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溥仪退位后,会害怕宫里的太监?

宣统帝溥仪退位后惧怕宫里太监的说法,毫无根据也不准确。事实上是,1923年溥仪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太监制度。当然,溥仪下决心废除太监制度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问题。

从1912年2月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至 1924 年11 月冯玉祥发动政变,武力驱逐溥仪出宫,小朝廷在紫禁城内廷部分存在了12 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来的内务府依然存在,由太监经管,并成功阻止了溥仪和溥杰兄弟将出走紫禁城、留洋海外的计划,这可能是溥仪害怕太监说法的主要来源。关于溥仪计划出走赴洋留学,是由于其老师庄士敦的熏陶,在近代史中是一桩公案。庄士敦曾指责太监们是:吮干了王朝血液的吸血鬼,意就是耗费太大。他同时给溥仪等人讲授西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激发了溥仪对西方的神往。

溥仪一度对荷兰有极大向往,原因在于荷兰公使馆曾公开支持辫帅张勋复辟,这使得溥仪对荷兰有好感。1918年溥仪弟弟溥杰曾登门拜访荷兰驻华公使欧登科,请求荷兰政府提供便利,协助他和溥仪前往英国留学,欧登科欣然同意。然而,在预定出走的当天晚上,欧登科在紫禁城外等候,岂料当事太监泄露机密,使溥仪兄弟出走失败,积下了溥仪恼怒太监的种子。

根据1911年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规定:清室不得再接收阉人入宫当太监,但原先留存的宦官由于身体残缺,已经无法走出紫禁城,融入社会的部分,保留听用,照顾皇族日常起居。据学者李尚英研究,光绪十三年 ( 1887) ,太监人数是1693 人,数量已经相当庞大,清廷灭亡后光遣散费就是一大笔 。

民国成立后,由于传统惯性使然,当时还有一些河间府的贫困男童被家人私自净身后,打通关系,送入宫中作太监,以求养家糊口和“光宗耀祖”。溥仪小朝廷是太监制度的末日余晖。到了1913 年,深得慈禧和隆裕两朝太后信任的大太监张兰德 (即著名的小德张)在袁世凯收买和笼络下,宣布脱离紫禁城后,溥仪小朝廷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有控制力的权监了。

此时,小朝廷内大量的小太监大量的花费,由于优待经费结构性不足,在开支上逐步捉襟见肘、难以为系。其实,由于民国初年观念的变化,平等意识也在宫内萌发,溥仪、溥杰、满洲亲贵与太监之间的主仆关系一度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太监作为“公民”即就是犯了事,皇族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死予夺、任意处置。北洋政府也一再要求小朝廷废止太监制度,以步入文明之途。

1915 年12 月23日,袁世凯正式发布《大总统著永远革除太监申令》:所有从前太监等名目,著即永远革除,悬为厉禁。内廷供役,酌量改用女官。但清室一些人认为宫内要严防未阉割的男性仆役秽乱后宫,对此并没有买账。溥仪的乳母王连寿就支持太监的存在,调解主仆关系。

随着宫内太监们生计堪忧,待遇下降,一些品行不端的太监屡屡盗窃宫廷古玩字画换取钱财,引起溥仪等人的恼怒。1923年7月,溥仪正式下令遣散大部分太监,正式废除了非人性的太监制度,意味着太监时代的完全终结。故而所谓溥仪害怕太监,基本属于坊间传闻、无稽之谈。




应该不是怕吧,后来那些太监还不是被溥仪驱逐了。主要是紫禁城大火以后,又发生了太监行凶事件,溥仪担心太监会谋害自己,因而疑神疑鬼。这主要是关于溥仪逊清小朝廷的一段往事。根据《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后改铸新币以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国民国拨用”。不过,由于民国时局动乱,拖欠逊清小朝廷的经费越来越多。溥仪小朝廷的钱也慢慢开始用完了。

