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临终前究竟做了什么准备来应对自己的死亡?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女狠人:一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将其情敌戚夫人做成人彘,手段极其狠毒的吕后;二是君临天下,开创女性当皇帝的历史,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的武则天;三是垂帘听政,多数人称其“误我中华三百年”的慈禧太后。要论狠,这三人可以说是半径八两,不狠怎么能够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呢,今天专门聊聊慈禧有多狠。

光绪之死,或是慈禧下的毒

提起慈禧,就不能不提在她垂帘听政时期,那些可悲的皇帝。第一个就是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这是一个极其可悲的人。名为皇帝,其实根本没有皇帝的权利,一直受制于自己的母亲,可叹在19岁的时候就死了,虽有雄心壮志,却难以施展。

慈禧太后对权利如此渴望,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放权,更别提自己的外甥光绪皇帝了。光绪皇帝也是一个有为之君,他想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清朝变得强大起来,可惜权利始终被慈禧紧握在手中,光有志向,却难成大事。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光绪就是一个非常强硬的主战派,虽然当时的清朝实力可能不及日本,但是光绪并没有退缩的念头,反而是迎难而上,只可惜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惨败给了日本。

让慈禧太后极为头疼的一件事情,便是光绪在位期间,发动的戊戌变法了。光绪看到国家如此腐败无能,便想要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同时从慈禧太后手里面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慈禧太后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了,以她为首的顽固派一直反对光绪变法,再加上袁世凯的出卖,光绪可以说是彻底凉凉了,被慈禧软禁在中南海,连门都出不了。

没办法,一直囚禁着光绪是不行的,会导致非议,于是后来,光绪还是返回了京城,仍然正常上下朝。不要以为慈禧太后心软了,觉得自己错了,所以才这么做的,其实她是对光绪看管的更加严格了。光绪曾被慈禧太后所逼,将自己心仪的变法,说成是乱法,他也曾对德龄说过,自己很想振兴中国,但是这清朝的主子是老佛爷,我的志向是实现不了了。

后来光绪皇帝在病重的时候,慈禧也恰好生病了,他曾写道:我病的非常重,但是觉得老佛爷会死在我前面,如此的话,我便会下杀了袁世凯和李莲英。谁料这事被李莲英给知道了,告诉了慈禧,慈禧也曾咬着牙狠狠地说:自己不会死在光绪前面的。然后结果就是光绪死在了慈禧的前头。

后经专家鉴定,光绪是死于中毒,在光绪帝头发中发现大量的砷,那么嫌疑最大的就是慈禧了。




慈禧统治清朝长达四十七年,在这样的高位坐这么久,没有毒辣与果断又怎么可能呢?

争宠初显狠心

慈禧的家世并不是很好,初入宫时也没有引起咸丰皇帝的注意,但此时的慈禧已经有心机去争宠了。

咸丰皇帝喜欢会琴棋书画、会吴曲的江南女子,在这一点上,慈禧占了明显的优势,她正是南方女子,打听好咸丰的喜好好,慈禧就投其所好,苦练书法绘画和吴曲。

有了功夫还需要等待时机,慈禧是怎么把我机会的呢?她会在咸丰经常经过的地方唱吴曲,功夫不负有心人,慈禧最终用吴曲成功吸引了咸丰的注意,并得到咸丰的宠幸。

慈禧是很幸运的,得到咸丰宠幸后,慈禧很快生下了同治皇帝,被封为了懿贵妃。

可是很快咸丰皇帝对慈禧就失去了兴趣,开始钟情于其他女子,这让慈禧心生嫉妒,对于得宠的不得宠的咸丰身边的女子,慈禧都会暗暗记恨。

有一次慈禧就处理过一个不得宠的妃子,用灌水的手段将其杀死。

可见为了争宠慈禧的妒忌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手段更是残忍无比。

慈安之死

咸丰皇帝去世前,把同治托孤给八大辅臣喝慈安太后,作为同治生母的慈禧被紧紧限制,可见咸丰皇帝生前就知道慈禧的狠毒,所以才不敢让慈禧专权。

对于这样的安排,慈禧肯定心里是不爽的,况且大臣们更为信服的是慈安,而不是她慈禧,这让慈禧心里万分不爽。

但慈安还有合作的价值,就是要联合慈安先把八大辅臣弄掉,慈禧也是这么做的,如果没有慈安的默许和支持,慈禧是斗不过八大辅臣的。

八大辅臣好不容易倒下,慈禧没办法再忍受事事要和慈安商量,她太想专权了,所以不久后慈安太后突然死了,慈安太后的死极有可能是慈禧的手笔,只有慈禧才有这样的动机。

可见慈禧的手段何其毒辣。

光绪之死

前面的妃子也好、慈安也罢,慈禧都有理由下手,但光绪的死则正真显露出慈禧的狠辣歹毒。

光绪是慈禧的一颗棋子没错,但光绪也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但慈禧全然为了自己的私欲,置亲情于不顾,这实在让人胆寒。

我们都知道光绪一直是想有作为,所以才想通过戊戌变法来让慈禧倒台,光绪也因为思想开明而颇得洋人支持。

这些都让慈禧感受到了威胁,她太怕光绪成长起来了,太怕自己手中的权利落入光绪之手了,所以即便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她也害怕光绪在她死后掌权,所以就让光绪死在了自己前面。

