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中段祺瑞的皖系,是如何从巅峰走向没落的?

北洋军阀的历史共有16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是4年。第一阶段是袁世凯时期,从1912年到1916年;第二个阶段是皖系军阀时期,从1916年到1920年;第三个时期是直系军阀时期,从1920年到1924年;最后一个时期是奉系军阀时期,从1924年到1928年。

皖系、直系和奉系都是在袁世凯死后先后掌控北洋中央政权的三派军阀势力,这些军阀势力的名称都由其领袖的籍贯而得名,如皖系的领袖段祺瑞是安徽人,因此被称为皖系军阀;直系军阀的领袖冯国璋是河北人,因此被称为直系;奉系军阀的领袖张作霖是奉天(沈阳)人,因此被称为奉系。

袁世凯还在的时候,无论是皖系还是直系、奉系,其实都是他的小弟,等到袁世凯死后,这些小弟就要起来争老大了,第一个起来当老大的便是皖系。

皖系当政,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黎元洪总统时期(1916年6月-1917年6月)

袁世凯临死前,他指认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继任总理,而黎元洪没有什么实力,段祺瑞完全可以把总统的位置拿下,但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因为除了他的皖系外,冯国璋的直系完全有实力与他抗衡,如果吃相太难看未免会遭到多方讨伐,如滇系的唐继尧、桂系的陆荣延、山西的阎锡山和西北的冯玉祥等,便接受了这个安排。

其实对于段祺瑞来说,接受这个安排是明智的选择,虽然名义上来说黎元洪这个总统比他大,但他当了总理后就力推内阁制,也就是民国刚建立的时候《临时约法》所安排的政治格局,总理说了算,只有少数事情需要总统签章,实权还是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

刚开始的时候段祺瑞和黎元洪合作的还不错,段祺瑞抓实权,黎元洪就抓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教育、文化之类的。但到后来段祺瑞就完全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了,很多国家大事不跟黎元洪打商量就做了决定,遇到有些事情一定要黎元洪这个总统盖章的时候才派手下徐树铮去找黎元洪盖章。而徐树铮也是个比较跋扈的人,对黎元洪趾高气昂,有时候黎元洪对一些文件表示了质疑,徐树铮便说“要你盖你就盖,还废什么话?”虽然黎元洪很善于装孙子,但有时候被欺负过头了,黎元洪也是气不过的。

▲受气总统黎元洪

后来两人就为了是否加入一战协约国集团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段祺瑞得到了日本方面的支持,主张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而黎元洪则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由于美国对是否加入一战一直态度暧昧(直到一战最后一年的1918年美国才加入一战),因此反对加入协约国集团,两人为这个问题越吵越凶,是为“府院之争”。最后黎元洪以总统的身份罢免了段祺瑞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职务,段祺瑞一气之下便去了天津度假,留下黎元洪一个光杆总统待在北京自生自灭。

要知道段祺瑞手上是有军队的,可黎元洪手上没有一兵一卒,没了段祺瑞,北京就是一座空城。这个时候张勋便带领了他的5000“辫子军”进京,上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黎元洪被逼出走,段祺瑞则在天津组织“讨逆军”进京击败了张勋,“再造”了共和。

冯国璋总统时期(1917年8月-1918年10月)

段祺瑞率军进京赶走了张勋后,黎元洪也不好意思再当总统了,他知道自己没实力,就是当个总统也是个受气总统,便邀请冯国璋进京接替他的总统位置。这个时候冯国璋的势力主要在江苏,在当时北洋军阀内部来说,是唯一能与段祺瑞的皖系相抗衡的势力。对于冯国璋来说,进京当总统虽然会离开他的地盘,但自己熬到了59岁,也终于能从一方诸侯一跃成为执掌中央的总统,此生无憾,便欣然接受了黎元洪的邀请,到北京当了总统。

对于段祺瑞来说,这也是一桩好事,因为冯国璋拥兵自重独霸长江流域,段祺瑞还真拿他没办法,而冯国璋一旦入京,那就容易对付了,所以在权衡利弊后,段祺瑞也同意冯国璋进京担任总统。

虽然说段祺瑞和冯国璋是多年的战友兼老友,但在利益面前也一点都不含糊。段祺瑞赶走了张勋后,又从日本人哪里得到了西原大借款,实力膨胀了不少,有了武力统一全国的想法。

此时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南方革命政府,发动了护法运动,向北洋政府宣战。段祺瑞便乘此机会将势力延伸到了湖南,这下其他的几个军阀就坐卧不安了,因为他们都感受到了直接的威胁:冯国璋的湖北、江西,桂系的广西、滇系的贵州等等,于是滇系和桂系直接支持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在湖南跟段祺瑞干了起来。段祺瑞派出了三万精锐进驻湖南,却先胜后败,被绝对优势的护法联军击败。这期间冯国璋的直系虽然也作为北洋军参战,但也只是磨洋工,做做样子而已。

▲段祺瑞与冯国璋,两人是多年的老友兼战友,此时成了政治仇敌

随着段祺瑞和冯国璋之间矛盾越来越深,北洋有内部分裂的可能,幸好这个时候有徐世昌和王士珍出来调停,暂时化解了两人的矛盾,段、冯二人便决心一起武力统一中国。很快皖直联军又一次拿下了湖南,这一战直系的吴佩孚表现最为出色,多次击败数倍于自己的护法联军。到了这个时候形势本来对皖系是一片大好,但段祺瑞又犯了糊涂,任人唯亲。按道理来说在湖南的战斗中最为出色的是吴佩孚,可段祺瑞却把湖南督军的位置给了自己的手下张敬尧,这下引起了直系的强烈不满,便表示不再为皖系卖命了,由此皖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徐世昌任总统时期。

徐世昌总统时期(1918年10月-1920年7月)

