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的时候,农民的饭量为什么那么大?请说下原因?

不要说人,我是阜新老农民,我给你用猪举例子。

现在的猪,一天吃三到四顿,其他时间睡觉。屠宰后,小肠非常细,肠油非常多,皮厚。

小时候养猪,每天用榆树叶,野菜,泡水,没一粒粮食,就那么天天喝水吃野菜。那时候的猪,几乎很少睡觉,就是一直吃。养了一年,小肠很粗,皮薄,油少。

人也一样,我小时候一年吃不到几次肉,一年称个二三十斤肥肉熬猪油吃一年,豆油没有。即便有,炒菜放一小点,就是有点油花罢了。有句话叫这娘们炒菜后老婆油,就是菜做好再滴几滴油,看着油汪汪,就是不香[捂脸][捂脸][捂脸]

那时候睁开眼就想吃的,尤其夏天,蹲菜园里吃黄瓜,西红柿,嫩茄子,上山吃天天,老瓢,酸不流,麻果,榆钱,甚至会啃生地瓜,偷喝浆糊。没办法,饿啊!

每天也吃饭,小米饭,三碗两碗,干活一会儿就饿。苞米面饼子,搭配葱酱,能吃饱顶饿,但没油啊!

结果就是一顿吃六个大饼子,十张白面饼,十几个豆包,五六十个饺子,因为饺子也就是白菜萝卜馅。

我们新兵连,三个月不给太多油,一顿二十个大包子,不是小笼包,是大包子。馒头十个起步。下连后一顿六个菜,我们一顿也就吃仨俩馒头就饱了!

如果不信,你每天吃青菜,苞米面,小米,一个月二两豆油,一个月半斤肉。至于劳动量,不用太多,每天抗一百袋水泥,俩月下来,你一顿也能吃十五个馒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机器,现代化的家具早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以前农村那些原始的、繁重的手工劳动,逐渐被现代机器所替代,使农民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现在农民不用肩挑背驼,不用牛拉耕耙田地,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栽插播种,这一切繁重的劳动都可以用现代机器来做。农民只要跟着机器做一些辅助工作。这样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如今农民干活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劳动者体内消耗的能量也减少了,加上现在的用油量比以前多了近十倍。现在市场物资丰富了,吃的食物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农民的饭量也随之减少许多。

今日头条平台上有朋友提出:“生产队时候,农民饭量为什么那么大?请说下原因?”。下面谈谈我的看法,讲述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几种原因。

一、在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科学技术还没有完整的发展起来,农业生产中许多繁重劳动,都是全靠手工去做。如播种、收割、把收割的农产品运到晒场上,这一整套的生产过程,全是靠人工手割、肩挑来完成,这些繁重的劳动,大量消耗劳动者的体力,使其喘大气、流大汗。

这种超强度的生产劳动,使农民超常的排汗和喘大气,大量消耗了劳动者的体内能量。由于劳动者的体能消耗量大,这就必须用多吃饭来补充体内能量,以达到体内能量所需。所以那个时候的农民饭量特别的大,几呼每餐都能吃三大碗饭,每人每餐需要2.5斤米煮饭,才能吃饱。那时候人的味口也非常好,就是没有菜,吃白饭都能吃完三大碗饭。

二、六七十年代,国家各项事业处于建设的初期,还不够富裕,农民生活处于温饱状态。农民吃的油量少,生产队时期,每人每年分得6斤芝麻油,2斤菜籽油。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油。菜基本上是以自己菜园里种的蔬菜为主,很少吃肉和鱼之类的菜,只有在过节、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上肉和鱼。

家里的水果和零食,吃得少之又少。因为那时候国家还不够富裕,社会物资匮乏,农民口袋里的钱都很少,所以水果以及零食也吃得少。那个时期的农民,肚子里不但油份少,而且还严重缺少身体内所需的多种元素及维生素等,肚子里只有饭和一些简单的蔬菜,这样食物很快就被消化掉了,因而人十分感觉饿,使饭量增大,吃得特别多。

