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很迷惑,能科普一下吗?

中国古代历史最令人困惑的不是“五代十国”时期,而是东晋灭亡后的“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也包含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直到隋文帝时期才统一中原。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弄权,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

于是,这便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被平定后。立时间,群雄并起,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当时的军阀,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十个。

其中最有实力的一个军阀,叫李克用。沙坨族首领,麾下有数万沙坨骑兵。李克用最嚣张的时候,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公元888年,当时的皇帝唐昭宗很反感李克用的跋扈,同时又反感一个叫田令孜的宦官在四川搞割据。

于是,他便一咬牙,一跺脚,组建了一支兵力约10万人的中央军,讨伐田令孜。同时他又下旨,令割据河南的军阀朱温(起义军出身,后归顺唐朝)出兵攻打李克用。

朱温也早就看李克用不爽,便欣然领旨。

这一战,西线比较顺利。唐军很快就包围了成都。相比较而言,东线的战事就打得比较艰难了,朱温与李克用僵持不下。

朱温打着打着,觉得没戏,就不打了。又跑到别的地方抢地盘去了。

公元890年,眼看东线要崩,为了确保长安安危,唐昭宗下令,停止西线战役,调遣西线十万大军援救东线。

然而,谁也没想到。西线的十万唐军在一个叫王建的将领的率领下,也造反了。

王建赶走了朝廷派来的监军,随后又派兵驻守各隘口,切断了四川与唐廷联系。

自此,四川就成了王建的私人地盘。



四川的中央军是回不来了,昭宗皇帝只能硬着头皮把东线战役打下去。

最终,李克用战胜唐昭宗,令昭宗皇帝苦心经营的中央军,实力大损。

不过李克用的部将,镇守河北的刘仁恭在契丹人的支持下,背叛了他,割据河北(李克用割据山西河北),导致李的实力也大损。

在这种阴差阳错之下。朱温居然意外得捡了大便宜。

公元900年左右,朱温完成逆袭,占领了现在的河南、山东和陕西,以三省之力盖过了李克用的一个省(山西)。

李克用对此很气愤,但又拿朱温无可奈何。

为了对付朱温,李克用决心效忠唐朝,联合各路看朱温不顺眼的实力派,一起反朱,重新振作唐朝。

其实,李克用并不反唐。他只是脑子有点不好使,喜欢跟人较劲。哪怕这人是皇帝,他也要掰腕子。

但让他反唐,推翻唐朝,他做不到。

不过,李克用的联盟,最终还是失败了。他无法阻止朱温对唐廷的蚕食。

公元907年,朱温大权在握,决定不装了。

便干掉了皇帝,灭亡唐朝,建立了“后梁”。

后梁政权,便是“五代”的第一代。



听说朱温称帝,割据四川的王建也不装了。

同一年,他也建国,史称“前蜀”。

前蜀便是“十国”的第一个国。

同样也是这一年,割据江淮的吴王兼淮南节度使杨渥宣布宣布不承认后梁,仍然沿用唐朝年号,这等于江淮也事实上独立了。这个割据政权,史称“南吴”。

这便是“十国”的第二个国。

同样还是这一年,割据湖南十多年的潭州刺史马殷和割据浙江的镇海节度使钱镠,分别被朱温封为楚王和吴越王。

由于朱温对湖南、浙江并没有任何,哪怕一丢丢的实际控制力。

因而,“马楚”和“吴越”政权,都事实上建立。

这便是“十国”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国。



公元908年,李克用眼见朱温篡唐称帝,却又无可奈何,一气之下,他就病倒了。

后来,不治身亡。他等于是被朱温气死的。

临死咽气前,李克用叫来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存勖,拿出三根箭,对他吩咐道:这三根箭交给你,每一根代表我的一个敌人。第一个敌人是朱温,第二个是二五仔刘仁恭,第三个是契丹首领的耶律阿保机。这三个人都和我们有血海深仇,你一定要帮我把仇报了。

李克用咽气后。李存勖痛哭不已,埋葬了李克用,从此担负起了报仇的重任。

在李克用病死的同一年,吴王杨渥被自己的手下张颢杀了。后来,一个叫徐温的大臣又把张颢杀了。至此,“南吴”政权的大权,尽皆掌握在徐温之手。

公元909年,割据福建的福建观察使王审知被朱温封为闽王,福建事实上独立建国。这个政权史称“闽国”。

这便是“十国”的第五国。



当南方的非主流纷纷割据建国的时候,北方的主流,朱温和李存勖正在激战。

其实,当时北方也有两个非主流军阀。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割据河北的燕王兼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另一个是割据关陇的岐王兼陇右、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这两人的实力其实并不在以在北方立足。只是因为朱温和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混战,谁都没功夫对付他们。所以才能苟延残喘。

所以,一旦当朱、李的斗争分出胜负时,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当时首先被干掉的是刘仁恭。

公元912年,李存勖攻打刘仁恭,朱温领兵五十万(号称)救援。结果,朱温被李存勖打得抱头鼠窜,逃回开封。

回去没几天,他就被儿子朱友珪弄死了。

朱温一死,后梁内部大乱,无力再顾及刘仁恭的死活。李存勖趁机全力讨伐河北。刘仁恭和他的儿子刘守光(刘仁恭当时已经被刘守光囚禁了)均做了俘虏。后来,父子两人被李存勖下令处死,以祭奠李克用亡灵。

