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特别难受怎么办?

感谢邀请。焦虑症特别难受怎么办?

的确,现在的焦虑很多时候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紧张、不安,更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周身的不适。

对于焦虑症的难受,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发作。

其中急性发作又称惊恐发作。发作可表现为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口干,发作过后患者会对本次发作描述为一种“濒死感”,所以对于下一次的发作经常会感到恐惧。

虽然我们知道,这时一种焦虑,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患病群体会选择去往急诊科。



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疾病发作时更多以“心前区不适为主”,导致患者误以为是心脏疾病;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精神科属于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一个科室,任何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

实际上,焦虑症属于精神科的神经症范畴,不同于我们传统理解的精神障碍,我们狭义理解的精神病人大多非疯即癫,专业上更多指的是重性精神疾病。

回头来再说慢性焦虑障碍。这类患者遇事紧张,冒汗、辗转反侧,总是感觉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严重时频繁去厕所。如果单单只是这么明显,相信大多人都能了解是焦虑,然而,很多患者以躯体不适的症状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从头部向下依次说起:包括头晕、头痛、喉咙的异物感、胸闷、心疼、四肢皮肤的麻木、烧灼或酸痒等等。

接下来就该说说治疗了

一,药物治疗:

对于焦虑障碍的治疗药物很多,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苯二氮卓类。其中,奥沙西泮抗焦虑作用最强,阿普唑仑抗惊恐发作的效果最好。氯硝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地西泮等也有很好的抗焦虑作用。通常治疗满意后持续2-4周停药,以免产生依赖;

在服用上述药物期间,最好联合其他非成瘾性药物,如氟伏沙明、帕罗西汀、米氮平等抗抑郁药(大多数抗抑郁药物同样具有抗焦虑作用),除此还可以服用坦度螺酮或丁螺环酮;如伴随有心慌、血压高可合并应用普萘洛尔。

二,在合理用药的同时,搭配心理治疗效果更好,最好再能配合规律的体育运动,以及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人机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促使疾病康复的积极因素。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




人类进化中的压力反应机制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反应机制,能使我们可以迅速产生警觉,并且身体在短时间之内聚集大量能量来为了应对环境中的威胁。



当我们生活在丛林中的祖先在遇到环境威胁时,(如突然遇到一头大狮子),祖先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战斗或逃跑反应”(英文叫做Fight-or-flight respons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生理学家沃特卡侬在 1915 年提出的,说的是当我们遇到外界威胁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兴奋,肾脏也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帮助我们将全身资源和能量紧急调动起来,令血液流向四肢肌肉,让我们能做好准备准备和黑熊打一架或者拔腿就跑。


在我们身体中,自主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它控制着五脏六腑的运行。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前文提到的交感神经系统;另一个是与之相拮抗的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会引起腹腔内脏以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脏收缩能力增强、瞳孔散大和新陈代谢率上升等生理反应,这也就是我们遭遇威胁时,身体会作出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反的,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让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和泪液分泌增多、男性生殖器的勃起等。


在压力面前,但我们准备战斗或逃跑时,副交感神经就会受到抑制,于是我们的肠胃蠕动会变慢,变得口干舌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有人想要床上运动了。这种体验就类似于考试发卷前 10 分钟的感觉。而当我们处于慢性压力或者长期焦虑的状态下时,这一生理机制会令交感系统长时间保持兴奋,副交感系统受到相应的抑制,最终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便秘或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在我们的大脑中,控制压力应激反应的中心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在紧急事件中具备两个重要功能:对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对垂体腺调节内分泌的控制。


在觉察到威胁时,大脑负责负面情绪,尤其是负责恐惧情绪的杏仁核会被激活,进而激活下丘脑, 下丘脑又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垂体腺,最终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一系列其他激素的释放。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是引起如增加心肺活动、收缩内脏血管、放大肌肉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抑制肠胃活动,抑制唾液分泌、放松膀胱(这就是“吓尿”的来源)等等的快速生理调节;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会进行相对比较缓慢的调节,如升高血压、血糖,抑制免疫反应,为我们身体细胞中的能量都用来战斗或者逃跑做好准备。


