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虽然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最后结局很悲惨。

据说是朱元璋暗中支使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在送给刘伯温治病的药中下了毒。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此时他心里早已明白了。

临死之前,叫来了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做的《百战奇谋》这本书,和他一起埋了。

刘伯温缓了口气,又说道:“儿啊,为父就要去世了,我死之后,我们刘家的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下去了,《百战奇谋》这本书,皇帝肯定要找,你一定要埋好,若干年后有人会得到它。你们要切记啊!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刘琏,1348年在老家温州青田出生,从小用功学习,考上进士后入朝当官,但是由于与胡惟庸一派意见相左,暗地遭到胡惟庸的陷害,最终落井身亡,年享二十九岁。

二儿子刘璟,出生于1350年,与哥哥一样,发奋读书,最终入朝做官,但他是朱允炆的党羽,后来由于朱棣造反,被抓入狱。

原本朱棣打算从轻处理这些朱允炆派的大臣,但刘璟坚信一臣不侍二君的原则,坚决拒绝再次当官的要求,并且刘璟到处说朱棣是谋权篡位的贼子,朱棣非常生气,立即将刘璟抓了起来,最后被杀悬尸示众。

两个唯一的儿子死了,刘家的传香火的愿望就落在了孙子刘廌的身上。

就这样刘伯温的孙子刘廌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但以后因言获罪,被革除爵位,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就此断绝。

刘廌对朝廷十分失望,由于刘廌祖上名望很大,有人请他再去朝中做官,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发誓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进入官场了。

后来他带着自己的母亲,回到老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每天过着清闲的日子,偶尔会去父亲、伯伯的坟墓处进行清理,并且整理了祖父刘伯温的数卷书籍,编成了《盘古集》等刘家书籍以传后世。

话说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

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结果圣旨一下,立马被无罪释放,还被任命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当时人人都认为这是盖世的奇遇。而刘伯温能够预料到五世之后的事情,真乃神人也!

至于他的《百战奇谋》这本书,朱元璋费尽心思都没找到,到了崇祯帝时,却意外的被李自成得到了,于是,李自成称帝做了83天的皇帝。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1375年,明太祖洪武八年,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因病去世,从此刘伯温家族伴随着整个大明王朝不断起起伏伏!

刘伯温的遗训:子孙不要出仕,否则不利。

据刘伯温的神道碑铭记载,刘家子孙曾经流传着一个刘伯温的遗训。

刘伯温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你们不要再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来做官,否则对刘氏家族非常不利。

刘伯温还宽慰儿子说,刘家自他死后虽然会短暂衰落,但是,再过九世刘家将会再次兴起!

刘伯温这一预测果然没错!

刘伯温因为帮朱元璋建国有功,被封为诚意伯,后来这一伯爵禄位到了他长孙刘廌这里就中断了。

刘廌之子本来应该继承伯爵爵位,可是明成祖嫌刘廌之子年龄太小,不能到朝廷履职,干脆不封了。

就这样,刘伯温的伯爵爵位中断,由于刘伯温两个儿子先后死去,刘家再无挑大梁者,家道就此中落。

富不过三代,果然有它的道理。

刘家家道中落的原因,两个儿子出仕为官却早死!

刘家家道中落,跟刘基两个儿子死得早有很大关系。

刘基因为谈洋陵墓的事儿,被丞相胡惟庸攻击——实际上是胡惟庸跟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斗争——被朱元璋怪罪。

刘基赶紧进京谢罪,后来朱元璋念在他是功臣份上没有怪罪,把刘基赶回老家,然后刘基回家没多久就病死了。

刘基的死因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胡惟庸派人以看病为由,将刘基毒死,二是朱元璋指示胡惟庸毒死刘基,三是刘基确实是自己得了重病,中风或者是风寒,病死的。

无论如何,刘家势力开始衰落,刘基长子在刘伯温死后,继续为官,然后受到胡惟庸攻击,无奈之下投井自尽。于是朱元璋把刘基伯爵爵位给了刘基长孙刘廌。

刘基次子刘璟还活着,朱元璋念在他是功勋之后,对刘璟很是重用,一开始封刘璟为合门使,带在身边培养,后来又外放到谷王府做长史,同时提督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然而,刘璟千不该,万不该,没有听刘伯温的遗训,出来做官,做官也就罢了,在靖难之役时,还站错了队。

刘璟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璟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有一次二人对弈,刘璟棋艺比朱棣高上一筹,朱棣脸上挂不住,让刘璟让让他,由于当时刘璟还是小儿辈,不懂得权衡将来的利害得失,没有让朱棣,把朱棣得罪了。也许,从这时候起,刘璟就不喜欢朱棣。

靖难之役时,刘璟在谷王府,听说燕王造反,巴巴地跑到南京给建文帝献上平燕计策,建文帝没听,反而把他派往李景隆军中,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刘璟只身跑了三十里才逃出来没做俘虏。

建文帝于是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等到朱棣做了皇帝,想起刘璟,征召他,刘璟不从,朱棣派人强行将之押到南京。

令朱棣没想到的是,刘璟见了朱棣,不尊称皇上,还以当年旧时的殿下相称,朱棣大怒,把刘璟关押了起来。

刘璟在狱中自尽,朱棣的臣子里有人提议将刘家满门抄斩,朱棣念在他是功勋之后,没有同意。

无论如何,刘家已经衰落,伯爵爵位没了,朝廷里面当官的人没了!

