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面对老八逼宫,为何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说话?

在《雍正王朝》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莫过于老八胤禩搞得八王议政逼宫大戏了。当然,我们前面也分析过,这一切都是雍正帝设好的套,但我们今天不讲帝王套路,单独把视角放到其中一个大臣身上,选定的这个人就是对逼宫大戏毫不知情的张廷玉。

面对来势汹汹的八王议政逼宫,为什么还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反对呢?他们真的不怕死吗?

一、八王议政逼宫:

雍正帝即位之后,一心推行新政,也导致了朝中大臣们的不满。随着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新政执行初见成效,整顿旗务的事情也摆到了台面上。

而老八胤禩也趁此机会,联合雍正帝的第三子弘时,还有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爷,一同发动了浩浩荡荡的逼宫大戏。

在设计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之后,又联合隆科多换掉了御林军(剧中这种说法可能有误,清朝那时候已经没有御林军了)。

雍正帝在讲完了新政的好处之后,对整顿旗务一事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并对大家说了一句:

“言者无罪!”

雍正帝因为这一句话,也给自己埋下了一颗雷,因为麻烦事马上就来了……

东信王永信第一个站出来对雍正帝的新政,提出了质疑:

“皇上刚才说新政如何如何好,可臣等在奉天听到的却不是这样。”

雍正帝听到这句话,脸上的笑容立马僵住了,众臣们也开始议论纷纷,随后老八胤禩说了句肃静:

“刚才皇上说了,今日朝会言者无罪!”

他们之间的斗争正式拉开……

二、发羊角风:

显然一开始雍正帝就处于下风,他不止一次紧紧地攥住手帕,生怕自己失态。

而在场的众大臣们眼看老八胤禩一伙来势汹汹,一个个都沉默不语,静观事态的发展,而第一个忍不住站出来的是新科状元王文昭。

其实雍正帝对他并不抱什么希望,以为他也是反对雍正帝的新政的,尤其是对待勤勤恳恳推行新政的田文镜。

结果王文昭先说了自己虽然对新政也有看法,但是今天不讲这个,今天要痛斥的是旗主王爷目无君王,顶撞皇帝。

他之所以要站出来,也是因为雍正帝是他的恩师,是雍正帝当年科举的时候亲自给他掌灯,并给他点名的状元。他如果不站出来,雍正帝倒台,他也没有任何好处,而雍正帝如果不倒台,他的官基本也做到头了。而如果他站出来了,那么日后也是功劳一件,作为全天下最聪明的人(状元),他是务必得站出来的。

只是站出来就是风险,果然,刚把“请东信王即刻向皇帝谢罪”的话说出来,老九胤禟就蹦出来指着他的鼻子骂。

骂得很难听:

“你算什么东西啊你,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满人的一条狗啊!”

王文昭也不是傻子,他敢站出来反对,就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一看情况不妙,雍正帝也镇不住了,索性他倒吧,于是癫痫病发作,倒了……

不要真的以为他犯病了,他这是没办法啊,不犯病怎么收场?

这样一抽风,雍正帝感恩他,即使八王议政逼宫成功了,他一个病人,大不了辞官回家好了。

三、视死如归:

王文昭倒了之后,雍正帝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不止一次的打量众大臣,希望能有一个出来帮他说句话的,可惜都没有。

随着弘昼说出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被共管,老十三胤祥确实是去看病,并且隆科多确定投向老八胤禩一边之后,雍正帝真的慌了。

眼看时机已到,张廷玉站了出来:

其实在王文昭倒下,到现在张廷玉一直在思考对策,而且他确实有对策,他的第一句话就堪称经典:

“我是先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这下面有我许多的门生故吏,你们该不会把我也当成满人的一条狗?”

这句话其实是在激发汉人的愤怒,毕竟朝中像王文昭和张廷玉一样的汉臣还有很多,只要不想当狗的,自然就站到了张廷玉一边。

这就是张廷玉的第一条妙计,直接给众臣划队伍,毕竟新政主要打击的是满人的权益,对于汉人来讲对新政的抵触情绪并不大,况且现在又涉及到了尊严!

随后张廷玉就“八王议政”的真正含义对众臣做了讲解,告诉大家老八胤禩嘴中的“八王议政”跟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同时还指出,推行新政是康熙帝的遗愿,你们总拿先帝说事,先帝也说了推行新政,你们听还是不听?

不听,那么之前拿康熙帝说的事都一律无效,包括八王议政。听,那么就得服从雍正帝的领导,推行新政。

这是一个死结,老八胤禩毫无办法解开。

当然,这只是张廷玉的第二招,其实他还有一个绝招没使。

四、张廷玉的绝招:

张廷玉之所以敢站出来,首先必须肯定他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其次,也要佩服他的智慧。

即使最后老八胤禩成功了,那么也不可能杀掉他,至少还能保个平安,毕竟一切的前提是“言者无罪”嘛。但是如果他不站出来,不管哪方成功,轻则丢官,重则有可能掉脑袋啊。

但是为什么张廷玉早不站出来,晚不站出来,偏偏在确定隆科多也反了,确定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也被控制了之后,形势已经极度不利了时,才站出来呢?

这就是刚才讲到的时机已到的问题:

在当年康熙帝传位老四胤禛之前,曾经跟两个人秘密会过面,这两个人就是张廷玉和隆科多。

当时康熙帝先宣布了第一道圣旨,那就是隆科多勾结老八胤禩,图谋不轨,即刻拿下。这道圣旨最终让张廷玉保管,第二道圣旨才是让隆科多保老四胤禛顺利即位。

康熙帝驾崩之后,张廷玉手中的这道圣旨就成了时刻压在隆科多头上的刀,就像当年康熙帝替他赎回来的宝刀一样,都是康熙帝事先安排好的。

隆科多做梦都想拿到这道圣旨,最好能毁了它。

所以隆科多也聪明,他对雍正帝说的是:

“今儿四个旗主王爷,奉旨前来共商旗务,说的对,皇上可纳之,说的不对,皇上开导之,千万不可以做出有违太祖圣训的事来。”

清太祖是努尔哈赤啊,直接绕过康熙帝和顺治帝了,这个隆科多还是有点聪明的。只是张廷玉也足够聪明,你们提太祖,我就提先帝,在座的还有很多是先帝的臣子,不可能不听从先帝的安排吧?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后来老十三胤祥没有带兵赶到,而雍正帝也确实没有什么后招,张廷玉明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了,在已然得罪老八胤禩的前提下,会不会掏出那道圣旨呢?

而这道圣旨掏出来一读:

“步兵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恩荣,着即赐死,钦此!”