三、六七十年代,处于各种建设的初始阶段,各种建设事业特别多。如农村有“修建拦河大坝”;“修建大型水力发电站的水库”;“修建各种小型水库”;“修建乡村及城镇公路”;“冬季集中挑塘泥积肥”等。农民一年到头几呼没有休息的时候,每天都是紧张的、高强度的劳动,体内能量每天都消耗大,所以那时候的农民饭量特别大。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认为,在生产队时期,农民饭量特别大的主要原因。欢迎友友们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以及不同意见。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七二年,我爷爷给人送亲,中午在主家吃了16个白面馒头,和一些菜汤,撑得都站不起来了,是被同行的人搀着回来的。

生产队的时候,农民的饭量为什么那么大?

1.人多粮少,吃不饱肚子,对吃的东西欲望强烈

在六七十年代,爷爷辈、父辈,每家都有好多兄弟姐妹。我爷爷姊妹8个,我爸姊妹6个。在生产队时期,每家能领到的口粮有限,人多粮少,大家长时间处于半饥饿状态,对吃的东西欲望特别强烈。

由于口粮不够吃,爸爸说他小时候大多数都是一天只吃2顿饭。奶奶做饭通常是舀上两勺玉米面,加上几瓢水,再放上半筐野菜煮上一大锅。

饭好了每人能吃上几碗,肚子撑的滚圆,可几碗饭全是汤汤水水,几泡尿下去,肚子又咕咕叫了。

2.生产队时期,大家肚里没有油水,甚至几个月都吃不了一次肉。

说件“香油”的事你体会下。

有一天晚上家里吃面条,我感觉没有滋味,就到厨房拿一瓶香油打开盖子往面条碗里倒,爷爷看到后眼睛都瞪直了。我问他怎么了,他感叹道:“你们这代人太不知道东西中用了。”

随后,他就向我说起他当年去挖河的事,爷爷说冬天挖大河特别苦,生产队长心疼大伙就弄来一瓶香油交给厨房师傅,饭做好了,厨房师傅往锅里放香油是用一根筷子蘸一下香油,然后滴到锅里。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回肉,大家肚里都没有油水。爷爷说,即使是冬天壮劳力去挖大河,也是基本吃不到肉的(萝卜、青菜、窝头、这些管饱)。

3.出力多,消耗大,饿的快。

生产队时期,除了要干本生产队里的活,还要平整土地,到了冬天还要出义务工,挖河、修渠、挖沟、挖塘、修路、修水库等等。

这些都是重体力活,全靠人力,消耗是巨大的,消耗多吃的当然多。像现在的民工,他们干体力活,食量就普遍比一般人大。生产队时期的农民,每天的劳动量绝不亚于现在的民工。

4.没有副食,缺少补充。

生产队时期,很多家庭连口粮都不够,更谈不上副食。那时不像今天,活干一半休息一下吃个苹果,喝杯奶茶,吃个烧饼。这些东西在那时都没有,大家的肚子只能靠饭点的那几碗汤汤水水,或再加几个窝头。

结束语

生产队时期的农民普遍饭量大,一顿吃几盆面条,十几个馒头的比比皆是。除了因为那时的农民干重体力活消耗大之外,还有就是吃不到副食和荤腥,肚里没有油水。那时的农民如果突然遇到好吃的,那都是拼了命的往肚里塞。