光绪38岁突然暴毙,100年后专家通过检测光绪的头发,才发现光绪是被砒霜毒死的。

可见慈禧的残忍狠毒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




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光绪皇帝却离奇死亡。那么光绪之死到底是不是歹毒的慈禧所为,2008年经过专家鉴定,揭露了真相。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唯一的一个儿子,但是只当了几年皇帝就病逝了。同治皇帝又没有生下儿子,为此,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控国家大权,于是想来想去就把小叔子和妹妹生的才4岁的儿子载湉收养过来,然后让他继位当皇帝,便是光绪皇帝。所以光绪皇帝既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又是她的侄子。

但是后来,光绪皇帝的所作所为,逐渐令慈禧太后不满,特别是“维新变法”以及“围园杀后”这两件事彻底惹怒了慈禧。于是慈禧太后下令把光绪皇帝监禁了起来。母子俩正式成为政台上的敌人。

到了1908年,74岁的慈禧已经是年老多病了。光绪皇帝似乎看到了自由的希望。他在日记中写到,等慈禧死后,一定要杀了袁世凯和李莲英,但是此事被李莲英知道后,报告给了慈禧。所以慈禧估计叛逆的光绪一定会秋后算账,不仅会把自己死后的待遇降低,甚至会开棺鞭尸,于是起了对光绪痛下杀手之意。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不久就死了,年仅38岁。可是第2天下午,统治晚清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了,终年74岁。光绪和慈禧两人仅相差一天先后去世,这不得不令人们感到奇怪。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另有秘密?当时也没有证据,成了未解之谜。

直到2008年,为了揭开光绪皇帝的死因之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联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反复检测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光绪的衣领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由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从而导致其衣服及头发都沾有砒霜,而且总含量已高达201毫克。

一般人服用60~200毫克的砒霜就会导致死亡,因此光绪的死因可以确定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死。

结语:光绪皇帝虽然想夺回政权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但是城府不深,斗不过慈禧太后,最终导致悲惨结局。

喜欢作者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慈禧虽是一妇人,但论其专横与残暴,即便是须眉男子也要望之心惊,自叹不如。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权诈手段和最后雷霆一击,将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载垣、端华处死,其他的或革职或下狱,达到了垂帘听政的目的,但还未形成一人独尊的局面。

之后,野心勃勃的她排挤东后慈安,想将垂帘听政大权握于一手。据传慈安暴卒乃慈禧所害。慈安之死引发的种种传闻,可说都事出有因,凶残戾狠、行事果决的慈禧是难以逃脱嫌疑的。

有关慈安暴卒之谜,因史料记载缺失,目前还没完全揭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光绪七年三月慈安殁后,为慈禧专权清除了一个最大障碍。从此,清廷大权尽被西太后慈禧所掌控,她可以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一举结束了将顾命八大臣斩落马下以来东、西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历史,慈禧名副其实地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最高主宰,无冕女皇。


之后,她又将曾经的同盟恭王奕䜣摧垮。权欲勃发的她只希望奕䜣为她“ 管家”,而不是自己做“ 老板”。

慈禧轻而易举就罢免了奕䜣议政王的尊位,使其名位和实权大为削减,虽未将他一撸到底,但已不是从前那个威风八面的恭亲王奕䜣了。奕䜣领教了慈禧手段的厉害,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于是俯首帖耳,行事异常谨慎小心,像个“管家”一样小心翼翼的侍奉慈禧,唯其马首是瞻。

后来,慈禧又以霹雳手段击败力倡维新变法的帝党,下懿旨废除新政,捕杀变法分子,将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康有为、梁启超得光绪示警后逃脱)等维新派干将诛杀于菜市口,“戊戌六君子” 因变法而殉难。



陈夔龙在《梦蕉园杂记》中说:

“(慈禧)手无一兵,潜入宫中,制德宗(光绪谥清德宗)如孤雏”。

慈禧确实深谙权谋,她轻松摧垮帝党,从此直接执掌朝政,且将政敌扫除殆尽,所有的障碍全被清除,从而成为清朝末期名副其实的大独裁者。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载湉成了阶下囚,被软禁在瀛台,受尽了慈禧的百般凌虐,不但行动失去了自由,其遭遇或许比史料记载的更苦。

贵为九五至尊,遭此虐待境遇,于是引来一片同情与喟叹声。慈禧是光绪母后兼姨妈,不知为何表现出如此残忍与冷酷的一面?