这个帝王心术实在是太恐怖了,不仅锁死了隆科多跟老八胤禩联合,连跟老十四胤禵联合的机会也剥夺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康熙帝让雍正帝善待自己的兄弟,而不怕他们造反的主要原因。只要隆科多不反,九门就牢牢控制在雍正帝手中,任你怎么翻天,也翻不出皇帝的手掌心。

隆科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到底也是被逼无奈,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讲过,就不多说了。但不管怎么说,隆科多没有被雍正帝赐死,也算是最大的恩赐了。

而张廷玉当年就说了:

“今后,你若没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你真起异心,我取你的性命!”

而张廷玉手握杀手锏,最后关头跳出来反驳老八胤禩,如果能说动众臣,那是大好。如果说不动众臣,那就直接掏出圣旨,就地把隆科多免职,随后图里琛接管九门,那几个王爷帽子再铁,也干不过长枪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第214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王文昭和张廷玉,从个人角度来说,雍正待他们不薄啊,所以要说话!从利益角度来看,在新科考试中,雍正亲自为王文昭掌灯,这种待遇可是独一无二的,而张廷玉在雍正登基以后,也是一直备受重用,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支持雍正新政的,也就是说在大家眼里,这两个人是雍正阵营的,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雍正完蛋了,他们也要跟着完蛋,所以不出来帮忙是不行的。

而且注意张廷玉是在隆科多出来以后,才说话的,这是一个关键原因。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八王议政之中,替雍正说话的只有新科状元王文昭和军机大臣张廷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仔细看看八王议政,也就是几个王爷外加隆科多这个皇亲国戚在说话,一般大臣还真插不上嘴。

主要说话的也就是雍正、老八、老九、老十、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还有后来赶到的老十三。

毕竟这种政变,谁说话意味着你要站队了,所以一般大臣还真的不敢说话。只是静静地的看着大人物之间的斗争,也轮不到他们来说话。


但雍正这边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一开始他是一个人面对老八、老九、老十、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还有皇亲国戚隆科多的连番攻击,不得不说雍正说话的水平其实也挺高的。

雍正面对如此危局,说话的也就是王文昭和张廷玉,而且既不是王爷,更不是隆科多这种皇亲国戚,其实就大有深意了。

首先这两个人是必须得要站出来说话的,因为他们已经被雍正绑到同一个战车之上了。

先说说王文昭,在新科殿试之时,王文昭因为身体弱,先是晕倒,又是写到最后一个。雍正是怎么做的呢,是先让太监李德全给晕倒的王文昭一杯茶水,叫醒了他。又在天黑下来,只剩下王文昭一人时,亲自为王文昭掌灯,这种待遇,可是罕见的。

从私人感情来说,雍正对于王文昭的知遇之恩可谓是恩重如山,王文昭自然需要替雍正说话了。从利益角度来看,王文昭代表了雍正拉拢的科举考试中出现的新生势力,雍正亲自为他执灯,在大家眼里他是铁定的雍正阵营之人,他更应该出来说话,不然雍正这颗大树真的倒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而张廷玉呢,私人感情来说,雍正继位以后,马上恢复了他和马齐的职务,并且一直重用他,倚为心腹,他当然要替雍正说话了。从利益角度来说,张廷玉身为康熙朝的老臣,是雍正登基以后,拉拢传统势力的一个代表,使张廷玉支持新政,跟雍正绑的死死的,他是个人精,自然知道雍正要真的倒了,自己肯定要被清算,所以当然没有坐以待毙。


而且张廷玉出来说话的时间点,是隆科多明显倒向老八阵营以后,也是很耐人寻味。

张廷玉在隆科多之后出来说话,其实已经是没有退路了,之前他与雍正绑在一起,是他要站出来说话的重要因素,但毕竟是两朝元老,有名的清官,雍正真倒了,他最多也就是罢官还乡。可是隆科多的出现,意味着他要是不说话,会没命的。

因为张廷玉与隆科多是死敌。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还要牵扯到康熙。

在康熙驾崩前夕,为雍正顺利继位其实做了不少铺垫,其中之一就是使九门提督隆科多支持雍正,为此康熙是煞费苦心,先让张廷玉宣布了一道赐死隆科多的圣旨,又宣读了一道晋升隆科多为上书房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圣旨。

赐死隆科多的圣旨康熙交给了张廷玉,意思以后隆科多真的和老八他们勾结在一起,张廷玉可以利用这道圣旨赐死隆科多。所以张廷玉掌握了隆科多的一个把柄,当然前提是隆科多做了勾结老八的事情,两个人可以说就此有了深深的隔阂。

ps:关于这道圣旨,及其之后隆科多为什么参加八王议政,宋安之在之前有具体分析,有想看的的可以私信,宋安之来发链接。


在八王议政之中,隆科多一出现倒向了老八阵营,就意味着张廷玉与隆科多不再是隔阂关系,而是不死不休的关系了。张廷玉此时再不出来说话,真等老八政变成功大局已定,隆科多找个借口就可以杀死他了,所以他自然要站出来替雍正说话,雍正不倒,自己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了。

可能会有人疑问了,为什么张廷玉不当场宣读康熙的圣旨,赐死隆科多呢。首先圣旨内容是隆科多与老八有勾结的前提之下,问题是两个人先不说肯定不承认有勾结,就是隆科多一出场就打着不能让雍正违背太祖皇帝不得自相残杀的誓言,打着为雍正好的名义,张廷玉颇有一些师出无名的无奈。而且当时隆科多带领兵马来逼宫,惹急了隆科多,狗急了跳墙将自己杀了,也是得不偿失,所以张廷玉选择了稳妥办法,那就是替雍正说话,使雍正不倒台,也就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了。

而且其实能在官场上混下去,都是人精儿,像王文昭和张廷玉的表现也很好,尤其是王文昭表现的很惊艳。

大家可以看看,在朝会上老八可谓是步步为营,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发难,而是先让旗主王爷东亲王永信出头,当雍正说起雍正成绩时,永新站出来一直质疑新政,质疑雍正用的李卫和田文镜,而永信说话也很有技巧,比如说起田文镜的时候,说田文镜专一跟康熙先帝爷选拨的官员作对,给田文镜扣上了一顶不尊重先帝的大帽子。


雍正自然明白这是要逼宫的节奏,所以直接说道这是谁教你说的。雍正这么一说,不管明白不明白的恐怕都明白了,这是一次有预谋的逼宫,永信后面有人支持的,至于是谁,当然是老八了。

王文昭想必也明白永信背后是老八,但他不可能等老八跳出来,自己再跟老八对着干,还不如先说永信,所以这时候王文昭出来说话了。

只见王文昭出来说道“皇上臣有本要奏”。

雍正一惊,直接说道“你也要攻击田文镜”?

