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潜伏》里,地下组织真的会把一个没有头脑、冒冒失失的女人安排到余则成身边做老婆吗?

电视剧《潜伏》非常好看,张力十足,每个角色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但是就是有个疑问:潜伏属于特别秘密的工作,本来潜伏人员就属于很有心机的人才能胜任的。地下组织真的会派一个冒冒失失的女人去吗?




首先,这肯定是编剧花了一番心思才想到的。本来是于理不合,却又不得不编出来。

于是,编剧就编出来一个“翠平姐妹”的事,让那位本来有文化有能力更适合的来,不幸却又路上出了事故。而这时,余则成的结婚证已经寄出来了,照片上的人已经死了,所以,地下组织只好无奈地选择了长相相似的翠平前来顶替。

于是翠平就来了。

刚来的时候,翠平也是不愿意来,所以,各种洋相百出,反而让天津站的人都感觉她蠢的挂相。各种试探也碰了钉子。

接着,她在余则成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了”,当然也是出了各种状况。但是最后,她仍然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剧的后半部分,她已经成了余则成最大的助手,但不得不说,她仍然够鲁莽,也惹了麻烦。录音事件,就差点让余则成被打倒,幸好峰回路转,余则成利用了这次机会。反而扳倒了李涯

她不是个合格的间谍人员,也惹了不少麻烦,但幸好,最后她完成了任务。

这也就是个影视剧嘛




我们在观看影视剧的时候,头脑里一定要有一根弦,即: 这是戏剧,不是真实的生活。

只要厘清了这个问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用《潜伏》中谢若林的话说,余则成的媳妇翠萍,那就是个傻瓜呀!

凡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想到,地下工作是在刀尖上行走的行当,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组织上怎么可以派遣一个傻瓜来呢,这不是在拿人命开玩笑么?连普通观众都能想到的问题,作为专业的编剧和导演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么?

其实,我们都被编导给蒙住了,正因为人家是专业人员,才知道什么样的戏剧冲突能抓住观众的心,才能有非凡的戏剧效果,因此才设计了这样一个反常的情节。

相反,如果按照真实的生活场景去模拟展现,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浪漫,巧合,情趣,剌激,男欢女爱,悬念迭生。如果仅有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情节,观众还有兴趣看么......

当然,不管你是怎么编导,情节都要符合常理,符合逻辑,要经得住推敲,不能胡编滥造。对翠萍这种不符合常理的“傻瓜”原因,编导还是给出了合理解释。

,安排翠萍假扮妻子,在逻辑上是合乎情理的

组织上最开始派遣的是翠萍的妹妹。妹妹有文化,有地下工作经验,能文能武,比较适合担任此项工作。不料,妹妹在来的途中发生意外,坠崖牺牲了。

此时,余则成的假结婚证已制作完成,妻子已经起程这个消息在军统天津站已经公开。如果无故生变,势必会引起敌人的警觉和怀疑。为了把危险降到最低点,组织上在无奈之下只好临时抱佛脚,安排长相酷似妹妹的翠萍前来顶替。

这样,就把翠萍这个“傻瓜”形象的来源解释清楚了。

二、阴差阳错,翠萍的“傻瓜”形象,恰好成为了一种公开的掩护。

事实上,翠萍山沟土妞的“傻瓜”形象,恰好成为了一种掩护身份的理由。穿旗袍害怕开叉露腿,吃西餐不会使用刀叉,打麻将不认识牌上的字,坐汽车打不开车门。所有这些事实上的缺欠,恰好减少了敌人的怀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件好事。

同时,翠萍也并非一无是处,她会武功,枪法准,在击毙陆桥山,飞脚踢昏马奎的紧急关头立了大功。

最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和长期地下斗争的磨炼,翠萍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地下工作者。为剌探情报,传递情报,掩护余则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虽然派翠萍这样素质的人担任地下工作有失偏颇,但阴差阳错地歪打正着,把不利条件转化成了有利条件,确实为一部经典的《潜伏》增了光,添了彩,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戏剧效果。




有可能。

剧中说得很清楚,本来派来的,是翠苹的妹妹秋平,有文化,思想觉悟高,其实是配合余则成工作的好人选。但是秋平在接受任务的路上,意外坠马而死,急需要派一个与她相貌相似的人(带着照片的结婚证已经露了相,不能换了),所以急急抓住她的姐姐翠苹。