刘伯温说什么来着,不要让子孙出仕,你们不听,你们两个都去做官,结果把刘家折腾光了。

好好地守着伯爵爵位,享着朝廷的俸米,吃香的喝辣的,不好吗?

刘家“九世再起”,伯爵爵位又回来了!

自从刘家伯爵爵位被明成祖收回,刘基两子自尽,刘家一直处于衰落状态,历经好几代,刘家都没人出来做官。

这似乎是一件很是讽刺的事儿,刘基留下遗训,刘基的子孙不听,非得让大明的铁拳教训一顿,才肯就范。

刘家虽然在朝廷没了势力,但是,终究还是大明开国功勋家族,大明皇帝没忘记他们,大明的同僚们也没忘记他们。

在此期间,出身浙东——刘伯温就是浙东的文学领袖——的不少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不断在朝廷里上书,要求表彰刘伯温的功绩,刘家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明代宗景泰年间,刘家的子孙终于有出来为官的了,刘基七世孙刘禄始授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刘基九世孙刘瑜授处州卫世袭指挥使,世袭了一个小武官。

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有人上书嘉靖帝,再次历数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为大明做的贡献。

嘉靖帝大发洪恩,不但让刘基配享太庙,还恢复了刘家的伯爵爵位,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成为刘家第三个诚意伯。

不过,刘伯温预测刘家九世再兴,有可能是刘家后人杜撰的,无论如何,刘伯温家族沉寂一百多年后,又一次兴盛了。

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纵观刘基家族这二三百年,它不像有的家族,在朱元璋时代就被屠戮殆尽,也不像有的家族,长久兴盛,算是在相对平平安安中,度过明朝这个朝代。

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谋国反而比谋身容易。就像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指挥百万大军,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意识不到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最后死于妇人和小人之手。

明朝对刘家算不上多好,也没有多坏,平安安安过了二三百年,不折腾,反而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刘伯温之死是刘伯温自己没看透明朝中央的政治格局和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和其它皇帝一样,这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因此格局也不算太大。他认为,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是对的。

但朱元璋也认为,只有安徽老家的文化人才是可靠的,比如李善长、胡惟庸等,而诸如刘伯温这样的江浙士子则是要防范的。

在明初的政治格局中,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系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江浙系斗争激烈,朱元璋的态度决定成败,而朱元璋则必然站在李善长、胡惟庸这一边,因此刘伯温的失败已成为必然。

刘伯温死前,告诉自己的儿子:无情最是帝王家,此生慎入朝中堂;平安度日是福份,功名利禄皆祸端。

然而刘伯温的儿子却并没有明白父亲的苦心,最终都没有好下场。

长子刘琏因不满胡惟庸专权和迫害江浙党,被迫害坠井身亡。

次子刘璟也是个聪明人,早早就告诉建文帝,朱棣估计要造反,宜早日除去,却没有引起重视。朱棣夺权上位后,刘璟誓言不为朱棣出力,后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刘琏的儿子刘廌看透官场,决心再不入仕,在家悉心读书,后将刘伯生前的文献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传世,共10卷。而朱元璋的后人是不会放过他的,借口他的书有问题,取消诚意伯的爵位。

明孝宗朱佑樘上位后,非常崇拜刘伯温,于是找到刘氏后人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出任处州卫指挥使,继承刘伯温的诚意伯。刘瑜的孙子刘世延也曾袭诚意伯的爵位。刘世延的下一位继承人就是刘荩臣,再之后就是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

据统计刘伯温的后人在温州支系庞大,并向全国发展,最远的后裔在外国,共有6万多人,居住在温州的也已经有2万多了,每年祭祖刘伯温的嫡系后裔都会从远方赶回来,现有500多桌的规模。

到现在在部分刘氏的族谱中还可以找到刘伯温的后人,刘氏也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前有刘邦开汉族,后有刘伯温灭元朝复兴华夏。刘氏后人自当传播天下,散枝开叶。




在民间,刘伯温已经被捧为“神人”。

有句话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再牛,也只是帮助刘备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而刘伯温可以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

但是,这些所谓的光环,都是在刘伯温死后才有的,在他生前,他只是朱元璋众多谋士中的一个,虽然朱元璋也经常捧他,恭敬的称他为“老先生”。

但是,只有朱元璋知道,这只不过是他笼络下属的一个手段而已。这从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封赏中就能看出来。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对跟随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进行封赏,爵位最高是“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

而刘伯温,仅仅是一个“诚意伯”。

为什么后世被捧为神人的刘伯温,只是一个小小的“诚意伯”?他不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吗?他不是帮朱元璋一统天下了吗?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刘伯温入伙时间比较晚。被封为“公”爵的六个人,都是朱元璋早期的创业元老,甚至徐达还是朱元璋的童年玩伴,只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常茂,本来这个爵位应该是他老爹常遇春的,但是常遇春死的早,算是儿子替老子受爵。