这种本能的压力调节机制,对我们人类的祖先在能原始社会中活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去遇到真的老虎黑熊,猛虎野兽变成了考试、项目死线、社会地位、家庭成员关系、突然变故等等大大小小的生活压力事件。而这些现代环境的压力都几乎不能通过战斗或者逃跑来解决。比如我们不喜欢上司,不能当场和他打一架;不喜欢被老婆唠叨,不能打老婆(当然,反过来也不能打老公)。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夫妻吵架,不擅长说话的老公往往会赶紧开溜的原因了。这时“战斗或逃跑”反应里“逃”还能为数不多的派上用场。


急性发作焦虑症


“惊恐发作”是另一种比较常见到的急性发作焦虑症,大约有10%以上的成年人都会出现惊恐发作,而女性是男性的2~3倍。



绝大多数人不需要治疗就可以从惊恐发作中自然恢复。它起病急、持续时间短而会伴随着强烈的焦虑障碍,惊恐发作的人经常伴随有躯体症状。发病的人会突然感到强烈不适,可能有胸闷、透不气过来的感觉。同时还可能会存在心悸、出汗、胃不舒服、颤抖、手足发麻的现象,出现濒死感、发疯感或是失去控制的感觉。惊恐发作大约会持续 15 分钟左右,常常会在十分钟内达到高峰,然后在持续几分钟就逐渐消失。惊恐发作通常没有明显原因或没有特殊情境,有的人还会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的人群、商店、地铁中发作。


慢性焦虑及其影响


我们在面对诸如此类的现在压力时无法再像祖先一样,通过血液流向四肢、抑制内脏反应来快速解决压力源,于是慢性压力就在我们的身心内存续下来,阴魂不散。


焦虑与“闲不住”


而如果这些压力源迟迟得不到解决,也就是说压力机制被激活得太久或太频繁,这最终就会令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受损。在长期焦虑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慢性释放一方面会抑制免疫系统,使人免疫失调、免疫低下,从而容易生病;另一方面,皮质激素有着令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即降低脑内抑制性递质 GABA 的含量,进而引起中枢兴奋。而中枢神经兴奋就会使人“闲不住”,产生总是认为自己得该做点什么,否则就会坐立不安的感觉。


焦虑与失眠


此外,皮质激素还会使负责调节睡眠节律的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收到影响,进而引起失眠。



长期处于在压力状态下,我们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解读也会发生改变。大脑生理机制为了能让个体最大可能避开危险,会大大增加压力状态下的人们对消极信息的敏感度。换句话说,在受到威胁时,人们会第一时间从周围环境中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尽管有时这些信息是中性的,也会被有着重大压力或焦虑的人看成是消极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大脑在焦虑的状态下,会对外界的感知变得消极。此外,焦虑的人对于社交信息的反应也会更具敌意。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别人可能随便说了句不痛不痒的话,焦虑的人就很可能把这句话解读成带有挑衅或者是鄙视意味的语言攻击。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即长期焦虑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而缺乏睡眠则会让人变得悲观沮丧。



焦虑与消极倾向


在相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相比有着一天 7 到 9 小时(平均 8 小时)正常睡眠的参与者,那些睡眠被剥夺的参与者在单词识别记忆中表现出 40% 的衰退。更是人吃惊的是,被剥夺睡眠后,受试者对积极性的单词和中性单词的记忆能力衰退了 50% 。而这些人对消极单词的记忆却只衰退了20%。这也就意味着,在缺乏睡眠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生活会产生有偏差的记忆,而这个偏差就很有可能是沮丧的记忆。


于是由焦虑导致的敌意,以及由焦虑导致的睡眠缺失进而带来的悲观倾向,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人就会变得更加的悲观和忧虑。这也是为什么长期焦虑还会有可能会引起抑郁的原因了。