有人说,既然出了意外,不派不行吗?这是没有看到内在的东西。事实上,余则成由国民党特务,转变为我党的卧底,时间并不太长。更重要的是,余则成转变的原因,仅仅是为了爱情。这决定余则成政治立场上,很可能有不坚定的倾向。

所以,必须派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到余则成身边来工作,你说监视也好,影响也罢,或者是帮助他工作也可以。总之,这个人选,在当时,是不可或缺的。

至于翠苹个人素质的问题,可能不适合这个工作,那是另一个问题了。翠苹可以进步,可以转变,只要立场坚定,工作方法可以改进。

就是实在“扶不起的阿斗”,也可以过一段时间更调换,就像剧里表现的,用堂哥结婚的借口把翠平叫回去。那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果说翠萍是个坑,那么这个坑就是余则成的老师吕宗方提前给他挖好的。只是这个坑不是要埋了余则成而是要发展他成为我党的特勤人员。按照原来的计划,翠萍这种性格并不是首选,只是没想到“歪打正着”,翠萍不仅来了,而且干的很不错。

在《潜伏》的剧情里有交代,在吕宗方发展余则成进军统的时候,就在个人资料中填写余则成已婚,为的就是日后发展余则成的时候,方便给他配备一个助手,一是为了配合工作,也是为了监视考察。

当余则成在重庆和左蓝亲亲我我的时候,吕宗方就提醒过余则成,你是有老婆的人,要注意影响。余则成很委屈,说自己已婚是在加入军统的时候,按照吕宗方的要求填写的假资料。吕宗方不听他解释,只是要求他和左蓝保持距离。



其实,吕宗方一直在暗中观察考验余则成,余则成有理想,有能力,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所以,吕宗方就提前为余则成安排了一个老婆,一旦余则成加入我党工作,就给余则成配一个“老婆”。

这是工作夫妻,也是革命夫妻。配备的老婆肯定是对党忠诚,有敌后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一方面可以配合余则成展开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监视和考察,毕竟国军灯红酒绿的生活也没少腐化我党的特勤人员。

翠萍的出现则完全是意外,也是歪打正着,按照老狐狸吴敬中的说法:“这种蠢得挂相的女人会是共产党。”翠萍外粗内细,冒冒失失的特点反而成了她天然的保护色。

说翠萍冒冒失失是对的,说她没头没脑这完全是误解,其实翠萍是绝顶聪明的,缺少的只是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比如在陪着站长太太抓奸那一集,当翠萍发现奸夫不是吴站长,而是洪秘书之后,并没有立即揭穿他,她立即意识到这个深受站长信任的秘书有可能为他们所用。并且在向余则成传递这一情报的时候,翠萍急中生智把一张红中塞到了余则成手中?

余则成很快就明白了翠萍的意思,果然在他的试探下,洪秘书崩溃了,交代了一切。这一段余则成和翠萍可以说是配合的天衣无缝,这种配合只能发生在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所以,翠萍没文化,并不代表翠萍笨。


还有一次翠萍被李涯算计,被一个假冒的进步女学生给录了音。这也是余则成面对最大的一次危机,毕竟李涯算是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录音证据。余则成的反击也是完美的,不过这需要翠萍出色的配合,余则成经过相处也相信翠萍有这个能力。于是在军统的审问面前,翠萍完美的冒冒失失,蠢得挂相,和余则成一起化解了这场危机。
所以,翠萍确实是因为妹妹秋萍不幸摔死,作为替补来执行潜伏任务的。因为秋萍的照片在天津站已经有人看过了,这个任务也非翠萍莫属。但是,翠萍在游击队的表现,也让组织相信翠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决定并不儿戏,也不是不把余则成的安全当回事。




我很喜欢这部剧,也很喜欢余则成与翠平之间的情感,其实从整部剧来看,翠平并不是无脑愚蠢的女人,她出生在农村,她的性格是大大咧咧的,作风粗暴的,但她聪明勇敢,果断机智,雷厉风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她最合适不过,余则成周围人都知道他的夫人是个农村土妞,如果她不是这样的一个粗鄙,性子直爽的话,他身边的虎龙也不会那么好蒙混过去,他们在一起战斗一起生活,余则成在相处的过程中也逐渐的认可她,喜欢她,爱上她,最后假戏真做,当了真夫妻,尽管最后的结局是此生无法再相见。这是这部剧中所让人遗憾的,也是历史背景下,那些伟大战士们所付出的牺牲。




相信很多观众也在质疑这个问题,特工战不是普通的逢场作戏,理论上讲,参与地下工作的特工们应该具备绝对的专业水准,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暴露自己和战友,继而酿成更大的灾祸。而在峨眉峰的潜伏过程中,出于余则成的需要给他安排一个妻子合情合理,但作为一个王牌间谍,上级竟然给他派过去一个毫无经验的翠平,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冒险?