得了河北后,李存勖实力大增。随即就开始了对后梁的征伐。

在这期间,割据广东、广西的刘䶮放弃了后梁赐予的封号,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这便是“十国”的第六个国。

公元923年,李存勖与后梁分出胜负。他把后梁政权踩在脚下,于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晋为唐,史称“后唐”。

这便是“五代”的第二代。

灭后梁后,李存勖又顺手了灭了前蜀。于是一时之间,天下被他统一了一半。



但很可惜,李存勖在历史上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他只风光了三年。

公元926年,由于李存勖治国无方,各地驻军纷纷造反。他在平乱时,被暗箭射死了。

而新继位的皇帝李嗣源(李克用养子)又偏保守。因而,后唐丧失了开拓力不说,还弄丢了荆南和四川。

割据湖北中部,原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自己地盘上建国,史称“荆南”。

这便是“十国”的第七个国。

公元927年,李存勖任命的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派兵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四川。而李嗣源又不管。

后来过了几年,孟知祥大权在握,于成都正式建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这便是“十国”的第八个国。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死。他死后,其生前最中意的继承人,宋王李从厚继位。

李从厚这个人,资质一般,但他的疑心病却很重,总觉得有刁民要害他。于是他便每天没事就琢磨怎么加强统治,强化手中权力。

经过一段时间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把地方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对调,削弱地方实力派的根基。

结果这一下,玩大了,他的哥哥李从珂联合著名卖国贼,同时也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塘起兵造反,把他推翻了。

然后,李从珂自己做了皇帝。

但李从珂登基之后,也跟李从厚一样,也是整天疑神疑鬼,觉得有人要害他。他觉得石敬塘能助他造反,肯定也能造自己的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最后,他把石敬塘逼毛了,投靠了契丹。

公元936年,投靠契丹的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甘愿做“儿皇帝”为条件,求得契丹的援助。

这一年,契丹军长驱直入,灭掉后唐。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继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这便是“五代”的第三代。



就在后唐、后晋政权更迭之际,南方发生了两场政治动荡事件。

一是公元937年,南吴权臣徐温的养子李昪发动政变,强迫吴主禅位,改国号为齐。后来又改为唐。史称“南唐”。

这便是“十国”的第九个国。

二是公元939年,割据越南北部的静海节度使吴权宣布放弃北方政权授予他的节度使职务和爵位,自立为王。越南自此独立。

公元942年,一直对契丹卑躬屈膝的石敬瑭被契丹使者骂死了。

他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儿子都还太小,于是他手下的那帮节度使们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为新皇帝。

石重贵这个人,能力一般,但很爷们,他登基之后就问群臣:先帝爷给契丹当臣子,是不是太丢人了?

群臣们表示,是的,太丢人了。您是个什么意思呢?

石重贵表示,咱们跟契丹开干吧!

群臣们没什么意见。石重贵以为得到众节度使支持后,于是果断停止了对契丹的朝贡。

契丹方面一头雾水,派使臣过来质问,你小子是不是活腻了?

石重贵当即表示,别哔哔,你心里不爽,打过来啊!

于是,后晋就跟契丹翻脸了。双方开打。

这里要说明一下,后晋群臣和石重贵的不满心态是不一样的。群臣认为,后晋向契丹卑躬屈膝,确实很丢人,但他们并不反对石重贵认契丹大汗为父。因为石重贵当所谓的儿皇帝,只是他一个人丢脸,跟他们做臣子的没关系。

后晋政权其实是一个地方与中央,没有太严密组织关系的稀烂政权。各个节度使在地方都是土皇帝,不怎么鸟中央的皇帝。

正是这种皇帝与群臣在心态上的差距,也就最终导致了石重贵的失败。



公元946年,一些后晋大臣不想打了,便当了带路党,引导契丹军冲破晋军防线,顺利的杀到了开封城下。

此时的开封,空城一座,石重贵无奈,只得投降,沦为阶下囚。

后来,他被送到漠北草原囚禁,直到北宋年间才病死。

契丹大汗耶律德光打败石重贵后,也是洋洋得意,他在开封继位,正式称皇帝。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因为水土不服,不适应河南的天气,病死了。

皇帝死了,契丹的大臣们只好撤退,赶紧回去拥立新皇帝,当新天子的宠臣。

至于中原,不管了,谁爱当中原皇帝,谁就去当吧。

见此良机,割据太原的后晋大将刘知远赶紧带兵冲进了开封城。

为了稳住局面,刘知远先是宣布契丹人先前委任的大小傀儡官员在他这里依然有效,然后他又宣布自己是刘邦后裔,因此,他称帝后,国号就是大汉。

他建立的政权,史称“后汉”。(刘知远是其实不姓刘,他是沙坨族。刘姓是他后来自己偷摸改的)

这便是“五代”的第四代。

后晋、后汉更迭之际,南方依然不平静。

公元945年,趁着闽国打内战之际,南唐出兵灭了闽国。

但由于用人不当,南唐军并没有在福建站稳脚跟。后来,闽国的残余势力夺回闽东,保留国号。吴越国此时也来分蛋糕,占领了闽北地区。最终,南唐废了半天劲,只是占了最贫瘠的闽西地区。



