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才发现:有没有退休金,家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你怎么看?

去年,我回我曾插队十年多的盱眙仇集,得知我的老队长几年前喝药死了,我震惊不已!

老队长死时76岁,他老伴早逝,一个女儿嫁在邻村,0五年我曾去过他家,他仍住在我插队时的四合院内,前后各三间中一院子的旧时农家,只是土墙草顶,多年未修,墙缝插的进一只拳头。那天他执意留我吃饭,说是请别人打电话喊女儿带菜回来烧饭。我揭开他的锅盖,锅里半锅锈水。我问他平时靠什么生活,他说,还能动,在山上刨点药材,并指着院里晾晒的一摊树根说,这是他平时在山上刨的。

我问他能有多少收入,他说没算过,我执意叫他算,他大约回忆起近几次卖药材的状况说,一个月大概五,六十块。还说,只在山沿转转,高的地方爬不动了。这时,我才注意到,老队长行动己大不如前。

约好的饭局,老乡叫孩子来喊我吃饭,我给了老队长一条红南京香烟就跟那孩子走了。在老乡那里聊了村里其他人的情况,也知道老队长的一些近况,承包的两亩田租给别人种了,每年四,五百块收入,自己刨点药材,勉强过活,只是身体不太好,担水劈柴类的重活已干不动了,只能喊別人帮忙,一人过,是有困难。

这是我见老队长的最后一次,为此我后悔了数年。去时,我身上应该带钱的,我后悔那天为什么不丢几千元给老队长,我还有这个能力,为什么那天没做?及至后来听说老队长喝药走时,更是唏嘘良久,这是一个曾关心过我们十多年的人。

我五三年生,六八年插队,七八年回城,现已退休。上班时,忙忙碌碌,退休了,往事如烟,对那段经历更是历历在目,宛若昨天。记得刚去时,买计划米,那天大雪,我们挑了两桶米,在雪地里滑跌了一跤,米撒在雪地里,回来说道这事,老队长听后带上扫帚和簸箕,跑了几里路将米和雪全扫回来,说脏了也别浪费,喂鸡呀!

六九年的春节前,老队长号召全队社员支持知青过好扎根年,每家都要给知青送糖馒,那天他和贫协组长,一人扛一个笆头,从山上到山下每家每户给我们讨,足足讨了两笆斗,我们队有十个村,座落在龙头岗水库四周,既便现在回去,走遍全队(现在叫村民组了)也须半天,按里程计,该有小十里路!

队里有竹园,六九年春天,春笋出了,很嫩,我们掰了一大盆,被老队长发现,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说,你们要吃笋子可用黄盆扣一棵壮的,长两天一样鲜嫩可吃,后来我们才逐步明白,竹子是队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八O年元旦时,我回生产队住了五天,算起来喝了十六顿酒,其中有一天早晨,我睡在老乡家被门外两人吵醒:一个说,我家烧好早饭了,小鸡也炖了。一个说,不行!我昨天讲好的。

原来是为请我吃早饭,我既感慨又好笑,赶紧出门劝解,两位仍不相让,表示陪客都请了,不能让人回去!我只好答应做好饭的那位,"马上去!",再告诉昨天答应的那位,"十点半到!"。

我们那里待客,酒是必须的,家里冬季一般会有咸肉,再就是小鸡,蔬菜有自家菜园,也算方便。每年秋后山芋干晒好后,村民见面的对话为:"二姐,你家酒换了吗?"。换酒,是生活必须,是将约盛七八十斤的酒坛放在拖拉机车斗里,上面堆满一车山芋干,开到一个叫涧溪的镇上,八斤山芋干兑一斤酒,算是备了年货。等到年后村里见面的对话为:"二姐,你家的酒喝完吗?"。那时,有酒的人家已不多了。

去年去时,我到老书记家着望他,老书记是那时大队副书记,分管文教,我插队时在大队民办学校当过四年老师,老书记算是我的领导,去年时他已93岁,除行动不便外,头脑清淅,身体还不错,那时的大队民办学校,有八九个班,复设式,十四个老师十三个民办,全归他管,他是集分管领导,校长,总务,校工于一身的人,学生家长不愿给孩子上学,这工作一般由他带上我去上门动员,知青上门,家长总有层怕的意思,应下了家里再有困难都会克服。我大约教初一时,班上有同学的妹妹无人带,老书记同意大带小在班上上课,那学生上课时背上背着小孩,课间举手,我问为何,答"俺妹尿了!",我会让他到办公室里换尿布。