焦虑与学习


在放松状态下,人们记忆到的知识会更加稳固和长效。这是因为在放松学习时,我们动用到的是海马体来处理信息,这个策略更为简单且收获的效果也会更长久。而焦虑状态下(如试前临时抱佛脚)我在学习则转而用到纹状体来持续记忆任务,这种策略不但复杂且还处于潜意识层面。不过这种复杂策略能在短时间内直觉地把知识结合起来并行分析,有着比较高的效率,但却不能做到令记忆长久保持。


此外,以往科学家一直以为我们在出生之后,大脑中的神经元就只会减少不会再增长。但现在科学家知道,哺乳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嗅球终身都会继续产生新的神经元的。此外,在2014年,一个发表在《细胞》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成年后,人类的纹状体也会继续分化产生新的神经元。但长期焦虑会影响神经元的生长,使人们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下降。


焦虑与下一代


焦虑不仅会对焦虑的个体本身产生影响,焦虑还会影响到个体的下一代。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动物实验中,研究员就发现,怀孕的老鼠妈妈承受外界过大的压力,母体消化道和胎盘的细菌环境会发生改变,进而改变雌性老鼠宝宝的肠道微生物环境,而这种雌性老鼠宝宝的内在细菌环境改变则是终身性的。压力环境下生出来的雌性老鼠宝宝在认知任务中有着更焦虑的表现,它们的消化道炎性反应也更强。此外,它们体内一种有益的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也比较低。


所以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照顾好自己的心情,其实就已经开始在照顾好宝宝的一生了。


焦虑的性别


一般来说,比起男性,女性出现情绪问题的几率会更高。男朋友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女朋友感到很焦虑时,自己的言语安慰几乎毫无作用。这是因为大脑中的催产素负责调节女生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拥抱或是抚摸则可以增加催产素的释放,让女孩觉得放松和安全。当然,拥抱和抚摸对男生也能产生类似的作用。



但两性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中表现似乎也是存在差异的。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战斗”反应;女性则更倾向于“逃跑”反应,或寻求他人帮助来化解当前危险,“结盟”与表示友好是常见的两个策略。这点在身为母亲的女性身上就更为明显,在紧张情况前时,母亲会更加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子女并寻求他人帮助。


焦虑与身体健康


焦虑并不只是大脑的问题,焦虑也与身体问题息息相关。


焦虑与肠胃问题


研究就发现,肠易激综合症状或者消化不良这类问题往往是大脑心理症状和消化道生理症状的共同结果。焦虑和抑郁水平高的人,他们在一年内出现肠易激综合征或是消化不良的可能性相对高;反过来,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或者消化不良病人即使一开始没有焦虑和抑郁症状,但他们一年后出现高水平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也非常的大。研究计算发现,约1/3的人,他们心理问题比消化道问题出现得早;而约 2/3 的人,则是消化道问题早于心理问题出现。换句话说,消化道疾病和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更可能是相辅相成的。


许多人得了胃溃疡,医生给出的诊断通常会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科学家在临床研究中就发现,一些出现了胃溃疡的症状的人,他们的胃中并没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这其中,心理因素在过去常被忽略。长期焦虑导致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会令血液调配到肌肉,从而使消化道的血管变窄,于是消化系统的血液供给就会相应减少。供应胃黏膜的血管狭窄,导致供给跟不上,从而胃黏膜不能分泌足够的粘液来抵挡胃液的腐蚀,长时间如此就会造成胃溃疡。


焦虑与肌肉损耗


人们常说“为伊消得人憔悴”,长期压力反应还会导致肌肉损耗。肌肉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大块组织,而焦虑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释放会引发蛋白质分解。所以对于焦虑的人来说,他们肌肉就很可能长期处于损耗状态,且肌肉得不到重建的机会,人就会因此变得消瘦。


