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现在看中医还需要熬中药汤喝吗?

如果你信中医,就不要怕喝中药汤!中医讲对症下药,讲成方依病加减。如果你只想吃成药,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当然了中医也有针灸、推拿、按摩、火罐、足疗、外贴、涂擦等疗法。但多种病是以汤药为主!中医认为需要就是需要,而不是病人觉着怎么样!




中医治病不一定要喝药,喝汤药是中医最不得已的的治疗手段。

中医治病有七个层次;

1、祝由:类似于现在医学中的心理治疗。“五藏”对应“五志”,五志又相生相克:

“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肾” 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祝由就是利用这五种生克关系来治疗因情绪而导致的疾病。这一类的病案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例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因中了举人欣喜成疯,让他平时最怕的老丈人一个大嘴巴子给打好了,这就是“恐胜喜”。《红楼梦》中贾宝玉发现娶的不是林黛玉后因怒成痴,久治不育,最后还是薛宝钗直面问题核心,明确告知林黛玉病故的实情后,贾宝玉痛哭数日之后反而恢复了正常,这是“悲胜怒”。

2、导引:就是通过形体上的训练实现自我疏通经络,以达到气血畅通的治疗效果。例如:五禽戏、站桩功、瑜伽、打坐等等。中医强调“医道合一”,所以,这种手段既是医生提高自身诊疗功力的手段,也是养生的方法,更是根治一些慢性顽疾的唯一手段。

3、按蹻:这就是常说的“推拿、按摩”,“按”是用手,“蹻”是用脚,通过外力人为的强行疏通拥堵的经络,以达到治疗效果。

4、砭石:刮痧、拔罐,这也是利用外力的作用进行身体物理治疗,疏通经络,驱邪祛湿的方法。

5、灸笍:也就是火烤,艾灸、热敷、电磁理疗都是这类治疗手段。

6、针刺:从上古流传至今的“黄帝九针”便是针刺疗法的典型代表,现在大家通常会有“针灸”的说法,其实是把针刺和灸笍混为一谈了。从“黄帝九针”不难看出,针刺也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扎针”,还包括一些外科手术的治疗手段。关于“针刺”更是有“回阳九针”和“十三鬼针”的绝世秘籍之说了。

7、毒药:《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毒药就是现在的中药,从“毒药”的称谓可以看出古人对“药”的理解——是药三分毒。因此,使用药来治病是中医最后的防线、而且中药的使用方法也有很多种,首先是“服气”也就是“闻药的味道”,其次是外敷,最后才是内服。

综上所述,中医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大部分民众并不了解中医,很多庸医更是让国民对于中医的认知雪上加霜。




看中医信中药的话就不要怕苦,我认为最好选择:1散剂,2汤剂,3膏剂,4丸剂,5现代制成冲剂或针剂(已减药味药性)。




既然看中医就必须接受中医汤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汤剂才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的精髓讲的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它能达到表里同治,标本兼顾,这与西方医学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传统中医起源于古老的辨证唯物主义,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从而推洐出脏腑辫证(也就是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一众思维推断,形成完整的中医理论基础,结合外在的望舌象,切脉象,问基本情况,闻排泌物气味(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始终本着整体观念出发,通过症状辨别出证型(病位病型),进一步确定施治法则,最后才拟定出方药,即大家所说的汤剂。

说了这么多那为什么说知道了病情我还非要喝中药汤剂呢?

这里不得不从国宝中药说起。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它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不同偏性,而中医正是利用所认知到的这些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进而调理脏腑阴阳气血。

所谓的汤剂就是根据你的证,你的身体素质来开出的一副调理人身体阴阳气血的方子,不光有驱除疾病的作用(治标),更能调理你的身体(治本),真正做到一人一方,标本同治,极致到因人因病因证个性化施治。反观大多数成药是针对某一大类患者的,它只兼顾共性,疗效当然有所欠缺。

所以你每每看中医时开出的方子,说是量身定制的真不为过。

当然汤剂只是中药剂型中最普遍常用的剂型之一,其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不足之处是用量大,不便熬制和携带而己。

不知所回答问题能不能让大家对中医及中医汤剂有稍进一步的了解呢?也欢迎有这方面爱好及志向的朋友一起来学习讨论。




选择中医治疗必需喝中药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中药   汤剂   成药   汤药   方子   脏腑   同治   经络   针刺   气血   学说   毒药   阴阳   中医   手段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