公元948年,刚当皇帝还不到一年的刘知远病死。他死前,给儿子刘承祐写下了一份诛杀名单,吩咐刘承祐继位后,先把这些名单上的人叫进宫杀了,然后再杀他们全家。

刘承祐继位后,照着老爸的意思做了。但是下手不利落,他杀了当时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郭威的全家,但却没能杀掉郭威本尊。(人在外地驻守,逃过一劫)

结果,等郭威反应过来,起兵靖难,一个反杀就干掉了刘承祐。

郭威搞死刘承祐后,一本正经的与群臣讨论后汉帝国的继承人问题。

大家一支表示呵呵,还讨论个毛线啊?你郭威自己当皇帝就好了。这是规矩啊,以前谁搞死皇帝,谁就是新皇帝。

郭威连忙表示,那可不行,我是来靖难,清君侧的,怎么能自己当皇帝?

然后,郭威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人来继位。

不过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郭威在将领拥戴下,“黄旗加身”,自己做了皇帝。

郭威继位后,让下面的人给他查族谱,看最远能查到哪位先贤。

下面的人为了拍马屁,便说郭威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身上。因此郭威建立的政权,国号就叫作周,史称“后周”。

这便是“五代”的第五代。

至于可怜的刘赟,则稀里糊涂的做了郭威的刀下亡魂。

听说儿子被杀,刘赟的老爸刘崇气死了。大骂郭威,你当皇帝就当皇帝嘛!干嘛要耍我们父子啊!干嘛要拿我儿子的脑袋祭旗啊?

愤慨之余,刘崇在太原一带建立新政权,仍然沿用后汉的国号,史称“北汉”。

这便是“十国”的第十个国。

就在后汉、后周更迭之际,南唐在江南又有大动作了。

公元951年秋,南唐出兵,灭了楚国。

但脚跟还没站稳,南唐军就被楚国残余势力驱逐出境。最后是一地鸡毛,什么利益也没有捞到。就像他们六年前出兵灭闽国一样。

这一股楚人残余势力的领头人,后来没有选择复国,而是派人去后周请封。郭威封其领导人为武平节度使。

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南唐不是没机会在北方混战时,于南方做出一番作为,与北方南北对峙。只是可惜,南唐每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净干亏本买卖。浪费了资源不说,还浪费了时间。

历史发展到这里,除了后周,割据政权还有六个:后蜀、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和北汉。(这个特殊,唯一一个在北方的)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其养子柴荣继位。

柴荣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五代最有水平的一位皇帝。后周在他统治下,国力可谓是蒸蒸日上。

而对于蒸蒸日上的后周,六个割据政权的态度是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吴越、荆南,积极向后周靠拢。因为南唐对他们的威胁太大。

南汉地处偏远,于大局无影响。

北汉、南唐联络契丹,坚决抵制后周。

后蜀闭关锁国,隔岸观火,却又一度有过与北汉、南唐夹击后周的念头,最后因三方各怀鬼胎而作罢。

所以很明显,荆南、吴越、南汉、后蜀可以先不管他们。

后周首先要打击的目标是北汉和南唐。

公元954年,柴荣首先对北汉用兵,狠狠得削了北汉一顿。

班师回朝后,郭荣做战后总结,他先是收拾了战斗中表现很渣的几个将领,接着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军大练兵行动。

总体原则就是:清退掉不能打的,从地方上选拔能打的进来,组成精锐之师。

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是的,北宋后来的禁军、厢军制度,并不是赵匡胤首创。而也是从柴荣这里学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此次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匡胤被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这为他后来篡位,奠定了基础。

整军备武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柴荣觉得自己总要找个目标开开刀看看成效怎么样,于是他就挑南唐练了练手,连续发动了几次战争,打的南唐叫苦连天。

南唐皇帝李璟打不过,只得主动宣布放弃皇帝尊号,称臣认怂。(南唐后主李煜不是皇帝,他只是国主身份,因为南唐从他爸爸李璟放弃皇帝尊号开始,就没有皇帝了)

柴荣这下心里有底了——朕这禁军,看来可以打契丹了!

之后的历史就简单了。公元959年,柴荣亲自带兵北伐,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两个州。

但在前线,柴荣突然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

回京的路上,柴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然后,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他自己认为人品可靠的赵匡胤。

而赵匡胤也是“不负众望”,在柴荣死后,全套抄袭了郭威的黄袍加身,篡了后周,建立了大宋。

由于在结束乱世的道路上,柴荣已经做了相当出色的铺垫。所以接下来,赵匡胤该做的就是四个字——摧枯拉朽。

公元963年,北宋出兵南征。荆南国、武平节度使归降;

公元965年,北宋出兵西征,后蜀被灭。

公元970年,北宋二次南征,南汉被灭。

至此,割据政权只剩四个,北汉、南唐、吴越和闽国残余势力。



公元975年,北宋三次南征。南唐被灭。

同一年,割据福建东南部的残闽势力也向北宋归降。

在这期间,赵匡胤还多次北伐,把北汉国内搅得稀巴烂,只剩一口气。

公元976年,赵匡胤莫名其妙,突然去世。

他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继位后,缺乏能服众的政绩。

于是他便加快了统一步伐。

公元978年,他逼吴越王归降。宋朝不费一兵一卒便兼并吴越国。

公元979年,他拍板,亲征北汉。然后,一战灭了北汉。

至此,五代十国时期彻底结束。

不过灭北汉后,赵光义洋洋得意,头脑严重发热。他不顾群臣反对,死活要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阴沟里翻船,惨败不说,他自己屁股还中了一箭。