焦虑与五脏六腑


2016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首次发现,大脑皮层有两个神经回路和肾上腺通过神经突触通路直接相连。这也就意味着,控制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原来也能直接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进而调节五脏六腑对压力的反应。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和肾上腺相连的大脑神经网络,一个是前额叶和体感皮层的大脑皮层运动区域,而这个神经网络正负责所有的躯体运动控制;另外一个则是比较小的神经网络则包括内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负责更高级的认知和情感功能。这也意味着,大脑中负责运动、认知、情感的回路都直接和肾上腺相连,从而直接控制着身体内部交感系统的兴奋。这也就能解释运动或者练习瑜伽、冥想能显著改善焦虑症状了。


另外,脾脏和焦虑的持续关系密不可分。2016 年 11 月在圣地亚哥举办的年度神经科学大会上,有研究就发现,在小老鼠经历压力事件后一个月,它们的免疫细胞的改变还在持续影响身体和大脑。也就是说,压力事件使骨髓分泌干细胞到脾脏,干细胞在那里发育成血液白细胞运输到身体各处,进而对大脑产生持续的作用,因此导致慢性焦虑。在这种状况下,脾脏就好比是个一个蓄满白细胞的“压力记忆”容器。


人体中其实还有着第二个大脑——肠道。


人体肠道中的菌群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 10 倍多,而这些菌群编码的基因数也远远超过人体基因总数。


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约翰·克莱恩(John Cryan)研究团队在一个实验中测试了肠道微生物的威力。他们人为地把实验小鼠的肠道菌群换成了另外一个细菌组合,并成功令胆小害羞的小鼠转变成了无畏的“冒险家小老鼠。具体的过程如下,研究人员首先把生性胆大的 N 型小鼠的肠道细菌移植到天生胆小畏首畏尾的 B 型小鼠体。3周后,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B 型小鼠竟然变成了勇敢的“探险家”。更有趣的是,当 N 型小鼠移植了胆小的 B型小鼠细菌后,N 型小鼠居然反过来变成了胆小鬼,要花比平时 3 倍的时间才能小心翼翼地从实验台上走下来。


近几年还有许多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个体的行为、情绪有着神奇的关联。也有假说认为,新生儿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母亲产道内菌落成分的影响


如何应对焦虑


在人们主观地认为到自己正处在危害的情境中时,身体就会依照大脑中的主观危害情境而调控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心跳呼吸变快、收縮血管、血壓升高等生理反应随之出现。同时,大脑还会有情感上如沮丧、恐惧、紧张、忧郁的压力反应。


改变观点


要减轻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看待压力源的方式,即不把压力源看成是威胁。一旦我们将某些事物看成是危险,我们的身体就是产生与威胁肉搏或撒腿就跑的第一反应。而这些原始反应对于现代社会通过考试、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家庭矛盾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所以,若是我们换个角度,把这些压力源看成是像采野果子、缝制皮裙这样按部就班就能完成的事,本能的焦虑也不会被不必要地激发。


写下计划


假如你手头上有很多项目要完成,你每天在脑子里反反复复想怎么应对,结果就是越想越焦虑。这时你的血液就都流向了四肢,导致你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更合适的方式就是,把目标分成切实可行的小步骤并写下来。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把遥远的大目标留在本子上,脑子里只装可以执行的小步骤。赢来的思维空间就能用来完成小步骤,点点滴滴推进中,大目标自然也就完成了。


冥想


进行冥想练习也在研究中证明可以有效地改善焦,精神疾病以及如慢性肠炎等慢性炎症。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研究发现,持续的冥想练习可以使大脑中负责记忆及情绪调控、自省、同情的大脑皮层灰质(神经细胞体)密度增加,同时使大脑中产生压力的扁桃体灰质密度减小。8周训练后,参加者的知觉能力提高了,压力也变小了。相关的研究还发现,密集的冥想练习可以通过迅速降低人体促炎性因子基因 RIPK2 和 COX2 的表达,从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导致的皮质醇分泌,帮助人们摆脱焦虑对身体的伤害。而冥想的方式并不想人们所想的那么复杂,相反很简单。开始冥想前只需找个舒服的姿势、地方坐下来,冥想中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缓慢的呼吸上,任由大脑里的各种念头来去而不做刻意的评判或抑制即可。每天进行大约1小时的冥想就能减缓焦虑。


