复郊矣。

由于身体状况不好,武宗还产生了召集民间神医来给自己治病的念头。只是由于杨廷和不同意,说身体好不好,关键在于调养,劝武宗安心养病,这事于是不了了之。

己巳(正月十六日),大学士杨廷和等言:伏惟圣体违和已踰半月,臣等犬马微诚殊切瞻恋。昨司礼监官传谕圣意,欲令臣等拟旨博访精通医药者,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尤者入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自收万全之效,又何待诸草泽未试之人哉!况治疾之术,调摄为上,医次之。若调摄少有不节,则医药亦无速效。伏愿皇上慎重启处,勿使劳逸之失,宜调节饮膳,勿使滋味太过。

后来,武宗病情加重。当大家都以为武宗不行了,都在讨论接班人时,武宗的身体状况却突然好转了。在杨廷和等人于内阁商议新皇帝人选时,他突然闯入,要求参与讨论。

再后来,武宗的身体状况又不行了。病的不能上朝,什么事都干不了。无奈之下,很多大事就此停摆。就连科举殿试的时间也是被一拖再拖。

礼部请殿试期,得旨以二月十五日,会上不豫,乃改三月初一日,至是复改云。

但是,当大家都以为武宗这次肯定要一命呜呼时,他居然又醒过来了,直到咽气的前几天还在发号施令,以传中旨的形式,要求兵部组建威武团练营,操练精锐兵马。

庚申(三月初八日),传旨:改团营西官厅为威武团练营,以西官厅监督太监张忠、安边伯朱泰、平虏伯朱彬、都督朱洪、朱晖、朱周、朱琮俱提督团营教场,与威武团练营操练,人马令别辟团营教场。

最后,武宗死了。死得很突然。死的地方也很奇怪。

不是在皇宫,而是在豹房。


死得时候,据说身边只有两个司礼监太监。

武宗所谓的遗言:“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是通过他身边的太监,代传给张太后和杨廷和的。

武宗的遗言,是不是真的,不好说。

但武宗死后,朝廷公布的正式遗诏:

是日,传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

也就是,武宗指定朱厚熜继位的诏书,大概是张太后与朝臣商议后的结果。与武宗的本意完全无关。

那么,张太后和朝臣为什么要选朱厚熜呢?

原因其实不复杂。

因为,朱厚熜本就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明朝的继承顺序,其实很简单。与今天世界上很多还有国王的国家的君主继承顺序是大致一样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英国。

唯一的区别,只是明朝重男轻女,皇帝的女儿没有继承权。

仔细看看,现在英国国王的继承顺序是怎么排的。

虽然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是女王的亲生儿子,但除非查尔斯一家人死绝了,否则国王的位置轮不到他们。

也就是说,安德鲁与查尔斯的距离,不是查尔斯一个人,而是查尔斯一家人。

明朝的继承规则也是一样的。

首先看朱厚照,如果他有儿子,那么自然就要传给他的儿子。

然而他并没有。所以,就只能上溯到明孝宗朱祐樘,看看武宗有没有亲兄弟。

很可惜,孝宗除了武宗这么一个儿子外,就只有一个早夭的儿子。两个儿子都死了,所以明孝宗算是绝后了。

明武宗、明孝宗都绝后了,那么就只能回到明武宗的爷爷朱见深,从朱见深的儿子里面找继承人。

宪宗儿子的情况,具体见下表:

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前三个都死了,且没有儿子,那就只能看老四朱祐杬死没死,还有没有儿子。

很不幸,朱祐杬当时也死了。

很幸运,朱祐杬有儿子。就是朱厚熜。

既然老四有儿子,那很自然,他的儿子朱厚熜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所以说,朱厚熜继位,是理所当然的。他原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虽然明武宗驾崩时,他和朱厚熜的六叔朱祐槟、七叔朱祐楎、九叔朱佑榰等六位叔叔都还健在。

但根据明朝的继承规则,六位叔叔的继承顺位都要后于朱厚熜。

对于朱祐槟和朱祐楎等六位王爷的不幸,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兄弟之间的出生顺序真的很关键。

如果你是老二,那你与老大的差距,就不是老大一个人,而是老大一家人。

另外,就算不按套路出牌,张太后和杨廷和不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继承规定来,最后也应该是朱厚熜继位。