这场惨败,从源头上就导致北宋后来收复幽云十六州,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只需要记住两个地理坐标和一个军事集团。

两个地理坐标,在北边是晋阳、在南边是汴梁(州),也可以说是山西与河南;一个军事集团,是以山西为根据地的沙陀军事集团。

整个五代历史,就是沙陀军事集团一直在山西与河南两个地理坐标上来回折腾,而且是死命折腾。等这个军事集团折腾废了,五代基本结束。至于十国,你不用费心琢磨,因为十国都在边缘地带,对于五代的大势演化,不仅不重要而且没影响。

01.后梁代唐,后梁就是黄巢起义军

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建立后梁政权,五代十国自此开始。

这个后梁政权是个什么货色?你完全可以认为它就是黄巢起义军,只不过领袖由黄巢变成了朱温。



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后来反水做了大唐的节度使。而这时候的大唐帝国早已崩溃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首先是各地藩镇节度使,统统不听话;其次是皇帝没军队,神策军捏在太监手里;第三是朝廷真没钱,将士就不可能卖力。所以,黄巢起义军,虽然一直被包围,却一直打不死。

朱温反正之后,局势立即发生变化。朱温本人非常能打,带过来的农民起义军也非常能打,关键是这伙人真敢冲上去揍黄巢。有时候,二鬼子就是比真鬼子更卖力,比如明末的吴三桂。原因很简单,就是朱温肯定不可能让黄巢再次做大。黄巢再次做大,第一个要灭的,就是他。

当然,还有一支力量,在对付黄巢起义军上,也不手软。这支力量就是位于山西的沙陀军事集团,首领是李克用。这伙人只认钞票、不讲政治,打仗等同抢劫、战争等同创业。所以,干黄巢,从来都是沙陀人第一个冲锋,其他藩镇军队在后面尾随。



朱温一边打击黄巢,一边招降起义军。等黄巢兵败自杀,朱温就接管了黄巢的全部力量。所以,黄巢起义军根本没被大唐消灭,而是反过来消灭了大唐,不过是换了个大哥、换了副面孔。这个线索可以简版叙述如下:

首先是内部搞分裂,一派还叫黄巢、一派叫了朱温。其次是两派搞内斗,朱温一派消灭、收编了黄巢一派。第三是朱温受招安,起义军变成藩镇军;最后,朱温带着藩镇军把大唐给灭了,建立后梁政权。

这时候的大唐藩镇呢?藩镇堕落了。节度使一直搞政治、分地盘,骄兵们一直搞起义、要钞票。这就是纯内耗,早就耗得没啥战斗力了。所以,在一帮废了的藩镇中间,朱温这伙人必须是中原最强军阀。原因就是起义军比藩镇骄兵更能打。乱世之下,强者定章程。因此,最后灭唐建梁的,只能是朱温这伙人。

02.后唐代梁,沙陀军事集团称雄

大唐的藩镇骄兵不行了,而隶属大唐的山西沙陀军事集团,却要多彪悍有多彪悍。为什么这伙人没能代唐自立呢?

第一个原因是缺乏合法性。对于沙陀人,中原藩镇视其为公敌,唐朝皇帝也满是猜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上到下,是个人都要防着沙陀人。所以,李克用要代唐自立当皇帝,那就太难了。

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准备好。沙陀军事集团不讲政治、只讲钞票。所以,他们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你真给钱、我真卖命,实在给不出钱、我自己抢也行。沙陀人的认知水准,始终停留在雇佣军层面,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变过来。



但朱温灭唐以后,沙陀人就是再幼稚也知道时代变了。沙陀军事集团存在的唯一合法性根据,就是大唐王朝。因为大唐册封,所以这伙人才能在山西搞割据。而大唐之所以容许他们存在,就是要利用他们对付藩镇。一旦大唐被藩镇消灭,那这伙人自然失去存在的必要。

于是,后梁王朝一定要死磕沙陀军事集团,因为朱温要继承大唐的全部政治遗产,但肯定不会继承沙陀人。而沙陀军事集团也一定要死磕后梁政权,必须替老东家大唐报仇,关键是死活也不能承认大唐亡国了。但凡大唐被否定了,那沙陀人自己就也被否定了。

于是,后梁这个中原王朝就不可能是一个强势王朝。因为山西沙陀人存在,它没办法展开统一攻略。所以,十国也就必然出现。其实远不止十国,有的国祚太短、有的地盘太小,所以实在没法算。你也不用知道十国都是谁,因为他们统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晋阳和汴梁这两个地理坐标,放大一点儿就是山西与河南。

李克用到死也没能斗过朱温,所以差不多就是被朱温联合河北藩镇给气死的。甚至,契丹人也插了一脚。这个残忍却不乏朴实的沙陀汉子,因为脑子不灵光,所以即便捏着最强军事武装也一直被欺负。李克用之后,沙陀军事集团的当家人换成了李存勖。英雄出少年,李存勖不久吊打朱温,而且等朱温死了,接着吊打朱温的儿子。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连带河北刘仁恭和草原契丹人一起揍。



