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甄嬛传》后再无宫斗剧」?

因为基本上只有《甄嬛传》中的妃子是在一心搞事业,将皇上当做上位的工具;而别的剧大都披着宫斗的外衣在和皇上谈恋爱~

《甄嬛传》的斗是真的在斗,妃子和妃子之间尔虞我诈,步步为营,处心积虑,为了争宠使出各种手段;细节处也十分合理,没有狗血的“天雷”,没有侥幸,所有人得到的宠爱、地位都是通过不断努力得来的,包括甄嬛。

剧中皇帝、妃嫔、宫女、太监,个个有血有肉、鲜活欲出。每个人都是典型,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但同时又是独特的“这一个”;剧中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这些典型人物,艺术的倾向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而像后面的《如懿传》、《延禧攻略》等比较火的以宫斗为主题的剧都是在和皇上公费谈恋爱了;主角凭借着或两小无猜或头脑过人而获得皇上的格外青睐,然后又通过过于聪明的智商和过于好的运气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和皇上双宿双栖~

《如懿传》还好,虽然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大都能圆上;这部剧主旨是在讲如懿和乾隆的“爱情”,言情为主,宫斗为辅~

《延禧攻略》就单纯为了爽而爽了~女主一路打怪升级,像极了打怪的马里奥;但这部剧戳中了大多数人的爽点,所以也火的一塌糊涂~




《甄嬛传》是宫斗剧的天花板.

刚开始看《甄嬛传》的时候,只能看到华妃的娇蛮跋扈、皇后的绵里藏针和甄嬛的步步为营,但是随着一遍遍的重温,我发现了这部剧中更多展现的是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甄嬛心路历程上的挣扎和无奈,还有人和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1)完整的权力体系

这部剧非常严谨,后宫有一整套的严密权力体系,从官女子到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

而后宫中每个人的地位都和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

安陵容的父亲是松阳县县令,一个芝麻小官,所以安陵容进宫后只是答应;甄嬛是大理寺少卿之女,所以被封常在;眉庄的父亲是正三品,地位最高,所以她一进宫就是贵人。


(2)不仅有后宫,也有前朝。

《甄嬛传》中除了后宫女人们的生活日常以外,还会偶尔提起前朝的事。

年羹尧和隆科多曾经是为雍正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但是年羹尧功高震主,昔日的功劳就成为了今日的罪过。

皇上一边让华妃宠惯六宫,稳定年羹尧的心,一边又赐予华妃欢宜香让她不孕,抑制年家的势力。

谈起年羹尧的时候,皇上也表露出了不屑,一口一个“包衣奴才出身”。

另一位隆科多也不为皇上所知,他是这样和太后解释的“隆科多是皇额娘的青梅竹马,有两小无猜之情....但是皇额娘要保全的不仅是皇阿玛的颜面,更是儿子的颜面。”

在皇家的权力面前,所有的私人感情都不值一提。


(3)选角符合

在《甄嬛传》之前的宫斗剧,不管是《宫锁心玉》还是《美人心计》都是才子配佳人的套路,但是在剧中扮演皇上的陈建斌很明显和这种形象相差甚远。

不过陈建斌的选角又确实符合史实,雍正45岁登基,威严阴沉,他远比那些年轻的小生更像残酷又捉摸不透的帝王。


(4)每个人物角色刻画都非常的立体

《甄嬛传》的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历史永远是一部男人的历史。作为女性,在历史上留下的寥寥数笔的只有一些极善极恶的人物,完全失去了个性”。

所以在这部剧中每个女人的角色刻画得都非常立体,皇后懂得笼络人心,看似和善贤德,实则城府极深;华妃坏事做尽,仗势欺人,但却一心依附于皇上;沈眉庄顺从的外表下,又有叛逆的心;安陵容谨小慎微,可怜又可恨。

这些人中眉庄和华妃算是两个相差最大的角色。

眉庄算是最符合这套权力体系的完美模板,她有良好的家世,有沉稳端庄、贤良淑德的品性。

她最先得宠,也最先失宠。风波过后,除去对华妃的恨之入骨,更多的是看透了帝王无情的真相。

荣宠侥幸,不过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般时事迁移,并无稳固之说。既不稳固,何必一定要放在心上。