很明显,慈禧如此迫害光绪,就是想致其于死地。实际上,慈禧早就想将光绪废黜掉了。


慈禧、荣禄曾经有意立端王载漪之子溥㖞为帝,然后再废掉光绪。后因各国公使反对,方才作罢。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前一天,慈禧装扮成乡间农妇,令光绪换上蓝布衣裤,带着自己的亲信大臣和仆从,仓惶逃出北京。在仓猝离开紫禁城之际,这个凶残的老太婆仍然没有忘记对她憎恨之人进行报复,下令将光绪的难友和红颜知己珍妃残忍地推入宁寿宫外的一口水井中。

慈禧的狠毒,表现在她临死前干的最后一件恶事上。就在清王朝即将房倒屋塌之际,74岁的慈禧太后也即将走到人生尽头。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十日,这个痴迷权力的“老佛爷” 怀着无奈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爱的权力,而一命呜呼了 。

就在她死去的前一天,38岁的光绪帝也先她一步而去,慈禧在光绪死去当天即故伎重施 ,立3岁的溥仪为帝。或许她还在做着继续垂帘操纵朝政的美梦,却没想到死神第二天就突然降临到她身上。



光绪和慈禧之死,仅一日之隔,很多研究清史的人怀疑光绪也是被慈禧所害,这至今仍是清末一大疑案。如果真的是这样,慈禧实属心似蛇蝎,歹毒至极,死到临头,还在害人,真可谓坏事做绝。

光绪之死确实迷雾重重。据御医周景焘说 ,1908年10月21日早晨他入内看脉,只见

“帝东床仰卧,瞪目指口,意欲得食,而其时内监只余一人。宫中器皿皆被阉人盗窃殆尽,只余一玉鼎。正彷徨间,复见光绪转侧,见医在,招手使前,而无一言,俄顷忽吐血盈床,跪进视之,无少声息”。

在此前三天,即10月18日,给光绪治病的西医屈桂庭,见光绪肚子剧痛,满床乱滚,并对屈大叫:“肚子痛的了不得” !屈桂庭记下了光绪的病况:心跳、面黑、神衰、舌苔黄焦、便结、夜不能寐。他认为,光绪的肚痛很蹊跷,与以往之病“固绝少关联者” 。

很显然, 光绪疑似被人下毒。他的死是晚清一桩宫闱疑案,如果是被人害死,加害他的是谁呢?慈禧是最大的嫌疑人,除此之外还有袁世凯、李莲英之说 。因当时未能及时查证,年深日久,证据缺乏,到如今只剩人们的纷纭猜测了。

至于你说此事100年后被专家查实,不知是否考古发现?因没看过相关报道,在此就不妄加揣测了。




{插图源自网络}




1908年11月15日未时(下午2点左右),曾经“垂帘听政”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留下“女子不可干政、太监不得擅权”的遗言后,结束了她充满争议的一生。


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那就是慈禧太后,原本只是后宫宠妃的她,凭借计谋和手段,最终成为了大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不过,人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即便是权倾朝野、坐拥天下的慈禧太后也不例外,虽说她一辈子养尊处优,但还是不得不面对死亡来临的那一刻。

那么,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即将撒手人寰时,慈禧太后都做了什么安排,来应对自己的死亡呢?简单来说,她一共做了三项安排,以保证自己的生前身后名。


让光绪帝走在自己前面

1908年11月14日,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病逝,享年38岁,此时,距离慈禧太后病逝仅相隔一天。

从辈分上来讲,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侄子,他的生母乃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他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完全得益于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

公元1874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因病去世,由于他去世时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就意味着咸丰皇帝这一脉已经绝嗣。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重新找出来一个继承皇位的人,因此,在同治皇帝去世仅仅两个小时后,一场关于选定继承人的会议,就在紫禁城的养心殿秘密召开了。

期间,参会的亲王们中,有人提出将隐志郡王爱新觉罗·奕纬的孙子溥伦定为新君,慈禧太后以“疏属不可”将其拒绝,之后,军机大臣奕訢又提出了让自己的长子载澂继承皇位,但依旧还是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拒绝。

最终,慈禧太后选择的新皇帝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即后来的光绪帝。


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光绪,不是因为光绪天赋异禀,也不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光绪,而是出于她一个十分自私的目的。

她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能名正言顺的继续把持朝政。

从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登基之后开始,慈禧太后通过发动辛酉政变,一步一步将朝政大权抓到了自己的手中,并在此之后的时间里,她不断的巩固着自己的地位和统治,基本上当时的大清朝,已经是慈禧一人说了算。

而如果按照那些亲王们和军机大臣的建议,那么登基的新皇帝,必将不会完全受到自己的控制,再加上新皇帝背后的势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慈禧太后被架空,权力也会因此而丧失。

对于已经习惯了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来说,怎么会舍得在把已经掌握在手中的权力放出去呢?

因此,为了自己能够继续说了算,也为了能继续名正言顺的把持朝政,慈禧太后就选择了当时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

正如当年同治皇帝刚登基时一样,因为他只有五岁,所以慈禧才得以垂帘听政,如今选择四岁的光绪,道理是一样的。

自此,慈禧太后堂而皇之地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而年幼的光绪皇帝,也就此沦为傀儡。


不过,虽说当时的光绪帝年幼,但他总有长大的一天,按照清朝的祖制,若幼帝长大后,只要一经大婚,便要亲理朝政,因此,到了光绪帝十几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就不得不面临下放权力的尴尬局面。

那么说,慈禧太后下放权力了吗?当然没有,为了能继续掌控朝局,同时也为了不违反祖制,慈禧太后创造性地发明出“训政"这个说法,并制定了所谓“训政"的相关细则,说白了,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垂帘听政“。