“草包大肚汉能吃就能干”。

“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一顿不吃糠,肚里没主张”。

生产队的时候,正是大干社会主义。每一个农民都是人民公社的社员,每一个社员上班都实行工分制。

男壮老力每天十分工,女壮老力每天八分工,干得不好的弱劳力评功记分也有三分的,也有五分的。

每天晚上拿着记工本到一起登记工,干的不好的队长有权扣工分,处罚严明,奖励的很少。

农忙的时候,黑夜加班是不计工分,都是尽义务的。

当队长的光算手里没有拿着棍子,那可真是厉害的很,哪个社员也不敢逃懒。

不吃饱肚子能顶得住吗,那时的口粮大部分是每天八两指标,也就是“把米粘在墙上数着吃的”。

吃的是糠,喝的是汤,年底算账,每个工日可领0.5元的工资就不算少的。

过春节时每口只限买半斤羊肉,每斤羊肉0.5元钱,这也算是劳动一年的奖励吧。

生产队的时候,农民的饭量为什么那么大。因为生活水平低,吃的糠菜饭,劳动空隙时间还去自留地加班干。

肚子里缺少里膘,肠胃宽大,填不满肚子能干得了活吗。只有常饥的,哪有常饱的,饭量能不大吗。

那个时期我还正年轻,饿慌的也比较快,每天早晨去地上班走的时候,火台上有一个猫在那里取暖的墙窑,妈妈就从猫窑里边给我加热一些干粮,也就是红薯什么的。



十几岁的时候,秋天正是学生假期,犁地牵牲口,每天挣五分工,牵牲口的活也是不容易干的。

经常受到捉犁耙的人批评:推推、带带、哒哒、咧咧、上上、捎捎、牵牵、欠欠喊着你蒙头转向。

骂人的口头语:“不识个哒哒、咧咧”,一辈子你也分不清什么哒哒,什么是咧咧。

走的慢了把你的鞋都给踩坏了, 光着脚走吧,牵不好,后面的鞭子一绕,牲口就把你怼到堰上了。

牵一天牲口胳膊疼的夜里都休息不过来。挣了一年五分,挣了一年八分,随后就挣开十分了。

每天早起,早饭是糠窝窝,喝的汤是头一天剩下的饭加上水,糠窝窝是本天蒸出来的好吃,剩下的第二天吃的就不好吃了。

那个时候就没有炒菜的习惯,吃的菜都是咸菜、韭菜、黑叶菜、烂柿子、炒面、红萝卜条、白萝卜条就吃。

糠是小米外面的壳,可能含有油性,吃起来还带有一点香味,在我的想象中,可能比现在的馍,还吃的顺佳、可口、顶事,对机会少掺点糠,试试改改口味,天天吃个馍也没有什么味道。

很久很久以前,也不知在哪里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每月开工资,挣的有钱,刚买到了自行车、手表。那个没钱的人看到了很是欣赏羡慕。

两个人开起来了玩笑:“你能把我拉的屎吃完,我就给你一件”,赌到了兴致,真的把屎吃完了,顺利的得到了一件礼品。

妻子知道后舍不得,非去把它要回来不行,那个人说:“还回去倒也可以,只是有个条件,把我拉的屎吃掉就还给你”,说定了也不抬杠,你哪里知道,他们夫妻两个人一起吃,也没有吃完。

是什么原因呢,生活条件好的人,吃的少,拉的屎就少,一个人就容易吃完。

生活条件差的人,吃的赖,吃的多,拉的屎也多,所以两个人也没有吃完”。










生产队的时候,农民的饭量的确很大,越缺吃越吃的多,其主要是本来粮食除了交足国家的,余下的才能分给农民,农民粮食就分的少,又要吃饱,就必须水渗的多,清汤寡水就越喝越多,肚子就越来越大,自然就越吃越多!加上过年才能配半斤或1斤猪肉,在这种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农民当时的饭量也就越大了!




六七十年代不光是农村人饭量大,城市人饭量也大,原因就是肚里没一点油水,缺乏营养,机械化程度太低,大部分人都是重体力劳动。,吃的都是瓜菜代,稀汤寡水,吃的不少,一会就饿了。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知道。现在年轻人是想象不到的。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我在儿时是建国初期,从合作化转为公社,特别是大跃进大锅饭,因为生活贫困没有油粮食也很少,我记得一个生产队有几口大锅里面煮了一锅葫罗卜里面放几把黄豆粒每人干完活又累又饿,一个人都吃几大碗因为没有油和粮食吃了不一会就饿了。常言道吃的多,拉的多,一拉就是一马车,生产队长表扬我,说我们是造粪的好家伙。原因很多就谈这些。




谢谢邀请!

