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历史上,田立禾有哪些故事?

田立禾是相声界正经的“人小辈大”,其他像马志明谢天顺常宝丰这种“人小辈大”,属于家里都是干这行的,一代一代辈分排下来,他们想当小辈都没机会。

而田立禾家里他是第一个从事相声行业的,老爷子田宝琛是个中医,跟张寿臣关系特别好,所以田立禾决定说相声的时候,田宝琛只能找到张寿臣。

张寿臣也是亚历山大,不收吧驳了老朋友的面子,收了吧16岁的孩子变成宝字辈,当时赵心敏都28岁,苏文茂都22岁了,虽然赵心敏苏文茂这些有德行的人不会说什么,但其他同行也对张寿臣表示了反对。

所以张寿老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田立禾拜师弟富寿严为师,对外的说辞是富寿严这一支没有传人,自己身为门长给他安排一个徒弟,免得绝了香火。但田立禾的能耐是自己教,而且拜在了自己评书门里,取了艺名田存禾,跟田立禾一起拜师的还有张存远和佟大方。就这么双重保险操作,算是把田立禾的辈分给定了下来。

(田立禾拜师张寿臣仪式,看脸型就知道谁是田先生。)

田立禾虽然成了大辈,但张寿臣一直以来对他的教诲,就是不准在任何人面前冒大辈。田立禾也听话,干脆就来了一通类似于降辈的操作,他在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的时候,跟四个关系非常好的文字辈小伙伴,姜宝林王文进李伯祥魏文亮,五人拜了一盟把兄弟,主持人请了张振圻。对于田立禾的这种操作,张寿臣点了72个赞。

对于田立禾的相声技艺,几乎都是张寿臣亲传的,当然两人的表演风格差别很大,但其实要抠细节跟尺寸火候的话,在同一段活的使法上,田立禾是最接近张寿臣风格的。

侯宝林善学唱,马三立善贯口和逗,李伯祥嘴快乃是一绝,刘文步有双簧傍身,佟守本有原汁原味的太平歌词,魏文亮姐弟。跟这些顶级大拿相比,田立禾专注的领域就是“学”,或者说是“演”。

田立禾的先天条件不算特别好,嗓子一般没法开发学唱,也没有特别突出的硬件,卖弄身上或者快嘴也差点意思。所以他走了另一种路子,那就是专注于对角色的塑造,而且不用使太多花活(比如反复切换倒口),光用台词和表情就能让你轻松识别出所有角色。

田立禾最有代表性的单口《家庭论》《劝架》,你要直接看文本,觉得这就一没有包袱的小故事。其实我小时候看《笑话大全》也是这种感觉,可后来长大了听刘宝瑞,以及看了各位老先生的视频之后,才知道这玩意儿就不是让你当读物的,人家就是相声脚本,必须有人演,而且必须是擅长塑造这类角色的人演出来才哏儿。

田先生在塑造这种多角色矛盾冲突上,大概仅次于单口大王刘宝瑞跟笑话大王张寿臣,跟马三立算是各有千秋。田立禾可以在进入剧情以后,不用加旁白人物提示,直接用一句接一句的对话,就能让你知道这是哪一个角色。

大嫂子,别跟他生气,走,跟我洗澡去~

我就死腻歪粉肠子,你非得买~

那天院里晾床单子,王掰掰摸我手,我都不敢言语!

王掰掰打我~~~~

爸爸~~爬了~~爸爸~~不咬人~~~

这不光是私下打磨表演功夫可以做到的境界,而是日常就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善于捕捉跟思考,将对生活的感悟其融入到相声表演中。光是田先生学小孩语和哭戏,这就是影帝级别的水准。

田立禾的肚囊之宽敞,眼界之开阔,他甚至能够把同一段活的同一个角色,通过好几种不同的情绪去展示。

田立禾的单口,光用听的是一种感受,看视频又是一种感受,到现场看又是另一种味道,而且老爷子还善于把点开活,根据观众的情绪去调整自己的演绎,

在对口领域,田立禾先生也有相当的造诣,个人觉得他的《托妻献子》是同行业的顶峰,尤其是王文玉版本的最为经典,范振钰版本节奏稍有不足。《金龟铁甲》《卖五器》也是很多人效仿的模板,当然我说的是正经说相声的演员会模仿田先生,那些骚浪贱腐二人转不在其中,他们学的是外星人。

(田立禾对口最好的搭档非王文玉莫属)

就这么一个充满传统气息,口风也偏老的艺人,他还爱在段子中加入流行元素,什么龟仙人、哆啦A梦、非洲大耗子、伊拉克蜜枣等,简直堪称老活跟新词结合的神来之笔。

综上,田先生是一个值得追捧,值得敬仰,值得学习,也非常可爱的老演员。




田立禾先生,有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教育家、相声演员、相声大师、相声名家、张寿臣的关门弟子、如今为数不多的相声宝字辈演员、妻子张文霞也是有名的相声演员。

