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一个故事,中国名菜传说,你知道多少?

民食为天贯今古,雅桌论诗酒菜辅。

珍馐香名由来大,佳肴美称故事多。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中国菜谱更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在许许多多数之不尽的菜名中,有不少菜名是有一定的故事由来的。现将大江南北30道有名的菜谱名字和其历史典故分别介绍如下:

1、“东坡肉”由来


“东坡肉”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治理西湖时兴起的。当年西湖治理好后田地不怕涝旱,同年庄稼还得了大丰收。老百姓感谢他, 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叫人把肉切成方块烧红分给治理西湖的民工每家一块,让他们过年。老百姓都很高兴,夸苏东坡是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杭州大小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东坡肉”,就让厨师把猪肉切成方块烧红,挂出牌子取名“东坡肉”。新菜出来后菜馆生意极其兴隆, 家家饭店都有了“东坡肉”。由于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中奸臣就设法陷害他。有个御史在皇上面前进谗,说苏东坡在杭州干坏事,得到百姓憎恨,恨到想吃了他的肉,还将菜单让皇上看。糊涂皇帝立刻下旨将东坡贬职,到海南充军。苏东坡被贬后,杭州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被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并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2、“涮羊肉”由来

涮羊肉是现在好多人喜欢吃的美食。涮羊肉来源于元朝,和忽必烈有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战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厨师马上宰羊剔肉,谁知敌军已经赶来,战情突发,来不及做清炖羊肉了。厨师又不想让忽必烈挨饿,于是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就立即捞了出来,赶忙放了点调料就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地吃完就迎敌上去,并大获全胜。事后他觉得刚才的羊肉烹饪方法挺好,就又让厨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了一次,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完后赞口不绝,于是忽必烈将这种吃法赐名为“涮羊肉”。

3、“螺蛳粉”由来

螺蛳粉和唐代柳宗元有关。据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后到广西柳州任职。由于心情不好加上水土不服,导致身体欠安。当地医生无招以治,厨师周万福见主人如此,心如火焚。一天周万福到江边洗菜,顺手捡了几个螺蛳回去,用水泡洗后精心制作了一碗螺蛳粉。柳宗元看见螺蛳粉便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谁知吃饱后心情居然好了,病情也消除了。从此螺蛳粉成为柳宗元的救命粉的事就传开了,慢慢演变成今天传统的风味美食。


4、“鼋汁狗肉”由来

徐州沛县有一道名吃叫“鼋汁狗肉”。它的由来和大汉开国皇帝汉刘邦有关。相传刘邦和大将樊哙从少年时就是好友,到了青年时樊哙以卖狗肉为生,刘邦则过着贫穷的生活。刘邦常到樊哙肉铺吃狗肉而又付不起钱,时间长了樊哙也承受不起,就让刘邦去打鱼。刘邦去微山湖里打来一只老鼋,樊哙便把老鼋和狗肉煮在一起,熟后竟然味道鲜香,四溢全城,引得全城人士皆来购买狗肉。

因购买狗肉的人太多,一个刀切不过来,于是人们用手撕着吃狗肉,最后发现手撕的狗肉比刀切狗肉更加劲道,越嚼越香,就这样手撕鼋汁狗肉的方法便流传开了。由于鼋汁狗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便成了全国闻名的特色食品。

5、“佛跳墙”由来

“佛跳墙”此菜是清朝同治年间由郑春发改良而成。据说是福州扬桥巷有一位官员在家中宴请当时的福建布政司周莲,官员夫人亲自下厨,选用多达20多种的肉食原料放入绍兴酒坛中,用慢火煨制而成。周莲品尝后,总是忘不了这一口。最后干脆带上厨人郑春发向官员夫人请教。多年后郑春发开设了 “聚春园” 菜馆,将此菜加以改良,选料上多选海鲜而少肉类。菜肴虽出但无菜名。某天菜馆来了几个秀才,堂官捧了一坛菜放到秀才们桌前,坛盖揭开后满堂香气。知此菜尚未起名时,一个秀才便即席赋诗: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于是此菜便被称作了“佛跳墙”。