同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朝廷的控制,慈禧太后在朝中官员的任命上,多以忠于自己的官员为主,而为了便于对光绪帝动向的把握,慈禧太后更是将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氏许配给光绪帝做皇后。

一切的一切,都是慈禧太后为了握紧手中的权力,而给光绪帝设置的重重障碍。

但光绪帝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在他亲政之后,面对慈禧太后无处不在的控制,心中的不满越来越多,而在某些具体事务的处理上,他也与慈禧太后的冲突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戊戌变法一事上,年轻的光绪皇帝更是体现出了革旧图新决心,但这些均遭到了保守顽固的慈禧太后的反对,最终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光绪帝也因此被囚禁至瀛台。

政治上的失意,让光绪帝极为苦闷,同时,他在被囚禁后,生活质量也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严重下滑,如此一来,光绪帝没过多久便一病不起,到了1908年的时候,光绪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而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也在这一年病倒了,并且病得越来越厉害,得知这个消息的光绪帝在日记中写到,假如慈禧太后走在自己前面,那么他就会下令处死慈禧跟前的红人李莲英。

但不曾想,这段日记被李莲英得知,为了保命,他赶忙将这件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慈禧太后,说光绪帝想死在慈禧之后。

本身就担心自己死后会被光绪帝清算的慈禧太后,在听到李莲英的汇报后,更加的恼火,据记载,当时她恨恨的说自己绝对不能死在光绪前面。

而最终,光绪帝比慈禧太后早死了一天,虽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光绪的死是慈禧所为,但根据近代考古学家的鉴定,在光绪帝的头发里,发现了含量极高的砷,由此推断出光绪帝可能死于砷中毒。

而砷是古代砒霜的主要成分,因此,极有可能是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下令毒死了光绪皇帝。


指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并任命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

让溥仪继承皇位,其实是慈禧太后很早前就定下来的事情,只不过在她临终前,又专门为此下了一道懿旨。

溥仪是摄政王载沣的儿子,从亲戚关系上来讲,他得叫光绪一生伯父,但由于光绪和同治皇帝一样,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因此溥仪也就转换身份,成为了光绪的嗣子。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当时光绪帝还在世,但已经和慈禧太后的关系闹得很僵,同时他的病也越来越重,为了让皇位后继有人,慈禧太后就下诏,将载沣的儿子送进宫中进行抚养。

按照惯例,这个送进宫抚养,其实就是让溥仪继承皇位,这个消息传出来后,让溥仪的家里是一片混乱,首先是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刘佳氏因为不舍,哭得几乎昏了过去,另外就是当时年仅两岁的溥仪,更是不愿意离开亲人,因此连哭带闹的不愿意去。

最终,在全家人的极力安抚之下,溥仪的乳母王焦氏这才抱着慢慢安静下来的溥仪进了宫。


到了宫里没多久,光绪皇帝便驾崩,而溥仪也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继承皇统,并过继给同治帝,同时兼祧光绪帝,也就是说,溥仪是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两个人的儿子。

这皇位是有人继承了,但当时的溥仪也就是个两三岁的孩子,指望他肯定是不能打理朝政的,而慈禧太后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若是她身体健康,自然她就会继续垂帘听政,但可惜的是,她也即将油尽灯枯。

因此,就需要一位年富力强的人来辅助摄政,而这个人,慈禧最终选择的是溥仪的生父载沣。

相对于年幼的溥仪来说,他的生父载沣在此时刚过二十六岁,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由他担任摄政王也确实比较合适,只不过,慈禧的这个操作,让不少人对此十分费解。

按理说,当时的清朝已经是日暮西山,况且慈禧太后本人也是即将撒手人寰,为了保持统治的稳定,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都应该立一个年长的君主,况且,立溥仪却又将摄政大权交给溥仪的父亲载沣,干嘛不直接立载沣,这样就省去了中间环节,岂不是更好?

就连当时的名臣张之洞都建议,主少国疑,不如直接立载沣。


慈禧之所以这么做,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手中的权力,也为了自己的叶赫那拉家族。

首先,光绪帝的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也就是说,这是慈禧的自家人,而在立溥仪时,慈禧太后首先就要求,溥仪除了给同治皇帝当儿子之外,还必须给光绪帝当儿子。

给同治皇帝当儿子,这是慈禧不想自己的儿子绝了后,而让溥仪给光绪帝当儿子,则是出于未来的考虑。

什么考虑呢?其实很简单,溥仪既然认了光绪帝,那就意味着他得叫光绪的皇后一声妈,这样以来,在溥仪登基之后,光绪帝的皇后就升级成了皇太后,如此一来,即便是慈禧死了,但朝中的大权依旧还是掌握在叶赫那拉家族手中。

但如果立载沣,情况就不一样了,从辈分上来讲,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他如果当了皇帝,那身为嫂子的光绪帝皇后,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皇太后,只能是哪凉快哪呆着去,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叶赫那拉家族退出权力中心,这一点是慈禧太后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并且,从更深层来讲,作为弟弟的载沣,是知道慈禧太后对自己哥哥曾经做过什么事,难保将来载沣会不会在慈禧去世后对她进行报复,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