王文昭说话很有意思说道“臣对田文镜,对新法是有些看法,但臣现在说的不是这个”。这是向大家表示我其实也反对新政的,话没有说死,给自己留下很大余地。

王文昭继续说道“东亲王永信为什么一开口就干预朝廷的政务呢,这是明目张胆的越旨,东亲王虽然是世袭王爷,但也是臣子,一上来就连续向皇上逼问,毫无人臣之礼。圣人有成法,在朝廷有礼制,请东亲王即刻向皇上谢罪”。

王文昭的这个水平很高,他虽然替雍正说话,但先表明自己不支持新政,又以礼制为由,说到永信不尊敬雍正。这样一来,既支持了雍正,又不给大家落下一个支持新政的印象,又只是以礼制向旗主王爷发难,而不是向老八他们发难,即使雍正最后倒了,自己也不至于被清算到底,自己还获得了护主尊君的好名声。


王文昭这般攻击东亲王永信,老九终于坐不住了,所以骂起了王文昭,说道“王文昭你要挟权乱政吗,皇上都说了今儿个言者无罪,你凭什么指手划脚啊,还叫几位王爷不说话,你好大的口气啊,你算什么东西啊你,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满人的一条狗啊,几篇臭文章侥幸得了个状元,你他妈就敢这副嘴脸”?

老九说话也有意思,并没有显露出来自己要逼宫的意思,而是以王文昭为汉人没资格说亲王的理由,来骂王文昭。

由此可见当时的满汉矛盾,剧中对于这种刻画也是很到位。只见张廷玉这个汉人大臣听到了,脸上也是一阵不自然。

王文昭说道“九爷士可杀不可辱”。

老九像是泼妇骂街一般,说道“我骂你了,狗狗狗,满人的一条狗”。

王文昭这时候就尴尬了,但本来就没有想得罪死老八一方既得利益集团的王文昭,加上身体本就弱,此时抓住机会,气的晕倒在地,就此离场,还是很聪明的,可见能在当时官场混下来的,没一个简单的,都是人精。

从老九骂王文昭的话也可以侧面反应出汉人大臣的不容易,张廷玉身为汉人大臣能一直爬到那么高的位置,说明是一个高手,会察言观色,能摸透皇上的心思,更知道进退。所以宋安之认为,隆科多不出来,张廷玉说不定还在犹豫之中,因为他是汉人大臣,并不想卷入这种层次的政治斗争中。但隆科多出来以后,他却不得不卷入了。


张廷玉出现的时机也很深思熟虑,如果说隆科多出现意味着张廷玉必须要站出来的,那么张廷玉选择的时机点也很对,那就是在这群人逼宫到了高潮,非要雍正恢复八王议政的时候,张廷玉出来了,这就叫做雪中送炭效果。

果然当张廷玉说道“皇上臣有话要说”,雍正当时是感动的一塌糊涂。张廷玉一上来先给了老九他们一个下马威,说道“九爷十爷今天是朝会,你们刚才说了那么多,我是先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这下面就有我许多的门生故吏,你们该不会把我也当成满人的狗,不让我说话吧”?

先说了说自己的身份和势力,使老九他们投鼠忌器,使老九和老十只能不说话了。

张廷玉接着问道“刚才各位旗主王爷,说到了八旗议政,请问什么叫八旗议政”?

东亲王永信说道“这还用问吗,八旗议政就是当年太祖爷封的八个铁帽子王共同商议政务,因此也叫八王议政”!

老八这方马上符合着说道“对,是呀就是这么回事”。

张廷玉这时候以渊博的知识打败了他们,充分说明,好好学习多多看书,还是很有用的。只见张廷玉说道“不对”。


张廷玉之后洋洋洒洒说了一顿八旗议政的历史,总之就是你们要求恢复的八旗议政祖制,历史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别在这里扭曲事实了哈。

中间张廷玉还问道老八这方的简亲王,问道“简亲王爷是不是这样呢”?

简亲王老脸一红,尴尬的说道“差不多吧”。

张廷玉接着说道“其实八王议政并非祖制,而且还害怕引起他人的篡权夺位之心,所以世祖章皇带当时一揽上三旗之权,归于天子,圣祖仁皇帝又将旗营汉军营,统编入兵部由国家统一提调,都是这个原因”。

张廷玉又问道老八“您是参加过编纂八旗通志的,该不会不知道吧,如果八旗各方为政定会同室操戈祸起萧墙,不但无今日之大治,诸王旗主王爷岂能安会盛京,今日重提所谓八王议政不但不合时宜,而且定会扰乱国家政局,断不可行”。

老八被说的无语,气急败坏的说道“你说完了吗”。

张廷玉借着给老九和老十的下马威,还有使老八哑口无言的当口,说道“没有说完”,然后继续说起来。


说道“今天是朝会,皇上己有明旨议的是新政,可是几位旗主王爷却节外生枝,提出所谓八王议政,因此我才不得不就此话题,说说清楚。刚才八爷九爷和各位旗主王爷一齐指斥新政攻击皇上,这才是我今天一定要说的”。

意思是你们要说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好我张廷玉就陪你们玩玩,用渊博的学识打败你们,让你们哑口无言。然后我再说重点,就是不同意你们攻击新政攻击皇上。

张廷玉接着说道“我张延玉,追随圣祖康熙皇帝凡二十年,圣祖的心思我最清楚,他老人家直到殡天,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就是整顿更治改革弊政啊。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泽国千里灾民百万,朝廷却拿不出钱来赈灾济民,全靠当今的皇上和十三爷,到江南募捐筹款,才度过了那次难关,先帝也曾对我说过,再不整顿吏治这个国家就危在旦夕了,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追比国库欠款,先帝数次下决心要平叛乱,都因国库空虚而无法用兵,先帝经常食不甘味夜不安席”。

意思是追随先帝这么多年,我最有发言权了,康熙晚年真的是吏治腐败,国家是真的危在旦夕啊!而且还说了说雍正当年下江南赈灾的功绩,拍了个马屁。


张廷玉又说道“因为九子夺嫡,先帝实在是没有精力,完成这番大业了。先帝也曾经对我们说过,看来这件事情也只有寄希望于后人了”。意思是因为九子夺嫡,所以康熙并没有精力刷新吏治,只能将希望放在下一代了。

张廷玉又问道马齐“马中堂您说是不是这样啊”。意思是我叫同是先帝老臣的马齐给我作证。

马齐眼睛一亮,马上说道“张中堂所言句句是实”。

张廷玉接着说了说雍正实施新政以来的种种好处,并且问道老八“您是总理王大臣,人称贤王更应当以贤为怀,这些眼前发生的事您不会不知道吧,别人反对新政,八爷您是最最不应该反对新政的”。意思是以事实说话,这么多好处你看不到吗,你被人称之为贤王,怎么就不干贤王应该做的事情呢。

老八一时无语,只能换个角度刁难张廷玉,说道“你是怕恢复了八王议政的祖制,而失去了你军机要臣的职位吧”?

