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中,孩子首先是原因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睡的,但是如果因为家庭或者工作原因,孩子与家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睡也是可以的。

如果长期与某一个人睡,就会形成依赖,形成习惯,而不愿意与别的家庭成员睡,而只愿意和习惯和喜欢的家庭成员睡觉。

这都是正常的行为,不需要过于担心。如果孩子过于拒绝别的家庭成员,也说明,其他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没有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依赖感。

孩子需要陪伴,关怀,多与孩子交流,孩子也会慢慢接受其他的家庭成员。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个人睡,说明对这个人具有安全依恋,通俗来说,就是这个人对孩子照顾和互动更多,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更信任、依赖这个人。

1、孩子依恋谁,就喜欢跟谁一起睡。

安全依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安全依恋的对象通常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总之,是主要照料孩子的人。

有的妈妈说,因为工作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即使是一起住,但是妈妈经常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陪孩子的时间少,所以孩子拒绝跟妈妈睡,非要跟奶奶睡,妈妈为此很伤心。这种情况,孩子的依恋对象就是奶奶,而不是妈妈。

我家嘟嘟是必须我陪才肯睡,睡觉经常是要抱着我的脖子,或者手、脚搭在我身上,我给他拿开,他就吭吭吭的寻找,确认我在身边才能安睡,爸爸陪着就不行。

2、形成安全依恋需要稳定、耐心的照料。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因为必须要有人照料才能满足生存需求,所以需要照料者,而且需要稳定的照料人和生活环境,如果改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影响情绪甚至健康。

稳定的照料,也能让孩子与照料人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即孩子会依恋这个人,信任这个人,知道她(他)会让自己吃饱穿暖,会保护自己。

温柔的话语和*,周到的照顾,充满爱意的注视和陪伴,是安全依恋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推荐孩子要自己带,在3岁前不要和孩子长时间分离,因为孩子需要安全依恋,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3、安全依恋建立主要在婴儿期。

在婴儿6周-8个月的时候,是"正在形成的依恋"阶段,婴儿会对照料人有更亲热的反应,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依恋。

6-8个月至18个月,是明确依恋阶段,主要照料人(通常是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哭,这就是出现了分离焦虑,孩子只让妈妈抱,妈妈离开会哭。

我家嘟嘟主要我带,所以嘟嘟特别黏我,不仅睡觉要我陪,出门只让我抱,连便便后,我只让妈妈擦屁屁,不让爸爸擦。

你家宝宝跟谁睡呢?

孩子的选择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在宣告他的直接照料人是谁。

孩子出生之后非常柔弱,极度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里的安全稳定更多意义上是针对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妈妈是孩子的首选。

婴儿对于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就如同人活着需要空气和食物一样。

事实上,很多的妈妈迫于工作的考虑,在产假结束之后(3——5个月),不能成为孩子的直接照料人;母亲的突然离开,给了婴儿很大的不安和困惑;大多数妈妈尽管恢复了工作,但是坚持着下班后接孩子回家,晚上自己照料孩子睡觉。

孩子需要妈妈,不仅需要妈妈的乳汁,更需要和妈妈天天在一起度过生命中最初的三年时间。

如果这个时间里面,妈妈不仅白天而且晚上都不能亲自照顾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慢慢的把对母亲的感情依附投射到新的照料人那边。

慢慢的,妈妈会发现——即便周末的时间完全拿出来陪孩子度过,但是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开始寻找平时白天晚上都和他在一起的“母亲”——实际照料人。

所以,当孩子选择跟谁睡觉,但这个人如果不是妈妈的话,那么,孩子对妈妈的感情依附就已经转移到了直接照料人身上。

对于孩子来讲,这个直接照料人的身份,就是“母亲”,不管这个直接照料人的实际真实身份是什么。

三岁以内,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爱的陪伴,是孩子未来获得幸福体验的关键所在。




说明孩子比较依赖这个家庭成员,对这个家庭成员比较信任,亲切。孩子一般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睡,这是小孩的心理发育不成熟,需要被保护,被陪伴的心理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中,孩子首先是原因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睡的,但是如果因为家庭或者工作原因,孩子与家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睡也是可以的。

如果长期与某一个人睡,就会形成依赖,形成习惯,而不愿意与别的家庭成员睡,而只愿意和习惯和喜欢的家庭成员睡觉。

这都是正常的行为,不需要过于担心。如果孩子过于拒绝别的家庭成员,也说明,其他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没有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依赖感。


孩子需要陪伴,关怀,多与孩子交流,孩子也会慢慢接受其他的家庭成员。

我是享育,专业医生团队为您解答育儿问题。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什么?