第二,刘伯温不是“淮西集团”的人。所谓“淮西集团”,指的就是朱元璋安徽凤阳老家的人,以李善长为首,徐达,胡惟庸等人,都是这个集团的中坚力量。

“淮西集团”就和清朝的八旗子弟一样,总觉得高人一等,以会说淮西话为荣,因此,他们和后入伙的,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开国六公中,有五个都是武将,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天下是打下来的,这些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没有他们拿命去换,根本不可能有大明王朝的建立。

只有李善长是个例外,他是一个文臣。

但是,李善长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他是负责为朱元璋掌管粮草调动的,放在今天,就相当于财政一把手,掌握着钱袋子。任何一个单位的财政一把手,都是领导的心腹。因此,李善长位列六公之首。

大明开国后,李善长官拜左丞相,大明集团“首席执行官”。而刘伯温,仅仅是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部长。

刘伯温本来就是直来直去的性格,御史中丞的职位,又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儿,因此,刘伯温和李善长就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李善长手下有个人叫李彬,是中书省都事,因为贪污受贿被查办,正好是刘伯温的管辖范围。李善长想保他一命,找刘伯温通融,但是刘伯温一点面子都没给李善长,公事公办的把李彬给斩了。

由此,刘伯温和李善长结下了梁子。

但是,刘伯温这个人,不是小人,他之所以得罪李善长,完全是出于本职工作。因此,当李善长犯错误,朱元璋想撤了他的职的时候,特意咨询刘伯温:“你看,拿下了李善长,谁来当丞相合适”。

刘伯温说:“换丞相如换大梁,必须找粗壮结实的,李善长虽然有错,但是他功劳大,威望高,目前没有人能代替”。

刘伯温如此大义凛然,李善长就没有这么好心肠了,三番五次的和刘伯温作对,作为淮西集团的真正大老板,朱元璋自然是向着李善长的。

因此,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回家了。即便如此,李善长依然没有打算放过刘伯温。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了,李善长派出自己的心腹胡惟庸,前去看望,并带了一名御医过去,表面看起来是关怀备至,但是其实,御医在开的药里面做了手脚。

吃了药后的刘伯温,病情更加的严重。

弥留之际,刘伯温交代儿子们两件事:
第一,将他所写的《百战奇谋》陪葬到他的墓中,后世子孙不允许学习。

第二,刘家爵位不保,因此后代要远离官场,远离政治,做一个清净的文化人即可。刘家九世孙中会再次出现一个武将,到那个时候,刘家的爵位会再次回来。

刘伯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预判,是因为他知道,他在朝廷中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因此,他们刘家子孙不可能在朝廷里混的开,因此,嘱咐后人远离官场。

至于他所说的九世孙中会出现一个武将,是因为他知道,刘家毕竟是开国功臣,经历几代人之后,所有的仇恨都会淡化,朝廷会再次启用刘家子孙。

但是,刘伯温两个儿子,没有一个听老爹的话,他们的下场,也应验了刘伯温的话。

先说长子刘链。

进士出身,担任考功监丞,和他老爹一样,干的是得罪人的活儿,监督科举考试。后来因为得罪胡惟庸,被投井而死。

再说次子刘璟。

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忠臣,朱棣在北平起兵后,刘璟火速赶到南京,献上“平叛十六计”,但是朱允炆太天真,他说:“皇叔只是清君侧,没有造反的意思”,后来刘璟再次上“万言书”,朱允炆嫌他烦热,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朱棣登基后,下诏让刘璟去南京,给他安排工作,刘璟对朱棣非常不客气,不称“万岁”,仍旧称“殿下”,并说:“殿下百世之后,终究逃不过一个篡字”。

朱棣生气了,把他关了起来,他竟然把头发编成辫子,用辫子上吊死了。

两个儿子都死了,“诚意伯”的爵位就传给了刘璟的儿子刘廌身上。

但是,刘廌也没能守住“诚意伯”这个爵位,没多久,就被夺去了爵位。

刘廌想起了祖父的话,从此以后闭门谢客,潜心整理祖父的作品,安稳的渡过了一世。

至此,果如刘伯温所语言,“诚意伯”爵位没有保住。

嘉靖十年,有刑部郎中李瑜上奏说:“当年刘伯温是开国功臣,被封为诚意伯,世代承袭,可是爵位已经失传多年了”。

于是,嘉靖下旨,让刘伯温九世孙刘瑜继续承袭“诚意伯”,并担任处州卫指挥使。至此,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得以再次承袭下来,一直延续到南明小朝廷世代,还升了一级,变成了“诚意侯”。

刘伯温是一个旷世奇才,在元朝的朝廷里,他就曾经四进四出,始终寻找不到施展抱负的舞台,朱元璋算是他的一个伯乐,让他有了一个发挥的空间。

可惜,才华横溢也不是“老乡会”的对手,刘伯温终究还是输在了人际关系网上。




在民间,刘伯温是智慧的化身,但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好的下场。

虽然,刘伯温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让儿子们学“帝王之术”,但依然未能挽救孩子们的命运。

接下来,我们聊聊刘伯温和他的儿孙们。

1、刘伯温出山之后,建立不少功勋

刘基,字伯温,是朱元璋非常出名的谋士。此人有大才,曾是元朝的进士。

那时候的进士真的不得了,毕竟,一个国家一年才几百个。

据说,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和地理,下知生儿和育女,中知治国和管理。

刘伯温人还未出山,名声却已传遍四方,有点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公元1359年,朱元璋手下胡大海诚心派人去请,人家刘基死活不来。

无奈,胡大海报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谁啊,一代枭雄啊!