那么,让载沣当摄政王就没有这个风险吗?有,但是很小,并且,只要溥仪登基,光绪帝的皇后成为皇太后,就能制衡载沣。

事实上,在慈禧太后病逝前,对此事还特意做了安排,在其下发的懿旨中,就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国事由摄政王载沣裁定不假,但大事还是需要摄政王向皇太后请旨。

这里所说的皇太后,就是光绪帝的皇后,慈禧太后的亲侄女隆裕太后。

由载沣来扶持自己的亲儿子溥仪,他自然会尽心竭力,说不定大清还能起死回生,而让隆裕太后制衡载沣,则保证了叶赫那拉家族的显赫,继续执掌朝廷大权。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这个算计和布局真的很好,但唯一让她没算到的是,载沣和隆裕不具备这个能力,并且,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大清朝很快就会玩儿完。


交代自己的身后事

在交代完关系到国家的几个大事后,慈禧太后开始关心起自己的身后事了,毕竟不管怎么说,她也希望自己死后,能有个好名声。

因此,在张之洞当着慈禧太后的面,宣读完提前拟定好的遗诏后,对政治极为敏感的慈禧太后,将遗诏中一些她认为有缺陷的地方一一指出,并要求在遗诏最后,加上对自己操劳一生,且忧心天下苍生的赞美之词。

“回念五十年来,忧患叠经,兢业之心,无时惑解,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慈禧太后遗诏

上述即是张之洞在慈禧太后的授意后,临时在遗诏中加上的,虽说是寥寥数语,但却刻画出慈禧一心为国的高大上形象,只是这里面究竟水分有多大,就留给后人评说了。

身后之名解决之后,最后就是对自己的葬礼进行安排,慈禧太后借助询问光绪帝的灵柩是否停放在乾清宫之际,反问大臣们会不会把自己的灵柩搁在慈宁宫。

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她是不愿意停灵在慈宁宫的,因此,第一个明白她意思的庆亲王奕劻赶忙回答道,不会放在慈宁宫,而是放在皇极殿。

这下,慈禧太后所有的愿望算是全部达成了,而强打着精神开了半天会的她,也终于熬不住了,在大臣们跪安之后,慈禧太后又一次陷入了昏迷状态,这一次再也没有醒来。

当天下午两点左右,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去世,死后被葬入定东陵。


小结:

慈禧太后临终前,面对自己的死亡,她共做了三项准备,其一是为了避免遭到清算,没有让自己死在光绪帝前面,而是让光绪帝先走一步;其二是指定了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同时为了朝局稳定,又安排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同时,又为了让叶赫那拉氏继续大权在握,安排侄女隆裕太后制衡载沣;最后就是对自己的生前身后事进行了交代和安排,这才放心的撒手人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天,慈禧的肠胃病加重,经常觉得浑身疲软,头晕耳鸣。也许是人天生的第六感,74岁的慈禧,预感到是时候安排身后事的时候。

十月初十,慈禧虽然不时腹泻,却还是满心欢喜地和宫女太监们欢度自己的74岁生日。

不过几场庆典下来,慈禧明显感到身体有点吃不消了,又吃了些不消化的乳酪和水照相机后,病情加重,据《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几日,慈禧都没有参与政务活动。

慈禧

虽然这个一向野心十足的女人,不到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力,但是她也深知自己已经是一个一脚踏进阎王殿的暮年之人,是时候要为自己的身后大事做一些必要的安排。

最重要的一件身后大事就是皇位的人选,因为此时的光绪帝的病情已呈危象,光绪帝又没有子嗣,此时不管是皇室宗族还是以张之洞、袁世凯为代表的实力派,都希望在皇权交接的关键时刻抓住机会。

虽然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是慈禧,肯定不能慈禧说立谁就立谁,有支持的声音自然也会有反对的声音,一个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发生政变。

为了控制局面,慈禧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拿出了一贯雷厉风行的手段,果断地采取了两个措施:

第一,将大权在握的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支出北京,派他前往河北遵化查看自己的陵寝。

第二,将段祺瑞所辖的北洋第六镇官兵调离京城,同时把铁良统辖的北洋第一镇调入京城接防,用来防袁世凯。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慈禧最怕奕劻与袁世凯会联手发生政变。从后来袁世凯重组内阁,逼退清帝溥仪退位,我们也能知道,慈禧并不是杞人忧天。

做了这两件事后,慈禧就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征询为光绪帝立嗣的意见。虽为征询,但其实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她心中早有人选了。

张之洞担心再立一个小孩,建议立时年25岁的载沣,也就是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溥仪的生父,算是光绪帝这一辈中最年长的,“立嫡立长”的说法也合理。

慈禧却说:“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其实就和当初册立光绪的理由是一样的。溥仪是醇亲王奕譞和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又是她的养女荣禄之女的儿子,在慈禧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统也必须有叶赫那拉氏的血液。

张之洞知道慈禧主意已定,再多嘴也没有意义,就进言溥仪”兼祧“同治和光绪帝。”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可效仿之。”

在古代,成年男子没有子嗣就亡故,是很不吉利的,称为”吃绝户“,慈禧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子嗣,却没有考虑到光绪也没样没有子嗣,张之洞的这一建议考虑很周全,自然就被采纳了,也不过就是一个说法罢了。

