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是发挥想象力,并且用一定的技能把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展现出来。

我举个例子,有一次老师教孩子画虎鲸,我家小宝在画好的虎鲸上面涂了一大团黑色。如果按照成人的眼光,这恐怕是最丑的一张作品了。我问孩子这是什么?小宝说,你看,我的虎鲨游到石头后面去了,你看不到,只露出来尾巴。

可以看到,孩子的作品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理解了前后遮盖的空间关系。相对来说技能需要加强。

这里的技能不是指画一件一样的东西,而是掌握不同的线条,图案,以供孩子在作画过程中重组。




之前带着宝宝参加过两个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课程,因为其中一个恰好是朋友办的,所以了解的可能比同样去上课的家长们多一些。

幼儿美术教育大多是老师带着做一些带有手工性质的绘画,贴纸或者黏土,或者丙烯等等,老师教出步骤,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作品,成品看似很有创造性,颜色很活泼。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要接触些素描或者水彩水粉的学习,这和现在很多升学模式相关,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很多儿童美术机构教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究竟是给家长看的,还是给孩子学习的。不可否认,孩子们肯定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到一些技法,提高对画画的兴趣,但是或许孩子本可以学习到更多,毕竟画画是一门艺术,不只含有技术,还有更多的美学修养。

毕加索说,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我认为在没有任何模式、没有任何章法束缚的孩童时期,应该尽量的让孩子去发挥,去“创作”,无论画的好与不好,像与不像,都不是这个时期应该纠正的“错误”,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在这个前提下,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教孩子认识美,感知美,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艺术的概念,提高孩子的美学修养,而不是教孩子多么正确的去描绘出一个场景,多么精准的画出一个物体,此时光线的表达、明暗的位置都不是那么重要了。然而面对孩子的“胡写乱画”,我只想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孩子快乐的点可能你永远也不明白。对于儿童美术老师,或许带孩子们去美术馆转转,比教他们画个通红的大苹果更有教育意义。

孩子从小建立起来的艺术修养,会根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他们的对美的认知。往后的日子,随着科技的发展,画画越来越多的可以被科学技术取代,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至少近几年还不至于与人类的大脑融为一体,所以个性和审美将会更加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同时,好的美学修养还在不断的提升孩子们的素质,塑造好的性格,让他们更阳光向上,更有活力。

这里,只是一个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画画的一些看法与希冀,至于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该怎样做,这就交给众多“专家”去研究吧。




始于兴趣,陷于热爱,成于坚持!幼儿的美术教育不是要期待Ta做个画家,而是激发对于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自己学画多年,从事了十多年的幼教工作,但是女儿现在三岁半,从来没有“教”过她一笔。一直以来对她来说画画就是玩,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画是每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必须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个人认为,引导孩子用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谈美术,我是外行。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谈儿童美术教育,好像话题有点深,我只能浅浅地谈一下我带孩子体验儿童美术的一点感触。

孩子三岁到五岁中间,带孩子去美术兴趣班试听课有过几次,上创意美术的线下课程有半年时间,买过线上的创意美术课程。

每一个机构的流程基本都是先电脑展示当天课程的主题,然后给孩子布置课堂任务,孩子们创作,然后是给家长展示课堂成果。一般课程时长2小时。

我这个外行带娃上儿童美术有如下两点小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要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才能创作出生动的作品

对于小孩子,在2小时的时间内画出一个主题物品,时间略短。比如下节课画企鹅,提前一周可以准备一些关于企鹅的动画、绘本、玩偶等等各种类型的东西,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加深印象。

再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孩子的观察,相信孩子的表达会更加的有思想、有内容,而不是就那么一只企鹅或者老师提醒后加条围巾什么的,没有任何孩子的思想在里面,很突兀,只是不带情感生硬的表达,画如何有灵魂?

二、发现孩子画画的持续性的亮点,发掘孩子绘画的潜能

不论孩子画成什么样子,老师总能找到哪怕一点点孩子的亮点。这一点老师们做的很好,家长听着也很舒服。其实发现孩子的亮点,这个亮点是偶然性的,还是在后面的绘画过程中还会持续出现,继而成为他绘画的一个小特点,这种持续性相对更重要一些。

上课回来和孩子交流,有时候孩子会说出老师在课堂给他了怎样的帮助,甚至是老师先画一个样子小朋友们照画等情况。这和展示时间给家长的表述是不一致的,这种只图一次见效的课堂如何让孩子真正的表达,又怎么去发掘出孩子真的特点出来?