他派了手下一个孙炎的人前去请刘伯温。刘伯温还是不想去,结果人家发火了,大有不去就杀了的架势,于是,刘基就跟着去了。

一去朱元璋那里,就被朱元璋重视,原因是面对强敌陈友谅,众人都胆颤心惊,小心翼翼,不敢说对面硬抗的话。只有刘伯温说出了必须和陈友谅大战的想法:

虽然陈友谅势力大,但比较骄傲,容易轻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朱元璋被刘伯温震撼了,一介书生竟然如此胆略。

很快,龙湾之战开始了,在朱元璋等人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大败陈友谅,取得了辉煌战绩。

就此,刘伯温开始被重视。

而不久后,刘伯温上书的“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认可。

1367年,刘伯温作为太史令,献上了《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这就是所谓的“依法治国”,要有法可依!

在十多年的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刘伯温献上了不少计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刘伯温被封诚意伯,爵位不高,且陷入了党争

1369年,大明建国。1370年,大封有功之臣,很遗憾,刘伯温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这就是一个第三等级的功勋,即比不上那开国六公爵,也比不上那几十个侯爵。

即使在伯爵中,刘伯温的俸禄也是最少的。

为什么会如此?

同样是文人,李善长是国公,刘伯温却是伯爵,这差距有点大啊!

是刘伯温立功太小了吗?不是,此人立功很大、很多,每每在关键阶段,都能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和建议。

那为什么?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乡土观念很重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

而作为外乡人的刘伯温,能力不在自己之下,判断还在自己之上,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自己能想到的,刘伯温基本能想到,自己想不到的,刘伯温还能想到。

这个人太可怕!胸怀帝王之术,懂得制胜之道。

如果你是朱元璋,你该如何对待刘伯温?按之前历代朝代的做法,“兔死狗烹”大概率是这种人的归宿。

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多有忌惮的,但他没有杀了刘伯温,还封了诚意伯,貌似已经不错了。

如果刘伯温此时彻底归隐,也许是好事。

很遗憾,刘伯温陷入了党争,他代表的是浙东集团,和李善长所率领的淮西集团形成了对立。

从资源和实力上来说,当然是淮西集团更厉害,但从朝廷权术来讲,浙东集团更牛,因为刘伯温是他们的头,他是御史中丞,所有言官的头。

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和李善长的淮西集团,第一次大摩擦,就发生在1370年,起因是一个叫李彬的人犯了罪,刘伯温准备杀了。但有一个情况忽略了,此人是淮西集团的人,是李善长的人。

当时朱元璋外出不在,李善长求情,刘伯温不给面子,坚持要杀了李彬,而且消息传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火了,立即斩首。

有趣的是李善长,给刘伯温出了个难题:“老刘,京城好久不下雨了,此时杀人不吉利吧!”

刘伯温说道:“老李,杀了李彬就下雨。”

李善长闭嘴了,但,刘伯温杀了人,却没有下雨,这就成了弹劾刘伯温的借口了。

朱元璋回来后,奏折和雪片一样的,都是指责刘伯温的,朱元璋为难了。刘伯温知道,此时该辞职了。

辞职表一上,朱元璋也批了。对刘伯温个人来说,看似是个美满的结局。

但是,老奸巨猾的刘伯温安排了一个代理人,名字叫杨宪,接了他的位置。

啥意思?哥不在了,兄弟们继续斗,把老李那帮要彻底打倒。

看起来这是高棋,杨宪等人坚持不懈地说李善长的“坏话”,朱元璋心动了,仔细一想,刘伯温是有才啊!算了,为了帝国着想,把刘伯温叫回来。

就这样,刘伯温回来了,并被委以重任。这下,淮西集团全面落入了竞争的下风。

李善长虽然能力不如刘伯温,但政治手腕也不低,马上培养了自己的代理人,让代理人去斗,那个代理人叫胡惟庸。

刘伯温重新上台后,看似朱元璋很重视,但朱元璋处处提防于他,正所谓君心难测!

刘伯温啥都好,就是说话直,还有点孤傲。

一次,朱元璋问关于丞相的问题,刘伯温终于出问题了,他说错了一句话:

我可以做丞相,但是我嫉恶如仇,上位不太好!我看朝里,现在没合适的人当丞相。

这话太有问题了,一是否定了朝里其他官员,朱元璋不爽;二是“嫉恶如仇”四个字用得不好,谁是“恶”,不就是淮西集团那帮人吗?那可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乡啊,你说他们恶,不就关联到朱元璋了吗?

朱元璋啥也没说,沉默!

从此,朱元璋不再和刘伯温亲密。洪武三年,朱元璋告诉刘伯温:老刘,回家养老吧!陪陪老婆孩子去吧!

