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乒乓球员都喜欢用横拍,用直拍的人越来越少吗,为什么?

乒乓球主流握法只有直握球板和横握球板2种,但高手在民间,有不少球迷还发明了一些非主流握法,比如斜握,比如换握等等,都是球迷娱乐性的尝试的,实战性不强。

直握也有区别,细分的话有3种,浅握、深握和正常握。浅握一般是业余球迷用的,目的是为了手腕更灵活,更能掩护反手的弱点,但对发力不利。

专业运动员就2种,深握和正常握。像王皓马琳的属于正常握,而秦志戬许昕的属于深握,也就是俗称的“大钳握”,这可能跟他俩的手大有关。

这2种握法大的区别没有,但有一些微小的差别。大钳握更有利于发力,尤其是正手,但手腕的灵活度方面不如正常握,比如台内球的处理上。

还有的运动员在正反手转化时握法会微调,这都是个人习惯问题,难分优劣。

不管怎么握,直板的优点是手腕灵活,所以发球和台内球出色,前三板是其杀手锏。但反手是弱点,尤其是处理长下旋时。这也正是发明直板横打的初衷。当然,现在直板横打早已体系化了,不单是处理下旋,各种不转、上旋和侧旋都可以处理。但除了王皓,其他直板运动员包括许昕,在上旋球对抗方面依然是个漏洞。

横板根据手指位置和用力的不同,也有各种握法,但大同小异,不存在优劣之分,还是看个人特点和习惯。

横板的最大优势是两面均衡,由于握板的关系,无论正反手击球都很协调自如。以前的弱点是手腕没有直板灵活,在发球和台内球上比直板略差。

但瓦尔德内尔发明的瓦式发球握板法基本解决了横板发球的问题。而且,这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比如霸王拧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横板台内球处理上的问题。目前横板只是在理论上存在挑打不如直板的缺陷,其他方面劣势几乎没有了,这也是目前横板占绝对多数的一大原因。

同时,国际乒联的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旋转,增加回合。这在客观上确实对直板不利,减少了直板前三板的优势而放大了相持不如横板的弱点,这也是目前直板运动员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差的重要因素。

看看世界大赛冠军的趋势就能看出来,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锦赛,直板世界冠军越来越少。除了王皓,目前没有人能在反手相持上与横板抗衡,成绩自然上不去,这样此消彼长,优胜劣汰,打直板的运动员就越来越少了。




第一: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球尺寸改大,材质改变,直拍的前三板和台内小球处理上已经没了优势,现在台内搓摆控几乎很少使用了,都是台内直接拧拉起来打相持,相持中直拍相对弱势,护台面积也远不如横板;

第二: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拍握拍比较别扭,并且容易磨手指,并且两个同等条件的两个人练习同样时间来说,横拍水平要高于直拍;

第三:国外选手基本都是横拍,横拍现在在世界上是霸主地位,能出成绩的也是横拍居多,在女子选手中更为明显,基本已经见不到直拍运动员了,男子之前有刘国梁,马琳,王皓,现在只剩下许昕了,但是许昕的单打成绩远比上面三位选手差很多,现在很难跟顶级横板抗衡;

第四:横拍的优势比较明显,护台面积大,正反手更均衡,正反手转换更容易,勾手发球隐蔽性很强,台内拧拉技术已经成熟,台内球得到了很好的加强,中远台就更是优势明显;

第五:由于横拍出成绩更快,乒乓球教练基本都选择教横拍,同样的原因,削球打法也是越来越少见了;

第六:直拍的反手的推挡攻击性弱,基本是作为被动防御的,直板横打相对于横板反手来说,发力是相对差一些的,只是落点的隐蔽者好一些!横打这么久真正练出成绩的只有王皓一人,可见难度之高!