第一:孩子长大了

第二:愿意跟的那个人是带孩子最多的

孩子在这个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孩子已经有了简单分辨的意识。

孩子可以分清谁是对他最安全的,最喜欢的。

那么这个人就可以陪他睡觉。

以我家的宝宝为例,宝宝在一岁半时,我和老公两人都上班,宝宝由爷爷奶奶来照顾,早晨上班的时候,宝宝十有八九还在睡着,等我们下午下班了,宝宝已经吃过奶奶准备好的晚饭了,他们们就陪他玩会儿,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就上床睡觉。

有时候下午回到家,我看见宝宝打招呼,靠在奶奶怀里,不笑不闹没有任何表情的看着我,我在那时会感到莫名伤心,仿佛宝宝离我很远,我们之间有一条鸿沟。

像我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占大多数,孩子由长辈照看或保姆照看。

孩子自然在睡觉时,都会要奶奶陪他一起睡。

最后对即将成为宝妈宝爸的朋友说一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话用在孩子身上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愿意跟家里某一个人睡那是因为陪伴产生习惯,习惯了就会喜欢喽!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个人睡,说明对这个人具有安全依恋,通俗来说,就是这个人对孩子照顾和互动更多,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更信任、依赖这个人。

1、孩子依恋谁,就喜欢跟谁一起睡。

安全依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安全依恋的对象通常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总之,是主要照料孩子的人。

有的妈妈说,因为工作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即使是一起住,但是妈妈经常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陪孩子的时间少,所以孩子拒绝跟妈妈睡,非要跟奶奶睡,妈妈为此很伤心。这种情况,孩子的依恋对象就是奶奶,而不是妈妈。

我家嘟嘟是必须我陪才肯睡,睡觉经常是要抱着我的脖子,或者手、脚搭在我身上,我给他拿开,他就吭吭吭的寻找,确认我在身边才能安睡,爸爸陪着就不行。

2、形成安全依恋需要稳定、耐心的照料。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因为必须要有人照料才能满足生存需求,所以需要照料者,而且需要稳定的照料人和生活环境,如果改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影响情绪甚至健康。

稳定的照料,也能让孩子与照料人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即孩子会依恋这个人,信任这个人,知道她(他)会让自己吃饱穿暖,会保护自己。

温柔的话语和抚摸,周到的照顾,充满爱意的注视和陪伴,是安全依恋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推荐孩子要自己带,在3岁前不要和孩子长时间分离,因为孩子需要安全依恋,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3、安全依恋建立主要在婴儿期。

在婴儿6周-8个月的时候,是"正在形成的依恋"阶段,婴儿会对照料人有更亲热的反应,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依恋。

6-8个月至18个月,是明确依恋阶段,主要照料人(通常是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哭,这就是出现了分离焦虑,孩子只让妈妈抱,妈妈离开会哭。

我家嘟嘟主要我带,所以嘟嘟特别黏我,不仅睡觉要我陪,出门只让我抱,连便便后,我只让妈妈擦屁屁,不让爸爸擦。

你家宝宝跟谁睡呢?




孩子的选择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在宣告他的直接照料人是谁。

孩子出生之后非常柔弱,极度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里的安全稳定更多意义上是针对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妈妈是孩子的首选。

婴儿对于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就如同人活着需要空气和食物一样。

事实上,很多的妈妈迫于工作的考虑,在产假结束之后(3——5个月),不能成为孩子的直接照料人;母亲的突然离开,给了婴儿很大的不安和困惑;大多数妈妈尽管恢复了工作,但是坚持着下班后接孩子回家,晚上自己照料孩子睡觉。

孩子需要妈妈,不仅需要妈妈的乳汁,更需要和妈妈天天在一起度过生命中最初的三年时间。


如果这个时间里面,妈妈不仅白天而且晚上都不能亲自照顾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慢慢的把对母亲的感情依附投射到新的照料人那边。

慢慢的,妈妈会发现——即便周末的时间完全拿出来陪孩子度过,但是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开始寻找平时白天晚上都和他在一起的“母亲”——实际照料人。


所以,当孩子选择跟谁睡觉,但这个人如果不是妈妈的话,那么,孩子对妈妈的感情依附就已经转移到了直接照料人身上。

对于孩子来讲,这个直接照料人的身份,就是“母亲”,不管这个直接照料人的实际真实身份是什么。


三岁以内,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爱的陪伴,是孩子未来获得幸福体验的关键所在。

以前我的一个同事,她婚后生育一子。

产假之后,她回单位上班,孩子给婆婆带。

这一带,就是三年。除了节假日回去看孩子,这三年的时间,她没有带孩子睡过觉。


当是,很是得到过几个自己带孩子的姐妹们的羡慕。

直到孩子3岁半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她才把儿子从婆婆家接回到自己的小家。

所有的大人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就这样没有任何过渡的又把孩子从照料人身边带走,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家,