小溥仪

决定后,慈禧就在十月十九日(距离慈禧去世还有三天)召开了御前会议,讨论了这件事情。

第二天,就接连下了两道谕旨。第一,命载沣为摄政王;第二,把溥仪接到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二十一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又连续颁布了三道懿旨,一是宣布溥仪为嗣皇帝,二是宣布溥仪”承继毅皇帝(同治)为嗣,并蒹承大行皇帝(光绪)之祧“,三是宣布自己的主权,说嗣皇帝年纪小要好好学习,着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意思是说,军国大事还是要来跟我报告。

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到底有多贪权了。都已经没几天活头了,都还不愿意把手中的权力让出来,这三道懿旨颁下来,溥仪不过是又一个光绪帝,而载沣的监国也不过是徒有虚名。

载沣和两个儿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

这一天下来,做了这么多事,本就病重的慈禧耗费了蛮多心神的,脉象出现了加重的趋势。尽管如此,慈禧第二天居然又一大早召见了军机大臣、皇后、摄政王以及荣䘵的女儿,以新帝之名谕示: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太后。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慈禧就突然晕倒了。醒来后,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便以幼帝之名发布了最后一道懿旨:

朕钦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懿旨。

至此,慈禧终于不得不把帝国的权力移交到载沣手上。

预感到自己快不行的慈禧,马上命军机大臣张之洞草拟遗诏。这时宫里已经乱作一团,一天之内,大清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死去,实际统治者也没剩下几口气。

这时,给慈禧诊脉两个医生相持不下,一个主张要用药,一个主张不用药,因为药是要煎的,等药熬好了,也赶不上吃了,言下之意很明显,慈禧不行了。

原来还想细细推敲遗诏的张之洞看这形势迫在眉睫,赶紧同摄政王载沣、庆亲王奕劻、袁世凯、鹿传霖、世续等人,匆匆到了福昌殿而见慈禧。

此时的慈禧,意识还是清醒的,看完遗诏又加了几句令人十分出乎意料的话:“以后勿再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意思就是说,以后大清朝女人不得干政,太监不得擅权。

自己执掌帝国大权47年,宠信太监安德海、李莲英,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政事,但不也是她的政治爪牙吗?

添上这样一句话,真的是啪啪打自己的脸啊。所以她又跟大臣们解释了一番“谓余垂帘数次,不知者或以为贪权,实则迫于形势,不得不然也。”

意思是说,我虽然三次垂帘听政,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贪权,但我实在是由于形势所逼不得不这么做。

贪权究竟是不是自己的本意,或许只有慈禧知道,但后人自有自己的判断。这世界不会因为离开了谁,地球就不会转。

中国历朝历代,也有误国的掌权者,但没有一个像慈禧这样恶名昭著的。因为过去无论朝代怎么变迁,无非换了一个姓氏当家,这国土终究还是中国的。

而慈禧则不同,在她手上,中国的土地丢了将近51万平方公里。

在慈禧七十大寿时,时任上海《苏报》主编的章炳麟就发表了一副”庆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下联是“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副对联,把慈禧掌权做的一些荒唐事,说得明明白白。“幸颐和”“幸北海”,说的是慈禧每次遇到自己整旬寿诞,不顾国家的安危只顾自己享乐,“幸古长安”是讽刺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仓皇逃到古都西安。

50岁时发生中法战争,这一点原本清朝是打胜仗的,慈禧为了息事宁人,搞了个“不败而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把”交趾“(现在的越南)割给了法国;60岁时,为了庆祝自己的寿诞,竟然挪用海军军费人修建颐和园,挖掘”福如东海“的昆明湖,堆垒”寿比南山“的万寿山,还把台湾割给了日本;70岁时,大清朝的老家东北成了日俄战争的主战场。

在交待完了所有的后事之后,慈禧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一个传奇的女人,就这样终结了自己传奇的一生,给人们留下无尽的评说、遐想和演义。




慈禧是晚清将中国搅合得天昏地暗的女人,与其说她是一个像孝庄这样的优秀的成功的政治家,倒不如说她是一个披着人皮的巫女,明明是最毒妇人心,却偏偏要做出母仪天下的样子,独揽大权四十七年,将一个强盛的帝国生生葬送了,慈禧的“能力”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慈禧并不是最受宠的,也不是出身最好的,为何她能成为帝国最高的统治者?因为她足够的理性,足够“狠”,甚至比男人还“狠”。慈禧到底有多狠呢?

当慈禧还是咸丰妃子的时候,她得宠是一件很偶然的事件,咸丰喜欢会琴棋书画的女子,尤其是能讲南方话,会吴曲的,慈禧刚好在南方长大,于是她用吴曲吸引住咸丰,得宠后生下一子。

可惜咸丰十分风流,他不满足于慈禧,很快又钟情别的女人,让慈禧活活憋成一个怨妇,在失宠期间,慈禧的画技突飞猛进,隶书篆书也写得很好,经常让人赞不绝口,但是她内心穷凶极恶,无聊到看什么都不顺眼的程度。

长期的寂寞和女人的嫉妒,让她变态了,在她杀死慈安太后之前,她就杀过一个妃子。这个妃子也不得宠,是个小女子。有一天,她无聊的在一个内侍屋子里坐着,内侍不在,她并不知道是谁的屋子。结果慈禧就命人将她和内侍都抓来,面对面绑在一起,两人大声喊冤。