综上所述,用直拍的人确实越来越少,特别是新人,年轻人,很多老一辈用直拍的人也有不少改成横拍的,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直改横,这也许就是趋势!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可能发明某项新技术能够改变直拍的命运和现状!我们拭目以待!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由于现在国际乒联为了使乒乓球比赛关注度高、比赛打得漂亮增加比赛的回合,修改了多项比赛规则、如:把每局比分从21分改为11分,增加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

二、对选手使用器材上要求更加严格,如:禁止使用有机胶水儿、因为职业运动员每次比赛之前都要刷几次胶水使得胶水儿中的有机溶剂对套胶的海绵进行膨胀,这种灌胶方式也会造成球速过快回合减少,而且有机胶水儿里含“甲醛、二甲苯”有害气体长期使用对运动员身体造成伤害。

三,乒乓球的改造:过去乒乓球是化学材料“赛璐璐”制成的“易燃易暴”、乒联已经禁止使用,目前使用的是新型材料“塑料球”、乒乓球的尺寸也在2000年后从38毫米加大到40毫米。

以上这些变化制约了直拍打法的发挥、大家知道直拍选手赢球主要靠“前三板近台快攻或结合正手弧圈球”,塑料球、大球速度慢回合多对横板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的选手有力,所以现在用直拍的人越来越少。

《待续》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横板打法的占比越来越高,诞生于中国、曾经创下过无数辉煌的直板打法却越来越难以生存。其实,对于一项竞技运动来说,一项打法的兴起与衰落从根本上看都是根植于这种打法的竞争力,直板打法使用者日益减少很大程度上与直板打法在当前时代的竞争力下降有关系,而直板打法的竞争力下降与直板打法本身的短板以及国际乒联不断推出的改革措施有很大关系。

首先从直板打法本身的特点来看,直板打法注重前三板的细腻控制与正手的快速抢攻,传统直板打法追求全天正手进攻,很大程度上因为直板打法在反手位有着天然的缺陷。由于直板的握拍方式,反手位无论是下旋球进攻还是上旋球的相持和横板相比都略显不足,尽管直板横打一度看似解决了这一短板,但问题在于除了王皓以外,并没有人能够真正将直板横打发挥到极致。许多基层教练对直板横打的教学还并不成熟。

其次从国际乒联的规则改革来看,国际乒联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不断推出改革,从“小球改大球”到“有机改无机”再到塑料球改革,其目的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降低速度、增加击球回合,提升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国际乒联这些改革措施几乎件件对直板打法来说都是重大打击,球体增加速度降低,实际上削弱了直板打法赖以生存的前三板优势,相持回合增加则要求选手更加注重击球质量,正反手需要更为均衡,这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直板打法的正手杀伤力并放大了直板打法反手相持能力的弱点。

不过尽管直板打法使用者越来越少,但直板打法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如在双打比赛中直板选手依然有着横板打法难以匹敌的发动能力。




容国团,第一个获得乒乓球单打冠军,用直拍。而外国人多用横拍。

容国团之后,乒乓球在中国火了。那时中国绝大多数乒乓球选手用直拍。后来,中国一直称霸世界乒乓球坛,获得世界冠军的都是用直拍。外国人眼红的不行,说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中国人手腕比外国人灵活,所以横拍赢不了直拍。

到外国人用撗拍获得世界冠军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横拍也不见得不行,中国选手用横拍的多了,很少有人用直拍。

乒乒乓球比赛规也在改变,乒乓球的个比原先大了,直拍打球的力量不如横拍。过去靠技巧的直板正打力量还行,反手就差一些了。也许是直拍用的少的原因吧?




题主您好,这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现在乒乓球员基本都是横板了,直板越来越少。

本人在当地一家民营球馆做教练员。注册的孩子有上百个,全是横板,无一直板。

这里面一个最简单原因,是从握板来说,横板更符合手的生理特点,简单说就是握板舒服。中国人之所以过去有很多直板,尤其是业余层面,一是过去市面上直板多,我们因为使用筷子的习惯,握直板也比较顺溜。

从专业角度来说,横板可以两面发力。直板握板,受到手腕的限制,您可以自己握一握,感觉一下。现在直板尽管有了直板横打,但是论发力的自然性,舒适性,还是横板更天然。简单说,直板反手不如横板发力顺畅,发不出来大力。所以相对来说,培养一个直板运动员更不容易。想出成绩,更难!