理由有二。

一方面,张太后不可能同意立“载”字辈的小孩为储君,继承武宗统续。

因为如此一来,张太后就不是太后了,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她就没有实权了。她的家族利益就得不到保证了。

根据推断,武宗临死前,应该是想从堂兄弟中找一个载字辈的小孩,过继给自己,延续自己的统序。而不是选择一个堂弟,直接把自己跳过去。这才符合武宗的利益。

也正是因此,武宗死之前才专门找杨廷和商量储君问题。

但估计是死人不会说话的缘故,张太后和杨廷和在武宗死后,推翻了他的决定,没按他的意愿办。

所以就直接从“厚”字辈中挑选继承人了。

再一方面,朱厚熜的年纪小,而且家族人丁也不旺。父亲朱祐杬已经死了,有一个哥哥也早夭折了,就只有自己和一个老妈。

这种小孩子,太好控制了。

相比之下,朱祐槟和朱祐楎,都是老大不小的中年人了。哪个都不好控制。

尤其是朱祐槟,他的嫡长子朱厚烨当时二十多岁,比朱厚熜大九岁,是除了武宗外,最年长的“厚”字辈。这一家子人,难以控制,明显也不符合张太后和杨廷和的利益。

理论上说,张太后和杨廷和选武宗,一点毛病没有。他们唯一没算到的,就是别看朱厚熜年龄小,但这家伙有个性,小小年纪就让杨廷和靠边站了。就连张太后最后也没落着好处,被朱厚熜和生母蒋太后联手气死

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张太后生前总是想控制明孝宗,不许他纳妃子。但张太后自己也只生下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夭折了。

当丈夫、儿子都不在了后,一个孤家寡妇也就没了靠山。

但凡张太后心态放宽,对孝宗少点约束,让孝宗多几个子嗣,她的结局也不会是历史上那样的悲催。




简单一句话,朱厚熜就是天选之子,除了他别人都不够格。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为什么继位的会是他的堂弟朱厚熜,而不是叔父朱祐槟或者朱祐楎呢?朱厚熜究竟是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呢?这个问题说起来既简单,又复杂。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把题中的几个人物关系先捋一捋。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子。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宪宗朱见深驾崩,传位皇太子朱祐樘。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朱祐樘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厚照。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驾崩,既没有皇太子,也没有儿子,还没有兄弟。大明朝出现了皇位继承危机。

朱厚熜剧照

伦序当立

宪宗皇帝共14个儿子,武宗驾崩之时仍然在世的有其第六子益王朱祐槟(43岁)、第七子衡王朱祐楎(43岁)、第九子寿王朱祐榰(41岁)、十一子汝王朱祐梈(38岁)、第十二子泾王朱祐橓(37岁)、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36岁)。

孝宗皇帝共两个儿子,长子即武宗,次子早夭。兴世子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次子,其兄早夭。

孝宗是宪宗第三子,但由于他两个兄长早夭,事实上即朱见深长子。兴献王朱祐杬是宪宗第四子,即事实上的次子。

武宗在驾崩之前,其实已经指定堂弟兴世子朱厚熜为大明朝的新天子。

是日传遗旨谕内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

明武宗剧照

所谓的祖训,指的是大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的《皇明祖训》。作为打算“万世所垂”的家法,老朱在序言中特意强调了《皇明祖训》“一字不可改易”。对于皇帝绝嗣这种特殊情况下如何继位,朱元璋也有过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法律》

从这个角度出发,似乎朱厚熜的继位天经地义,那怎么还有所谓的“大礼议”之争呢?