后梁有国17年后,被沙陀军事集团消灭。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政权,现在叫后唐但当时就叫唐朝。沙陀人一定要把老东家唐朝的大旗给立起来。中原藩镇不是以沙陀人为公敌吗?这时候怎么允许李存勖当皇帝了?中原藩镇差不多都被后梁和后唐给兼并干净了。就是那个当了一百来年独立王国的河朔三镇,也给打没了。这时候,还存在的,也就剩下所谓的十国了。但十国不重要,它们也不想掺和中原这趟浑水。于是,沙陀军事集团正式称雄。

03.后晋代唐,只是沙陀军事集团的内斗

沙陀人有两个人弱点,一个是合法性太弱,但这时候已经彻底乱了,所以你们能打、你们就有合法性了;一个是没有准备好,具体说就是政治上不成熟,一伙雇佣军建立一个王朝,这种质的变化太难。所以,李存勖刚建国,后唐就搞起了武装内斗,沙陀人自己把他这位开国之君给弄死了。

李存勖之后,李嗣源成为沙陀军事集团的掌门人,成了后唐皇帝。李嗣源是个苦出身,有一种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成熟,所以做事比较沉稳。在李嗣源时期,后唐控制的中原天下,获得了一段难得的稳定发展期。



但李嗣源死后,沙陀军事集团立即搞起了内斗。先是,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把李嗣源的亲儿子唐闵帝李从厚干掉,然后自己当皇帝。再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人把李从珂干掉,然后自己当皇帝。石敬瑭之后,后唐灭亡,后晋建国,五代十国进入到第三代。

从后梁到后唐、再从后唐到后晋,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一直是晋阳和汴梁两个地理坐标在争夺天下。这时候,基本没其他地方什么事。后唐的首都虽然是洛阳,但经济重心仍然是汴州。如果把空间尺度放大一点儿,就是山西与河南争霸。最后胜利的肯定是山西,因为沙陀军事集团在山西;而胜利之后,却一定要把国都定在河南。这个乱世逻辑大体如下:

沙陀军事集团是当时的最强军事武装,山西一直是沙陀军事集团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所以,谁在山西、谁就能称雄。而从山西高地出发,南逼洛阳、北迫河北,完全是一副吊打天下的形胜气派。所以,胜败与否,完全取决于山西的沙陀军事集团。

沙陀军事集团搞完暴力输出之后,就要输出秩序,而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新王朝。这时候,新王朝的首都,一定要设在汴州或洛阳,后期主要是汴州。因为汴州扼守大运河,不仅可以控制各方,而且能够接受各方输血。

简单说,就是山西有兵,输出暴力的时候,就是山西称雄;河南有钱,输出秩序的时候,就是河南定都。



而五代之所以更迭不断,主要原因就是军事和政治或军事和经济的不平衡。山西这个地方始终捏着最强武装,所以随时都可以杀进中原换个王朝。这就是五代自然演化出来的博弈格局。但这个博弈格局被石敬瑭给打破了。因为割让幽云十六州,导致北方无险可守,所以契丹人随时可以参与中原争霸。

04.契丹灭晋,后汉短命是因为山西变弱

石敬瑭,因为契丹人的支持,所以当了皇帝。但石敬瑭的后人,也因为契丹人的反对,所以当了亡国奴。

原本的格局,应该是沙陀军事集团在晋阳和汴州两个地理坐标上来回折腾。

但,因为丢失了幽云十六州,所以草原势力想入主中原就入主中原。契丹人打乱这个原有格局,直接搞得中原无主。天下大乱,山西必出枭雄;中原无主,那就更是山西章程天下。

契丹人当然也想借机入主中原,这是他们一直的梦想,而且梦想已经成真。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在汴梁登基、建国大辽。然而,这个比沙陀更落后的草原民族,虽然武力第一,却无力输出秩序。所以,这伙人怎么进来的,还要怎么回去。



建立中原新王朝的任务,还要交给山西的沙陀军事集团。于是,沙陀集团的新任领袖刘知远从山西起兵,他不是杀入汴梁,基本上是走进来汴梁的,然后建立了后汉王朝。但后汉就真心没必要多说了,因为从立国到灭国总共三年时间。

为什么后汉国祚这么短?

你不用考虑宫廷斗争的细节,因为细节真实早已湮灭在历史噪音之中。所以,我们只能从大趋势上着眼分析。先从两个问题来分析一下这时候的天下格局:

第一个问题:后晋代唐,石敬瑭为什么要勾结契丹人?要知道李存勖可是带着沙陀军事集团把幽州藩镇、后梁王朝和草原契丹捆在一起打的。原因就是累年消耗,沙陀人变弱了。你的确很能打,但打仗是会死人的。所以,晋阳这个地理坐标只能越来越弱。

第二个问题:十国第一强的南唐就在淮河边上,为什么不向北推进、建立新王朝?南唐的战略失误只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围绕汴州这个地理坐标的力量越来越强。因为河朔三镇这时候已经打没了,河南、河北与山东连成一块。所以,汴梁这个地理坐标自然越来越强。

能逐鹿天下的,只有两个地理坐标。即汴州和晋阳,用河南与山西更恰当些,颗粒度大一点儿,理解成本更低。而山西越来越弱、河南却越来越强,所以沙陀军事集团建立的后汉政权就没那么轻松搞定天下了。



