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宋真宗以后,有资格去泰山封禅的只有明朝二祖。

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这些人接二连三的去泰山,无限拉低了封禅的档次,使得封禅不再神圣不再严肃!明朝二祖雄才大略,实在耻于步上述宵小的后尘。

封禅是项浩大的工程,明朝二祖崇尚节俭,尤其是明太祖爱民如子,不喜劳民伤财搞面子工程。

明朝二祖日理万机,哪有这时间去泰山?




还记得杜十娘沉江的故事吧,杜十娘心中的“爱情”,就是后世帝王眼里的“封禅”,它被宋真宗玷污了。谁要是再去泰山封禅,总有被沾上脏东西的感觉,恶心!



据史料记载,从三皇五帝时期,就有封禅泰山的传统。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巅筑坛,祭祀天神;所谓“禅”,就是在泰山脚下除山祭祀地神;当然,石刻记功向神灵“汇报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封禅泰山不是谁都有资格的,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完成国家大一统;二要帝王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三要有祥瑞出现。因为自古封禅的神圣性,很多伟大的帝王都与封禅擦肩而过,比如唐太宗。

从帝制社会开始,历史上一共只有六位皇帝封禅泰山,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其后,即便如明成祖、康熙,甚至最好涂脂抹粉的乾隆皇帝,都没有去封禅泰山。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封禅泰山”这个万年品牌,被宋真宗弄脏了。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一生中最“伟岸”的一件事,就是御驾亲征,逼迫金国人与大宋签下和平条约,史称“澶渊之盟”。

宋金和平后,北宋迎来高速发展,赵恒志满意得,逢人就吹牛逼:想当初,朕御驾亲征,救国家于危难......没想到某一天,他被一个叫王钦若马屁精泼了一盆冷水:澶渊之盟难道不是城下之盟吗?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

王钦若不是铮臣,他的目的也不是给宋真宗找别扭,而是想彻底否定寇准在抗金上的功劳。但这句话的副作用,就是刺伤了宋真宗的自尊。

王钦若有找补的办法:澶渊之盟是寇准的耻辱,陛下您的丰功伟绩是毋庸置疑的,咱们应该封禅泰山,让天地神灵都知道您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对啊,赵恒豁然开朗,封禅泰山已经成了金字招牌,用它来给自己佐证,等于拉秦始皇汉武帝给自己站台,高啊!

可是,可但是,宋真宗脸红了!大一统?金国人都打到黄河边上了。丰功伟业?太祖太宗都没敢封禅唉。祥瑞?在哪儿呢?

王钦若脸皮厚,燕云十六州又不是你丢的,现在难道不是国泰民安吗?祥瑞嘛,会有的!宋真宗像偷嘴的猫,安耐不住躁动:王旦不会反对吗?

王旦是有名的“崛头”,他可不好对付,这么不要脸的事,不被他骂投井了就是幸运。王钦若挤咕挤咕眼睛:这事包在我身上!



某一天,宋真宗招待群臣。酒过三巡,他亲自抱了一斛酒,递给王旦:爱卿劳苦功高,朕赐你一斛御酒,回家再品尝!

王旦千恩万谢,掂掂分量,总觉得不对劲,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开,哪是什么御酒,满满一壶的稀世珠宝。王旦瘫坐,皇帝肯定不干好事了,这是想堵我的嘴啊,可这事没法说破呐,太匪夷所思了,皇帝行贿大臣,说出来你让皇帝还活不活了?

王旦打破门牙肚里咽,也因为这件事,让他一世英名受到玷污。

王旦被封口,寇准已经被贬,朝中就没人敢说话了,宋真宗一伙敲锣打鼓,他们精心策划的闹剧,拉开帷幕。



一天早朝,有人来报,左承天门的鸱尾上,突然出现一个黄帛。宋真宗一脸疑惑,那就取来看看嘛。不大一会儿,黄帛被取来,众人一看:哇塞!原来是一封天书!