华妃一直专横跋扈无视规则,为人狠毒,下令打死夏常在,设计陷害沈眉庄,残忍杀害淳贵人,给还在襁褓中的温宜公主下木薯粉中毒。

但她也最简单,一心依附皇帝,靠圣眷维生,还记得甄嬛得宠时,她倚靠在宫殿门口,看着天上那轮月独自落泪。

华妃自戕那场戏中,她原本还蛮横的不肯就死,要等皇帝亲自前来。甄嬛告诉她,她以为的帝王宠眷皆是虚空。

当年她的小产其实是太后和皇帝的共谋,皇帝独赐的珍贵欢宜香,是致她多年不孕的元凶。

争了多年,斗了多年,算计自己的却是枕边人。华妃垂泪,撞墙而死,独留一句:

“皇上,你害得世兰好苦啊。”

从结局看,皇后、华妃、沈眉庄、安陵容都不算得以善终,反倒是端妃敬妃走到了最后。

这场深宫中的大戏,有人激进出挑,有人韬光养晦,没有谁是真正的胜者。


(5)没有人是赢家

有人说这场宫斗的落幕,最后赢家是甄嬛,可我却觉得《甄嬛传》的背后是彻底的悲剧。

甄嬛出场时是天真少女,聪慧有主见,本不想入宫,和菩萨许愿“一定要嫁于这世间最好的男儿”。

可是无奈 被选入宫,她宁愿谎称抱病在身也不愿侍寝,掺入复杂的后宫争斗。

第一次侍寝,甄嬛起身,悄悄点上红烛,她想效仿民间嫁娶规则,燃一对花烛到天明,夫妻才会白头到老。

甄嬛早期的心愿简单:天下女子无一不想与夫君情长到老。

可一句“莞莞似卿”却打破了她的幻想,帝王凉薄,这几年的情爱与时光,终究是错付了。

甘露寺一进一出,成了她性格与处事上的最大转折点。

她在甘露寺与果郡王相恋,又怀了果郡王的孩子,那时果郡王生死不明,甄父又在流放宁古塔的过程中染上重病。

这让她意识到无论自己怎么做,也无法真正逃脱皇宫,只能选择回宫。

回宫前夕,槿汐姑姑告诉甄嬛:

“娘子,此番回宫有些东西你是一定要舍弃了。”

“比如?”

“心。不是狠心,狠心亦是有心,娘娘要做的是狠而无心”

回宫后,甄嬛成了熹妃,被皇帝赐满族大姓钮钴禄氏,妆容随之改变,变成浓妆华服。

这预示着甘露寺归来,甄嬛泯灭情感才能扶摇直上。

结局除了甄嬛的妹妹玉娆和慎贝勒允禧终成眷属,片中充满悲剧因素,后宫里的女人只能依靠皇帝宠爱而生,是悲剧的根源。

太后当年同样不想入宫,隆科多送她入宫不过为了利用她,辅佐自己的姐姐。就连权力中心的皇帝,日益衰老,最终也被甄嬛与叶澜依联手毒害。

学者王磊曾说:“一个本来善良单纯的人一旦进入宫里,就进入了一种系统风险中,这种系统性风险是个人无法抗拒的。”

《甄嬛传》结尾,甄嬛已经成了皇太后,明明是“胜利者”,她的脸上写满了疲惫,槿汐姑姑依然陪伴在她身旁,扶她躺下。

甄嬛闭眼,回忆自己的一生,过往的片段像是跑马灯般:

她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到皇上的宠妃,逐渐懂得用权谋保全自己。争斗这么多年,无论是敌人、情人,还是身边的姐妹,都早已离世,亲生骨肉也不认她。

此刻甄嬛的滋味如何,谁人能知。


此后导演郑晓龙四年后又拍了部《芈月传》,同样是孙俪主演,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女政治家芈月一生的故事,可惜《甄嬛传》的成功无法复制。

此后的《如懿传》虽然也是同一个作者,但是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懿传》的重点不在宫斗,而在于帝后的情感上;《延禧攻略》算不上宫斗剧,最多算是新时代的后宫爽剧,女主一路无线开挂,虽然看着挺爽,但却经不起推敲。

