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风靡一时,如今你怎么看?

十多年前,学校开大会,第一次听到校长在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怪怪的。那就是说,只要学生学不好,就都怪老师喽。是谁赋予老师这种“神”力的呢?当时我们一位年龄大些的老师就开玩笑,以后再有学生怎么也学不会,就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学不会呢?”而是要改说:“我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教不会你呢?”

1、从文化知识学习上来说,不能忽视学生智商、接受能力等先天因素和客观条件。

我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确实有些学生到了一定的难度和层次,就是理解不了了。不管怎样解释、分析,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达不到那个水平。你让老师怎么办呢?

每个人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发展等等决定了每个人必然是不同的。那么我们也就得承认在学习上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否则不每个学生都上清华北大了?但是这句话完全否定了人能力的差异性,主观的认为每个人一定都能教好。而教不好的责任就都推到了一线老师的身上。

于是领导、家长都用这句话给老师上紧箍咒,弄得老师噤若寒蝉,手足无措。但客观规律无可否认,十年过去了,这句话现在很少再有人提起,事实表明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科学的。

2、从学生思想品德、个人修养上来说,不能忽视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那就有人说,文化知识每个人能力有高低,不能全怪老师。学生的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全权负责吧,必定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

但是,在这张白纸上涂画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家长、孩子周围人群、社会等等。有时候老师教导的品德意识在家长的言谈举止中就淡漠甚至淹没了。我们碰到过这样的例子,老师班会上讲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贪图小便宜。可是孩子和家长到超市,家长每样试吃试喝都来一份,临走还顺手拿走超市的买菜包装袋。这个孩子的道德意识渐渐模糊,这能怪老师吗?

老师不是把学生圈在真空中圈养的,教育是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的。把所有结果都推给老师,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且教育不是万能的,否则公安、司法、监狱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连监狱释放人员都有可能再次犯罪,老师的教育功能就强大到无所不能,包治百态了?

3、老师要尽职尽责,尽力去教育每个学生,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我们认为这句话不科学,不客观。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教好每一个学生。即便不是每个学生最终都能够尽人所愿,但是也要本着职业道德和做人良知,尽自己所能去教书育人。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的肩上和手中,每一位教师不能以学生的问题为借口就不尽力去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哪个老师也没办法打包票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结束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陈鹤年老先生提出的。当年说这句话仅仅只是针对当时的幼儿教师,旨在强化幼儿教师的责任感而已。那时、那事、那个环境下此句话没毛病,但是被现在的某些专家放大话,用于整个教育界奉为圭臬,就显然贻笑大方了。教育自有其规律性,任何违反教育规律的言行,最终会被历史淘汰。




十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风靡一时,如今你怎么看?如果单单从题主所提出的意思来看,显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至少不能与当前的教育实践相符合,这种论断有点远离教育实践,或者说该专家对我国的教育环境与实践颇为陌生,根本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教育环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原话出自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不过这句话并不是对所有老师提出的要求,或者说并不是针对我国教育实践的总结,而是陈鹤琴先生对自己进行自勉的话语,激励自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这句话用来自勉,老师对自己提高要求、标准,以此来激励自己认真从事教师工作,努力提升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做到高标准、严要求,逐步推动自己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从这个角度来讲,笔者认为并没有任何错误。

但是如果用这句话来“绑架”全体教师队伍的话,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教学活动属于双向互动的,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质量高低,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只有优秀教师,没有质量高的生源,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生源,没有优秀的教师,同样不可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只要参与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肯定就会明白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不少优秀教师能带出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在这样高水平的教学成绩背后,无论是学生的生源质量,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属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的佼佼者,他们也都算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代表。

不可否认,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关系。一名优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学习特征,迅速调整教育的方法,能及时有效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学习成绩的迅速提升。

不过,上述情况的实现,必须要在学生的配合下,也就是说教师即使再优秀,也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从自己的教导,有的学生就是“朽木不可雕”,不管教师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总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会遵照教师的教学指示来执行,甚至还是与教师“唱反调”,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教师再有能力,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质量有所改观。

在笔者看来,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过高地估计教师或者学生的能力,或许教师足够优秀,生源质量足够高,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足够优秀,就能实现对另外一方全方位的改变,这种做法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必须在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环境的改善。