6、“叫花鸡”由来。

叫花鸡又叫富贵鸡,历史悠久,是江南一道名吃。它是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土和荷叶包裹起来,用烘烤的方法制作出来的一道特色菜。由于它是由一位乞丐创造,所以名为叫花(化)鸡。相传朱元璋带兵打江山时,有次朱元璋打了败仗,跑了三天三夜,敌人在后面穷追不舍。朱元璋筋疲力尽,饥饿难忍,就在这时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间还有一堆泥巴,旁边蹲着一位老叫花子。他一看是朱元璋就说:“我正在烤鸡献给大王。”并把鸡从火中取出,打开泥巴,香味扑鼻。朱元璋边吃边赞不绝口“非常好吃”。从此以后,朱元璋打仗一直很顺利,当了皇帝后就把此菜称为“富贵鸡”。


7、“四喜丸子”的由来

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有一年朝廷科举,各地学子纷纷到京赶考,其中有名叫张九龄的小伙中得头榜被皇帝赏识招为驸马。此时张九龄家乡遭了水灾,父母背井离乡不知音迅。婚礼那天张九龄获悉父母下落后派人接至京城。张九龄在喜上加喜中让厨师烹制了一道吉祥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完大笑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干脆叫它四喜丸子吧。”自此后,凡逢结婚等重大喜庆事,宴席上必备四喜丸子。

8、“夫妻肺片”由来

夫妻肺片是川菜里的一道有名的凉菜,是由一对成都夫妻所创。据说这对夫妻以前日子非常贫穷,为维持生计在一家屠宰场打工。屠宰场每天都会丢弃很多牛内脏,因这些内脏边角料腥臭大家都不爱吃。但这对夫妻却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花椒,辣椒油等重口味调料掩盖牛内脏腥味做成一道可口的菜,没想到一炮走红。此后大家都来吃这道凉菜,这对夫妻的日子也逐步富裕起来,这道菜就被叫做夫妻肺片流传下来。

9、“浆面条”由来

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逃跑,很多天滴水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家太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和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主人只好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虽有山珍海味,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就把浆面条这道菜放入御宴。

10、“开水白菜”由来

开水白菜是由受慈禧赏识的川菜名厨黄敬临创制的。黄敬临当厨时,不少人贬损川菜“只会麻辣,粗俗土气”,为了破谣立证,他冥思苦想百番尝试,创出了“开水白菜”一扫川菜积郁百年的冤屈。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再后来川菜大师罗国荣调至北京,任北京饭店主厨,负责国宴工作。他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


11、“门不鸡”由来

门不鸡这道菜和阎锡山有关。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他出生于地主家庭,曾在日本留学,后成为清陆步兵科举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曾反对又支持袁称帝,后又顺应形势伐袁。曾与冯玉祥、李宗仁等攻蒋介石,后又扶蒋。有次他跟蒋在石家庄会面谈事,吃饭时间到,蒋手下的人来问吃啥菜,阎锡山谈兴正浓,顺口用浓重的山西口音交代一句“俺们不饥”。蒋手下人没听懂,又不敢过多打扰,以为闫要吃“门不鸡”。厨房人不知怎做,认为“门不鸡”应该是焖土鸡,于是做了一道黄焖土鸡端上去。阎见到“门不鸡”虽哭笑不得,但却发现该鸡特别好吃,就经常吃。于是“门不鸡”就成了五台山特产。

12、“宫保鸡丁”由来

宫保鸡丁起源于四川,相传是四川巡抚丁宝桢所创。一次他家来了客人却没啥菜,跑到厨房一看只有鸡肉黄瓜和冬笋。于是见机行事做了一道黄瓜冬笋炒鸡丁。谁知客人吃后赞不绝口。由此这道菜就流传出去,加之是丁宝桢所创,于是这道菜就被称为“宫保鸡丁”!