张廷玉再次反压老八一头,说道“咱俩同时弃官不做归隐山林如何,恕臣再说一句直言,只怕我张廷玉舍得走,八爷您舍不得走哇”。意思是有种我们同时弃官不做,恐怕你不敢吧。


老八彻底被击败,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气氛一度很尴尬。

老十这时候只能又以满汉之别来救场,说道“反了反了全反了,汉臣有这样对亲王说话的吗”。

但老八一方的理亏,随着张廷玉这番话,已经是一锤定音了。一时之间,老八一方师出无名,也是没了气势,张廷玉也为雍正争取了不少时间,不一会,老十三勤王而来,老八彻底失败。

通过以上剧情,可见雍正王朝里面没有一个简单之辈,都是人精儿。有时候这些人看似平常的表现,其实是自己权衡利弊之下的打算,每一步都大有深意,简直跟战场一般,将古代官场还原的淋漓尽致,还真是使人百看不厌,欲罢不能。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14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首先说,在正史当中,是没有所谓的“八爷党”逼宫这个事件的。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设计八爷党逼宫的情节,最主要的目的,是表现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阻力和雍正推行新政的决心。

我们先看看这个“逼宫”这怎么回事。

在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当中,胤禛笑到了最后。但是,这也让他树立了“八爷党”这个死敌,八爷党的代表人物就是八阿哥胤禩。

从雍正登基那一刻起,八阿哥胤禩以及他的“八爷党”就开始了对雍正执政的“打横炮,使邪力”。直到雍正四年,这个一心要扳倒雍正的“廉亲王”,也是总理王大臣允禩,感到机会来了。

雍正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行他的“新政”:追缴国库欠款,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实施“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实际在历史上雍正还推行了“改土归流”。

同时,对于满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旗子弟”,雍正也想做一番“整顿”,也就是“整顿旗务”。

整顿旗务的目的,是通过给满人划拨土地,来实现旗人“自食其力”。

满清入关后,旗人享受着“不劳而获”的特权,无所事事,自然会导致“无事生非”。同时不劳而获的旗人,也是朝廷的一个很大的负担,旗人自食其力也是给朝廷减轻财政上的困难。

雍正的这些新政措施,于国于民都是很有利的事情,基本上达到了国家增加税收,老百姓减轻负担的目的。

但是,这些新政却得罪了包括朝廷官员(火耗归公),士绅阶层(摊丁入亩),以及清流(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还有旗人(自食其力)。

这些在雍正四年集中爆发了。

以“读书人的领袖”李绂为首的“清流”,借口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造成读书人的不满而集体罢考事件,弹劾田文镜为“酷吏”,而雍正却极力维护田文镜,最终闹到雍正要把李绂杀了。

但是,雍正最终还是不敢真的彻底的得罪“天下读书人”,所以在午门问斩的最后关头让四阿哥弘历赦免了李绂。

雍正的这个举动,却给了八爷党一个信息,那就是:雍正的新政已经让他丧尽民意。他们的机会来了。

在八爷党骨干九阿哥和十阿哥等人的鼓动下,八王爷允禩也按耐不住了——机会稍纵即逝,该是出手给雍正致命一击的时候了。

允禩的计划还是非常周密的,三个步骤的安排也是非常有用,包括拉拢三阿哥弘时,收买九门提督隆科多。

允禩的意图,是利用雍正急于整顿旗务的想法,让弘时进言以帮助雍正解决“整顿旗务”的困难为理由,让康熙同意关外的四个旗主铁帽子王进京。然后勾结这四个铁帽子王在雍正召集他们共同商议旗务的时候,突然发难,以雍正推行新政违背祖制,造成朝野上下人心尽失为罪名,逼迫雍正恢复所谓的“八王议政”,从而在根本上架空雍正,然后再逼迫雍正退位。

这一次,八爷党似乎是“志在必得”:有关外的铁帽子王的支持,还有满朝文武当中绝大部分人的拥护,有九门提督隆科多撑腰,还有已经骗去的京畿护卫两大营防务共管。人心,文治,武备样样俱全。

于是,在朝堂之上,从铁帽子王开始,对雍正发起了“突然进攻”。

雍正显然是措手不及的。铁帽子王永信咄咄逼人,但满朝文武附和的人有,却没一个人敢站出来支持雍正!

这完全就是一边倒的架势。

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对雍正表示了坚决支持。

这个人就是王文昭。

王文昭是雍正首开恩科的状元。

在电视剧里,王文昭在最后的殿试环节大约是有点紧张,文章写的比较慢,天都快黑了,这伙计还没写完。但雍正很有耐心,不仅宽慰王文昭好好写别着急,还亲自为王文昭举烛照明。这样,被雍正亲自关照的王文昭就成了雍正钦点的状元,也算是最正宗的“天子门生”。

王文昭也算是“清流”,他对田文镜或者说雍正的新政也是不满意,毕竟是触及到了“读书人”的利益,但是作为最正宗的天子门生,王文昭的挺身而出,代表的是一种对皇上,对朝廷礼制忠心与尊重。

因此,王文昭在表达了自己对新政并不赞同的同时,也痛斥了果亲王永信僭越朝廷礼制,越权干预朝政的“大不敬”行为,并强烈要求永信向皇上道歉。

王文昭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无论政见如何不同,规矩就是规矩,礼制就是礼制,皇上那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

王文昭站出来,尽管很快就被九阿哥允禟用“满人的一条狗”谩骂侮辱的口吐白沫败下阵来,但也给雍正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朝堂之上的火药味也是越来越浓,直到雍正试图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强迫八王爷允禩闭嘴,而隆科多却在朝堂之上公开的站在允禩的一边,反过来逼着雍正让八王爷允禩说话的时候,雍正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不简简单单的是一次指责和逼宫,这几乎快要演变成一场“政变”了。

十三阿哥允祥没有音讯,皇宫也已经被隆科多控制,并且隆科多告诉雍正,京畿护卫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也是拥护允禩的,雍正感到了后背发凉。

无奈,他只好让允禩说话,尽管他知道允禩一旦开口,那就是“讨伐”。

果然,允禩没有客气,先是给雍正扣上了一顶“污蔑先帝,否定先帝功绩”的帽子,然后就是痛斥雍正的新政“违背祖制”,并且搞得天下大乱,人心尽失。

最后,允禩告诉雍正:恢复八王议政,恢复祖制,交出权力才是唯一出路。

看着满朝文武无人出声,似乎是默默的看着胤禩一伙明火执仗的“逼宫”,雍正几乎是要撑不住了。

但是这个时候,张廷玉站了出来,这位信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军机大臣,从容却滔滔不绝的开始了“绝地反击”。

张廷玉的反击,有理,有据,有杀气。

第一,他在一开始就给了八王爷允禩和九阿哥允禟一个下马威,历来比较谦虚的张廷玉也扎扎实实的摆了一下老资格和势力:我是康熙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朝堂之上门生故吏很多,你八王爷是不是说我也是满人的一条狗?