“兄终弟及”的司法解释

《皇明祖训》毕竟只是一份指导性的文件,后世的司法解释权到底是在皇帝手上,还是在大臣手上,主要还是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武宗遗诏中的“兄终弟及”本身就比较含糊,内阁首辅杨廷和对此提出异议其实也是正常的。毕竟根据太祖皇帝的原意,是皇帝无嗣,就让皇帝的弟弟继位,最好是一奶同胞的亲弟弟。兴世子朱厚熜只是孝宗的侄子、武宗的堂弟,怎么能算“兄终弟及”呢?所以杨廷和在朱厚熜从封国安陆抵达良乡准备进京的时候,就让礼部按皇太子即位的礼仪安排兴世子登基,即所谓的“以宪宗皇帝之孙,绍孝宗皇帝之统”。换句话说,在杨廷和看来,朱厚熜只有认孝宗为爹,才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即位。

但是仔细推敲武宗的本意,似乎并没有为自己认一个弟弟的意思。遗诏中对朱厚熜的身份介绍是这样的:“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首先这里的亲弟并非特指一奶同胞的兄弟,明代史书中如果要强调这种关系,一般会称为“同产弟”。举个例子,永乐四年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因罪被废为庶人,大臣们要求处死齐王的随从。当时的皇帝朱棣将他们免罪,并且说了这样一段话:“齐王,朕亲弟。其素性狠愎,朕尚不能化之,何可尽诿他人?”朱棣是太祖第四子,不管他的生母是马皇后还是野史所说的什么乱七八糟、无中生有的妃子,和齐王的生母毕竟不是同一个人。

兴献王陵园

其次在介绍完朱厚熜身份后,武宗给出的评语是“伦序当立”。也就是说朱厚熜就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对于这一点,进士张璁在《大礼或问》的上疏中明确指出:

方武宗宾天,群臣定议以迎我皇上也,遵祖训也,兄终弟及之文也,何也?孝宗兄也,兴献王弟也。献王在,则献王天子矣。有献王,斯有我皇上矣。此所谓伦序当立,推之不可,避之不可者也。—《明世宗实录卷八》

在张璁看来,既然武宗无嗣又无兄弟,所谓的“兄终弟及”就要上推到孝宗。兴献王作为孝宗伦序最长的弟弟,如果他活着,那就应该以武宗叔父的身份继位。现在朱祐杬虽然死了,朱厚熜作为其长子,自然应该顺理成章继位,这才是推不掉躲不开的“伦序当立”。对于张璁的观点,已经致仕(退休)的大学士杨一清给出了一句中肯的评价:“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杨廷和的私心

《皇明祖训》中没有过继的条文,朱厚熜又是“伦序当立”,为何内阁首辅杨廷和坚持要让新皇帝认伯父孝宗为父,而以生父兴献王为叔父呢?

其实究其原委,在于杨廷和等人与武宗矛盾极深,甚至连武宗之死,后世都有怀疑是文官集团在背后下的黑手。武宗在世时紧抓军权,根本不把文官们放在眼里,杨廷和等人已经受够了这样的屈辱。而在武宗死后,杨廷和等人大搞反攻倒算,将忠于武宗的文臣武将或杀或贬。因此这些人口口声声称孝宗不可绝嗣,却硬是眼看着武宗绝嗣,根源就在于此。

如果朱厚熜可以用过继的方式成为孝宗的儿子,那为何不能选一个宗室子弟过继成为武宗的儿子呢?何况宗室中并非没有这样的人选。

杨廷和剧照

朱载增,时年六岁,崇仁王朱厚炫之子、益王朱祐槟之孙、宪宗朱见深曾孙。对武宗来说,益王是其叔父,崇仁王是其堂弟,则朱载增为堂侄。其实我们想一想,要是把朱载增过继成为武宗的儿子,他长大以后会不会为自己名义上的父皇翻案?

即使朱载增不以武宗为意,其祖父益王朱祐槟、伯父益世子朱厚烨和生父崇仁王朱厚炫正当盛年,他们的地位怎么摆?这些宗室如果迁回京师,会不会和文官们争夺朝堂上的话语权?但如果放任他们留在封国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的话,会不会出现两个朝廷的风险?

至于说武宗之母张太后担心为武宗立嗣,导致自己成为太皇太后而无法掌控朝政,这个纯粹有些过度联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年明英宗9岁登基,真正掌控朝政的是他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而不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孙氏。

但是无论是张太后还是杨廷和,就这样明目张胆地看着儿子和学生绝嗣的同时,反而逼着有爹有妈的朱厚熜认伯父为爹。张璁在其上疏之中就曾对此发出过振聋发聩的质问:

今孝宗皇帝既尝以祖宗大业授之武宗,但知武宗为之子也。武宗嗣位又十有七年,未有储建。是武宗无嗣,孝宗未尝无嗣也。且孝宗宾天之日,我皇上犹未之诞生也,是孝宗固未尝以后托也。武宗宾天之日,我皇上在潜邸也,是武宗又未尝托为谁后也。—《明世宗实录卷八》

结语:无论从法理还是现实的角度出发,武宗驾崩后只能是朱厚熜继位。如果不巧的是朱厚熜也挂了,那倒是可以由益王朱祐槟继位(宪宗第五子岐惠王朱祐棆早已过时且无嗣)。至于衡王朱祐楎继位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毕竟益王家里子孙昌盛,不会出现绝嗣的情况。

至于杨廷和为了打压和控制新皇帝而发起的“大礼议”之争,那就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了。这位内阁首辅当初得意洋洋地让武宗绝嗣的时候,恐怕绝想不到日后自己会受到什么样的反噬。




简单来说,伦序当立。

首先朱厚照自己没有儿子,那么多美女白找了,在人生中最后的时光里,他也没给自己过继个儿子,所以他去世后,明朝面临没有继承人的情况。

这种前朝出现过的情况,史上最操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想到了,在他颁布的《皇明祖训·法律》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也就是说,朱厚照的叔叔们天然被排除在预选序列之外。

尴尬的地方在于,朱厚照的父亲孝朱佑樘也只有他一个儿子活到成年,朱厚照一死,朱佑樘这一脉就断了,找不到兄弟来继承朱厚照的皇位。

不过不要紧,这里的兄弟其实也包括堂兄弟,朱厚照的爷爷朱见深留下了14个儿子(全是庶子),然后又有了一堆孙子,给朝臣留下了非常多的选择。

我们来梳理一下朱见深的儿子们的生育情况:

1、皇长子,无名早夭,无子。
2、悼恭太子朱祐极,早夭无子。
3、明孝宗朱祐樘,朱厚照死后绝嗣。
4、兴献王朱祐杬,正德十四年(1519年)逝世,有嫡子。
5、岐惠王朱祐棆,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无子,国除。
6、益端王朱祐槟,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有嫡子。
7、衡恭王朱祐楎,嘉靖十七年1538年)去世,无嫡子,有庶子。
8、雍靖王朱祐枟,正德二年(1507年)去世,无子,国除。
9、寿定王朱祐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无子,国除。
10、皇十子,无名早夭,无子。
11、汝安王朱祐梈,嘉靖二十年(1541年)去世,无子,国除。
12、泾简王朱祐橓,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独子不久即去世,泾国废除。
13、荣庄王朱祐枢,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有嫡子。
14、申懿王朱祐楷,弘治十六年(1503年)去世,无子,国除。

朱厚照驾崩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截止他生前,这些皇叔的子嗣情况要简单不少,再结合操心老头朱元璋的另一条规定,那就更简单了。

《皇明祖训·法律》: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按照《皇明祖训》,新的皇帝只能从以下四位王爷的嫡子当中选出:

1、兴献王朱祐杬,已死,嫡长子早夭,嫡次子朱厚熜,时年15岁。

2、益端王朱祐槟,43岁,嫡长子朱厚烨时年24岁。

3、泾简王朱祐橓,37岁,有嫡子。

4、荣庄王朱祐枢,36岁,有嫡子。

这么一对比,朱厚熜的优势就很大了,老爹兴献王是朱佑樘最大的弟弟,兄脉绝嗣则弟脉相继。而且兴献王死了,不必担心儿子皇帝爹是王的尴尬情况。最重要一点,朱厚熜才15岁,半大孩子嘛,易于掌控。

只可惜,朱厚熜生理年龄是十五岁,心理年龄恐怕是倒过来都不止,内阁和张太后被他玩得团团转,而他闹起来最初的依据就是迎立诏书中的那一句“伦序当立”。

按顺序就得我当皇帝,凭啥要认伯父(朱佑樘)当爹?