徐世昌担任总统,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一方面直皖两系的斗争日趋激烈,谁也不让谁,另一方面徐世昌不但与直系和皖系之间的关系都很好,深得段祺瑞和冯国璋的信任,与其他各地军阀之间的关系也非常不错,是当时的最大公约数,也就顺理成章地接替冯国璋成为了新一任的总统。

▲徐世昌担任总统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从1918年10月徐世昌担任总统直到1920年7月直皖战争开始之前,整个国家的政治并不太平。这一时期南方孙中山的革命政府逐步形成气候,开始牢牢占据广东,不过北洋并没有重视这个时候的孙中山。

而到了1919年12月,随着冯国璋的去世,直系和皖系之间的火拼就变得不可避免了。冯国璋在世的时候,虽然跟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很深,但好歹两人之间有多年的交情,还不至于会闹到火拼的地步。但是随着冯国璋的离世,直系的掌门由曹锟接任,他跟直系最得力的干将吴佩孚都是吃不得亏的人,偏偏皖系掌门的段祺瑞和核心人员徐树铮也是极为强势的人物,这还能不闹翻?

护法战争结束后吴佩孚已率军在湖南驻扎了两年,他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吴佩孚在湖南待的也不耐烦了,想回北方,可段祺瑞却一直没批准。到最后吴佩孚干脆就不鸟皖系代表的北洋政府,独自带着军队回到了北方,公然违抗了段祺瑞的命令,直系和皖系就此公开翻脸,由此引发了直皖战争。

在直皖战争爆发之前,皖系还彻底得罪了奉系,徐树铮出于私仇,曾经在北京以“吃大餐叙旧情”的名义摆下鸿门宴邀请张作霖,而张作霖嗅到了危险提前开溜,就此皖系与奉系闹翻,很快直系和奉系就因为共同的对手走到了一起。

这个时候的段祺瑞并没有意识到情况不对,他对自己的实力非常自信,觉得反正迟早要“武力统一中国”,这下正好可以把直系和奉系一块收拾掉。

很快直系的曹锟和吴佩孚就组织起了“讨逆军”,以段祺瑞、徐树铮卖国的名义“为民族、和平”而战,直系的起兵也得到了奉系的响应,通电全国表示将出兵协助“讨逆军”。段祺瑞、徐树铮也不甘示弱,表示吴佩孚勾结南方背叛中央,组织起了"护国军”,双方正式开打。

▲直系头号战将吴佩孚,相对来说皖系缺乏能征善战的大将

直皖战争真正开打只有4天,从1920年7月14日到7月18日就结束了,地点在河北涿州及高碑店一带。

直系三路出击,西路吴佩孚、中路王承斌、东路曹锳,总兵力5万人。皖系的对阵也十分工整,西路段芝贵、中路陈文运、东路徐树铮,总兵力6万人。头两天的战事只是试探性的攻防,双方各有胜负。

到了第三天就开始真刀真枪地打了,西路的吴佩孚诱敌深入,段芝贵脑子一热就钻入了吴佩孚的圈套,在松林店遭遇吴佩孚的埋伏全军覆没;中路的陈文运被王承斌的炮火打成重伤,在卫兵的护送下脱离了战场,失去了主帅的皖系中路军很快就被直系全歼。

到了18日张作霖也率军来到了涿州一带,在直系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加入直系一起胖揍了皖系,这个时候的皖系部队只剩下了徐树铮一路,接下来的战斗自然也就是一边倒了,徐树铮部很快就被直系和奉系的绝对优势军力打得溃不成军,直皖战争就此结束,皖系惨败。

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了段祺瑞的直接下台,19日段祺瑞命令前线士兵放下武器投降,然后辞去了所有职务后,跑到天津做了寓公,从此不问世事,皖系就此没落。

总结:

袁世凯死后,皖系因占据了天时和地利而快速崛起,但由于皖系的掌门人段祺瑞和核心成员徐树铮都是极为强势的人物,不太懂得权衡,这是皖系失败的根本原因。弱势的黎元洪总统时期,本来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段祺瑞没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政治优势,对黎元洪咄咄逼人的态度引发了“府院之争”,黎元洪最终不得不找了个强势的冯国璋代替自己当了总统。

冯国璋任总统时期,段祺瑞只顾着自己"武力统一中国”,虽然也拉着直系一起干,但打仗的时候是拉着直系一起打,有了好处全往自己兜里搂,引起了直系的强烈不满。冯国璋死后,徐世昌任总统时期,又跟奉系闹翻,大战前又增加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直皖大战后的段祺瑞从此失去了一切权力,安心当了名寓公

当然,导致皖系失败的直接原因还是为期4天的直皖大战,张作霖虽然最后加入了直系,但也是在直系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个决定。如果当时胜局已定的是皖系,张作霖很可能就加入皖系去打直系了。

但不管怎么说,败了就是败了,北洋时期的混战往往就是如此,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就会改变政治格局,直皖大战是如此,后来的两次直奉战争也是如此,赢了就胜者为王,输了就败者为寇,或许这就是北洋时期的特点吧。




段祺瑞走向没落主要由两个方面,一个是失去民心一个是军事上的失败

段祺瑞为搞自己的嫡系部队向日本借了很多钱,也从日本进口了很多武器,甚至连马匹都从日本进口的。段祺瑞还以北京政府陆军部的名义向先后借了总额高达3200万日元的军械借款,除此之外,日本向段祺瑞政府提供1400万元,用于编练三个师,另加200万左右的附属机关开销。日本怎么可能会好心帮助段祺瑞,段祺瑞与日本来往的如此密切,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段祺瑞一定和日本人有什么见不得光的私下交易。无论是北洋军阀内部还是南方敌对势力,甚至学界都对他失去了信任。再加上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利,让段祺瑞彻底失去了民心。