老书记在民校收编后退休了,待遇是在学校那段工作一年折一百元,算来他共工作十来年,退休后每月约一千块的退休工资,自已跟儿子生活,算是老有所依。

聊到队里的老农民,他也颇多感慨,说,河东老弟兄四个都喝走的,我震惊了。

河东,是我们队的一个村子的別称,它位于水库溢洪道的东面,因地偏高,老李家就建房在此处,四个儿子在此分户,算来老弟兄四个都比我大,若到现在年龄应在八十上下。

我问其故,老书记告诉我,有自知病将不起的,有儿媳不孝的,有儿子意外先去的,复而不杂,农村锁事而已,只是那药得简事,几块钱的事,镇上多处有卖,随手可得。

这四位都是我插队时的玩伴,那老三更是每天吃完晚饭就到我们知青家,打牌是好手。

我想了几天,终于明白,一个字,穷!

我一直呼吁农民老了,当有退休养老的政策,可避开那些空喊"不交不得"的口号,就按现在的叫法,叫"老农补贴",现在有,只要提高的幅度大一些,千元以下或八百元左右就行。

老工人不是有吗,很大一部分老工人也未交,我岳母今年88岁,她从未交过,现在每月也有三千多!年轻时未交,是因为没有政策!那老弟兄四个,有政策让交吗?城市赶在有政策之前退休的,叫"视同",农民为何不可"视同"?交的,按金额计,领完了还领的,叫"托底",农民为何没有"托底"?都说我们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了,难道这种差别还要带到下个世纪?

我插过队,扒过河,交过公粮,缴过农业税,到别的公社植过树造过林,也修过公路。我扒过的河叫淮河入江水道,三个月,每天每人一立方任务,干不完时点气灯夜里突击,报酬是生产队记工分!若按现在高速公路收费还贷规定,当年的负担河工工分的农民是否可在淮河上拉根绳向过往船只收费养老?现在那青山绿水是当年植树的农民劳动所为,他们是否也拉上围墙收费养老?

平衡再分配是政策的事,农民洗脚上田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大事,我们城市扩张卖了大批农民的地,征地补偿机制缺乏宏观思维,只是补足了被拆迁的人就完事大吉了,要从立足农村与城市整体平衡,缩小城乡差别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建设的土拍收入定比划一部分补充农业人口养老,则老农可无忧了。




去年的事。我们小区一个72岁的老头,从22楼跳楼自杀了,还是早上保安发现的,惨不忍睹。

老头老伴死了半年了,儿子和儿媳在江西打工,剩下老头和孙子孙女一起在家过日子。在持家这方面,老头可不行,饭也做不好,家务也做不好,又没有退休金没有积蓄,花钱得跟儿子要,儿子给钱又不应时,经常跟邻居借3块5块的买馍吃。孙子孙女也很嫌弃这个又没钱又不中用的爷爷,一天夜里老头回家忘拿钥匙了,孙子孙女却不给开门,老头想了半夜,就从楼道窗户跳了下去找老伴儿去了。

老头自杀的原因,第一是没钱,第二是不中用。原来撑起一个家的一直是老伴儿在操劳,老伴儿累死了,他活着也难。

我老家一位近门的大爷,有退休金两千多。每天早上起床儿媳妇就先给端上四个荷包蛋,大爷吃饱了就出去遛弯儿,啥也不操心,工资本都交给儿子和儿媳了。

他儿媳跟邻居们说把老头儿给伺候好比养圈猪都强!听着难听,却是实话。

我个人认为人老了还是有退休金的好,起码不会成为儿女的负担。退休金越多越好,儿女看在钱的面子上更盼老人好好活着。人最惨的事儿就是又老又没钱,孩子有本事孝顺还行,遇上孩子没本事的也就死路一条了。