为此,溥仪开始裁剪内务府的官员,1914年削减272人,1922年削减308人,1923年释放大批宫女。不过即使如此,溥仪的宫中还是有一千多名的太监,开支还是很大。这个时候溥仪和普通人一样,开始清点皇宫中的珍宝,看看皇宫中还有多少资产。这个时候,紫禁城中建福宫变发生了火灾,据说有三四百间房间被烧毁。

为什么会是建福宫呢?因为那原本是乾隆皇帝收藏珍宝、玩物的地方,后来嘉庆皇帝将各个宫殿给封起来了,任何人无法进入。溥仪退位以后,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点,因此便打开建福宫,发现里面有着众多的珍宝。建福宫打开以后,太监也心动了,纷纷对其下手,毕竟大清已经亡了。

所以,溥仪一直认为这件事情是太监放的火。不过,溥仪并没有证据,因此据溥仪《我的前半生》回忆,溥仪甚至亲自去偷听太监们的谈话,希望能够找到证据。不仅如此,建福宫大火以后,又发生了太监行凶事件,据说一个太监用刀划伤了另一个太监。这件事情过后,溥仪开始疑神疑鬼,担心太监谋害自己,因而让皇后婉容为自己守夜。




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例》,皇帝可以继续生活在紫禁城,民国政府每年拨款400万元供皇帝支出。

而为什么时隔十年之后,溥仪会驱逐所有太监出宫呢?是溥仪思想进步还是另有隐情呢?

失去的江山的爱新觉罗家族

在退位后,清朝皇室家族被限制在了紫禁城内,但是每年会有400万元的拨款。

爱新觉罗家族虽然失去了大清江山,但是至少能够安安稳稳的逍遥自在的居住在紫禁城里,仍然过着贵族生活,不亦乐乎。

末代太监们的心思

可是皇宫里的太监可不是这么想的。太监们自小被送进皇宫,造成了男不男女不女的生理结构,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太监们发现清朝的气数不久矣,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民国政府与各地军阀都对皇宫虎视眈眈,如果丢了这个铁饭碗,必须得找好后路,为以后做打算。

他们发现了一条致富之道:将紫禁城的宝物拿到外面可以卖个好价钱。

由于溥仪的年少,皇室并不知道太监们的所作所为。终于有一天溥仪的洋人老师庄士敦告诉溥仪:外面的商铺流传着许多宫中的宝物。经济拮据的溥仪决心清点宫中文物,防止文物流失。

溥仪清查文物激发更多矛盾

“太监都在偷盗祖先留给我的财富”,从小溥仪就知道宫中一直都有偷盗事件,但是没想到已经发展到现在很严重的地步了。所以他决定查查自己到底有多少宝贝。

这一查,不但没查出自己有多少宝贝,反而使宫中的偷盗事件更加的猖獗频繁了。

毓庆宫库房的门锁被砸开,乾清宫的玻璃也被打了,连在养心殿里溥仪买的大钻石都被偷了。

溥仪十分生气,开始严查从事,严刑逼供了许多太监却毫无进展,最终不了了之。

清点建福宫的行动刚刚开始,建福宫就被人为纵火烧光了,烧毁的宝物不计其数,光是废墟里融化的黄金就有17000两之多,可见其它宝物更是数不胜数。

溥仪开始惧怕太监

猜忌的溥仪开始偷听到太监们私下的谈话在议论溥仪,因为小时候溥仪经常戏耍太监们而且喜怒无常,经常对他们严加惩罚。

所以,这时溥仪心虚了。太监为了阻止他清点文物都敢纵火,说不定哪天把我这个皇帝也杀了,于是溥仪在枕头边放了木棍防身,生怕哪天有哪个太监会对他不利。

但是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并不好过,溥仪思前想后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把太监全部驱逐出宫,这样太监既不能偷盗也不能加害于他,两全其美。

在突破家族长辈的阻力之后,溥仪只留了十几名太监,将其余一千多名太监全部驱逐出宫。

1923年7月15日,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太监制度消失了。溥仪一声令下,军队武力将全部太监驱逐出宫。而溥仪失去生育能力的消息就是在这之后被驱逐的太监传播出去的。