面对段祺瑞的狼狈局面,直系的曹锟(直隶)、奉系的张作霖(奉天)、陈光远(江西)、鲍贵卿(吉林)、孙烈臣(黑龙江)李纯(江苏)、王占元(湖北)结成了七省反皖同盟,以清除皖系徐树铮为借口,联合发动了倒皖战争。直皖战争实际只进行了一周,段祺瑞就下了台,皖系剩余军阀势力或是解散或是被吞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其中有一个人物的倒戈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吴佩孚。吴佩孚对段祺瑞的对日政策很是不满,甚至怒不可遏,曾怼段祺瑞:爱国之心,人人皆有。我吴佩孚对曹使(曹锟当时任直鲁豫巡阅使)听令,对总统(冯国璋、徐世昌均呼吁和平)听令,独独不听卖国之段祺瑞的令。再加上,吴佩孚在奋力拿下湖南之后,段祺瑞没有湖南督军的头衔给首要功臣吴佩孚,吴佩孚对他痛恨有加。于是吴佩孚不在南下帮助段祺瑞“武力统一”,反而北上,驱逐段祺瑞。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2点需要澄清:

第一,段祺瑞上台后,至少在初期,他代表的并非只是皖系,而是整个北洋系。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开始分化,但有一个过程,并不是袁世凯一蹬腿就马上散伙分家。段祺瑞上台时,不仅北洋系一致拥戴,连南方军阀们也没表示异议。

第二,所谓皖系,并非全是安徽人,也有其他省的人。准确地说,皖系就是跟段祺瑞走得近的人,未必非要与段是老乡关系(当然老乡更好)。比如,老段最器重的小徐“徐树铮”就不是安徽人而是江苏人。又比如,冯玉祥和陆建章都是安徽人,但他们和老段是对头。

皖系走下坡路,与段祺瑞有直接关系,他办了两件事,生生把自己搞下台。

一是“借错了一次钱”,这笔钱叫“西原借款”。段祺瑞借这笔钱,是想用来搞一支嫡系军队,然后武力统一,做一件他前主公袁世凯也没彻底做到的事情。问题是,这个钱是向日本人借的,袁世凯前面刚同意“二十一条”部分条款,现在日本人突然大方却不要多大代价就借钱给段祺瑞,难免令外界怀疑:段祺瑞一定和日本人有什么见不得光的私下交易,甚至答应了日本人连袁世凯都没同意的“二十一条”有关条款,出卖了国家利益。如果少数人质疑也就算了,关键是持怀疑态度的人太多了:除了敌对的南方军政府和西南军阀,还有学界、报界,甚至北洋系内部。当国家政府被贴上“卖国”的标签自己又说不清楚,离倒台也就不远了。

二是“用错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吴佩孚。段祺瑞为了武力统一,派出3路人马南征,吴佩孚只是曹锟一路的一个师长。吴佩孚想进步,打得很卖力,也很有战果,在其他两路一败涂地的情况下,愣是把湖南拿下来了。吴佩孚正等着戴湖南督军的帽子,结果被段祺瑞给了“草包将军”张敬尧,吴佩孚那个气啊。他能当上师长,是曹锟赏识提拔而非段祺瑞,所以对段没有什么情谊。这回老段任人唯亲,彻底把吴佩孚激怒了。吴佩孚不仅愿再往南打,而且公开反对“武力统一”,还率军撤出湖南,最后干脆直接与皖系干了起来,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黯然下台。

无奈之下,段祺瑞只好去天津当了寓公。




1926年3月18日,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爆发时,时任民国首领(总统)的段祺瑞正在自己的住所里下棋。

当段祺瑞循着枪声赶到现场看到满地尸体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也就直到此时,段祺瑞才知道自己再一次被人利用了。

有人说,当天段祺瑞在死者面前长跪不起,懊丧不已。还有人说,段祺瑞此后毕生吃素皆与这起惨案有关。当这些终究是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天的段祺瑞,其心里的痛苦程度绝不压于死难者家属。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愤怒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以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君等。

这篇文章在今天中学课本上仍是重要考点,文中,鲁迅怒不可遏地写到: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章被刊发后,全国舆论一边倒,很快在舆论压力下,实力已经敌不过张作霖等人的段祺瑞被迫下野。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以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的彻底衰败。

堂堂北洋政府大总统,竟然沦落到被赶下台的地步,不知段祺瑞当时作何感想。

遥想十年前,段祺瑞初掌民国大权时,他是何等的风光啊!

1916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正式成为民国实际掌权者。在此之前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一致反对。由于袁世凯有恩于段祺瑞,故而段并没有明面上反他,而是联合其他北洋将领暗中抵制,此举使得袁世凯被孤立,最终被迫取消帝制。

主席曾在某次大会上讨论段祺瑞时说他一生“有功有过,功过相抵。”,从功过角度论的话,段祺瑞暗中逼迫袁世凯取消抵制,应该算他的大功一件。

二造共和之功,虽不全在段祺瑞,却也使得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也因此,袁世凯死后,他也被选为负责人,成为北洋军阀的实际掌权人。

但此时接过这个大盘子的段祺瑞发现: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除了袁世凯,没有一个人可以镇得住他们,包括他自己。

换言之,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它就是一盘散沙。虽说眼下还在一个盘子里装着,你散开已经是迟早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段祺瑞极力主张武力统一中国。为了武力统一中国,段祺瑞组建安福国会、破坏南北议和,对日借款强军。尤其是对日借款这一项,使人诟病颇深,因为借了人家的钱,就得亲近不是?再加上后来的日军侵华,使得人们对于过去亲日的段祺瑞,没有好印象,这也算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过”吧。

掌权期间,段祺瑞表现欠佳,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将领,却做不了领袖。

做好人,有善良和一定智商就够了;做好将领,懂用兵和智谋就够了;但要做一个领袖(总统),却非得有雄才大略才可以。而这雄才大略,恰是包括段祺瑞、张作霖在内的一众军阀所普遍欠缺的。

于是乎,在他的带领下,北洋军阀从明争暗斗渐渐走向四分五裂,皖系军阀从巅峰状态慢慢开始走向没落消亡。

任何时候,军权就是话语权,皖系衰败后,段祺瑞的话语权也在慢慢丧失,文开头的这场惨案发生时,段祺瑞实际已经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傀儡。