运动


正如人们熟知的那样,运动也能非常有效地缓解焦虑。这是因为耐力运动如长跑促进大脑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提高认知能力,减低焦虑、抑郁、中风、老年痴呆症状。此外,运动时肌肉细胞释放的鸢(yuan)尾素不仅能促进脂肪分解,还可以进入大脑,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焦虑会使人长期处于战斗或者逃跑反应中,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会真正地举起拳头战斗或是抱头飞奔逃命。焦虑时,经常进行慢跑、游泳这样的有氧运动量,可以使身体执行类似于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从而释放了身体四肢肌肉积蓄已久的能量,这就相当于告诉大脑“已经战斗或者逃跑了,威胁不存在了”。大脑因此得以放松下来。


催眠


催眠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专业的催眠或许可以帮助减轻慢性疼痛和焦虑症状。斯坦福大学的团队第一次揭示出了人在被催眠时的大脑内部世界。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催眠治疗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只有 10% 的人属于催眠易感人群,这类人容易接受暗示所以能顺着催眠师的引导进入催眠状态。核磁共振脑成像显示,这些人进入催眠状态后,他们大脑背侧前扣带回(负责觉醒机制)活动降低,背侧前额叶和脑岛的互相连接(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增加、和默认网络的连接(对自身行为的意识)降低。


参考文献:

1. Study reveals role of spleen in prolonged anxiety after stress. 2016 annual meeting of SFN. November 13, 2016.

2.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maternal gut could negatively impact offspring for life, 2016 annual meeting of SFN. November 14, 2016

3. Richard P. Dum et al., Motor,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fluence the adrenal medulla. PNAS, July 2016

4.N. A. Koloski, M. Jones, N. J. Talley. Evidence that independent gut-to-brain and brain-to-gut pathways operate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a 1-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6.

5. Aurélie Ernst, Kanar Alkass, Samuel Bernard, Mehran Salehpour, Shira Perl, John Tisdale, Göran Possnert, Henrik Druid, Jonas Frisén. Neurogenesis in the Striatum of the Adult Human Brain. Cell, 20 February 2014; DOI: 10.1016/j.cell.2014.01.044

6. Helen H. Shen, Microbes on the mind. PNAS. July 2015.

7.Heidi Jiang et al.,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Hypnosis. Cereb. Cortex (2016) doi: 10.1093/cercor/bhw220

8.Perla Kaliman et al., Rapid changes in histone deacetylases an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t meditator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February 2014Volume 40




朋友你好。这里是心理咨询师老友手札,很高兴回答朋友你的问题。


焦虑症确实会带来难受,而这些难受并单纯是精神或者躯体上的,很多时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

就好比,每天我脑海里都有很多恐惧,我被这些恐惧折磨的很难受,与此同时,我的脑袋每天也很疼、肠胃每天也不舒服。

身心同时煎熬,还真是一场历练。


很多朋友在确诊焦虑症之后,往往会陷入这样一种状况:

我出现症状——我努力让症状消失——越努力症状越严重——开始失望——开始自我否定——开始自我攻击——症状变重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出现一些不舒服、症状是不正常的,我们要努力让这些不正常变正常。

可问题是,我们现在得病了、在问题中,出现一些异常、一些不舒服、一些症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将正常当作不正常,这是让问题变得更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的产生,来源于我们:

1、期望自己顺顺利利、无病无灾的内心诉求;

2、缺乏应对不如意的经验;

3、不能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那这将会导致,或者变相的说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个体往往是敏感的。这就会导致我们不自觉的夸大难受、夸大自己的无能为力、夸大自己的遭遇。


那么,在这个时候,可能本来强度4的难受,作用在我们身上,就变成了强度6,被夸大成强度8。

这时候深处难受中的我们,就会变得更敏感、更悲观、更焦虑、更无助。

但要明确的是,难受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那样。

这时候我们已经身处难受中了,还要继续排斥难受、与难受斗么?