这句话既值得推崇,又应该摒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早是由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来的,是他自己用于自勉,自我鞭策的。

陈先生是专注幼儿教育的教育家。稚子入园,刚刚接受教育,犹如一张白纸,全凭老师描绘。老师的专业水平和对事业的忠诚程度,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走向。陈先生能用这么一句话自勉,足见陈先生是倾尽毕生精力,献身于幼儿教育事业。当之无愧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陈先生之后,仍有不少学者,教育专家及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当做信条勉励自已,努力为教育事业倾尽心力地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就。

这句话教师用来自勉是可以的,并没有什么错。但社会上部分人把这句话用来恒量和评价老师的工作,就有点不太恰当了。

教育也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对教育是十分有害的。

温度能使鸡蛋变成小鸡,却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同样道理,教育只能使适宜教育者成才,却不能使沾染恶习后不思悔改的不适宜教育者或先天不足者成才。

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环境的不同家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可堪教育的孩子。通过教育使之走上成才之路。但也有极少部分过早沾染了社会中的坏习气,或者接受了不良的家庭教育,送入学校后老师虽劳心费神,但终不能使其转变。如果认为老师教育不力,是"不会教的老师",显然是不合理的。

监狱,是最强有力的教育机构,通过教育,大部分犯过错误的人改邪归正,回归正常生活。但仍有一部分人二进宮甚至三进宫,有的则一直走向不归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老师用来自勉,要求自己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要倾尽心血使每一个学生成才。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于促进自己的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被社会上某些人拿来评价老师,把个別学生不能成才的责任归咎于老师,是完全错误的。应予以摒弃。

我是天凉好个秋A,关注我,分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诚邀朋友评论、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作为一名老师,我真的很想实现这样的愿景:教好每一个学生。

然而,真的做不到啊!

说两段真实的经历吧,一个是关于我自己的,一个是关于我的学生的。

我念高一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我的叛逆期,我上课不听,作业不写,专门和班主任对着干。当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他拿我很没办法,几乎可以算是软硬兼施,可是我却油盐不进。高一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几十分,我走出校门,看着车水马龙,我突然问了我自己一个问题:“不读书,我以后能干嘛?”我设想了很多可能性,我手无缚鸡之力,手不能提,又不能扛,重活累活做不动。不读书我能干嘛。从那一刻起,我似乎开窍了。从第二天开始,我从油盐不进的差生,变成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连班主任都很惊讶我的变化,可是我们却彼此知道,这里面没有什么师生缘分。上了高二,班级的数学老师是一个中年秃顶男人,但是教学水平却意外的高,又很有个性。于是在他的手下,我数学提升很快,高考考了130多分,我第一个报喜电话就打给了我的数学老师,而不是班主任。如果不是他,我的数学成绩不会提升那么快,我也不会考进重点大学。

大学毕业,我当了老师,有一年带的理科平行班。班里有两个不学习的捣蛋分子,其中一个孩子,沉迷于网瘾,无法自拔,两个孩子最差的时候,都是全年级垫底,750分,只能考400多分。我对这两个孩子,也是软硬兼施,只不过,一个学生家长很配合我,另外一个家长溺爱到没办法。最后,一个孩子考了一本,而那个沉迷于网瘾的孩子,只考了300多分,然后也没复读,进入社会了。考入大学的那个孩子,经常给我发短信,也很感谢我对他采用了各种方法,帮助他重拾信心,考入大学,开启新的人生。

通过这三个例子,我想说什么呢?

1.从某种意义来说,的确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需要足够足够长的时间,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时间长于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2.师生之间要看缘分,要看性格气质等等,要对胃口。

3.家长要足够配合。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在学校改变了学生一点,结果过了一个假期,又全部变回去了。

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和自谦的说法,不能成为别人指斥老师的理由。

作为老师,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有良心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老师毕竟不是神,一句话送给自己,送给同行,送给社会上关注教师群体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曾经是哪个所谓的名人说的,都是唯心主义的语言。如果这句话的逻辑成立,那它可以平行推理出许多名句:

1.没有管理不好的职工,只有不会管理的领导;

2.没有改造不好的罪犯,只有不会改造的狱警;

3.没有抓不住的罪犯,只有不会抓的警察;

4.没有攻克不了的科研,只有不会攻克的人类;