此时的他,莫说阻止卫队开枪了,甚至连他的心腹爱将徐树铮,他都无力保护。

某种意义上来讲:三一八惨案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段祺瑞镇不住张作霖和冯玉祥,最后替他们俩背了黑锅。

那么,段祺瑞的皖系到底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

原来,因为段祺瑞的绝对武统中国和强军思想,他先后得罪很多人,冯国璋也是在这种情况和他闹掰的。

更为致命的是,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的总统,面对各路军阀,他并不能一碗水端平,而是厚此薄彼,使得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他针锋相对。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军阀产生了府院之争的内部矛盾,并且一天天加剧。这个矛盾的结果就是爆发了著名的五日之战—直皖战争,皖系军阀一败涂地,他的那些皖系军阀也遭到通缉。

自此,段祺瑞的皖系便走向了衰败。如此一来,段祺瑞自然也在某种意义上被架空了。后来发生的一切,便也就都在意料之中了。

被迫退出政坛后,段祺瑞曾长期寓居天津租界,后来迁居上海。

在主席评价的段祺瑞功过中,他的“功”显然还包括他下野后拒绝做汉奸的这一条。

9.18事变后,日本人用尽各种办法想使段祺瑞重新上台成为代理人组织华北傀儡政权,段祺瑞拒绝后毅然远走上海。三年后他病逝于上海的寓所,享年71岁。




段祺瑞是老袁的铁杆粉丝,号称北洋之虎。

当年摄政王载沣想要派人宰了老袁,给他哥哥光绪皇帝报仇。结果老袁立马派段祺瑞带着一波人到紫禁城外面放炮,吓得载沣动都不敢动。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载沣让北洋新军们南下镇压革命,结果段祺瑞和冯国璋所带领的精锐部队,压根就走不动路,为啥?因为老袁下野了,他们不听载沣的。

等到载沣交出权力,老袁上台以后,段祺瑞当天拿下了汉口,10天后就拿下了汉阳,眼看着就要拿下武昌了,这才被老袁踩住了刹车。这都拿下了,老袁还拿什么逼清帝退位呢?还拿什么跟孙中山谈判呢?

所以说,论嫡系,段祺瑞绝对是老袁的头号嫡系大将。北洋政府成立以后,段祺瑞成为了老袁的心腹爱将。但是段祺瑞反对老袁称帝!


一、段祺瑞对缔造共和有很大功劳。

第一次缔造共和。

征讨武汉回来以后,段祺瑞就跟46名手握重兵的将领,联名上书给清朝各大部门,要求确立共和政体,也就是逼迫清廷退位。

这当然是老袁授意之下完成的事情,可是段祺瑞作为直接执行者,的确为第一次缔造共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第二次缔造共和。

1912年,清帝退位以后,老袁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结果到了1915年,老袁在一帮二货谋士的建议下,居然打算称帝了!

段祺瑞这回可没有支持老袁,因为他知道,共和是大势所趋,绝不是某个人能够倒行逆施的。因此段祺瑞曾经5次上门劝阻老袁,那是真的发自肺腑啊!

可惜老袁压根不理他,甚至将他排除出了核心圈子,无奈之下,段祺瑞只好选择辞职。等到天下人都在声讨老袁的时候,段祺瑞却没有任何声讨的意思,他对老袁算是够意思了!

老袁去世以后,段祺瑞便将副总统黎元洪推举为大总统,这才勉强稳住了南方革命军。同时段祺瑞又主导恢复了国会和《临时约法》,这是段祺瑞第二次缔造共和。


第三次缔造共和。

黎元洪不甘心做段祺瑞的傀儡,所以整天跟段祺瑞唱反调。尤其是在对德宣战的问题上,黎元洪寸步不让,最终段祺瑞果断辞职,其实就是一种威胁,毕竟兵权在他手里。

结果张勋带着辫子军入京玩起了复辟这一套,段祺瑞立马带兵讨伐张勋。赶走张勋,再次恢复了共和以后,段祺瑞推举副总统冯国璋为大总统,自己担任总理。这是段祺瑞第三次缔造共和。

由此可见,段祺瑞对缔造共和,的确功不可没。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手握兵权,而且在北京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他偏偏一直不做这个总统。


二、两次府院之争,让段祺瑞走下神坛。

所谓府院之争,就是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争斗,换句话说,就是总统和总理之间的斗争。当时的总统一直在轮流换,可段祺瑞总是能做总理。

别以为总理就没权,当时最有权就是段祺瑞了,因为他手里有兵权,整个河北地区,都是这哥们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府院之争,段祺瑞完胜。

老袁去世以后,黎元洪成为大总统。他是被南方革命党从床底下揪出来的领袖,所以到北方做副总统时,黎元洪就没有兵权。做了大总统就更别提了,手底下一个大头兵都不听他的。

可是黎元洪不甘心做段祺瑞的傀儡,就一直跟他较劲。段祺瑞多牛啊,他自己不管事儿,就让手下的秘书长徐树铮管事儿。结果连徐树铮都不买大总统黎元洪的账。

比如说徐树铮有一次拿着一份委任状让黎元洪盖章,黎元洪就顺口问了一句这个人的履历。结果徐树铮表示:我很忙,你快点盖章,这事儿不该你问。

这可把黎元洪气坏了,甚至不打算干这个大总统了。为了打压徐树铮,黎元洪也找了个很霸气的丁佛言作为自己的秘书长,

于是乎府院之争便在报端上演,这下子全国人都知道黎元洪和段祺瑞不对付了。尤其是在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吵得不可开交。段祺瑞居然还派人把国会那帮人揍了一顿。

这下子算是彻底翻脸了,黎元洪以大总统的身份罢免了段祺瑞(他没有这个权力)。段祺瑞虽然退居天津,但是在他的策划之下,张勋复辟了!这给了段祺瑞带兵入京,三造共和的机会,因此第一次府院之争,段祺瑞完胜。不过我们也要知道,这个时候段祺瑞的野心,已经暴露在天下人面前了。


第二次府院之争,段祺瑞彻底跌落神坛。

如果说第一次府院之争,让段祺瑞的野心公之于众的话,那么第二次府院之争就彻底揭露了他的野心。

黎元洪被赶跑了,南京的冯国璋选择北上,担任了新共和政府的大总统。本来冯国璋和段祺瑞是战友关系,大家都是老袁身边的马仔,这回挤在了一个台面上抢饭吃,却闹得很不愉快。

冯国璋和黎元洪可不同,人家是正儿八经有枪杆子的人!两个都很要强的人走在一起,必然是要有分歧的。谁是北洋军阀老大?怎么着也得分出个一二三等来吧?