是该改改了。这时候的我们需要:

1、将注意力从症状和表现中转移开;

2、将注意力放在日常生活中;

3、不要将目标定为“没有难受”;

4、不要与目标斗争,尝试承受;

5、转变对难受的态度,积极反思自己,看到症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焦虑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提醒我们,虽然现在我们没有意识到,但已经需要做一些梳理和调整了。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以焦虑、紧张、恐惧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由于实际的威胁所导致,或其紧张、恐惧的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适,患者为此感到十分痛苦,自知力存在。缓解焦虑情绪的自助方法很多:

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

有些人睡眠不足,他第二天的焦虑感会增加。不论你工作或者学习量多大,我们都要按时睡觉,保证足够的睡眠。


第二、充足的运动

我们这里说的运动,并不是去健身房那种,运动随时都可以有,比如说你上班一个小时就出去快走一会,也可以做做伸展运动之类的。那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去在回家的时候进行。

第三、放松训练

在我给来访者做焦虑障碍的咨询与治疗时,通常会教他们做一些呼吸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的放松方法,这些方法不难,在我今日头条和我一起使用正念疗法,带你摆脱焦虑困扰,带你摆脱焦虑困扰中讲得很全,你可以去看一下。


第四、最好的办法:想象式的自我催眠

我比较喜欢小鲤鱼跳龙门地故事。在深而缓慢地呼吸情况下,你微微闭上眼睛,尽可能想象一个真实的场景,想象自己是一条小鲤鱼,从一条小溪慢慢流到小河,从小河游到大河,接着游到龙门,你借着浪花越过龙门。你想象完毕会感觉周身比较舒服。

以上便是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当然对于一部分的朋友自助治疗已经足够,但是对一些已经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朋友来说,可能就需要及时去咨询心理医生了,医生会根据你的性格特点、求助目标和你一起建立相应的治疗计划,与你站在一起面对焦虑带来的不适或者痛苦并一步步化解它。

我是顾施展心理医生,在我的今日头条中发布过很多有关焦虑的文章、视频等,希望能帮助到你。




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但并不是无药可救。当你特别难受时,希望这几点建议能够让你好受些:

1.到正规的医院接受诊断,根据医嘱进行治疗。很多人当知道身边人有焦虑症时都认为只是想太多,没有将其当成症状对待,但其实,焦虑症难受起来,心理、精神受到的伤害不必任何一种创伤轻。所以,要接受专业的治疗,让自己好过。

2.焦虑与抑郁其中一个共同点是想法太多,并且易陷入想法中无法自拔。消极的想法和情绪会不断放大,影响日常生活。这其实与现代生活信息过量存在一定关系。因此日常生活中减少各个方面信息摄取,将注意力放在对自己有用的事情上,不要被手机互联网等无用信息绑架。

3.接受焦虑症。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甚至说是人的一部分。当你真正接受它时,不会过度关注,它才会一点点地消失。

4.自学一些相关书籍,了解焦虑症作用原理,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倾听身体的感受,让你的身体舒服起来,让身体充满精力,逐渐强壮,这样对抗焦虑的意念也会不断强大。

日常生活中,感觉自己紧张、压力大,就进行深呼吸,让自己放松。




焦虑所造成的难受的感觉主要是:烦躁不安,恐惧心慌,较为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会难受的躯体症状,比如胸闷,心悸等。

要祛除这些不良的感受最根本的办法肯定是需要彻底合理化自己的认知,从根本解除造成个人焦虑的困扰,那么自然就不会难受了。

从道理上谈应该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是很多人会考虑经济压力或者对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缺乏信任而不去治疗焦虑症。选择自己忍耐。或者自己在网络随意问一句。