在本人看来,这样的做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在当年的革命战争年代,这样的做法也许合情合理,或者更确切一点的说,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完全专业的女特工!

要知道革命年代我们没有军校,也没有特工学校,绝大部分人都是泥腿子出身,很多经验更是从头开始,指望任何环节和任何位置都安置一个有着技术和经验的人,这是完全不现实的。或者退一步来说,假设翠平的妹妹陈秋萍没有牺牲,难道她就符合要求吗?其实同样也不符合,表面上陈秋萍参加革命时间要早,又长期在延安机关工作,能力和素质都比翠屏优秀,但也不要忽略了,陈秋萍其实跟姐姐一样,虽然投身革命多年,但并没有参加地下党的经验,陈秋萍文化素养不错甚至早就离开了农村,且长时间从事基层农村的文化宣传工作。以她的实际情况去冒充字面上(指军统档案)大字不识一个并且长期身居农村的女性,也是有着很大风险的。

所以不管是翠平还是陈秋萍,哪个人安插到这个位置都是有风险的,困扰这个问题最大的恐怕不是当事人的个人素质,而是地下工作的恶劣环境。翠平要是那年说走了嘴提到自己会开枪并且认识各种枪械,这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同样的道理,陈秋萍哪年要是失误被人发觉自己认识字,同样也会被人怀疑。

当然作为地下工作的最上层,他们也会根据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策略,例如当陈秋萍意外牺牲,地下党立刻做出了调整部署,安排长相相似的姐姐翠平火线登场,本来就出身河北农村的她对河北农村的了解更是轻车熟路,这样成功的弥补了妻子位置上的缺失,虽然经验为0搞不懂地下斗争的复杂尤其是军统内部的尔虞我诈,但地下党也同样也做出了部署,比如伪造袁政委的信件,诱骗翠平留在天津,通过翠平最信任的领导的“指令”稳住了翠平的情绪;重要的是安排翠平跟着天津站各级领导的太太们打麻将喝咖啡,翠平对城里生活上的无知反倒让这些太太们确信这只是一个无知的农村妇女,以至于多年后的录音带事件,吴敬中宁可对余则成产生怀疑,也没有对翠平的身份产生疑问。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翠平的确存在隐患,在潜伏的早期,地下党和余则成经过商议后就制定好了应对的策略,以老家有事为名,安排翠平回到老家,这样可以避免翠平留在天津所产生的危险,只不过随后的土匪劫车,让整个计划搁浅,在后来又随着解放战争的正式拉开,老家成了解放区,翠平返回老家的计划只能彻底终止。

所以人是固定的,但变化是实时的,地下党完全可以根据相应变化作出调整。




所谓的“戏剧冲突”,是一部电视剧的“核心灵魂”,而戏剧冲突的核心就是“意外”和“悬念”。电视剧《潜伏》也是一样。

但是这个“戏剧冲突”的本质一定是要有基本的“合理内核”,这个合理内核就是剧中人物“翠平”并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女人,所谓的冒失只是因为经验不足而已,她对党的忠诚和对自己的工作的认真负责是这一切的前提。

电视剧《潜伏》设计的这个没有地下工作经验的翠平这个角色,更大的意义是让这部电视剧更具悬念,更紧张刺激,相信每次当翠平因为没有经验而惹出麻烦的时候,观众的心也会跟着紧张起来。

所谓意外和悬念,基本上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翠平来到余则成身边,就是一种巧合。余则成在成为中共的潜伏人员进入军统天津站的时候,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老婆接到天津来,余则成有女朋友,但不能公开,而余则成在军统的档案里是有老婆的,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个老婆并把老婆接到天津。

按理说,这个事对于中共地下党组织来讲,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给余则成物色一个以假妻子的身份到天津配合余则成的工作并不难,实际上地下党组织也基本上为余则成量身定做物色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但是如果一切如愿,剧情就会略显平淡,于是就会有意外。

已经训练好的人选出了问题,不可能去天津,而留给地下党再次物色人选和培训的时间不够了,翠平因为是物色的人选的姐姐,所以作为临时人选就硬着头皮登场了。

翠平其实是“救场”的,让一个从未演过戏的人救场,本来就是“勉为其难”。没演过戏的翠平,一开始演的比较蹩脚也是正常的,所以余则成让她不要想着演戏,做好自己就好了。但翠平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余则成的心也一直是揪着的。