无奈,刘伯温回了家。

树欲静而风不止,上了丞相之位的胡惟庸代表了淮西集团,开始整治刘伯温。

老刘想来想去,回到了京城,就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看胡惟庸如何祸害。他错了,要收拾他的人不仅仅是胡惟庸,还有朱元璋。

1375年,胡惟庸代表皇帝去看生病的刘伯温,还带了医生带了药。

结果,吃了药后,刘伯温身体越来越差。临终之际,刘伯温交代给两个儿子一些话,说完没多长时间,就挂了。

都说,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但诸葛亮的归宿明显好于刘伯温。

那么,刘伯温到底给儿子们说了什么呢?

3、虽然,刘伯温对儿子们谆谆教导,但孩子们的结果却不好

刘伯温将逝之际,把两个儿子叫到了跟前,让长子刘琏到书房拿了一本书出来,这是一本天文书,其内容是研究帝王之术的一个方面。

接着,刘伯温对孩子们说道:“我死之后,将此书快速交给皇上,不得私自藏留。你们,以及后世,永远不要学这样的内容....”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伯温将死,他是感觉到“帝王之术”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因此,给儿子们交待了不要涉及此事,毕竟,伴君如伴虎。

那么,刘伯温的儿子们前程如何呢?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琏,二儿子叫刘璟,两人差两岁。

刘琏没有学所谓的帝王术,对朱元璋表现得相当忠心,而朱元璋对其也不错。刘琏官位最高做到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只是,刘伯温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终究还是受了自己的牵连,被淮西集团胡惟庸一党,进行了各种逼迫,最后,老实人刘琏在1379年跳井而死,年32岁。

父亲学了帝王之术,判断如此厉害,而儿子一生读了圣贤书,想做个好官,终究还是抵不过丑恶的政治牵连,搭上了性命。

政治博弈,老实人吃亏啊!

再说老二刘璟,这是个有风骨的人,继承了父亲的直,没有继承父亲的智。

当燕王朱棣起兵后,李景隆作为大将军平叛时,刘璟是个参谋一样的官职。

李景隆刚愎自用,军事才能实在一般,遭到大败,刘璟也无可奈何。

后来,小刘给建文帝献上了万言书,对军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建议,建文帝没有听,刘璟辞官归隐。

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各处网罗人才,包括以前效命于建文帝的人,只要听话,一样录用。

朱棣听说了小刘的才名,因此派人来请刘璟。这小子死活不去,后来,在软硬兼施下终于来了。

人是来了,不过人家拒绝当朱棣的官员,理由是“人臣事主,死而不贰”。

不仅如此,小刘不喊“万岁”,只称“殿下”。

一句话,他只承认朱棣是那个燕王,不承认朱棣是皇帝。

这还了得?不过,朱棣忍了。

不久,朱棣见了一面刘璟。

这小刘和自己父亲一样,很直,说了不该说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一生,最讨厌那个“篡”字。就此,把刘璟关押至牢狱。

在那牢房里,刘璟用自己的头发结果了自己的生命,年52岁。

很多年后,明朝的崇祯年间,追封刘璟为大理寺少卿。又过了很多年,清乾隆年间赐谥“忠节”。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虽然没有学帝王之术,但比父亲死得更为悲惨,毕竟,刘伯温活了64岁。

4、刘家后人

刘伯温孙子辈以后怎么样了呢?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刘伯温的长孙刘廌(刘琏的儿子),在1391年被封诚意伯,算是把爷爷的伯爵袭上了。

这是第二代诚意伯。

又过了很多代,在明孝宗时(嘉靖年间),刘伯温八世孙刘瑜,授处州卫指挥使,封为诚意伯。

这是第三代诚意伯。

第四代诚意伯,是刘瑜的孙子刘世延,也是在嘉靖时期封的。

第五代诚意伯是刘荩臣,这是刘世延之孙,万历年间授予的爵位。

第六代诚意伯是刘孔昭,这是刘荩臣之子,天启皇帝期间袭的爵位。在大明被灭后,进入了短暂的南明时期,刘孔昭晋封诚意侯。

刘伯温让儿子们不要学习帝王之术,儿子们的结果也不太好,一个跳井自杀,一个狱中自尽,一个过于老实,一个性格太直。

论辉煌成就,儿子们都不如刘伯温,至于刘家后辈们,也再也没有人能赶上刘伯温。




刘伯温的坟墓在浙江,我们就是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不是被毒死的,是人老自然死亡的,我们刘家家谱纪录的非常清楚,刘伯温生前住的房子现在还保留着,我们后代每年的清明节都去扫墓!家里有非常清楚的家谱,还有刘姓家族的礼事会成员,如果有后代有来上坟扫墓,带上家谱,可以联系我们。




刘伯温的后代,确实没有再次出现“刘伯温”那样的显赫人物,帝王之术也与他的后代无缘了!

吴三桂曾经推演出刘伯温的后裔,肯定也是一位高人。

为此,他也想到衡山寻找刘伯温的后人,面对衡山冉冉的香火,感觉越来越神秘,他对刘伯温后人的传说深信不疑。

有一天,吴三桂知道,这座神秘的衡山中正隐僻着一位世外高人,一位神秘的道士。

关于这个道士的传说,和衡山的传说一样的神秘。据说他是刘伯温的后代,有通天测地之能,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性,来无影去无踪!