张廷玉在警告允禩,不要惹怒了朝廷的汉臣。

第二,张廷玉引经据典的剖析了所谓的“八王议政”,并明确的告诉满朝的大臣,大清朝无论是在关外还是关内,从来就没有过形成制度的“八王议政”。没有的事,怎么恢复?

并且,张廷玉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太祖皇帝不搞“八王议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防止有人对皇位产生“非分之想”。

这一回合,四个铁帽子王都老实了——他们哪一个也不敢粘上“非分之想”这个麻烦。

第三,张廷玉仗着曾经是康熙近臣的身份,证明康熙本人对朝廷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也已经非常担忧,但又没有精力去纠正,而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这个观点,他征求了同样是康熙近臣的上书房大臣马齐,马齐旗帜鲜明的证明了张廷玉的话。

接着,张廷玉毫不留情的指出,康熙之所以没能及时治理吏治腐败,解决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就是九子夺嫡给闹的!

张廷玉是把允禩所谓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才发难于雍正的画皮剥干净了。此时的雍正才算缓过一点气来。

最后,当允禩大骂张廷玉是为了怕雍正倒台保不住他的荣华富贵和权势才支持雍正的时候,张廷玉一剑封喉:你我同时辞官,归隐山林如何?恐怕我舍得,八爷您不会舍得吧!

运禩竟一时无语了!

可以说,张廷玉的挺身而出朝堂争辩,一方面确实是压制住了八爷党咄咄逼人的气焰,给雍正壮了胆,也为雍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或者说给在外面挽救危局的十三阿哥允祥争取到了时间。

果然,八爷党的气焰被打下去了,十三阿哥允祥在宫外也得手了。

这个结果,八爷党做梦也没想到,九成把握的逼宫,竟然败的如此彻底。

一手好牌,怎么会打成这样?

张廷玉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大体上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历史原因。作为经历了康熙雍正两朝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最清楚雍正为什么能够继承大统,那就是他知道并赞成康熙的判断,只有雍正可以匡扶康熙朝晚期的弊端,八王虽有贤名,但却心中没有江山社稷。

第二,是对雍正登基后,八爷党几乎事事处处与雍正明里暗里对着干干扰和阻挠新政的实施的极度不满,张廷玉对新政是完全支持的,他相信雍正新政会给朝廷和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三,张廷玉也的确害怕一旦八王爷允禩一旦得手,他这个雍正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是雍正最为依仗的当朝宰相,“万劫不复”是可以预计的。张廷玉赌了一把,他选择了与雍正共进退。

他还是有点把握的,那就是十三阿哥怡亲王允祥的不知去向,他相信这个雍正最为信任的铁杆兄弟,绝对不会是上朝路上临时发病去看太医,因为允祥应该是非常清楚这个朝会的极端重要性的。

张廷玉所做的,除了打击允禩的气焰,也就是尽力拖延时间。

所以,看好雍正的张廷玉就义无反顾的站出来,用自己的渊博和胆量赌了一把。

他赢了。




《雍正王朝》中,胤禩逼宫事件是全剧最高潮的部分。这次逼宫,是胤禩带领八爷党蓄谋已久对新政不满的一次集中发泄,是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弘时、关外铁帽子王向雍正的一次摊牌,几乎无限接近成功。

在朝会上雍正发话,大家可以对新政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关外的铁帽子王首先发难,攻击新政,并要求恢复八王议政。朝会的气氛和风向顿时变得严肃紧张起来,八爷党趁机火上浇油。胤禩搬出圣祖爷康熙,否定新政。整个朝堂上,雍正孤立无援,没有人帮他说话。就在众多官员鸦雀无声的时候,只有王文昭与张廷玉站了起来,力挺雍正。

第一,八爷党人多势众,已经策反隆科多,控制了宫廷。朝会上的力量对比,八爷党已经明显压倒雍正。人大多数趋利避害的社会性动物,满清官员更是见风使舵,一看雍正势单力薄,都不愿意为其铤而走险,担心八爷成功后被清算。

第二,满朝官员大多都是康熙时期的既得利益者,属于保守派,是旧秩序的守护者。对于雍正强力推行的新政,他们在态度上抵制,在执行上打折,内心深处是不支持的。雍正的新政,是全新的利益分配方案,代表着普通人民的利益,但是侵犯朝中官员的利益。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雍正甚至得罪了整个清流党。八爷的政治理念与纲领,是废除新政,按康熙时期的方针办事,受到官员的普遍拥护。

第三,王文昭是雍正的天子门生,雍正对其有知遇之恩。在考场上,雍正甚至亲自为其掌灯,连西北军报都放在一边。王文昭是个读书人,刚入官场不久,有忠君爱国的抱负,为雍正马首是瞻。

至于张廷玉,是整个朝堂上的支柱,他的立场与态度可以左右形势的走向。他对正的支持,一是出于公事,二是因为他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张廷玉是上书房的首辅,也是军机大臣,是新政的参与者也是新政的得益者。他支持并推进新政。因此而得到雍正的信任,久居高位。作为两朝元老。张廷玉常年浸润在权力中枢,他的眼光、洞察力、政治嗅觉足以判断出与雍正站一起,才有前途。张廷玉只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手雍正,才能继续在庙堂高位。

八爷党的逼宫,是保守派官僚对新政的抨击,是旧势力的回潮,寓意改革的艰难。雍正的胜出,说明改革代表着历史潮流与方向,新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原创:陈陈秋媚,转载请注明出处。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一众串联从关外进京的四位“铁帽子王”,共同逼宫雍正,而面对八阿哥等人的咄咄逼人,满朝文武选择了沉默,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说话。


雍正实行新政,招致了太多朝臣的不满,得不到朝臣的支持也在所难免。

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得罪了地主富户以及同他们有牵连的官员,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读书人和士绅阶层,“火耗归公”又砸了官员们的“小金库”,可以说雍正的新政的推行虽然成效显著,但是却让自己处于极为孤立的状态,支持自己的除了十三爷、张廷玉、李卫、田文镜之外,只剩下自己选拔出来的刘墨林、王文昭等一众雍正朝的新进士了。

就连雍正自己在漫步官网朝臣的时候,心中也在默念,“这是科举朋党案的人”,“这不是自己人”,“这姑且可以算一个”,可数来数去,自己能能够确信坚定的站在自己一边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

满朝的官员们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他们正是用沉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新政的不满,而他们的沉默却也是对八爷党逼供行为的间接支持,将雍正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王文昭为雍正说话是出于感恩与忠心。