田立禾出生于天津一位名中医的家庭,但他却没有子承父业。他小学三年级一直到小学毕业以后他就念私塾,念《黄冈竹楼记》、《岳阳楼记》、《爱莲说》,念这个是为了奠定他的古文的基础,将来好学中医,因为医学古文、你要没有古典文学基础,你就没法念,再念《医学三字经》、《脉诀》、《伤寒心法要诀》、《针灸大成》念这个,他一看太苦恼了。

小小年纪却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晨在家里看病受不了,半夜跟着出诊、病人愁眉苦脸,后来他一说相声,业余演出、台底下观众哇哇笑,求医治病都是愁眉苦脸的,听相声都是笑脸,自己还是干这个好。

相声起源于北京,形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是一种流传很广、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天津历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涌现了众多相声名家。京津两地相声演员往来频繁,京剧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京坐科、天津走红、上海挣钱。在相声界来说,许多演员都是在天津演红之后才得以到全国各地演出的,因受到相声流行的影响,1950年十五岁的田立禾就显露出了对相声的痴迷和表演天赋。他们那个院子特大,街道居民都在那儿读报,好几十口子都拿小板凳,念完了大伙儿都要求说,他就听电台那个词、他就说,说了效果特好,后来就跟一部分老艺人他退出专业的团体就参加业余演出,也这儿请那儿请、街道宣传,他就到哪都是红角儿了,演得特火,有人就跟他父亲说,少爷行啊、干这行,是这么回事儿。父亲没有阻拦田立禾的选择,但是他却遇到了祖父的反对。尽管如此,这仍然没能改变田立禾的初衷。他想我得吃饭我得谋生,他就明白了、十五六岁了,就找了老师这么进的相声门。

新中国成立之初,京津相声界的往来十分活跃,侯宝林曾带领北京曲艺三团几次来天津演出,而天津众多相声名家的演出也丰富多彩,这时田立禾如鱼得水,几乎每天流连于相声演出的场所。听两场,早场就是中午场,中午那场跟晚上那场,听两场,晚饭就在外头随便买点吃、凑合着,就一听听一天,就那样一天一天听,天津南市鸟市这些师兄们、这些师叔们他们的活(相声表演)都听过,基本上他们台上演的,他们不演、在后台念的相声他还会不少。拜师学艺,这是相声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规矩,正式拜师后便有了门户、也就相当于拥有了以此为业的资格。凭着对相声的喜爱和执着,田立禾终于迎来了这一天。1950年他经人介绍在鸟市,天津市河北鸟市声远茶社听活(相声),在那儿听段子、就是学徒,做学徒听了半年以后,光抄词念词没有上场,张先生(张寿臣)不收徒弟了,他父亲带他到张先生家去,买的礼物、跪下磕头就拜师,他记得他老师很尴尬,当时哭笑不得直抖手,这不行这怕有反映啊,不好办啊这不能收,后来老先生说你听吧、听段子,他说评书自己就听,自己听着听着,自己也演出去,就这样在1953年就正式拜师了。