所以目前来说,《甄嬛传》还真是宫斗剧的天花板,但还是希望未来能够有更优秀的剧集带给我们惊喜~




【甄嬛传】自开播以来,我也反复看过多次,一些经典桥段,细品之下每次回看总会有一些细节值得斟酌和对主子奴婢行为做事新的发现,所以流连忘返。剧中无论主次,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配角,在摄像机一扫而过的瞬间,眼神动作,行为举止都很应情应景,尤其几位主角宫斗戏的演绎,或高傲到无法无天或阴险冷漠亦或是居于明哲保身的小心翼翼…无不从举手投足和眼角眉梢语气之中似露非露,整部剧给观众感觉就好似置身宫廷,演员们演绎却不留表演痕迹……所以一己之见确切的说,应该是经典不容超越!




说起宫斗剧,我只服两部,一部是宫斗剧的鼻祖《金枝欲孽》,另一部就是宫斗剧的天花板《甄嬛传》。

《金枝欲孽》咱就先不说了,里面的四大美人绝无仅有的,黎姿、佘诗曼、张可颐、邓萃雯,随便哪一个都能吊打一票明星,咱重点来说说《甄嬛传》。


为啥说《甄嬛传》之后再无宫斗剧呢?那要是普通人绝对在剧中活不过一集啊。先说说里面的三大集团。

首先,华妃集团,手下是曹贵人、丽嫔、余答应,这组合绝了。华妃后台最硬,哥哥是年羹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曹贵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后宫小心思第一人,城府之深无人能及,丽嫔——用华妃的话来说,也是潜邸里最漂亮的一朵花,单从封号也能看出来,美丽的丽,可见颜值绝对高,再说余答应,虽说人蠢笨,但是也让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皇上偶尔吃点山野菜吃的新鲜过瘾。这配置也算够高了吧,可是却是第一个败下阵来的。


下面,皇后集团,手下是安嫔,祺嫔,这一看就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赛着一个的藏着小心思,尤其是安嫔,一个松阳县丞的女儿,硬是从青铜打到了王者,也是实在的不容易,可想而知,为达目的需要怎样的明争暗斗。


最后就是最终的胜者——甄嬛集团。甄嬛、敬妃、端妃、眉庄。甄嬛其实在这四人中实力是最弱的,但是她的心思绝对是格局最大的,她懂得一点,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要想自己壮大,首先要让敌人的敌人壮大,这样才能削弱敌人的实力,所以,当她做了贵妃之后,想的不是自己当皇贵妃,而是让端妃当上皇贵妃,敬妃和自己平起平坐,不计较个人得失,注重团队的整体实力,可以说这种思想在宫斗里不赢也不成了。




《甄嬛传》把背景放到了清朝,还是很不错的处理,清朝的政治体系和礼仪体系距离现代近,更容易还原。

虽然还有细节不符合朝代,但瑕不掩瑜。而且不管是皇后和妃子都在认真营业,为了家族,为了上位,为了儿子,手段频出。

就是随便一句话,都是拐个弯的,可以说大家在看剧的时候是动脑的,会想想这句话是不是还有别的含义。

二刷三刷N刷都能找出不一样的理解。

剧集有爽点,起起伏伏,调动着大家的情绪,最主要的还有虐,后宫女人都有被虐的点,虐虐比哈哈更让人能记得牢。

尤其是出了很多爆款句式,甄嬛体,华妃体,皇后体,四大爷毒舌体,风靡网络,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几年过去大家还会记得娘娘,就像一个符号刻在了演员的身上。

时不时还会冒出一句贱人就是矫情,记得短视频里有人说,让甄嬛传的演员洁身自好,甄嬛传不止是一部剧,更是一盘菜。虽然初看有些好笑,但认真想来,甄嬛传可不就是虽然不是每天都要吃,但菜单上精选且必不可少的那盘菜。





因为宫斗是真的在宫斗,没有那些花里胡俏的东西,而且很多细节经得起推敲。之前的《金枝欲孽》也很多人推荐,但我没看过,不做评价但应该也不错,只是她比甄嬛传前,所以在甄嬛传之后真的找不出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宫斗剧了,很多都是披着宫斗外衣谈恋爱,如懿传与其说是宫斗剧,感觉更像是讲诉一群女人对乾隆的爱情,一群女人的凋零