用真心做教育,才能双赢!也呼吁速成班不要用在小孩子身上,才对得起儿童创意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自己觉得并不复杂,一个词就可以概况:无为而治

看了大家很多回答受益匪浅,但好像更多的是发现的不好的现象,或是能有什么方法,这些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会有很多观点,这都没有错。

只是在做这些前必须要有一个正确或者说最基本的理念,才能做到更彻底更一致,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对于美术教育或者说艺术教育,自己一直在孩子小的时候始终就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至于结果不能说好坏对错,反正是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也正在美术专业的路上。

当然这种理念并不是空穴来风,要了解其道理首先要清楚一些概念。

儿童的年龄界定应该是在14周岁以下,28天以内的宝宝叫新生儿,12个月以内的宝宝叫做婴儿,满一周岁到5周岁的宝宝叫做幼儿,5周岁到14周岁可以称为儿童。但相信问题应该也会包含幼儿,甚至自己觉得应该也要包含新生儿和婴儿。

据科学研究3岁、7岁、10岁是孩子脑部发育的3个黄金期!所以,孩子的各种教育,在这范围内也是最佳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而教育的范畴太广,在这里还是主要说问题中的美术教育。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艺术的主要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从以上一些概念可以看到,其实相信每个人也应该知道,艺术有很多特点,或者不如更直接说如果想要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应该是创造力,想象力,还有个人的风格,艺术是因为人才产生的,也只有人不同的创造才会有艺术。

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大家首先不要望文生义,好像就是无所作为,其实无为而治含义并不这么简单。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前面说过孩子的黄金期,相信大家对二三岁前的孩子如果无为而治,还是比较能接受,也更好理解,毕竟大脑发育还尚浅也还不懂事,但还是体现家长们,这时的美术教育也不能轻视,不过更是潜移默化,而不是毫无作为。

3岁这段时期锻炼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

这时候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但是对于学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这时候的无为是不要去学,尤其更不要专门对一种美术或艺术强调,而有所为更是家长多提供机会,提供各种机会各种形式,让孩子接触,孩子求知的本能会发挥更好的作用,还有就是自己一直强调的发现,更有利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点。  

7岁很多孩子开始步入小学,进入了第二个叛逆期。进入新的环境,总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自己做主,所以经常跟父母唱反调。

这时候的无为其实更重要,过于尤为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7、8岁的孩子正处于天性爱玩的时候,精力特别旺盛,如果不过于干涉,而是让孩子主动去学习,会事半功倍。

  

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不过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总对孩子说“快去做什么”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更要艺术的无为。

比如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尊重理解孩子,才能养成孩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也为接下来真正的美术学习打好基础。

要知道,也许再大一些,而能是不得不选择无为了,可能是没有时间了,可能是教不了,甚至是孩子已经不再听了,其实能让孩子学的最好的方法,还是孩子自己真正的认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无为最核心的意愿是不要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与众不同自己的思维模式,其实对于家长自己还想特别提醒的。

无为还有最关键的一种含义,家长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注意,就是不要有太多的目的,更不要强调成绩结果,最要命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这尤其在美术教育艺术培养中更是核心理念。




我女儿五岁的时候开始在专业绘画学校学习绘画,因为我觉得只有创造力,是任何时代都取代不了的。

在这几年的学习中,确实也提升了不少孩子的观察能力,创作力,想象力和专注力 。无意培养她成为艺术大师,但是绘画确实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生活之美。







兴趣,快乐,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模式化的东西,手工类的可以多接触接触




作为一个艺术培训机构的老师,我个人觉得儿童画需要具备这些理念:

1、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不需要所有的孩子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去涂涂画画,我们要重视创造性。

2、孩子的画是自由的,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画出的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禁锢住孩子内心的自由。

3、作为孩子家长,不能去要求孩子画什么像什么,可以通过一副画去了解孩子,和孩子沟通。他们的心中住着天使!




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在于,能否塑造出儿童自己的人格特征,拥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中国很多家长和教培机构都在努力地为把儿童培训成画工而奔跑。模仿画,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教给儿童花样繁多的绘画技巧,等等,这些工作充其量是为了得到一个画工,而不是画家。

曾有几位中国人到美国一所学校参观,其时一间教室里正好在上一节绘画课。

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坐在桌子上,若无其事的和另一位教师聊天。这位老师不是绘画专业。孩子们自己忙着画自己的画,也不见老师讲解,提要求,完全是自由绘画。

事后询问得知,美国小学绘画课几乎都是这样开展的,教师让孩子们自由绘画,基本上不讲的,也不教的。

反观中国幼儿园和小学学校,绘画课一直是教师教的。尽管孩子们也会作一些有模有样的画儿,但是总感觉失去了什么。实际上,这种缺失就是儿童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在绘画课上,全混龄教育管理者一直高度贯彻自由绘画原则。一些教师和家长对此觉得难以理解,她们认为还是应该教一些绘画技巧给孩子们。

事实上,与很多接受传统绘画培训的孩子相比,接受全混龄教育的孩子,到了中小学多数人都喜欢绘画,他们绘画技巧根本不弱于那些提前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绘画天赋,直觉和灵感是那些孩子身上很难看到的。




兴趣爱好,和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美术教育   儿童   无为而治   主体性   创造力   大脑   时期   家长   美术   形象   东西   老师   核心理念   孩子   自由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