自从1912年裕隆太后宣布溥仪退位,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结束。裕隆太后之所以答应溥仪退位,因为在此之前签订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其中有三项内容,关于今天的内容,我们主要看第一项的三条内容。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虽然溥仪退位,但是他的皇帝称号仍然保留。而且并没有立刻赶出皇宫,依然住在紫禁城内。但是每年民国政府,只给溥仪400万两用于开销。

相对于之前的铺张浪费,这400万年可能根本不够一个月使用。所以遣散一部分太监迫不得已,但是剩余的另一部分太监,却给溥仪带来了太多的麻烦。

虽然清朝灭亡,但是之前古玩文物,绝大部分仍然放在紫禁城当中。溥仪退位后,之前的太监宫女,经常把宫里面的文物古玩拿出去贩卖。甚至是连乾隆的灵位都没有避免,之前婉容的陪嫁品也被调包。

京城外还开了几家古玩店,而古玩店的老板都是内务府或者是太监。当溥仪得知情况后,当然大怒,准备对皇宫上下文物进行清点。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让溥仪下定决心赶走所有的太监。

Δ被修复后

1923年溥仪准备清点建福宫,但是还没来得及清查,一场大火将建福宫完全烧光。建福宫从乾隆五年建成,一直是用来供清朝皇帝休闲之所,里面放着历代皇帝收集起来的古玩字画。

如此的一把大火,直接把所有东西烧得精光,溥仪也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少了什么。然而这次大火,调查结果竟然是因为电线老化。实际上究竟是何人所为,溥仪心里也很清楚。

这场大火之后,溥仪就处于不安当中。他担心情况越来越差,甚至最后紫禁城都被太监给烧光。

1923年,溥仪只留下了将近200个老太监那照顾后宫之人,其他的全部赶出宫外。延续了几千年的太监制度,也终于结束。




这事应该是溥仪出狱后,见老太监依旧下跪磕头,照旧礼仪呼皇上,让溥仪心惊而已吧!怕自己步走错,会重回监狱或丢性命!而非害怕宫里面的太监!

最多也只是溥仪退位后,发现太监们偷盗,加因建福宫大火,担心太监多而难管,加上经费问题,赶走了大批太监,将延续几千年太监制度结束了,担心讨厌是有的,害怕就不太正确了,也没根据吧!




因为他不是皇帝了,享受不了皇帝的待遇了,没有真正皇帝的绝对权力了。




溥仪生性多疑,退位后,害怕宫里以前的太监加害他,毕竟现在不是皇上了,没有身份等级尊贵贵贱之分了,大起大落之后,心里难免害怕。




佛语中有句话叫“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溥仪就是因为早年仗着权势对太监迫害得太过火,以至于在权势衰弱后,总会担心太监们会打击报复他。

图|溥仪

那溥仪都对太监们施行过怎样的迫害?太监们又是否真的报复过溥仪?溥仪最终又是怎样解决此事的?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从溥仪即位时说起:

1908年 ,根据慈禧太后的懿旨,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成为了清朝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可一个幼娃显然是无法治理国家的,所以朝中事宜基本靠摄政王载沣处理。

而溥仪则跟随着帝师们学习怎样治理国家,可这些人不仅教导溥仪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儒家思想,还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不断向溥仪灌输着“唯我独尊”的思想。

于是,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溥仪变得越来越任性,动不动就打骂太监、侍女,可能在年幼的溥仪看来,这是最能彰显自身威严的方法。

其实,溥仪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整个天下地位最高的男人,保持“唯我独尊”的性格并没有什么问题,或者说这本就是帝皇该有的性格。

图|溥仪(幼年)

但坏就坏在,溥仪这个皇帝还没当几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溥仪被迫退位,他再也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皇帝,而是成了被圈禁的“金丝雀”。

可年幼的溥仪对于自身的处境却毫无所觉,他依然保持着“唯我独尊”的性格,而且因为被迫退位,溥仪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责骂、殴打太监和侍女。