然后,后汉国祚3年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沙陀军事集团在政治上仍然不够成熟,所以内斗就不能停。于是,直接原因是内斗把自己给斗死了。

直接原因只是快变量,这时候两个慢变量就发挥了决定作用。

一个是慢变量是制度上的变化。从后梁开始,每一个五代王朝都在扩充中央禁军,当时称侍卫亲军。原因是唐鉴不远,大唐就是被藩镇搞死的。于是,到了后汉时期,中央的侍卫亲军已经非常强。

再一个慢变量就是前面那两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即汴州这一地理坐标的力量越来越强,晋阳这一地理坐标的力量越来越弱。

于是,从后汉开始,能够改朝换代的,就不再是山西的沙陀军事集团,而是汴梁王朝的侍卫亲军。因为距离近,就在朝廷眼前;所以效率高,政变周期以天为单位。只需黄旗裹身和黄袍加身,就能完成政变。郭威澶州兵变,黄旗裹身,第一次上演比较仓促,但更真实;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仓促造反还能把龙袍制作好了,准备着实充分,但更像预谋良久。

05.后周天下,运气是它的通行证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都干什么了?他就在搞内政。经历郭威的治理,汴梁这个地理坐标基本上实现了经济上的碾压。打仗打得就是人口和钱粮。没有这个基础,根本无法在乱世丛林立足。



但是,郭威之所以能用将近五年时间搞内政,是有前提的。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晋阳这个地理坐标得给机会,具体就是山西的沙陀军事武装。

朱温为什么不行?代唐建梁之后,朱温为什么不去休养生息、搞内政?朱温还真去做了。没有朱温,汴州这个地理坐标在晋梁争霸的时候就能打废了。正是因为朱温的努力,所以河南的老百姓才没有变成流民。但朱温没法搞,甚至连一年时间都休息不了。因为山西的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根本就不同意。

但这时候的郭威却完全可以,因为沙陀军事集团就剩下一个晋阳的北汉政权了。给不给就会,沙陀人已经说了不算。

郭威搞内政,柴荣搞武功。周世宗是个奇男子,别说给他三十年时间,就是给他二十年时间,这位雄主也能把幽云十六州给弄回来,建立一个比肩汉唐的大帝国。但可惜啊,历史只给了他六年时间。即便是六年时间,幽云十六州的瀛、莫二州的关南地区也被他给收复了。北宋也就是靠着周世宗拿下的关南地区跟契丹人抗衡的。

但柴荣就不需要机会了吗?他也需要机会。先南后北这个战略没毛病,因为契丹人太难打。所以,周世宗三战淮南,直接把十国第一强南唐赶到了长江边上。同时,出兵陇右,拿下了秦凤成阶四州,把后蜀封在秦岭大山出不来。但是,做这些事,都需要时间。周世宗能够有时间,就是历史给他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契丹人给的。此时的契丹辽穆宗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醒着的时候就干两件事,一件是打猎、一件是喝酒,其余时间就是醉酒闹事和倒头便睡。高平之战,沙陀武装和契丹骑兵一起进攻后周,完全就是一场灭国战。结果呢?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一个冲锋就把沙陀人和契丹人打得哭爹喊娘。这还不算完,直接攻到山西,把晋阳包围了20多天。要不是诸将不卖力,柴荣这时候就要发动收复幽云十六州之战了。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能拒绝运气,任何时代的伟大也不能拒绝运气,运气甚至都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这时候,运气这个东西终于垂青了这个久经战火的中原天下。

06.深度分析

五代乱世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从秩序层面摧毁了大唐帝国。秩序乱了,问题也就出现了,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个是老问题,几十万职业军人你怎么养。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军队数量在高峰时期上涨到了八九十万。记住,这些人不是府兵,而是募兵。当兵打仗不是他们在耕种稼穑外的兼职,而是养家糊口的主业。五代十国的第一个逻辑,是节度使听士兵的。因为这些人已经形成了士兵利益集团。关键是打仗不行、索求无度。“长安天子、魏博牙兵”,就是写照。士兵集团的顶层牙兵,成为皇帝之外最快活的职业了,哪个朝代也付不起这个成本。



一个是新问题,就是我们一直认为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制度,不一定导致藩镇割据;节度使,也不一定敢跟朝廷叫板。从玄宗朝到宪宗朝,被干掉的节度使数不胜数。但节度使听士兵的这个逻辑,则必然导致节度使要跟皇帝叫板。士兵利益、朝廷利益,一定会发生矛盾。听士兵的,节度使可能被朝廷干掉;听朝廷的,节度使肯定被士兵干掉。你让节度使还怎么玩?后来一定是节度使带着士兵跟朝廷叫板。这就是藩镇割据。同时,也发展出了五代十国的第二个逻辑,即皇帝听将军的。在这个逻辑之下,换皇帝、杀皇帝,就跟砍瓜切菜一样简单。

一个是大问题,凡事你得跟着钱走,就是国家没钱了。节度使不听话了,那就换掉,换掉就造反,造反就要花钱。所以,河朔三镇就成了独立王国,整个河北富饶之地,彻底不给国家交税了。军队太多,那就裁军,裁军也要造反,造反还要花钱。庞勋之乱就是八百武宁职业军人给搞起来的。节度使撤不了、军队裁不掉,那就只能向老百姓征税。于是,江淮盗匪横行,基本上就把这个新财源给毁了。要命的是庞勋起义波及的山东地区,在后来又搞出了王仙芝和黄巢起义。结果就是农民起义把大唐搞没了。

