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办宴席的时候,让你印象深刻的回忆有哪些?

很小很小的时候,妹妹还未出生,我大她四岁。但是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我独自在姥姥家闲逛,院外是一大片树林,左边是桃园,右边是一条大路,溪水从家门潺潺流过。这一天家里要办事,来了很多人,穿的是蓝色大褂,大褂上是一个园一个园的白花,其他人是素色大褂,我看着他们匆匆忙忙到后院,又回来,像是在祭拜祖先。前一天姥爷和邻居几个大大的人杀了一只猪,大大的猪绑在哪儿,我依然记得一个小伙子叫傻剂子,还有姥爷叫他来顺,他叫姥爷姑爷爷,还有一个是二荣她爸叫振庭,等我醒来看到一盆盆猪肉摆在哪儿,然后用大碗装起来放在大桌子上,大家开宴。是八大碗。这个印象几十年后仍像电影一样。






那个时候,谈什么宴席。一般能凑齐十个菜,那是好的,十个菜大都是素菜,有一个比巴掌略大的鱼,谁先伸筷子谁吃块,还得有几个人吃不到。有一样肉,切的给粉皮一样薄,摆在盘子顶上,一人能吃上一片,下边全是粉条。

我印象最深的是本家大哥结婚,那是铺上一张苇席,当中摆菜,周边坐人,那真的是坐席了。当时刚刚过了灾年,没有鱼和肉,六个菜中只有一样过油的菜丸子,可是那个凉拌藕,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藕弄得不仅翠,还带有芹菜的香味。至今让人回味无穷。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吃到过那么好吃的凉拌藕。




我们小时侯,农村办宴席和现在办宴席那是天壤之別。那时娶亲非常简单,准备结婚的小伙子起早从生产队借来老牛车赶到新媳妇家,把新娘连同嫁妆用牛车接来到家门口,放上两挂小洋鞭,夫妻二人向毛主席像三躹躬!小孩们一抢糖块,仪式就结束了。于是婚宴就算开始了。大部分村里的男人们在屋子里立着,上了年岁的老人们坐在炕上。大家一起吃着菜,喝着散白酒,菜大多数一个干豆腐炒白菜,一个是白菜炒饹扎或者白菜炒豆粒(发了芽的),或者花生米炒土豆什么的。大家一拨换一拨,喝几盅酒,吃几口菜,有现成的米饭大多是秫米或小黄米,再就是馒头(白面加玉米面的),随便吃几口,。然后对主人说几句吉祥话,会吸烟的叼上一支烟,这就算酒席宴。这样的宴席是招待全村的乡亲们的,一直持续到中午主席开宴,主席宴就是新媳妇娘家的人们,和男方的主要亲戚家,这样的桌子上便多了一个魚,再加上个猪肉白菜粉条,或者是炖鸡肉。这便是那时候上好的宴席了。要说有很特别的,就是有时会来一些要饭的,有的还念着祝福的词:一进大门喜重重(音:冲),一进二门挂彩红,彩红挂的宽,骡马两边拴,前面出贵子,后门出状元!有刘海,撒金钱,金钱撒在有福地,富贵荣华万万年……,主人家赶紧端出些米来,来主若还不走,便给几个零用銭,要饭的便唱着喜歌,高高兴兴地走了。若主人不识相,惹的烦了,便说些不三不四的话,便会闹的很不痛快……,也有时比较特殊的就是亲戚家平时处的不好,借着这种场合假装喝多了酒,耍酒疯,吵得不可开交,有的甚至拍桌子摔碗的,把个酒席宴弄成了打骂场,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便都跑来看热闹……这样的情景记忆还是非常深刻的!