张寿臣自幼随父学说评书、相声,1910年拜焦德海为师,以后不断向前辈艺人学习,博采众长,特别是为“万人迷”李德钖捧哏时得其指导,由于在艺术上继往开来、勤于创造,三十岁后自成一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张寿臣是“万人迷”提携的,主要是“万人迷”,“万人迷"是他们相声界就是第三代人把这个相声由撂地走向大雅之堂、相声成为艺术这个门类的一个奠基人、创始人,这是第一人。张寿臣张先生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给“万人迷”捧活了。老师不教启蒙(课程),老师说的话你听不懂,叫你舞台实践去,他找人要词,要来词自己念词,念完词自己在台上演,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根据他的什么,到1956年田立禾他正式学活,老师是脸对脸地教。张寿臣独特的带徒方式给田立禾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空间,而老师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更使田立禾受益终身。拜完师了跟谁都能学,你要不拜师就没有门户,没入这圈,跟谁学人家也不教,你要是拜了师呢跟谁都学,他们是听学为主,马老师总结的听学练演精五个程序,听跟学是兼着呢,听就是学、学就学听,也练词、也背词、也听,听就有时候听会了,用不着非得再念词了。因为这个东西,听学有什么好处呢,自己一个人啊我比方说听这一个段子我能听七个版本的,他们这个行业是开门教学,你听谁的都行,你要指着进门,师叔、师大爷、师哥你随便,他听、听会就告诉人家,告诉人家我这听会了,您跟我说说,行行行,自己跟谁学,谁都给我写词,不是非得跟张先生学,当然以他为主。博采众长,给田立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心揣摩、为他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扎实的传统功底。他们的老师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相声里头一代宗师,这并非过分,相声艺术走向文学殿堂的是张寿臣先生,当时大概是《大公报》、《益世报》自己忘了,你看看有这资料,报纸上有这个评论就超过朱少文和“万人迷”,对张先生的评价不是自己说的,不是徒弟捧师父,他的双口相声改编了、创编了很多东西,现在直接保留的比方说《小神仙》这个段子按薛宝琨先生说,那就是能够跻身于莫里哀、果戈理的境界。在多年艺术实践中,田立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个人一个样,这是他们相声的特点,说自己跟侯宝林一样,那你变成侯宝林模仿秀了,所以不行,你说自己跟张寿臣张先生一样,不一样,自己跟马三立马先生一样吗,不一样,有一样的地方吗,也有。那分段子,分段子的要求、它的主题、还有段子的内容、它的人物的性格还是根据这个来表演、不是瞎来的。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田立禾形成了自己潇洒自如、幽默风趣、台风朴实、包袱响脆的独特风格。他经常演出的传统相声有《羊上树》丶《山东话》、《八扇屏》、《弦子书》、《哭论》、《大保镖》等三十余段。然而在这些传统相声的架构下往往融入了很多当下的时尚元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他对新元素的拿捏恰到好处。不能光说老段子、因为新段子比老段子难,它出人才,不是光老段子天下第一,不是那样的。因为我们在继承当中没有创新,也不是完全的生吞活剥的,我就继承了老段子、打老前辈朱少文这儿我不动了、不是那样的,那样相声就完了。我们在前进跟社会要接轨,我们要给今天“80后”、“90后"(00后)的人说、我们得叫他懂。面对信息社会的节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新鲜资讯、并将获取的素材融入到自己的段子当中这对于一位当时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但对于田立禾来说却显得驾轻就熟。今天看完报了,这就是准备过程,我夹到这儿,这就是准备过程,没有准备过程、台上就出来了,临时的就出来了,没有准备过程,那么也是现挂。现在还有穿大褂的吗,穿大褂走街上一看诈尸,他觉得穿大褂多雷人啊,自己说穿的不是大褂、是寂寞,“你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你瞧这是什么啊,他觉得穿大褂是另类、圆上了嘛。田立禾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了传统的东西,更重要的或许正是适应时代、求新求变的艺术精神。他为了争取青年观众,因为老年人晚上进剧场的是少数,你得考虑你的业务,说白了、你就是票房,我(他)们是从票房从市场出来的演员,他们时时考虑到票房,明白吗,所以说他就常演常新,应当每个演员都是常演常新的。

在田立禾看来,观众喜欢相声是因为相声内在的幽默元素,而对于相声的受众也有一个培育的过程。艺术这东西都有高潮低潮,它不可能是一直不变的,它都有一个高潮和低潮,跟大环境跟经济发展都有关系,当时确实听腻了、蹦累了,他观众要听听这个、听听这个又培养出了新的观众,观众也得代谢、在交替对不对,他不听,现在孩子们觉得相声太老听不懂,他们这有一个录音带曹宝禄单弦《五圣朝天》很老了、很传统了,他们那小孙子当时十六岁听得嘎嘎乐,前些年,田立禾完成了一件浩大的工程,为了向广大观众传播相声知识,田立禾历时半年,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一个相声杂谈类栏目。《田立禾侃相声》共三百六十五期,每天播出一期,讲述名家轶事、介绍相声知识,解释行业术语、分析点评名段,成为了解相声艺术,尤其是传统相声艺术十分宝贵的资料。他下了很多的功夫,每个段子他都经过剖析,不是他演的段子、马三立老师演的他把它吃透、把它加以评论,就是他这个人物、张二伯这个人物的性格、他的愚昧,他在情节中的表现以及马老师演出的方法。马三立马先生就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代宗师,他把东西都融化到段子里头去了。

当时七十岁的老人,要完成如此浩繁的工作,他所经历的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一天二十分钟节目,自己(他)得一年的时间,他半年把它成定稿,他还不会打字、他手磨得都是老茧,他那半个铅笔头、破纸就拿这记录,他那些原稿还在那儿呢,一大摞,发不出去。他认为出书还是有价值的,一个是没谎话,二是、也有些鲜为人知的、有些艺术见解的,都有。除此以外,田立禾参与了大量传统节目的录制。到了录传统节目是他一个契机,这是要说的。他不是欣喜若狂,如果自己不录这个呢,相声界里田立禾恐怕没人知道,自己就该录了。毕生与相声为伴,对相声艺术积蓄的全部感情都在田立禾的晚年以不同的方式回馈给了他的观众,也许唯有如此,他心中方能感到慰藉吧。自己留下一部分东西是他自己多年的积累,干这行没白干,他好些东西是积累的,有些后人不知道、年轻艺人他不知道的东西,他把它积累下来,积累完了自己能传给后人,他知道这东西来龙去脉,究竟怎么发展的。