如懿传出名的是几个妃子死的片段,镜头感很好,而甄嬛传几乎每个片段都值得深思




真正原因有4个

第一,先入为主的观念

《甄嬛传》大火后,之后的宫斗剧不管是制作精良还是粗制滥造,观众在观看时难免会和《甄嬛传》做对比,因为对剧情,演员上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就会从新剧上挑毛病,再经过营销群体的踩一捧一,就会营造出《甄嬛传》才是蓝波湾的假象,其实如果是先看的是其他的宫斗剧,可能不一定会觉得《甄嬛传》最好看,或许还会成为另一派的拥护者,抨击《甄嬛传》的缺点。

第二,过度营销

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各个年龄段都成了网友,媒体抓住了民众从网络获取消息的这一机会,只要哪部剧有热度,就疯狂吹捧,而自媒体崛起后,大量营销号,大V也跟风去赚流量钱,导致任何一部热剧都会被过度营销,志在榨干它的最后一滴剩余价值。

各类扮相按照《甄嬛传》,说话方式模拟《甄嬛传》,透支了大家对宫斗剧的新鲜感,相当于已经吃饱了饭后,再有什么山珍海味都下不了口,旁人问你哪道菜好吃,你只能说出刚吃过的那道菜,至于后续的菜好吃与否,其实已经没有精力品读了。

第三,黑马与井喷

《甄嬛传》抓住了宫斗剧冷淡期,那个时候少有这类大制作的宫斗剧,再往前还是《雍正王朝》,以及古偶形式的《还珠格格》,再到五彩缤纷的《宫锁心玉》。但之后就迎来很长时间的冷淡期,成了大多数代偶像剧的天下,《甄嬛传》播出的时机选择得好,自然成为黑马,给观众带来值得花时间研究的视觉体验。

但是《甄嬛传》大获成功后,各类宫斗剧井喷扎堆播出,观众看不过来,而且同类型得太多了,观众反而开始觉得腻味了,因为宫斗基本都离不开男主和女主交集不够,或者互不相爱,之后发现女主闪光点,而女主受尽后宫伤害最终黑化上位,从新鲜感逐渐沦为烂俗套路,观众自然不愿意买单了。

第四,收紧的改编要求

《甄嬛传》聪明的地方在于那个时候对历史剧要求没有过分收窄,能进行艺术加工,但却不会过于脱离历史剧的质量,但之后的剧却过于偏离,大女主光环过亮,甚至于篡改历史部分太多,为此,在之后像是《上阳赋》、《长安诺》等剧就能发现,明明是有原型依照的,但是剧已经拍摄完成,又不能更改整部剧,只能是把人物,朝代,全都换个名字。

对历史剧的播放更加严格后,对于拍摄方来说,要么选择完全遵守历史,但是又必须在美化人物方面出发,要么就是架空朝代去拍,架空没有历史做依托,大家看的兴趣更低,反正都是虚拟,宁愿去看偶像爱情剧,仙侠剧,宫斗剧自然要加速没落了。




因为在也拍不岀《甄嬛传》这样的宫斗剧了。




其实宫斗剧可谓是从小看到大了,再看也是毫无新鲜感,《甄嬛传》算是给宫斗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吧。再拍宫斗剧也是嚼剩饭的存在了。而且很多宫斗剧都在扭曲历史,洗白不该洗白的人,也有一些宫斗剧连起来甚至能贯穿整个古代了,比如甄嬛传后面的如懿传,就是两个朝代联合,如懿传又可以跟还珠格格连起来。看来看去真没意思。扭曲历史就更没意思了

近两年人类的知识层面又增加了,知道哪些是坏人,哪些不该被洗白,而且主角光环太强大,还有就是古时候根本不存在宫斗,每个宫都相隔甚远,不常走动的,更加不存在嫔妃挑战皇后,妾室谋害皇后皇子的事情了,想串个门都嫌麻烦!本来看古剧如果多讲讲朝代发展,还能给人增加点历史知识。现在天天看宫斗剧,你看现在的年轻人都成什么样了,年纪轻轻就在各种场合,学校,职场各种尔虞我诈,耍心机,这都是被宫斗剧洗脑的原因,宫斗剧就该被禁止,这种毁三观的斗来斗去,根本不值得看,拍也应该拍点正能量的东西,别老拍一些深宅大院,亚历山大,宫廷内斗,生活烦恼,现在的年轻人本来压力就大,但打开视频软件想看个喜剧,最近几年哪有几部入得了眼的喜剧看,不像八九十年代的剧,都能让人捧腹大笑。