雍正登基之后,随即进行了开科取士,目的就是为国家官吏队伍培养新生力量,同时也招募一大批新官员在自己的麾下,更好地推进和实施新政。因此,雍正对于他继位后的首次殿试也格外重视,不仅亲自为王文昭掌灯,并且力排众议的选拔了刘墨林。而这些新进的士子们也对于雍正必然是感恩戴德的,尤其是状元王文昭,榜眼尹继善,以及几经波折补位探花的刘墨林,更是对雍正忠心耿耿。

而此时的尹继善已经在江苏任职,刘墨林也在跟随宝亲王弘历在外办差,朝中只有王文昭一人。作为天子门生,状元及第,并且是受到雍正特别关照的王文昭,挺身而出也就成为了必然。


张廷玉力挽狂澜,是两朝宰辅责任心的最好体现。

《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是一位非常受人敬重的角色,不仅深谙君臣之道,身居高位却能洁身自好,同时,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都让人津津乐道,深感佩服。

作为康熙、雍正两朝宰辅的张廷玉,看到了康熙朝晚年的问题所在,也见证了雍正实行新政之后国家发展、国库充盈的现实成绩,他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朝廷的角度来看,而不是单单的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并且不会把权力看的那么重,这一点比起八爷党众人及满朝默不作声的其他官员,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而更为关键的是,张廷玉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积极为雍正进行了辩护,不仅戳穿了八爷党的阴谋,也用自己的一番话说动了满朝文武,让他们没有继续站在八爷党一边给雍正施加压力,也为十三爷重新掌控丰台大营,带兵驰援雍正赢得了时间。

所以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说话,是他责任心的体现,更是他作为首辅大臣对于国家、对于君主忠心的体现。


满朝官员中,只有马齐保持沉默,是雍正最能理解,也是雍正最希望看到的。

马齐作为上书房大臣,也是康熙留给雍正的能员干吏,虽然在朝堂是没有作声,保持了沉默,但是得到了雍正理解与认同,并且还是将马齐认作“也算是自己人”。

在“百官推举新太子”的剧情中,马齐与佟国维一起,支持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而被康熙训斥为“真糊涂”,也因此被康熙降了职,排在张廷玉之后。

这个时候如果马齐支持雍正,反而是帮倒忙,因为之前马齐举荐的是八阿哥,而在雍正做了皇上后,却调转枪口指向八阿哥,这明显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很容易被扣上“出尔反尔”、“见风使舵”的帽子,而遭到满朝官员的攻击,将自己和雍正陷入不利的境地,非但不能帮助雍正,反而让情况更糟,所以马齐非常正确的选择了沉默,只是对于张廷玉的问话正面而坚定予以了确认。

作为康雍乾三朝的政坛“常青树”,马齐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该做什么,站在哪一边,因而即便不说话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王文昭,雍正初年的状元,雍正曾经亲自为他掌灯答题,天子门生。

雍正的即位是满清悬案之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脱颖而出,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在《雍正王朝》里,胤禛是以孤臣自居的,虽然整个情节最终偏向的是胤禛,但是实际情况远比电视剧更为复杂。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雍正即位元年的政治局势很不稳定,尤其是八爷党遍布朝野,暗藏杀机,而孤臣雍正即位的势力稍显单薄,虽然重要岗位上有人,但是也就年羹尧,隆科多那么金贵的几个而已。

所以,雍正必须培养自己的嫡系班子,来托起自己未来的统治,培植统治力量,这就是雍正进行开科取士的终极原因。

王文昭就是这样走进雍正的嫡系班子的,他是天子门生第一届,可谓“黄埔一期”,所以,雍正自然很重视。而王文昭,作为一枚汉族学员,能中的状元,除了感谢科举制度之外,更有感谢雍正皇帝的格外青睐。

中国人最懂礼仪廉耻了,如果王文昭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就算他侥幸中个状元,只怕也会为人所不齿。

像逼宫这样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一般的官员们,大多只有作壁上观的份儿。这是一般行政官员左右不了的事情,搞得不好站错了队,就可能掉脑袋。身为朝廷官员的王文昭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他为什么就敢身先士卒呢?难道仅仅是报雍正掌灯之恩?

程朱理学之朱熹说: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加上后来的王阳明等,将儒学和程朱理学推上了一个台阶。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思是说,自宋朝到明清,中国的士大夫读书人受到程朱理学和儒学思想影响力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大。明朝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这些都成为士大夫读书人的为人做官标准,尤其是那些死读书的学子们。

在电视剧中,王文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学子,他没有刘墨林的灵动,也没有尹继善的豁达,他就是一个受儒学风气侵入严重的迂腐子。

但是他也很聪明,在逼宫的现场,他表明的立场让人冷俊不禁。他表达了对新政也有看法的意见,从而缓和了和逼宫队伍的矛盾,同时,将话题转移到东亲王对皇帝有越矩这样的礼制问题上来,这样,又缓和了和雍正皇帝的矛盾,听上去仿佛是干了一件51%拥护皇帝,49%反对逼宫的事儿。

不管怎样,他在夹缝中求生存,表达了这样的立场,以回报雍正皇帝的掌灯之恩,起码是倾向雍正的。因为他维护的恰恰是程朱理学或者王阳明等所谓的“天理”,但并非是雍正新政(因为新政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不要简单的认为王文昭就是在为雍正说话。索幸的是老九允禟的一番臭骂,让王文昭情何以堪,发起了羊癫疯,才终究逃脱之后的尴尬。我想等雍正皇帝缓过神儿来,不知道会作何考虑。

再说张廷玉。两朝的老臣,雍正的股肱,是康熙皇帝留给雍正的能员干吏。还记得康熙皇帝驾崩前夕吧。他玩起了帝王之术,罢免了张廷玉马齐等重臣的职务,待到雍正继位后再启用,将提携之恩转给雍正,这样的帝王之术自然让张廷玉等对雍正死心塌地,感恩戴德。

这等于告诉张廷玉马齐等,没有雍正,也就没有尔等的今天,所以,你不向雍正靠齐,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张廷玉对于这点的认识,显然是十分清醒的。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张廷玉本人的确是个能员干才,无论是在康熙朝还是在雍正朝,他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与他本人的才干是不可分离的。遇上逼宫这样的事儿,说实在话臣子最难当,像张廷玉这样的人精儿会作怎样的选择,同样关乎项上人头和家族荣誉。

如果大家还记得张廷玉手中还有一份关于隆科多的圣旨,是康熙皇帝留下来牵制隆科多的,就是如果隆科多与八爷党勾结乱政,就即刻捉拿问罪。张廷玉当时是否攒着那份圣旨不得而知,但是他似乎是在等待隆科多的举动,因为隆科多的倒向至关重要。

一旦隆科多背叛了,就只有十三爷可以翻盘了。当明确隆科多已经叛变后,张廷玉知道,就算是有那份圣旨在手,也无济于事了。到这个时候,也只有寄希望于十三爷,尽力拖延时间,死马当活马医了。而纵观全朝上下,在你看我我看你的情况下,也只有他这个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人才有分量一搏了。

而就在逼宫的前几日,张廷玉已经敏锐的感知风雨欲来,当时他还提醒了雍正,但是雍正只是平淡的回应了。

张廷玉可提醒的是旗主王爷调兵入京的事儿呢?