谢谢邀请!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的美好童年,爸爸妈妈和我的老师都特别爱我,每一天妈妈都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去上学,每一天都唱着党的歌,毛主席的歌曲,从小的我,能歌善舞,还喜欢助人,因为,我们每一天,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致敬,同时帮助贫困户老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打水扫院子,擦玻璃,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茁壮成长的我们,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着……师生留念于1973年






好久了,记忆都模糊了。好像每家办事会杀一头猪,这是除了过年,最难得的一次随便吃,大肥肉,感觉是饕餮盛宴的机会,所以我小时候最喜欢走亲戚,跟着邻居也去。




小时候农村办宴席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的回忆太多了。记得我小时候,大家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太好。但凡有人家办红白喜事的宴席,哪怕问人借钱,也要把宴席办的厚实一些,以免落人口实,怕大家说这家主家小气啥的。所以一般办的宴席,等大家吃完宴席基本还剩不少,然后吃宴席的人,都能分点菜带回家,这种现象估计其他地方比较少见。

我小时候的宴席,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一家办酒席,全队人都去吃饭。我说的这个队,是村下面的行政区域单位,和以前生产队差不多一个意思。我们那个队也有几百人口。每一户人,不管大人小孩还是老人,都去上桌吃席。只要是吃席,那队里每户人家都省的做饭了,而且主家也喜欢人多热闹,那也证明主家有面。

我小时候的宴席,基本都是十二个菜,四个硬菜,还够就是八大碗四凉四热。我到现在都搞不太懂为啥叫八大碗,十二个菜都是用很大的碗装的,那种碗在我们那里叫海碗,反正就是很能装菜的那种。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张桌子至少坐十二个人,十二个菜还能吃剩,就知道多能装了。那时候的菜是真的好吃,虽然做菜的人都是本村找来帮忙的人,但是那味道绝了。喝酒也是管够的,都是本地土烧散装白酒,那个酒度数高,一般人还真喝不了多少。我试过一次,直接把我眼泪都整出来了。那时候人情味很重,无论哪家哪户办宴席,无论办宴席大小事,都是找村里人队里人来帮忙,平常有事也是互相帮忙,家家户户关系都很近。

以上就是我小时候农村宴席的深刻回忆了。






最深刻的记忆有二,一是人多。婚丧嫁娶,这是农村人的大事,于是左邻右舍、远亲近友,该来的都来了,讲的是亲情、友情、乡情和人情,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人在按步就班的张罗,孩子在人群里穿梭,是很热闹的。二是贪吃。那时候的人穷,粗茶淡饭惯了,肚子里油水少,红白喜事的宴席就是山珍海味,甚至比山珍海味更有吸引力。快开席了,桌椅坐满,大人们故作镇定,孩子们抽着鼻子闻香气,眼睛滴溜溜的盼着上菜。菜上了桌,开始的几道菜是风卷残云、几乎是一扫而光的,肚子里吃个半饱,人才开始显得从容。唉,儿时的家乡,人穷,宴席就这个样子。








我小的时候,我们那儿办宴席,我最深的回忆不是吃的,而是那种张忙,热闹劲儿。

那时候,办喜事都是在家办,一个庄的人基本上都是宗族亲戚。一家办喜事,整庄的人都会参加。

提前三天开始准备(就是所谓的劳作),每家每户的凳子,桌子都集中到离得最近的两家亲戚中。

所有的主妇们和壮年男子都去帮忙,女的帮忙洗菜,切肉,和面。男的打杂,端条板(把饭菜放到一个大板子上)。院子里烟火升腾。一副繁忙,热闹的景象。

小孩子们嘻笑着,欢闹着,在大人们中间来回疯癫着,穿梭着。偶尔一个不注意,就像馋猫一样溜一小片肉,觊觎点好吃的,先满足下咕噜咕噜叫的肚子。惹得那些大娘嫂子们嗔怪地怒骂,“臭小子”,“贪吃猫”,笑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真的是满满的回味和念想,你小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宴席   小时候   印象   农村   大褂   大伯   甘肃   酒席   大碗   嫂子   白酒   白菜   桌子   穿着   深刻   客人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