我老公的爷爷,今年88岁,每月退休金4000块,这在农村来说,相当滋润了,自己又不怎么花钱。

前几天身体还好,自己可以种菜,一个人吃得也不多,平时喜欢喝酒吃牛肉,这都没问题,自己有钱啊,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今年身体不好了,自己不能做饭,在我家旁边的小房子住,我婆婆给送饭,他说什么都不去我家里吃饭,说怕人嫌弃,快过年的时候,我婶婶说她给送饭,结果送了一段时间,老爷子不让送了,不喜欢吃,说做的不好吃,他家没什么菜,一家人都很懒,吃的用的都矜持了点。

这不,又让我婆婆给送饭,谁家送饭,老爷子一个月给一千块钱,都抢着送,无奈老爷子挑着吃,做得不好吃就不用送了,拒绝,就是这么任性。

去年过年,爷爷的四个儿女,一家给分了一万块钱,前几天又说自己手里还有七万块钱,自己身体不好,怕哪天就不在了,又想着一家再分一万。

偶尔生病住院,谁去照顾,都按着天数支付钱的,平时儿女们也都经常登门来看他,拎点水果啊牛肉啊什么的。


我想过,已经快九十的人了,每天身上挂着导尿管,毕竟不像年轻时候那么利落,假如没有这么多的退休金,恐怕就不是这个境况,都是敬而远之吧!

虽然每个月退休金不少,伙食也要求质量,但是从不浪费,长征年代生人,一路走来,都知道生活不易,要珍惜。

有没有退休金,肯定不一样,自己心情不一样,家人的态度也不一样这是一定的,人要尊重现实。





我有二个姨,我二姨比我小姨大四岁,我二姨结婚后,就把我二姨夫的堂弟介绍给我小姨了。

我二姨父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他的左手又软又细,什么重活都干不了,高中毕业后,我二姨父就留在他们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块钱。

我小姨夫是我二姨夫的亲堂弟,他长得五大三粗的,高中都没读完,就跟着亲戚去城里的工地打工了。他在工地上什么活都干过,后来因为他能干还会来事儿,很快就当上大工长。那时候他一年赚的钱,都赶上我二姨夫好几年的代课工资了,所以那时候我小姨父特别牛,经常劝我二姨夫跟着他干,他说我二姨夫只要能帮他管管帐就行,他说保证让我二姨夫的工资比现在翻一倍。但是我二姨夫一直没动心,我二姨夫说别看你眼前挣得多,但是老了以后就没有保障了。

我二姨夫的这个想法,被我小姨父嘲笑了好久,他认为只要手里有钱,就不用担心养老的问题。

几年后,我二姨夫赶上了好政策,从一名代课老师转正成有编制的老师了,工资也涨了不少,但还是没有我小姨父赚得多。

我二姨夫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虽然他家四个孩子都没考上大学,但是我二姨夫也没让他们直接出去打工,而是拿钱让他们都出去学了一门技术。现在他家老大在镇上开了一家理发店,老三开了一家小吃部,老二跟着他老婆去了南方,因为女方家条件不错,还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所以就把我二表弟当成儿子一样看待了。

我小姨家只有二个儿子,二个儿子从小都学习不好,都是初中没毕业就不念书了。但是他们也没像我小姨父那样去工地打工,一个去网吧当了网管,一个在饭店当服务生。

因为那时候我小姨父能赚钱,再加上他早就给儿子们在市里买好了楼房,所以他家两个儿子都结婚的很早,找的老婆也都长得挺好看的。

现在我二姨夫七十多了,每个月的退休金已经涨到四千多,所以他和我二姨的生活特别有保障。

他和我二姨夏天的时候就留在农村生活,俩人养点鸡种点菜,然后想吃啥就去集上买点啥,生活得有滋有味的。等天刚一冷,我表哥表弟他们就都抢着来接我二姨和我二姨夫去他们家生活了,我二姨和我二姨父不想去都不行。

我二姨也会处理事情,不管去哪个孩子生活,他们老两口都不会白吃白喝儿女的,他们会每个月给孩子三千块钱的生活费,这些钱他们两个老人根本就花不了,所以他家的孩子们都挣着抢着想让父母去自己家生活。

我小姨父四十多岁的时候,出过一次事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了,把脑袋摔了鸡蛋大的一个洞。过了不到一个月,他拿着老板赔偿的八万多块钱回来了。虽然身体上没留下什么残疾,但是脑袋上一直有鸡蛋那么大的地方是软的,因为里面已经没有骨头了。