无论地下党组织也好,余则成也好,还是翠平也好,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安排,也计划结束这样的“心惊肉跳”的安排,但是,却一次次的错过了改正这个“错误”的机会。

所以,翠平不得不在地下工作中学会适应地下工作,也要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地下工作者。余则成则要努力适应这个来自山区的游击队长,并把她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地下工作者。

这样的剧情设计,就会有矛盾冲突,就会有悬念,就会有起伏跌宕。

当然,因为翠平的机智,勇敢和忠诚,让这些矛盾冲突和悬念最终都是“有惊无险”,在不断的化解危险,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翠平成长了,电视剧也变得“引人入胜”了。

在这部电视剧当中,翠平这个角色是一个“出彩”的角色,演员演的很到位,与余则成之间的感情发展逻辑也很合理。

假如真的让余则成的女朋友,那位有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左蓝来配合余则成的话,这部电视剧未必有这么好看。




当然不会!别说低下组织,就是随便哪个小作坊招工,也不愿意找个没有头脑,冒冒失失的人啊!除非没办法,作坊主自己家养了个傻媳妇、傻儿子、傻女儿,总也得给他碗饭吃。潜伏里我党地下组织原本给余则成找的搭档是秋萍,秋萍出了意外坠马死了,因为做好的有照片的结婚证明已经发往敌占区,就是余则成那边已经把证件交给军统天津站归档,没法改了,组织上只得紧急选派跟妹妹长的很像的翠萍出场。翠萍呢,女游击队长出身,没什么文化,直爽。

但也真不能说她没头脑,那年月,一个农村妇女,真要没头脑,可干不了游击队长的活路,要说冒失翠萍是有冒失的性子,不过在余则成身边,起码在外人面前,还是很克制的。总之,不能说组织上给余则成派来个没头脑很冒失的女人,只能说面对完全不同的工作性质,翠萍所有东西都得从头学起,过程里确实也犯了很多错误,可是她也有自己的优势,帮余则成干了好几件漂亮的事情啊,天津站四大金刚,马奎和陆乔山两个都死在她手里,一个所有人都看的懂的乡下土包子女人,整天跟这天津站一帮官太太混在一起,也正是借助乡下人实诚的表现,让梅姐视为心腹,一个是为余则成挣了不少加分,另一个也是从侧面额外多搞到许多情报,虽然吴敬中这方面很注意,从不向自己老婆泄漏什么情报,可是作为枕边人,梅姐对他的行踪、喜怒哀乐很敏感,从梅姐这不经意透露的此类消息,往往可以很好的验证和预测很多情报,何况梅姐太太团里,无形当中还形成自己的情报网络,戴老板失踪,吴站长还摸不着头脑在那里瞎揣摩呢,梅姐就鄙夷的告诉他,戴老板早摔飞机摔死了,替补毛局都已经在准备上位了!

同样通过翠萍,余则成知道这消息都不比吴敬中晚。整部戏里,很多事情,都是跟翠萍从梅姐这边太太团里掌握的消息相关联的。戏里翠萍最大的失误,是中了谢若林专门为她设计的圈套,就是营救许宝凤假扮的女八路一事,谢若林是中统特务,在中国情报界,中统在杀伐果断、狠戾血腥上是比不过军统,但是在情报专业上,军统是比不过中统的,谢若林中统出身,又是有志于为自己打天下的人,而且眼光犀利,对情报有异常的敏感力,脑回路还相当清奇,余则成是一开始就对他有所防备,要是冷不防多半也要吃他的亏,他专门给翠萍下套,翠萍中招不稀奇。许宝凤假扮女八路,问题更是大,许宝凤本身真是女八路,后来叛变堕落,彻底不要脸了,她扮女八路除了身份是假的,其它可都是真的,要是不派她做特别的事情,单从假扮八路这事上讲,把她放任何一支真八路军队伍里,也没人可以分辨出来她是假的。
所以这件事,也不能说翠萍没头脑,确实是冒失了一点,但只能说翠萍是经验不足。总的来说,翠萍到余则成身边后,还是很努力的在适应新的工作,我们觉得她太冲,是上帝视角,看见她跟余则成单独在一起时,时不时闹情绪,不满这种工作方式,实际上翠萍一直非常克制自己,在余则成跟他讲了许多这条战线上牺牲的同志,取得的成就后,她非常尊重这条战线,敬重佩服余则成,没文化的她也坚持学习,只为能帮余则成抄录情报,也对余则成产生了真正的感情。