文字比较古奥,大致意思是说,大宋受天命,要传世七百年,八十一代。除了正文,还有三张“小纸条”,全都是上天表扬赵恒的话。

赵恒像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起:原来真的是神仙显灵啊,一个月前的夜晚,我刚要准备睡觉,突然屋子里一片光明,一位“星冠绛袍”的老神仙从天而降。他对我说,一个月后会有《大中祥符》三篇降世,天机不可泄露。我将信将疑,整整斋戒了一个月,果真有天书降临!

王旦在一旁强忍着没呕吐出来!老臣血压高,回家歇着了。



接下来,历史上有名的“闹鬼事件”愈演愈烈。宋真宗下旨,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京师臣民聚饮三天。

再笨的大臣也看出了门道,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各种祥瑞发了疯似的的涌现。

想躲清静的王旦,被揪出来当代表,率领群臣和民众代表24300多人,连续向宋真宗上表:皇上啊,您就是功比三皇五帝的圣主,请您顺应天意,去封禅泰山。

宋真宗一脸“委屈”,那好吧,都是你们逼的!

满朝文武忙了三个月筹备工作,总导演王钦若当先行官,刚到泰安,又给天下带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祥瑞又出现了——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同时又在泰山得到一封天书。



奥斯卡金奖得主赵恒,再次被踩尾巴:哇塞,这么巧,上个月我就梦到神仙告诉我,泰山有天书。

封禅过程就不详述了,不过,这件事不算完,宋真宗像着了魔似的,接下来又搞了一系列的闹鬼事件,包括大肆建造各类宫观,三头两日的祭祀活动,还去汾阳搞了一次“西封”大礼。

后人如何看待宋真宗的封禅泰山行为呢?《宋史真宗纪》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一国君臣如病狂!”明朝大学者李贽更是破口大骂:“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宋真宗封禅泰山,带来几个恶果:

  • 其一,公然造假,败坏社会风气


说实话,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前,所有的“祥瑞”都不靠谱。那时候的祥瑞,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过度解读,二是局部伪造。

所谓过度解读,即“祥瑞”是真的,或者疑似真的,被牵强附会定义为祥瑞。比如,由于基因突变,可能真的会出现“嘉禾”(多头穗禾苗),或者“白雉”(白色野鸡),或者“麒麟”(怪兽)等等。

所谓局部造假,就是部分官员,为了个人前途,瞒着众人耳目造假欺骗皇帝。皇帝信了,即便不信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历史上这么大规模公开造假,达到不要脸的程度,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王莽代汉前夕,一次就是宋真宗封禅。



王莽时期的造假,人家王莽至少没有亲自参与,他只是装瞎。宋真宗可是赤膊上阵,扮演男一号。别说王旦,我估计连王钦若这类人,都对赵恒充满鄙视。

所以,满朝君臣被骂作“魑魅魍魉”、丧心病狂,一点都不为过。

  • 其二,糜费国帑,加重人民负担

宋真宗的拜鬼运动,花费了多少,我们举几个例子,摆几组数据。

有人考证,东封泰山,耗费八百余万贯(一贯折合白银一两);西封汾阴,耗资二百万贯。从购买力折算,两次封禅,宋真宗花费了相当于100亿人民币!



封禅泰山后,宋真宗修建了多少宫观,已经很难考证(有人考证说2600多所),花了多少钱也没有具体数字。不过有一个数字可以参考,营造玉清昭应宫,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黄金一万两、银五千两。是不是惊出一身冷汗?

宋真宗即位时,正是北宋发展势头最好的时期,从太祖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积攒赎买燕云十六州的储备金),到太宗朝的积累,库藏数字非常惊人。可是到宋真宗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 其三,破坏秩序,遗留政治弊端

北宋从宋真宗开始,各种社会矛盾重生,呈现出未老先衰的迹象。宋仁宗即位后,为何要进行庆历新政?就是要革除宋真宗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三冗”,冗官、冗费、冗兵。其中的冗官和冗费,都与这次封禅事件有关。



北宋有个奇怪的现象,官员们经常挂职某某宫观的“提举”、“提点”、“管勾”、“勾当”、“主管”、“司使”等,这是一种什么官职呢?