因此,绝少有人能看到他。

这位道士身无定所,飘乎于山水之间,他把自己的身躯溶入了天地、江湖、林峰,因此就绝无人知晓道士的居住之地。

吴三桂熟悉刘伯温,也熟悉刘伯温的各种奇妙的传说。他也想在刘伯温的后人中找到一位高人,来帮助他东山再起,妄想自己可以做朱元璋第二!

可惜,到明末清初的时候,所谓刘伯温的后人,十有八九都是拉虎皮做大旗,真假难辨,往往就是一个传说而已!

但是,刘伯温真正的后代却过得还算有滋有味,明朝的时候,他们作为开国元勋的后人,时不时被朝廷优待,或赐公爵,或得福禄!

他们没有了刘伯温哪些神机妙算,都成为了普通人,只是与刘伯温多少有点血缘关系,往往生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刘瑜是刘伯温的二房后代,据说被莫名其妙的被明朝皇帝封为都督

文武都督刘伯温的次子刘景被明成祖朱棣杀了,消息传到青田县南田。

刘家房族可比蜂桶翻倒一样,担心会受到牵连,二房为了逃避朝廷的通缉,索性改刘姓为金姓,逃到瑞安去了。

刘伯温的大房改姓留,隐居在南田西陵地方。

后来,老皇帝换了新皇帝,觉得不能忘了开国功臣,就要吏部尚书查阅一下刘伯温还有没有后人!

谁知翻遍当朝文武百官名册,没有一个姓刘的人,他就向皇帝启奏说,刘伯温没有后代承袭爵位。

皇帝觉得奇怪,就派了一名钦差赶到青田,寻访刘伯温的后代去京城做官。

这个钦差大人到了南田,东寻西访,忙活了半个多月,累地腰酸背痛,一直寻不到姓刘的子孙。

说来也是凑巧!这一日,刘瑜赶一群鸭子在西陵村路边放牧。他赶鸭落田,自己用手枕着头,倒在大路当中晒太阳。

钦差大人骑着马,正好经过,见有人挡路,立即笼牢马头,大声问道,是谁如此大胆!

刘瑜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不识几个,更加没见过什么钦差,就直截了当的说自己是刘瑜!

钦差听说是一个姓刘的,心想终于逮着一个姓刘的了!仆人们就不分青红皂白,把他锁上再说。

为什么?因为怕刘伯温的后人逃跑,当时刘伯温的后人还是朝廷的通缉犯,谁敢承认自己是刘伯温的后代呢?

钦差拿定主意了!为了防止他趁机跑掉,钦差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用铁链锁了刘瑜,硬拉上马,直奔青田。

到了青田,他才解开刘瑜的铁链,换上银链。

到了处州,又解了银链,换上八抬大轿,直奔京都。

后来,经吏部尚书盘问,刘瑜正是刘伯温的二房后代,就立即奏请皇上给刘瑜封官。

皇帝见寻着刘伯温的后代,立即传旨叫刘瑜上殿受封,官职任他挑选。

吏部尚书问刘瑜:“万岁降旨封你做官,不知你想要做什么官?”

刘瑜本来就是一个文盲,那里知道朝廷有什么官职,一听就懵了,好久也回答不出,就信口说:“都得,都得。”

这是南田土话,意思是什么都可以。

想起刘瑜讲过,他“手捏长枪,可管百万精兵,又听“都得”,就把“都得”误以为他要当都督,当即对吏部尚书说刘瑜要当都督!

吏部尚书立即奏请万岁,要封刘瑜为都督,命人带他去穿盔甲。

刘瑜到了库房,懵里懵懂,晓不得该穿哪件盔甲好,就一手抓了顶头盔,戴在头上!

总之,就是糊里糊涂的当上了都督!幸亏就是一个虚职,没什么事务,也就是被朝廷优待着,也算是一种福禄了!

明朝末年有一个刘伯温的后人,居然想要入阁,被拒绝后,恨恨不已,朱由崧逃亡到太平府,他就闭城不纳

多尔衮入主中原后,南方的马士英也从庐、凤拥兵迎接福王于长江之上,诸大臣不敢说话。福王的被立,是靠马士英的力量。

福王监国的时候,朝廷议论推举入阁大臣,刘孔昭攘臂而争,想要入阁。

史可法驳斥他说:没有勋陌入阁的先例,刘孔昭为开国元勋刘伯温的后代。

嗣诚意伯刘孔昭便争道:我不可以,马士英有什么不可以了!

于是,就提升马土英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与史可法及户部尚书高弘图同为阁臣,但他仍督师于风阳。

马士英大怒,命高杰、刘泽清等疏促使史可法督师淮扬,而让马士英留在南京。

后来,军情紧急,弘光帝跨马从通济门出走,文武百官无一人知者,留下宫娥优女等六十人。

弘光逃亡到太平府,刘伯温的后代、马士英一党的刘孔昭居然闭城不纳。

光绪年间,一个叫刘化龙的人,自称是明朝刘伯温的后代,他传练梅花拳,与韩二瞎子常常凑在一起,宣扬“灭满兴汉”

到光绪二十二年的时候,在永年县城东北四十里下堡店修了一座大庙,建筑费全是群众布施的款。

后来,来两个人。一个叫朱九斌,自称是朱洪武的后裔。一个叫刘化龙,说是刘伯温的后代。

韩二瞎子、朱九斌、刘化龙三人住在永年下堡店的庙里,暗中进行活动,宗旨是“灭满兴汉,反清复明”。

他们曾劝导当地人,搞梅花拳起义,因为永年及邻村各县练梅花拳的很多。

民国时期,青田还有刘伯温的后人,章太炎曾经向刘伯温的后代,表达自己想葬在刘伯温墓旁的愿望

民国时期,章太炎曾经被软禁,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他在给妻子汤国梨的信中写道不死于清廷购捕之时,而死于民国告成之后,又何言哉!