这有几个原因的:一是生产队的时候农民的日常工作量大收入少,那时基本上是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全靠农民的肩挑手拿,日常的每年夏收春耕特别夏收时,那不叫是人过的日子,农民每日面向田地的热蒸背部承受着毒辣太阳汗流如雨;二是除此以外,农民还要承担义务挑堤的任务,即是每年农闲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要抽派壮劳力到江堤、库堤、湖河塘堤的担任挑堤任务,就是每人每次要肩挑一百五六十斤的泥土往堤上挑;如果要是挖江、河湖塘的污泥,除了挖还要负责挑上堤的超劳动强度的劳作;三是农民这么辛苦,每天壮劳力是记十个工分;妇女则只有七、八个工分,十个工分多的能值一元左右,少的只有七、八毛钱,农民又没有什么收入,唯一能创收的养点猪、羊、鹅、鸭、鸡下蛋去卖买点油盐,猪羊要等到过年才能宰杀,农民平时只能吃点菜油,猪肉猪油是很少吃到的,个别家穷的甚至菜油都没,肚子没油水工作量又大哪有不能吃的道理?就是半大的孩子如果你给他吃饱的话,一顿一斤米的饭不要菜一会就能吃光。




生产队时期,多数农民飯量都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看看农民当时吃飯用的碗就知道了。当时农民用的碗多数是那种大钵(b0)碗,比现在常用的碗大三四倍。吃飯时,用大鉢碗盛满稀飯,再拿上餅子、大葱、咸菜,一行人蹲在街边,边吃边聊。用大鉢碗,就省去了来回盛飯的麻烦。当然,大钵碗里的稀飯是放了很多蔬菜或者野菜,只有少量粮食,为的是填飽肚子。如果单纯吃粮食,恐怕需要半斤、八两甚至更多。

为什么当时农民飯量那么大呢?主要原因就是两个,其一是油水少。就是肉和食用油少,当时农民很少吃到肉,食用油又少得可怜。人们的能量食物、热量食物主要靠粮食补充。其二就是劳动強度大,那时候不象现在机械化作业普遍,春种秋收主要靠人畜力。出大力流大汗又急需吃飯补充食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飯量。农村俗语,能吃才能干,说的就是吃得多才能干得多。

说一个题外话,当时农民出多大力。一个粪坑,十几方土肥,一个人一天就能起上来。人工深翻土地,一天能翻一亩多。农民劳动多長时间,大多数每天9到10个小时。




你明白生产队的时候农民吃什么就明白那时农民的饭量为什么这么大了。

就我们这里来说,我们的主食就是地瓜干。地瓜面糊摊煎饼,地瓜面蒸窝头。菜时有时无,就是白菜萝卜,缺油少盐。大多数时候就是萝卜咸菜、大酱。每到秋天,家家户户就腌一大瓷缸萝卜,大约得一二百斤鲜萝卜,不到一年就吃光了。

可以算一算,这地瓜面里除了淀粉多点,它含多少脂肪、蛋白质(几乎没有)。所以,这顿刚吃饱,下顿还不到就又饿了。因为这些食物的胃排空时间太短了。更别说地瓜面还吃不饱,得掺上野菜树叶才够吃。

所以,生产队时期的农民都是大肚汉。麦收后刚分了麦子,农民就将麦子连皮带面磨成混合粉蒸馒头。那种自己蒸的大馒头,大人能吃八个,少年能吃四个。

打个比方,生产队时期的农民就犹如食草的牛,肚大饭量大;现在的人犹如虎豹,吃肉饭量小。

由于那时撑大了胃,现在的过来农民饭量也不小,所以农村人胖子很多,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比城市还多。这也算生产队农民后遗症吧[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生产队   饭量   农民   工分   口粮   香油   油水   野菜   繁重   馒头   萝卜   消耗   粮食   肚子   时期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