闲职,吃白饭的地方。这类官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专职吃白饭”,比如皇帝恩赐,或者被剥夺实职后养起来的官员。另一类是“兼职赚外快”,除了正常职位之外,兼领一份职务,什么事也不用做,就是多拿一份薪水,这份薪水往往是正常职务的几倍。

这个恶例就始自于宋真宗的封禅活动,他为了提高神教的影响力,让朝廷高官,出任“宫观官”,全然不顾国家神器的庄严。这个恶例,最终加剧了毒害北宋的“冗官”和“冗费”。

因此,宋真宗的封禅泰山,成了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它让古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政治活动,变成了污秽的代名词。



古人眼中,封禅泰山就像爱情一样神圣,宋真宗扮演了李甲,在神圣的丰碑上泼尿,后世的皇帝再去封禅泰山,岂不是跟他一路货?

还有一个事实,宋真宗是真的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谁再去封禅泰山,岂不也有神经病的嫌疑?





在历史上实际举行过泰山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玄宗以及宋真宗。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去泰山封禅?这些封禅的皇帝又是为了什么?


因何要封禅?

泰山的封禅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高山祭祀活动。传说我国古代到泰山封禅的有七十二君,在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封禅始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封禅实际是一种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联系。



原始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按照古人的观点,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之中,泰山为最高峰,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上筑土成坛,在坛顶烧柴禾,用以祭天,报天之功,此为“封”。在泰山南梁父山上祭地,报地之功,此为禅,合称为“封禅”。


封禅实际是对天地的一种信仰,是建立在帝王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帝王突显国家实力时,选择泰山祭祀。这种封禅仪式意味着皇帝有丰功伟绩,上要昭告天神自己的功德圆满,意味着向天地之神报告天下太平,以致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下要昭告黎民百姓功德无量,以此向百姓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受命于天的,让民众顺从。



泰山作为祈天之所,并非所有君王都愿意到泰山封禅。始皇帝无德,泰山封禅后病死途中;而汉武帝封禅后使泰山声威大震,因此并不是所有君王都到泰山封禅,因为怕遭天遣。


宋真宗的“泰山封禅”

如果以我们今人的评估来看,历史学家认为配得上泰山封禅的皇帝恐怕只有黄帝、尧与舜才有资格。秦皇汉武都不算有资格,那么宋真宗何德何能要跑去泰山封禅呢?自然也是出于政治原因。



宋朝建立之后,面临着完成统一全国,特别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重大挑战。1004年,辽国大举进攻北宋。在寇准的力促下,宋真宗亲征。但是很多大臣对此战没有信心,甚至原来表示支持寇准的宰相毕士安也借口有病在身,不愿随驾北征。


宋真宗没走多远,本来就是勉强出征,听说辽国萧太后亲自上阵,于是便打起了退堂鼓。寇准一再劝解,更何况前有其父赵光义因士气受挫而大败的前车之鉴,只好继续北行。


真宗抵达澶州时,三面已被辽军围住。他望着黄河滚滚烟尘,又心生胆怯,不愿横渡黄河前往澶州北城。在寇准和武将高琼的一再要求下,无奈渡过黄河,到达澶州北城。



北宋将士们看到皇帝的龙旗出现在城楼上,欢声雷动,士气高涨。宋军集结在澶州多达几十万人,更何况辽国主将萧挞览被宋兵射死,这样的阵势给辽国造成很大的压力。


萧太后觉得这次也很难占到什么便宜,于是提出议和。此提议遭到寇准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此时的局势对宋军有利,如果乘势出兵,必能收复失地。


但宋真宗可不这么想,他一起想要议和,只要不割地,给百万钱财也可。寇准虽主战,但在强大的妥协派面前,他也不得不放弃。



最后,宋辽两国达成了“澶渊之盟”,成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双方划定了国界后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的达成,对于北宋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面子和尊严的问题。但是宋真宗封禅却是宋朝内部争权夺利的产物。