13、“白云猪手”由来

这是一道和广东白云山有关的菜。说古时白云山寺院有个小和尚趁主持长老下山化缘,就偷偷弄了一个猪手想尝尝它的滋味。于是在山门外就地掘出灶台,将猪脚煮起来,刚熟之时不料主持正好归来,小和尚急忙把猪手丢在山涧溪水中。过了一段时间有个樵夫上山打柴,路过山溪看见这个猪脚,捡回家用各种调味料配制起,使猪脚甜酸可口,皮脆肉爽。因它是用白云山的泉水制作出来,固得名白云猪手。猪手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能起到美容美肤效果,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一道历史悠久的广东名菜。


14、“糖醋鲤鱼”由来

糖醋里脊这道菜源于宋朝。当时杭州西湖边住着张山张海二兄弟。张三妻心灵手巧善于做饭菜。某日兄弟俩去打鱼,张嫂也到湖边洗衣。这时遇到乡霸刘员外命打手抢走张嫂,张海张山和刘员外争执后张三被打死,张海遍体鳞伤。刘员外见出了人命怕吃官司,就放下张嫂带着打手跑掉。为避刘迫害,张嫂和张海把张山埋葬后逃出杭州外地谋生。张嫂让张海好好学习为哥哥报仇,她则做工挣钱供张海读书。三年后张海去京城赶考,张嫂被一家饭庄收留做了厨子帮手。一天厨子生病没来,掌柜着急。张嫂便主动给客人做了一盘糖醋鱼,没想到客人夸奖好吃,掌柜喜出望外 就打出“西湖糖醋”的招牌菜。张海中了状元回乡当了知府,寻嫂时在小巷中点菜,餐馆给他端上糖醋鲤鱼,张海感到特别好吃,就让做菜的厨子出来见他,于是喜出望外地找到了自己的嫂子。张海要接嫂子到知府享福,可嫂子不去,并吩咐让他做个好官造福百姓。这事很快传遍杭州全城,“糖醋鲤鱼”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道名菜。


15、“过桥米线”由来

过桥米线源于清代。说有一秀才在南湖小岛念书,其妻每日要通过石砌的小桥给他送饭。一日妻子念丈夫读书辛苦,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装入罐中,正准备把饭送给丈夫,但因有要事未能按时送去。当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乎乎的,原来是厚厚的一层黄油覆盖汤面,起到了隔热作用。于是便穿小道,走石桥,送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在热鸡汤里浸泡后,随即捞出放入碗里,秀才吃了十分满意。人们为了赞誉这位妻子,便将这种食品取名“过桥米线”。

16、“汽锅鸡”由来

云南菜系的镇家之宝除了过桥米线,就数汽锅鸡了。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到临安府巡视,临安知府命厨师各献一道菜,年仅24岁的杨沥将火锅的原理运用并改制成美观的汽锅。乾隆大悦,将汽锅带回宫中,从此成为国宴上的名菜。自此,汽锅鸡在滇南地区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17、“虎掌菌炒鸡丝”

虎掌菌在历史上被视为珍品,是向历代王朝纳贡的贡品之一。虎掌菌炒鸡丝这道菜的由来跟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孙子建文皇帝被他叔叔朱棣夺了王位后,逃到云南削发为僧。朱棣派刺客到云南行刺。一天,建文帝到南华寺传经, 南华寺住持南禅法师设素宴为他接风洗尘。刺客便潜入厨房,在做成的“巴掌菌”里放了毒药。建文帝不知有毒,边吃边和南禅法师说话。并把盘“巴掌菌”吃得干干净净。南禅法师知他旅途辛苦劳累,便请他早些歇息。建文帝也觉得头昏乏力便昏睡起来。然而建文帝并没死,他还在寺中讲经。原来天上玉皇大帝早知有人要毒害建文帝,就派金虎星下凡营救。金虎星到南华寺外把自己走过的脚印,变成了巴掌菌。这种菌能解百毒。小和尚用采回的新鲜巴掌菌,炒成菜,刺客放的毒已被消解。因为这个缘故,老百姓便把巴掌菌改称为“虎掌菌”。从此,“虎掌菌炒鸡丝”便成了流传千古的一道名贵佳肴。


18、“龙井虾仁” 由来

龙井虾仁发源于杭州。相传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中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19、“麻婆豆腐”由来