于是乎冯国璋代表的直系,和段祺瑞代表的皖系,从此分道扬镳。双方甚至要大打出手,这个时候冯国璋和段祺瑞同时宣布下野,才避免了这场闹剧。实际上段祺瑞还是获胜了,因为大权始终在段祺瑞手里!

这次府院之争后,段祺瑞索性撕掉了伪装的面纱,成为了正儿八经的野心家。他就是要告诉世人,只有他才能操控北洋政府,哪怕是昔日的战友冯国璋也不行!


结局:直皖战争,让段祺瑞彻底失势。

两次府院之争只是让大家知道了段祺瑞的真面目,他不仅是三造共和的大英雄,也是长期把持政权的野心家。

黎元洪吃亏在没有枪杆子,冯国璋吃亏在离开了自己的大本营南京,至于后来的徐世昌,那就更是个白面书生,不管用了。段祺瑞长期执政的行为,遭到了直系军阀的一致反对。

因此直皖战争终于爆发了,当时冯国璋已经去世,直系军阀的领袖换成了曹锟和吴佩孚。吴佩孚太能打了,再加上张作霖的奉军和吴佩孚合作,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把皖系给灭了。

这下子段祺瑞嘚瑟不起来了,因为他手里没了枪杆子!徐树铮、段芝贵等人都跑路了。北洋政府一眨眼,就落在了直系和奉系的手里,曹锟担任了新任的大总统。

段祺瑞正式下台,他没想到的是,他这辈子也能做别人的傀儡!冯玉祥在1924年发动了北京政变,把曹锟赶下台,让段祺瑞担任了临时执政,相当于大总统。

玩了一辈子鹰,结果让鹰啄了眼。段祺瑞也有做傀儡的一天,其实直皖战争结束后,段祺瑞就已经没了实权,此后也只是长期担任傀儡罢了。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史》




谢谢邀请!所谓北洋军阀中的皖系,不过是得名于其领袖——段祺瑞的籍贯而已。在北洋军阀大团体的首领和北洋军创始人袁世凯去世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派别能够迅速掌握北京政府的大权,是有其相当的必然性,或者叫做合理性。

在袁世凯手下诸位掌握军权的将领中,段祺瑞有着超出别人的能力及影响力,他是北洋军最早的统兵大员,并以严于律军而闻名全国,有大量的军中将领出自其门下,在袁世凯在世时,以隐然形成了以段祺瑞为中心的军内派别。其次,段祺瑞在北洋诸将中较早进入政界的人物,在袁世凯政府中曾长期担任陆军总长,后又荣任政府总理,这不但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从政经验和政治人脉,也在政府、尤其是议会中赢得了相当的影响力。其三,段祺瑞胸有大志,个人品种无懈可击,更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使他在袁世凯称帝活动中没有附逆;在张勋复辟中,第一次公开予以讨伐,获得了“再造民国”的盛誉。

从府院之争中逼走总统黎元洪、粉碎复辟的张勋辫子军,到玩弄冯国璋、徐世昌总统于掌股,悍然发动旨在统一中国的护法战争等等事件中,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几乎无往不利,且由于由皖系议员把持的国会的存在,使得几乎所有政治措施都是合乎法统国体的行为,这段岁月可谓皖系政府的巅峰。


然历史总是表现出盛极而衰的现象,就是在连绵不绝的护法战争及此后的南北和谈中,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因对权力的追逐、利益的得失而空前激化,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国策,不但使广东护法军政府及南方军阀们胆寒,也使得北洋军内部其它派别的实力人物的不满情绪加剧,各派反皖政治势力就在段祺瑞眼皮底下联合起来,而其却几乎毫无察觉,当其操纵政府参与一战、以心腹徐树铮经营所谓边防军的时候,南北军阀们即下定决心、不惜一战也要推翻皖系政府了。

吴佩孚带头在护法前线的擅自北撤,敲响了对段祺瑞政府的战争号角,出于维护北洋团结的一厢情愿,段祺瑞请求奉军首领张作霖予以调解,实不知张雨帅也是阴谋集团的一份子,其借调解为名,暗中却却将奉军遣入关内,形成了和曹、吴直军夹击奉军之势,而原段祺瑞心腹的张怀芝、张敬尧、吴光新等部,也多处于溃败或被包围状态,可以说直皖战争还没开始,皖系已是必败之势。

虽然,直皖战争皖系政府垮台多年后,段祺瑞运用政治手段,在奉军、国民军联合驱逐直系北京政府后,出来收拾局面,当了临时执政,但那时的段祺瑞基本已无自己的军队,政治上也已经难有大的作为了。




段祺瑞的皖系走向没落有个致命原因: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徐树铮、傅良佐、吴新光、靳云鹏号称皖系四大金刚,算是这个派别里的顶级人物了。可把这四个人的履历展开,竟然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绩。至于段芝贵、倪嗣冲、王汝贤、卢永祥等皖系将领,也都是占便宜的时候往前抢,拼命的时候就往后靠的货色。