王皓直板横打是一个特例存在,他的反手力量甚至超过正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王皓。像现在的黄镇廷,薛飞,郑培峰等直板选手,反手有是有,但远达不到王皓的水平。至于许昕,反手横打从来都是一个补充和过度。

从一个基层球馆上百个小孩子无一直板,就可以看出现状。其他培训机构同样如此,有一个直板小孩那就跟宝贝疙瘩一样。

直板并不会消失,也不会消亡的,我们国家有丰厚的直板底蕴,民间打直板的球迷太多太多,只是专业层面现在有些尴尬。国家现在为了保护直板,有一些特殊政策。

比如全运会团体,就必须有一个直板选手。为什么要保护直板呢?主要还是传统和情结,另外在盛产乒乓天才的中国的土壤上,不定哪天又会出现一块像马琳、刘国梁那样的天才呢。




培养一个直拍苗子,需要的是定制化的专属训练,因为每一个直拍选手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刘国梁、马琳、王皓、许昕……近30年来你叫得出来名字的直拍世界冠军,打法和打球思路截然不同。因为从小就被教练或是家长针对天赋进行了特别的训练。王皓的反手正是由于父亲的坚持,才有了独创的个性化直板横打,后面一点推挡都加不进去。刚学球的孩子懂个啥,这些都是需要大人花时间花心思去钻研去陪着练的。跟横拍双面反胶弧圈球结合快攻这种流水线培养苗子相比,不仅是直拍,横拍的削球,正胶、生胶、长胶快攻,都成了小众。教的人少了,学的人自然就少了。

现在你说去球馆给孩子找个带直拍的教练,都不一定有人愿意带,太麻烦了,而且对孩子天赋还有身体素质要求高:直拍天生跑动范围大,即便教练愿意带,孩子还不一定吃的了这份苦。

像是削球生胶正胶打法的教练,基本就找不到,都让先练横拍双反打基础,后面再改。这样就很吃亏,之前训练的双反攻球框架,一段时间之后又要推倒重来。浪费时间折腾不说,两个框架还不能做到完美兼容,很多人的运动生涯就毁在这个阶段,所以打颗粒胶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回到问题,为什么横拍多,用直拍越来越少。很多人喜欢从国际乒联的改制去解释,认为是现有规则下直拍不占优势,这的确是一方面,直拍冠军少了,受偶像效应学直拍的孩子就少了。但实际上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用直拍还是横拍的,不是国际乒联,不是刘国梁,不是秦指导,不是李指导,而是孩子的启蒙教练以及父母。

如果培养一个打直拍的孩子,父母要花费更多的财力,教练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孩子要付出更多的汗水。结果他是和横拍选手同场竞技,能拿到的荣誉和横拍选手是一样的,教练也不会拿到更多奖金,那还会有多少教练去选择学带直拍呢?

幸运的是,乒协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进入国家队打直拍/颗粒胶的苗子已经越来越少了,长此以往,别说冠军,找个特殊打法的陪练都困难,最终受损的还是国家荣誉。于是在一些国家级的比赛中,要求每一支参赛球队,队内都必须要有一名直拍、颗粒胶、削球打法的选手报名,有了上升的专属渠道,基层对这些传统打法的培养也会更加有动力。




第一、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横拍正反手发力叠加充分,更利于把身体动能传递给球体,尤其是反手拉球,强于直拍。



第二、横拍反手台内拧拉克制一切小球

张继科为代表的高大选手,身高臂长,反手拧拉技术,前出至网前,攻击乒乓球旋转转速最弱的那个点,可以对付一切摆短小球。哪怕是正手小三角区域的短球,也可以用反手拧拉。


此消彼长,优胜劣汰,直拍会慢慢消失。




直拍的反手是硬伤,以前还能靠前三板解决问题。改大球后,旋转和速度慢下来,直拍彻底没戏了。那个不懂球又拿直拍的胖子26岁就退役,马琳也是起起伏伏,之后再无直拍高手。




横拍有力量护台面积大,直拍台内有技巧,但反手有一定力量上的局限,特别是大路球直拍难占便宜。现在球都是四十加就更需要力量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直拍   正手   球员   快攻   小球   打法   乒乓球   手腕   乒乓   弱点   运动员   选手   教练   成绩   优势   力量   孩子   喜欢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