麻婆豆腐是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来源是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这道菜。因此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就渐传开来。又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从此麻婆豆腐名扬全国。

20、大救驾”由来

大救驾这道菜源于清初吴三桂率清军攻打昆明时。当时明朝永历皇帝一路逃至腾冲,饥饿难忍,当地人就炒了一盘饵块送上。永历皇帝吃后赞口不绝,并非常满意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家常炒饵块被世人称为大救驾。

21、“宜良烤鸭”由来

宜良烤鸭又称滇宜牌烧鸭,是云南省经典的汉族传统名肴,起源于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颍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烧鸭”李海山。后来云南统一,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李烧鸭”闻讯后不敢回南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经营起烧鸭生意,开了家“滇宜烧鸭店”,“宜良烤鸭”自此传开。

22、“火把虾”由来

火把虾源自彝族新年火把节。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阿提拉巴不负众望,智取战胜了两名大力神。天神大怒,派遣蝗虫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各处燃起,蝗虫通通被烧死。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彝民在每年这天以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作为纪念。火把虾不仅外型酷似彝族山寨中燃起的火把,而且口感和做法也别具风味。


23、“石屏烧豆腐”由来

石屏豆腐源于六百多年前。当时石屏县城有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婆婆待媳妇不好,平常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有天婆婆出远门,前脚刚走,后脚媳妇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当豆浆正开锅,媳妇满心喜悦要舀豆浆时,院子里竟传来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遭骂,便赶忙把烧好的豆浆往瓦坛里倒。当她出门一看,进来的人并不是婆婆而是丈夫。于是她喜滋滋的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竟全部凝固成块了。原来瓦坛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无奈夫妻俩勉强尝了尝,却惊奇地发现,这凝固的豆浆味道竟比以前的豆浆更加质嫩味美。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名噪天下,流传开来。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24、“神仙鸭子”由来

神仙鸭子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源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把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25、“回锅肉”由来

回锅肉是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源于清末时。说当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先煮再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使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26、“杂烩菜”由来

杂烩菜源于南宋。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分主和主战两派,朱敦儒因主战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挑唆而丢了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年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友小聚。不料从京城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杀害于风波亭。一时国仇家恨交织,朱敦儒再无心情饮酒,但客人既来赴宴,又不能让他们空着肚子。于是吩咐家厨不摆酒,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吃。而这些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这粗制熬菜哪里咽得下!朱敦儒见大家不动筷子,便夹起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精忠报国竟遭惨死。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话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肠子。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岳元帅报仇!”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间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27、“毛血旺”由来

毛血旺源于重庆。重庆西沙坪坝有一古镇名磁器口。磁器口有个重要物资集散地水码头,水码头舟楫如林热闹非凡,街市店铺兴旺商贾云集。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掉。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将杂碎熬制成杂碎汤,增加利用价值。有次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就取名毛血旺。“毛”是重庆方言,就是粗糙,马虎的意思。如今,毛血旺已引领川菜大军,席卷了大江南北。麻辣诱惑对传统的毛血旺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将其汤汁红亮、麻辣鲜香、味浓味厚的特点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一道巴蜀名菜。

28、“无为熏鸭”由来

无为熏鸭是享誉中外的徽名菜,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由来还和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小时家穷,给人家放牛。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也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29.“东安子鸡”由来

东安子鸡是用刚开鸣的小公鸡烹制而成。该菜特点是:用嫩公鸡和红辣椒煸、烧而成。菜色呈红白绿黄四色相映,鸡肉肥嫩,味道酸辣鲜香。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湖南东安县城一家小饭店用餐。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童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客人赞不绝口,到处称赞此菜绝妙。知县听说后,亲自到该店品尝,果然名不虚传,遂称其为"东安子鸡"。这款菜流传至今上千年,成为湖南名菜。


30、“奶汁肥王鱼­”由来

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国内罕见,产于安徵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里,为鱼中上品。据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一次刘宴大臣,因人多鱼少,厨师以其它鱼混充,被刘安识破,大发雷霆:“吾一日不能无肥王,”可见肥王鱼受宠之程度了。后来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民间,并以奶汁鸡汤煨煮,成为徽菜一绝。­