其实这个选择是很不明智的。这个对自己不负责。

因为焦虑症会导致个体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生活,会影响生活的幸福感,也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收入。个体如果能积极咨询治疗焦虑症,解决焦虑症,那么节省的时间和精力会帮助个人赚更多的钱,而且要远远超过解决焦虑症所需要的那点钱和时间。

另外,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焦虑症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咨询协助,则很难突破自己原有的不合理认知模式,那么就难以解决焦虑症。

最后,如果焦虑症患者想暂时缓解一下症状,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不去思考焦虑的问题,可以工作,可以运动,总之,别去想。

有了焦虑症,要好好寻求专业的咨询疏导才是最明智的。




焦虑症特别难受,如果已经影响到了学习或者工作,那么一定要尽快去医院进行治疗。现在我国对焦虑症的治疗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如果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来做焦虑症,还是会治好的。

有人曾经问过我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我通过爱人患抑郁症,了解到焦虑症是对未发生事情的一种担心,而抑郁症是对曾经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纠结。

焦虑症的人始终处于一种焦躁,担忧,恐惧的状态中,十分痛苦。如果个人的焦虑是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那么建议尽快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亲人或朋友,将自己内心的话语说出来,倾诉也是一种放松,解压的好办法。

很多时候焦虑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好朋友或值得信任的人,一句宽慰,一句开导都可能让焦虑的人眼前豁然开朗。

打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焦虑症和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不同,因为焦虑症没有明确的对象,并且伴有明显的生理症状。首先尝试着去接纳自己(很难受)的感受。

你可以通过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来缓解,例如做深呼吸,练习瑜伽或打太极拳,或者通过自己所熟悉的运动,适度的增加时间与强度,坚持去做来缓解焦虑。

我们的生活有多个纬度,你可以重组自己的生活习惯,营养摄入习惯,练习自我对话,我们感到焦虑,并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改变自己消极的思维模式,通过参加活动,加深对自己多元化的了解。优化自己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来让自己心情放松下来。

饮食方面,多吃高纤维的食物,吃更少的脂肪,更少的盐和糖,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




都知道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感,很多人会感到精神紧张和植物神经元活动亢进。焦虑时会出现头晕、心悸、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出汗、震颤、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学习效率下降等。

其实这些所有的这些症状都是心理反应,焦虑初期的许多身体症状对我们并不存在危害,如果可以学习一些对付焦虑的简便方法,相信可以很好的控制焦虑。比如:焦虑发生引起心跳过快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一定是:“不好,我的心脏好像出问题了”。如果我们改变对自己的观点,多次的重复运用积极的想法,就会发现原先我们认为的事情不一样了,我们在重新做出评价的时候,焦虑也会随之消失。就像有些时候出胸闷、气短甚至呼吸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试着对自己说,我的这些感受只是焦虑的一种症状,医生告诉我不会死的,我也相信确实是这样的。告诉自己要保持平静、焦虑就会消失的,我以往的经验也说明焦虑是会消退的。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也要您在行动中坚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




我有焦虑症里的疑病症,现在想想明白了

第一 这就是一个病(谁一辈子不生病的)第二 这些症状对自己身体实际没有伤害,都是精神上的(所以当有症状的时候别当回事,心跳快就快呗,反正死不了,焦虑心情出来后就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时间长就好了)

第三 不要怕时间上的长短对自己的影响(引起焦虑的时间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你想让他一天两天就能好也不现实,感冒也都需要个过程呢)

第四 推荐大家看个书 叫焦虑症的自救,比那些吃药 心理医生好多了(不是说心理医生不好,是因为心理医生基本都是开导你,你自己想不明白再怎么开导也没用,因为你对症状 反应 以及如何应对不了,自己还是没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难受   肾上腺   小鼠   消化道   肠道   神经系统   焦虑   肌肉   症状   睡眠   大脑   身体   压力   记忆   发现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