归根到底,早期吃的太多,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本钱,再上阵冲锋就怕输了本钱。于是,权力巅峰之际的皖系,也就注定走向没落。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

袁世凯的实力,由段祺瑞继承;袁世凯的职位,黎元洪递补。段祺瑞向来跋扈,哪看得上黎元洪这个空降队长。而黎元洪则凭借国会的支持,与之分庭抗礼。

不久,二人围绕着是否对德宣战,争执不下。当时是1917年,一战进入尾声。这个时候对德国宣战,肯定是有好处可以占的。所以,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本身没毛病。


黎元洪为什么反对呢?他就是要给段祺瑞小鞋穿。你说宣战就宣战?怎么也得经过国会批准吧。国会批准不批准,可就由不得你段祺瑞了。


段祺瑞曾是北洋军阀里的二把手,袁世凯一死,自己做了老大,还能听黎元洪的摆布?于是,段祺瑞组织八省督军团,擅自决定对德宣战,并要求解散国会。

段祺瑞做初一,黎元洪就做十五——你老段要解散国会,我老黎就让国会通过决议,罢免你的总理之职。这就是“府院之争”



接下来是段祺瑞的第二招——鼓动各地独立,并带着八省督军团,在天津组团,武力威慑,要给黎元洪好看。

黎元洪见招拆招,也招呼人马,把驻扎在徐州的张勋调来北京,给他撑场面。


结果,张勋带着五千辫子兵进京,直接把溥仪扶上龙椅,玩起了复辟。

打狗不成招来了狼。黎元洪这把是彻底玩脱了,只能躲进日本使馆,以总统名义请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并重新任命段祺瑞为总理——黎元洪不干了

这样,段祺瑞率部从天津出发,击溃辫子军,结束了十二天的张勋复辟。段祺瑞也由此赢得了三造共和的名声,重新出任总理。而黎元洪下台后,则将总统之位交给了冯国璋。


冯国璋与段祺瑞齐名,同样位列北洋三杰。但冯国璋曾经因为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早就被北洋军阀内部所疏远。而且,当时的冯国璋实际控制的地盘只有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回虽说做了总统,老冯在实力上处于段祺瑞的下风。

可冯国璋也有利益诉求,他的后面是英美帝国势力。段祺瑞的后面则是日本。双方的目的都是在中国占最大的便宜,也就是不能让对方占便宜。

所以,冯国璋明里暗里的也开始给段祺瑞下绊子。

知道北伐的多,却少有人知道南征

“南征”自然是从北往南打。当时,全国只是表面上统一,地方军阀林立,各自为政,最少有六大势力

北洋军阀的正统,分化出直系(江苏江西湖北)、皖系(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

北洋军阀的旁支,东北的张作霖;

西南军阀中则有以云南为大本营的滇系,控制贵州、四川;从广西起步,控制来两广的桂系陆荣廷;

阎锡山则独占山西一省。



就在北方闹“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的时候,西南军阀也闹起来了。这里的“西南”,我更倾向于是取云南所在的西,和两广所在的南。实际控制两广的陆荣廷则宣布两广自立。

云南的唐继尧则早就宣布支持黎元洪,反对段祺瑞。再加上没有本来没有地盘的孙带着起事的海军从回到了广东,要组织讨逆。

当时,孙名气大,西南军阀有实力。双方各取所需,短暂联合,共同对付北洋军阀。一时间,云南、两广连成一片,开始护法战争。


不到一个月后,段祺瑞宣布出师剿灭南方反抗势力,双方交战在湖南、四川。

四川方面,段祺瑞任命四川军阀刘才厚为四川督军,对战滇黔联军,又派自己的小舅子吴新光率部入川支援。形成北洋军、川军对阵滇黔联军的局面。最终北洋军败北。


更主要的战场则在湖南。以傅良佐做湖南督军,撤销湖南本地将领林修梅、刘建藩职务为导火索,开战。

傅良佐是皖系四大金刚之一,率领北洋军两个师(师长王汝贤、范国璋)来湖南坐镇。而林修梅、刘建藩则一直有革命倾向,在被撤职后,随即宣布脱离北洋军阀,阻止傅良佐入主湖南。

双方交战后,南北各自不断增兵,南方以桂系陆荣廷做后盾,北方增援部队陆续有张怀芝、曹锟、张敬尧等部。从1917年9月打到1918年6月,最终在湖南南部的耒阳、永兴间相持,彼此休战。

在北方的这些增援部队中,最能打的并不是皖系,而是直系的曹锟、吴佩孚。

当时,段祺瑞的重要心腹徐树铮曾给吴佩孚许诺,加封他为孚威将军。这个将军,就等于是后补的督军。也就等于暗示吴佩孚,只要湖南打下来,湖南督军就是他的。所以,虽然吴佩孚是直系将领,却拼了命的为皖系冲锋陷阵。



徐树铮做的也不地道,他把两人的交易公开,想以此离间曹锟与吴佩孚的关系。皖系从段祺瑞到徐树铮,都喜欢用计谋,武力值却很低。但这次,连计谋都没用好。因为,曹锟和吴佩孚那可是铁板一块,反而是曹吴二人关系更好。

再加上,大半个湖南都打下来了,出力最多的吴佩孚满心欢喜的等着做湖南王,却迎来兜头一盆凉水。

段祺瑞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授予吴佩孚“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以资鼓励。

就这?南方军还没完全赶出湖南呢,就过河拆桥了。曹锟立刻请病假,回了天津。还把自己兼任的第三师师长职位让给吴佩孚,甩手不管了,有啥事,你跟吴佩孚说去。


而在前方的吴佩孚则以粮饷不足为由,停战不前。段祺瑞一个劲的催冯国璋,让曹锟、吴佩孚出战,也没用。

几个月后,冯国璋去世,曹锟成为直系新的大佬,更不好说话了。而徐树铮又要取代曹锟,做直隶督军。这样吴佩孚绷不住了,直接和南方军停战,挥师北返



段祺瑞那么大的势力,就不能换个人吗?非要用吴佩孚?还真换不了,一来吴佩孚在当时的军阀里,属于最能打的。二来皖系的将领们,在湖南四川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差劲,没一个中用的。