并且 ,随着时间推移,溥仪折磨人的手段越来越过分,例如强迫太监吃下含有铁砂的油糕、向太监嘴里尿尿,甚至还逼迫太监吃屎。

可能在当时的溥仪看来 ,这些行为顶多算是恶作剧,但对于那些太监来说,溥仪是从身体到心灵两方面羞辱着他们。

如果放在溥仪没有退位之时,这些太监们为了一份高升的希望也就忍了,可溥仪退位后,居然还敢如此羞辱他们,这就让一部分太监起了歪心思。

图|清宫侍女(影视剧照)

太监们为了报复溥仪,也为了让溥仪安生点,就教唆溥仪“自渎”,并且每晚都会送一些侍女去溥仪的房间。

在“自渎”和大姐姐们整晚整晚地“安慰下”,溥仪的身体渐渐被掏空,每天早起后,溥仪都会感觉腰酸腿软、头晕眼花,就连看太阳都是白茫茫的。

溥仪感觉自己的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于是就悄悄招来一些太监,让他们去医馆拿些补药,可太监最后拿回来的却是一些“烈性春药”。

溥仪根本不知道太监的坏心思,直接将这些 “春药”当成了补药,每天都会吃一些,然后继续与大姐姐们快乐“玩耍”。

直到后来溥仪感觉自己对那些大姐姐们提不起“性趣”后,才终于反应过来,那些太监给自己吃的是什么东西。

图|溥仪

可惜溥仪明白得太晚,在长期“自渎”和大姐姐们的“压榨”下,溥仪的身体基本上已经垮掉了,而且身体上的疾病还导致溥仪的精神也出现了问题,他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责打、辱骂太监。

但每次发泄完脾气后,溥仪又会变得疑神疑鬼,害怕那些受到自己责打的太监们报复自己,于是溥仪每天都会防备着身边的人,差不多已经到了无人可信的地步。

就这样,在溥仪的防备下,时间来到了1923年,而就在这一年,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令溥仪心中对太监的恐惧达到了顶点。

首先是在一天深夜里,清宫西北角处突然发生了大火,仅仅几个小时,这场大火就将藏有大量宝物的建福宫烧成了一片焦土。

虽然事后没有查出失火的原因,可溥仪内心明白,这场火就是太监们放的,因为溥仪之前就听说过,有太监偷窃宝物拿出去卖。

图|建福宫大火——示意图

但溥仪没想到,这群太监竟然猖獗到这种程度,为了掩盖偷盗的痕迹,竟一把火烧了建福宫,这让溥仪对太监们越加感到害怕,他担心哪天自己正在睡觉时,就被一场大火烧死。

事实证明,溥仪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就在建福宫被烧不久后,有人在溥仪所住的养心殿旁,东厢房“无逸斋”的窗户上,发现了一团浸了火油的棉花。

而且,当时这团棉花已经被点着了,幸亏被人及时发现将火扑灭了,不然溥仪的养心殿就要同建福宫一样被烧成焦土,甚至连溥仪本人也很可能丧命火海。

另外,就在不久后,宫中又发生了一起太监凶杀案,有一个小太监因为被另一个太监告发罪行而怀恨在心,于是就持刀杀害了告发的太监。

这件事过后,溥仪心中的恐惧达到了顶峰,要知道宫中的太监基本都受到过溥仪的毒打,如果这些太监怀恨在心,那溥仪随时都可能被暗害。

图|溥仪

于是,此后的一段时间中,溥仪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害怕自己一闭眼就可能再也睁不开了,后来实在熬不住了,溥仪就让皇后拿一根棒子守护在自己身边,这才终于能睡个好觉 。

可皇后也是人,不可能整晚都睁眼守护着溥仪,于是溥仪为了能彻底安心,就不顾后妃、亲王们的反对,强行将宫中的太监遣散,只留下了十几个忠心耿耿的太监侍奉。

有趣的是,溥仪遣散太监的举动,被当时的各大报纸进行了大肆报道,盛赞溥仪打破了上千年的腐朽制度。

可事实上,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明确指出,他当时纯粹是因为感觉害怕,所以才将太监遣散,而且在遣散太监之时,溥仪根本没有考虑过太监出宫后应该如何维持生计,所以报纸中的内容,纯属过度解读。