4.没有生不了孩子的女子,只有不会生的女子;

5.没有生长受限的身高,只有不会长高的人;

6.没有吃不了的饭,只有不会吃饭的人;

7.没有掏不尽的海水,只有不会掏海水的人;

8.没有100米跑达不到5秒的事,只有不会跑路的人;

9.没有女人打不过男人的事,只有不会打的女人;

10.没有跑不过猎豹的事,只有不会跑路的人;

11.没有体重达不到1吨的事,只有吃饭方法不对的人;

12.没有不能跑出宇宙的事,只有不会跑的人;

13.没有人人不能当科学家的事,只有不会当科学家的人;

14.没有人人不能考入清华北大的事,只有不会考试的人;

15.没有人人不能喝酒5斤的事,只有不会喝酒的人;

16.没有人人不能当总统的事,只有不会当总统的人;

17.没有人人不能跳高达3米的事,只有不会跳高的人;

18.没有亩产不能达5吨粮食的事,只有不会种地的人;

19.没有长的不美丽的人,只有不会长美丽的人;

20.没有狗咬人的事,只有不会善待狗的人;

21.没有自私自利的事,只有大公无私的人;

22.没有跳广场舞噪音扰民不听劝的事,只有劝告方法不对的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社会上,遭到教师普遍反对,甚至愤怒。如果一个专家给教师做报告,开头说了这句话,后面即使讲得再好。那效果也大大地打折扣。说专家讲话,不靠谱不可信。严格地说,当初专家说这一句话,有点武断,考虑不周全,没有作充分调查。很多观点,在理论上好像合理,但实践起来很难。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个同事曾生气地反驳:“我拿一个傻子白痴,给专家教,专家能把他们教好吗?这话看似是笑话,却又不是笑话。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其中包括智力因素。在平日课堂上,教师经常说,人都是一样,你们都一样的聪明,为什么有的人成绩好,有的人成绩差。成绩差完全是不刻苦造成的。老师说这句的激励的话时,也知道存在一点问题。学生确实存在智力因素的差异。但是老师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是很伤人的。

    那么智力正常的孩子,老师就一定能把教好吗?我是初中教师,有的孩子很聪明,但学习很不理想。其中重要原因,是文化基础太差。有的学生,表面上是初中生,文化水平,还不及二三年级学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太薄弱,想按部就班把成绩提上来,很难。除非课下付出几倍的努力。这类小孩很聪明,成绩却没有上来。不能说老师就是无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也是一个社会的人,许多事是老师难以解决的。如有的家长,整天吵嘴打架,闹离婚。在如此家庭环境下,孩子很难把学习搞好,除非有超人的毅力和定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提法很不妥,但是老师不能以此为借口,不去努力工作,放弃教育一些学生。作为一个老师,努力地把一个学生教好。这个“好”标准,不一定是考取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把一个后进生送入普通高中也是成功。把一个智力存在瑕疵的学生,送入技术学校,能自食其力,也是成功。我想,当初专家如果能把“好”标准,说清楚,也许会少一点争议




这种专假,打到他不知道花儿为什么红。

一句没有教不好学生,把责任全部拉到教师身上

一句要爱的教育,让老师连罚的权利都没有了,用书本打了2个逃课的孩子,被开除公职。

一句教师不能有偿补课,让机构赚了多少钱,让机构毁了多少孩子,一年10万给机构,让机构更好的误人子弟。机构安排的几乎都是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大学生,连考纲都是百度乱抄的。

一个班级50多个学生,一个老师要教多个班,我就问傻逼专家哪里来的自信。

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社会,你让拿着3000块,在3万一平房价的地方无偿补课?

机构一年10万,老师补课又好又有效果,一个周末顶机构一年,没错就是一年,机构教的没退步就不错了。




对于题主的问题——“十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风靡一时,如今你怎么看?”