是生疏的。甚至爸爸和妈妈,都是有着距离感的。

这个孩子跟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内心非常畅快和舒适。


我这个同事讲,她从幼儿园开始照顾孩子直到孩子考上高中,也是很辛苦的,

但是她说:孩子跟她不亲,虽然母子之间并无冲撞,孩子青春期也和平度过,

但是总是感觉有一层隔膜,母子二人极少能有真正涉及内心感受的深入对话。


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妈妈已经错过了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时间。


工作不能耽误,孩子更不能放手;妈妈再忙,也要坚持晚上自己带孩子睡觉。婴幼儿时期母亲的缺席会影响孩子一生。

婴幼儿时期,母亲与孩子建立的感情依附会带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充满自信。

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形成一种正反馈之后,

孩子日后的行为纠正和管教,都会比较容易上手。

孩子选择和谁睡觉,谁就是孩子感情依附的对象。

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最好不要更换直接照料人;

即便不得已需要变化,也一定不要频繁的更换直接照料人。

——————————————————————————

我是芯妈,与孩子共同成长;与您共同探索孕育养儿之道。每日遇到新问题,每日解答新问题;互帮互助,敬请关注[芯妈心语]。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说明了两个问题:

1. 此人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2. 此人给孩子足够的权力

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自在娘胎起,妈妈就是孩子天然的港湾。这点自不用说。

若是其他人,例如爸爸、奶奶、爷爷、姑姑等,那么毫无疑问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位置。每个孩子都会用尽一切办法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

二、给孩子足够的权力

这通常在喜欢用“威胁教育”的家庭当中,“如果你不...我就...”这是这种家庭的常用句式。

而在这种教育当中,孩子会莫名的、不自觉的倾慕权力。

当家庭的某个成员,给孩子足够的权力:让孩子使唤,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此处跟溺爱有所不同),总是让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时,那么孩子就会倾向于与这个家庭成员更亲密。

例如,父母规定孩子要9点睡觉,但是跟姑姑睡,可以玩到11点,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孩子自然就会倾向于跟姑姑睡。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例子:我有个女同事经常忙于工作很少陪孩子玩,孩子从小就是跟奶奶睡觉。有天,我同事想让孩子跟自己睡,结果孩子说:“我不想跟你睡,我跟你不熟!”

孩子的话应该很让当妈的伤心,但是我们更应该分析孩子睡觉挑人的原因:

1.孩子有了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孩子在6-8个月的时候,能够分辨出妈妈和其他人是不同的人;6-12个月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越来越意识到,谁是他最亲近的那个人,并且与这个人形成依恋关系,只愿意和这个人一起睡觉。

2.孩子相对敏感

并不是每个孩子随着成长,都会出现睡觉挑人的情况。我家宝宝从小就是跟谁睡都可以,没有太大的反应。一般来说,白天跟谁玩的最多,更喜欢跟谁睡觉。但是很多孩子从小到大基本都只愿意跟一个人睡觉,这个人可能是奶奶,也可以能是妈妈,总之,性情敏感的孩子更能够感知到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周围人的变化,他们在陌生的环境和人面前往往感到不安。这样的孩子要更加细心和关爱,不要强制孩子跟其他人睡觉。

3.孩子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当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他们就会非常惶恐,总喜欢粘着爸爸妈妈,依赖性强。当一个孩子安全感相对缺少的时候,他们会特别在意跟谁睡觉这件事。因为睡觉的时候是他们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所以他们需要一个最信任、最熟悉、最喜欢的人在自己身边,这样才能安然入眠。


总之,孩子跟谁睡觉的问题还是挺重要的。我的那个同事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导致了孩子没有与自己形成依恋关系,而且相对缺乏安全感。很多妈妈都说,白天无论谁带孩子,晚上一定要让孩子跟自己睡,孩子跟谁睡觉,就会跟谁亲。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始终是不能代替的。我儿子晚上忽然醒了,只要我轻轻抚摸他的背,他就能很快又进入梦乡。他睡不着,只要我握着他的小手,他就会感到很踏实,慢慢地就安然入睡了。

陪孩子入眠的过程,辛苦,但也幸福。




【谢谢邀请】我是文海捞梦话育儿,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列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吧:

有一个男孩叫小龙龙,自从一生下来才几个月,她妈妈就给他断奶了,然后把他扔给爷爷奶奶带,而他妈妈自己就跟龙龙爸去外地打工了。因而小龙龙平常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他的爸爸妈妈基本上是一年回一次老家,也就是过年回来和家人团聚。

他爸爸妈妈回家了,尽管爷爷奶奶让小龙龙跟他爸爸妈妈睡,让他跟爸爸妈妈出去玩,然而小龙龙对他爸妈都显得很生疏,白天不爱跟爸妈在一起,晚上还是愿意和爷爷奶奶睡而不愿意和他爸爸妈妈睡。

因为他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爷爷奶奶陪他长大,而不是他爸妈陪他长大。像小龙龙那种情况,我观察了好些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是那样。因而可以说明: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睡,说明那个人让他感觉踏实、安全、舒适、友好、依赖和依恋。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孩子三岁前最好跟妈妈在一起,在孩子三岁前和妈妈一次性分离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礼拜,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踏实和安全,感觉到妈妈的温暖和爱,感觉到妈妈和家人永远都是爱他的,而且永远不会离开他,更不会遗弃他。

爸爸妈妈给孩子最长情的爱就是陪伴,而不是给他买名牌,上贵族学校。所以希望年轻的爸妈们多陪陪孩子,不然等孩子长大了,你想陪孩子了,孩子却不需要你了。




精神上依赖,跟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大一些懂事了愿意亲近某个人,说明这个人跟孩子的契合度高。契合度并不是亲密程度,好多爸爸跟孩子共处的时间没有妈妈多,但孩子喜欢跟爸爸在一起,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会很快乐,也是因为:爸爸不会要求孩子太多,会欣赏孩子,跟孩子有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可聊,同时又给孩子自我空间。孩子自然就愿意亲近。




我女儿晚上只愿意跟我睡,她爸爸有时候想接过哄睡这个任务帮我分担一下,但奈何孩子不愿意,到了睡觉时间,发现我没回卧室,就会哭闹,直到我回去了才消停。

根据我女儿只愿意跟我睡的情况,我来谈谈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说明了什么问题。

1.说明了长期都是这个人哄睡

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晚上都是我哄睡,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认为晚上睡觉必须要有妈妈陪,不然就没有安全感,无法入睡。因为要工作,中午我不能陪她睡午觉,孩子在没有我的情况下,也能跟她外婆睡,因为长期以来中午都是她外婆哄睡。

2.说明孩子很黏这个人

我女儿很黏我,在晚上快要入睡的时候,一定要抓着我,这样她会有安全感,有时候我翻下身离她远一点了,她马上睁开眼睛说妈妈过来一点,我要靠近妈妈。半夜睡醒了也会下意识伸手往我的方向摸,看看妈妈在不在,如果发现我不在,就会醒来哭找妈妈。

3.说明了这个人陪伴孩子的时间多

我是在家码字的,与其他职场妈妈相比,时间更加自由,白天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一直相信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孩子也是个小机灵,谁花时间陪她,她就会更依赖谁。记得小时候我父母外出打工,当时弟弟才两三岁,过年回去的时候,弟弟都不愿意跟爸妈睡,而是去跟奶奶睡,因为平时是奶奶带。相信很多宝妈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要上班,白天给老人带,老人陪的多,晚上孩子只愿意跟老人睡。

孩子只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怎么办?

1.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习惯

如果孩子愿意跟奶奶睡,却不跟妈妈睡,妈妈肯定很伤心,但不能对孩子来硬的,强行将孩子带回自己房间,这样只会让孩子哭闹不止,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伤害他幼小的心灵。如果想让孩子跟自己睡,可以在睡觉前陪他看绘本,讲故事,解除孩子的防备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并愿意跟妈妈睡。

2.晚上养成固定的哄睡模式

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晚上养成固定的哄睡模式,比如晚上都是妈妈帮忙洗澡、陪看绘本、讲故事,让孩子养成习惯,即使白天没有妈妈陪,晚上也会愿意跟妈妈睡。

总之,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是因为这个人陪他的时间多,孩子形成了习惯,跟这个人睡比较有安全感,这是孩子的情感需要。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有用,麻烦点一个赞再走哦!我是不断学习、热衷分享孕育知识的恩妈,期待您的关注,育儿路上一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家里   孩子   安全感   奶奶   白天   爸爸   晚上   母亲   习惯   稳定   妈妈   宝宝   时间   喜欢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