大礼议就此徐徐张开。




朱厚熜之所以会即位,并非偶然,更不是所谓的天下掉馅饼,事实上,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在其未留下任何子嗣的情况下,大明皇位就非朱厚熜莫属,这是明朝祖制《皇明祖训》所决定的。

  • 何谓《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其主要内容是为巩固大明皇权而为后世子孙所作的训诫,是大明皇室子孙尤其是历代继承人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皇明祖训》法律篇对大明皇位继承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也就是说:如果皇帝无子嗣,一旦他驾崩之后,必须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立嫡母所生的皇子为帝。庶母所生的皇子,即便是皇长子也不得立为皇帝。如果有奸臣违背此原则,拥立庶子为帝,被拥立的庶子也要安分守己,不许对皇位动心思,而应该及时报信给嫡子,让嫡子即位。而对于“弃嫡立庶”的奸臣,朝廷可以斩杀之。可见,朱元璋早就对皇位继承秩序做出了硬性的规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众多皇子对皇位的非分之想,为皇室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朱祐槟、朱祐楎及朱厚熜父子的出身背景

朱祐槟(1479年-1539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六子,明孝宗朱佑樘异母弟,母庄懿德妃张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为益王。

朱佑楎(1479年-1538年),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明孝宗朱佑樘异母弟,母庄懿德妃张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为衡王。

朱祐杬(1476年-1519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明孝宗朱佑樘异母弟,母孝惠皇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为兴王,弘治七年(1494年),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有长子朱厚熙(生后五日夭折)、次子朱厚熜。正德十四年(1519年)薨逝,明武宗朱厚照赐谥“献”,世称兴献王。

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 朱厚熜即位的必然性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前后共立了2位皇后,分别为吴废后和孝贞纯皇后王氏,皆无儿子,也就是说,宪宗皇帝并无嫡子,其所生的14名皇子皆为庶出,其中皇长子(早夭,无名)和皇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先后夭折,因此,在宪宗驾崩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皇三子朱佑樘就顺理成章即皇位,是为明孝宗。朱佑樘即位后,并未广纳妃嫔,其一生就只有一位孝康敬皇后张氏,这也导致了他子嗣单薄,一生就只有3个子女,分别为长子朱厚照( 正德皇帝),次子朱厚炜(夭折,追封蔚悼王),女儿太康公主(夭折) ,因此,在他驾崩后,朱厚照顺理成章就即位为帝,是为正德皇帝明武宗。

朱厚照在其统治的16年间,终日沉湎玩乐,直至他驾崩,都没留下任何子嗣,他们这支香火就此断绝,皇位也就空了出来。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位总得有人来继承,因此,当时主持朝政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就根据《皇明祖训》,从众多藩王中最终选中了朱厚熜,将其推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那为什么说皇位非朱厚熜莫属,而不是朱祐槟、朱祐楎呢?

这还是要回到《皇明祖训》,首先,朱厚照这支香火已断,已无继承人,那就只得往上推到他叔父那一辈,从他父亲朱佑樘的众多兄弟当中来挑选。其次,在大家都是庶出的情况下,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原则,皇位理应就由朱佑樘众多弟弟当中年纪最长的即位,而前面我们就说过,在宪宗皇帝14名皇子当中,朱佑樘排行老三,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排老四,朱祐槟、朱祐楎分别排行老六、老七,因此,兴献王朱佑杬即位也就顺理成章,虽说此时朱佑杬已经薨逝,但朱厚熜作为嫡子,顺位继承也就必然。

顺便提一下,杨廷和之所以要选中朱厚熜即位,或许还有另外一层不足为外人道明的原因:朱厚熜即位时是1521年,他才年仅14岁,而朱祐槟、朱祐楎都已经42岁了,或许在杨廷和看来,14岁的少年藩王,初出茅庐,是比较好控制的,而42岁的老藩王,宦海浮沉几十年,人生阅历丰富,是比较不好控制的,所以才最终选中了朱厚熜。当然了,这只是小编以小民之心度首辅大人宰相之腹(惭愧惭愧),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杨廷和算是彻底失算了,嘉靖皇帝朱厚熜被公认是明代最聪明、最难对付、最难伺候的皇帝,连纵横官场几十年的老江湖杨廷和首辅大人最终都栽在他手上,弄得个晚节不保,失策失策!

综上所述:根据《皇明祖训》的硬性规定,皇位必然是非朱厚熜莫属,九五之尊的皇冠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轮到朱祐槟、朱祐楎头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正德   大明   明朝   世子   奸臣   嘉靖   皇位   次子   皇子   继承人   长子   太后   朝廷   皇帝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