慈禧将女郎衣服脱下来,拳打脚踢拼命羞辱,依然不满意,用灌水的手段将其杀死。

这件事算是宫廷秘闻了,但却体现了慈禧的心狠手辣。

第二件是杀慈安太后。

咸丰去世之后将象征皇权的“御赏印”赐给慈安,让她和八位辅臣一起辅佐幼帝;凡事必须盖上“御赏印”和幼帝持有的“同道堂印”方能生效;可见咸丰看中的是慈安以及八位辅臣,对他们寄予厚望。这让慈禧很嫉妒。不过,说咸丰给了慈安一道旨意,说可以弄死慈禧,这是空穴来风。

慈禧工于心计,咸丰必然没看出她是具有狼子野心的人,因为辜负了慈禧,咸丰内心也不是没有一丝愧疚的,基于这两点原因,咸丰也不可能下这么一道奇怪的旨意。

咸丰死后,两个寡妇共同抚养幼子,慈安内心对慈禧是很同情的,而慈禧对慈安的智慧和胸襟也颇为认同,据记载,两人一度相处融洽。后来慈禧杀八大臣,收回权力,也是慈安默许的,慈安并没有野心。但是慈安的死也颇为蹊跷,历史学家认为,慈禧是幕后黑手。

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突发疾病,并于当日傍晚死亡;这和记载“昨晚悲伤过甚”而导致的慈禧大病一场的时间相契合。

慈禧是大病是怎么回事呢?

《清宫用药档案》记载,慈禧生了一场重病;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载:“昨晚伤过甚通宵未寐”, 十二日“寐不解乏……皆由暴受惊恐, 悲伤忧感所致”。

所以慈安很有可能是被御医用药害死的,那么,御医得了谁的授意呢?慈禧是否故意制造了不在场的证明呢?

第三件残忍的事就是将珍妃活活溺死,作为婆婆的慈禧,嫉妒心反而更甚了,不过据说珍妃也有错。据史料载,珍妃被杀,是因为她违反宫闱禁忌,卖官受贿,再加上清德宗对她情有独钟,冷落了慈禧的亲侄女隆裕皇后,最终落得被杀害的下场。

慈禧将珍妃扔进井里是蓄谋已久了,当天只有几句对白,珍妃回答后,就让太监将她扔进井里,临死前珍妃一直大喊:“我要见皇上,我要见皇上”画面惨不忍睹,珍妃采24岁,正是女子最好的年华,却断送在心狠的老巫婆手里了,很是可惜。

最后一件,毒杀了光绪帝,慈禧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嫉妒心很重,她担心她死后大权旁落,就一定要耗死光绪帝,在她临死之前,一直积极努力地给光绪的食物和药材里投毒,所以导致光绪比她前一步去世,后来,在光绪的头发里检测到大量的铅,证实了投毒的说法。




慈禧是晚清时期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独揽清朝政权47年,她的执政时间超过了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是女皇帝一般的人物,而慈禧作为一个女人能统治清朝那么多年,其实跟一个“狠”字是分不开的!

那么,慈禧到底有多狠呢?

一,杀慈安太后!慈安是咸丰帝的皇后,在咸丰帝驾崩后,慈安跟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辅佐年幼的同治称帝。而据说咸丰帝在驾崩之前曾给过慈安太后一道密旨,密旨的内容就是针对慈禧,如果慈禧日后敢胡作非为,慈安可以拿出密旨,将慈禧按祖宗之法治罪。

这件事让慈禧整天提心吊胆,后来慈禧用诡计让慈安对自己信赖有加,并骗慈安太后烧了那份密旨,至此慈禧再也没有顾虑,最终心一狠将慈安杀害!

二,溺死珍妃!珍妃是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但是珍妃却仗着光绪帝的宠爱一再的跟慈禧太后作对,并且还敢当着众人面顶撞慈禧。为了教训珍妃,慈禧命太监狠狠地打了珍妃一顿板子,并将珍妃打入了冷宫!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命人收拾东西准备西逃,但是在她逃走之前下了一个狠毒的命令,就是让太监将关押在冷宫的珍妃推进井里溺死,而珍妃当时才24岁!

三,毒杀光绪帝!这算是慈禧做的最残忍的事了,堂堂一国之君,只因跟慈禧政见不和,而一直被慈禧打压。1908年慈禧生了场重病,在临终之际她害怕自己死后,光绪帝会推翻自己掌权时颁布的政策,跟自己培植的亲信“算帐”,于是就在她临死前一天,命人在光绪帝的药中下了大量砒霜,最终将光绪帝毒杀!