他说的可不咋地,也就是这两年相声在老郭的带动下又火了,要不他们这一路演员也就销声匿迹了,他年轻时候也没火起来,知名度比不了魏文亮李伯祥苏文茂,就是年龄大了又当了国宝级的艺术家了,就是那个比喻,岁数大了有话语权了,所以就是艺术家和张寿老,马老,刘宝瑞可没法比,差了也就十万八千里




田先生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有浓厚的天津本地特色,善于表现小市民的生活,非常接地气。但这也是他的相声无法走出天津的原因。




田立禾在相声界是个大辈儿,1951年正式拜师第五代相声“掌门人”张寿臣的门下。但他总想给自己降辈儿,按规矩,这也是不允许的。怎么办呢?他又为什么要降辈儿呢?原来,田立禾的父亲田宝琛是天津有名的中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就是熏也能熏出一些医学道道来,何况父亲还教他。他虽然也懂得一点儿医学之道,但却偏偏爱上了相声。父亲开明,不但不反对,反而带着他去见好友张寿臣,让儿子拜师。此时,张寿臣已收有徒弟15名,并且,已公开声明不再收徒。可是在见到这对父子后,竟然只想到“义气”,而“忘记”了此前的声明,居然立即答应了。究其原因,他无法推脱好友田宝琛的请求,也爱上了求学心切的田立禾。然而,张寿臣收田立禾,却在相声行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是,张寿臣的辈分高,收下的徒弟,论辈分自然也“水涨船高”。当年,田立禾只有16岁,而李洁尘的徒弟赵心敏已经28岁,常宝堃的徒弟苏文茂已22岁……他们都要成为田立禾的徒侄。再有高桂清的徒弟史文翰已经45岁,说相声的年头比田立禾的岁数还大,而像史文翰这样的演员又很多,虽然赵心敏、苏文茂、史文翰不说什么,但也有人站出来表示了不满意。


在相声行里也有岁数小、辈分高的,但这种情况基本是出在相声“世家”中。子承父业者,儿子不能拜父亲为师,都要拜一位和父亲同辈的人为师。如,李德钖的儿子李桐文、郭瑞林的儿子郭荣起拜师周德山;焦德海的儿子焦少海拜师范瑞亭;马德禄的儿子马桂元拜师李德钖,马三立拜师周德山,马四立拜师郭瑞林;常连安的儿子常宝堃拜师张寿臣,常宝霖拜师侯一尘,常宝霆拜师郭荣起,常宝华、常宝丰拜师马三立;马桂元的儿子马敬伯拜师侯一尘;陈子贞的儿子陈涌泉拜师谭伯如;冯子玉的儿子冯立铎拜师高桂清、冯立樟拜师张寿臣;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拜师朱阔泉……这种情况出现的岁数小、辈分高,大家都很尊重。但外行人的孩子“入门”当大辈儿,刚说相声就当了许多人的叔叔、甚至是爷爷,人们不太服气。


可张寿臣决心已下,绝不更改。但张寿臣多次叮嘱田立禾:“你最要紧的是学好‘活’,要和大家搞好关系,千万不可攀大。”对师父的教导,田立禾牢记在心。不久,他进入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在这个演出团体里,有四位演员年龄和他差不多,却早在解放前就开始说相声了,依据相声门户,这四位都得叫他“叔”。如李伯祥,早在1944年就已登台。实话实说,在当时,田立禾的演出经验逊于他们。于是,聪明的田立禾,想了一绝妙的方法,他要与这四位结拜为兄弟。师叔与师侄“拜把子”,显然乱了辈分,也是“违规”。他计划把这个想法告诉师父,当然也做了“挨骂”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张寿臣听了后,一拍大腿,只说了一个字:“好!”一见师父也愿意“违”这个“规”,他异常高兴,便和这四位“晚辈”在张振圻(李寿增的徒弟)的主持下磕了头,结拜为五兄弟,依据年龄的大小,老大是姜宝林;老二是田立禾;老三是王文进;老四是李伯祥;老五是魏文亮。这种情况在相声行业史无前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万人迷   辈分   大褂   天津   段子   徒弟   相声   观众   演员   儿子   父亲   演出   传统   老师   艺术   故事   田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