当时章太炎在七尺宣纸上篆书“速死”二字。

章太炎希望自己死后能与刘伯温地下为邻,以示敬仰。

便写信给青田人杜志远,托他与刘伯温的后代商量,表达自己葬在青田刘伯温墓旁的愿望,刘家的后人同意了章太炎的请求。

为自己选定了墓地后,章太炎手书“章太炎之墓”五个字,打算死后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写完后寄给杜志远,便只求“速死”了。

幸运的是,不久袁世凯称帝失败,太炎先生重获自由。

可见,知道民国时期,刘伯温的后人还存在,他们一直在青田,事实上,刘伯温影响了500多年,他的后代却没有一个精通帝王之术了!

这样说明,刘伯温可能没有把帝王之术传给自己的后人!总的来说,刘伯温的后人过得很平淡了,没有再次出现像刘伯温那样非常显赫的人物了!


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刘伯温,又名刘基,他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能掐会算,而且精通兵法,善作诗文,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元勋,辅佐朱元璋安天下,为了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还斩断了多处龙脉。


刘伯温不爱财来也不好色,一心只为社稷苍生,如此忠心耿耿,却不招朱元彰的待见,只封了一个诚意伯,后来还暗许胡惟庸在药中下毒,导致刘伯温病情加重,慢性中毒而死,可见“伴君如伴虎”。



刘伯温临终前叫来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刘家以后的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同时嘱咐大儿子,把他毕生所著的《百战奇谋》这本书,和他一起埋了。而且预知其死后,诚意伯爵位会断绝,但是刘家在五世之后,会重新得到一个武将的官职,从此爵位就可以长久的继承。


究竟他的后代过得如何呢?且听分解:


一、长子坠井身亡


长子刘琏(1348年~1379年),曾任考功监丞和试监察御史等职,刘琏很有文采,著有《自怡集》。刘琏与当时权倾朝野的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



二、次子狱中自尽


次子刘璟,生于1350年,他自幼就有着超乎常人的聪慧,通晓诸经,懂兵法,最像刘伯温,深得朱元璋的喜爱,让他任“閤门使”,每天上朝都带在身边。


但是刘璟性格太刚正,与朱棣下棋不相让;朱棣称帝后借病不受召,后来被硬抓入宫,面见时仍以“殿下”旧称称之;还直言朱棣将以篡位永写史册,引发了朱棣的怒火,逐将刘璟关进监狱,刘璟随后在狱中自尽。原本朱棣想将他全家一起问罪,后来考虑到刘伯温的旧功,赦免了家人。



三、长孙隐归故里


长孙刘廌(生卒年不详),他是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但因失言获罪,被革除爵位,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就此断绝。


由于祖父、父亲、叔叔均被胡惟庸所害,刘廌无心仕途,他带着母亲隐归故里,每天过着清闲的日子,偶尔会去清理祖坟,并且整理了祖父刘伯温的数卷书籍,编成了《盘古集》传后世。



四、第五世孙再续诚意伯爵位


自长孙刘廌之后,后来的刘氏都没有人出仕。后来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


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刘瑜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结果圣旨一下,立马被无罪释放,还任命为处州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据说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谋》,朱元璋费尽心思都没找到,到了崇祯帝时,却意外的被李自成得到了,于是,李自成称帝做了83天的皇帝。


五、诚意伯爵位继续传承


据记载,刘瑜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传给了刘瑜的孙子刘世延。刘世延的下一位继承人就是刘荩臣,刘荩臣并没有什么作为,后来清朝建立,传到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后面的记载就断了。



六、当代子孙遍布世界各地


据统计刘伯温的后人在温州支系庞大,并向全国发展,最远的后裔在外国,共有6万多人,居住在温州的也已经有2万多了,子孙后代从事着各行各业。


每年祭祖活动,刘伯温的嫡系后裔都会从远方赶回来,大家热热闹闹欢聚一堂,每次都有500多桌的规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与诸葛亮,已然成了智慧和权谋的化身,古代顶级大军师的代言人。

〈诸葛亮〉

二人在事业上各放光芒,在家庭上也颇有相似之处。诸葛亮得独子诸葛瞻时,年 47 岁,刘伯温有二子刘琏和刘璟,得长子时年 37 岁,二人可谓都是古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杰出代表和坚定的拥护者。

无论是诸葛亮的 47 岁,还是刘伯温的 37 岁,放在古代还是今天,都绝对算得上是“老来得子”。大人物们都一心扑在工作上,家庭上照顾不周啊,可见成功还是有代价的,现今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的小伙伴们,不妨琢磨一下这二位先贤的生活轨迹。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公元 234 年,在第五次北伐途中,诸葛亮病逝于陕西五丈原,时年 53 岁。公元 263 年,在魏蜀决战中,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战死于四川绵竹,祖孙三代均死于国难!