以上是大唐后期的问题,但全是五代十国的问题。因为朝代虽然变了,但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

五代十国的主要内容是:沙陀军事集团在晋阳与汴州这两个地理坐标往返奔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内容,简单概括为三个原因:一个是山西形胜,乱世山西必出枭雄,这已经成了一个历史规律;一个是沙陀崛起,草原精蛮与中原风华杂交出来的一伙人,从来都是最强的;一个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被打废了,始终支撑不起一个强势王朝,一直被山西沙陀力量压制。

人为谋算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能依靠历史叙事自然演化。历史叙事自然演化,会非常残酷,基本就是在互相绞杀中杀出解决方案来。



一个演化是制度上的。从后梁到后周一直强化的中央禁军制度,在柴荣和赵匡胤时期最终完成。举国精选的侍卫亲军和殿前军,成了比沙陀人更强悍的力量。没有这个力量,就不会有周世宗和宋太祖的武功卓著。

一个演化是力量上的。沙陀人越杀越少,杀到五代结束,基本上就杀的差不多了,以后都很难找到沙陀突厥。中原藩镇也越杀越少,到五代结束,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些地方,已经没有尾大不掉的藩镇了。

肯定要问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钱从哪来?

首先是养兵的成本降下来了。北宋在平定四川之前,赵匡胤的精选禁军才多少人?也就十万人,不可能再多。拿出六万收复四川,剩下四万盯着北汉。如果赵匡胤能有二十万精选禁军,他早就把四川、南唐和北汉捆在一起打了。

再有就是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了,也就是十国。这伙人一不参与中原绞杀、二不向朝廷交税,那就只能休养生息搞经济了。五代后期,后蜀和南唐简直富得流油。

安史之乱导致的新一波北人南迁,开发了江淮新财源。大唐续命150多年,主要靠的就是江淮地区。战争已经把经济打到了底线,而一旦秩序恢复、统一市场形成,经济立即就会有起色。

因安史之乱而秩序崩溃,因秩序崩溃而问题激化。然而,人为谋算无法解决问题、也无法恢复秩序,那就只能依靠历史演化。但历史演化是残酷的,残酷的叙事就是五代十国。




大唐末日

关于五代十国的故事还得从公元881年说起,那年正月冲天将军黄巢打进了国都长安,唐僖宗出逃成都,天下变色。关于黄巢这位老兄历来争议很多,有人说他是反抗暴政的英雄,也有人说他就只是一个屠夫而已。

无论如何吧,黄巢从山东打到河南,又一路南下广州,而后再从襄阳打回关中,几乎糜烂了大半个国家。风雨飘摇的李唐王朝遭到惨重的打击,不得不依靠沙陀族将领和义军叛徒来平叛,朱温逐渐开始展露头角。

黄巢兵败身死后,藩镇再无人可制,关中附近密布三大藩镇,成为唐朝的肘腋之祸。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雄踞太原,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霸占汴州(开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国都以西经营得密不透风,王朝覆没已在旦夕。


五代轮替

在一系列明争暗斗后,朱温率先动手了,他先杀昭宗又逼哀宗逊位,于公元907年登上帝位,建立后梁。从此天下失去共主,分崩离析,乱世不可避免的降临,朱温的后梁雄踞中原,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朱温残暴疯狂的个性注定了后梁的结局,他是开启乱世的枭雄,不可能成为定鼎天下的英雄,况且朱温始终没有一个好儿子来继承衣钵。偏偏北面死敌晋王李克用有一个虎子,鞭挞天下的李存勗!

李存勖用英武的前半生毁灭掉后梁,吞并了李茂贞辛苦经营的凤翔,他建立的后唐本可挥师南下统一江山,也进军北上争雄塞外。可惜年老的李存勖失去了雄心,在乐舞优伶中命丧义弟李嗣源之手,后唐虽短暂中兴,但终归难逃覆没。


后唐失国成就了石敬瑭,在向辽国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他占据中原之地,建立后晋。但这个政权大抵天生就是被诅咒的,它成于契丹的援兵,在第二代皇帝那又被契丹灭国。全程打酱油的刘知远利用中原无主建国,弄个后汉出来。

刘知远的后汉是个坑爹朝代,一共存在了四年大将郭威就因为全家被杀而造反,鲁智深的原型自然凶猛无比,很快就打进汴京建立后周政权。郭威全家被杀,死前将国家托付给了义子柴荣,可惜的是柴荣死前把儿子托付给了那个姓赵的男人,后面自然就是黄袍加身的故事啦,五代的故事就此终结。

其实所谓五代就是唐宋之间这段日子占据中原的五个王朝,它们都登基称帝,又都号称“中央政权”,并且是顺次继承关系,所以被后世以五代命名。严格说来也就72年而已,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了。


十国纷乱

比起中原的五代传承,当时华夏其他地区就显得纷乱不堪,割据势力乱七八糟的冒头,胆大一点的祭天称帝,胆小一点建国称王,互相攻伐不断。后世拿出其中较大的十个政权称为“十国”,事实上这十个政权并非同时存在,它们互相也有继承关系。