螺蛳粉来历的传说

柳中元的救命粉

螺蛳粉起源于唐代。剧说,唐代文学家柳中元被贬官,来到了广西柳州任刺,由于心情不好,再加上水土不服,茶饭不入,身体欠安,当地医生不知所措。时任府中大厨周万福一见主人如此,心如火燎,更是着急,不知如何是好。有一天,大厨来到江边洗菜,顺手捡了几个螺蛳,回到家里,用水泡洗好了,

精心制作了一碗螺蛳粉。柳宗元看见螺蛳粉,连声叫好是胃口大开,一大碗螺蛳粉下肚,也就吃饱了,心情也好了,病情很快就好起来了。从此,柳中元的救命粉就传开了,演变成了今天传统风味美食。





夫妻肺片,是川菜凉菜经典代表。源于老成都郭氏夫妻俩,挑着担子卖牛杂(主要是牛心丶舌、头皮、牛肉等牛副产品),将牛杂加香料去腥、煮熟后,切成片,再拌一些辣椒、红油、花椒、姜葱、蒜水、花生芝麻,香菜,芹菜、牛肉汤等拌匀,即为夫妻肺片。






一道菜,一个故事,中国名菜传说,你知道多少?

中国菜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种类之繁多,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一流,各个地方风味中,名菜有数千种之多。它们选料考究、制作精细、风味各异,讲究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协调统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家好,我是@琦哥说美食,每天分享美食菜谱与烹调技巧,精挑细选价廉质优的食材,节省您的选购时间。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对我来说是创作的动力噢。

中国菜历史上,有很多名菜从民间传到宫廷官府,再流入民间,遍及全国,驰名世界。如北京名菜北京烤鸭、麒麟豆腐,杭州名菜东坡肉、西湖醋鱼,江苏名菜水晶肴肉、黄泥煨鸡,上海名菜松江鲈鱼、虾子大乌参,湖南名菜东安子鸡、腊味合蒸,湖北名菜冬瓜鳖裙羹、清蒸武昌鱼……等等,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有很多动人的传说。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无法一一道来,讲一道鲁菜名菜——四喜丸子的故事,因为是四喜丸子寓意喜气洋洋,团团圆圆的寓意,不但给人带来融洽的感觉,还表达了殷切祝福之意。

四喜丸子的故事

据传说,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科举,各地学子纷纷涌至京城,其中就有名叫张九龄的小伙子。考试结果出来了,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皇帝赏识其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

当时,张九龄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不知音信。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余, 便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

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

张九龄听了哈哈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子吧。”

自此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四喜丸子。

中国名菜的故事太多,简单说一个,抛砖引玉吧,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电影《金玉满堂》剧照

南北珍馐水陆杂陈,按中国饮食源流说,是先有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再出现夙沙氏部落的煮海水为盐。从最初裹腹追求升华至品尝美食。现知的,或是始于战国时期。

彼时,秦国的吕不韦主持编撰了一部名著《吕氏春秋》,其中的《本味》篇,又被认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开山鼻祖。而汉朝使者带回了菠菜、胡瓜、胡豆等,令食材在选用上愈发广泛。

古代烹饪史上有两大飞跃: 一是汉朝煤的出现;二是南北朝时期,烹饪制作用上了“炒”。到了唐朝,饮食文化空前繁荣自成体系,再往后,什么四大菜系、八大菜系相继成形。

正如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言:“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电影《食神》剧照

菜系为菜肴之流派,多以地域划分,只是这种划分一直都在变化。清代只大致上分作京式、苏式和广式,民国时期又成了华北、江浙、华南和西南四种流派。

近现代,形成了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的四大菜系,并最终演变成鲁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即八大菜系。另如上海本帮菜、中原菜、西北菜、胶辽菜……等,却是以文化流派来进行划分了。

八大菜系里各有不少自家的名菜,且背后向来多有一个典故或传说,即便如“满汉全席”这类集美食之精华的宫庭盛宴也是如此。不过,众多名菜当中也有两个“例外”。一是“左宗棠鸡”;二是“佛跳墙”。