请求各位导演少搞点毁三观的宫斗剧吧,多搞点喜剧正能量的东西。




宫斗剧的天花板

宫斗,宫斗,后宫斗争的天花板就是地位之争,荣宠之争 就是不断的爬上高位。

所以甄嬛传,所有的后宫角色,都是认真地在斗

或者入宫短时间内将跟皇帝爱情的火苗掐灭后认真的宫斗的


至于其他的宫斗剧,女主依然在上演,皇帝那么多人,就爱我一个的戏码上

最典型的《延禧攻略》 ,魏璎珞,骨子里都是大女主的那一套“霸道总裁”的戏码


其实,后宫戏中可写的剧本很多,但是由于编剧的政治水平受限,所以,写来写去只能写宫斗了。

我这里说的政治水平受限,这里面除了历史素养不够,政治素养缺乏外,还有史观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恐怕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所以,大部分宫斗剧在政治上都是肤浅的,而另外一方面,观众的政治水平也是首先的,很多地方,观众难以第一时间看懂,因此也无法写的很深。

由于肤浅的政治,导致很多BUG的出现,例如,口碑剧《琅琊榜》,这里面的政治就更幼稚了,典型的七万大军被自己绞杀于梅岭,这个桥段史书上可从来没有,七万人的部队····

如果编剧的政治水平更高一点,宫斗剧就会更好看一些,这里我推荐一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大帝。

这部剧,由于有历史借鉴,因此很多东西经过编剧就合理的多,并且政治斗争水平,并不那么幼稚

其中有一段有意思,背景奥斯曼帝国要入侵俄罗斯,

叶皇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对策

其中执政官(相当于宰相),根据奥斯曼政坛格局,提议派人秘密的接触奥斯曼执政官,重金贿赂,劝说奥斯曼皇帝打消念头,执政官的提议不无道理,因为奥斯曼的宰相就是喜欢收钱办事的那种人,并且以前很多事情的确是通过这个方法办成。

但是叶皇有自己的看法,攻打俄罗斯可是奥斯曼帝国的长期计划,这个办法行不通。

但是叶皇开口是这样说的:

你送给奥斯曼帝国宰相十万黄金,真能不被察觉吗?

接着叶皇问,安全官(相当于特务头子,锦衣卫):如果奥斯曼帝国的人来送十万黄金给我的宰相,我能不能知道?

安全官回答:别说十万了,就是一万,陛下你也能知道,安全官看了宰相一眼说,宰相昨晚在家打牌还输了····

宰相一脸尴尬···

这一幕特别像大清的雍正皇帝

有一次,状元出身的王云锦过年在家和朋友玩纸牌,结果纸牌少了一张,有点怪,怎么都找不到了。

后来上朝的时候,雍正突然问王云锦,过年在家干嘛,王云锦这个人一向诚实,虽然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关心他在家干嘛,就如实说自己在家和朋友打牌,雍正比较满意,说,你是不是打牌的时候少了一张牌?

王云锦一惊,连忙说是

雍正就掏出那张牌,问是不是这一张?

王云锦,急忙说是,雍正夸他诚实,王云锦吓得一身冷汗

当然,神剧是有的,但是大家还是不太容易看懂,导致投资很亏,最典型的就是《大明王朝1566》

国产古装剧的天花板,前不见古人,后面不一定有来者

我公号里面有知乎大神,花三年时间,逐集解读的合集,对人心,对政治的理解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这部剧对观众的水平要求太高,导致大部分人都看不懂。

其蕴含的信息量太大,没有解读根本无法理解,台词机锋极深,很多网友形容自己在里面活不过半集。

所以,对于一般观众,《甄嬛传》的确就是欣赏的天花板,再深了,也看不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奥斯曼   雍正   妃子   宰相   后宫   朝代   贵人   皇上   天花板   剧中   皇后   皇帝   观众   政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