慈禧毒杀光绪帝的事,本来只在民间野史里有记载,但是在2008年,考古人员在化验光绪帝头发、遗骨、衣物时发现,光绪帝的衣领及头发上均沾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而三氧化二砷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这一发现让本来的野史得到验证,也将慈禧的残忍行径大白于了天下!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恶毒的女人:一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她把对手戚夫人变成了人;二是吕后,她的手段极其恶毒;第二,统治世界,创造了一部女皇帝的历史,武则天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第三是听政治,大多数人称之为慈禧太后,她“把我错当成中华".三百年,不管有多难,这三个人可以说有八两个半径。他们怎么能成为这个国家的真正统治者而不变得冷酷无情呢?今天,我们将谈论慈禧有多难。

光绪之死,还是慈禧之毒

当我们谈论慈禧,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她听政治的时候那些悲伤的皇帝。第一个是她自己的儿子同知,她非常伤心。被命名为皇帝,事实上,根本没有皇帝的权利。她总是服从她的母亲。她19岁时去世了。尽管雄心勃勃,但很难展示出来。

慈禧皇后如此渴望权力,以至于她的儿子不愿意放权,更不用说她的侄子光绪皇帝了。光绪皇帝也是一位有前途的国王。他想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清朝。不幸的是,在中,权利总是掌握在慈禧手中,但是很难雄心勃勃地完成伟大的事情。


在中和日在中,的甲午战争中,光绪是一个非常强硬的鹰派。虽然当时清朝的实力可能不如日,但光绪并不想退却,反而面临困难。不幸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腐败的清政府被日打败了

慈禧太后最头疼的事情之一是光绪年间发起的1898年改革运动。看到这个国家如此腐败无能,光绪想通过政治改革来丰富强兵,同时从慈禧皇后手中夺回自己的权利。太后慈禧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呢?以她为首的顽固派一直反对光绪的政治改革。再加上袁世凯的背叛,光绪可以说是完全冷静了。她在南中国海中,被慈禧软禁,甚至不能出门。


没办法,一直囚禁光绪是不行的,会招致非议,所以后来,光绪回到了首都,上下还是正常的。不要认为慈禧皇后心肠软,认为她错了,所以她做了。事实上,她对光绪更加严格。慈禧太后强迫光绪称他最喜欢的政治改革是无序的。他还对德龄说,他想振兴中国,但清朝的主人是拉斐特,我的野心无法实现。

后来,光绪皇帝病重时,慈禧碰巧生病了。他曾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我想拉斐特会比我先死。”李莲英知道后,曾对慈禧说,慈禧咬紧牙关,恨恨地说:“光绪以前我是不会死的。”“。后来发现光绪死于慈禧之前

经专家鉴定,光绪死于中毒,并在光绪皇帝的头发中发现了大量的砒霜,所以慈禧是最大的嫌疑人。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慈禧是晚清时期重要的人物,也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光绪在当时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虽然坐在龙椅上却不能行使皇帝的权力。

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不怎么融洽,特别是戊戌变法以后,两人的关系直接降到了冰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原因,所以后人怀疑光绪的死与慈禧有关,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去世,这是难道慈禧临死前下的毒手吗?

光绪死因,100年后被揭开

光绪的陵墓在1980年的时候发现被盗,于是考古人员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在对整个陵墓进行清理以后又重新封闭起来。当时从墓里取出了少量光绪的头发和遗骨,还有一些衣物,暂时交收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保管。

由于历史上对光绪的死因一直猜测不断,为了解开这个历史谜团,在2003年的时候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专家成立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对光绪的头发、遗骨和衣服进行化验分析。

整个小组历时五年,通过大量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化验和分析,最终在光绪的头发、遗骨和衣服上发现了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成份,而且含量达到了201毫克。通常情况下,砒霜含量达到60克以上就有可能致人死亡,当时光绪的化验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就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量,可以想象光绪吃进肚子里的砒霜量是相当高的!

光绪中毒身亡的真相出来了,那么是谁下的毒呢?

至于毒死光绪的凶手是谁,目前还没有结论,但是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慈禧!因为他们关系不和?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光绪和慈禧两人死前的情况,光绪于1908年11月14日暴崩,慈禧是第二天下午2点病逝,两个去世时间相隔22小时。实际上慈禧早在10月份就已经病倒,光绪去世那天慈禧也已经是病危状态,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又怎么会在病危的时候还想着对光绪下毒手呢?

关于慈禧毒死光绪的传说,有一个版本更有意思,说是光绪十月份在病床上写了一篇日记,认为自己要比慈禧晚死,这样就可以下令杀袁世凯和李连英。结果这篇日记被李连英发现,就向慈禧告密了,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这个更是没有道理,慈禧要毒杀光绪为什么不在当时就动手?一定要等到自己快死的20多个小时前下手呢?

还有更离奇的说法,说慈禧在死的前几天就已经给光绪下了毒,没想到光绪硬是撑了四天才身亡。如此大量的砒霜,谁能撑四天?四小时也难啊!

我认为慈禧在那个时候没有毒杀光绪的动机,她自己已经是将死之人,就算要杀光绪,在她身体还健康的时候大把机会动手,没必要等到自己只有一口气的时候下手。

结束语

光绪的死因如今还是一个谜,如果光绪真的是被人毒杀,我认为应该是与他对立的人嫌疑最大,比如慈禧去世后,光绪最想除掉的人是谁?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命,选择在慈禧咽气之前动手除掉光绪,这样更合理一些。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咸丰   光绪   慈禧   懿旨   垂帘听政   摄政王   砒霜   皇位   同治   头发   太后   临终   大臣   清朝   皇帝   儿子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