我赞成这种说法。

因为这句话,对老师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无时无刻不在告知老师:你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还可以精益求精。

如果尽管老师非常努力了,非常用心了,依然还有不够好的学生,那么老师也不要轻言放弃,直到那些不够好的学生在某方面能够有不错的成绩为止,直到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为止,如果这就是所谓的“教好”了,那我想说,其实这样的“教好”更适合这样的教育模式,就是一批老师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跟踪教育直到孩子读大学,这并不适合我国的教育体制,其实也没有任何国家有这种教育体制,古话说“术业有专攻”,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是全能的,既适合幼儿教育,又适合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

事实上,真正决定学生是否被“教好”的每个环节,都有很多老师在参与,这就成了无法评价老师是否“教好”的难题。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莫不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作为老师,对于各种类型的学生,要想尽办法,多方面引导,绝不轻言放弃。

同时作为学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角度可以是这样的——老师在尽全力帮我,我也得尽全力努力。

至于家长们则可以理解为——老师在尽全力教,孩子在尽全力学,我们就要更加努力地配合。

如此,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那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才能真正成为一句至理名言,才能真正成为真理,发挥其良性的促进作用。

倘若真能如此,因为我们各自的角色不同,我们只需要竭尽全力,做更好的自己。

老师工作上求精益求精;学生学业上、品质上,日日新,日日“更上一层楼”;家长们时时督促,处处配合,如此便能皆大欢喜,又何必纠结于在特定语境中的一句话,而去断章取义,或者评判其是非短长呢?既然如此“多赢”的举措,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凝烟老师,关注凝烟老师,能看到更精彩文章和视频。




谢谢诚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观点虽然十年前提出,但现在不但不过时,还更加符合实际。

  • 人才标准多元化

10年前,应试教育独领风骚,分数决定一起,衡量人才的标准,衡量一个学生好不好的标准就只有一条“成绩”。一个学生如果成绩不行,那么就觉得什么都不行,各种评优、表彰基本没有机会。实际当中,我们有一个基本常识,由于才智的不同,不同的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这既和付出有关,也和潜能有关。今天,我们对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了,不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甚至成绩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动手能力等等都非常重要。

  •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我们经常说,人无完人,也可以说另一句话,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一定是给他关了一扇门的时候,另外开了一扇窗户。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回忆一下从小到大的同学,不管成绩有多差,不管多调皮捣蛋,不管多没有追求,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有些当年我们看不起的同学,已经甩开我们好几条街了。

  • 因材施教是老师的职责

既然人才标准是多元化的,而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360行,行行出状元。作为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扬长避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从闪光点出发,进行指导教育,就可以成功。我们一定要避免以前的木桶原理,强调补短板,实际上,对于一个人来讲,发挥特长比补短板更重要。你再怎么补,可能也不如人家,反之,发挥我们自己的特长,让它更加突出,那我们就是一个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获,一个老师,只要找不到了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就可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如果一个老师离学生的一个特长都找不到,那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本身没有错,此言一出,赢得教育界阵阵喝彩,感觉到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有的老师也把这句话当作了座右铭。班上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很差?老师不再把责任推给学生,而是不断开始反省自己,总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对,才导致教不好学生,于是想办法和学生拉近距离,把学生当做上帝来对待。

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就连在课堂上捣乱,老师都没有制止,害怕得罪学生,一旦学生不学习,老师的付出都会前功尽弃。就这样让学生慢慢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老师不是对他们行使批评教育和惩戒权,而是还在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为了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变得了很另类,学生也变得越来越调皮。

如今的学生的确难管教,除了与家庭教育有关外,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一直谦让,以至于出现学生打老师的场面,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属于未成年人,打了老师后也不能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对他们的批评教育犹如隔靴搔痒。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行为习惯越来越糟糕,学校风气越来越差,老师也越来越成为弱势群体。

这样的教育现状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几起校园霸凌事件,那些施暴者极其猖狂,不给予严厉打击,不能平民愤。教育行业中的恶性案件也频发,大连13岁的男孩将10岁女孩骗至家中,捅了小女孩7刀后并抛尸,作案手法令人发指。由于嫌疑人未满14周岁,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眉山初三某学生不服班主任老师管教,在教室内用砖头砸老师头部,10秒钟内砸了9下,老师当场倒地,在重症监护室至今昏迷。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目无法纪?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到底是哪个层面出了问题?该反省的又该是谁呢?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老师并不是万能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会让老师感到无能为力,用良心道德去教育他们收效甚微,唯有社会才能把他们教育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不好   老师   专家   社会   学生   闪光点   十年前   家长   成绩   努力   机构   环境   教师   孩子   标准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