现在我小姨和我小姨父过得不太好,因为我小姨父自从出事以后,就再也不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土地也都租出去了,一年的租金才一万多块钱,他们老两口就靠着这么点租金当零花钱呢。好在在农村生活比较简单,不用买太多的东西,生活暂时还能过得去。

前几天,我二姨父拿钱给我小姨父家买了二车木头绊子,把他们家的仓房都给塞满了。

听我妈说,前段时间,我二姨和我二姨父回了一趟老家,还没进村,我二姨就看见我小姨和我小姨父正在大地里吃力用小推车往家拉玉米杆儿,因为路不好走,两个人走的里倒歪斜的。

我二姨一看就受不了了,马上联系了卖木头绊子的商家,一车木头绊子才七百多块钱,足够烧一冬天的了。可即使木绊子这么便宜,我小姨他们还是舍不得买。

其实过年的时候,我小姨他们就已经没有东西取暖了,那时候雪大,玉米杆都被冻在大地里了,所以我小姨一天只在做饭的时候烧一会儿炕,家里冷的窗台上都能冻冰。

她家二个儿子也都知道这件事,但是谁都没拿钱给父母买点木头绊子烧。小儿子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地里给父母拉回来一些玉米杆,但是没多长时间就烧没了。

等到天气刚一回暖,我小姨老两口就去地里往回拉别人家不要的玉米杆了,因为他们必须抓紧往回拉,要不然一开春,那些玉米杆就会被一把火烧掉了。

我小姨和我小姨父拉玉米杆用的车,就是超市往店里拉货用的那种不太大的二轮车,长不到二米,宽不到一米,所以一次也拉不了几捆玉米杆,两个人从早干到晚,也没拉回来多少。

我二姨告诉我妈,说我二姨父已经拍着胸脯和我小姨父打下包票了,说今后我小姨家取暖用的木头绊子他都包了,一年最少给他们买两车回来。

说实话,我不觉得我二姨家的孩子就一定比我小姨家的孩子孝顺。我二姨家的孩子之所以什么都舍得给父母买,那是因为我二姨从来不让儿女往他们身上搭钱。只要儿女给他们买东西了,我二姨都会以给孙子零花钱的方式还回去,并且每次都是只多不少。

而我小姨就不一样了,他们老两口除了土地的租金,再没有任何收入了。这几年他们俩人还都住过院,住院的钱,都是二个儿子给拿的。她家二个儿子过得都不太好,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全加起来也就五千来块钱,还要供孩子上大学,自己的生活已经捉襟见肘了。给父母的养老钱稍微多一点,自己家的生活就玩不转了。

其实很多时候,儿女们的不孝顺,代表的是一种无能为力。





这个问题问的太现实了,的确就是这样子,你老了有退休金,儿女个个孝敬,显的很殷勤 ,问吃问喝问热问寒,特别是儿媳妇,把你当家里的宝贝来伺候,真是乖乖儿媳妇,利害分的清析,

你一但舍不得贴钱,对不起哪一个个脸吊的有宽窄沒长短,你老了有几个臭钱,藏到腰包里,准备买棺材板,家里生活困难,盖房买車娶孙子媳妇,什么都要开销,可老父亲生耒就是个抠门家伙,不懂儿女的心理,死握着钱不放 ,把人都能急出病来了,

不是老人不放心。得式探真没钱了这伙王八蛋,还有孝心吗?估计是心怀诡胎,清天转多云, 小狐狸精给鸡拜年 沒操好心吧,给你的钱打主意,早上打两个白水鸡蛋,中午问想吃什么可口饭菜,晚上问睡觉香甜不,我们工作太忙了,伺侯不到,多加谅解,

这就是金钱的优势性,农村人老了没有退休金,儿女背地里说些什么话?只有天地知道,求都干不了, 棺材瓤子早不去西天报到,正天百病缠身,头疼眼花啥都做不成,是个无用的人,还得儿女伺侯,拖了家里后腿日子艰难,

两者对比,真是天地之别,一个是保护对像,恐怕你走的早,有利可图,另一个是盼你不得慢性病,来个脑遗血,心肌梗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退休金   孙子   姨父   姨夫   块钱   婆婆   儿女   队长   子女   家人   家里   态度   儿子   工资   父母   妈妈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