吴佩孚能打,又不受段祺瑞控制,这就很危险了。所以,事情就由消灭西南军阀,转变成阻止吴佩孚北归。段祺瑞将自己小舅子吴光新放在河南,王占元放在湖北,试图阻截吴佩孚北归。


结果,吴佩孚带着一个师万余人北归,如入无人之境。首先是湖南督军张敬尧,本来有4万人的军队,却躲进城里不敢与吴佩孚见面。湖北督军王占元本身就是直系将领,直接给了吴佩孚60万银元军费,礼送出境。到了河南督军赵倜这里,干脆倒向吴佩孚一方。

随后,就是直皖战争。吴佩孚三万对皖系八万,活捉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四天解决战斗。


皖系将领本就不能打,军队也基本报销,段祺瑞蚀了老本,随即宣布下野。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许多派系,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这是实质上的三足鼎立。

但在表象上,因为三造共和之功,加之是袁世凯指定的实际权力继承人,所以段祺瑞更像是站在最巅峰处的那一位。

表象是一峰,实际是三峰。当局者迷,这种格局态势对段祺瑞的心态及清醒认识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更决定了段祺瑞从巅峰走向没落会非常的迅猛。

高处不胜寒,处在权力之巅时的段祺瑞并没有此番心境,相反他是唯我独尊,有些不可一世的。

因为这种霸道的姿态,段祺瑞在外强中干时就犯了几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无限任用众矢之的徐树铮。

直系列举的徐树铮六大罪状: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破坏统一、以下弑上、以奴欺主,虽然有夸大之嫌,但很大程度上也道出了某种事实。

因徐树铮,段祺瑞无形中其实是让对手们走到了一起 。

第二,为段祺瑞服务的安福系,其罪恶已为举国共见,这直接导致了段祺瑞失掉了民心。

第三,段祺瑞盲目自信,对主要对手尤其是直系的吴佩孚未能提前做出有效的防范与限制,在军事上,这几乎等同于无视致命尖刀的存在。

而要从直皖大战皖系大败的主客观因素上讲,段祺瑞从巅峰走向没落又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段祺瑞极力奉行的亲日外交和穷兵黩武的国内政策,事实上是遭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从民心向背来看,当时的全国舆论几乎都站在直系一边,当时的老百姓不仅都希望直系获胜,更对直系给予了很多事实上的支持。

而对此,段祺瑞却试图以所谓的军事优势来对抗舆论民心,非常的刚愎自用。

第二,在直皖大战酝酿以及双方诉诸武力的整个过程中,日本由于中国国内不断高涨的反日反皖浪潮以及英美等国的牵制,在皖系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被迫采取了中立立场,对段祺瑞而言,这几乎就是皖系崩盘前的釜底抽薪。

第三,皖系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成军时间却很短,段祺瑞的学生兵是既缺乏训练,更没有真正经过任何阵仗,统兵将领也多是昏庸无能之辈,实属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可言的绣花枕头。而直系军队则训练有素、屡经战役,尤其是统兵大帅吴佩孚,素以能征善战而闻名,实属当时国内第一流的军事强人。

两者相比,段祺瑞不仅矛不尖,盾也不坚。

第四,在直皖大战正酣、胜负未分时,奉系张作霖突然出兵助直攻皖,这一刀捅下去,直军声威大振,而皖系则随即一蹶不振,直至步步后退,丢盔弃甲——

总而言之,巅峰时的段祺瑞就像庙堂上的一个牌位,一打就倒,而他自己反是沉醉其间,膨胀不已。

再具体说,巅峰时段祺瑞几乎就是个刚愎自用的政客,而非审时度势的军事强人。

而逐鹿之事,政客终将是看客,只有军事枭雄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了。




段祺瑞在北洋军五虎将中当推第一,深沉机智,少言多虑,为人正直,深得袁世凯赏识,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任其为陆军总长,统帅全军,又忌其志大,又重用冯国璋等人,驾空段祺瑞,袁世凯要称帝,段祺瑞反对,失去了北洋军的支持,又招致全国各界一致反对,于是吞金,段祺瑞执掌的北洋军接管了国民政府,从此被称为北洋军政府,喻其不合法,黎元洪当总统后,北洋将领张勋率辫子军杀入北京,扶溥仪复辟,是段祺瑞首发檄文,声讨复辟,派军队天津誓师,讨伐张勋,再造共和,自此掌握北京政府实权,任国务总理,然此时北洋军与北洋政府分裂为两派,一派以祺瑞为首的安徽派叫皖系,另一派以冯国璋为首的河北山东派叫直系,直系与黎元洪合作,控制了政府,皖系控制了国务院,于是就有了北洋政府的主旋律一一府院之争,直系对皖系独揽大权不满,就让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就挑动南方各省独立,反对黎元洪,于是爆发了直皖大战,经过妥协,段祺瑞重掌实权,再任总理,下令恢复《临时约法》,跟随日本,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这只是个立场,段祺瑞发起了护法战争《临时约法》派北洋军进攻南方各省,让直系部队进攻,皖系部队负责接收,引起直系吴佩孚的不满,护法战争停止,当时直系势力,高于皖系,有三十万军队,占据八个省,皖系有二十万人,占有皖,鲁,闽,赣四省,吴佩孚调兵北上,要与皖系开战,段祺瑞欲连奉系对直系,反为奉系所卖,直系击败皖系,将段祺瑞逐出北洋政府,其军队也归了直系,没有了军队,也就退出了历史,段祺瑞只重权谋,不重作战,大凡这种单纯的政治家,终归会失败。




段祺瑞,人称“北洋之虎”,其人勇敢果断,是袁世凯之后的又一实力派人物。

1916年-1920年间的民国政府,基本上是被段祺瑞控制,但段祺瑞的职位却不是总统,他只是总理,不得不说,这是个手腕硬朗的总理。

在段祺瑞当总理期间,皖系军阀强势崛起,在和黎元洪、张勋、冯国璋、徐世昌“角力”时,段祺瑞基本都占了上风。

段祺瑞能这么强,除了自身的“硬朗外”,和皖系军阀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众系军阀中,皖系军阀最早崛起,但衰落也是最快,1920年后,皖系军阀基本上没有了竞争力。为什么皖系军阀的衰落这么快?