与朱温的后梁同时存在的有吴国、吴越国、闽、楚国、南汉,荆南、前蜀共七个政权,这七个政权又各自有不同的际遇,实力最强的吴国因为内乱被齐王李昪夺位,建立起南唐,这就是第八国。

南唐吞并了闽和楚国,甚至一度攻灭前蜀,成为江南一带首席豪强,最后被赵匡胤干掉,后主李煜为词坛增色不少。被灭的前蜀也没老实,余孽孟知祥反击成功,又在成都建立后蜀,这就是第九国。

前边五代故事里后汉不是被郭威给灭了嘛?他们其实也有余孽,这些人在太原建立起另外一个割据政权,国号依然叫“汉”。这倒霉国号坑惨了后世学历史的人,后汉都用过了,总不能叫后后汉吧?最终为了区别于南汉和后汉,这个政权我们叫北汉,这下总算凑齐了第十国,可喜可贺。



大致上所谓五代十国就是这么个情况了,从公元907年朱温篡位一直到979年北汉灭亡,华夏大地经历了足足72年战乱,打的整个北方一片狼藉,为了内战连燕云十六州都丢了,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缺乏战马的华夏步兵只能用天灵盖对付北方铁骑。这段历史大概可以深刻证明一个真理——内乱永远比外敌更可怕,扯淡完毕。




简单说: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北方:

后梁: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后唐: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沿用“唐”国号,同年底灭后梁,史称后唐。

后晋: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的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后晋军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死后,立侄子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登基后,决定脱离对契丹的依附,最终后晋与契丹发生战争。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投降契丹,后晋主力丧失,石重贵被迫投降,后晋灭亡。

后汉:石敬瑭建立后晋后,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皇帝石重贵投降契丹后,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后周:刘知远当了后汉皇帝之后,就任命郭威为枢密副使(管军事的高官),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汉隐帝继位。然后封郭威做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就是既管军事又管政权,然后郭威又是北伐,又是打契丹,立了很大的功劳。就在这个时候,汉隐帝对郭威不放心了。就下诏要杀郭威,结果被郭威识破,直接起兵,把汉隐帝杀了,夺了后汉的权,建立了后周。

郭威死后,传位给养子柴荣。柴荣在位六年后突发疾病去世。传位给儿子柴宗训,此时刚刚八岁。柴宗训继位不久,就收到消息,契丹和北汉两股军队向后周的京城开封杀来。于是两位执政大臣便派后周禁军的都点检赵匡胤出征平叛。赵匡胤领着军队出征了,但是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就发生了“黄袍加身”的事情,赵匡胤就当了皇帝,随后后周灭亡,宋朝建立。

总结:五代就是唐朝灭亡后,北方五个政权的先后更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

在唐朝末年、五代及宋初的时候,在南方(北方也有一个,统一划归为南方)先后存在过十个割据政权。后世的史学家把这些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国。

前蜀:十国之一,是舞阳(今河南舞阳)人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共历二主,十八年。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率兵灭了前蜀。

后蜀:后唐灭了前蜀之后不久,后唐就发生了兵变,此时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窃取蜀中兵权,随后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三十年后,宋太祖发兵攻打后蜀,一年后将后蜀给灭了。

南吴:创建者是杨行密,公元883年,任庐州刺史。后势力逐渐强大,公元902年,受封吴王。等到杨行密去世的时候,杨氏吴国已经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了。公元937年,齐王徐知诰逼迫南吴末代皇帝杨溥禅位给自己,南吴灭亡。

南唐:公元前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后,定国号为“齐”,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后世称为南唐。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城,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吴越:统治者是临安钱氏,最初效忠于唐朝,唐朝灭亡后,先后向后梁、后唐称臣。开国统治者是镇东军节度使钱镠。钱镠虽然一方面向中原王朝称臣,但是另一方面则自为朝廷,府署不仅称朝廷、缭臣称臣,而且还自立国号,俨然就是一个中原皇帝。吴越国历三代五王之后,到公元978年,吴越末代皇帝钱俶奉旨入汴京,结果被扣留,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自献封疆于宋。于是吴越遂亡。

闽国:公元909年,后梁中书令王审知被册封为闽王。王审知去世后,长子王延翰继位,两年后,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公元933年称帝。公元945年,正值闽国内战之机,南唐出兵将闽国灭亡。

南楚:楚国的创建者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马殷本是刘建峰手下的先锋,南下湖南,攻占潭州等地之后,成为都指挥使。后来,刘建峰被杀,马殷被推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后梁、后唐先后封其为楚王。公元951年,南楚发生内乱,南唐乘机派大将边镐攻下长沙,灭了楚国。

南汉: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刺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后梁时期,刘氏家族已被册封为南海王。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陟在番禺称帝,国号大越,第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公元971年,北宋赵匡胤发兵灭了南汉。

南平:公元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公元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史称南平。南平传位至第五主高继冲时,于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向宋朝纳地归降。

北汉:后周皇帝郭威称帝之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权。公元979年,宋光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至此灭亡。

总结:十国就是唐朝末年、五代及北宋初期,在南方和北方先后存在过的十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契丹   后晋   后梁   藩镇   后唐   后周   大唐   后汉   节度使   中原   南唐   山西   政权   公元   皇帝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