溥仪退位之后,确实由于某些原因害怕太监,其实并不是害怕太监本身,而是害怕太监谋害于他。

根据1912年民国与清廷签署的《清室优待条件》第二条: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 ,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但是民国政府却拿不出这笔钱,不得已允许清廷可以创收,言外之意就是默许清廷可以偷偷摸摸卖些古物换钱。按规定,私产归清廷,公产归民国,但是哪些是私产哪些是公产一直没有定论,面对这一笔糊涂账,溥仪卖着古物,同时也丢着古物。那时候,禁卫军也被民国收编了,只剩下门口的卫兵搜身,所以不知道到底是谁偷的,在当时也没有调查出来。

后来溥仪发现建福宫的宝藏,那是乾隆帝几十年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宝物,被嘉庆锁了起来,竟然让溥仪发现了。由于缺少人员看管,里面的宝物经常被盗,溥仪马上命人清点入册,但是还没等到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建福宫就发生了大火,把宫殿和宝物烧的干干净净。据后来在废墟中清点,收集的黄金就达到了一万七千多两!那些毁于大火的字画、瓷器、青铜等其他宝物价值不可估量。

因为这次大火,溥仪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懊恼,他认为就是太监偷了东西再毁灭证据。他下令让太监们集体下跪不让吃饭,想尽办法查出来是谁干的,但是一个只有名分的皇帝也无可奈何。一天傍晚,他在婉容那聊天,有人来报,说养心殿失火!那是溥仪的住处。溥仪大惊,赶过去一看,屋里有一个团燃尽的棉花团,这就是蓄意谋杀啊!

溥仪认为是太监做贼心虚,想要杀他,这让他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他担心睡觉时被太监所害,就叫婉容过来陪床保卫,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终于他下定了决心,驱逐太监。

这个决定对于太监们来说极其突然,犹如晴天霹雳!他们从小被阉割,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皇室,而紫禁城也相当于他们的家。很多太监的父母已经死去,没人收留,自己又无一技之长,靠什么生存?清廷也不会给他们退休金安葬费,未来一片茫然,所有的太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其中很多人出了城直接就跳河了。




溥仪在出狱后见到太监会胆战心惊,是因为太监喊了一声皇上。当时的天下已经不再是清朝了,溥仪免于一死,但是内心对朝代的更替还是心有余悸的,不想惹来杀身之祸。

众所周知,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爱新觉罗溥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同时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退位,标志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溥仪的一生是悲催的,自小因为受到慈禧的喜欢被寄养在皇宫长大,很少与家人往来,对外面的一切都是陌生而又向往的。在很小的时候就受慈禧的旨意继承了皇帝的位置,但是那么小的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呢,还不是慈禧一人独大,溥仪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傀儡皇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溥仪性格自然也是唯唯诺诺的,不敢有一点逆反慈禧太后的心愿,胆小怕事也给以后发生的事情奠定了基础。

晚清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慈禧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傀儡,清政府日益腐败,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清朝的统治地位日趋低下。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清朝的统治落下帷幕,溥仪也就此被捕入狱,出狱以后天下已经大变,封建王朝不复存在,但是太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叫了一声象征九五之尊的皇上,在那个敏感的时期,这个举动是会掉脑袋的,所以溥仪才会被吓得胆战心惊。

抢首赞

分享评论

海昌隐形眼镜-大牌直降,惊喜折扣

值得一看的隐形眼镜相关信息推荐

海昌隐形眼镜-京东爆款好货,超值专享,品牌齐全,低价抢购中!足不出户享受健康生活!

京东广告

怎么把说话的声音改了,现在说话像太监一样,都不...

本月53889人下载

亿万知友正在分享过来人的经验,下载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更多值得学,值得玩,值得看的内容尽在知乎,赶紧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太监   紫禁城   害怕   清廷   荷兰   优待   宫中   宝物   朝廷   大火   清朝   皇宫   民国   皇帝   担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