在宋朝商人地位提升,人们开始讲求实际,义利并重,甚至产生了利重于义的思想。宋朝出现了大商人与大地主大官僚相结合的局面,因此,以经济代价换取两国的和平,这种方式不仅大多数君臣接受,而且普通民众也能接受。并且宋朝从榷场获得的贸易利润远超过了他们为和平所付出的钱物。



澶渊之盟并没有给宋朝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宋真宗原本也很满意,毕竟他的底线是去到百万,结果三十万就搞定了,这当然是一件乐事。


澶渊之盟后,寇准本来很受宋真宗的信赖,但是自古以来,贤臣遭嫉妒的例子比比皆是,寇准也同样受到排挤。宋真宗听信王若钦及其记恨寇准大臣们的谗言,最终将寇准贬官外地,客死海南。


北宋亡于政事,统治集团因为钱多难免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士因为处于和平之下,难免疏于训练,士气低落,严重缺乏战斗力。而且宋朝这种花钱为别人做嫁衣的行为,助长了北方少数民族实力的增长,加重了宋朝的边患。



但是,宋朝的大臣们可不这样认为。王若钦正是利用澶渊之盟赶走了寇准,自己上位,开启了溜须拍马的模式。他对宋真宗说,澶渊之盟作为城下之盟完全是一种耻辱,而且宋真宗亲征,完全是被寇准利用了。于是,宋真宗也觉得脸上无光。


皇帝觉得自己没面子,这个难题如何解决,王若钦给出的答案便是封禅泰山。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对天地怀有敬畏感,封禅意思就是在昭告辽国及大宋天下,我宋真宗才是上天选定的真命天子,以此从心理上对辽国产生震慑作用。


由此可见,宋真宗的泰山封禅完全是一种心理安慰,连一场政治秀都算不上,证明的不是宋真宗有多大的丰功伟绩,而是宋朝的文臣嘴巴有多么的厉害,完全可以左右皇帝。



宋真宗之后为何再无封禅?

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太祖等都先后封禅过泰山,宋真宗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去泰山封禅的皇帝。


泰山的出名,多半是由于封禅,但封禅本无旧典可考,也没有相传的封禅制度,据汪曾祺说,秦始皇上山,上到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


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结果因无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乱说一气。汉武帝生气了,自己规定了一个仪式,就按照祭祀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但是只带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霍去病的儿子。之后没过多久,霍去病的儿子就得暴病死去,死因蹊跷,究竟汉武帝在山顶干了些什么,无人知晓,只有一个无字碑清楚。



秦皇汉武作为一代天骄,封禅仪式都如此简陋,而后世皇帝在功绩上均不及此二帝,亦跑去封禅,却大规模的修山筑庙,准备仪仗队,纯属劳民伤财,本身也受到一些大臣和百姓的非议。据说,宋真宗封禅花费了800万贯,之后又是大肆筑庙。


而且不论秦始皇还是汉武帝,再到宋真宗,封禅后都陷入过度信奉道教,为追求长生不老,炼丹修道,对朝政造成很大的困扰。



宋真宗的封禅活动将宋代的政治风气堕落化,造成国库的匮乏,同时也引起了宋代文风以及文人价值观的嬗变。宋真宗、王旦、王钦若,虽贵为皇帝或宰相,但都因封禅而身败名裂,真正受益的恐怕只有秦山。


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封禅这种政治秀意义已不大。到了明代,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并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因此,虽然帝王们不再到泰山封禅,但是祭祀活动还在进行,这些都使泰山文化更具人文色彩。


国家对封禅仪式取消后,反而促进了民间对泰山的祭祀和崇拜活动,宋真宗为封禅而修建的庙观,在提升民间宗教热情的同时,也方便了后世百姓对泰山的朝拜。




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废柴,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更是亡国之君。“靖康耻、亡国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宋朝因此被视为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历史籍籍无名,既没有治理国家的政绩,又无来开疆拓土的战例。但是就是这个一个泛泛之辈,却效仿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壮举,这在历史上留下了笑话。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禅。然而自他封禅之后,就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而赵恒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禅的规格。说起赵恒封禅之事,还得从“澶渊之盟”这次战争说起。



