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家长和孩子矛盾越来越多,专家建议家长少说话,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

我个人认为家长少说话是比较片面的理解。

家长少说话是少一些唠叨的话,打击孩子自信心和一些想法及需求的话,可以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其他方面的交流和探讨。

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青春叛逆期的具体时间和表现是不同的。拿我家哥哥和他的小伙伴来举个例子吧。

他的小伙伴是我朋友家的儿子,比我家哥哥高一个年级。当年小升初时他妈妈为了他能够进入当时市里最好的那所初中,提前买了范围之内的房子,可是兜兜转转轮到他们那街学生招生入学时片区进行了规划,他家新房子那里已经不能进去最好的初中,但又不甘心上我们附近的这所学校。随机分配到了最远的一所初中,自从搬走后,他们两个小伙伴极少有机会在一起玩了。基本上信息都是听他妈妈告诉我的。

原本学习挺好的,可以考上重点高中的一个苗子,自从初中尤其初二后,进入叛逆期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早恋,放学不回家,回家听不得父母唠叨,父母一说话就吵,最严重的一次是孩子爸爸不在家,孩子妈妈和孩子发生争吵后竟然动了手,这个孩子把妈妈猛然推到在地,摔门而出。

朋友说当时她感觉到很绝望,比身体跟更疼痛的是她的心。她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乖学习那么好的孩子现在竟然叛逆成了这个样子。我们旁观者当时也不太理解。

然后最新的消息就是学习成绩已经随机,早恋随便,妈妈尽量克制自己不去唠叨,相安无事的减少会面。虽然站在朋友的角度我也希望她少生气,多和孩子爸爸一起沟通一下怎么和孩子相处,但我认为作为家长不能放任孩子自由发展,不做任何约束。

我家哥哥出现叛逆情绪差不多也是初二开始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差,尽管他其他科目很好,但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总体成绩了。而作为妈妈来说,我想没有哪个人能够忍住不唠叨,不每天督促学习的吧。

其实现在回过头想想,真的不应该,孩子本身压力就很大了,还要承受妈妈的不理解和唠叨。他爸爸看不下去了,联系了辅导老师开始了我们家长达将近两年时间的周五晚上九点半之约。

每周五下午放学吃过饭哥哥自己骑自行车去老师家上课。我和妹妹晚上八点半以后出门,爸爸要是在家就大家一起,走路去辅导班老师家接哥哥下课,哥哥下课后利用有限的时间,我们一边走路一边随便交流一些什么,不管与学习有没有关系都不重要,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再轮转,后来我也发现这样短暂的时光竟成为我们那段时间里最欢乐最期待的。

爸爸在一旁守护陪伴,让我们放心的走在夜晚的路上,妹妹的撒娇笑声,让我们觉得热闹,哥哥学习的疲劳也能得到释放,可能这样看着他的努力和进步,我也减少了一些反复无常的唠叨,总之虽然磕磕绊绊,但好在没有太意外的陪孩子渡过了叛逆期。

考上理想高中的哥哥越来越自律,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学习成绩慢慢的都有了提高,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我相信未来可期。

其实对待叛逆期的孩子,不能说完全不管,家长减少说话就会怎么样,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吧。虽然看着外表像大孩子了,但是内心还是个小孩子,做事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周全,更多的是需要家长暗地里的保护。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真实记录,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参考。





我觉得,不是说少说话,只是少去唠叨,少去指责,在一些事情上,给出你的建议,说出你的想法,然后让他自己考虑,决定!




只要不说学习,说啥都很高兴




孩子目前也正是叛逆期,家长说的孩子其实根本就没听,与其这样还不如少唠叨。




不是少说话,而是选择说话的时机。正所谓心门不开,技法不用。

我都是在配孩子看新闻,电视的时候,根据内容提出问题,扩展问题,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的。把问题的前因分析一下,并把问题可能的后果预测一下,然后让新闻验证。让孩子佩服你的分析能力,进而就不拒绝你的想法。

即便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也是很好的交流时间。比如孩子遇到猪队友游戏失败生气的时候,就可以引入这样的话题,爸爸年轻时候也玩游戏,也会经常遇到猪队友,不过人是有差异的,进而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表现特长。今天队友差就少玩一会,下次遇到了好队友可以多玩一会。




觉得说的很对




少说话?说多少算多,说多少算少?你让家长如何把握?既然是叛逆期,就是你说也叛逆,不说也叛逆,那就正确看待,因势利导,给予孩子充分的尝试空间和探索机会,家长也从中学会更加包容、改变和适应,这种改变和适应,不但是指别人,也包括家长自己。同时,大家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潭死水不是真正的和谐,偶尔平静偶尔波澜偶尔汹涌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些叛逆心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孩子在叛逆时期,家长还是需要多关注,不能少说话,只不过,不要说让孩子反感的话就可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比较敏感的,多思,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每天给孩子多做点好吃的,还可以和孩子多出去玩玩,运动运动,都挺好的,慢慢的孩子把你当朋友一样,也就没有叛逆了。





家长真的要少说话,少唠叨




不要片面化理解专家的观点,这常常会误导人。

家长首先要清楚:青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与任何阶段都特殊。

人的大脑前额叶,是负责一个人的自制力、注意力、动力、决断力、洞察力、同理心等方面,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这个部分恰恰多数的时候处于“关闭状态”,因此,他常常让你感觉到他容易冲动、傲慢又容易发脾气,没有同理心……他们对很多事情不以为然。

加上,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交错发展,自我意识高涨、认知功能快速发展、两极化明显、性心理开始成熟,因此,容易情绪波动,产生逆反心理等。

其次,亲子关系(特别是亲子间的沟通),起源于童年早期开始的关系建立和习惯培养。如果能在早期就发展好这种关系,到了青春期可以避免很多烦恼。如果早期没做好,那么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弥补:

1、跟孩子沟通时,尽量不要居高临下,处处指使,因为他觉得他“长大了”,保持平等;

2、凡事不要动不动就讲道理,因为他大脑负责逻辑、理论的部分在休息,道理听多了会烦躁;

3、给孩子多生活关怀和情绪关注,更多情感互动,也就是感性部分的互动;

4、多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立场,让孩子感觉到被信任,被承认其“独立性”;

5、给孩子更多独立空间,多发表观点(给孩子作参考),少发表指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叛逆   家长   说话   孩子   早恋   青春期   队友   大脑   矛盾   情绪   爸爸   哥哥   初中   妈妈   时间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