本人认为完全有这种可能!只不过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些欠缺。提问本身就把翠萍定义为“没有头脑、冒冒失失的女人”,这个定义有失偏颇。

先说翠萍是否“冒冒失失”,一个人从旧环境融入新环境,无论他(她)心理素质好与差,都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区别而已。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绝不能简单定义为“冒冒失失”。再说翠萍是“没有头脑的女人”吗?试问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姑娘,就能担当游击队长的重任,能说她“没有头脑”么?因此,这个问题只能说是组织上会派一个毫无地下工作经验的同志从事地下工作吗?

至于组织上是否会安排毫无地下工作经验的同志从事地下工作。本人的父亲于1948年在大学读书期间,参加地下党组织,开始从事地下工作。小时候常听老爷子说,他那时开展工作时,常扮演的角色是教师、学者和商人。我当时既觉得神秘,又觉得不解。一个大学生,妆扮成一个小学教师似乎没啥大问题,但要扮成学者或商人,恐怕就不可思议了。我曾问过父亲,他从事地下工作,是不是经过了特殊培训?否则凭啥就敢如此冒险?老爷子总是淡淡地说,哪有啥培训?从参加革命那一天起,组织上让做啥就做啥,只是一心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圆满完成就行!凭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和对党绝对的忠诚。因此,我知道,当年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绝大多数地下工作者并不是专业的特工,而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再回过头来说翠萍,她能最终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其实除了本人的个人素质外,最重要的,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和对党的绝对忠诚。现在许多人在看影视作品时,往往会把很多现代思维和所谓的现代推理带入其中。其实,在那个年代,共产党的组织不可能有那么多经过专门训练的特工人员从事地下工作。绝大多数地下工作者,都是从一名普通党员,在斗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影视作品是根据现实生活提炼浓缩后展现给大家的,因此才有了翠萍这样集多种原型于一身的人物,这样就更能让作品显得更加惊心动魂,跌宕起伏。

另外,还有人认为不可能派翠萍的理由是,秋萍牺牲后,组织上完全可以顺水推舟,说余则成的老婆在来的路上遇难了,而且余则成本身也不愿组织上安排一个不相干的人做老婆。这样岂不两全其美?其实,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太过想当然,对当时的斗争环境根本就不了解。要知道,建国前,国民党实行的本身就是特务政治。特务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怀疑一切。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事,或可瞒天过海,一但出现巧合,那是要被查个底朝天的。听老爷子说,那个时候的国民党特务有句名言,叫:“一切巧合一定不是巧合”。所以,军统站让接家属,家属途中就遇难了?这也太巧合了吧。如果真有这个事故,以余则成在天津站的地位,就算军统并不怀疑余则成,凭着当时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军统也会把事故一查到底,也算是给余则成一个交待吧。除非组织上能安排出一个让特务查不出问题的事故,否则,就会弄巧成拙。而要天衣无缝地安排出这样一个事故,恐怕比搞一个李代桃僵要困难多了吧?况且,在有的情况下潜伏人员假扮夫妻,本身也是地下工作的一种纪律要求。至于这种纪律层面,在此就不做过多阐述。

因此,组织上派一个毫无地下工作经验的人从头开始从事地下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就好比现在的许多就业悖论,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要求要有多少年从业经验。试问,谁一生下来就从业的?所以,《潜伏》中安排翠萍在余则成身边的这一剧情,是基本符合历史史实的,只是更加戏曲化了一些罢了!




《潜伏》是比较早的一部谍战片,拍得不错,引人入胜。

你说的情况,在当时完全可能出现的。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的根据地基本上以农村为主,很多的人,基本上识字的不多,遇到紧急情况,临时从党员干部中抽调信得过的人去承担任务,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他们不可能平时都能得到各种比较正规的训练,象谍战片中所说的那样,收报,发报,跟踪,对暗号等等,平时都根本不会去学,临时要调你去,那就是严肃的考验了。

其实,谍战中的特工,也是在风险中练出来的,不会一开始就什么都懂的。就象电视剧《伪装者》中的明台,从一个学生被训练成特工,有这个条件,《潜伏》里翠平就不会那么糊里糊涂,做起来那么不顺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军统   地下   电视剧   老婆   组织   我党   冒失   特务   天津   人选   特工   情报   头脑   意外   身边   经验   女人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