▲王钦若

“澶渊之盟”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太后发兵20万攻宋,契丹兵锋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契丹军队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时朝廷震动,人心惶惶。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提出皇帝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消灭敌人;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则建议迁都,放弃北方之地。

最后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果然取得了胜利,宋朝和辽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契丹军队退回了辽国,京城危机解除了。寇准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宰相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于是挑拨真宗和寇准之间的关系。他对宋真宗说,“当初寇准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赌注赢得了这次战争。再者说了,“澶渊之盟”是耻辱的条约,是不公平的条约。【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引自王钦若语】

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凖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赵恒泼了一盆冷水,从此他一直闷闷不乐。

王钦若为了博得皇帝的宠信,揣摩圣意,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目的就是宣扬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试图比肩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皇帝。真宗听后大喜过望。其实按照真宗这点能力,“封禅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们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汉武帝刘彻、3.汉光武帝刘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亲们可以比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个皇帝呢?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人就别说了,真宗和他们相差甚远,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千古一帝”李世民选中接班人就是明证,李治以仁孝著称。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过“唐隆政变”打拼来的,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只不过到了晚年宠幸杨贵妃而被世人诟病。总之真宗和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无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禅泰山这事,大臣反对怎么办?毕竟自己这点业绩明摆着呢!正在苦无良策时,王钦若又给真宗出了一条妙计,就是从“地方包围中央”,他说,只要地方官员不断的献瑞,朝廷大员们就不好反对了。献瑞是古代常用的办法,想捧谁,就让老百姓献个奇异的东西,比如五色的鸡、鸭,谷子一个杆长两个穗。小猪有两个尾巴等等……。

真宗一听这办法不错,于是暗示地方官员进行操作,结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断汇集汴京,王钦若把握火候,适时提出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建议,朝廷一致通过,这就是真宗封禅的过程。





说实话,皇帝弄虚作假让人不耻。到后来的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皇帝们都知道真宗在封禅这事弄的不够光明正大,都嫌弃他,以他为耻,以后只是来泰山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后来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禅。)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自打宋真宗这货去了泰山封禅以后,泰山的名声就臭了,后世的皇帝们都不屑跟宋真宗这种货色一样,前往泰山封禅。

为啥?因为后世皇帝去了泰山封禅,就相当于承认自己和宋真宗一样垃圾,那谁还愿意去呢?可以说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毁了一座山的荣耀。

其实早在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的时候,泰山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毕竟他老爸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没封禅泰山,你一个被女人拿捏得死死的皇帝,凭什么封禅泰山呢?

此后唐玄宗也曾经封禅过泰山,这又是对泰山的一大打击。不过唐玄宗前期还算凑合,毕竟开创了开元盛世,勉强算半个明君。

宋真宗这货真的就拉倒吧,治国没什么本事,打仗处处憋屈,好不容易搞了个澶渊之盟,在后世看来,还是个褒贬不一的耻辱性条约。


历史上只有6位帝王封禅泰山。

第一位封禅泰山的,当然是号称祖龙的秦始皇嬴政。这位老大就很牛了,凭借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陆续灭亡战国其余六国,完成了七国大一统的局面,使得后世英雄们,都以秦始皇作为自己的楷模,因此避免了我们成为欧洲那个德行。

所以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人敢说个不字,而且封禅泰山这一举动也是人家发明的,秦始皇对此有专利权,后面那几位按道理还要交专利费给他。

第二位封禅泰山的,则是汉武帝刘彻。说起西汉最著名的皇帝,不是开国之君汉高帝刘邦,不是最英明的皇帝汉宣帝刘询,而是汉武帝刘彻。

四月,还至奉高。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史记》

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西汉对匈奴总是唯唯诺诺,任其欺凌。汉武帝一改屈辱政策,将匈奴打得载歌载舞,友好多了,是他奠定了汉家天下的自豪感。他不封禅泰山,谁敢封禅泰山?而且他5次封禅泰山,秦皇汉武,基本上是并驾齐驱的排名。