皇帝居然这么平淡,他是傻瓜了吗?威胁你屁股下的宝座呢?兵啊,调兵啊!张廷玉只是没有这么明说。

干了两朝宰相的张廷玉自然不会这么明说,因为他太了解皇帝们的城府了。像这样凶险的事,皇帝却以如此平淡的态度对待,只能说明一件事,皇帝心里已经有谱了。

这可能是张廷玉敢于直抒胸臆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和王文昭其实一样,作为汉族的读书人出身,同样受到儒学、程朱理学已经阳明心说等影响,忠心事主是天理所在,他身为上书房首席大臣,军机大臣,有职责有理由在君父为难之际挺身而出,忠心护主。这就跟演武打片一样,刺客要刺杀皇帝,你一个臣子就必须替他挡剑。

第三个原因,当然是张廷玉要报答雍正的启用之恩了,这就不赘述了吧。

雍正皇帝也的确很悲哀,到了这个份儿,只有两个汉族子弟表现出了这样的气节,满朝的皇亲国戚和满族大臣作壁上观,明哲保身,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有些事吧,其实不用太过度解读,只需抱着一点同理心就好,比如八爷逼宫这件事。

换作是你,站在朝堂之上,看着八爷九爷十爷三个王爷和四个关外铁帽子亲王与雍正剑拔弩张的架势,你敢公开主动地表明立场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是金,然后静观其变,毕竟无论最后鹿死谁手,法不责众是必然的。更何况那是他们大佬们的家事,我跟着瞎凑什么热闹,还平白丢了饭碗和性命。



而且说白了,雍正和胤禩其实心里都明镜儿似的。你看雍正在朝堂上内心活动,他在那儿算计着:这个是自己人,那个也可以算一个,这些都是忠诚的,这是科举朋党一案中的人,哎呀老十三呐……

人家雍正心里早有了个小九九,想必精明如胤禩,心里也早就有数了。秋后算不算账,找谁算账,都是定好了的,容不得你扑腾,整你你就忍着吧。

那么为什么王文昭和张廷玉就敢公开站出来说话呢?

这个很好解释,因为世道再沉默,总会有人站出来打破沉默嘛,尽管很少,但却是照亮时代前行的一束光。

而且再怎么样,雍正毕竟是一国之君,更何况人家是呕心沥血,做了实事的,混得再惨也不至于仨亲俩热的都没有,大家都选择性无视。



王文昭是雍正元年恩科考试钦点的状元,明眼人都看得出,他资质不高,属于勤能补拙才能出头的那一类。他答题一直答到天黑,本已接近绝望,雍正却在考场上亲自给他掌灯,鼓励他慢工出细活。

奋斗了那么多年,眼看要无功而返,突然却得了这么大的鼓励和恩惠,还是皇恩。今天我们尚且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身处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你说王文昭他能不粉身碎骨以思报效吗?

而且人家也实诚,承认对新政有意见,但俺就是看不惯你东亲王永信干涉朝廷政务,目无圣上,狂悖至极。虽说最后被九爷噎了回去,犯了癫痫,但他这番话也多少给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提了个醒:你们对新政有意见没关系,但不能纵容有人逼宫谋反。

至于张廷玉,他为何站出来?张廷玉是个超级职业的官僚,吃谁的饭就抱谁的碗,而他这辈子就只抱皇帝一个人的碗,凡事也只为国家大局考虑。料想他当时权衡这件事的标准应该是这样:



第一,从效忠皇帝上想,我吃着雍正的饭,现在雍正有难,我要不要帮?

答案:要。

第二,从国家大局上想,胤禩如若主政,全盘推翻新政,对国家会不会更好?

答案:不会。

那怎么办?

答案:那还说啥?不忘初心,干就完了!

个人觉得,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这一段戏很有意思,矛盾冲突非常紧张激烈,充满了戏剧张力,但是却又没有大吵大闹的场面,而是用一种很隐忍的方式表现出来,非常吸引人,这里面各色人物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即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八王一派的逼宫,满朝文武都如同木雕泥塑一般,除了王文昭和张廷玉,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为什么?

第一,八王一派是突然发难,群臣毫无准备

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的大臣,每一件事都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句话说不对就有可能掉脑袋。所以,面对八王一派的突然发难,很多大臣直接就懵了,在搞不清状况的情况下,本能反应当然是保持沉默。这样不管谁对谁错,最后哪方获胜,自己都没有大的罪过。

逼宫的八王一派准备即为充分,实力太过强大。不少大臣选择明哲保身。

老八,素有八贤王的歪名,在朝中有很多的党羽,有的在明面上,有的在暗地里,势力很大。这次逼宫,和四位旗主王爷联合了起来。他们是各旗的旗主,有兵有粮,属于实力派。

这些人联合起来一起逼宫,哪个大臣敢得罪他们?

汉族的大臣不用说了,本来清朝就是满人的天下。哪有汉人说话的份,即使说了也没人听。还不如不说。

满人的大臣这会也不敢说,因为逼宫的都是各旗的旗主,是他们的主子。奴才怎么敢教训主子?

所以,八王一派逼宫雍正,属于“神仙打架”,朝中的大臣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鬼儿,谁敢多嘴!

那么,王文昭和张廷玉为什么敢说话?

王文昭是当朝的状元,穷酸腐儒。一来,是满脑子“忠君报效、纲常伦理”的想法,看到八王一派咄咄逼人、围攻自己的君主。他虽然内心也害怕,但毕竟年轻气盛,出于义愤说了几句公道话。这是可以理解的。儒家虽然有很多奸邪之徒,也有不少书呆子,更有铁骨铮铮的硬汉子。我看这王文昭既是书呆子、又是硬汉子。

张廷玉的情况又完全不同。

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两朝的老臣,位高权重、颇有威望。八王一派也不得不忌惮三分。所以他敢说。

张廷玉在雍正即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命运早就和雍正绑在了一起。雍正完蛋,他也跟着完蛋。所以他不得不说。




雍正推行新政遭到了各方的阻力,为了让新政更好的实行,雍正就想把事情摊开来放到台面,上来大家商议。八爷胤禩看到时机来临,鼓动三阿哥弘时给雍正出主意,让关外的旗主王爷一同进京协同管理旗务。其实这时候雍正已经意识到了,三阿哥弘时有点不对劲,所以他还专门的问了一下,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