相较于诸葛亮祖孙三代的悲壮结局,刘伯温父子的归宿也有些许类似之处。

诸葛亮和刘备,刘伯温和朱元璋这两对君臣,虽共同创业打拼天下,其实各是两代人。只不过刘备长诸葛亮 20 岁,刘伯温大朱元璋 17 岁。诸葛亮为蜀汉服务 20 多年,刘伯温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达15 年之久。

1375 年,刘伯温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问诊开药。俗话说“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刘博文照方抓药吃下后,病势更加沉重,不久便去世了,时年 64 岁。

大明王朝初期,朝廷上一直盘踞着两股政治势力,一是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一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两派多有争斗,各有胜负。但淮西集团人多势众,又是朱元璋的发家之处,故占有上风。

因此后人认为是胡惟庸借机毒杀了政治对手刘伯温,也有人认为乃是朱元璋所授意。

刘伯温病势日渐沉重,便委婉地将胡惟庸之事告知朱元璋。朱元璋却并没有重视,只是宽慰了刘伯温几句,刘伯温感到十分寒心。

自知时日无多,临终前刘伯温让儿子向朱元璋上一本天文书,并要求刘家子孙以后不得学习帝王之术,远离朝堂和政治。只不过刘伯温的美好愿望最终落空了,毕竟入世做官居于庙堂是儒家知识分子的终极追求,也是每个人所心向往之。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跟着父亲的老路走上了监察岗位,自然与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针锋相对。1379 年,被胡惟庸党人所胁迫坠井而亡,时年 31 岁,此时距刘伯温去世仅四年时间。

刘伯温次子刘璟,有才学,懂军事,颇得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也常邀请刘璟等功臣子弟入宫陪侍,君臣之间相处的还算融洽。

建文帝时,刘璟依然在朝为官。在“靖难之役”中,为建文帝手下将领李景隆帐下做事,只不过李景隆并不采纳刘璟的谋划,最终兵败。后来刘璟又上书建文帝,也不被建文帝所采纳,最终辞官回家。

1402 年,经过 4 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成功上位。朱棣看中刘璟的才学,召其入朝,刘璟不从,朱棣派人将其逮捕。刘璟入朝后面见朱棣,只称殿下不称万岁,并声言百世之后,朱棣难逃一个“篡”字。朱棣大怒,将其下狱,刘璟在狱中自杀,时年 52 岁。忠于旧主,不改初心,颇有方孝儒的风采!

刘伯温及其长子都算是死于胡惟庸之手,次子死于永乐帝朱棣之手。孙子刘志在朱元璋时期在朝,因父兄相继死于歹人之手,朝廷上奸臣当道,愤而辞官回家,不问世事,于永乐朝去世。

刘伯温的名头很响,在民间的知名度也较高,但在朱元璋一朝,官位和爵位并不显赫。

只得了一个“诚意伯”的伯爵,既无法与封了公爵的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提并论,甚至连个侯爵也没有。

朱元璋虽常常称赞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与张良相比。但想想当年刘邦让张良从全国最富饶的齐地选择 3 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这是多大的手笔!只不过张良没有接受而已,但总归还得了一个“留侯”的侯爵。好比如今很多公司老板,夸夸其谈,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打嘴炮什么都可以,但要实质上的升职加薪,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明一代,刘伯温后人虽有多次袭爵,也多次被夺爵。直至明朝覆灭后,南明小朝廷时期,刘伯温后人刘孔昭才被升封为“诚意侯”。从小小伯爵到区区侯爵,刘氏后人从明初到明末,用了将近三百年时间,让人唏嘘。

观摩了刘伯温及其后人二三百年间的起起伏伏,风风雨雨,不知如今拼搏奋斗在职场中的小伙伴们,作何感想?




刘伯温的后代总体来说算过得非常好了,是少数和大明朝共存近300年的功臣家族,诚意伯爵位一直传承到南明时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朱元璋此次封赏6位公爵、28位侯爵、2位伯爵。伯爵看起来比较低,但明代爵位难得,也算还不错了。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后来被胡惟庸构陷,入京谢罪。洪武八年回乡后不久病死。

刘伯温的2个儿子这一辈命运比较差。长子刘琏与胡惟庸党人发生冲突,被投井而死。次子刘璟仕途不错,但忠诚于建文帝,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最后被永乐皇帝朱棣所杀,但朱棣顾忌刘伯温是功臣,没有进行株连,比方孝孺之类好多了。

长子刘琏的这一支传承诚意伯爵位,一直到明朝灭亡。明代开国功臣中,能一直传承到明末的,诚意伯家族是少数的几家之一。

南明的弘光时代,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也是一位很活跃的人物。

刘伯温临终前,不许子孙学习的是《天文书》。刘伯温能得朱元璋重用,与精通天文、术数关系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章太炎   青田   浙东   子孙   帝王   后代   大明   明朝   爵位   伯爵   朝廷   临终   后人   诚意   儿子   集团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