第三位封禅泰山的,是号称位面之子的东汉光武帝刘秀。王莽篡汉以后,光武帝刘秀带着一票人,不光灭了王莽,还平定了天下诸侯,再次完成了大汉朝的大一统局面。

刘秀为汉朝多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寿命,可谓是功德无量。而且他带领的少年开国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刘秀更是在30岁登基称帝,打仗百战百胜,又不滥杀功臣,可谓是千古罕见。这样的皇帝,活该封禅泰山。

第四位封禅泰山的,准确的来说,是两个人,而且是夫妻。他们便是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这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夫妻俩一起封禅泰山,可见武则天在李治的生命中,有多么重要。

贞观中,太宗将封禅泰山,有彗星见,颐因言"考诸玄象,恐未可东封"。会褚遂良亦言其事,于是乃止。---《旧唐书》

李治这个皇帝其实真的配不上封禅泰山,因为这哥们没什么太出色的政绩。反倒是做了不少荒唐事,但是配上武则天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有千古唯一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女皇陪着,你小子偷着乐吧,而且武则天干皇帝这份职业,比李治强多了。他俩封禅泰山,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第五位封禅泰山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就要比李治强得多了,他心想,既然李治都能封禅泰山,为啥我就不行呢?毕竟我也开创了开元盛世了!

在一帮小人的支持下,李隆基终于前往泰山。当时天气骤变,寒风刺骨,可能是老天爷不想看到这货封禅泰山,李隆基多次祷告以后,这才天气转暖,可能是老天爷觉得算了,毕竟后面封禅的还有更差劲的,李隆基算是可以的了。


第六位封禅泰山的,就是这位寂寂无名的宋真宗了。

说起宋朝,其实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根本就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皇帝。最出名的当然是宋徽宗赵佶,这哥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就是不懂治国,结果出现了靖康之耻。

而且宋朝没有哪个皇帝完成过天下一统,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封禅泰山。非要有一个入选的话,或许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

但是赵匡胤被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弄死了,年仅50岁。如果活得再长一点,或许他还真的会去封禅泰山。毕竟他也是34岁就做了皇帝的男人。


宋太祖赵光义是没脸封禅的,他自己也知道,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唯一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灭了北汉。

宋太宗有点廉耻,可他儿子宋真宗赵恒是真的一点廉耻都不要啊。大辽南下的时候,宋真宗在寇准的逼迫下,才愿意御驾亲征。

本来宋朝在战场上是有优势的,可是这个时候辽国萧太后提出了议和。宋真宗哪里晓得战场上的胜负?立刻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答应了人家的条件,签订了澶渊之盟。

这本来也算是一件好事,至少维持了两国和平。但是有奸臣王钦若认为,这次寇准的功劳太大,他想要泼点冷水。


于是王钦若就告诉宋真宗,这次澶渊之盟根本就是耻辱性的条约。当时宋真宗还自得其乐,认为办了一件大事,这话一听就有些不高兴了。

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宋史》

王钦若知道,马屁拍在了马腿上,为了化解这一矛盾,王钦若提出了两个方案给宋真宗。要想赢回荣誉,要么收复幽燕之地,要么封禅泰山。

前者对宋真宗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明摆着王钦若就是要宋真宗封禅泰山。于是宋真宗就这么去了。


总结:宋真宗去了泰山以后,泰山就不太适合封禅了。

宋真宗在王钦若的怂恿下,去了泰山封禅。从此以后,泰山自己都觉得有点恶心。后世的皇帝都拿宋真宗作为比较,他们都觉得自己比宋真宗强,所以都不屑封禅泰山。

毕竟再去泰山封禅,就好像把自己跟宋真宗排在了一起。这哥们有什么好吹嘘的吗?完全没有啊,所以说宋真宗赵恒够狠的,一个人毁了一座山。

参考资料:《宋史》、《史记》、《旧唐书》、《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真宗   泰山   王莽   澶渊   皇帝   明朝   御驾   汉武帝   祥瑞   太祖   宋朝   北宋   祭祀   后世   帝王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