朝会那天,旗主王爷带回来的将军们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大殿外的御林军也被隆科多的人替换,四个旗主王爷咄咄逼人,想恢复八王议政。这个时候雍正意识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朝会而是逼宫来了。满朝文武静立两侧,最后只有三个人替雍正说了话王文昭,张廷玉,马齐,算的话弘昼也算一个。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八爷逼宫气势汹汹局势不明朗,这些大臣们也内心慌慌,在哪方都有很大的凶险,所以不说话是带他们最好的保护,因为不管是旧朝保留,还是新朝成立,他们这些在位多年的官员,都是朝廷需要的人才,不会受到多大的灾难。但是如果你一旦站位,失败以后即将面临的就是首当其冲的灾难。两者相权取其轻,这些官场的老油条们自然是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小的那一个。

王文昭站出来说话是因为他是八股文科举制下调教出来的状元,他没有刘墨林的口才,没有尹继善治理一方的头脑,却深谙孔孟之道,称得上一位大学子。对于新政,田文镜在河南推行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导致考生罢考,他自然有一些想法和意见,毕竟同理心,田文镜是连科考都没考过监生却和自己这个进士同朝为官,还逼迫自己的同僚,李绂这样的天下文宗差点被杀,谢济世,陆生楠难保不和王文昭的老师有同窗之谊,当初田文镜当场辱骂老状元有辱斯文,这是尽人皆知。作为士的一员,从小接受孔孟熏陶,对于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他自然持反对意见,对田文镜自然也意见不小。王文昭在这个时刻只是承认了自己对田文镜,对新政有看法,但是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他站出来参了东亲王永信。

因为东亲王永信算四个铁帽子王表现最活跃的一个人,对新政各种不满,对雍正不尊敬,还要提八王议政。这是王文昭最不满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僭越君臣之礼就是践踏了王文昭心中的圣人和净土。还有就是当初王文昭殿试没写完,雍正亲自帮他掌灯,王文昭铭感五内。身为臣子的永信不顾君臣之礼,咆哮朝堂,王文昭自然是看不惯而且十分不满的。所以王文昭站出来替雍正说话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新政,而是因为东亲王永信僭越了君臣的礼节。但是这个状元心态不是很好,自幼患有癫痫,每当太激动的时候就容易犯病,比如科考晕倒,中状元的时候。这一次自然也是就九阿哥站起来骂他是一条狗,王文昭过度紧张之下又一次犯病被退出了朝堂。

王文昭的这一次说话缓解了逼宫第一阶段四大铁王的发难,所以第2个阶段八爷就开始站出来要说话,但是雍正制止,这时首鼠两端的隆科多站出来咄咄逼人,逼宫进入高潮,也是最紧张的时刻,弘昼在这个时候出来为雍正解惑,为什么你现在已经调不过来人?是因为八爷说的皇上让旗主王爷共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防务。十三爷去哪里了?弘昼说不知道,但没有说十三爷已经遇害,被关,让雍正稍稍放点心,同时也没有透露消息给八爷。

高潮最高潮,应该就算张廷玉站出来“舌战群儒”了吧。张廷玉站出来,首先是因为他是先帝托付的老臣,康熙对他百般信任,雍正也十分认可,这时候能站出来说话而且人们都能认可的,就只有他了。老成持重的张廷玉怎么会允许霍乱朝纲的事情出现。还有一点特别要提的就是八爷有一群像九爷这样的猪队友,九爷骂王文昭是一条狗,顺带羞辱了当时的汉臣,作为汉臣领袖的张廷玉,这个时候是最扎心的,自己兢兢业业服务了一生,最后却骂成是狗,有一些旗主王爷更是蹬鼻子上脸,骂起了年羹尧。所以张廷玉站出来说话的时候第一句就问九爷说,难道你也要骂我是狗?九爷哑口无言,毕竟张廷玉不是谁都能骂得起的,他就是再放肆也不能随便乱骂,这场朝会的多数官员都是张廷玉的门人故吏。

再说马齐 他不过实话实说,八王议政确实是八爷党和旗主王爷偷换概念,张廷玉分析头头是道,滴水不漏,马齐这个时候是不可能昧着良心直接反驳的,而且事态孰轻孰重马齐是分的清楚的。马齐虽然是满臣但是当初一起在前朝谋事的诸位,也就这哥俩了,两人自然心照不宣。张廷玉的舌战群儒就几乎为八爷的失败做了一个铺垫,十三爷的到来也宣布了八爷胤禩逼宫破产。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老八逼宫这一段精彩绝伦,张廷玉和王文昭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之所以能挺身而出是利益使然,而其他人保持沉默自然也是同样的原因。

张廷玉是两朝重臣,他的利益早已经与雍正捆绑在一起,如果八王逼宫逼宫成功,真正地施行了“八王议政”,张廷玉不仅会失去权力,说不定还会遭到清洗,这个时候他必须毅然决然地站出来表明态度。而王文昭的挺身而出,除了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殿试时,雍正曾为他掌灯)外,更多的是有些投机心理。

当然,其他人保持沉默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雍正的改革措施,损害了朝廷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枪口瞄准的正是朝廷中的官员。

在古代中国,知识的传承是少数人的权力,能够读书的除了少数穷苦人家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书香门第的子弟和世家大族的后代,他们既有先辈的提携,又掌握了科举的秘诀,读书当官的几率自然高了很多。即便那些平民出身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之后,他的家族也会成为士绅阶层的成员。

好不容易当了官,家里面的人也跟着混成了士绅,可以享受不当差不纳粮的待遇,结果皇帝要改革,按田亩收税,大家断了财路白忙乎一场,对皇帝岂能没有怨恨。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皇帝遭遇逼宫,估计只有内心暗爽了。

更何况,八王爷明确地提出,要恢复“士绅不当差不纳粮”的祖制呢!

其次,八阿哥数十年收买人心的工作可不是白做的。

从康熙年间开始,八阿哥就以贤王著称,他善于收买人心,结党营私,在朝廷大臣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虽然在夺嫡过程中,被康熙看清楚了真面目,从而失去了争夺嫡位的机会,但身边依然聚拢了很多的大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保诺敏、弹劾田文静等事情总略窥一二。

在逼宫这个片段中,保守估计朝堂之上,有一多半的官员都是八阿哥的党羽,他们没有对雍正群起而攻之,就已经算克制了!

说起来也是雍正的悲哀之处,即便是挺身而出的王文昭,也并非是认同他改革措施的人,只是看着八爷党和关外的王爷们围攻皇帝,感觉他们没有人臣的样子,才出头的!他心里,其实也是不认同雍正的改革措施的!

皇帝当到这个程度,其实挺悲哀的!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雍正   先帝   说话   王朝   昭和   阿哥   圣旨   亲王   王爷   朝廷   新政   皇上   大臣   康熙   官员   皇帝   说道   王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