左宗棠鸡,顾名思义必定是与晚清名臣左宗棠有关。可实际上,有说其实二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道菜虽说在国内存在感不高,可在美国却是名头甚响,俨然是美式中餐的“头牌”。

‬美式“左宗棠鸡”

据说,1952年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问台湾省,接待的梁序昭聘请彭长贵掌厨。席间,雷德福特品尝了一道菜,感觉非常美味,便询问这菜叫啥?彭长贵随口起了个名字: “左宗棠鸡”。

若按这说法,这道菜确实是与左宗棠无关,并且虽然标榜的是湘菜,可无论是从口感或制作上也与传统湘菜相去甚远。美国的“左宗棠鸡”,口味偏向酸甜,更像是糖醋排骨或粤菜中的生炒骨,只是在食材上,将排骨换作了鸡块,制作上并无二致。

在中国还流传着另一版本,说的是左宗棠当年抬棺出征到新疆平叛,由于路途遥远补给不便,某天随军的厨师便简单做了一道左宗棠的家乡菜,左宗棠吃完赞不绝口。自此,这道菜便冠以“左宗棠鸡”。

相传,从清末开始,“左宗棠鸡”便是湘菜里的一道名菜。湖南人嗜辣,因此在左宗棠的家乡湖南,这道菜口感上偏咸偏辣,显然更符合湘菜的特点。只是,在某食谱上,竟冒出了“左宗棠鸡”又成了淮扬的名菜。

‬淮扬菜“左宗棠鸡”制作方法

与“左宗棠鸡”墙内开花墙外香不同,闽菜的扛把子“福跳墙”其名称由来,据说国内就有不下七、八个版本,且时间跨度之大,在中国众多美食中也极为罕见。

“佛跳墙” 又称“满坛香” 、“福寿全” ,是福州的首席名菜。一说是唐朝的高僧玄荃, 在前往福建少林寺的途中,夜宿福州某旅店,与之一墙之隔是当地的官宦人家,当天晚上在家中宴请宾客。

筵席间,当“佛跳墙”开坛上桌后香气四溢,住隔壁的高僧闻香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禁不住翻墙而过,也想一饱口福,“佛跳墙”之名因此而。

佛跳墙,是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说其创立于唐朝并无不妥。史载,早在隋朝时,海味、海鲜等海产品便已赫然出现在餐桌之上。

著名‬闽菜“佛跳墙”

佛跳墙是将几十种原料煨于一坛,令食材的原味相互渗透,口感上层次感十足。传统的做法,是煨器必定选用绍兴酒坛,且须以荷叶封坛加盖。

关于“佛跳墙”流传最广的一个典故,是认为此菜是清朝同治年间由郑春发改良而成。据说福州扬桥巷官银局的一位官员,在家中宴请当时的福建布政司周莲,官员夫人亲自下厨,选用多达20多种的肉食原料放入绍兴酒坛中,经慢火煨制而成。

周莲品尝后,总是忘不了这一口。最终,干脆带上衙厨郑春发向官员夫人请教。多年后,郑春发开设了 “聚春园” 菜馆,将此菜加以改良,选料上多选用海鲜而减少肉类。

菜肴虽然创制出来了,可却苦于还没有菜名。一天,菜馆来了几个秀才,堂官捧了一坛菜到秀才们的桌前,坛盖揭开满堂香。得知此菜尚未起名时,一秀才即席赋诗: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至此,此菜便被称作“佛跳墙”。




说起名菜的传说故事,不由想起了我们徐州沛县的鼋汁狗肉,鼋汁狗肉名字的由来和大汗开国皇帝汉刘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传汉刘邦和大将樊哙从少年时就是好朋友,到了青年时期樊哙以卖狗肉为生,刘邦则过着贫穷的生活。

刘邦经常在樊哙狗肉铺里吃狗肉而又付不起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名菜   宜良   西湖   螺蛳   刘邦   狗肉   菜馆   杭州   丸子   川菜   厨师   中国   由来   豆腐   皇帝   夫妻   美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