因为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徐树铮,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徐树铮杀了陆建章,得罪了直系冯玉祥等人

徐树铮是段祺瑞的高参,此人有勇有谋,手段狠辣。在段祺瑞崛起的各个阶段,背后都有徐树铮的良好配合。

段祺瑞更注重“拳头为大”,更认可“武力统一中国”,而冯国璋等人,却持“和平谈判”的观点。

1918年6月,各省督军聚会天津,探讨如何统一全国的问题。为了扭转主和派的形势,冯国璋让陕西督军陆建章去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说服直系的曹锟,两者再和长江三督领衔者李纯谈合作,争取让“和平谈判”的方案成为主要的方向。

看得出来,陆建章是直系非常重要的人物。徐树铮为了大的方向,私下将陆建章骗到了奉系驻津的司令部。但,陆建章没有想到的是,徐树铮胆子奇大,直接枪杀。至于会不会得罪冯总统,徐树铮丝毫没有考虑。

但,结果很可怕,徐树铮不仅得罪了冯国璋,还得罪了整个直系。同时,徐也得罪了正在崛起的冯玉祥,因为陆建章是冯玉祥的伯乐,也是冯玉祥妻子的姑父,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如果我们以为徐只是得罪了直系和冯玉祥,那就错了,因为徐代表的是皖系军阀,代表的是段祺瑞,所以直系把这笔账算到了皖系军阀和段祺瑞头上。

徐树铮的所作所为,彻底得罪了奉系张作霖

徐树铮仗着是段祺瑞的红人,飞扬跋扈,无所不为。神奇的是,段祺瑞对徐树铮无比信任,可能是价值观和理念相近吧!

在刺杀陆建章时,徐树铮是把陆骗到了奉军驻津司令部,难道奉军张作霖能愿意?张作霖肯定不愿意,但徐树铮是奉军的副司令,张作霖山高路远管不着,下面人又管不了领导,所以造就了徐树铮在天津奉军司令部的为所欲为。

精明的张作霖为什么让徐树铮做了奉系的副总司令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徐树铮将国家订购日本的武器“分”了四分之三给奉军,这是件“大礼物”,张作霖很高兴;二是,徐树铮和段祺瑞是一伙的,这样“朝中有人”,容易结军饷和物资。于是,作为联络人的徐树铮成了奉军的副总司令。

如果说,枪杀陆建章,让直系对奉系有了意见;那么,张作霖查账时,发现的事情,让张作霖仿佛吃了一堆苍蝇。这是怎么回事呢?1918年的9月左右,政府拨给奉军515万的军费,到手后却发现只有180多万,其它钱呢?很明显,被经手人徐树铮吞了。在奉天的张作霖大骂徐树铮:“妈拉个巴子,真他妈黑!”

但不舒服的事情,接着又出现了,在一次酒会上,徐树铮对张作霖说:

“大哥现在既有地盘,又有兵力,汝不要逞强。我现在兵力单薄,不能征服;我如实在不行,将来总有一天带日本兵打汝”。

这话说得多么猖狂,这是要找死的节奏啊!场面很尴尬,张作霖端起酒杯说道:“兄弟,我的不就是你的吗?喝酒喝酒。”酒是喝了,怨气又增加了。

从此,张作霖对徐树铮有了“动一动”的心思,其后不久,在1918年的10月,张作霖撤了徐树铮的奉军副总司令的职,意思是:兄弟,我们还是不合作的好。

直奉联合,皖系军阀就此走向没落

徐树铮的猖狂和皖系军阀的强势,让奉系和直系开始私下有了联系。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听闻张作霖和直系打的火热,段祺瑞和徐树铮非常不爽。于是,徐树铮计划“做了”张作霖,可惜失败了,这下矛盾再也难以掩盖了。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导火索就是“徐树铮”,直系、奉系都希望罢免徐树铮,并罗列了

“祸国殃民”、“卖国媚外”、“把持政柄”、“破坏统一”、“以下弑上”、“以奴欺主”六大罪状。当时的总统徐世昌批了,这下皖系不干了。段祺瑞、徐树铮怒不可遇,拉起队伍,向直系开战。

直系也是有一群强人的,曹锟、吴佩孚等人也不是好惹的,想到这几年受到的皖系军阀的压制,直系暴起对抗。段祺瑞以为,皖系对直系,胜算还是比较大的,可惜他低估了奉系。

直皖一开战,奉系张作霖就电告加入战争,和直系一道对抗皖系。这下段祺瑞懵了,徐树铮傻了。战争态势可以预见,经过一段波折后,皖系开始溃败。从此,皖系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段祺瑞的人生巅峰和辉煌时刻,就此画上了句号,虽然后面还当过两年的总统,但影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而徐树铮知道得罪人太多了,仓惶逃至日本避难。1924年底,段祺瑞重新出山了,徐树铮又回到了国内,但这次不太顺利,仅仅过了一年,在1925年12月29日被冯玉祥抓住,12月30日,冯玉祥枪毙了徐树铮。老冯仰天长啸,非常感慨,终于给老姑父报仇了。

皖系军阀的衰落,主要是段祺瑞太强硬,而其得力干将徐树铮太猖狂,树敌太多,最终导致皖系走向了末落,再也没有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北洋军阀   北洋   北洋军   督军   大总统   共和   军阀   湖南   护法   将领   巅峰   总理   势力   总统   走向   战争   美食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